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在古代行商这些年-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等,那宋大郎要睡哪儿?
宋菽还没来得及说话,宋阿南一指上铺,大方地把自己的床让出。
“多谢。”宋河长手长脚,三两下便爬了上去。
宋阿南则脱掉外衣,毫无顾忌地往宋菽的下铺上一钻,占了半边被窝,还转头看他,仿佛问他睡不睡。
宋菽:……
拜托啊,男男也授受不亲的好吗?
可都睡了这些日子了,宋菽也不能现在来推脱,只好乖乖上床。宋大郎在,他也不敢再从空间里拿被子,直挺挺地跟宋阿南躺在一个被窝里。
“晚安。”宋阿南说。
这是宋菽睡前的习惯,听久了后,他也学了去。
“晚安……”宋菽往床边挪了挪,这宋阿南跟个火炉似的,熏得他有些热。
第二天一早,宋菽本要开溜,被宋阿南一把拽住。
“打拳。”他言简意骇,把宋菽弄去了村中央的空地。
因为一起打拳的人实在太多,他们作坊前的小空地早就容不下了,所以早上打拳的场地换到了村中央的大空地上。
宋阿南拉着宋菽的腕子姗姗来迟,空地上已经聚集了许多村人,大家排着松散的队形,一边闲聊一边等宋阿南。
宋菽不爱锻炼这个全村都出了名,见他被宋阿南拉了来,一脸的不情愿,几个本就有些倾慕宋菽的小娘子忍不住笑出了声。
“真可爱。”
不知道是谁说了这么一句,得到一片赞同。
宋河也跟着来了,这么多人打拳的盛况,他只在军营里见过,当下也吃了一惊。
“每天都这样吗?”他问程二娘。
“是呀,自从阿南当了馒头作坊的管事,便日日如此。还有隔壁村的也会来,早上活动下筋骨,一整天精神头都好。”程二娘说。
宋阿南走到前头,摆起架势,人群中嗡嗡的说话声立刻静了,随着他的动作,嘿哈声整齐响起,宋河混在其中,真有了几分身在军营的感觉。
只是仔细一看,胡子花白的老村长,三岁的七郎,瘸腿的冯老伯,还有许许多多小娘子、媳妇甚至老妇,这样的场面,即使是军营也不可能见到。
天下间,大约只此一家了。
人群虽特别,这拳法却是他极熟悉的,正是他们当兵后练得最多最熟的那一套。
而听程二娘说,这是宋阿南教的。
宋河原本只是有些怀疑,毕竟他也只见过那人一面,可今天这拳一打起来,他心里便真有几分确定了。
早拳刚散,有些人已经去了作坊,或回了家里干活,还有不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话家常。
宋河穿过人群,宋阿南正在听施大嫂和褚宁说着什么,不时答复两三个字,应是在安排今天馒头作坊的工作。他走近时,他们刚好说完,施大嫂和褚宁先走了。
宋河颇为犹豫,不知该如何开口,这里周围又有那样多的人。
宋阿南却好像知道他在想什么,丢下一句:“来。”便往宋家院子的方向去了,宋河也连忙跟上,一路上都有点忐忑不安。
到得家里,宋阿南直接脱鞋进了正屋。
宋河也连忙跟进去,关好门,转身双手抱拳,单膝跪地:“见过小将军。”
“认识?”宋阿南还是那样平静无波,一点没有被拆穿身份的窘迫。
“属下被朝廷强征入伍,本为李兴所俘,当日他命人挖坑欲将我等活埋,若非小将军及时赶来相救,怕已经没命回这相河村了。”宋河道。虽已过去一年多,但想起当日情景,还是忍不住后怕。
“职司?”宋阿南问。
宋河如实报上。义成军中,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他不过一个小小什长,曾算是宋阿南麾下,自称一声属下都有些高攀了。
昨日宋河第一次见到宋阿南,便觉得眼熟。虽比印象中高了一些,但那不爱说话的性子,却是与他们的小将军一模一样。
小将军乃是义成节度使,义成军统帅尹戎的第三子,名叫尹暔。
