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不重来-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2】川还有一个平原,适合形成一个大的产业区。而重【2】庆就比较麻烦。
  古三听唐浩泽那么说,觉得也有一些道理。中国的区域经济圈,通常都是一点带面发展起来的。虽然不是很绝对,但大西部的开发最好的办法也是如此。
  重【2】庆也许可以有很多地方能发展成点,但连成片肯定要比平原地区要难一些,投入也更大一些。
  “那么说,您是打算将川中平原作为投资的重点?”
  唐浩泽笑着说:“当然不是。对于一些中间产业,或者说是附加值表低、运输成本比例比较高的产业,自然最好是靠近市场。但是一些高附加值、运输成本比例较低、针对市场范围比较广的行业,只要交通条件好,就算是建在山沟沟里也有利可图。”
  古三一听这话,笑着说:“让您见笑了。我对工业的了解不算太深入。今天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
  确实,生产螺丝钉的和生产汽车,根本没有可比性。而唐浩泽如果要在西南地区投资工业,大概不会考虑生产螺丝钉。
  “那您有考虑过投资什么产业?”古三顿了一下才继续问。“您的敖卓已经在西南地区投资了三十亿美元建设一个显示面板生产基地。我想你要投资,大概也会投资高科技的工业吧。”
  唐浩泽却笑着说:“只要能赚钱,我无所谓投资什么项目。”
  只要利润率理想,一个企业能赚多少钱就是成功的投资。
  唐浩泽虽然还不明白对方为什么连番试探自己,还话里话外地想要让自己投资大西部。其实,他也愿意在西南投资。
  不过,现在既然对方“有求于己”,如果不提条件都对不住对方了。
  他笑着说:“古先生,听说您的那几个地产公司目前在建的楼盘都有二十多个。这可是大手笔啊。您也知道,我为了配合军方的转业工作,开了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吸收复员人员。目前这家公司的员工99%都是转业人员。不知道能否将您的那些楼盘交给我那个物业公司?”
  古三这边脸上一滞。一个居民小区肯定需要物业公司管理。
  按道理说,物业公司应当由小区业主决定。但一个小区在短时间内卖不完,所以通常都是在楼盘在销售之前,开发商就指定了物业公司。
  一个小区的物业管理费一年虽然赚不到多少。但是那是无本万利、坐着有钱收的买卖。那通常都会被楼盘本地势力垄断。
  在楼盘开始开发之前,开发商就已经和那些势力谈好条件。比如让他们在拆迁时提供帮助,并且在开发过程中保护不被打扰。
  如今唐浩泽提出这个条件,就让他有些为难。
  古三不否认唐浩泽能压得住那些地方势力。因为唐浩泽聘请的确实是转业人员,他的物业管理公司也得到军方的保驾护航。
  唐浩泽和军方关系,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因为不是谁都能每年拿出几亿给十万转业人员提供免费的转业培训!
