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耽美]欢颜-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分潦草,想要把内心的苦痛告诉亲人,想要有人跟她一起分担。最开始数量还很多,之后就一封都没有了,奶奶改头换面偷偷寄出去的信,也都查无此人地退了回来。
“那个时候,哪里记得出去信啊。”江流低声说,“后来杨树告诉我,我妈最后,还是给上海家里打了电话。”
而当时沈家这边也早已是自顾不暇。老爷子当时在组织部任职,那是被审查最多的地方。沈文杰不用说了,一直在部队里没有什么消息。杨树曾说,若是参谋长当时知道江流母亲的处境,怎么说也会帮衬一把,也不会最后那样的结局。
杨树总是那么好,那么善,他希望沈家能和和气气地聚在一起,却从没有成功过。
等到江慕云的消息,是在江流16岁的时候,学校革委会给老家寄的判决书。而雯丽那边是好一些,是一边亲笔信。没有闲话家常,没有甜言蜜语,甚至不像过去那样称呼她为“我的达令”,只有一句话:
“本人自愿与沈雯丽离婚,从此划清界限,不再有任何关系。”
那笔迹,清清楚楚是日思夜想的那个人写的,却不想,是这么冰冷无情的一句话。
雯丽独自为营救丈夫而奔走的那几年,谁都没有亲眼见证过。70年沈文杰派杨树到泉州去寻找江流,倒是打听出一点情况。好像是在行刑前,这对苦命的鸳鸯曾短暂地见过一面,是单独见的并且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学校曾经怀疑过沈雯丽的身份,但是因为没有证据,又和江慕云离了婚,这才不再追查。江慕云死后,学校就没人再见过沈雯丽了。
当久未谋面的母亲神情憔悴地回到渔村老家,江流以为会有个重逢的拥抱。然而雯丽看都没有看一眼这位已经是少年模样儿子,提着皮箱就进了院。
寡言少语,只是因为江流在男孩子最话多讨嫌的年纪里,被长久地关在渔村的老房子,被勒令不许大声说话,怕被别人发现,这里还藏着一个半大小子。而最该亲亲爱爱的母亲回来了,也未曾正眼看过江流,说上几句话。他更多地只是乖巧沉默地坐在木制梯子的台阶上,捧着父亲的一本书细细地读着,那是他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
所以当母亲提出要带他去海边踩水的时候,江流一开始还不太敢去,被拉了出来才如放风的犯人一样在沙滩上撒了欢,张着嘴无声地尽情奔跑,海水在他脚下盛开出一朵一朵的浪花。
“不要走太深啊!”母亲朝他喊,他早就不习惯出声回应,只是回头朝母亲点点头。
当江流兴冲冲地想给母亲展示自己捡拾的美丽贝壳时,却发现找不到人了。他在海滩上慌忙地寻找,想要叫声“妈妈”却喉咙生涩,只剩下无声的口型。
踏着月光,江流手里还攥着贝壳,自己走回了家。奶奶出门找了半夜也未寻到,最后是一早出海的渔家,把雯丽的尸首捞上来,江流才又见到自己的母亲,而海水的浸泡,他已经完全认不出母亲了。
奶奶在一旁哭泣,老人接连遭受打击,此刻连抽泣都是有气无力的。江流终于承认眼前这具长发肿胀的尸首是自己的母亲,他把攥了一夜的贝壳放到母亲身边,没有再多看一眼,甚至没有哭,就坐回到他最常待的木制梯子上,如常地沉默起来。
“我就坐在这儿就好,我哪儿也不去了。”他想。

秋夜的风吹得窗外的梧桐树叶沙沙作响,这声音成为江流诉说的背景声,仿佛海浪拍打着沙滩,让尘封已久的往事变得更加真实,似乎近在眼前。
说完这些,江流有些恍惚,这是他第一次对旁人诉说过去发生的事。他把韩东当亲人,所以他觉得不该对亲人有所隐瞒,而除了韩东之外,他也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人,他害怕失去,眼前的这一个已经够了。
然而他没想过,眼前的这个也会离他而去。

