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跟科技树谈恋爱-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孩子们都带了鲜花花环,衣兜鼓鼓囊囊,背上还背着面具啦,纸风筝啦之类的小玩具。一看就是收获颇丰的模样。
  而被围在中间的那位“汉大人”,步伐有些艰难,但依旧面带微笑。“既然到家了,就和父母招呼一声,免得他们担心。”
  “诺啊——”孩子们四不像地齐声应诺,然后嘻嘻笑着跑父母怀里撒娇。只有彩婶家的阿虎还扯着“汉大人”的衣袖:“汉大人不吃我阿姆做的猪肉吗?”
  “汉大人”望望成人脸上的戒备和孩子脸上的渴望,为难了。
  最后,还是老阿婆跨前一步,用含混不清的汉话说道:“犬子淘气,劳烦大人。大人若不嫌弃,还请入寨做客。”
  嘿呦,还文绉绉的,只可惜“犬子”、“大人”这些名词都用错了。
  阿生望了眼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心里就有了底。她笑道:“承蒙厚爱,却之不恭。”
  凡是种田的民族,都是最容易驯服的民族。洞族不习惯交农税,可以用盐税替代。山中不愁稻米,山中不愁猎物,但山中缺盐。握住了运盐道路,就握住了一山的命脉。
  离开交州之前,能够为最偏远的三河城定下发展的方向,是这个春天最令她开心的事情。
  作者有话要说:  【1】:“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卫风》,表示夏历(基本等同于如今的阴历)七月气候转凉。后来就用“流火”来表示夏秋转换。海南夏季长,这一进程要到八月(阴历)。
  【2】:这一章后半部分借鉴了三江侗族自治县,历史上东汉西南具体有什么少数民族其实不确定。


第132章 山陵崩
  曹氏北上的船只在渤海口拐了一个弯。
  “万分抱歉,主人。”谍部的小青年跪在定远号的大厅里,“明明中原事急,吾等还拦截主人的船只,吾等,吾等……然而太夫人……”
  “起来吧。”阿生在上首抬了抬手,“这是辽东诸管事票决后才让你来请我的。且要不要回辽东,也是我自己决定的。”
  诚惶诚恐的小年轻被洛迟拉下去洗脸更衣了,阿生则走到窗边。一道阳光从圆形的窗口洒进来,倒是显得船舱昏暗了。
  “元蜂,我以为你会反对的。”
  秦六站在她身后,仿佛一个影子突然获得了生机一般。“主人希望六反对吗?那请恕我直言,成大事者不论私情。吴老夫人今年八十又八,已是世间罕见的高寿,且有独子曹嵩在辽东料理后事,无需主人这个孙辈亲自走一趟。”
  阿生转身,左侧脸颊被阳光照得透亮。“但你方才没有说。”
  “不奔丧有不奔丧的好处,奔丧有奔丧的好处。主人自幼妥当,我只怕你太过伤神。”
  阿生沉默了许久,才大踏步往议事厅外走。“发快船,传我命令。令辽东各族:东鲜卑、扶余、沮沃、散滅、三韩,各出使团百人,到大连朝拜;令大连工坊为使团裁制丧服;令辽东全境戒严,廿七换防吉林郡,吕布换防无虑城【1】,徐荣调回大连港。”
