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古代行商这些年-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河村那儿人人盘火炕建火墙的消息逐渐传开,城中人家听那些小买卖人说了,也心动不已。这冬天是一年中最难熬的,就算今年有许多人家买了蚕丝被,可总不能一天到晚都躺被窝里。
  若是有了火墙,整个房间都温暖如春的,吃个饭纺个线的,也不怕挨冻了。
  可如何建呢?
  有动作快的,当下就去了相河村,可惜宋菽的免费教学已经结束。
  而那些已经学了如何建造的村人,则忙着盘自家的炕,根本没功夫进城里来给别家弄。毕竟这火炕是越早弄完越好,若是拖久了,万一碰上坏天气,泥砖都晒不干,没有泥砖便盘不了炕,没有火炕,这冬天可得怎么过啊?
  眼见着相河村那些人不可能进城来了,所有想建火墙火炕的人,便把主意打到了正在褚老家忙活的石三郎等人身上。
  汪掌柜也是如此,这下见到褚管家,便立刻问了起来。
  “弄好了。我这不奉我家大奶奶的吩咐,来扯些布做个罩子,把那火墙罩起来,漂亮些。”褚管家说。
  他十来岁就跟着褚老了,以前在京里的时候听说过火墙,没想到来了大涂县后,居然有机会见识这等皇家秘技。
  石三郎帮他们建火墙时,他找了宅子里几个手巧心思细的汉子在一旁帮忙,这会儿也学会了。除了老爷子的房间,他们还有许多地方要建呢。
  “弄好了?那这石师傅可还在府上?我这也想找他们修呢。”汪掌柜道。
  “哟,这不巧了,昨天李掌柜备了礼物上府里来看老爷子,已经把石师傅他们请走了。”褚管家口中的李掌柜,便是做盐运生意的李二姐,褚管家知道这二人素来有些不合,总要一争长短,没想到连这种事都能撞上,这汪掌柜可得郁闷了。
  “又是她。”汪掌柜那张胖胖的笑脸耷拉了下来。
  他跟李二姐大概是八字不合,明明做着风马牛不相及的生意,却总为各种事情杠,比如上次棕绑床的拍卖会上,两人就争了争长短,只可惜杨公子的出价太霸道,也没分出高下。最近,汪掌柜借着与宋菽的蚕丝被坊的合作,以及葱油饼和月饼买卖,生意兴隆,隐隐有压过李二姐的势头。
  可谁知,这回又让她抢了先。
  石三郎在李二姐家的消息,也很快传了出去。李二姐如何请到石三郎的事,更是被扒了个底朝天,许多人效仿她,备着礼物上门请人,几乎要把李二姐家的门槛踏破。
  石三郎与他那两兄弟都是穷出身,何时见过那么多钱?真是一家也不想放过,恨不得统统赚来。最后,他们决定分开干,这样一次能去三家。
  至于不够的人手,要么让那些富户自己出,要么到城门口找几个。
  大涂县城的西口那儿常常聚着许多找活干的人。
  最近因为豆油买卖兴旺,有不少人做了卖油郎,等活的人有所减少,但也架不住越来越多人来到大涂县,寻摸可以挣钱的机会。
  所以去那儿找个把壮劳力,还是很容易的。
  如此分开做工,速度果然快了许多。
  对那些找来帮忙的汉子,石三郎一点不藏私,一边做一边教,徒弟都收了好几个。这些汉子们跟他做上两三家,便出了师,两三人一伙又可去别家接活。
  一开始找他们的多是城南的富户。富户们都预订了棕绑床,所以并不青睐火炕,但家家都要建上十几二十多堵火墙,工程量巨大,给起钱帛来也颇为爽快。
  有些汉子们看准这一点,便专精火墙。
  另一些则反其道而行,看见各个富户几乎都找到了人,便向石三郎认真请教了盘火炕的手艺,到那些买不起棕绑床的人家,盘起了火炕。
  县城里,包括邻近的几个村,这些盘火炕建火墙的汉子们进进出出,还有不少妇人与孩子也出来找活做,让他们盘炕建墙也许不行,可帮着踩泥土,将山里运来的泥与水和麦秸混匀,却是做得来的。
  一时间,大涂县仿佛家家户户都在干这个事儿,有自己弄的,也有请人来弄的。
  若路上遇见个亲戚朋友,也不再问“吃了没?”,而是问“你家的炕盘好了没?”。那些已经盘上的人家,虽只是秋日还用不上,却也要先生把火,请上几个亲朋好友,买上点葱油饼和油条,庆贺一番。
  这每年都要冻死个把人的冬天,他们竟然开始期待它的到来了。
  这些日子,石三郎走了十几户人家,有时要亲自上阵盘,有时只在旁边指导一番。多亏宋菽给他这个机会,他这回可赚了不少钱帛。
  前日有个富户点名要他建火墙,约好了今日过去。
  之前跟着他学艺的几个汉子已经出师,他便没带,打算再去城西口那儿转一圈,找几个力气大、心思细的。
  石三郎转了一圈,找到一伙三个人。领头的被另两个叫做什长,以前都是当兵的。