这十年,在这片华夏大地上发生了不少人间悲剧,江流这样的情况韩东是第一次听说。父母相继不明不白地离他而去,甚至一度患上了失语症。杨树曾无意中向韩东透露过,他在渔村找到江流的时候,这个孩子正像个乞丐一样灰头土脸的在落满灰尘的厨房里找东西吃,看见他的时候眼神里流露出的惊恐,让他看起来像只受了惊吓的土耗子。一直呵护照顾他的奶奶已经去世许久了,遗体在院子里腐烂发臭,厨房里哪儿还有什么吃的?
所以沈文杰让江流下乡的决定是对的,先让他远离城市里的是非,到农村去还能学点生存技能。只是在双清山的这几年,江流也并没有多么轻松。
韩东向床里面挪动了一下身体:“你躺上来吧!”
江流只是抬手擦了一下眼睛,又坐回到书桌前:“我说的太多了,你快点睡吧!”
怎么可能还睡得着?韩东只好慢慢起身下床,走到他身边。眼看着那句写有江流父亲名字的书页上,一滴一滴地洇上了泪水。原来那句“你要好好的,别让我下地狱”出自这里。
他心疼地抚摸他的头脸,手心感觉到滚烫的液体和呼出的热气:“让我抱抱你吧,你站起来,我怕我弯下腰伤口会疼,我想抱抱你。”
像个婴孩一般,江流蜷缩着身体,埋在韩东肩头无声地哭泣。窗台上,雯丽的照片把她锁定在了最美好的少女时代,而把最痛苦的回忆,留给了活着的人。

三十一
到底年轻,在家里养了半个月,韩东基本可以如常的行动,只是不能做太大的动作。算算日子,再不回双清山就要大雪封山,进不去村了。
杨树希望他们能等沈文杰回来,外婆是非常不愿意他们还回那穷乡僻壤,希望他们都能留在上海。好在终于传来消息,沈文杰已经启程返回上海,这意味着他们二人能在十二月大雪封山前回去。
在上海养伤的日子里,江流对韩东坦白了所有,二人变得更加亲密。他们总在私下里无人的地方亲昵低语,仿佛这世界只有彼此,只需要有彼此就够了。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沈文杰又和他们谈了一次,同时带来了好消息,这场浩劫快要看到终点了!
那是1975年的冬天,时令大雪节气前,二人登上了返回双清山的火车。跟第一次一人独自北上不同,江流这次背着复习备考的课本,身边还有韩东陪着。虽然列车依旧开往那偏僻穷苦的农村,前方却是充满希望。在哪里都无所谓,有他在就好。

在北京某街道的招工办,孙建新又碰了钉子,几个月都没找到工作,回到家就是小芳的一顿数落。当着孩子,老三不想说什么,就跑到楼道抽烟,一根接一根抽没完,直到楼下传达室叫他接电话才停下。
没想到最后见面还生死未卜的人,这么快就给他打来了电话,还是用当年他们跑前跑后为双清山村委会装的电话打得,孙建新听到韩建国的声音不禁十分激动,想起了在东北插队的日子。
“小芳怎么样?孩子好吗?老人看见孩子特高兴吧?”
韩建国的询问让孙建新不知如何回答。这半年他们一下家三口和父母哥嫂挤在一起,他又一直没找到工作,真是没有一天的清净。
他不想说这些,随口敷衍了几句,就问起韩建国的情况。
隔着电话,孙建新都能感觉到韩建国的快乐。虽然他至今都不能理解两个老爷们的感情,但一路走来,却也真心祝福他们。
提到高考,韩建国提醒孙建新可以试试看。老三不以为然,放下课本这么多年了,他从没想过走那条路。
“你真的去高考,村里怎么办?”
老三提到的这个问题,韩建国还没有仔细想过。可今年就因为他到上海去养伤,村里的秋收成果极为惨烈,勉强交上了公粮,才十二月,就有人家口粮都不够了。
“我已经走了,你要再走,村里人都得喝西北风去。”双清山青壮年太少,老幼妇孺根本支撑不起来。
回去的路上,韩东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因为有他的辛勤付出,村里人这些年的日子才好过了点,不光能吃饱饭了,还用上了电灯电话。如果韩东不在了呢?养了几个月伤就要断粮了,无法想象他彻底离开后,双清山会怎样。
走进热热乎乎的家,掸干净身上的雪,江流在里屋正忙着整理背回来的复习资料,他按科目整理好,铺了满满一炕。
“老三怎么样?”江流问。
“还在找工作,要养家糊口啊。”
来的时候都高喊扎根农村报效祖国,逃的时候不择手段拖家带口,回去了又没有自己的位置。他们这一代人,每一步走得都既紧迫又茫然。
“我们先考回去,先读几年书再说。”上头还没政策下来,江流已经在畅想美好的未来了,而韩建国看着窗外的大雪,担忧着各家快要见底的粮仓。