  走到了如今这个地步,那还有单纯的白事呢?每一个动作都要攫取政治利益。即便她的初衷只是去见那个高傲的老人最后一面。
  今年的夏季格外炎热,降水也稀少。即便是有海风吹拂的大连,也被酷暑所笼罩。严冬与三伏,是老人的天敌。再怎么保养得宜,再怎么锦衣玉食,都有可能折在极端天气里。
  吴氏还没有咽气,她满头大汗地躺在榻上,沉重地呼吸。屋里有冰盆,有人打扇,衣服和竹席都是最凉爽的,房屋是最通风干净的,医官也是最好的,但什么都无法阻止吴氏流汗,仿佛她的生命力都随着汗水流走了。
  年过花甲的曹嵩亲自为养母喂药打扇,才让她进入浅眠。然而天热坏了老人的胃口,吴氏能喝下的米汤一日比一日少,到了两天前,只能饮水而已了。
  曹嵩老泪纵横,他这个年纪死母亲本可以算得上是一件喜事了,如果老母是在梦中无病无灾地过世的话。但似乎无论曹腾也好,吴氏也罢,临死前都要饱受折磨。
  挨日子,吴氏也知道自己是在苟延残喘。三十年了,终于要去见曹季兴了吗?她本该欣喜的,但宫廷生活在她骨子里刻下的求生欲宛如毒蛇,驱使她每天在榻上醒来。
  最后一天,她睁眼,看见了站在逆光里的曹生。
  “你来做什么?”吴氏张嘴喊道,只发出虚弱的气声,但风骨仍在,“今年眼看要大旱了,储水了吗?平粮价了吗?吉利那里缺粮,来借五回了,使者差点和粮官打起来。有这么多事情等你去做,你来看我这个老不死的做什么?妇人之仁!”
  夏风吹动曹生的衣摆。她一步步走进室内,白袜子踩在木头地板上轻得没有声音。“祖母好清醒。”她轻叹,没有泪。
  “我倒希望能老来糊涂。”吴氏扭过头,露给曹生一个盘发结实的后脑勺。头发全白了,甚至都快掉光了,但还是要整整齐齐的不能乱。
  “您从来没告诉过我,您想要什么。”曹生的语气轻缓,但她居上位太久了,怎么轻缓都没有晚辈对长辈的那种恭顺意味,反而像探望老臣的帝王。
  吴氏依旧将脸对着墙壁,她张口欲言,却剧烈地咳嗽起来。阿生连忙上去给她顺背。吴氏的身体变得很干瘪,一摸都是肋骨。她喝了水,才止住咳嗽躺回榻上,依旧不看阿生。
  “我,咳咳,年少的时候,在宫闱中。那时我七岁,”吴氏抬起手比了个七,“女官打碎了阎后的发簪,因害怕获罪,将罪责推给小宫女……小宫女们互相推诿,最后落到我头上。二十杖,二十杖啊,打得我血肉模糊。原本要打四十杖的,是邓太后刚巧看见,喊了停,还赐我药。”
  阿生拿巾帕给祖母擦拭脖子上的汗水。“然后呢?”
  “太后做主,让我撑着伤给阎后磕了二十个头,算是抵了后面的二十杖。从此,我对太后感恩戴德,心甘情愿地当牛做马。太后虽是女子,但临朝十六年,内治水旱,外御羌乱,堪称明主,非后代汉帝可比。”
  阿生放下巾帕,拿起扇子慢慢扇风。“然后呢?”
  “邓太后出身名门,威严赫赫,我以为这就是人主之极……”吴氏说到这里突然停下了,语气也从感怀变成了冷漠,“你走吧,我要和季兴合葬。”
  阿生虽然疑惑,但还是放下竹扇。“孙儿领命。”
  阿生没注意到,当她离开的时候,吴氏突然转头看向自己的背影,眼角落下一颗泪来。泪珠上照映出曹生乌黑的发冠,渐渐与吴氏记忆中那个凤冠华服的威严身影重合。
  临到死了,或许可以将早已粉碎的傲骨从八十年前的灰烬里捡出来,放肆梦一场:
  “青史之上,吾孙可胜邓后乎?”
