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少私宠:小小鲜妻,好美味-第3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仿佛什么矛盾都没有发生过。

    如果不是具有一定阅历的现代人,甚至都没办法从史书上渺渺几行字的内容里看出那种权力斗争的残酷。这就是为什么,常有人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原因。

    古代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皇帝与武将夺权的成语典故,叫做“杯酒释兵权。”

    不少人应该都听说过这个成语,也基本都知道这个典故背后所蕴含的真实的历史故事,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不过就是一位皇帝想要从武将手里夺回兵权的事情。

    这种夺权的行为在古代原本是非常微妙而且有风险的。

    毕竟,权力本身就是一个极有诱惑力的东西,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掌握住了权力,往往就不愿意再失去。

    这一点连皇帝自己都是一样的。

    而武将本身就是靠兵权吃饭的,有了兵权的武将在古代朝堂上才会有话语权,而没有兵权的武将却仅仅只是一个空头名号,看着很了不起,实际上却没几个人放在眼里……

    这样的待遇差别,没几个人能都忍受。

    再退一步说。

    即使不为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话语权着想,仅仅是作为一个征战沙场多年的军/人而言,如果不是被逼得实在没办法,谁会愿意离开自己最熟悉也最辉煌的舞台,退到幕后变成一个闲人呢?

    自然是不愿意的。

    所以在历史很多朝代里,兵权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武将们需要兵权来维持自己在朝堂的地位,同时也需要利用兵权来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

    而皇帝们一方面需要武将领兵,维持国/家边境的平稳,另一方面却又担心武将拥兵自重,所以不敢长时间的把兵权放在武将手中,无法完全的信任他们。

    即使这位武将的功劳再高、再如何忠心耿耿,坐在龙椅上的帝王也很难放下自己的疑心病,反而会因为武将的功劳过高,盖过了帝王本身的名望,导致帝王心里更加忌惮。

    所谓“功高盖主”,指得就是这个意思。

    而在历史记载上,因为帝王的种种猜疑和忌惮、最终含冤惨死的古代名将绝不是一位两位,随便数一数,都能很轻松找出许多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由此可见,古代的皇帝和武将虽然是君臣,但是在涉及到兵权的问题上,皇帝和武将之间却存在着很明显的竞争关系。

    无论是在哪个朝代,每一位皇帝都会想要把全部的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此来保障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正文 第2444章 意料之外(888)

    作为一个国家的掌控者,古代的皇帝理所当然的认为所有权力都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他绝不会放弃任何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被其他人夺走。

    哪怕是已经被夺走的权力,他也一定会想方设法的拿回来……

    这样的帝王观念在历史上随处可见。

    但是相对的,古代那些掌权的武将们同样也不会愿意失去已经到手的权力。

    他们或许并没有想要造反、或者威胁帝王统治的意思,只是单纯的不想失去自己的兵权。

    虽然这份兵权从大义上来说,确实是属于帝王的东西,但是真正发挥作用却是在武将的手中,手握兵权的时间久了,自然就不愿意失去,毕竟权力这种东西,拥有之后的好处太多了,大多数人都无法抗拒它的魅力。

    再加上武将自身情感上的原因,两者结合起来,自然就更加不愿意交回兵权了……

    皇帝想要收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兵权,而武将却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这样一来,君王和将领之间的矛盾自然就产生的。

    不管那些武将是因为什么原因不肯交出兵权,在皇帝眼中,他们都是触犯了底线,是大逆不道的忤逆不尊。

    作为一个习惯了唯我独尊的帝王,自然是不可能容忍这样的“忤逆”。

    如果这个皇帝的疑心病再重一点,说不定就会因此怀疑武将想要拥兵自重,甚至怀疑对方想要谋逆或者造反……

    在这样的怀疑和忌惮之下,当皇帝的人不惜一切手段想除掉武将夺回兵权,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