元旦后,韩建国独自开着拖拉机,拉着公社发下来的补给粮回双清山,这是今年冬天的第二次了。过去闹饥荒,公社发个粮食都唧唧缩缩,打五六次报告才有回音。今年不只是怎么了,隔三差五就问候一下,不知是不是好兆头。
难得的艳阳天,皑皑白雪反着光,晃得韩建国眼睛酸。安顿好了粮食,把拖拉机停在了临时搭建起来的草棚子里,韩东小跑着回到了家。终于暖和了,他琢磨着中午做点什么吃,就听到屋里的广播,在一阵喧闹的歌曲过后,传来了沉重、缓慢、悲痛的声音:
“……一月八日九时五十七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
韩东赶紧进屋,广播继续说着:
“全国各族人民中心爱戴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江流回过头来看向他,眼圈泛红。
不准戴黑纱,不准举行悼念活动,不许开追悼会,兵团战士写了几首悼念诗歌都被批评。韩建国就在这三个不许中,冒着大雪,心情沉痛地挨家挨户送补给粮。今年收成不好,乡亲们却没有饿肚子,怕是总理为人民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总理那么操劳国事,中国依旧有人在忍饥挨饿,这场运动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今年的冬天似乎格外漫长,五月份温度才回升。江流猫在屋里把三门功课都温习了,韩东只看了看数学。他太忙了,动不动就要到公社去开会,村里还常有事情找他,春耕一开始就更不得闲。
江流开学之后也没放下复习,还利用课余时间给韩建国整理了复习重点,想让他忙完地里的活儿之后能有针对性的看看。夏日炎炎,韩建国又眼看着五六个知青踏上返城的路,人心早就不齐了,地里的庄稼也被晒得打了蔫。
七月里,朱老总也走了,形势越发扑朔迷离。韩建国两天一趟的到公社开会听报告,杨树也打来电话,依然是叫他们“做好准备”。