  夏七月,曹吴氏英娥在大连港过世,曹氏文书称“崩”【2】。辽东、玄菟、乐浪、吉林【3】四郡五十城降半旗为礼,扶余、沮沃、东鲜卑等服丧如仪。同年修水渠四座以抗旱灾,名为祖母渠。
  白色的军队进驻每村每县,一边救灾一边服丧。一直到九月中,第一场秋雨落下,辽东才迎来了吴氏下葬的日子。楠木制成的棺椁被封入一个二十平米大的临时地宫。墓道口立起一块高两米的千字碑文。
  阿生跟在曹嵩后面跪拜,叩首,焚烧绢帛。而当她叩拜的时候,观礼的各级官员、将领也不敢站立,都大礼参拜。至于被软禁在大连的外族使团,更是在刀剑的威慑下,不敢不跪。
  万人同哭,场面一时很是壮观。相比之下,小小的地宫和墓碑显得寒酸了。
  “祖母曾留下遗言,要和祖父合葬。但中原动荡,暂不能成行。就先停灵此处,静待来日。”阿生肃容,望向密密麻麻的白色的人群,“我将在地宫之上建立梅庄,供父亲守孝居住。各族有王孙公子来大连求学,可同居此处。”
  这话一出,就见使团的队伍中引发骚动。不一会儿就有人出列,站出来的是扶余王子简位居。扶余是汉化程度最深的一支外族,作为扶余的贵族,简位居说起话来也是一口标准汉语:“敢问华公,这是要我等派遣质子的意思吗?”
  曹生笑了笑,仿佛答非所问一般地回答道:“我整训军队,不敢有懈怠。”
  她踏前一步:“我救灾富民,不敢有懈怠。”
  她再踏前一步:“我宣扬文教,也不敢有懈怠。”
  她死死盯着少年王子的眼睛:“是我还有什么不足,让你们觉得辽东不值得求学吗?还是说,我做了什么不当的事情,让你们觉得我的野心不够大呢?!”
  “刷。”护卫队齐齐握紧了武器,气氛紧得像拉到极限的弓弦。
  简位居只觉得背上全是冷汗,小腿都开始发虚了。“我,我……”
  至于脾气更加火爆的鲜卑使团,已经有少年贵族气得脸红了,但因为被长辈压住,动弹不得。
  阿生却在这个时候笑了。“放轻松些,年轻人。我再不讲理,也不能按头让你们学。回去告诉你们的父祖,我这里衣食住行、经史典籍都不缺,就差几个学生,莫要让我难做。”
  刚刚紧张到极点的气氛仿佛瞬间烟消云散,各使团中的长者不停擦着额头的汗水唯唯应诺。
  “诸位远来,不巧遇上祖母过世,没能得到宴饮的招待,受委屈了。”
  “不敢,不敢。”
  “欸,尔等出于邻邦的情谊,为祖母示哀,我记在心上。我这里有稻米、美酒、经书,都是可以供奉庙堂的珍贵之物,回赠各位,聊表心意。”
  使者们互相对视,也被这突然的和风细雨弄得心中坠坠,只好再拜:“多谢华公。”
  “嗯。”阿生闭眼,朝司仪点点头。
  那名礼官连忙喊道:“礼毕,退场。”
  白花花的服丧队伍,在军队的指引下依次离开墓园,关系比较远的就在墓园门口的小婢女处解下头上的白巾,脱下身上的麻布外套。
  其中就有孙坚吴夫人和周瑜。
  孙策倒是坚持在头上缠白巾不解,他是曹榛的未婚夫。而死去的太夫人着实辈分高了。
  “曹二叔好大的威严。”孙策跟着曹榛喊二叔,此时脸上还是兴奋居多,“瞧瞧俟汾氏的小王,在鲜卑地界称王称霸,到了二叔面前,连个屁的不敢放。”
  吴夫人连忙喝止儿子:“你闭嘴。鲜卑使团还未走远,就不怕与他人结仇。”
  “鲜卑寇边,本就有仇。”孙策不情不愿地压低声音,“我还怕他了?”
