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在东宫当伴读-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纨绔行为都是故意做给他人看的假象,众朝臣心里犯了嘀咕。
  突然李公公拖着嗓子喊了声:“陛下临朝!”
  众人这才不慌不忙找好自己的位子,许霁川身上并无一官半职,因此便垂首站在太子殿下旁边,不经意间两人对了目光,互相示意对方不要担心。
  李忠喊了之后,陛下施施然出来了。众臣见梁元帝跪拜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陛下示意众卿平身,大朝会正式开始。因为此次会议要解决西蜀之事,其他州府的各项问题便在前几日的朝会中已经解答批复了。
  陛下看着垂首站在州府官员里的蜀州和滇州太守,尤其是蜀州太守冯锦舟,他以前在蜀州可是大司空,如今入了他大梁,却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太守,顿时心悦,大梁人才济济,其他国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司空,来到他们大梁不过也就只能做个小小州牧。
  梁元帝心中虽是如此想,但为了表现大梁的气度,他还是亲切地安抚了冯锦舟道:“冯大人,你以前在西蜀之时才名闻达三国,如今却只做个小小太守,朕也觉得很是屈才,不若为你在京城寻个官职你意如何。”
  冯锦舟闻言出列道:“谢陛下抬爱,大梁国富民强人才济济,臣之庸才得陛下青眼做个蜀州太守,已是感恩不尽,若是肖想其他心怀怨愤,岂不不识好歹?此番陛下能允许臣继续在蜀州为官,一来全了臣的故土之情,二来是给臣一个将功赎过的机会,让臣好好治理蜀州,让遭受战火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臣今日向陛下承诺,定会竭尽所能让益州重新繁华,比肩扬州,成为大梁税收重镇,充实国库,支持陛下推行国策。”
  冯锦舟一番话说的梁元帝心下满意,略略放下戒心,好生安抚鼓励了他几句,就让太子殿下将此番征西蜀的奏报在殿内宣读。
  太子殿下早有准备,从袖中掏出已经准备好的奏折,声调和缓,徐徐将奏折读来。
  太子殿下出征前,户部和兵部两部合力做了出征西蜀的预算和时间,时间预计要一年,最少消耗白银三千万两,但太子殿下此番只用了白银两千万两,时间竟然只用了四个月。
  太子殿下凯旋的消息传来,朝野震惊。许多在观望争嫡的门阀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以前被他们认为胜算很小的太子殿下。
  有心人将太子殿下入朝以来所做的事情重新在心里回忆一遍,才发现太子殿下绝非他平日里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
  太子赵景湛十四岁刚入朝就解决了汝南叛乱和赈灾,后来又解决了太学学生死亡事件,平息了江都的民怨,未及弱冠为政如此却从不居功;默默资助太学贫寒学子,也从不在朝中宣扬,更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结交名士,和门阀子弟喜欢清谈,礼节繁琐的行为不同,太子殿下甚少作些清谈,结交名士,他为政清减,办事条分理析……如此细数下来,才发现太子殿下竟然是个不可多得的贤君之才。
  如今他更让人意外,铁血沙场不到四月便攻下西蜀王都,而此时太子殿下也不过才弱冠之年;不要说晋王了,就是陛下这个年纪也不过是个奋威将军守卫边关,和北狄打仗也是各有胜负,如此可见太子殿下的谋略胆识。
  经此一役,京城的门阀各自又重新有了自己的考量。
  太子殿下读完奏章,下面的人觑着陛下的脸色,陛下脸上虽然不辨喜怒,但一些善于揣摩圣意的老狐狸却看出此刻陛下身形放松,内心必然愉悦,因此太子殿下刚读完奏章,就有人同陛下道贺,夸赞太子殿下。
  陛下虽未对此有什么明确表示,更没有表扬太子殿下,但陛下帝王心术,自然喜怒不形于色。
  太子殿下的表现也让朝臣们暗暗称许,听到朝中重臣对他的夸赞,太子殿下脸上并未有任何得意或者兴奋之情外露,他脸上神色淡淡,庄严慎肃。
  正在众人暗暗赞叹之时,突然有个声音道:“启禀陛下,臣有本要奏。”
  陛下闻言,微微皱眉,此时参奏,必然来者不善,但蜀国旧臣在场,为了表现自己的贤君气度,他便道:“爱卿平身启奏吧。”
  那人道:“陛下,臣不能起,因为臣此番要参奏太子殿下在征讨西蜀之时,水淹遂州,城破后屠尽遂州满城之暴举,赵景湛心中无民无君,何以可堪我朝太子大任!”
