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古代行商这些年-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什么炒菜?从未见过。”傅文是酒楼少东家,对这新菜最是热衷,立刻问上了。
  “少东家不妨尝尝。”宋菽把酒碗倒过来一扣,再有人来敬酒,也一律笑着推了。
  “这很是爽口啊。”傅文尝了口豆芽说道。
  “这蒜黄也甚是鲜嫩,你是如何保存的?”汪掌柜问。两日前,大雪已过,再不久就是冬至,除了窖藏的一些,市面上已很少能见蔬菜了。再过些时候,窖藏的也消耗完,就真的只能靠腌菜度日。
  “今早刚收的,当然鲜嫩。”宋菽道。
  “你说什么?”傅文惊讶。
  杨剑又夹了一筷子蒜黄,细细品尝。
  “是啊,腌菜和肉吃多了怪乏味的,这黄豆芽和蒜黄冬天也能种,长得又快。”
  “多快?”有个相河村的农户插嘴。他们桌上也都上了这道菜,刚尝过后便听宋菽说起,纷纷围了过来。
  “蒜黄二十来天,黄豆芽四五天吧。”宋菽说。
  宋菽这话音量不小,院里院外不少人都瞪大了眼。汪大前傻了,杨剑放下筷子,傅文恨不得立刻冲上来拎宋菽的衣领。
  傅文:“宋四郎,这回卖多少钱?”
  宋菽笑。跟望海楼合作久了,果然有些默契,这都不用他多说,连价钱都问上了。
  这问题,在场的所有人都很关心。
  这没有新鲜菜蔬的冬季,乏味得很。往年大家连吃都吃不饱,便也讲究不上这些,可今年日子好过了,农户们也都想着改善下生活。
  傅文则想到,每到冬天,望海楼有诸多需要菜蔬的菜品下架,对生意很是有些影响,若能买到蒜黄和黄豆芽,那他们今年冬天的生意,必定不同以往。
  杨剑则盘算起来,如果把这运到关中,在豪门士族云集的帝都,能卖到几何。
  汪大前除了那葱油饼铺子,在生意上跟饮食不大相关,可买来自己吃也好啊,每天肉和腌菜,吃得嘴里都要冒火了。
  宋菽停顿了一刹,这使得在场的目光变得更为集中,除了几个早已喝晕的汉子,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安静了下来。
  “咳,蒜黄和豆芽,我卖一两金一斤。”
  “一两斤一斤?”
  “什么意思?”
  农户们普遍没有听懂。
  杨剑却立刻懂了,傅文和汪掌柜也紧接着恍然大悟。
  一两黄金一斤,这开价看似高,实则并不过分。先前的红薯也好,粟米也好,那是填肚子的作物,且并非宋家独有,就算产量再高,也只有农户和商贾才关心。而这严冬中的新鲜蔬菜,却是豪门士族可拿来相互攀比,甚至作为贡品用于御膳的,自然是价钱越高越显得尊贵。
  一两黄金一斤?