很多过来人在回忆1976年的时候,都会面露沉痛。唐山地震,三位伟人相继去世,老天爷似乎并不打算放过历尽苦难的中国人民,认为他们还没有经受足够的锤炼,还需要更多的磨砺才能更加坚毅。
仿佛是眼前蒙着黑纱走夜路,看不到灯光也不知黎明何时才会来临,已经坠入了幽深黑暗的谷底。而白昼来临前往往是一天中最深暗的时刻,是黑夜最后的挣扎,火热的朝霞已经蓄势待发。
八月底,去年“一零?七”大火的调查结果出来了。韩建国开着拖拉机,带着江流和支书去兵团听取报告。
“……‘一零?七’大火,系王庄石匠王长喜之子在草甸纵火所致……表彰双清山大队长韩建国舍身救火,记二等功,并推荐入党。双清山上海知青江流,记三等功……”
“哎东子,”兵团连队长坐在韩建国旁边,低声问,“你信吗?”
应该是在说起火原因,韩建国十分隐秘地摇了摇头。
连队长笑开了:“王石匠的儿子我知道,那就是个傻子,生下来就没脑子,我上回还看见他在野地里奸牛呢!这次指不定把什么点着了……”
韩建国知道那个孩子,天生的脑子不好使,也不爱说话,就知道傻乐。可他也不是成心点火的,好在没造成人身财产损失。
然而,接下来连队长的话却让韩东不得不往心里去了:“咱们这些人,再在这破地方待下去,也该发疯了,不是奸牛,就是逮耗子点着玩儿了。”
他记得那个火种是个活物,上蹿下跳的,原来只一直被点着的耗子。
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的傻子,点燃了一只整日为生计奔波的耗子,他可能只是嫉妒他每天有事忙碌,而自己却没有。
开完会回村里,拖拉机后面还放了一辆二八号的永久牌自行车,那是县里为表彰韩建国颁给他的奖品。村里的路现在也修的平整多了,有个自行车还是很方便的。
支书看着新鲜:“听说城里买辆自行车还要打报告,没票也买不了,可真是好东西。”城里已经渐渐普及,农村还很少见。江流看着自行车的车闸结构,研究他的原理。老支书接下来的话打断了他的思路:“建国啊,问你个事儿,你觉得我家玉珍怎么样啊?”
拖拉机开起来动静很大,韩建国没听清,支书又重复了一遍,江流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
“村里人都说,我家玉珍跟你啊,挺配的,也都老大不小了,要是合适,就……”
韩建国等着江流说点什么,却迟迟等不来。也是,这关江流什么事,你让他说什么?
“张叔,”韩建国尽量侧过头说,声音能小一些,“玉珍是个好姑娘,村里那么多小伙子呢,怎么就轮到我了呢?”
支书也听出来了,这是在推辞,便不好再继续说下去。强扭的瓜不甜,他也希望韩建国能做自己的姑爷,别说他张家,整个双清山都离不开这个能干的小伙子了。可凭建国的能力品性,要是在这小小的山村待一辈子,可真是太冤了。
张老汉抽了一口烟袋锅,又看到坐在对面若有所思的江流。他心里其实很明白,这些年轻人只是暂时留在这里,迟早是要离开这穷地方的。
送完支书回了家,江流并不在屋里,好像是没进家门就直接出门去了。
秋天的风越来越凉,韩东拿了件外套出门去寻江流,这家伙心情不好就回去小溪边待着,这点习惯他还是很清楚的。
果然,江流一个人坐在那块最大的石头上,朝水里扔石子,也没见石子在水上漂了几下,没什么技巧可言,扔出去就沉了底儿,好像只是为了听个响。
“坐这儿不冷啊?”韩东把外套递过去,江流没接,他只好披到他肩头。
“你该答应的。”江流突然说。
韩东当然知道他所指何事,他不想谈这件事,因为根本不算事。他拉着江流的手,想让他从石头上下来。江流拗不过他,也真的感觉冷了,一下来就抱住韩东,声音都有些发抖:“你不会娶她吧?”
愣了一下,韩东回抱他:“不会,别胡思乱想。”
也许是以为心里没底,江流捧着这张周正的脸看个没完,看他朝自己宠溺的笑着,却没来由地一阵心慌。
他是亲人,是家人,是唯一可以信赖的人。
在心里这样默念着,江流急切地吻上韩东干燥的唇,他接吻总是很着急,舌头横冲直撞地在韩东的口腔里肆虐着,仿佛在找什么。韩东也不急躁,缓慢地迎合着他,唇齿纠缠,品尝着对方的味道。
“回家吧!”承受着江流落在脸上脖子上细细碎碎的亲吻,韩东有些情动,不禁建议道。
无视了他的建议,江流翻了个身把他按到大石头上,伸手去接他的上衣和皮带。韩东看着江流像个小兽般急切地啃咬着自己胸口小腹,有些意乱情迷,忘情地抚摸他的后颈。
一口吞进那根刚刚冒了点头的男根,江流卖力地吮吸着,用舌头打着转舔舐,感觉到它在自己口中变粗变大,呼吸变得有些困难。但江流并不想停下,反而张开了喉咙,让那根凶器朝想自己喉咙跟深处突进。
这样光天化日的享受着爱人的伺候让韩东有点得意忘形,他抓着江流的头发,喘息加重,不自觉地摆动着胯在江流的口中抽插起来。那个温热潮湿的口腔让他兴奋,内心也升起一股占有欲,他是我的,整个人都是我的,身体最深处也是属于我的。
那个纵火的王石匠的傻儿子,曾经在野地里奸牛,韩东探头看着蓝蓝的天舒服得直翻白眼,应该也是这样的快活吧。
江流快要憋死了,可依然坚持着吞吐着韩东火热的事物。他想用这种方式确认他的存在,他想不出别的办法。如果不会出人命,他甚至想要掉嘴里这东西吞下去,那样他们就永远不会分开了。
最后关头,韩东紧紧抓着江流的头冲刺了几下,快活到极点般的喊了两声,射在了江流的嘴里,那挺直的男根还意犹未尽地在口腔里抽搐了两下。江流终于忍不住干呕了起来,吐出那逐渐软绵的事物,跪在草地上干咳。韩东靠在大石头上,手里抚弄着自己刚刚开过枪的阳具,意犹未尽。
“韩东,”江流抬起头,嘴角还带着白浊的液体,脸上有泪痕,轻声开口,“你杀了我吧!”
赶紧提上裤子,韩东俯下身抱着他:“说什么呢!”
就像母螳螂吃掉公螳螂那样,你把我吃了或者我把你吃了,我们就永远不会被分开了。
嗅着他身上的味道,江流趴在韩东肩头的脸憋得有点红,依旧是个面无表情的样子。脑海中浮现出父亲去世后,母亲回到家那张憔悴的脸庞,江流突然眉头紧皱,嘴角抽动着,整张脸都扭曲了。
“不要离开我……”他哭着说。那时江流就想,他不可能再和第二人说这样的话了。