听军中的前辈说,他三岁离家跟随师父习武,不到十岁便出师回家。刚入伍时,军中的人都瞧不起这个么小屁孩,即使他是将军亲子,也多有挑衅。后来,他在比武台上大战三天三夜,军中竟无一人是敌手。自此之后,所有人都尊称一声小将军,无人敢有不服。
去年,不知什么原因,小将军忽然消失了。
尹将军治军甚严,他们也不敢胡乱猜测,但小将军与军中士兵同吃同睡多时,又时常指点他们,感情颇深,大家虽不说,心里却是挂怀的。
没想到,他居然来了自己家乡,还被自己母亲收养了。
这人生的际遇真是神奇得很。
*
“阿婆,这是何物?神奇得很。”施大郎从土中拎出一把红色的果实,问道。
他与祖母施婆婆到山里来挖野菜,打算腌了后留到冬天吃,没想到挖着挖着,挖到一丛野草的根茎,这根茎长得有些像萝卜,却又是红色的,实在不知是什么果实。
“我看看。”施婆婆有些老花了,她拍拍果实上的尘土,放远了仔细端详。
这东西表面坑坑洼洼,裹着一张红皮,一丛下面有好几个,个个都长得很敦实的样子,也不知道能不能吃。
咔嚓。
“阿婆,这东西好甜好脆!”施大郎胡乱用衣袖擦了擦,便一口咬下去,边嚼边说。
“哎哟,这是能放嘴里吃的吗?快点吐出来,要是生病中毒了可怎么好?”施婆婆忙道。
施大郎乖乖吐了出来,又有些不舍得,弱弱地说:“可是这真的很好吃。”
孙子这可惜的样儿,让施婆婆也有些好奇。
自从她儿媳施大嫂去了宋家的馒头作坊做工,家里的伙食一天比一天好,后来她也开始晒蚕兜,两个孩子隔三差五能吃到一点肉,早不像以前那么馋了。
可他却还是喜欢吃这野果实,看来口味是真的不错。
“你把家伙什儿收拾收拾,这东西也一起带着,咱去找宋四郎瞧瞧,他见多识广,也许能辨出这是个啥。”施婆婆说。
施大郎高兴极了,立刻把铁锹和刚刚挖到的野菜收拾好,又把那几个红皮果实也放进背篓,跟着他祖母下山,向宋家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33章 第三十三桶金
眼看着就要霜降了; 却迟迟没有人发现红薯,宋菽急在心里; 却不知该怎么办。
在他差点就要忍不住; 亲自去“发现”一下红薯时; 施婆婆和施大郎居然带着一背篓红薯到了他家。宋菽喜出望外,吃到一半的面条也放下来; 热情地迎接了祖孙两人。
“宋四郎啊,我们在山里挖出了这个; 你见识多,给辨辨是个啥?”施婆婆从孙子的背篓里拿出一个红薯来,递给宋菽,“我家大郎刚才吃了一口; 虽给吐了; 但也不知道有没有毒啥的。”
宋菽装模作样地看了半天,故作惊讶道:“施阿婆,您这是红薯呀。”
“红薯?”施婆婆重复; 她从未听说过这种东西,“那可能吃?”
“能。”宋菽说,“您跟我来。”
他拿着红薯转身进灶间。宋阿南看了一眼没理会,继续吃自己的。六娘好奇心重; 跟了进去,五娘目送他们走进灶间; 却没好意思跟着去,七郎听到吃; 屁颠屁颠地跟在他阿姐身后。
三娘正在灶间烧热水,打算过会儿抓几个小的来洗澡。
“阿姐,让一让。”宋菽说,拿起拨火棒,拨开一点正在烧的柴火,把红薯放了进去,又把柴火拨回来把红薯埋在下面。
“这红薯生着吃虽也行,但不可多食,煮熟了更好。”宋菽说,“这样用柴火煨熟最是方便。”
“阿兄,这红薯什么味道?”六娘问。
“甜的。”宋菽说。
“哇!”六娘一声欢呼,她最爱甜的了,七郎跟着喊,也不知道是真心欢喜,还是跟着阿姐起哄。
“这要煨多久?”施婆婆问。
“大约一刻钟多点儿。”宋菽说。红薯大小不一,他也不敢百分百确定,只好说个大致时间,到时再判断。
因要等上一会儿,宋菽本想叫施婆婆他们吃点什么,可施婆婆不想占人便宜,说要回家把刚挖的野菜腌上,晚些时候再来,便拉着施大郎走了。
宋菽也无所谓,这红薯被人发现了总是好事。
“什么?”他刚坐下,宋阿南问。
“红薯,就那藤。”宋菽说。这件事情就他和阿南知道,此时含糊地提起,宋阿南瞬间领悟,可其他人并不清楚他在说什么。