  太子殿下闻言抬起头看了看地上之人,心里一块石头落地:终于来了。


第138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陛下; 臣不能起; 因为臣此番要参奏太子殿下在征讨西蜀之时,水淹遂州屠尽满城之暴举!赵景湛心中无民无君,何堪我朝太子大任!”
  说话的是礼部主簿韩绍; 此人是朝中闻名的老顽固; 当朝任诞成风; 老庄盛行; 孔学式微; 时人皆主张越名教任自然,然而此人却反其道行之; 主张克己复礼,成天鼓吹孔学周礼。三天两头给陛下上书; 要陛下以仁爱治天下; 梁元帝武人出身; 对酸腐学究气的韩绍十分不喜; 可此人又非常遵纪守法; 想要寻他的错处将他贬谪也不能,因此只能限制他升官,韩绍入朝三十年,如今也只不过是个礼部的主簿,也许他知道自己不得圣心,便也破罐破摔; 每逢圣上高兴的时候就要寻一些不合礼法的地方给圣上添点堵; 比如现在。
  虽然他弹劾的是太子殿下; 但此刻明知陛下大喜,他却非要挑这个时候弹劾太子,在梁元帝看来者摆明了就是不顾及他的面子。
  太子还未说话,梁元帝便肃然道:“爱卿啊,此事容后再议。”陛下这样说已经很给韩绍面子了,但显然韩绍没打算就着陛下给他的这个台阶下来,也没想让这件事情就这样揭过去。
  他匍匐跪地,苦口婆心道:“陛下!太子殿下残暴屠杀遂州百姓,其暴行天之昭昭,若是让这样的人再位居太子,陛下百年之后,此人必为下一个杨广,断送大梁基业啊!陛下!!”
  韩绍以头抢地,一副文死谏的忠贞模样。他这句话可谓是戳了梁元帝所有的死穴,说太子是下一个杨广,就是说陛下有眼无珠,不会选人;帝王之心,最忌讳别人谈论他的生死,朝臣提到陛下皆口呼万岁,可这韩绍却提到陛下‘百年之后’,南唐未灭陛下壮志未酬,这韩绍竟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谈论他的生死,不仅说陛下不能万岁,还说他的基业会二世而衰,句句戳中了陛下的肺管子,陛下能容忍他大放厥词才怪。
  许霁川看了看太子,又偷偷觑了觑陛下,心道:“一,二,三,爆!”
  果然陛下大怒喝道:“住口!”
  那又臭又硬的韩绍岂会怕陛下的怒喝,陛下越怒越能表现他宁折不弯的气节,他再拜道:“老臣以性命纳谏,求陛下废除赵景湛太子之位,以昭仁爱万民之心!”
  陛下脸色发青地看着匍匐在地的韩绍,大约是气的急了,他喉咙里溢出两三声咳嗽。
  那韩绍大约是真的想将陛下气死,见陛下不说话,他又道:“求陛下废除赵景湛太子之位,以昭仁爱万民之心!”
  陛下脸色铁青地看着他,恨不得此刻就叫人将此人拖出去碎尸万段!可陛下怒火中也不得不想,这韩绍说的也并不是全无根据,阿宴水淹遂州后屠城确实是有些过了,这孩子年纪还小,有的事情确实急于求成了。
  陛下环视了一圈朝堂之内的所有官员,竟然无一人出来为太子说话,他心里暗暗叹了口气,心道阿宴这孩子太实诚了,平日里只知道用心完成交给他的朝政,却不知晓在朝中结交大臣,如今被韩绍如此弹劾竟无一人为他说话。
  中书令大人素来是陛下的解语花,此时他站出来道:“太子殿下此次出征四月内平定西蜀,如此不世之功,英雄少年,可比肩汉朝冠军侯霍去病了。殿下水淹遂州之后屠城是不对,但韩大人将太子殿下比为杨广这等暴君着实有些严重了,古代名将哪个手上没有几条人命,就是冠军后霍去病也曾灭了匈奴一个部族全族,太子少年气盛,再调教调教就是了,动辄谈废立太子动摇国本,于国无益!依臣见,不若将太子殿下禁足三月,在东宫好好磨练磨练性格。”
  中书令大人一番话说完,马上有几个人出来附议。
  陛下见此沉吟不语。
  太子殿下心里冷笑,这中书令大人倒是会做和事佬。此番若是他被禁足了,那接下来西蜀的差事就会落在其他人头上,他们的目的原来是在西蜀安插自己的人,岂能让他们如愿?