三十二
秋收前,学校放了假,江流在屋里翻闲书,很久没有复习过功课的韩东枕在他肚子上看课本。午后犯困的时候,江流打开广播,频道交流声让韩东一激灵。
今年最后一封《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从广播里悲痛地流出,当那个救世主的名字出现的时候,似乎地球都停止了转动,韩东感觉大脑一片空白。
全村家家户户都陆陆续续传出了哭声,那个红太阳,那个最亲的人,走了。早已不需要躲避战火颠沛流离,可这位伟人的离去也让全体中国人民感觉日子要过不下去了。这就是那惨痛十年的结局吗?
那一夜,没有人有别的心思,炊烟未曾在双清山山坳上空升起,一切都冷了下来。

江流抻出一张还算洁净的草稿纸,三两下剪出了锯齿,又从笸箩里剪了一节线头,系成一朵白花。
循着哭声过去,韩东蹲在灶台前抱着头嚎啕大哭,江流蹲在他跟前,把那朵白花系在他胸前的纽扣上,反应过来自己也该有一朵,又起身回屋。
韩东没有让他走,而是把他拽进怀里抱着,那姿势和当时在火场护着江流一样,但这次想要寻求保护的确实韩东。
江流没有哭,他有点麻木,寡淡的脸上增添了些许茫然。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虽然都远在天边,但这些巨变之后,任谁也看不出这个国家要走向何方了。他听了沈文杰的话,一心扑在课本上,就是为了能有个更好的未来,能和韩东长久的在一起,他始终期待着。
他转过身捧着那张满是眼泪,哭到抽搐的人的脸,他不懂他在伤心什么。如果因为前途未卜,他可以理解,如果只是为一个老者离去,并不需要这么难过,因为这颗星球上每天都在死人,死亡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双清山村委会开完追悼会,全村人去参加公社的悼念活动。
又听了一遍那份讣告,讲稿里回顾了那位伟人的一生。内容早已烂熟,但因为语调悲痛,身边的男女老少都在痛哭不止,不自觉地牵动了情肠,江流也跟着哭起来。
那时候,全体中国人都止不住哭泣,在各级单位、城市中心,在天安门广场,在祖国的心脏,更大规模的悼念活动一场接一场的举行着。
回到双清山已是晚上,江流在厨房准备晚饭,一向勤快的韩建国却举着一颗土豆坐在灶台的炉火前发呆。
“没着没落的……”韩建国的眼里闪烁着泪光。
对江流来说,“没着没落”是一种常态,在家破人亡后唯一想要依靠的人只有韩建国一个。他看不得他那么失落,于是抢过那颗土豆,放进蒸锅,坐在他身边,跟他一起盯着炉火。
炉火把两个人的脸都照的橙红,一个悲伤失落,一个面无表情。

玉珍想的很好,她让父亲跟韩建国提婚事,觉得他总该接受了吧?然而却依然是同样的答复。没等到机会再提这事,又赶上国丧,暂时是提不到日程上来了。
她盯着水壶,想着自己那未成行的婚事,水开了便提起来给她爹娘续热水烫脚。走到门口,就听到二人在屋里低声交谈。
“看来这事不能急,”张婶琢磨着,“是不是建国相中了别的姑娘才看不上玉珍的?”
“没,哪有啊?兵团我去过,村里的事儿我也熟,没见他跟哪个姑娘多说了几句话啊。”支书皱着眉头回忆。
“唉,玉珍也不小了,这又要等上几年。”
“等几年没关系,就怕这姑娘犟得很,过几年还是非他不嫁,好好的大姑娘都熬老了,真是!”
“要不,咱换换人?”张婶的脑子活分起来,“我看姓江小伙子挺好的,一肚子学问人也俊……”
支书一磕烟袋锅,听完就急眼了:“你忘了老田家的了?那么没心肝的东西,谁敢把女儿嫁给他?万一不干了再跑回城,我这好好的大姑娘可怎么弄?”
张婶这才住了嘴:“哎呦,可不是吗?老田家的真是冤,愣是还怀着呢就……”
“消停!这事儿别提了!”
屋里的张婶住了嘴,屋外的玉珍却是拼命捂住嘴,咽下了惊呼,差点摔了水壶。

开春,韩建国照例忙碌起来,这已经是他在双清山的第十个春天了,是江流的第七个。他依然地里学校两头忙,总觉得这该是自己忙活在农村的最后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