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体育人-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强能够猜到,这个洋人,应该是英国人,而且是从香港来的,只有从那地方来的,才会操着一口熟悉的粤语。
陈强当车夫的时候,就很喜欢接香港来的客轮,因为船上面总是会有一些英国人。有很多英国人都会说粤语,其中不乏有很多在香港出生,或者在香港生活了几十年的英国人,他们的粤语已经说得非常熟练。
这种英国人很少会离开香港,即便离开香港,顶多也是去一下广州之类的地方。他们大概觉得会说粤语,就可以在中国畅通无阻了,结果来到上海后顿时懵逼了。上海话他们肯定是听不懂的,就连官话也和粤语有很大的差别。
上海的车夫当中几乎没有广州人,他们不会说粤语,英国人在上海用粤语也是鸡同鸭讲,甚至不如用英语方便。而每当这时候,陈强就会用英语揽到客人。
中国人的迁徙历来是有规律的,比如山东人习惯北上,去东北闯关东;苏北人习惯南下到上海、杭州一带打拼生活;河南会有比较多的人选择会去北京闯荡。
广州、福建一带的人很少会北上,他们会下南洋,下西洋,近一些的会去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远一些的则会跑到美洲去,去美国、去巴西。所以粤语和闽南语基本不会向北方传播,反倒是在海外的华人圈中成为了一种主要语言。
……
言归正传,陈强遇到的这个洋人的确是个英国人,而且还是个有钱的英国绅士。
英国人为了感谢陈强的帮助,决定请陈强吃饭,他又给陈强点了一餐。
显然这个英国人是在香港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知道中国的文化中,感谢别人的话,请吃饭是一种永远不过时的方式,特别是在物资匮乏的三十年代,很多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这时候请客吃饭就更加接地气了。
陈强也没有拒绝,反正回车厢里也没有他的座位,不如在餐车吃一顿,好歹也有个地方可以坐。
民国时期的火车,是分一等座、二等座和三等座的,当时铁路局规定,三等座的乘客不能进入餐车,餐车只是一等座和二等座乘客能享有的服务。
当时也有针对三等座的餐饮推车,不过都是卖些便宜的食物。1933年,教育家钱穆先生才能从苏州乘火车去北京,当时就坐的三等坐席,吃饭的时候有推车经过贩卖食物,钱穆先生描述为“油腻腻、硬生生的米饭或面条。”
也是因为三等座没有好吃的,使得火车站的小贩愈加活跃,当火车靠站的时候,炒花生的、煮毛豆的、卖各种小吃水果的摊贩都一拥而上。有些坑人的小贩,会用猫肉伪装兔肉贩卖。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在年轻求学的时候,就买过火车上的猫肉。
现如今,朱自清先生的父亲在火车站买橘子,已然成为占别人便宜的著名老梗。德州扒鸡也是随着那个时代的火车而名满天下。
一等座和二等座的乘客,可以去餐车里吃饭,当时的火车里有很多“大餐”,而且能够在火车上服务的,也都是水平很高的大厨,比如1916年的《广九铁路指南》上,有介绍餐车提供的食品种类,不仅有威士忌、白兰地、啤酒、苏打水、柠檬汁等各种饮品,还有“沙甸鱼、三文鱼、靓牛扒、西猪排、羊排骨烧鸡火腿、烟肉旦、各色肉饭”等。
在1933年以前,火车的餐车里只有西餐,当时铁道部的调查报告里是这样写的:“查各路客车对于乘客饮食大都仅备西餐一种,非但价格过昂,贫苦者无力享受。而食品用具多属欧化,并非我国一般人民之所素习。”随后铁道部进行了整改,要求各地铁路局为餐车增加一份中餐,结果就出现了“价格过昂,贫苦者无力享受”中餐菜单。有钱人多了一种选择,穷人则依旧吃不起。
当然火车上吃东西贵是正常的,现在高铁的盒饭也比外面卖的贵多了。
……
陈强和英国绅士坐在餐车里,边吃边聊,让陈强没想到的是,这个英国绅士也是个体育爱好者,他喜欢打网球。
聊到体育,那可是陈强的专长,特别是在体育的理论知识方面,这个时代没有人能比得过陈强,陈强随便透露点未来网球发展的趋势,便让这个英国绅士大为惊叹。
“我认为无缝网球的发明,绝对会推动网球运动的发展,使用无缝网球,球速会更快,对于运动员的要求也更高,网球运动也会更具有观赏性。”陈强开口说道。
无缝网球在1927年才被发明出来,而且发明者正是英国人,无缝网球的出现也的确提升了网球运动的观赏度,使得温布尔顿的地位更加稳固。
“你也觉得无缝网球会是未来的潮流么?哈哈,我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英国绅士开口认同道。
两人说着说着,又谈到了斯诺克。
这个时代,斯诺克还并不是一种全球性的运动,这项运动仅仅在英伦地区,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英国殖民地流行。当时的法国人玩法式台球,美国人玩美式台球,英国人玩斯诺克,大家各有各的玩法。
在英国本土以及英国殖民地之外,想找一个懂斯诺克的人实在是太难了,更何况是在贫穷落后的中国。英国绅士完全没想到,眼前的这个中国人竟然了解斯诺克。
英国绅士顿时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拥有共同语言的人了,他在中国遇到了一个知音!