  所以唐浩泽目前与军方的合作,无人可以替代。
  就算其他有官方势力的人和军方合作,军方也只会更给唐浩泽面子。至于那些混黑道的,想要动唐浩泽物业公司,更加是首先要问一下军方同不同意。


第四九七章 太监的命,操皇帝的心(四千字)

  酒会之后第二天就进入论坛的正式议程。
  论坛果然是以响应西部大开发为主题。
  受邀参加的人中,有西部各省的官方代表。他们的目的,是推介各省为响应国家战略的制定的投资优惠政策的。
  受邀参加论坛的人超过五百人。第一天上午,组委会邀请了数位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年纪较大声望比较高的国内企业家,对这个国家战略进行深入解读。
  上午的主要议题是讨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光明前景。被邀请来的特别嘉宾被安排在台上,如同沙龙一样在上面围坐就这个议题畅所欲言。
  而其他人则是在台下听,也可以申请上台发言。
  唐浩泽在这个上午被安排在台下,听着台上嘉宾的讨论。发言最多的,是受邀参加论坛的几位经济学家。
  辩论了一阵之后,他听出嘉宾们主要是针对西部大开发如何利用这个契机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担任国务顾问吴教授的意思是:“西部各地应当有明确的自我定位。这是一次自上而下机会。我认为应当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务求可持续发展。东部产业转移,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向西渐进也是大势所趋。但问题是,那些产业在东部实际上属于被驱赶的产业,是高耗能、高污染型产业。西部如何接收那些转移而来的产业?是兼收并畜直接接收,还是接收进行过自我升级之后的转移产业?理想的答案当然是后者。”
  而另外一名经济学家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提出了申请,站到讲台前发表了一番演讲:“西部大开发到底应该是产业集中化还是分散化?我个人认为,分散化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如果产业集中化,西部的经济发展可以得更快的发展。但是也同样会造成各种社会问题。最终对社会发展最严重的影响,使绝大部分小城市的空心化。”
  “中国的县城,大多人口在五万到十万之间,一个县城总人口通常在五十到一百万之间。西部部分县人口或许会少一些,但在核心经济圈之外的县城,无一例外地出现大量劳动力外流的现象……造成县域内消费指数低下,经济停顿不前。那绝非长久之计。”
  “中国经济目前正面临一个大变局,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劳动力成本已经成为部分产业主要成本,运输成本随着我国交通条件越来越好占总成本比例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落户在一些县城。另外,农业企业落户到以农业经济为主县也更适合经济规律。”
  “另外,西部有大量与东部地区迥异的人文自然景观。旅游业,是环境友好型产业……我们在考虑打造西部核心经济圈的同时,也应当考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这位经济学家这番话的核心是指:中国产能过剩,是因为忽略了广大地区的乡镇经济的发展。
  同时指出中国不是缺乏生产者,而是缺乏消费者。而中国人口众多的优势,很大一部分的消费潜力没有被激活。其中的关键,是潜力一直没能变成能力。
  “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家庭消费能力关键因素。而经济比较落后的县大部分人可支配收入都只达到温饱水平。何时让他们达到小康水平,就何时能激活他们的消费潜力。但是仅仅靠各县政府和当地百姓的努力,是不可能让他们的生活达到的小康水平。他们需要外部的帮助。我们也应该打破之前打造集中型产业圈的惯性思维,在西部营造一个泛经济圈……将最大范围的地域划入这个经济圈,在创造经济收益的同时造福尽可能多百姓!”
  这位年轻经济学家的演讲结束后,会场一片掌声。
  唐浩泽不得不说这位经济学家的观点虽不新颖,但也捉到了核心问题。
  现在国内的核心经济圈,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形成了基础,甚至是在解放前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那个时候的物流业还相当的落后,而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物流行业至少比九十年代发达了几倍。
