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山河不夜天-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了这话,李景德心中一紧,表面上仍是那副五大三粗的模样。他道:“你的意思是,你愿与本将军联手?”
“不是愿不愿……唐景则曾经与我提过,他半年前许诺过你,若是到了时机,必然不会辜负你所愿。”顿了顿,苏温允道,“所以,到时机了,李将军。”
李景德怔了片刻,他朗声一笑,唤来仆人:“我记着府上还有一只小牛崽。”
仆人一愣。
李景德大手一挥:“拿来烤了,给苏大人尝尝鲜。”
苏温允心道:你当我苏家是什么魄罗门第,我苏温允没吃过牛肉?
但这次望着李景德难以抑制的喜悦模样,他头一次没挖苦对方,而是沉默地咬了口烤羊肉。
同为皇帝心腹,苏温允与李景德已经相识八载。
归正人不可进殿试前二甲,归正人不可做四品以上的官。
但李景德从未考过功名,他是从沙场上杀出来的二品征西元帅。
两人第一次见面,其实并非见面,只是苏温允在盛京城外远远地见了李景德一眼。那是周太师领军抗辽有功,班师回朝时,赵辅特意带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当时的苏温允还只是个五品翰林编撰,混在官员之中,毫不起眼。
李景德是周太师身边的小将,正是意气风发之时。然而他的额头上绑着一根黑巾,同行的翰林院官员见到那条黑巾,便道:“真是可惜了,居然是个归正人。”
凡人皆有所苦,谁又不是身在其中。
腊月廿六,百官休沐。
今年唐璜和姚三、姚大娘因为要回江南搭理铺子,早早地就回去了,在姑苏府过年。唐慎干脆彻底住在尚书府。除夕的前一夜,两人一同进宫赴宴。
宴春阁中,三位皇子今年依旧没有回京。赵辅倒是兴致不错,正巧今年是科考之年,他特意将一甲三人邀到宴中,与他们说了一会儿话。
到第二日,除夕夜,唐慎与王溱来到流淇小院。
往日里总是写字下棋,古人的玩乐方式实在太少,唐慎有些乏味。他道:“不如我们来玩牌。”
王溱挑起一眉:“原来我会玩牌。”
唐慎:“知道你不会,所以我来带你玩种新的。”
“我不会?”王溱诧异道。
唐慎一愣:“啊?”
王大人微微一笑:“方才那句话并非否定,小师弟,我刚才说……原来我会玩叶子戏。”
唐慎:“……”
你就说吧,你到底还有什么不会的!
王溱确实是会玩牌,但他并不喜欢于此。唐慎想玩点新鲜的,王溱想了想:“不若添点赌注?”
“什么赌注?”
“就赌今晚你……咳咳,哈哈哈是你让我说的,怎能怪我。”
唐慎一肘子击在王溱的肩膀上,不算疼,却让他笑容满面。
终究还是没能如唐慎所愿,玩点纸牌。
过年时分,说是官员休沐,却并非一定放假。才在家中歇了两天,初二,王溱便去衙门办差。银引司的事一刻拖不得,皇帝是在十一月下的旨意,因为要过年才没有立即执行。待到开年,大宋银契庄便要轰轰烈烈地办了起来。
王溱忙得脚不沾地,唐慎原本在家歇着,也觉得无聊,他来到工部衙门。
官员是有休假的,工匠们却没有。
衙役带着唐慎到各处库房看了看。工匠们一见到唐慎,各个吓得站起身,跪下向他行礼。唐慎立即扶起一位离自己最近的工匠,这人诚惶诚恐地低着头,身体颤抖,无法言语。唐慎的动作顿了顿,他再望向四周,只见其余工匠又何尝对他不是恐惧至极。
唐慎嘴唇翕动,最终只留下一句“下次见我,不必如此”,便转身离开。
待到正月初十,唐慎写了封折子送进皇宫,第二日就得到赵辅的召见。
唐慎到达垂拱殿时,赵辅正在写字。他写完后,仔细地端详一阵,满意地点点头。接着他才抬头看向唐慎,他招了招手:“景则,过来些。”
唐慎恭敬地走了过去。
“你看看这四个字。”
唐慎定睛一看,念了出来:“美之所在。”
赵辅哈哈一笑:“觉得如何?”