……
二等车厢。
“咕噜”的声音从李勇平的肚子处响起,他有些饿了。
此时的李勇平有些后悔,早知如此,早晨应该吃的饱一些,现在还不到十二点,他就已经饿了。
五个多小时的火车,李勇平自然是带了午饭的,他身上也有钱,可以去餐车吃饭,只不过其他人都没有吃饭,他也不好意思搞例外。
中国人就是这样,有从众的心理,不懂得释放自己的个性,特别是在团体活动的时候便更是如此。比如跟团游的时候,路过某个店铺,一旦有团友进去购物,那么其他人也会跟进买买买,相反如果某个店铺根本就没有客人,那么其他游客也懒得驻足停留。
现在的李勇平便是这样,没看到其他人吃东西,也没看到有人去餐车,他即便是饿了,也只能随波逐流的待在原地。
此时,旁边突然有人开口问道:“半天也没有见那个车夫回来,他去哪儿?”
“谁知道呢,我猜他肯定是第一次坐火车,迷路了吧!”
“你逗我的吧?火车里就一条道,也能迷路?”
“说不定他是去三等座了?三等座倒真是符合他的身份。”
“会不会是下错站了?刚才车可停了一站呢。”
“要真是下错站,那就糟糕了,咱们上海队这还没到杭州呢,先少一个人,传出去岂不是丢人了!”
“要不去找找他?可别真把人给弄丢了。”有人提议道。
“找他?找回来和你坐一起啊!”另一人开口说道。
“我们就是找找看,他还在不在车上,只要他人没丢,还在车上不就行了!”那人开口道。
“说的也是。谁去找找他?我记得他好像去了那边,应该是餐车吧!”
“餐车”两个字瞬间提醒了李勇平,李勇平又摸了摸自己的肚子,突然觉得他可以假借着寻常陈强,去餐车吃点东西。
于是李勇平站起身来:“我们都是参加短跑项目的,还是我去找找他吧。”
……
李勇平离开了这节车厢,穿过车厢之间的连接,走进了餐车。
餐车中的人并不多,主要是坐得起一等座和二等座的人本来就不多,大多数人还是乘坐三等座的,而他们是不允许进入餐车的。
更何况上海去杭州只有五个多小时的车程,期间顶多吃一顿饭,不吃的话五个小时也能扛得住,很多人都是自己带了饭在车上吃,毕竟餐车上的西餐不是一般的贵。
也正是因为餐车上压根就没几个人,李勇平第一眼就注意到了那个英国绅士,外国人嘛,哪怕放在现在的中国,也是会被人多看两眼的。
随后李勇平发觉,英国绅士对面坐着的那个中国人,背影有些熟悉。仔细看后,不仅仅是背影,就连衣着打扮也有些熟悉。
“陈强今天好像就是这身打扮吧!我真的脑袋锈住了,这人怎么可能是陈强!他一个车夫,怎么会和洋人一起吃饭。”
李勇平向前走了几步,此时洋人和陈强的对话声也进入了李勇平的耳中。
“说的是英语,而且还非常的流利,这更不可能是陈强了,一个车夫哪里会说英语!”