    至少,历史上的那些皇帝不会后悔自己做过的事情。

    哪怕是在他们晚年时期,查清了真相,知道自己冤枉了那些忠心耿耿的武将,但是为了帝王的尊严和皇室的脸面,很少有皇帝会承认自己犯过的错,更别提是道歉了……

    相反的,犯了错的皇帝往往只会竭尽全力的掩盖这个错误,修改史书内容,淡化那些过去,或者干脆把一些根本不存在的罪名强加在那些武将的头上,抹黑他们的名声,放大他们的错误,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杀了他们其实是没错的。

    因为古人非常重视名声,尤其是身为皇帝的人,一举一动都是要被史书记载下来的,谁都不愿意在自己死后留下一个昏庸残暴、滥杀功臣的恶名。

    所以洗白自己、抹黑对方,以此来塑造自己在史书上英明神武的形象——这几乎是历史上每一位皇帝都做过的事情,包括那些赫赫有名的千古名君。

    ——而那些倒霉的武将呢?

    他们当然会觉得冤枉。

    或许他们根本没想过要谋逆,更没想过要造反,心里对皇帝和朝堂还是忠心耿耿的,只是因为一些逼不得已的原因,没办法马上交出兵权,结果就被皇帝怀疑和忌惮了,最终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含冤惨死,甚至还因此连累了其他家人……

    他们不冤枉谁冤枉?

    这样的结局固然惨烈,令人感到可惜,但是仔细想想,也怪不了旁人。

正文 第2445章 意料之外(889)

    站在皇帝的角度来考虑,他冤杀功臣确实有错,在明知道自己犯错之后还不愿意承认,反而百般掩饰,甚至不惜篡改史书内容,凭空捏造一些罪名抹黑那些无辜的武将,更是错上加错,不知悔改。

    然而这样的做法不是没有原因的。

    皇帝自然也有皇帝的无可奈何,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是昏庸而自私的。

    那些在历史上美名远扬的千古明君,对国/家和百姓做出了很多贡献的皇帝,他们也同样犯过这种错,也曾经下令篡改过史书内容,只为掩盖自己的失误和错过。

    比方说,唐朝时期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他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明君之一,同样也是历史评价最高的帝王之一。

    比起其他朝代那些功绩平平、甚至昏庸无道的皇帝而言,唐太宗的政/治成就在整个皇帝史上都是非常出色的,由他所领导的“贞观之治”是整个唐朝真正繁荣的开始,也是唐朝全胜时期的根基所在,国/家太平安稳,经济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连军/事力量都颇为强盛,某些方面甚至能和现代相比。

    这样一个英明神武的帝王,不管是放在整个历史上,但是对于现代人而言,都可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然而,这样的皇帝同样也不是没有缺点的。

    他也曾经犯过错,做过一些令人诟病的事情,在他的身上,不仅仅只有千古明君的英明和神武,同样也有身为帝王者必不可少的冷血与残酷。

    在这个方面上,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唐太宗在登基之前所发动的“玄武门之变”。

    同样也是为了夺权,唐太宗在这个变故之中,亲手杀了自己的长兄,也就是当时的唐朝太子李建成,同时还有他的四弟李元吉。

    在手里染上了亲兄弟的鲜血之后,唐太宗一不做二不休,仗着自己手里的兵权,逼迫自己的父皇任命自己为皇太子,并写下了即位诏书。

    随后不久,李世民的父亲,也就是唐朝唐高宗李渊便病逝了,李世民仗着太子的身份和诏书在手,顺利登基,当上了唐朝的新皇帝。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

    不管李世民最后是用什么手段登基,也不管他对自己的亲兄弟有多么冷血和残酷,他始终是最后的胜利者。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他本身的优秀,也证明了他确实比他的哥哥弟弟更适合做一位英明的皇帝。

    如果没有他的登基,或许唐朝就不会再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也不会有后来的开元盛世,唐朝到最后可能也不会发展成如今历史记载上的超级强国,整个历史进程都有可能发生巨大的改变。