  物流发展,是的运输成本持续下降。产研结合的发展也比以往更加方便。非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地域的分布范围也可以变得更广,主要考虑的是应该是紧邻市场,而是更应该考虑紧邻原料产地。
  中国经济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各行各业的过剩。或者说,中国在早些年很多行业就已经是属于产能过剩了。只不过之前的生产成本低,出口旺盛。而现在产业增长速度,要超过净出口量增长的速度。国内的产能过剩就更加严重了。
  特别一些产业面临其它国家的竞争。中国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早在东南亚国家面前早已经失去了。
  中国的问题是,不可能靠高科技产业给中国人提供足够的劳动岗位,中国依然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否则中国将会成为失业大国,估计会隔壁阿三更惨。
  隔壁阿三是出了名能忍,几亿人吃不饱也能相安无事。如果中国落到那个地步,革【2】命和反革【2】命之间就要展开激烈碰撞了。
  但道理谁都知道,只是无法放弃利益而已。
  也许在大信息时代,会让距离更远的地方也能成为市场。问题是现在的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小型或者说微型企业的市场,针对的不仅仅是老百姓,有很多小型企业主要针对的,是企业。
  企业集中形成大型经济圈,才是中小企业的市场核心。产品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都可以在本地进行,运输成本低。如果没有产业集中的工业商业经济圈,国内的小型企业将无法生存。
  单个小型企业也许看着不起眼,但是中国的小型或者微型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未必比大中型企业少。如果没有了那些企业,如今的中国经济无法保证中国人的就业。
  当然,这位经济学家的演讲确实是言之有理,至少对于某些产业是那样。比如农业加工工业。都应当以就近原料产地的原则进行投资。比如物流、,还有旅游业都可以在有合适资源的县区进行投资。至于其它产业,除非是物流业极大发展和信息经济非常发达。不然还是形成集约化经济区更适合中国的现状。
  也许,在十年后中国的经济环境可以实行那样的经济布局了。但是现在还不行的。
  古三就坐在唐浩泽旁边。他一边鼓掌一边小声对唐浩泽说:“唐先生,我听着陈教授的见解与您的见解有很大不同。但两种见解都给我很大的启发。”
  唐浩泽笑着回应说:“我也受到很大的启发。陈教授的演讲才是老成之言,也是中国未来产业布局的参考方向。”
  “哦?那对现在面临的经济状况,您有不同见解?”
  唐浩泽看他脸上带着微笑,并不像是疑惑,不由好奇,问:“您又是如何认为的?”
  “我更倾向于您的见解。正如您说的,中国的经济依然主要靠工业。而工业只有产业集中化,彼此竞争才能带动产业相关的技术升级。”
  唐浩泽笑着说:“如果信息产业更加发达,那一切都不成问题。只是现在不具备那样的条件。”
  确实产业集中了,才能催生相关技术体系的研究。所以世界上很多产业都是相对集中的。比如东亚的造船业。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曾经占领技术的顶端,但是因为产业衰落,技术也慢慢落后于东亚。
  又比如电子行业,西方不是没有企业想做。只是一家企业做,根本没可能做得起来。其中一个例子就是飞利浦曾经就打算投入显示面板生产行业。但是因为独力难支无法形成产业化,无法与东亚竞争,最后不得不放弃了。
  不管是什么时候,中国都无法如同西方国家那样实行金融经济。中国的人口太多,就业压力只有制造业才能解决。制造业身后跟着物流等等产业。这个产业体系能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实际上市营造了一个庞大的市场。第三产业才有服务对象。
  不过在这个论坛中,也不是所所有人都只谈论的西部大开发。台下的人也又申请上台,做关于当下经济状况的发言。
  也有人向台上的经济学家和专家提出关于未来经济趋势方面的问题。
  还有人做了产研结合方面的发言,倡导企业重视与研究机构合作的,资助技术项目的研究,共同合作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
  更有人提到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唐浩泽从中可以看出,受邀参加论坛的人确实都是各行业的精英。但有上台发言的人,他有很多都没听说过。
  那证明他们并不是的闻达于天下的人。
  有这个认知,他不由扭头看了一下古三。
  古三注意到他的目光,笑说:“虽然这次论坛是以响应西部大开发为主题的。但局部经济和全局经济状况密不可分。”
