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星际娱乐圈之男神有毒-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蓝娜和艾瑞尔走出影院的时候,就被一个穿着职业套装微笑着的女士拦了下来:“两位你们好,我是《最后的绿洲》调研部做电影观影调查的工作人员,请问二位方便抽一分钟的时间帮我填一下这份关于《最后的绿洲》的调查问卷吗?只有五道题,不耽误您的时间。”
这位女士笑起来非常可亲,蓝娜和艾瑞尔对视一眼,都点了头。
蓝娜接过问卷单来看,果然只有五道题,薄薄的一小张纸。第一道题问给这部电影的分数是多少,范围从零到十。蓝娜其实不怎么感兴趣文艺片,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汇集了她的两个男神,她很可能不会走进电影院。但不得不说,看完之后她脑海中一直回味着电影当中的一些内容,而且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很多她平常不会去想的问题。所以她给了8。6分。
艾瑞尔比起蓝娜,要更喜欢文艺片一些。他对于这类片子本身就更有兴趣和鉴赏能力,而刚刚看完的《最后的绿洲》无论是在情节、意涵、表达手法还是演技上,都让他觉得心满意足。期待得到满足的少年毫不犹豫地在表单上填了9。5分,然后又轻轻摇了摇头道:“如果不是最后那个故意引起惊悚效果、cult意味十足的结尾,我会给满分……”
“结尾明明就很精彩。”蓝娜不服气地嘟囔,“就像是画龙点睛。”
“或许吧……对于很多追求刺激的人来说是这样的。”艾瑞尔耸耸肩膀,“这就是艾伯特导演。他永远在追求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
而第二题问的是整部电影中哪个演员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这对暧昧中的小情侣又一次出现了分歧。
“当然是祁影帝。哪怕他的角色显得有些故作贵族范儿、最后又那么坏,他依然让我移不开眼睛。”——这是蓝娜。
而艾瑞尔则在迟疑之后写下了莫一笑的名字。
“……他很让我意外。那个长达五分钟的长镜头,还有没有剪切的、直接拍摄的两个人格切换的地方,都堪称……绚烂。我知道他商业性很强,但没有想过他可以把这种深度的文艺片拍得这么好。”
第三题问的是是否会推荐给亲友。两个人这次统一意见,填写了“是”。
第四题问的却是个私人问题,三个小问分别询问年龄、性别和职业。蓝娜有点不解,而经常看文艺片、也做了好多次这样的调查问卷的艾瑞尔则用一种很了解的语气解释:“他们想做电影受众的分布调查,放心填写就好。”
“是的。”给他们发问卷单的女士有点意外地看了一眼艾瑞尔,“这位小先生真的很了解我们的工作内容。”
少年有些腼腆地挠了挠头:“我经常看这样的电影。文艺片似乎总在担心市场和票房,商业片的散场之后这类问卷就不那么多——当然也有,但是,不那么多。”
“因为他们不用担忧院线是不是安排得太多。”面对这个似乎是文艺片发烧友的大男孩,做调查的女士也忍不住多说了两句,“而我们则总要担心放映室的空置率。”
“我觉得您不用担心。”填完最后一道“您认为电影哪个片段最让您印象深刻”的蓝娜将问卷递给这位女士,露出一个安慰的笑容,“它很精彩,即便是我这样对文艺片没什么了解的人也会觉得它很精彩——我准备二刷它了。”
“真的吗?”做调查的女士回以一个灿烂了一些的笑容,显得不是那么职业化,但却更可亲了,“谢谢,希望如你所说的一样。”
她收回两张问卷,转头寻找下一个调查目标,而背后还传来那一对年轻的男女说话的声音:
“你准备二刷?”
“是的,只是一遍还不够了解清楚一些细节。”
“……呃,我是说,我也这么觉得。如果娜娜你不介意的话,二刷我们也一起来好吗?”