    这些证据都证明了李世民的优秀和睿智,哪怕他的父皇在一直不喜欢他,反而更偏爱才智和能力都不如他的前太子李建成。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认李世民本身确实是一个合格并且非常出色的皇帝,比很多朝代里名正言顺登基的皇帝都要出色。

正文 第2446章 意料之外(890)

    但是这样的优秀和出色,都不能掩盖李世民曾经做过的那些事。

    他并不是名正言顺的登基,而是通过兵权和武力,杀兄弑弟,然后逼迫自己的父皇,强行取得了太子的继承权。

    而就在他刚刚发动政变、成为皇太子之后不久,他的父皇就久病去世了。

    虽然史书上明明白白的记载着他的父亲是因病去世,但因为去世的时机太过巧合,刚刚好就在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之后之久,难免会引人怀疑。

    在某些野史记载上,就曾经有人怀疑李世民的父亲其实并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李世民亲手所杀。

    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李世民的父亲从小就不喜欢他,觉得他戾气太重,一直不重视他,反而更喜欢自己的大儿子李建成,对李建成十分偏心。

    因为李世民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在很多事情、尤其是领兵方面的才能远远超过了他的大哥李建成,因此便遭到了李建成的排斥和忌惮。

    在李世民还没有发迹的年少时期,李建成就没少打压过他,同时还联合了自己的四弟李元吉,处处和李世民作对,无数次想要他的命,但是都被李世民幸运的躲过了,而到后来,李建成还一度设计将他赶出了朝堂,形如流放一般上了沙场。

    李建成的本意其实是想让李世民死在沙场上,途中也曾经找人暗算过他,只是没有成功,却不料这一次的沙场之行,反而激发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让他在沙场上大放光彩,甚至渐渐的掌握住了兵权。

    到这个时候,李建成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生怕李世民在沙场的时间越久,手里的兵权极为越大,于是急忙就让自己的父皇把他召了回来,想要回收他的兵权。

    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父皇一向很偏心。

    他更喜欢李建成这个儿子,对李元吉也十分宠爱,却唯独不喜欢李世民。

    一边是两个受宠的儿子,一边却是一个不受宠的儿子。

    这样的选择题实在太好做的,连犹豫都不需要。

    所以,在那个时候,即使唐高祖李渊明知道自己宠爱的两个儿子一直在想方设法的打压李世民,他也只是当做没看见,甚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偏帮着李建成和李元吉,冷眼旁观的看着李世民被他们打压。

    仅仅只是因为不喜欢李世民这个儿子,就能冷漠的看着他备受打压,甚至好几次差点死在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里……

    从这一点来说,唐高祖李渊同样也是一个冷血残酷的帝王。

    李世民对于亲情上的心狠手辣,从某方面而言,或许就是遗传了他的心性和做法。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联合请求下,唐高祖李渊便下令召回了远在沙场上的李世民,同时命令他交出手里的兵权。

    那个时候的唐朝皇帝还是李渊,皇太子又是李建成,而李世民不过是一个不受宠的小小皇子,哪怕手里掌握了一部分兵权,但终究羽翼未丰,自然没办法和自己的父皇兄长对抗。

正文 第2447章 意料之外(891)

    因为李渊的偏心和命令,当时羽翼未丰的李世民自然没办法拒绝,只能选择韬光养晦,将自己豁出性命才得来的兵权重新上交了回去,然后便蛰伏了起来。

    然而,兵权虎符终究只是死物,军心所向才是他真正的筹码,也是他后来能够逼宫上位的最主要原因。

    李世民之所以最后会选择用武力的方式夺取继承权,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逼迫,导致他退无可退,尤其是在他们的父皇身染重病,眼看就要驾崩的情况下,一旦身为皇太子的李建成登基,他肯定不会放过早有宿怨的李世民,坐以待毙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既然明知道是一条死路,身后又已经退无可退,李世民唯一的选择就是放手一搏,若是成功了,他便能取代李建明,成为唐朝的新太子,甚至未来的新皇帝。