  中书令说完,不仅太子殿下不承情,韩绍也不领他的情,他继续道:“太子殿下在遂州百姓开城投降的情况下仍然下令南厢军屠城,是为不义,如此不义之师,必遭……”
  天谴二字还未说完,韩绍就被打断了,太子殿下斜睨了韩绍一眼,轻蔑之意明显,反问道:“不义之师?”太子声音不大,但上朝之人俱听的清清楚楚,太子殿下语气里的嘲讽可谓是格外清楚了。
  方才韩绍说太子殿下残暴,甚至将他比为暴君杨广,还说在太子殿下的手里,大梁将二世而亡,可谓是非常恶毒的诅咒了。任何人听了之后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可偏偏这位太子殿下就任凭韩绍这个茅坑里的石头在朝上将他骂了许久。
  许多朝臣见太子殿下不反驳,心里暗暗说他窝囊,没想到太子殿下却突然开口了,这是要反击了吗?
  这韩绍平日里最恨别人看不起他,如今太子殿下眼中的轻视将他激怒了,他发誓今日就算是拼了这个乌纱不要,也要死谏陛下,就算废不了赵景湛的太子之位,也绝不让他好过!
  韩绍刚才跪下给梁元帝上谏,如今看太子殿下要仰视,这样双方争辩之时特别没气势,他突然站起来梗着脖子道:“如此残暴之主帅,所率领的自然是不义之师!”
  他说完之后,本来想等着太子殿下气急败坏,却未曾想太子殿下露出了微笑,那微笑怎么看怎么森冷。
  太子殿下道:“圣人曾云义是道义,天理!如今韩大人称南厢军为不义之师,就是说陛下的征西大军没得人心,没得天理,没得道义吗?还是说此次西征出于不义,不是民心所向,天命所归?!”
  韩绍道:“诡辩!!你休要强词夺理!我只说你残暴,因为你南厢军才变成了不义之师!为天下唾弃!”
  太子殿下道:“韩大人这话怪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南厢军皆是陛下的军队臣民,自然谨遵王命,而孤不过是奉行陛下之旨意,陛下临行前曾告诫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孤在西蜀行王道,孤谨遵陛下谕旨行王道,正义之师所到之处西蜀臣服,因此四个月平定西蜀战局!如今韩大人却说因为我南厢军成了不义之师,是为何道理?”
  韩绍反唇相讥道:“难不成你屠杀遂州百姓也是行王道,是正义之师所为?”
  太子殿下不慌不忙道:“正义之师所到之处万民臣服,而遂州却不顺应天命,归顺大梁,是为不义,如此不义之民是该教化还是该杀?连孔圣都曾经说过先礼后兵,孤攻打遂州之时曾许诺若他们献城投降,遂州百姓减免三年税收,这些刁民不为所动!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可这些刁民甚至乱棍打死了孤派去的使者,还派人在城墙上辱骂大梁!如此不义之民,是否该杀之?如此公然藐视天威,若是不杀以儆效尤,这天下该以为我大梁软弱可欺了。”
  太子殿下一番话说完,激起了某些朝臣的爱国之心,户部侍中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屠城之举实乃不得已而为之。有道是治世重德,乱世重法!我大梁国泰明安,自然要以德来治天下,可出征西蜀是为平定西蜀乱世,当然要恩威并存,太子殿下并非好战之人,所有投降的西蜀城镇他均宣扬陛下之王道,减免赋税,如此作为使得西蜀民心尽归陛下!遂州刁民实在欺人太甚,不仅将太子殿下送去的投降文书从城墙上扔下,还将使臣乱棍打死,如此不识好歹之刁民,若不用重刑重法,只怕天下皆以为我大梁只知赐天恩,不知降天威,难免有些人生出不该有的心思。请陛下明鉴,殿下恩威并施,不仅不能罚反而应该赏赐!”
  梁元帝听完吏部这位侍中的谈话不觉多看了他一眼,此人表情沉静,临危不乱,陛下心下甚为满意。他略略坐起身,道:“太子屠城实乃逼不得已,可屠城杀伐太过,毕竟不详,可如今西蜀事宜未定,此事还须太子牵头完成,因此着令太子为遂州抄写一百份《太乙救苦救难天尊超度经》,并请道士开坛做法超度遂州百姓,此事所有花销皆有东宫所出!太子你可服气!”陛下近些年笃信道教,还迷上了求仙问道,宫中专门建了一座道观,陛下还专门请天元教的长老来宫中道观陪他修行。
  陛下虽然惩罚了太子,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陛下虽然嘴上说惩罚太子,但心里却是站在太子一边的,区区抄写经文算什么,陛下方才话里的意思是西蜀所有事由太子全权处理,这摆明了是将以前西蜀的势力范围划分给太子。如此,晋王占西北,太子占西南,晋王手握北厢军,太子执掌南厢军,两人军事实力对等。短短不过六年时间,太子殿下已经手握重兵,晋王如今也就比太子多个周家而已,可文官能掀起多大风浪?手里的兵器才是争嫡的依仗。
  太子听完陛下的惩罚,便跪下行礼道:“父皇赏罚分明,儿臣心服口服!”