唐慎神色平静,认真分析道:“美之所在,虽侮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此话出自《淮南子》,说的是坚持己见,不要同流合污,任他人摆布。陛下的字随意飘洒,好似长龙信步浮云,甚有淮南王落拓不羁之风。”
赵辅笑了一会儿,对季福道:“唐景则就是会哄朕开心,你可要多学着点。”
季福赔笑道:“奴家哪能和唐大人比。”
赵辅对唐慎道:“你的折子朕看见了,怎的突然说了那样的事。”
唐慎犹豫片刻,忽然后退三步,作揖至腰背与地面齐平,他郑而重之地说道:“臣有一言,愿陛下恕罪。”
赵辅眉毛一动,他放了笔,和善地说道:“但说无妨。”
“陛下为何要将臣调到工部,任右侍郎?”
一听这话,季福暗道不妙。这唐景则怎么是个脑子混的,皇帝要他做什么,由得他去询问?天下百官无一不是赵辅的属臣,赵辅想他做什么就做什么,哪来那么多困惑。
但季福只是个太监,他哪怕跟了赵辅这么多年,也只懂小算,不懂大谋的宦官。
赵辅听了唐慎的话,并没动怒。他静静地望着唐慎,良久,笑道:“景则觉得呢?”
“臣不知。但臣去岁到既州治理水灾时便明白了,工部的官是官,并非能匠。陛下要的从来不是臣有治理水患之经验,真正懂得治理水患的是臣收下的水部郎中。于是臣便想,臣为工部右侍郎,到底可以为陛下、为我大宋做些什么。”
赵辅双目一亮,他的身体贴近桌案,伸长脖子:“那你想做什么?”
唐慎双手高举,认认真真地说道:“臣想为陛下,为我大宋,做一番新的样貌。”
“如何做?”赵辅的声音变得急促。
唐慎不卑不亢:“重用该重用之人,做该做之事。”
“这便是你折子上说的?但官民有别,一人放下身段,这是你的事。想要百官皆是如此,谈何容易。再者言,这般就真有成效?你真能做到你所说之事?朕如何能信得你?”
唐慎抬起头,目光坚定:“世人皆有信念。臣入朝为官不过八载,但臣见过许多有信念之人。臣知道,参知政事苏温允苏大人年前便去了幽州,因为他有信念,他一心为陛下办事,哪怕荆棘前路,也无从畏惧;臣也知道,征西元帅李将军抱着一个信念,二十余年未曾变过,所以他深得陛下信任。”
赵辅定定地望着他。
唐慎接着道:“王溱王大人又何尝没有信念?臣自知瞒不过陛下,蜀地折子是臣第一个看见的,也是臣告知给了王大人。然而此事说得容易,做起来何其难。但六年了,王大人做到如今地步,他为的是陛下,是我大宋的千万黎民。他亦有信念。”
“臣没有一兵一卒,没有一丝一毫的把握,但信念如初,只道是一往无前。”
赵辅死死地盯着唐慎。
唐慎低首作揖,身体站得笔直,宛若一棵屹立顽石中的青松。
良久,赵辅畅快地笑了起来,他站起身,绕过桌案走到唐慎面前,一把拉住他的手。唐慎抬起头,只见赵辅苍老却明亮的眼睛静静地凝视着他,语气温缓柔和:“这句话朕对子丰说过,对斐然说过,对景德也说过。这话是周太师曾经对朕说的,如今朕亦要告知于你。”
“景则,你之眼前是浩瀚汪洋,而朕,永远是尔等身后之一叶扁舟。”
第150章
正月刚过; 盛京城还笼罩在大雪之中。工部的官员们才刚刚回衙门办差; 一道圣旨就送进了工部尚书袁穆的堂屋中。
袁穆接了圣旨; 他坐在圈椅中久久不言。半个时辰后,他喊来自己的心腹、工部左侍郎李钰德。屋中只有他们二人,袁穆也不在意; 直接将圣旨递给李钰德,示意他打开看看。
李钰德郑重地接过这一张小小的折子,他翻开看了后; 面色大惊; 急忙抬头道:“尚书大人。”
“你也瞧见了吧。”
李钰德低声道:“圣上为何就如此宠信那王子丰和他的师弟唐景则?”