李勇平一边瞎琢磨着,一边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一眼英国绅士,以及坐在英国绅士对面的华人。
眼角的余光,只能看到半个侧脸,然而李勇平还是第一时间认出了,那正是陈强!
“是陈强!我是不是瞎了!”
这一刻,李勇平心中如好似一万头牛刚刚奔过,尽是一片狼藉。
一个车夫,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正在和洋人谈笑风生!若是一个留洋归来的学生也就罢了,可一个车夫!李勇平觉得,不是自己疯了,就是这个世界疯了。
英国绅士爽朗的笑声将李勇平拉回到了现实,从那笑声中,李勇平能够感觉到,英国绅士与陈强真的是交谈甚欢,要说两个人是好朋友,绝对有人会相信。
李勇平再偷眼瞧了瞧桌子上的食物,红酒、牛排、西米布丁、咖啡,正经的西餐,那明晃晃的小刀叉,反射出刺眼的银光。
“我在车厢里饿的肚子咕咕叫,你一个车夫却在餐车里喝红酒吃牛排!还有甜品和咖啡!”
李勇平觉得自己仿佛遭到了一万点重击,老扎心了!此时此刻,他也不觉的饿肚子了,心塞的感觉就已经可以把肚子填饱了。
……
李勇平失魂落魄的返回了自己的车厢。
“李勇平,怎么这么快就会来了,人没找到?该不会真的下车了吧?”有人立刻问道。
“人找到了。”李勇平没好气地答道。
“在哪找到的,是不是在三等车厢吃煤灰呢?”立刻有人问的。
“没有,他在餐车。”李勇平语气愈加不善。
“餐车?他不吃东西,人家让他坐么!”有人嬉笑着说道。
“他在吃东西,他点了份餐,喝红酒吃牛排,还有布丁咖啡!”想起陈强正在餐车大快朵颐,而自己却还饿着肚子呢,李勇平的表情愈加阴沉。
“他一个车夫还会点餐?我记得餐车里都是西餐吧?他会吃西餐么?洋人用的和是刀叉,他会用么?可别把刀叉当筷子用了,比如这样……”
这人一边说着,一边还故意摆出一副用刀叉夹东西吃的滑稽模样,立刻引来了周围人的一阵大笑。
笑声过后,旁边一人又补充说道:“这个车夫,也太不厚道了,亏了我们这么多人在为他担心,他倒好,自己跑到餐车里吃独食去了!”
李勇平冷哼一声:“他可没吃独食,有人陪着他吃呢!”
“还有人陪他吃饭?也是个车夫吧?哈哈哈……”众人又笑了起来。
“是个洋人!”李勇平说完便不再言语,独自坐在位置上郁闷。
“洋人?陪他吃饭?”
“李勇平,看你平时挺严肃的,还真有幽默感啊!”
“他一个拉洋车的,要是能跟洋人说得上话,我立马从这窗户跳下去!”
这人话音刚落,车厢的门突然打开,只见陈强走进了车厢,而陈强后面正好跟着一个洋人。
这一刻,原本热闹的车厢瞬间安静下来。
“罗伯特先生,我的车厢到了。”陈强用英文说道。
“陈,和你聊天,真的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你不介意的话,要不要来我的车厢,我们继续聊一会?我在一号车厢,我们可以喝一杯红茶,刚才继续的话题。”英国绅士开口说道。
“非常感谢你的邀请,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陈强点了点头,那模样却像是答应老朋友一起逛街。
然后,英国绅士带着陈强穿过了座位中间的过道,在一片目瞪口呆当中离开了这节车厢。
十几秒后,这节车厢突然炸开了锅。
“那边好像是一等车厢吧!”
“那个是洋人吧?”
“他们说的是英语吧?”
“那个车夫竟然在说英语!”
“我听懂了,那个洋人好像请他去一号车厢喝红茶。”
“他是个车夫,洋人凭什么请他喝茶!”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我产生的幻觉么?”
“刚才是谁说,他要是能跟洋人说得上话,就从窗户跳下去的?”