“阿兄,我们也去挖点红薯吧。”六娘说,她听宋菽说这吃食是甜的,便上了心。
“行啊。”宋菽笑,他们家吃上后,想必也会有更多村民感兴趣的,他和阿南在村子附近的山上栽了不少红薯藤,红薯是出了名高产的作物,现代的红薯亩产五六千斤不稀奇,上万都是有的,他们种的那些要是全挖出来,也得几百斤吧。
用来吃是吃不了多久的,用来留种却也够了。
一刻钟过去,红薯的香味飘了出来,六娘和七郎早已经等不及了,跑去灶间在土灶的烧火口旁边等着。六娘念着:“红薯,红薯。”七郎跟着,口齿不清地念:“红土,红土。”
又过了会儿,宋菽来看了看,觉得差不多了,便用拨火棒把红薯弄了出来。此时,红薯的外皮已经烤得焦黑,宋菽把它放在一个小竹簸箕里,拿去院子,施婆婆和施大郎也刚好回来。
“可是好了?”还没进门,施婆婆就问到一股香味,猜是那红薯。
“好了。”红薯稍稍凉了一点,宋菽把它掰开,里面的果肉全都熟了。红薯烤熟后很软,也不用刀切,大家每人连皮带肉撕一点,或拿筷子夹一些,热热的吃下去,满口香甜。
“好甜!”六娘撕了一大块,吃得欢。
施大郎和施婆婆也是连声夸赞,没想到自己挖了这么个宝贝回来。
路过宋家的人,很快注意到了宋家院子里的热闹,大家都习惯了宋菽时不时会有新鲜玩意儿,便有人大声问。
这一问,烤红薯的事情就传开了。
“咱也去挖一点?”
“你会吃吗?就挖。”
“弄来了请教宋四郎啊。”
宋菽这儿,三娘还要逮几个小的洗澡,宋菽也有账本要看,宋阿南不知去哪儿忙了,其他人也各自有事,说好了晚些太阳落山了再去山里挖。
殊不知,他们这一耽搁,就没机会了。
大约小半个时辰后,就陆续有人到宋家来。
“宋四郎,可否教教咱们怎么烤这红薯?”有人背了一篓子,鞋上还沾着土,显然是刚从山里出来。
“也教教我呗?”
宋菽的账本看到一半,家里来了好几波人。
这人一多,他家也不方便演示,便去了其中一人的家里。在他家生上火,便把红薯埋了进去,一边埋一边说着自己的经验:“这红薯的大小相差很大,火旺火小的,时辰上不好说,多烤烤便能掌握其中窍门了。像这个大小的,大约炒两个菜的功夫,开火时煨进去,饭做好也就差不多了。”
宋菽一边弄一边说,又跟来瞧热闹的六娘说:“去叫褚宁过来,带上他的菜刀,再拿一小坛子油。”
“诶,我去我去,六娘在这儿歇着吧。”有人自告奋勇去跑腿了。
其他人又围着宋菽问,这东西是个什么味?这就轮到六娘发挥了,她叽里哇啦形容了一番刚才吃到的口感,把跟来的几个小孩说得口水直流。
这期间,又有人在山里寻到了红薯,挖了来。
去宋家却不见宋菽,听好心人指引,来到宋菽示范的这一家,这家房子不大,里里外外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这热闹景象又吸引了更多人,连一些做买卖的小贩都要来问个怎么回事。
这么一来,又有更多人听说了红薯,蜂拥往山里而去。
不一会儿,褚宁带着刀和油来了。
宋菽跟他交代一番,他便拿起刀,削起了红薯皮。这御厨的孙子到底不一样,手上刷刷刷,红薯皮就落了下来,这皮还削得极薄,几乎没带下多少肉。
削完后,他又刷刷切起薄片。
这片也极薄,一般人根本切不出来,即使偶尔撞大运切出来了,也不可能像他这样每一片都是一样的厚薄。这其中蕴含的功夫,没几个寒暑是练不出的。
褚宁的刀功行云流水,一旁围观的村民都看呆了,甚少有人注意到,宋菽往灶台上的铁锅里倒了大半坛油。等油温升上来时,褚宁已经处理完了两个红薯,宋菽便将它们直接下锅。
哗。
热油接触到红薯,滋滋声瞬间暴起,香味也同时飘散而出。
因为红薯片极薄,宋菽只炸了片刻便捞出。没什么存在感的房子主人拿来大盘,红薯片便装在了里头。因为这些红薯都是山里挖来的,且宋菽用的也都不是同一个人挖的,大家也没什么可计较的,来的人你一片我一片,不一会儿,这大盘就不知传去了哪里。
“还有还有,盘子别拿走。”宋菽喊,他的下一锅红薯片又要出炉了。