    而若是失败了……结局同样是一个死而已。

    他有什么理由不敢拼命?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由,李世民才会在他父皇还没有去世之前抢先下手,利用自己手里的兵权武力,悍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打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措手不及。

    而这场历史著名的政/治/变/革,最终的结局已经写在了史书上,李世民成功了,然后才有了后来鼎鼎大名的唐太宗。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作为这场政/变的失败者,下场自然不会好到哪里。

    就如同李建成上位之后不可能放过李世民一样,李世民上位,同样也不可能放过他,而作为李建成同党的李元吉,命运自然是和他捆绑在一起的。

    但这些仅仅只是一部分的理由,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史书上不可能出现的原因,就是他自己的野心。

    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代明君,统领整个唐朝开创贞观之治,足可证明他本身的能力。他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而大多数的聪明人,往往是野心勃勃的。

    因为他聪明的头脑注定他不甘于平庸,只要有一点点的欲/望引导,野心很快就会滋生。

    而人怎么可能没有欲/望?

    就算是圣人都会有私心里的欲/望存在,何况李世民还是一位皇子,出生在天潢贵胃的家庭里,距离当时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这样的诱/惑明晃晃的摆在眼前,连圣人都忍不住。

    李世民虽然是一代明君,但很明显,他也是一个有野心有欲/望的正常人,距离无心无情的圣人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所以他理所当然的动了野心。

    而这份野心,便是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逼迫之外,促使他最终走上政/变夺权的主要原因。

    皇权之争成王败寇,本身便无可怨由。

    而李世民作为这场争斗的最终胜利者,自然有权利按照自己的心意书写历史。

    所以在他写下的历史中,李建成便是一个好大喜功、暴虐无德的人,李元吉则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跟着李建成为虎作伥,处处逼迫于他。

正文 第2448章 意料之外(892)

    而他自己则是能力过人遭人嫉恨,被逼得走投无路,最终只能发动政/变……

    这就是唐朝史书上留下的内容记载,虽然描述的方式不太一样,但大体意思却是相同的。

    因为玄武门之变太过惨烈,参与的人数也太多,李世民没办法否认这件事的发生,但是按照他的说法,他并不是因为野心才发动政/变,而是被李建成和李元吉逼的,他自己也很无奈,所以不能怪他。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形容:这一切都是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错,他杀他们是应该的,是被逼无奈的选择,他其实是个大好人。

    这样的解释是不是很眼熟?

    把所有的过错推到对方身上,重点突出自己的无辜和无奈,以此来洗白自己的名声。

    反正在李世民下令重写史书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早就不知道死到哪里去了,随便他怎么修改都无所谓,死人是不会提出抗议的。

    史书最终所留下的内容,自然就是李世民想让别人看到的,至于真相如何,除了那些无聊的历史学家以外,没有人会去挖根究底的探寻。

    这就足够了。

    史书上很明确的记载着,李建成是一个残暴无德的人,嫉妒李世民的才学,所以处处针对他,把他逼的活不下去只能发动政/变。

    然而,在千百年前的唐朝时期,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是不是如史书记载所说,恐怕只有死去的人才知道。

    而现代人唯一能够知道这件事的渠道,就只有那个时候留下的正史和野史记载,而且谁都不能保证这些史书上记载的内容就一定是公平正确的。

    毕竟,史书也是活人写出来的东西,又不是时空机器自动保存。

    不管记录史书的书记官本身是否公正,只要他是个活人,就自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有自身的个人观念。