袁穆看了他一眼,笑道:“你啊; 还是看不透。做咱们陛下的臣子,只有两种; 才能明哲保身,官运亨通。一种是徐相与我这样的糊涂官; 我们从来不管他事,圣上要我们做什么,便全心全力地做好; 我们便是圣上最好用的官。”
李钰德也渐渐明白过来; 能做到工部左侍郎,他虽然属于袁穆所说的那种“糊涂官”,但也并非蠢的。他想了想,道:“另一种,便是王子丰、唐景则那样的吧。”
袁穆:“正是。这另一种; 就是最得圣上心意的官。你瞧那王子丰做的银引司,唐景则如今应接下来的差事。还有那苏斐然、李景德,为何他们如此年轻,甚至能以归正人的身份,成为如今朝堂上举足轻重的高官?他们做得极好,他们想要去做,而不是圣上要他们去做。只是伴君如伴虎,这也是刀尖上起舞,有利必有弊。上一位这样得皇帝心意的官,还是纪相啊。”
李钰德深以为然。
纪相纪翁集,也是大宋有名的实干派。
他能以二甲同进士的出身,一步步成为当朝左相,就是因为他在外做官期间,做了许多大事。待到回京后,也以强硬的手段,整肃朝纲,令天下太平。
赵辅曾经将他看做为自己的左右手,然而他的下场却惨烈极了,能保全性命,除了赵辅看在多年的情分上,还因为大宋有不杀官员这条律例。
想到这,袁穆和李钰德相视一笑,未曾再说。
唐慎能以如此年龄,官居三品,他得到的极多,他身后的威胁也极多。他是能成为下一个王子丰,还是如纪相一般,这都是命运造化,无人可知。
二月初,工部右侍郎唐慎整治工部,改了一条条沿用了多年的规矩。
此举一出,整个工部都哗然大惊。立刻有官员前去寻找尚书袁穆、左侍郎李钰德,然而工部剩下来的这两位高官却不发一言,任由唐慎去做。官员们手足无措,也有一些官员反应过来:“能让三位大人一同去办事,普天之下,只有一人能做到。”
“何人?”
这官员伸出手指,指了指天空。
工部官员众多,除了尚书和左右侍郎外,还设有四个屯田、虞部、水部和文思院四个部门,各部再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诸多官员,除此以外,还有不分属四个部门的七品以下官员。
至于隶属于工部的工匠,更是数不胜数。
若是工部征召,大宋三十六州,所有工匠都必须应召。
唐慎做的第一件事,是直接提拔工部文思院判官季孟文。
季孟文几年四十有五,是开平十五年的举人。文思院是主修葺天下金银器的部门,判官算个不入流的七品芝麻官。这样的官职往往都不是朝廷指派,而是由工部官员直接任命,再上报给吏部。
季孟文便是被前任工部右侍郎苏温允直接任命的。
季孟文中举后,屡次会考不利。实际上唐慎当年去盛京贡院会试时,季孟文也在那一万人中。只可惜他依旧落榜未中,没过几年他就因善于精造而被苏温允任命为文思院判官,从此放弃科考,当了一个七品芝麻官。
唐慎直接将季孟文从七品判官提拔为六品主事,这让季孟文大惊失色。
没有功名的举人,想要当官,最高只可以做七品官。虽说大宋律例中并没有明文规定,举人不可做六品官,但自太祖以来,从未有举人功名的六品官员。
季孟文诚惶诚恐,胆战心惊地跟着差役,来见唐慎。
唐慎是何人,季孟文身为工部官员,岂能不知。他深知工部右侍郎唐大人是王党的中流砥柱,才二十三岁,便为三品高官。但因为唐慎与苏温允的关系似乎并不好,季孟文是苏温允一手提拔的,如今唐慎竟然升了他的官,季孟文自然怀疑其中有蹊跷。
来到右侍郎屋中后,季孟文低着头,不敢吭声。
唐慎声音温和:“你便是季孟文?”
季孟文作揖道:“下官季孟文,见过右侍郎大人。”
唐慎:“抬起头说话吧。”
季孟文抬起头,终于瞧清了唐慎的面孔。此刻他还未曾想到,自己往后一生的命运便由眼前这个年轻人彻底改写了。
提拔人才,改善工匠的俸禄,这只是唐慎所做的第一步。
开平三十四年三月,唐慎上奏皇帝,请求加开造改部,为工部四部外特设的部门。这一次连赵辅都有了些迟疑,此言一出,百官各有微辞。大多是觉得唐慎去岁才当上工部右侍郎,如今竟然就要给工部另加一个部门。
“我大宋的官制大多沿袭前朝,前朝用了数百年,我朝自太祖以来也用了一百多年,如何就在他上任后,得做出改变了?简直胡闹!”