盘子又从不知何处传了进来,装上又一锅红薯片,又消失在了人群中。宋菽抢在它消失前,留下几片,给正在切红薯的褚宁也塞了一片。
“唔,甜,脆!”褚宁全靠一张嘴把红薯片咔吧咔吧吃了进去,外脆里糯,还甜甜的,可真好吃。
“剩下的切条。”宋菽说。有这么个大厨在真好,每一片都一般厚薄,特别好掌握火候。要是自己弄,还不知道要搞到什么时候去。
“好嘞。”褚宁刚好又削了一个红薯,方向一转,先切厚片再切成条状。
趁褚宁切薯条时,宋菽又说道:“除了烤和炸,这红薯也能蒸着吃、煮着吃,还能拌面粉和白糖一起炸红薯丸子。”
“这吃法可真多。”
“宋四郎,你是如何得知的?”有人问。
宋菽但笑不语。薯条切好,放油里一炸,一锅红薯薯条完成。
这一锅锅炸物接连出锅,屋里屋外的几乎都尝了一遍,路人问起,立刻有人绘声绘色地说上了。这么一来,原本不甚感兴趣的,也钻进了山里,打算弄一些回来也炸着吃。
炸了这么几锅后,灶里煨着的也好了。宋菽一下子煨了五六个,可一传出去,还是半柱香都没有,就瓜分了个一干二净。
“真好吃。”
“我觉得有点饱嘞。”
“这东西能饱肚子?”
“这可神奇了。”
宋菽停下手里的活儿,说道:“能的,这东西可像粟米小麦那样当粮食吃,可顶饱了。”
“这么好的东西能种不?”又有人问。
“当然,这红薯不但顶饱,而且特别好养,不怎么挑土地,亩产还高。”宋菽说。
“多高?”有人追问。
“大约……”宋菽换算了一下,“一亩产个四五十石应该不成问题。”
他说的还是非常保守的,如果按照现代的情况,上百石也是轻轻松松。但这里是古代,粮食产量并不高,他还是说得保守一点好。
可即使是这样,也把这些人结结实实地吓了一跳。
四五十石?这是什么概念?
如今小麦或粟米多是亩产一石,即使是河边的沃土,一石半也了不起了。这亩产四五十石的粮食真的存在于世间?可别是老天爷看他们过得太苦,赐来的天上之物吧。
“这东西要怎么栽种?”
“要施什么肥?”
“可有特别的讲究?”
大伙儿都不敢相信有亩产这么高的作物,要不是这话是从宋四郎口中说出来的,他们是一千一万个不信。也就是宋菽说了,他们才那么当真,但又怕有什么其他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七嘴八舌地问起来。
又有新的人到来,他们也挖了红薯,这会儿围在外面,想方设法地往里凑,想听清楚里面究竟在说些什么。有热心的村民把宋菽说的话传出来,外面的人听了,也是一阵惊讶。
可以吃,顶饱。
亩产四五十石。
好养活。
天呢,他们是祖上积了多少德,才能获得这样好的作物。
想什么呢?才不是你祖上积德,要不是宋四郎,你能知道这是好东西?没准当垃圾扔掉了。有人这么说道。
经这一提醒,许多人才反应过来,他们拉着宋四郎又是烤又是炸的,他还给他们讲了这许多,自己却片刻不得闲,忙了半天一个红薯都没挖呢。
“你们可别都吃了,每家留一些,放在保暖通风处,比如灶间的柴堆谷壳堆里。”宋菽也没想这么多,他只想着快些科普完,大家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红薯,“等到明年开春,便能育苗移栽了。”
是是是,宋四郎说得对。大家纷纷点头。
后来又有人陆续挖了红薯来,还有人带了红薯叶,宋菽也跟他们讲了红薯叶可以喂喂猪什么的。之后又讲了些炸红薯片和红薯条的关窍,才终于脱身回家。
红薯这一大心事了了一半,宋菽心情甚好。
等这作物在他们这儿盛行起来,肯定会很快传到各地,红薯的产量这么大,又好养活,以后就不怕饥荒了。
只可惜自己在那儿教学了半天,都没时间喊上宋河和宋阿南去挖上一些,有点可惜呢。
宋菽推开院门。傻了。
他家院子里,堆了一堆子红薯,大小不一,表面坑坑洼洼,裹着红皮。有几个特别大的,他都觉得有些眼熟,似乎是刚才谁的竹篓里的?