  “咱们本是朝廷的兵,跟义成军打的时候被俘虏了。”其中那个高个子说道,他姓蔡,在家排行老二,称蔡二郎。
  “义成之前那将军,姓李的,忒不是人,咱差点给他活埋了。还好尹节度使把他宰了取而代之,咱才逃过一劫。”另一个矮胖的汉子道,他姓姜,那高个的叫他姜胖,领头的什长叫他姜五郎。
  “那你们怎来的大涂县?”石三郎边与他们说话,边领着去今天请他建火墙的主顾那儿。
  “嗐,尹节度使把咱们收编后,又觉得放太多人在军队里,没人种地了不好,这不就放了一批。”姜胖道,“我和蔡二都是关中出身,那里逃的逃死的死,家里人都不知道去哪儿了。什长是你们大涂县的,我们就跟着他来了。听说尹节度使颁了新的户口制度,可以先拿客户,三年后再转主户?”
  石三郎正是这政策的受益者,当下便滔滔不绝说了起来,又提到收留他的相河村如今繁荣得很,做买卖的都爱往那儿跑。还有那帮了他们的宋四郎,更是顶好的人。
  “宋四郎?”那什长道,“你说的宋四郎,是相河村的?”
  “是啊。他可是我的恩人,我那会儿逃荒来,跟着老大在山上当盗匪,若不是有他相助,怎么也不可能重新落户。他还开了一间豆油坊雇我们做工,每月有工钱还包三餐,每季还有新衣,咱们一起逃荒来的这些人,都可感激他了。”石三郎说起宋菽,那是可以夸上三天三夜,讲完豆油坊又讲起他帮助桑园村,收蚕茧做蚕丝被的事迹。
  那什长听得一愣一愣的,路都差点忘了怎么走。
  “你说的那宋四郎,是不是叫宋菽?”什长问。
  “是啊,你知道他?你也相和的?话说回来,兄弟你姓什么?你要相和的,你家人我多半认识。”石三郎道。
  “我姓宋。”那什长说,不知怎么的,语气中带了一丝丝的不确定。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么么哒~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豆角很長 10瓶;天井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1章 第三十一桶金
  “客官; 往哪里去?”
  “去相河村。”
  “客官是买卖人吧,从这里一直往东走; 就是相河村了。”
  “嗯; 我知道; 来碗茶。”
  “客官可要尝尝酸梅汤,这也是相河村的宋四郎做出来的; 酸酸甜甜可解渴了。”
  茶摊头家递给宋河一杯汤饮,暗红色的; 汤水随着步伐晃出涟漪,映出他的满脸胡渣。
  蔡二郎和姜五郎跟着石三郎去建火墙了,他按捺不住,想回去先看看。从城西到城东; 那葱油饼也好; 油条、浇头汤饼也好,还有那白馒头和豆沙馒头,都是自己见所未见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无一不烙着宋四郎的名字。
  他本来想着,自己和二弟都不在,阿娘年纪大了,家里一定艰难。他先在城里找个活; 赚上一点钱帛再回去,也好让他们高兴。可两年未归; 大涂县竟是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这茶摊上卖的,都是自己从未喝过的饮品。
  宋河一口喝干那杯酸酸甜甜的酸梅饮; 踏上回家的路。
  两年前,恒州还不在义成军的控制下,朝廷强制征兵,农户身体强健又多老实听话,自然是首要目标。
  当时,他们那一片的青壮年被征走十之七/八。大家虽是一同走的,但被分去了不同帐子,老乡们的下落他一概不知,连他二弟也是。
  他入伍后,随军征讨挑起天玺之乱的丘山叛军,被其义子李兴的义成军所俘。幸而当时丘山被其亲子所害,李兴手下将领尹戎趁乱发难,杀了李兴取而代之,他们才躲过了被活埋的命运。
  后来,尹戎与朝廷谈判,要求将恒州等七地归于义成军辖下,朝廷同意后,他放下兵戈归顺,义成七州的百姓才终于迎来太平日子。
  如今义成名义上归顺朝廷,实则拥兵甚众,根本不听朝廷节制,税赋等也一概不交,甚至修改了户籍制度。按本朝律法,农民一旦离开土地成为流民,那便与卖身的奴隶等同,可任意杀伐,而尹节度使则下令流民可入客籍,三年后转为主户,这项法令一出,其他藩镇甚至关中一带的流民也相继涌入义成七州,大大增加了该地人口。
  不但如此,尹节度使还下令,放了一批被强征的兵士退伍还乡。宋河便是这其中一员。
  这从县城到相河村的路,可比两年前热闹多了。宋河一路走,路上见到许多背着竹篓,或挑着扁担的小贩,甚至还有赶着骡车的。
  若是两年前的大涂县,根本找不出几匹骡子。
  就算有,那也是傅家、汪家那样的大商户才用得起,哪是这样的市井小民能拥有的?