工部尚书袁穆虽然感到错愕,却没有出声反对。
所幸本朝吏治严明,不似前朝,工部是个实打实的油水衙门。工部的官员可不是个美差,百官对唐慎的做法有些意见,却也不是十分在意。决定一切的大权再次落到了赵辅头上。
三月初四,王溱动身前往金陵。临行前,他在唐慎的额上轻轻落下一吻,声音柔和:“景则可曾有过担忧?”
唐慎送他出门,反问道:“担忧何事?”
“你可知圣上一直支持于你,却在你上奏特设造改部时,迟迟未有动静?”
唐慎笑了:“圣上在担心我,权势过于大了。若我特设造改部,这一部必然全是我的亲信。圣上所忧虑的,正在于此。师兄,我说的可对?”
王溱:“是是是,你十分聪慧,说的全中。”
唐慎叹气道:“这一次我是真没了把握,这对于咱们圣上来说,可是动了他最不容忍的事。”
“为何要担忧呢?”
“嗯?”
“你今年不过二十三岁,咱们陛下权衡朝堂的年头比你的年龄还要大上一轮。其他事尚且好说,在此事上,这世上无人能与当今天子相比。”
不多时,王溱便动身离开盛京,南下去了金陵。
三天后,唐慎也总算晓得赵辅要怎么用他。
“门下,朕膺昊天之眷命。工部既宣帝起,精业诚技,上有栋梁股肱,下有奇技巧匠。今特设造改一部,扩工部三十人,即日成命。”
“臣袁穆领旨。”工部尚书袁穆带着其余官员一同接旨。
自此,工部造改部便落入唐慎手中。造改部可扩充三十人,赵辅对唐慎真是彻底放了权,这三十人并不是说特意指派给唐慎,而是让唐慎自己挑选,哪怕他挑二十个只有秀才功名的匠人,吏部说不定也会放人通过。
这样的隆恩,令许多官员对唐慎更加另眼相待。
然而更多人却十分淡定,并未对此怀有嫉恨。
远在金陵的王溱得知找消息时,他正与自家四叔在琅琊王氏品茶。王家的四老爷王慧虽然是个商人,却也很清楚官场中的利害关系。家中有两位当朝一品高官,王慧耳濡目染,叹气道:“子丰,你说圣上会怎么做呢?”
王溱望着清亮的茶汤,明明上一刻他还夸赞这茶味道清冽,齿颊留香,如今却默默放下了杯盏。
良久,他无奈地笑道:“只剩下银引司了啊!”
不日,唐慎再接圣旨,皇帝任命唐慎为工部虞部、水部和造改部三部之首,统辖三部。但同时明升暗降,将他银引司右副御史的官职摘了,废了副御史这个额外造出来的官位。同时还将另一位左副御史余潮生的官职也一同除去了,给了他另一个职位:江南银引司指挥使。
唐慎早就猜到会有此结果,但他未曾想,还连累到了王溱。赵辅将王溱手中的权势更分出了一些,给了余潮生。
他立即写信一封,送去江南。
很快,王溱写来回信。
“近日来夙兴夜寐,偶得此事,更是辗转反侧,难于入眠。原以为我与景则的名字,相伴一生,定会写于史书之上,因这银引司传载千年。未曾想,不见了心上人,只见那余宪之。午时用饭,顿觉毫无胃口,虚瘦一斤。”
唐慎看了后,笑了好一会儿,仿佛看见了一脸正经胡写一通的王子丰。
他回信过去,七日后,王溱收到信,愣了好一会儿。
王慧正在一旁,好奇地问道:“可是唐景则的信?”
王溱捂着胸口,转首问王慧道:“四叔叔外出经商时,四婶可曾给四叔叔写过信笺?”
“……自、自然是写过的。”
“哦,那便是没有了。”
“……”
“此间情意,四叔叔怕是难懂了。”
王慧:“……”
这都什么玩意儿!