    而这样的个人观念,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到他笔下的荣能。

    比方说,同样的一段历史故事,因为书记官的个人观念和偏见不同,最终记载下来的史书内容可能就大不一样。

    甚至就是在史书记录完成之后,也难保不会有人在事后修改其中的内容,删减或者篡改一部分,导致史书内容记录不全,甚至彻头彻尾就是虚假的。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比如说清朝时期的雍正皇帝,因为九龙夺嫡的问题,一直都有怀疑他篡改了史书内容,把自己阴谋上位的真相掩盖,换成了名正言顺的登基方式。

    当然了,这也仅仅只是怀疑而已……

    事情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之久,哪怕后世里的人从各种犄角旮旯的地方翻找出一些枝干末节的线索和痕迹,也终究缺少了决定性的证据。

    所以,哪怕很多人都怀疑雍正皇帝的登基并不光彩,但始终都没人敢斩钉截铁的说出一个结论来。

    史书本身不过是一个死物,用来记录历史曾经发生过多事情,但它终究还是掌握在人手里的东西,是非好坏,都只能任由人的心意来安排。

正文 第2449章 意料之外(893)

    等到千百年后,所有的历史真相都已经湮灭在时光中。

    现代人唯一能接触到历史的渠道,就只剩下各种史书记载以及被时光幸存下来的古董和古物了。

    偏偏史书不一定完全公正,时隔这么多年,那些真正经历过历史剧变的知情人早已经化成了一堆白骨灰烬,谁也没办法把已经死去的人重新召回,询问出历史的真相。

    有资格有能力篡改史书内容的绝不只是唐太宗和雍正皇帝,其他朝代的皇帝如果愿意,同样也可以修改史书内容,哪怕不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过错和黑历史,仅仅只是让自己的形象在史书里更加英明神武一点,恐怕也会有很多的皇帝愿意这么干。

    古人本来就很重视自己的名声,流芳百世、青史留名几乎是每一个有野心的古人的梦想,何况是当时至高无上的皇帝?

    在死亡来临之前,作为普天之下至高无上的掌权者,皇帝想要让自己英明神武的名声深深烙印在史书上,让后世人倍加敬仰,永远的记住他的名字。

    这才是真正的帝王野心,同时也几乎是每一个皇帝都会做的事情。

    谁都不会希望在自己死去之后只留下一个臭不可闻的昏庸名声,让后人一提起就觉得恶心,甚至百般唾弃……

    这对相信人死之后会变成鬼魂,在地府接受审判然后轮回转世的古人来说,简直是最严重的惩罚。

    所以哪怕只是为自己的名声着想,小小的篡改一下史书上的内容,对于很多帝王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甚至习以为常的事情。

    只是,他们能够接触并且篡改的史书,往往只有被朝廷承认、有专门的史书官负责记录和编制的那一册,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正史”。但是对于很多民间人士私下记录的各种野史书籍,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一一的修改过去。

    皇帝甚至都不知道还有野史这种东西,因为在古代,有资格撰写史书、记录国/家大事的人只有朝廷任命的史书官,其他人是没有资格私下记录的,一旦被发现就是重罪,往往都是直接处死,更严重一点的甚至会抄家流放。

    所以,在古代很多朝代里,野史这种东西都是上不了台面的私货,哪怕记录的不是本朝的历史,都有可能招来罪名以及麻烦,所以即便是偷偷撰写了野史的作者,也不敢轻易告诉别人他写了些什么东西。

    往往要到他们死去很久之后,甚至连他们生活的王朝都覆灭了,这些乱七八糟的野史书籍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意外或者巧合浮出水面,让后世人能够知晓并看到。

    而野史上所记载的内容,很多时候往往是和正史不太一样的,甚至还有不少的内容记载截然相反,让人目瞪口呆。

    因为时间过去的太久,知情人早已经死去多年,想要探寻历史的人面对着两份甚至多份内容不同的史书记录,谁都不知道究竟哪一份才是真相,亦或者两份都是造假的……

正文 第2450章 意料之外(894)

    而这些凌乱不堪却又信息量巨大的各种野史记录,同样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