  周瑜和吴夫人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神,孙策的直脾气只怕是一辈子都改不了了。
  “伯符一知晓爱民,二知晓爱族,已经胜过常人许多了。夫人何必苛责他呢?”阿生的声音突然在近处响起。
  吴夫人一个激灵,赶忙转身,就看见身穿细麻布服丧服的曹生朝这边走来。“华公。”吴夫人下蹲行礼,“华公身系一地安危,仍服大丧满月,实乃至孝。”
  阿生摆摆手,示意孙氏三人边走边说:“若按礼制,我该为祖母服丧一年。但我不孝,明日就该南下青州了。”
  周瑜连忙安慰道:“从前汉文帝改制,以日易月,天子就不曾服过超过一个月的丧礼。如今天下大乱,各地诸侯即便是父母身死,也依旧征战不休。这难道是人人都没有孝心吗?不是的,是因为局势所迫,不敢稍有后退。”
  这小机灵会看眼色。
  “公瑾不必为尊者讳。我与阿兄自幼丧母,父亲又公事繁忙,因祖母才得以保全。曹氏几经波折,如扁舟航于暴风海,也全赖祖母辨明方向,未曾出错。她这般的恩惠,我却不能全礼,定是不当的。”
  吴夫人讶异道:“太夫人深居简出,不想竟是女中豪杰。”
  阿生突然停下脚步,按了按眼角,语气又恢复了平日的镇定:“阿榛服丧五月,婚事要拖到明年。等到明年夏季,刚好伯符自学堂毕业,就率兵来兖州吧。”
  孙策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二叔要将旧部还给我了吗?”
  阿生瞥了一眼同样难掩兴奋的周瑜:“你那百十个亲兵,有些少了,我已经从三年的老兵里补给你四百骑,凑足五百之数。这算是起家的家底,接下来能给阿榛过上怎样的日子,就看你的本事了。”
  “二叔,您就瞧好吧!”孙策一蹦三尺高,“我将来不会比吕奉先差的。”
  作者有话要说:  注【1】:无虑城,在辽东郡西侧,与公孙瓒的辽西、鲜卑两地相邻。
  注【2】:古时候皇帝、皇后、皇太后死叫做“崩”。高官王侯后妃叫做“薨”。吴氏是先费亭侯夫人,按汉朝的规矩算“薨”。
  注【3】:按照设定,原高句丽在这一年被改名为吉林郡。


第133章 柔月
  金秋送爽,旱情有所缓解的大连港又恢复了生机。从北方的吉林郡送来奶蛋,南方琉岛送来红薯和玉米,对于小民来说,不过是家中积蓄有所减少的问题,还不到吃不上饭的地步。
  但管理层要考虑的问题就多了。往近的说,草原上的鲜卑可能因旱灾而寇边;往远的说,今年旱,明年蝗灾自西而来的概率就直线上升。
  这就是阿生把机动性强的攻击部队调回,而将吕布派往边境的原因。吕布当甩手掌柜当惯了,不会干涉无虑城大范围养鸡的异常举动。
  且这一位历史上说是擅长马上作战,但不知道是因为蝴蝶效应,还是传说的不准确,以这十几年的数据来看,吕布胜率更高的是守城战。
  黑色长矛往城墙上一戳,就可以威慑来敌。
  而相比较之下,徐荣是个更低调也更聪明的统帅,长途奔袭打游击的嗅觉甩吕布几条街,再加上天生的打仗运,几乎是进攻型将领的巅峰代表。
  但没用。局势要求防御,局势要求制衡,所以徐荣只能带着他的兵在大连港码头充当搬运工——装粮。一袋袋的红薯和玉米从巨大的南方运粮船上搬下来,换到最小号的河海两用船上。运粮到兖州,就不得不走河道,水路比陆路的成本要低得多。
  “徐将军真沉得住气。”阿生看他光着膀子满头大汗地搬完最后一袋粮,忍不住叹道。
  徐荣从前的老部下只剩下不到六十人,这时候人人脸上带着不忿,与周围还能面带笑容的大连兵形成鲜明对比。
  他的副将更是重重哼一声:“你也知道?我们将军自然是好的。”
  阿生的体系讲究兵将分离,将军换防了,士兵不换。顶头上司经常变动,那对于基层的士兵来说,只有军法和曹生是唯二可靠的效忠对象。
  这对于徐荣来说无疑是残酷的。突然和自己的大部队脱离,从熟悉的草原调到了陌生的海边,被塞了一群性格不明的新部下,第一份工作居然还是做苦力?!