  这些商贩背的挑的东西也各不相同。
  比如前面那个宽肩的男人,他挑着两个用草绳兜住的坛子,像是酒坛。而迎面走来的那个妇人,前后都背着背篓,篓子里填了干草,还盖着被子,被子漏出一点缝隙,看那材质竟然像是竹蒸笼。
  宋河想起石三郎曾与他说过的,猜测坛子里应该是豆油,而那蒸笼大约是装着馒头一类的吃食。
  此时正巧路过一个村口,只见那妇人一拐弯走了进去,就听那方向有人喊:“可是相河村的馒头?给我来一打!”
  一打馒头十二个,据宋河打探到的价格,怎么也得五六文钱。
  这喊话的难道是哪个富户?
  可这带最出名的张富户并不在这个村,除了他,谁还能有这般豪气,随随便便花个五六文现钱买吃食。
  宋河忍不住去瞧,却见围着妇人的并不是什么富户,是个穿着普通的麻布衫子的大汉。他之后,还有一个老妇,一个小郎君过来,一开口都是四个八个馒头,他们还提了麦子,应该是拿来换的。
  那一升升麦子若是做成面饼子,省着点可以吃上十天半月的,他们却眼都不眨换了才够一两天的馒头。
  他从军营出来,这一路上经过不少村镇,大家伙儿的生活是比两年前好上不少,但却绝没有见到像这样宽裕的。
  刚才在县城时他就有所察觉,汤饼摊子明显变多了,还有那炒菜摊、油条摊,都是人流不断。还有人担着油、担着柴走街串巷,听石三郎说,因各家都盘了炕建了火墙,城里的柴禾都小涨了一番,又多出不少周边村子来城里卖柴禾的。
  看来,这的确是比旁的地方要富庶许多,只是他还在的时候,大涂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难道是因为他四弟折腾出来的那些东西?
  宋河还在家时,与四弟交流不多,他这个弟弟虽聪明,却幺蛾子太多,他看着头疼。没想到,他这让人头疼的幺蛾子,也有一天能让家乡变得富庶起来。
  走进相河村,那更是热闹了,村口来往的几乎都是生面孔。
  路过周家的院子,里面晾着一排排白色的兜袋,看不出是什么。周家的男人跟他是同一批被征走的,不知道回来了没。
  他张望了两眼,周家媳妇和周大郎似乎都不在,只见一个面生的小郎君从屋里出来,冲出院门。
  宋河连忙叫住他:“劳驾,这家人呢?”
  “你找周大婶?领蚕茧去了。周大郎不在家。”褚宁说。他该去馒头作坊上工了,这会儿手上提着他的宝贝菜刀,急吼吼地要跑。
  宋河警惕地打量他,他从战场上下来,自然不怕这区区菜刀,可周围的人似乎也不在意?
  “你住这家?”
  “对啊,你有什么事吗?”褚宁打量了一眼这个满脸胡渣的男人,看起来不太像商贩。那些个商贩从来都直奔宋家的作坊,鲜少在村里晃荡。
  宋河被看得有些不自在,干巴巴地说:“没事。宋家可还住在原来的院子里?”