  农户中,有人反应过来了,这一人明白,便与旁边的解释,解释着解释着,大家便都明白了过来。
  价比黄金的蔬菜,乖乖,太珍贵太稀有了,今天必须多吃几口,来日也好跟人吹吹,自己可是吃过炒黄金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么么哒~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用户3754914945 19瓶;怕是每月要吃土的修仙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0章 第四十桶金
  “这些个菜; 就数蒜黄和豆芽吃的最干净。”
  喜宴结束,宾客们都散了; 宋河和程二娘入了洞房; 三娘宋菽和郭老大等几人收拾着院子。崔五娘端了俩平时洗衣洗菜的大木盆来; 三娘把剩菜倒进一个盆里,把碗盘放进另一个。
  “四郎; 刚才汪掌柜可是买了?”三娘问宋菽。
  宋菽酒劲未退,脸还有些热。“买了两斤蒜黄一斤豆芽; 说是要回去孝敬耶耶。”宋菽说。
  三娘暗暗乍舌,这汪掌柜已经是这些人中最不显山露水的了,只是自家吃就买了这样多,他们这些富户手中的钱财; 真不是她们可想象的。
  “我瞧那杨公子和傅少东家也都很感兴趣的样子。”崔五娘说; 她帮着三娘把倒空的碗盘放进盆里,放满了就叫郭老大来搬去后头洗。
  三娘瞧了眼也在收拾的宋菽,没说话。杨公子和傅少东家的兴趣; 大伙儿都看在眼里,不止他们,在场哪个农户又没点兴趣呢。冬日漫漫,这春天里最不值钱的野菜; 他们都想着念着,更别说这从未见过的豆芽、蒜黄了。若不是价钱太贵; 那些农户们也多半会买上一些。
  农户们没钱,杨公子和傅少东家却是有的; 两人做的又都是相关的营生,却是只问了价,一点都没买。
  三娘心思重,宋菽这报价出来后,她已思量了几个来回。
  往日里,宋菽但凡有个新鲜事物,总能给出农户们能承受,他们也好赚钱的价格。这才有了越来越多乡邻小贩聚集于他们的村子,担了馒头豆油蚕丝被出去买卖,才有了相河市,也有了如今相河村的家家户户都能吃饱穿暖的局面。
  可这回的蒜黄与豆芽却大不相同,三娘有心问,却也有意避着崔五娘和郭老大他们,倒不是因为信不过,只是她也摸不准宋菽的心思,若真是不能与外人道的,她这么贸然问出来总是不好。
  大致收拾了一番,一些来不及洗的碗都堆在了后院,郭老大和崔五娘他们陆续告辞。
  宋菽烧热水洗了脚,却见三娘站在门口,欲言又止。
  “怎么了?”他穿上袜子,招呼三娘到矮桌边坐下。宋阿南还在外面善后,一时回不来,他本就打算等宋阿南回来了才睡。
  三娘坐下,这会儿没了外人,她便把自己的疑虑一股脑儿的说了。
  宋菽在一旁安静地听,他的酒劲已经退去,三娘的语速不快,内容有条有理。他每日忙着各个作坊的事,又时刻想着新花样,与三娘的交流倒不及刚到的时候了。
  只是没想到,三娘小小年纪倒耐心得很,细细观察了这许多,又勤于思考,竟然立刻发现了这笔生意的不同之处。
  “阿姐说的没错。”宋菽道,“我的确有些考量。咱们之前卖的那些,如馒头、豆油,那都是日日要用要吃的,可称为必需品。蚕丝被与棕绑床是要贵上一些,但到底也是天天要睡的家伙。
  “可这蒜黄和豆芽不同,冬季的新鲜蔬菜,光这一条就足够令人疯狂。在漫天大雪植被枯萎的时候,在大伙儿都盼着春暖花开,盼着吃一口最最贱的路边野菜时,自己却能拿出新鲜菜蔬。这满足的,可不仅仅是口腹之欲。”
  三娘似懂非懂,于她而言,能吃饱穿暖便是人间最幸福的事。可宋菽来自现代,在那信息爆炸的时代,就算不是自己亲生经历,也见识了许许多多的浮华。电影节的红毯不过十多米,却多得是明星砸下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巨款,为的不过是一晚风光。