  唐浩泽心里楞了一下才明白对方是在给自己解释。但他并不是那个意思,只是笑了笑。
  虽然全局经济对所有的商界人士都有很大的关系。但唐浩泽对此并不怎么担心。
  世界经济也许会进入一个低潮,但中国的发展潜力还在。虽然不得不靠着畸形的模式维持着国内经济稳定。但最终还是找到了一条出路的。
  正是因为中国未来的出路,他才看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带一路”同样是一个西向战略。但一路一带不仅仅是为了对外出口,所以主要针对的反而不是发达国家,而是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
  输出产品、技术、资本和标准。将中国过剩的资本对外输出。将中国淘汰产业转移出去。说白了,就是要打造一个的以中国为核心的非联盟经济共同体。以此摆脱美国对中国经济的绑架。
  所以他并不认为需要他们在这里讨论中国未来的经济政策和可能的走向。
  西部大开发就是一路一带的一个基础。一路一带是西部大开发的延伸和拓展。
  “您不上去说两句?”古三看他只是笑了一下,心想着小子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讨论,是思想的碰撞。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商国是。大概很多人都想聆听您的见解。”
  唐浩泽笑了笑,说:“我确实想说两句。”他说着拿出组委会提供的便条纸,写了几个字,然后招来组委会的人,将纸条送了出去。
  没多久,台上的专家正好就一个问题谈论完。司仪拿到唐浩泽送出去的纸条看了一眼,笑着说:“唐浩泽先生申请发言。请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唐先生上台发言。”
  唐浩泽整了一下西装,低头对卢梦笑了一下,又对过道让路的人微笑着低声说:“谢谢。”一路走出过道,他快步走上台上。
  他站在讲台面前,显示对身后台上的经济学家点头示意。他回头来说:“非常感谢组委会允许我上来发言!刚才听了几位经济专家和商业界的前辈的见解,还有之前上台的各位朋友的发言,我对中国的经济充满了信心。”
  “虽然世界的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我认为我们中国经济自身有能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他顿了一下,笑着说:“我不说空话。今天西部的一些省份也有代表在座。我给各省代表一个承诺。我个人准备了两百亿,准备投资各省合适的项目。其中,一百亿将会用于建设一个大西部的西部物流网络。另外一百亿,还请各省努力将我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另外,我名下的麒麟电子等私人企业,都将会考虑将西部省份作为投资重点。谢谢!”
  说完他又朝后面点头示意,然后从容走下台。
  要开始码下一章,凌晨两点多更新。


第四九八章 两百亿买一个承诺

  “《唐浩泽:有本事掏光我的钱!》”甄德率笑着将报纸放回桌面,说。“这个新闻标题够霸气!”
  中国青年领袖论坛的已经进行了第一天的议程。唐浩泽一起来的人被宁翔鹄带到洛赋。论坛活动现场有记者。报纸已经有了关于今天上午论坛活动的新闻。、
  唐浩泽上台演讲时间不长。在发言中也没有说什么的建设性的话。但《青年报》还是将他刊登上头条。头版就一幅他在讲台前的照片。
  “我说浩泽,你真的要拿出两百亿投资大西部?”鲁乾对报纸上的报道有些惊讶。“还一百亿投资物流网络?”
  唐浩泽还没回答他,宁翔鹄就说:“两百亿不多。一百亿未必够!”
  “如果你真觉得大西部有前景,我们维佳也可以考虑投资。”王维想的,却是唐浩泽的投资目光从未出过差错。他相信这次也一样。而维佳机电属于重工业,在大西部投资确实也适合。
  唐浩泽想了一下,说:“维佳有投资余力的话,投资一个机械厂应当不会亏。”
  “我觉得你是那么卖力支持,好处都要被古三拿去了。”宁翔鹄喝着酒。“他太积极了。他这人无利不起早。而且他本人或许没钱,但他要钱很容易。他自己吹嘘大西部好,为什么却没有任何表态?我总感觉他是有什么阴谋。”
  唐浩泽笑着说:“能有什么阴谋。还不是为了房地产。”
  “为了房地产?这话怎么说?”其他人都不明白了。
  “现在大西部最有投资价值的是哪里?”
  那还用问吗?“四【1】川和重【2】庆!”
  “那两座城市的房价已经不低了。但还不够高。如果的大量的投资进入,你们聚德当地的地价和房价会有什么变化?”
  甄德率一听,变了眼神:“你是说,他是在打着那两个城市经济带动房地产升值的主意?”
  唐浩泽点了点头:“我也是在今天上午才想到这个可能的。让人查了一下,古三在川中已经买下了不少的地。我现在越想越觉得他就是打这个主意。”
  “是在你上台之前还是在之后?”
  “之前!”
  “那你还丢两百亿出去?两百亿能卖多少地了?”