  “那是自然。”褚宁古怪地看他一眼。他快迟到了,南管事要求迟到的人迟多久就罚站多久,他可不敢耽搁,转身走了。
  宋河觉得,自己对家乡有些陌生了。
  他走到自家门前,推门而入:“四郎?三娘?”静悄悄的,没有人,只有两只母鸡在灶间外散步。
  “阿娘?”他往里走,推开正屋的门,傻眼了。
  灰扑扑的地面不见了,地上铺着清爽的席居,正中间有个圆形的木制矮桌。左侧的墙面突出来一块,高度到腰,大约是他张开双臂的长度,这应该就是石三郎所说的火墙。右边则是个大木架,木架子分成两层,下层铺了床单还放着一床被子,上层也是,中间还有木梯相连,看起来像是两张相叠的胡床。房间的墙上,甚至天花板,都涂了一层保温用的花椒泥。
  这……还是他家吗?
  宋河久久回不过神来。他走之前,他们家徒四壁,地上什么也没铺,正屋睡觉的地方只有一张草席,吃饭时碗筷都放在地上,并无矮桌可用,冬天围坐在简易的火炉边,被烟熏得眼泪直流,可不曾见过火墙。
  宋河脱掉鞋,抖抖衣上的尘土,才敢走近屋内。
  另一厢,宋菽将榨油剩下的豆饼弄碎,与麦麸拌在一起,放入木甑中以大火蒸煮。
  这是他无意中看见的一个制作酱油的法子。
  一般来讲,酱油需要用黄豆酿制,可这法子只需榨油剩下的豆饼与麦麸,蒸煮后拌酱曲发酵,再放入酱缸中晒上几月,便能酿成。
  这是元明时期楔式木榨盛行后,民间出现的制酱方法,后来这种榨油的古法逐渐少用后,这制酱的法子便也很少被提起了。
  也不知道这法子行不行得通,反正豆饼麦麸都是现成的,他又找来了制曲的古法,便打算一试。
  豆饼与麦麸蒸过一个半时辰后,宋菽将他们取出,放在竹簸箕上晾凉少许,又拌以酱曲,才放到馒头作坊的灶间里,借着那儿温暖湿润的环境发酵。
  灶间里只有两个工人,院子里也不见宋阿南的身影,说起来,三娘和六娘也不在,这样的情况倒是少见。宋菽在作坊里转了一圈,如今蚕丝被作坊有彭婆婆管着,馒头作坊用有宋阿南看着,豆油作坊有郭老大,他每天只需要去这几处转一转露个脸就好,可比之前赶工月饼的时候轻松许多。
  若酱油能成功酿制出来,便又能成立一家酱油作坊。
  说起来,这里虽没有豆类酿出的酱油,用猪羊肉酿的酱清却是有的,宋菽之前做月饼时,肉馅中便拌了少许,如今的肉馒头中也有。但因是肉类做的,价格昂贵,要大批量产出更是困难,普通人家很少用。等酱油做出来,轻易便能取而代之。
  宋菽正想着,只见宋六娘心急火燎地冲进来。
  “阿兄阿兄阿兄回来了!”她拉住宋菽的手就往外跑。宋菽被她拉着,心里纳闷,他不就在这儿,什么叫阿兄回来了?
  宋菽被她一路拽回家,却见三娘五娘七郎还有宋阿南都在,程二娘抱着一个胡子拉碴的高大男人,肩膀一抽一抽,像是在哭。
  “怎么回事?”宋菽走到阿南旁边。
  宋阿南看他一眼,说:“阿兄。”
  名义上,宋阿南是他弟弟,但这小子从来不喊阿兄。这突然来一句,宋菽听得浑身舒坦,正想夸两句,突然反应过来。
  宋阿南这不是在叫他。
  那个胡子拉碴抱着程二娘的男人,真的是他阿兄——宋大郎,宋河。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么么哒~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皆虚度 20瓶;风铃 10瓶;雪尼 4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2章 第三十二桶金
  宋河是宋寡妇收养的第一个孩子; 因是在河边捡到的,便起名叫宋河。
  他与程二娘自小便认识; 两人青梅竹马; 十二三岁时; 两家的长辈便合计着给他们定了亲,只等他们再大一点; 便正式成亲。
  谁知,这一等便是五年。
  再见到宋河; 程二娘喜极而泣,哭得停也停不下来。宋河留着一把大胡子,看似粗旷,安慰起人来却细声细语; 好不温柔。
  程二娘好些后; 宋河又与宋菽他们说了好些话。