“当然。”
……
抱着问卷的女士忍不住勾起一个小小的笑弧:这真是可爱的一对,哪怕他们还没有在一起。
“……根据我们的人的调查,首映之后观众给出的总评分达到9。2。当然,我们都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不经筛选的大众涌入电影院,评分会下降,但至少,在这些原因来看首映的、可以说是文艺片‘老饕’的观众心中,我们的牌子是立起来了……考虑到之后的挤出效应,最终的评分市场部给出的预估是在8。5…8。7之间……”
“我觉得你保守了。我们这个小组更倾向于最终评分可以达到9以上。”
“这不可能。现在评价的人很少,而且他们是……”
“他们就是一般的观众。其他的文艺片,观众确实会经历一个片子类型、风格的筛选,最终的受众主要集中在高知、愿意动脑的一部分人群里。尤其是首映,会专门去看的一定是文艺片发烧友,而后期随着其他观众涌入、筛选机制被破坏,越来越多觉得文艺片‘看不懂’的观众会拉低评分。这没错,但是——”
说话的人喝了口水,把杯子重重地放在桌子上。
“我们这个片子不是这样的。它的受众筛选和一般的文艺片完全不同。”
注意到同事皱眉想反驳的样子,他挥挥手,加快了语速:“这部片子的主演是祁景言和莫一笑。我想你应该明白这两个名字意味着什么。更不用说他们两个公布关系之后,这是他们合作的第一部 片子……哦,对了,里面还有一段船戏。我想你们不会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说话人的眼睛变得闪闪发光。
“看首映的人里,一半或许是高知、对文艺片十分有追求的人群。另一批则很可能是低龄狂热、鉴赏能力处于甚至低于平均值的死忠粉——所以才能够大半夜地跑出来看首映。而这样一个混杂的群体,鉴赏水平一方很高,一方很低,最终给我们呈现的调查数据给到了9。2,你们觉得这意味着什么?”
他的问题抛出之后,屋子里沉默了一会儿,有人才吞了吞口水,仿佛不敢相信一般地、颤巍巍地回答道:“……意味着,他们的总体鉴赏水平处于潜在观众的平均水平?之后的观众平均评分和首映观众的评分不会相差很大?这个数据……这个数据……”
他说到后来呼吸终于急促起来。
“它可能不会降多少!”
这下,满屋子的人的眼睛都亮了。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样的推测。
《最后的绿洲》首映之后,星网上即时评分呈现9。24,约9。2的水平。
这个成绩对于绝大多数电影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对于艾伯特导演这样的鬼才来说并不稀罕,甚至可以说有点低了——他的最高记录是某一部电影首映之后评分9。8——当然,随着后来越来越多不那么了解文艺片的观众的观看,这个数值慢慢跌到了9。1。而他老人家其他几部电影也和《最后的绿洲》刚开始的数据没太大分别,甚至略有胜出。
所以,这部电影在一些媒体口中,简直都要变成“艾伯特导演晚年的败笔”什么的了——说败笔当然夸张,但考虑到这是老爷子公开说的最后一部电影,它的评分实在不能说多么亮眼。
然而……
令人惊愕的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这个评分居然基本没动!没有掉!
假如别的文艺片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根本没什么人看,院线全面收缩的结果。
但《最后的绿洲》可不是。
它上映的时候,正赶上一部题材火热的爱情片的次周,原本按照各大电影公司、影评杂志的预计,这一周的票房榜首还会是那部爱情片。毕竟这周除了《最后的绿洲》就没有什么值得注目的片子上映,而“绿洲”又偏偏是一部文艺片——在很多人心里拿奖如刀过竹解、票房就惨淡一片的文艺片。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最后的绿洲》就好像吃了什么奇怪的金枪不倒药一样,在票房榜上奇异地坚挺起来,顺顺利利拿下周冠军,一周狂卷近三十亿。
口碑9。2,首周票房三十亿。
跟人说别人都觉得你脑子有问题。
——但偏偏就成为了现实。
再打开星网看看,到处都是讨论这部电影的声音。从安迈尔的角色设定到亚历山大的内心分析再到祁莫两人那段肢体交缠道具充分的船戏,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各种讨论应有尽有。
一帮小众高端、众人皆醉我独醒调调的论坛里,不少文艺片爱好者仔仔细细分析光影效果,分析电影的明线暗线,分析主角的性格构成,有一些争执不下的地方还约着二刷三刷四刷一定搞清楚。而另一边,在粉丝们的论坛里,CP粉们组着团地一刷二刷,哪怕多看几遍两个男神的船戏也好呢。你说说言言抽笑笑鞭子的力道,我谈谈两人最后的体位,彼此嘿嘿嘿一阵窃笑,双双了然于心。
“这简直……就是疯了。”
那个不幸被压了一头的爱情片导演看着底下人找来的对手的数据,整个人都陷入一种匪夷所思的情绪。
……这,这不对啊……
……这完全不是一部文艺片应该有的的票房曲线和评分变化……
……受众分布也完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男女比例居然差的不大也就算了,怎么年龄分布没有明显的突出年龄群呢?怎么可能一部电影二三十岁的观众、七八十岁的观众、一百五六十岁的观众数量都差不多?这完全不是一部正常的电影的分布情况啊!