  唐浩泽笑着说:“他承诺他那些公司日后开发的房地的物业管理都交给维安物业。”
  在酒会那天晚上,唐浩泽提出的条件的。一开始,唐浩泽试探着提出熬在建的楼盘的物业管理权。他自己就是做房地产的,知道那样的条件,古三不会同意。最后唐浩泽提出要他手上的几个公司所有新开发的楼盘的物业管理。古三对去同意了。
  双方的协议,现在虽然还没落到纸面上。但唐浩泽已经让维安物业的负责人来京。准备和古三的那些房地产公司签订相关的合同。
  两百亿很多。但他不是要将丢到水里。
  物流业虽然不是新兴产业,但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而且他投资一百亿,将会收获大量的固定资产。比如车辆、仓库和物流公司等等。他在这个项目上的考录重点是西南地区。如果想要的将物流线遍布整个地区,宁翔鹄说得没错,一百亿那未必够啊。
  至于另外一百亿,他打算用于投资工业。但项目还没有想好。
  再说他现在也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等卢梦将股市的中的钱转出来后。他应当能有的六百亿左右。拿出两百亿,还剩下四百亿呢。
  四百亿,足够他在其它行业投资的。比如房地产行业。
  他和古三谈好条件之后,并不妨碍他投资那里的房地产。所以他也是在为自己布局。
  宁翔鹄这时说:“那么说来,川中的房地产市场会很快起来了?”
  “难说。如果短时间内那边的投资力度不大的话,产生不了太大的效应。买下那里的地之后也只能等着。”
  唐浩泽知道知道宁翔鹄的意思。他也打算将主要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了。这是想在西南插一脚。
  他虽然不看好宁翔鹄这个时候进入西南的房地产市场,因为那有一定的风险性。
  宁翔鹄的天宇集团资金没有他多。而且集团内部的两家企业的合作,买地开发。天宇的资金不多。与其将资金投入到有风险的西南地区,倒不如在东部地区的二三线城市投资呢。
  但这话他不好直接说出口:“虽然地价和房子价格肯定会上升。但是我觉得东部上升的速度会更大。”
  宁翔鹄一听这话,也听出他言下之意。他笑着说:“我会注意的!”自然是注意让天宇集团不至于因为投资失败而陷入困境。
  他说完这话后,众人同时沉默了。卢梦这时才有机会问丈夫:“古先生的楼盘都交给维安?”
  唐浩泽点头,说:“今天论坛活动结束前,他还特地承诺电话里的条件不会变。”
  “投资两百亿是交换?”
  “他大概是想借我一个面子,所以才同意的。”
  说实在的,唐浩泽觉得维安拿下古三那些公司开发的楼盘。其意义不亚于圈子网买下三大城市的地王。
  他让人查过,古三的那些共公司实屯着的六十多个地块。而且古三的能量很大。以后弄到号地块肯定会更多。
  古三也许是看不上物业公司。但唐浩泽却很清楚。
  他自己有一家房地产企业。手中持有两百多个全国范围内的地块。这些地块也许可以需要五六年才能开发完。但总会开发的。再有源鑫集团。现在还有一个天宇集团。
  这些公司的物业都会交给给维安。
  至于人生地不熟的可能性不高。唐浩泽打算是,将当地复员的人员安排到到家乡。则可以让员工守在家里。
  保安队以当地复员人员为主组成,大概也没有人敢和维安闹事。再有这个物业公司,实际上有军方罩着。他就不信当地的那些物业公司敢捣蛋。
  维安物业做开之后,每年六七亿的纯利润还是的赚到的。虽然对他的身家来说并不多。对军方的资助复员计划的款项,也不用他额外拿出来了。
  而且那时细水长流的生意,买房子也许一个楼盘能赚不少钱,但那只是一次过的盈利。而物业管理企业能在交房之后才开始收费。而且说不定可以收上二三十年的。
  每年数亿的收入,另外还能增加对复员人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