一群崇洋媚外的人目目相觑。
第五十二章 抵达杭州
崇洋媚外并不是新鲜事,哪怕是放在后世也很常见。很多所谓的公知、大V就是如此,但凡中国取得的成就一定要贬,但凡美国人的就算是一坨翔也一定要舔。
而在这个时代,中国被列强欺辱了几十年,崇洋媚外的现象就更是严重了。
讨好和巴结外国人,向外国人献媚,在很多人看来是正常的事情,甚至被当成是有本事的人才能做的。等到几年后日本侵略者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只是卑躬屈膝已经算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了,卖国求荣者、数典忘祖者,更是数不胜数。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也是自卑的,在外国人面前,他们总是会觉得自己低人一头。
或者说在这个时代,面对列强,整个民族都是跪着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才真正的站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样,陈强和洋人如此平等的交谈,会让人觉得震撼。
他只是一个车夫,一个社会的最底层,在面对高高在上的“洋大人”时,并没有胆怯,并没有点头哈腰,也并没有露出阿谀奉承的样子,没有丝毫的卑躬屈膝,这一切,超出了所有人的认知。
至少这车厢中所汇集的全上海最精英的运动员们,没有见过像陈强这样自信的中国人!
而对于陈强来说,他很乐意和这个英国人聊聊体育,同时也是了解一下这个时代的英国体育。
文化体育一类的事情,历来都是无国界的嘛。
陈强跟着英国绅士来到了一等车厢。
这一等车厢和二等车厢是截然不同的,这里装修豪华,座椅也是沙发,地上还铺着地毯,有专门的一个列车员负责端茶倒水。
一等车型的人很少,除了英国绅士之外,只有两个洋人,一男一女看起来是一对夫妻,除此之外便是一个穿着西装,头发梳的发亮的中国男子,应该是商人或者买办之类职业。
这列车员见到英国绅士带进来一个中国人,只是打量了陈强两眼,便并没有多问,毕竟是洋人带来的,列车员也不敢得罪。
等到陈强坐下后,开始用英文和英国绅士聊天,那列车员便彻底不再质疑陈强的身份了,能够跟洋人聊得这么开心,十有八九是这洋人的朋友,哪怕没买一等车厢的票,也不能赶走人家,这洋人的面子还是要给的。而且空位置有的是,列车员也不愿意触洋人的霉头。
一等车厢的沙发的确是比二等车厢舒服的多。
民国时代的火车,三等车型是硬的长条木凳,相当于是现在的火车硬座;二等车厢是有软垫的座椅,相当于是现在的火车软座,但是绝对没有软座舒服,而一等车厢大概就是现在高铁的商务座了,那沙发的舒适度,也不比高铁商务座差多少,半躺着是没问题的。
叶圣陶先生的《含羞草》里曾经这样形容一等车厢:“椅子是鹅绒铺的,你一坐下去,周身密贴,软绵绵地,把你托住了。”虽然当时的火车颠簸的有些厉害,但是沙发的弹簧却足以起到减震的作用,除了火车噪音有些大意外,乘坐一等舱履行,是真的一点儿都不累。
五个多小时的行程,陈强一直坐在一等舱里,躺在沙发上喝红茶,舒舒服服的跟英国绅士吹牛逼,而上海队的其他队员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二等车厢里虽然有软垫,但那时候的火车晃荡的太厉害了,坐五个多小时,也和是挺累人的。
终于,火车抵达了杭州。
陈强和英国绅士告了别,然后走下了火车。
站台上很繁忙,特别是那些三等车厢的乘客,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一窝蜂的挤下车。
只见有的人开始擦脸,有的人则开始拍打掉身上的煤灰,更多的人则是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
满脸煤灰,便是乘坐三等车厢的后遗症。
这个时代的火车是蒸汽驱动的,烧的是煤,所以越是靠近车头的位置,越容易染上煤灰,平时的时候,三等车厢都是要靠近车头的,二等车厢放在中间,一等车厢放在最尾,不会吃到煤灰。
所以从三等车型里出来的人,那都是满身的煤灰,漱口水都是黑的。