第206章
《最后的绿洲》宛如妖孽一般横空出世。
什么“规律”、“预测”到这里统统失灵。
看着调查出来的结果,各色人士目瞪口呆,然后加班加点地做报表,勉强找出了这部电影“非正常”观众群的缘由:
祁景言这个全民男神受众本身就极广,光是为了看他走进影院的男女老少就不知道多少,其中最多的是看着他成长起来的七八十岁的观众群。另外,莫一笑的观众群相对年纪比较小,大多集中在十五到五十岁这个青少年阶段。而与之相反的是艾伯特导演。这位导演虽然十几年没有出山,但因为上个世纪拍摄的几部轰动非常的电影,至今仍被很多中年人和老年人念念不忘,一看是他拍的片子,不少一百好几十岁、二百多岁的人就赶紧买票。
这就造就了分布非常均匀、看不出受众类型的结果。
而这样的观众吸引力也使得一部文艺片,在星网上居然难得地造出了商业片都难以媲美的声势,吸引一个又一个观众观看。
苍郁星。
珞珈城。
能容纳好几百人的观影会议厅里坐着不少衣冠楚楚的男男女女,他们此时都聚精会神地凝视着最前方悬挂着的、能够完美反应所有颜色而不损伤画质的荧幕。
“这一段真是华彩。没有一句台词,只是眼神和表情的变化,就能叫人清清楚楚地分辩不是同一个人格。”
“确实。这个年轻演员是叫莫一笑吧?真是惊人,他对于表情的掌控力已经炉火纯青了,就算是二百多的老戏骨也未必比他强。”
“这大概就是天赋……不过我还是更欣赏祁景言的演技。他对莫一笑的角色施虐的那一段,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那种神经质的感觉和语气,就好像真的是那个丧心病狂的疯子一样。”
“但莫一笑比祁景言可小了十多岁。当年的祁影帝,也不过如此吧?看着他,我好像又看到了一个年轻的祁景言,一路上升,快得让我们这些老家伙反应不过来。”
“演员是好,但这段的拍摄方式真是太糟糕了。无论是背景音乐还是拍摄角度。我还以为我在看的是一部NC17的惊悚片!突然反转让安迈尔成为幕后黑手……俗气!仅仅是在追求刺激观众而已,反而失之下流。”
“这么说倒有些过了。这个安排还算合情合理。不过从整个片子的层次感上,确实显得薄弱。好在两个主演的演技都足够撑住,没有浮夸的内容在里面,收得住,没毁掉片子的深度。”
“要是我得到这两个演员,肯定不会这么拍……这样的拍法是把超一流的演员当做大片那种‘快餐演员’在使用。要是我,绝对不会让安迈尔这个角色饰演什么幕后黑手,这种噱头完全削弱了全片的整体性。”
“前半部分很出色,但最后这些显然是为了让观众买账。艾伯特这个毛病总是改不掉,再好的技巧和想法也拯救不了他的格调了。”
“可人家就是能卖得好,我们这么说又有什么用?”
……
两个多小时的影片,这些人一边看一边小声地交流着。最终,当片尾曲响起、会议室重新亮起来的时候,一位西装革履、西装外套被略略凸起的大肚子绷得紧紧的的中年男人走上前,说了两句话,然后问:
“……各位觉得怎么样?”