唐慎哪里晓得,他就回了封信,王子丰拿着这封信看了两个晚上,舍不得放入书匣中。
那信上用飘逸的字,写着重若千金的情话:“骗人前,你又忘了亲我。师兄说话总是不算话的,然我与师兄不同。我与师兄的名字早已紧紧缠连,落于三生石上。哪怕青史千载,也未尝不可一起。师兄可信,银引司未必就胜得过造改部……”
往后的内容王溱就没怎么看了,并不是很重要。
第151章
开平三十四年十月。
晋州; 处大宋西南一隅。
晋州多山; 多有名山被文人墨客作诗入画。远的不说; 便说近的,两年前天下四儒之一的傅渭傅希如辞官后,就游历到晋州。他登上庐山后; 写下一句诗,如此说道:“长雾送归客,晓岚断烟涛。”
因为被群山环绕; 晋州向来出行不便。半年前皇帝要修一条官道; 联通蜀州与晋州。修这条官道的难度不下于当年修盛京往北的三条官道,于是工部官员与天下工匠纷纷来到晋州; 忙于修葺官道,定要在两年内建完。
晋州府城外; 一辆马车从山间小道中缓缓驶了过来,到了城门前。守城士兵上前查看; 车夫给了对方一样东西,士兵一见面色大变,就要下跪行礼。车中传来一道轻缓平和的声音:“不必多礼; 可能入城了?”
士兵胆战心惊地连连点头:“您请; 您请。”
马车进了城后,立刻就去了府尹衙门。大约一个时辰后,一位穿着青色锦袍的俊俏公子从衙门中走出,他带着自己的书童,一同往工部修官道的地方去了。走到一半; 他们恰巧路过晋州的大宋银契庄。
唐慎停下脚步,看向这座银契庄。
只见两个穿着麻布的汉子有说有笑的从其中走了出来,手里拿着银契庄给的票据。
“这银契庄确实是方便,取用铜钱都便利得很。卖了粮食后我都不用将那么重的吊钱带回村子,大半放入这银契庄。待需要时,再来取了就是。”
这两人一边说,一边慢慢走远了。
奉笔童子见唐慎一直望着这两个人,他跟随唐慎多年,非常懂他的心思。奉笔道:“王相公的差事办得可真是极好的,公子,咱们走到哪个府城都能见到大宋银契庄。这大半年下来,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用起了这银契庄,都夸做得好呢。”
唐慎:“你觉得做得好?”
奉笔:“自然是好。”
唐慎笑着摇摇头:“还不够,这不是师兄要的。”
“啊?”
奉笔童子茫然地挠着头,他只是一个小书童,识得一些字,却哪里能懂这些。
自年初起,王溱就忙起了大宋银契庄的差事。这一年下来,他走遍三十六州。每一府州的土地上,都渐渐开出了一家家的大宋银契庄。百姓们原先对这大宋银契庄全然不懂,都不敢随意靠近。这种事还无须王溱操心,户部左侍郎徐令厚使了一计,命令各地银契庄同一日分发兵部的饷银。
家中有当兵的,那一日都可去大宋银契庄领取家人的饷银。不怕你不用,只怕你连进都不敢进。
很快,百姓们都接纳了这个奇怪的衙门,知道这竟然真是个寻常百姓都可以进入的“官府衙门”。
百姓们开始将钱财放入大宋银契庄,此事定然引起了世家波动。
然而百姓的钱再多,也多不过世家大族。这世上无论何时,九成的财富,都聚集在那少少一成人的囊中。世家不愿见大宋银契庄成效,可当年度支司的血案又不好重演一波。于是某一日,秦州忽然有数以千计的百姓要一同将钱财从银契庄中取出。
大宋银契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仓库,百姓们将钱放进来,就给存着不动了。自然是有所运作,只留日常所需。
此事一出,秦州府尹冯广才愁白了头发,因为大宋银契庄一时间根本给不出这些钱!
秦州顿时大乱,此事闹到盛京,赵辅将这封折子狠狠砸在王溱的身上。
“这便是你为朕办的好差事?”
于是上个月,王溱特意去了秦州一趟,摆平了这件事。接着他南下去了金陵府,回到琅琊王氏。
待到王溱离开,已经是三日后的事了。
王家四老爷王慧亲自送他出门,望着自家侄儿清风一般的身姿,王慧苦笑一声,作揖道:“这寻常人做官,都是为家中攒财,为家中造福,让家人借势跋扈。可你与二哥倒是好,这是要挖空世家的根基啊!”
王溱回他一揖,声音清润透亮,仿若穿透千古时光:“年幼时四叔曾与丰说过,为何我琅琊王氏为何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