这时,三娘走了出来。
“这些红薯你们挖的?”宋菽问。
“不是啊。”三娘说,“刚才陆续来了好些人,说你给他们讲了大半天红薯,还炸了好些,都顾不上自己挖。他们说什么都要我收下这些,说就当作束脩了,我推不掉,便就收了。”
三娘一直在家,都没闹明白这究竟怎么回事,那些都是村里的熟人,他们一定要三娘收下,她便只好先收了,又一一记下了送来的是哪些人,好等宋菽回来再看他的意思。
宋菽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自己忙活了半天,本还遗憾,却不想这些相邻自己挖的同时,也不忘给他送来一些。
这一天忙下来,他累得很,但看着这些红薯,好像所有的疲劳都消失了。
被人惦记着的感觉,真好。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么么哒~今天在本章下留言送红包哈,笔芯~
第34章 第三十四桶金
“可拿好了; 放你家柴堆里,要干燥; 不能冻着。”施婆婆从自家麦秸堆里摸出两枚红薯; 放她妹妹怀里。
“放心吧阿姐。”施婆婆的妹妹道; 带着施婆婆给她的蚕茧和红薯走了。
相河村的红薯一事很快传遍了周围的村庄,这东西只是好吃顶饱也就算了; 关键还高产成那样。不只是听宋菽说,去挖红薯的人更有着切身体会; 这东西一丛下长了好多果实,一挖都是一大串,可不就是高产么?这么好的东西若能在自家地里栽种,那他们就再也不怕什么战乱饥荒了。
相河村的村民们都对这红薯看得极重; 大部分人家并不怎么舍得吃; 都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一天要检查个两三遍。
外村的人知道得晚些,他们再要去山里挖时; 那里只剩下一丛一丛的红薯叶了。有个别运气好的,能挖到一两个又瘦又小的漏网之鱼,品相虽难看,却也被当成宝一样; 裹在怀里带回了家。
有人来相河村,想要买红薯; 一家家问过来,相河村的村民都摇摇头。他们都想好了; 要把这红薯留种,来年种下,这一颗红薯能变出千千万万,现在卖掉,可不亏惨了?
这红薯既没得挖了,也没得买,可不少人想要,就有一些人动起了歪脑筋。
相河村养狗的人家不多,这就方便了夜晚作案,但这些人忘了,相河村的村民们可是天天早上练拳的。那拳法看似简单,却不是花架子,被抓着了就是一顿胖揍。
几次后,也没人再敢来动歪脑筋。
这红薯那么珍贵,削了皮又是黄色的,不知谁给它起了个绰号叫黄金果。大家深以为然,便这么叫开了。
这黄金果的名声越来越盛,更多人来了相和河,里面不乏有些钱帛的商贾,这开出的价可不是隔壁村的农户能给出的。这么一来,也有不少人动了心,愿意卖它个一颗两颗。可这东西究竟卖多少钱才好呢?
拿不定主意的村民们来找宋菽了。
宋菽也没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发展。他本想着大家知道了红薯的好,便会好好保存,等到来年移栽。可谁知道这事情越传越广,竟然引来了这么多人高价收购。
村民们疑惑该卖多少钱,他又何尝不疑惑?
“拍卖。”又有人来问他时,宋菽说。当时他拍卖棕绑床,不就是因为对其价值不确定,又想利益最大化么?
既然红薯有如此盛名,他们又对其价值不确定,那组织一场拍卖是最好不过的了。
“拍卖?”
“这……”
来问的几人都呆了。
拍卖这事他们听说过。宋四郎的棕绑床拍卖了一金,这村里村外无人不晓,后来棕绑床坊实行摇号制度时,这摇中的号也是大肆拍卖。
这拍卖的,多是珍品。他们想破头也没想到,有一天,他们手上也会有一样可供拍卖的珍品。
“好主意!”
“对,就这么干。”
惊讶片刻后,大家纷纷回了神。这拍卖的威力,他们虽没有真正体会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