下面有一阵子的沉默,然后是交头接耳和窃窃私语。有人频频点头,有人皱眉不语,有人和旁边的人交流半天然后一面沉吟一面摇头……
“我觉得不妥。”终于有人最先出言反驳,“虽然演员的演技值得称道,但从整个影片的角度看,这根本不是一部正统的艺术片!最后的那个结尾堪称狗尾续貂!还有中间刻意加进去的悬疑恐怖色彩,不过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用这样的作品开场,恐怕会让我们整个电影节掉价。”
见有人开口,附和的声音立刻就大了。
“对,这样的片子也就拿来蒙一蒙不懂艺术电影的观众,我们这些学院派怎么能跟着人云亦云?”
“不过是因为票房比较高所以才被夸出花来,这电影本身的质量根本没有多高。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可是整体效果不足。”
“相比于这部片子,还是《朱雀》或者《蒹葭》更好,而且又是全套班底都是咱们华国的……虽然说咱们这个电影节说是独立电影节,但大家都把咱们的开场影片看做是‘丹青奖’最佳影片的前哨奖项。”
丹青奖,众所周知,作为全星际电影五大奖项之一,虽然理论上是全然公平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给予华国自己的电影更多的青睐。这也不算是偏颇,只能说是华国作为星际最强盛的国家对于自己文化的骄傲而已。哪个国家不希望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东西呢?只不过,华国有本事把“丹青奖”做成最权威的电影奖,别的国家没这个本事罢了。而且,华国的三大电影奖项,还有其他两个没有什么国籍“潜规则”呢,这已经够意思了。
而现在引起一帮人争论的,是在丹青奖之前十天开幕的“金色齿轮电影节”,持续一周的时间,供与会影视圈人士交流,同时也会放映不少组委会筛选出来的好电影。
这个电影节本身的名气当然远逊于几大奖项,但因为其组委会构成有过半和丹青奖组委会重合,并且时间上也将将提前十天,大多数人都将这个电影节看做是丹青奖的序幕。而每年的电影节开场影片,也就是获得“金齿轮奖”的电影,也十有八九会成为之后丹青奖的最佳影片。因此,这个电影节的开场影片选择通常是被当做丹青奖的前哨奖项看待的。
而现在,组委会当中李书成副委员长提议《最后的绿洲》作为开场影片,一半的人同意了,而另一半的人却完全不认可。
不得不说,电影上映的这几天来,《最后的绿洲》取得了一部文艺片难以想象的成就。票房说是扶摇直上或许夸张,但遥遥领先、一骑绝尘绝对是说得上的。别家商业片都很难有这个水准——也就《机械思维》、《龙堡》这样的大片能媲美了吧……
——但你不看看人家《机械思维》投资多少?十个亿左右的投资是闹着玩的吗?而《最后的绿洲》呢?有一个亿的投资就不错了!
但就目前这个类似的票房曲线……呵呵,也就是说《最后的绿洲》投资回报率几乎是《机械思维》的十倍啊!
当初莫一笑拍了个机械思维就让多少投资人眼睛都亮了,现在这个……
观众们还在兴致勃勃高喊着“一刷看剧情”、“二刷看颜值”、“三刷看船戏”的时候,业内已经是风起云涌什么妖魔鬼怪都冒出来了。酸的、妒的、恨的、懊悔自己当年没投资的、想着以后怎么投资的、准备劝艾伯特导演别收山赶紧拍下一部的……什么幺蛾子都出来了。
都说文艺片叫好不叫座,都说演员拍这个就是为了刷奖的,甚至要倒贴钱,你这样还让不让别家活了?
“金色齿轮”的这个组委会里面,委员大多数都是导演出身,还有一部分是制片人或者投资方什么的,这帮人里头绝大多数都是学院派,架子摆得足足的那种,恨不得就开口就是“为什么文艺片不叫座?那是这届观众不行!”。
在他们看来,什么打打杀杀的大片那都是拜金的人为了迎合观众拍出来的片子,那都不能叫作品,只能叫商业片!他们艺术片不是这样的,一定要追求哲学,探求人性,有深度有思想才成。至于怎么判断有没有深度有没有思想……
光怎么用的?说说你这个镜头安排符不符合我们这个结构?……对了,你的观众受众群是什么样的?什么?!谁都能看懂?!谁都能看懂还叫艺术吗?那必须不叫啊!