  若说明星们的风光还能带来流量,那那些收集名车名表钻石古董的富豪,那些打个飞的只为一顿米其林晚餐的食客们呢?爱好也好,炫耀也罢,无论古今,稀有名贵的东西从来不乏人追捧。
  也许明年或者后年,这蒜黄和豆芽的种法便会被人摸索出来,可当下,这就是冬日里的稀世珍品,不卖这贵到惊人的价钱,还真是对不起它。再者说,宋菽的野心也绝不止这一个相河村,要把生意做大,那钱帛是万万不可少的。
  至于杨剑和傅文的态度,宋菽倒是一点不担心。
  这蒜黄和豆芽毕竟是几百两黄金的生意。买到后如何出手,如何宣传,如何卖出高价,这一项项都需要谋划,今晚那么多人本就不适合谈生意,他们不表态便是慎重的表现。
  三娘虽不完全明白,却也有了些数,又说了几句便回去睡了。宋菽等宋阿南回来,灭了蜡烛躺下,这是笔大生意,若说他一点不忧心是假的,只盼那些人别让他忧心太久。
  第二天一早,他的定心丸便来了。
  只是这人有些出乎了宋菽意料。李二姐穿着银狐毛皮的袄子,出现在他们宋家门外,她面上带着笑,全然不见传闻中的锐利,与宋菽寒暄时还不忘挽起程二娘的手,贺她新婚。
  宋菽带她进正屋谈生意,李二姐却要求去瞧那蒜黄与豆芽地。宋阿南送进来一篮刚刚新鲜摘下的,抱臂靠在门口。
  “除了汪掌柜那些,宋四郎这才还没销路吧?”李二姐捡了根蒜黄,在指间绕着。
  宋菽不说话。
  “不如你的菜都只供我,就按你说的一两黄金一斤,如何?”李二姐道。今天一早,汪掌柜便拿了一篮子蒜黄来显摆,他们认识许多年,但凡有点好东西都要拿去对方那儿炫耀一番,她早习惯了。只是这冬日里的新鲜蔬菜却是头一回听说,新鲜得很。
  李二姐做盐商生意,常年在外跑,这蒜黄与豆芽的价值她已有计较。在相河村是一两黄金一斤,待她从水路运去更富庶的南方,或者更寒冷的北方,可就不止这些了。如今天下看起来穷困,但那金银都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那些人手中的钱财却是她也不敢随意揣测的。
  “李二姐说笑了,这蒜黄和豆芽我还真不愁卖。您若想都包圆了,只怕得这个价。”宋菽抬起右手,比出五根手指。
  “这只怕过分了。”李二姐眯起眼,她眉眼细长,如此锐利的眼神也不乏风情。
  “呵呵。”宋菽笑而不语。他就是垄断本断,怎还会傻到让李二姐坐收垄断的果实。“或者咱们也可以搞个拍卖,把县里的富户们都通知一遍,还有那外来的客商,相信许多人会感兴趣。”
  “你威胁我。”
  “李二姐言重了,我一个小小农家子,难得有些赚钱玩意儿,当然要使劲赚了。”
  李二姐本想抢个先,但她小看了这个农家子,他口中谈着黄金,眼中却丝毫不见贪婪之色,仿佛这几百两黄金的生意,也与几文钱的无异。五两黄金一斤当然是不可能的,最终李二姐放弃了独吞的心思,按着宋菽的价,买了三百斤蒜黄。至少,这一季的蒜黄是她李二姐独得的了。
  等傅文带着李管事赶到时已近傍晚,李二姐的车早就载着蒜黄走了。
  宋阿南把一箱金锭子搬进房里,放在他与宋菽住的正屋角落。旁边还有好几个带锁的箱子,它们本应装满了铜钱,但其实里面的东西都被宋菽的神奇能力转移了,也不知道去了哪儿。宋阿南不怎么关心这事,钱不在这儿,他也不用多费神看着,挺好。
  “蒜黄没有了?”一出屋门,就听见傅文哀嚎。他回去与阿耶和甲师傅商量许久,连新菜名都想好了,可这主角竟然没了?
  “豆芽还有。”宋菽说。
  “有多少?”
  “两百来斤吧。”宋菽估算了一下。
  “我全要!”傅文喊。
  两百两黄金的生意,就算他望海楼都极少有,可严冬里吃新鲜蔬菜也是从未有过的呀,傅文咬咬牙,就算回去挨阿耶的骂,也要把这些豆芽都拿下!