  因为他走后不久,宋菽也留书出走,并插不上什么; 最后多是三娘与六娘在说。说到宋寡妇去世时,宋河沉默了好久。他走时宋寡妇还能跑能跳,能下地能煮饭,两年后却只剩一座孤坟。
  之后又说起宋菽回来后的事; 他虽已经听石三郎讲过一些,回来的路上也看见了诸多变化; 可真听三娘和六娘说起来,又是好一番感叹。
  六娘还带他重新参观了修整一新的房间。这都是中秋过后弄起来的; 她新鲜劲还没过,说着说着自己先爬床上去了,还跟宋河道:“大阿兄,这床可软了,是四阿兄教师傅们做的,外面都抢疯了。”
  “四郎出去闯荡一圈,果真是见多识广。我这做兄长的也自愧不如。”宋河感叹。
  宋菽有些不好意思,谦虚了两句。他一个带着现代文明穿越来的人,如果搞不出那么多事,才真是要自愧不如。
  三娘也向宋河介绍了宋阿南。
  宋河听见他的名字时,似乎有些惊讶,双手抱掌前推,身子磬折,竟然作了一个揖。宋菽和三娘他们都有些吃惊,宋阿南不动如山,依样回了一个。
  之后,宋菽又仔细观察了几次,宋河却举动如常,宋阿南更是。
  也许是自己太敏感了,宋河只是比较有礼貌。
  为了欢迎宋河归来,晚上的饭菜特别丰盛,宋菽和三娘六娘一起,弄了五个小炒,还做了汤面,又去村里卖油条的人家那儿买了五根油条来。
  村里许多人知道宋大郎回来,也急急忙忙赶来了宋家。周媳妇第一个到,问着她家男人的下落。宋大郎爱莫能助:“我们虽一批入伍,但被分去了不同帐子,军营里严禁随意走动,也不知后来他际遇如何。”
  其他人家也差不多,宋河多半不清楚,只是他的归来给大家带来了希望。既然他能回来,那他们的亲人也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回到家中。
  吃完饭,宋菽袖子一卷,叫宋阿南和宋河来帮他再弄几缸豆饼。
  白天的时候,大家都在忙,宋菽一人力量有限,便只酿了一缸酱油。这会儿有了宋河与阿南的帮忙,又蒸又拌,一口气弄了整整九缸。家里又多一个壮劳力,真好。
  这十个大缸都被放在原本的月饼棚子那儿,中秋过后,那里已经拆了,只有一圈之前围起的篱笆。宋菽便干脆把这里作为晒场,用来酿制酱油。
  活儿干得差不多时,天上已经布满了星星。
  程二娘端来三碗豆浆,先给了宋菽和阿南,又端着最后一碗去找宋河。两人随便找了个地坐下,程二娘挽着宋河的手臂,头靠在他肩上。
  宋菽站在不远处喝豆浆,只听他们在说话,听不清说了什么,只有低低的私语声在夜色中回荡。
  这古代也好,现代也罢,小青年谈恋爱的酸臭味,真是一毛一样。两世为人都没有谈过恋爱的大龄单身狗宋菽,酸了。
  一旁的宋阿南仿佛没有看到,咕噜咕噜喝完豆浆,一抹嘴,举步就走。
  宋菽也觉得自己留在这儿有些多余,跟着他往回走。他们出馒头作坊的路线刚好要经过程二娘和宋河呆的地方,两人背对他们,还在低语。
  宋菽听见风里飘来的话语,是宋河的声音:“我在军营里时,常要在晚上巡逻,抬头便能看见这样的星空。每一颗星星都又大又亮,好像要落下来一般。可再大再亮的星星,也没有你看我的眼睛那样美。”
  “你在军营里这两年,想必吃了许多苦。”程二娘的声音飘来。
  “能再见到你,这些苦都不算什么。”宋河说。
  “大郎……”
  “二娘……”
  宋菽:……
  回到屋里,整洁清爽的席居和用了棕绑的上下铺,让宋菽心情大好。
  这两日棕绑床坊的第一批床出货,宋菽有特权不用摇号,早就订了三组上下铺,他们房里一组,三娘她们房里两组,这样家里人便都能睡上棕绑床了。
  宋菽大致洗漱了一番,打算上床睡觉,却见宋大郎走了进来。
  他不陪程二娘吗?
  宋菽的现代脑一时转不过弯来,片刻后才恍然,对啊,这是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嘛。他掀起自己的蚕丝被,大力一抖,把床铺好。
  等等,那宋大郎要睡哪儿?
  宋菽还没来得及说话,宋阿南一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