艾伯特导演是文艺片导演当中的异类,也一直是同行之中评价非常古怪的一个。
一方面,谁都得承认他的能力和地位——是他一手把文艺片也推向了“叫座”的行列;另一方面……不少文艺片导演还真不愿意承认他拍的片子是文艺片,总觉得不正统。
更有些或许嘴上说着理论,说着思想,心里全是嫉妒——凭啥大家都拍小成本文艺片,你一上手票房就奔着几十个亿去了,我怎么就只有一个亿不到?……那必然是你不正统!你迎合观众!你思想境界不够!
所以出于种种考虑,当李书成提出把《最后的绿洲》作为开场电影的时候,反对的声音一片一片的。
“我觉得咱们还是再好好想想,每年的‘金齿轮’影片都代表着我们的态度。用这样不伦不类的片子出去,业界要笑我们的。”
“虽然现在不少影评人把这个戏夸了又夸,但那毕竟都是写专栏赚人气的,咱们不能受这个的影响啊。这片子多少有些不正统,我们和那些写专栏的眼光一样,这像话吗?”
……
李书成简直要气笑了,语气里也带出七分讽刺:“我们的态度?包括我在内,在座的绝大多数都做不到艾伯特导演的贡献,几百年之后论起来,电影史上的地位也比不上,我们怎么就能说他的电影不伦不类,不正统不深刻……有意思,什么时候电影还有‘正统’的了?”
这话说的着实不客气。一群刚刚反驳他提议的人脸都涨红了,声音也大起来。
“李导您这是说什么呢?您这意思是我们这帮人不是正统?那干嘛还要我们来评选,直接叫街上卖菜大妈来选不就得了?”
“您虽然这两年拍了几部商业片,但我们还以为您学院派出身,是有艺术追求的,结果什么时候变得这么……”
“电影史?艾伯特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不过是因为他出名,可从思想性上就不好说了。我们也不是说不尊重他,但就是他这样的人把文艺片的边界都拉扯得模糊了。”
更有人想法更偏颇一些的,甚至胡乱猜测开了:
“李导,听说您和凌嘉白导演私交很不错啊。凌导演是这个电影主角莫一笑的母亲吧?您说说……您这个推荐……是不是有点别的什么啊……”
李书成简直要被这帮人气死了,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我什么时候说不让你们追求深度?我推荐一部电影就非要有什么内幕?!你们脑子快嘴巴好使,我说不过你们,我就问一句——不用和《最后的绿洲》比,就说这十年里不算《长庚》,哪年的开场电影票房过五亿、引起比较广泛的讨论了?”
底下立马又有人说了:“您别动不动就票房,什么事情都提票房,未免太庸俗了。”
“庸俗?”李书成看着下面这一个个人,简直要气个仰倒,“票房反映的是什么?是关注度,是观众的喜好。我也不想提票房,但没票房的片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没人看没人喜欢!我倒是愿意和各位一起追求正统,不过麻烦你们好歹看看这几年咱们这个电影周的参与人数。除了圈子里面我们自己玩,观众人数越来越少,你们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
其他人慢慢地说不出话了。
“迎合观众?不迎合观众的就是好电影?你们一口一个‘正统’、‘理论’、‘深度’……呵。被评出来的、获奖的,确实没迎合观众,迎合的就是咱们这帮组委会的。这难道就比迎合观众高尚?迎合谁不是迎合,至少迎合观众的还能扩大电影影响力。”
他这个话说的很重,但奈何他是这里的副委员长,说的又是电影周关注度持续下滑的事情,底下的人就算憋屈也找不到理由反驳,只能闷着听,觉得脸上都火辣辣的。
李书成说了这一通,向后靠在椅背上,呼哧呼哧喘了半天才平息胸腔里的怒火,半天看看没人反驳,才又叹了口气问:
“现在在光脑上做第一次无记名表决吧,认同《最后的绿洲》作为今年‘金色齿轮’开场电影的按‘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