  豆芽车走,宋阿南又搬了一箱黄金进屋。
  第二天清晨,杨剑乘着豪华马车,带了数十名仆从与五辆运货的马车,浩浩汤汤来到宋家门前。
  然而,蒜黄没有了,豆芽也没有了,他抱着一堆黄金,全无用武之地。
  “下一茬蒜黄什么时候?”
  “二十天后吧。”宋菽算了算日子。
  “我全要。”杨剑说。
  “到时再说。”宋菽慢悠悠道。蔬菜这东西不经放,还是先到先得的好,若是谁订下了,又拖上一天两天的,把他的菜拖黄了他找谁哭去。
  “那豆芽?”
  “哦,那个快,四天后吧。”宋菽说。
  “我全要!”
  “到时再说。”宋菽无动于衷。
  杨剑咬牙,却又不得不同意,回到马车上,砸烂了两个茶杯。
  冬至时分,不久又要过年,平日里走南闯北做生意的商贾不少都回了县里。回家便免不了请客吃饭,他们呼朋唤友来到望海楼,却见楼前挂了几个新作的幌子,上面写着清炒豆芽。
  这豆芽听起来像是什么菜蔬,可是楼里新做的腌菜?有人问。
  小二立刻指着大厅壁上贴的宣传画,向这刚来的客人解释。客人听得一愣一愣的,这大冬天的,望海楼竟然还能弄到新鲜蔬菜?他这些日子吃肉喝酒嘴里都快冒火了,那些个腌菜看着就心烦,能吃到新鲜蔬菜倒是好事。
  “先来两份吧,咱们人多。”那人带着朋友在大堂坐下,楼上虽有雅间,但那都是给贵客的,他们这种普通富商还是坐大堂来的好。
  “客官,这豆芽菜一两黄金一碟,您看……”小二不得不提醒一声,这清炒豆芽可谓他们望海楼卖的最贵的菜了。
  那人果然木了。他身旁的朋友却开始起哄,这价比黄金的炒菜可得尝尝,皇帝也没这口福啊。如此这般,清炒豆芽虽贵,销路却不错,尤其楼上雅间的贵客们,还有专程来尝鲜的。
  除了这些个客人,当天望海楼还接待了诸多周围县城甚至恒州城几家大酒楼的管事,傅文早放出了关于豆芽的风声,这一上市他们便纷纷赶了来,也都想买些回去,给自家酒楼的冬季菜谱添些绿色。
  望海楼的清炒豆芽卖得沸沸扬扬,李二姐的蒜黄却像石沉大海,压根没在大涂县出现。
  杨剑派手下掌柜住进了相河村,新一茬豆芽和蒜黄收获时,那掌柜早早便等在了宋家门前,一收获便付了金子,立即安排车马,直接走官家的驿道,快马加鞭送往关中帝都。
  这让大涂县的富户们还得肉疼一下的菜蔬,不过是关中那伙豪门世族冬季的又一消遣罢了。
  杨剑的第一批豆芽被八百里加急送进帝都,途中跑死了数匹好马。
  当天晚上,当朝宰相尚书令杨定的家宴上,便出现了清炒豆芽。这豆芽经过精挑细选,掐头去尾,再丢掉太短太小的,每一盘都值数两黄金。
  宰相一宴,豆芽之名天下皆知,杨剑那快马运来的三百斤豆芽一夕间被抢空。
  后几日的帝都中,豆芽宴数不胜数,今天这个郡王搞一个,明天那个大儒办一个,后天又有哪位皇子公主雅兴甚好也来办一场,有宴席便少不了诗作,几轮宴请下来,连专门描写豆芽的诗都吟出了百余篇。
  有了豆芽的盛况,蒜黄抵达时更是好卖,还未进城呢,已经被预定一空。
  蒜黄和豆芽一批批出货,名声鹊起,普通农户只得望芽兴叹,但宋家是不缺的。
  “今天有蒜黄炒鸡蛋!”