  韩绍又叫嚷道:“陛下,如此惩罚何以服天下!”
  陛下不耐烦的摆摆手,示意他闭嘴!韩绍仍然不依不饶道:“还请陛下行周礼,昭仁德!”
  太子殿下微笑看着跳脚的韩绍,道:“韩大人,你口口声声维护周礼,自己却公然藐视礼法……”
  太子殿下还未说完,韩绍便道:“臣一言一行皆合周礼,不知臣如何藐视礼法还请太子殿下明示!”
  太子笑道:“方才陛下未免你平身,你便自行站起来与孤争论,如此可算不尊周礼,藐视皇威;我为君,卿为臣,尔却公然称孤名讳,是为轻视皇权;陛下仁德昭昭,念你一片忠心赦免于尔,尔却不知感恩,咆哮朝堂,见笑大方,如此不知礼数何堪礼部大任!陛下,韩大人一片丹心,就赦免他藐视皇威的死罪吧,虽如此但法度不可不张,毕竟韩大人行为不礼,还请陛下忍痛治他咆哮朝堂之罪,将他梃杖三十,以正朝纲。”
  陛下心里非常烦韩绍,但苦于无法整治他,如今太子既然抓住了他的错处,陛下怎么放过这个处罚韩绍的机会?
  梁元帝做出心痛的样子,道:“太子和韩卿所犯之错都为我大梁社稷,然国家法度不可不正,朕便依太子所言,赦免韩卿死罪,着令梃杖三十以儆效尤。”
  莫说是韩绍傻眼了,就连朝臣也不得不佩服这位太子殿下,好一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你既然说我不尊礼法将我治罪,那我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治你个不尊礼法咆哮朝堂之罪,惩罚倒是其次,关键是韩绍一直自诩礼仪完备,这个不尊礼的罪名对他简直就是□□裸的嘲讽和羞辱。太子殿下真是好手段。
  周庭岳悄悄看了一眼太子殿下,那承想太子殿下似乎早就知道他会看过来似的,对上他的眼睛,虽然嘴角勾起一个微笑的弧度,但那眼神里丝毫没有笑意,里面的寒意和杀意让周庭岳心里一抖。
  太子殿下这是……宣战吗?


第139章 乐不思蜀
  韩绍被拖走了之后; 陛下冲着冯锦舟笑道:“冯卿初入朝堂; 便看到这样的朝堂纷争; 见笑了。”
  冯锦舟怎敢附和; 他突然站出来不声不响对陛下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他这大礼让陛下和朝臣们有些懵了; 冯锦舟这是唱的哪一出戏?
  只见冯锦舟行完礼; 不慌不忙地站起来,道:“臣恭贺陛下四海归心寰宇臣服!”
  梁元帝道:“爱卿此话怎讲?”
  冯锦舟不慌不忙道:“我大梁朝堂如此人才济济; 陛下威加四海天下归心之日还会远吗?韩大人虽然固守己见心追孔孟,对陛下的王道统治短时间看助益有限; 可是从长远计,孔孟之道教化万民; 届时百姓皆服陛下仁德统治,大梁境内夜不闭户,何愁天下不统一!太子殿下更是天纵奇才; 更难得的是他不固守教条; 时刻以大梁利益为先,将个人名声置之度外; 降威赐福皆有度有节,有如此储君,实在是陛下之福,万民之福!更让臣心折的是陛下您的光辉与您宽广的心胸; 正因如此您的朝廷才包罗万象; 既能容忍韩大人这样的直臣; 也能有如此不拘一格的太子殿下。在您的英明领导下,大梁的国祚千秋万载,如此臣怎能不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说完,他又给陛下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底下的朝臣见他这样,岂能甘于人后,皆三跪九叩,山呼万岁!