  惨!太惨了!
  换一个人也许就开始闹了。但他是徐荣,跟董卓的时候能煮人肉、跟曹家的时候能当劳模的徐荣。所以他喝止了表情五彩纷呈的副将,笑眯眯地接过婢女递过来的布巾开始擦汗。
  “歇一歇,都歇一歇。今日辛苦了,晚上我请大家烤羊。”
  无论是小小年纪的义务兵,还是憋着坏的老油条,闻言都喜笑颜开:“谢将军!”
  徐荣脚步轻快地凑到阿生跟前:“女君,您看,将士们辛苦,您……不出两坛酒,说不过去吧。”
  阿生偏开头:“你该叫我华公的。”话虽如此,她还是拿出令牌批了大连驻军的临时饮酒许可。“五十袋烧刀子,二十坛杏花春,不能再多了。”
  徐荣美滋滋地收了许可令:“弟兄们,女君给了二十坛杏花春,这可是市价百金的好酒啊!”
  这话一喊出来,刚刚还面带愠色的徐荣亲兵也都喜笑颜开地高呼:“多谢华公,多谢华公的美酒。”
  只有徐荣的副将仍旧臭着脸,说话阴阳怪气:“不知华公何时再放我等去抢鲜卑啊?”
  话还没说完就被徐荣一脚踹屁股上:“怎么说话的?抢什么?谁抢了?我们是王师,那叫论功行赏。”
  副将摔了个狗吃屎,引来一片笑声。他气势泄了,也忘了自己原本的问题,只顾着捂住屁股嚎:“是我错了,论功行赏,论功行赏。”
  徐荣不想理这个逗比,自行凑到阿生跟前,压低了声音:“女君,虽说这几年田地牛羊没少分,但这些人粗鄙惯了,没仗打就要生事。”他微微挺直脊背。“当然了,女君也是懂军事的,不必我多说。只是弟兄们抛头颅洒热血,还请女君不要让他们没了下场。”
  你怎么就这么会说话呢?
  阿生从怀中掏出一个黑底金丝的锦册,册子外壳上印着烫金的辽东军印和一个斗大的“秘”字。“给。若有变故,就照此行事。彼时农部、工部都会配合你。”
  徐荣大喜,接过锦册。他偏转身体挡住手,这才偷偷掀起一道缝,快速扫视起来,越是看脸上表情就越郑重。
  “女君真是细心,什么都想到了。”徐荣终于将好几页的文字看完了,他小心翼翼地将锦册扣上,塞进衣袖里,抬头一看,只见曹生已经登上了甲板。
  徐荣跑到沙滩上,大喊:“女君,女君,竟然这般急迫吗?”