  不知谁喊了一声,几个挖地窖汉子本还慢悠悠走着,一听这话,立刻冲进豆油坊。
  谁都没想到,他们东家竟然如此大方,今天中午管饮食的妇人炒了两大锅蒜黄炒鸡蛋。如今,豆油坊、馒头坊、蚕丝被坊和临时找来挖地窖的工人们都在一处吃饭。每到中午,大家便端着自带的碗,来到馒头豆油坊的灶间排队。
  宋家作坊的伙食是出了名的好,馒头豆浆粟米粥什么的就不说了,不时还有拉面、浇头汤饼、烤羊肉串、葱油饼、油条和各种炒菜。当然,好东西总是不够吃的,若来得晚,可就只剩油渣了。
  挖地窖的那几个汉子来得有些晚了,他们端着碗,不停数着前面排队的人数。还有十五个……还有十四个……又走了一个……哎怎么回来了?大娘你勺子抖一抖啊抖一抖,这蒜黄炒鸡蛋怎么能给这么多?
  他们乖乖排着队,眼睁睁看着那金灿灿的蒜黄炒鸡蛋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减少,他们几乎想冲上去求盛饭的大婶给留一点。地窖已经全部完工,这可是他们在宋家作坊的最后一顿,以后哪里还吃得到这价比黄金的炒菜。
  还剩两勺……
  一勺……
  还有一点点……啊,大婶盛给前面的小娘子了。
  待到第一个挖地窖的汉子排上时,蒜黄炒鸡蛋的大盆已经彻底空掉。
  那壮硕的汉子简直想哭。他是邻村的,宋河成亲那日地里有事来不了,听他工友吹了几天那蒜黄炒鸡蛋,还以为今天能一举尝到。
  他委屈地准备往前头走,却听大婶突然喊他:“喂,你不要啊?”
  只见大婶弯下腰,从台子下面端出一个大盘子,里面盛满了金灿灿的蒜黄炒鸡蛋,香气扑鼻。
  “要要!我要我要!”汉子立刻精神了,像小时候等待阿娘开饭一样,乖巧地递上自己的大碗。
  *
  冬至之后,天越发冷了。
  除了蒜黄和豆芽出货的日子,宋菽都懒得动弹。他穿着新做的丝绸里衣,躺在屋子里当咸鱼,他空间的硬盘里有好些电视剧,这会儿随便开了集美剧,闭上眼在脑内看了起来。
  屋外,七郎穿着新衣服,不停摇他的拨浪鼓,边摇边咯咯笑,还喊阿姐来听。
  六娘吃完葱油饼,瞄到宋阿南刚劈柴回来,过去缠着他要学功夫。
  三娘和程二娘拿出刚从县城买回来的胭脂,在试色。
  宋河从豆油坊回来,扭扭胳膊,有些不习惯那新做的丝绸里衣,太滑了,还是程二娘给自己做的那件好。
  五娘问宋菽拿来了几间作坊的账本,躲在屋子里打算盘,午后又去找了李账房。
  村子里,大家都农闲了,因着天气太冷,本村的村民们也懒得再背馒头和豆油出去卖。虽不像宋家那么夸张,但这半年多下来,他们也跟着赚了不少。
  大多人家里都砌了火墙或者火炕,就算那没有砌的,今年他们的火炉里也短不了柴禾。
  周围做木柴和炭火营生的都爱往相河村来,这里的村民和气,买东西也不胡乱砍价,一次买的又多。他们虽没有那样的好运与宋菽为邻,却也因相河村的逐渐富裕,而生意好了不少。
  因为天气冷,蚕丝被的生意也越发好了,价钱越喊越高,原本卖七八百文一条的子母被,如今能叫到一千五六百文,连专注卖油的许多小贩也被吸引了过来。蚕丝被坊一天到晚都围了许多人,每做好一条被子,立刻一抢而空。
  等到三九的时候,宋菽给三个作坊的工人都发了炭补。