而到了冬天,车厢则会换个位置,一等车厢最靠近车头,三等车厢在车尾。因为车上的蒸汽机发动机除了提供动力以外,还要向一等车厢与二等车厢提供暖气,若是距离车头太远的话,暖气效果就不佳了。为了让一等车厢里的人更暖和一些,所以必须将一等车厢靠近车头。
而且冬天也不必担心煤灰的问题,冬天的天气比较冷,为了保暖,所以车厢的窗户是关闭着的,一等车厢的车窗密封也好,即便是靠近车头,煤灰根本飘不进来。
而夏天的时候,车厢的窗户都是开着的,特别是三等车厢,人又多又挤,遇到天热的时候,车厢内就好像蒸笼一般,不开窗户哪受得了,即便是能耐得住热,可一车的人淌汗,若是不通风,那酸爽的味道足以让人窒息。
……
言归正传。
为了这次全国运动会,浙江省政府和杭州市政府也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杭州市政府就安排了专人专车,等在火车站接运动员去运动员宿舍。
这车自然不是黄包车,而是公共汽车。这个时代大城市已经有了公共汽车,只不过乘车价格昂贵,一般的老百姓根本坐不起。在上海,公共汽车主要也是外国人在乘坐。
杭州市政府找了公共汽车来接运动员,也算是下了血本了。
陈强一行人被接到了运动员宿舍。
为了举办这一届全国运动会,赛会筹备处征用了当地保安队第三团的团部作为办公大楼,对营房加以休整,赶制了2000多个床铺提供给运动员住宿。
当兵住的营房,自然不会有太好的条件,现在国内有很多景点,都保留了当时的营房,很多都是阴暗潮湿的小房间。
那些富家子出身的运动员,住在这里自然是怨声载道,这居住条件比他们家里的佣人房都还不如,于是乎大半夜里就有人嚷嚷着,要到外面找旅馆居住。
陈强对于居住条件倒是不挑剔,对于住过贫民窟草棚的他来说,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有张床睡觉就挺不错的了。
况且他也不是真的睡觉,虽然他的身体是在睡眠当中,可他的精神意识却进入到了训练空间,睡觉对于他来说,只是换个地方训练。
至于吃饭,也有专门的运动员食堂,一百张方桌,足够好几百人同时用餐,只是取餐的窗口不够多,人多了排队吃饭有点慢。
这一天的傍晚,程金冠也从苏州来到了杭州,和上海队汇合在一起。
第二天,陈强一行人来到了国立体育场熟悉比赛场地。
这个体育场是新建的,原本计划在1929年底建成,但是因为入冬以后,杭州雨雪连绵不绝,所以工程一直拖延到1930年2月才建成。此时体育场还没有正式命名,要到这届全运会结束后,才会被命名为国立体育场。
这个国立体育就建在梅东高桥的旁边,未来这个地方几经改造,变成现在的杭州市体育中心和杭州市体育馆。
“想不到啊,未来的杭州体育中心,现在会是这个样子!”陈强好奇的打量着四周,心中更是感慨沧海桑田几变迁。
陈强这边正感慨着呢,却看见在入口的地方,很多人围拢在那里,而且更有很多人正向着那边赶去。
程金冠也急匆匆的向着入口的方向走去,路过身边时还拉着陈强一起走。
“程老……呃,程老哥,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陈强差点把“程老”两个字脱口而出。
“走,一起过去,来了一个非常厉害的运动员,那可是我的偶像呢!”程金冠开口说道。
“非常厉害的运动员,难道是刘长春来了!”陈强微微一愣,随后一路小跑跟上了程金冠的步伐。
前世的陈强年轻时,“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就已经去世了,所以陈强并没有见过刘长春,但是关于刘长春的照片,他却看过不少。
“那个时代都是像素很渣渣的黑白照片,清晰度都很一般,我听说刘长春的真人长的和刘翔有几分相似,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陈强迫不及待的挤进了人群,他想一睹这位中国奥运第一人的真容。
第五十三章 强者云集
即将见到刘长春,陈强心中不由得有些小激动。
他跟在程金冠后面走到入口处,此时好多人挤在体育场入口的地方,大有一种后世追星族的感觉。
陈强好不容易挤到了一个位置,然后伸头望去,进入他视线的是个青年男子。
这人陈强没见过,但陈强可以肯定是,他绝对不是刘长春,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