  “船小经不起风浪,秋季海上无风的日子就这么几天,当然急。”阿生在甲板上扬声回答。
  徐荣连忙从码头堆积的木箱子后面拎出一个布袋,顺着栈道飞奔到船舷边上:“女君,小小的别礼。”
  往来各地这么多次了,阿生还是第一次从部下那里收到别礼。也许这就是曹操的部下和自己的部下之间的区别吧。
  阿生板起脸:“辽东的规矩,凡管事、将领之间礼送往来,不是五服之内的亲属,不可高于六百金。”
  徐荣没理,直接将粗麻布包塞进了阿生怀里。“玄菟酥酪,我家一位远房姑祖母做的。我听说女君喜欢这个。”
  阿生:“哦……”
  悬挂有白兔旗的海船缓缓离港,带着十六艘小型运粮船编成的船队。阿生站在晴朗的天空下,注视着海岸线渐渐远离,直到岸边的人影连同繁华的海港一起,都再也看不见。
  阿生转身,进了舱房。辽东尚且有旱情,何况中原。今年旱灾波及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只怕是袁绍、袁术和曹操都要挨饿。亲哥肯定是要帮的,但帮到什么程度,同时换取什么样的妥协,都值得商榷。
  他们现在不止是自己,各自背后堆着几十上百万人的命运。
  时间过去三年,曾经的《青州协定》显得粗糙而过时。阿生一下一下地用笔敲几案。青州还算稳定,兖州问题比较大。她没有足够的会说兖州口音的学生,这就导致年轻的小村官们难以融入到兖州的基层工作中,群众关系搞不好,那就什么都出问题。办学堂和当地世家起冲突,征粮的时候和曹操的部将起冲突。
  得改。
  不同地域之间派遣官员是为了缓和地域矛盾,而不是加剧。或许她得开个成年干部培训班,拉兖州当地的寒门士子去威海进修,进修完再回兖州当基层官。
  若最后这个方案能够通过,将又是一个大工程——威海的地位会面临剧烈变动,从一个港口中心城市转变为文教中心城市。
  “主人,这什么呀?看上去都长霉了。”小婢女川潭的声音将阿生从纷乱的思绪里拉回来。只见小丫头一脸嫌弃地从布包里捡出一块巴掌大的青白色物体,又跟扎手似的扔了回去。
  阿生噗嗤一声就笑了。“将长毛的外壳磨掉,里面的部分可以煮奶茶喝。”
  “就和牛羊乳、马奶一样?”
  “从前辽东艰苦,即便是久放发酵的乳品也不舍得丢弃。因制作和保存的方法优劣,酥、酪、奶干一类,或苦涩有毒,或香醇回甘。”
  川潭一边听,一边嘟着嘴处理那块长毛的玄菟奶酪。
  “我当初刚到辽东的时候,为了筹备军粮,品尝过各地奶酪,共九种,”阿生失笑摇头,“数玄菟酥酪最能饱腹,又没有臭味与毒性,用作骑兵干粮再好不过了。但因为中原出身的士兵中有人对酥酪过敏,加上部分人乳糖不耐受,这才没有普及开来。后来宽裕了,有了压缩饼干,玄菟酥酪也就逐渐无人提起了。”
  在她娓娓道来的叙述声中,川潭已经在小砧板上将酥酪剁成了小片。茶壶中的水沸腾,随着奶酪片入壶,水面上泛起油汪汪一片,而一股浓郁的奶香味则快速在船舱里扩散开来。
  “这么说来,徐将军这礼还送到主人心坎上了?”川小潭愤愤,“我就瞧不惯他那副对主人无礼的样子。”
  阿生愣了愣,然后抬手:“鲜活鲜活的,不好吗?你也鲜活鲜活的。茶来。”
  川潭扭了两下手,但还是倒了一碗酥酪茶,送到阿生的几案上。油脂、茶叶和盐巴碰撞在一起,朴素又温暖的乡土味道。
  阿生抱着空碗,看窗外一成不变的海面。“两个月前就把元蜂派出去了,不知道现在如何了。”
  时间拨回到一个月前,还被酷暑笼罩的长安城郊外乱葬岗尸横遍野。但最近饿死的却连腐烂成白骨都成奢求,除却被老鼠啃掉的部分,余下的大都脱水成了皮包骨头的半干尸的模样。
  天色黑透,暑气依旧挥散不去。尸臭飘散在空中,慢慢麻木人类的嗅觉。
  一个面黄肌瘦的小孩,走路都摇摇晃晃随时会倒下的模样,却依旧连跪带爬的拖着一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