  许霁川看着三跪九叩的冯锦舟,这才真正认识到了这冯大人的厉害之处。
  冯锦舟方才说太子殿下不拘一格,其实他自己也是个不拘一格,为达目的可以用任何手段的人。为了保下益州,他能将谋反的罪名扣到自己亲姑姑的头上;同样,为了放下皇帝的戒心,他也能在朝堂上左右逢迎,溜须拍马;这样既能干事也会逢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能臣许霁川生平只见过一人,就是太子殿下身边的小奇。他俩都绝非绝非池中之物,这冯锦舟哪怕没有冯家的背景,他也照样能爬到权利的巅峰。
  不过也因为这些,许霁川对他便也放心了,这样聪明的人是不会加入夺嫡的,也就是说他不会成为晋王的人,且太子殿下已经立威在先,因此他若是看出太子殿下在争嫡战争中有绝对优势,肯定会自动投靠太子殿下。
  梁元帝听着底下山呼万岁的声音,看着这些臣服的脊梁,心潮澎湃,通体舒畅!无怪乎这冯锦舟能在西蜀做到司空这样的职位,此人实在个心有七窍的妙人!他如此识时务,着他来管理蜀州肯定没问题!
  韩绍被拖走了,又有韩绍方才的一番话,陛下此刻心情正好,兴致正浓。李忠提醒他,如今西蜀事毕,现下该进行给西蜀前王族加封的事了,陛下让李忠宣西蜀王族进来。
  李忠御前宣召之后,众朝臣分列在两旁,打算见见这位昏庸无能传三国的西蜀前国主。
  片刻之后,西蜀前国主刘安便进来了,无数双眼睛打量着他,早听说西蜀钟灵毓秀之地,美人尽出,如今一看这刘安便知传言不假。他容长脸蛋白白嫩嫩,虽说比太子殿下还要大上几岁,可是看上去竟然只有十七八岁。因着还在孝中,便身着白衣,他身材瘦小,看上去有些病不胜衣的羸弱之感,我见犹怜。一代帝王,如今身边竟然只跟着一个老瘦的太监,看上去不胜萧瑟,看他一眼仿佛就能看到整个蜀国的衰落。
  他走到太和殿中间,对着梁元帝行三跪九叩之礼,道:“罪臣刘安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许霁川就在他跟前,清楚地听到了他声音里细小的颤抖。
  梁元帝这是第一次见到刘安,看到奏报上说他二十多岁,本来以为该和阿宴差不多大,却没想到他看上去只有旻儿那么大。
  他跪在威严的大殿里,整个人都显得更加瘦小,梁元帝总有一种欺负小娃娃的感觉,他便道:“安乐王快起来吧。”
  安乐王这才起来了,他悄悄地朝旁边撇了一眼冯锦舟,结果对方眼睛面视前方,根本没有关注他,刘安心里又是一酸。
  陛下看着他委委屈屈地站在朝堂之上,便道:“临近大朝会,朕公务繁忙,未得召见爱卿,爱卿初来江都可还习惯?”
  安乐王低着头久久不语。
  梁元帝问道:“爱卿,是不是派去伺候的奴才招待不周?!这些狗奴才,朕马上下令将这些奴才流放!”
  安乐王赶忙摆摆手,道:“陛下,万万不可,陛下派去照顾我的人没有不周到,只是……”
  陛下道:“只是什么?爱卿尽可说来,寡人为你做主!”
  安乐王道:“只是宫人不许我离开宫殿一步,这……这可将我闷坏了。陛下,是不是要软禁我啊……”
  梁元帝确实有这个想法,刘安毕竟是西蜀以前的国主,若是西蜀那边有人动了什么不该动的心思,肯定会设法联系这位旧主,若是将他控制起来便可以杜绝这些人的心思。但是,这软禁的心思自然不能宣之于口,只是明着给他加封暗地里将他软禁,岂料这刘安竟然在朝堂之上大庭广众之下说了出来。
  他这样堂而皇之地说出来,梁元帝自然不能承认,他道:“安乐王多虑了,你贵为我朝亲王,又是我朝的功臣,没有犯下大罪自然不能将你软禁起来,多半是下面的人自作主张!以后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只是亲王不能擅离王都,若是要离开江都必须要交御前审批。”
  这安乐王一听不是软禁,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喜形于色,连声道:“陛下,江都这么好,我为什么要离开王都?我只是想在江都逛逛,有人告诉我这江都青楼里的红粉佳人各有特色,比我们西蜀宫廷里的教坊舞娘都要好,还有胡姬呢,那秦月楼里的胡姬的胡旋舞更是京城一绝,那小腰扭的……”
  旁边的太子殿下轻咳一声,这安乐王才停止了喋喋不休……他受到惊吓般看着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