  工人拿到额外的钱帛,各个喜气洋洋,可把另一些得不到做工机会的乡民们眼热惨了。
  这天,宋菽裹着棉衣从屋里出来,外头滴水成冰。
  宋河刚从外头回来,说:“西北面那条大河都结冰了,可厚实吶。”
  “真的?”宋菽一喜,“阿兄,六娘,麻烦你们出去转一圈,就说咱家招壮劳力,一天三十文,包饭。”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41章 第四十一桶金
  “……你说你; 媳妇儿也管不好,要不然她那时去了馒头作坊; 这冬衣炭补都能拿……”孙大郎卖油回来; 又被阿娘唠叨了许久。
  他家与乡正有些远亲; 阿娘又脑筋灵活,两年多前上头来征兵时; 他阿娘使了些钱帛,让他和弟弟都留了下来。当年; 全村的壮劳力走了七/八成,有些人家甚至只剩妇孺,就他家还留下三个壮劳力,日子比其他人家都好过上不少。
  宋菽用馒头方子换劳力那次; 他阿娘孙尤氏本想让他媳妇去; 可他媳妇不乐意,还闹了好几天,最后只好作罢。后来; 宋家的馒头作坊、豆油作坊、蚕丝被作坊一家接着一家开,待遇也是一日好过一日,不止每月有工钱,还包饭包衣; 就前两天,宋四郎竟然还给每人发了五十文炭补。
  其实; 他又何尝不想去?
  豆油坊开张时,他本以为宋家会招工; 谁知宋四郎带回一众外乡人,便没本村村民啥事了。后来蚕丝被作坊开张,他又想去,可人家只要妇人。他家虽也卖着豆油,晾着蚕兜,可以往好些不如他们的人家都好了起来,渐渐的,他家也就成了相河村最普通的一户。
  被孙尤氏唠叨得受不了,孙大郎随手拿了把砍刀,背着竹篓便出去了。
  路上遇见村长家的小郎君,他急急忙忙往村西跑,见了他便说:“宋家招壮劳力,三十文一天呢!”
  “宋家?”孙大郎反问。
  “对对对,宋家。”村长家的小郎君顾不上再多说,又门头往前跑起来,若是晚了可能就做不上这工了。
  “等等,我也去!”孙大郎喊着,可惜没人等他,他砍刀竹篓也来不及放回去,跟着跑了起来。这一回宋家招工,他说什么也得挤进去,省的他那阿娘整天念叨他没用。
  宋家院子内外,聚集了很多人,有来找工的,也有看热闹的。
  这一回跟挖地窖一样,宋菽只要壮劳力。
  可能是农闲的关系,村里村外的壮劳力来了好些,宋菽一时不知该如何挑。宋阿南刚好出来,宋菽瞄到他撸下袖管的动作,忽然有了一个主意。
  “今日召集大伙儿来,是想招几名壮劳力去河里采冰。替我挖地窖的乡邻大约都知道,我那儿有两个最大最深的地窖还没用,那是我打算藏冰的。”宋菽说。
  几个参与挖地窖的汉子恍然大悟,他们还疑惑呢,宋四郎挖了这七个地窖,五个都用来种菜了,却独留最大最深的两个不用,原来是这原因。
  其他村民则一片哗然。
  地窖藏冰这事他们多少听过,许多富户都会在冬季时让家丁采冰储藏,但那都是供自家使用。他们这些农户没有钱顾不来人,即使知道这法子,也储不起冰。
  “这采冰储冰是累活儿,我想找气力大的。若有意,可与我家阿南比试掰手腕,赢了他即可。”宋菽笑,他眼角的余光扫向宋阿南,阿南瞪了他一眼,脸黑得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