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我要回农村-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歪脖林的赚钱战术,就是跟风林驹。
  技术学校这样大事儿他干不了,但是栽山楂树苗,自己建一个大棚这样的事儿,他还能干。
  见林驹在西大甸子盖了大棚,他也在家里的园子里面盖了大棚,尽管规模比林驹的小了许多,但也有二十多米长。
  现在,在某种程度上讲,歪脖林家的大棚,也成了西大甸子实习基地的一部分。
  学员们在这里学习参观完毕之后,歪脖林那里就是必去的一站。
  对于学员们来说,在西大甸子实习是必要的,但是歪脖林家的大棚,对于他们更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西大甸子这里毕竟是学校的基地,无论是财力、技术、规模,都不是学员们家里能比的。
  但是歪脖林那里就不一样了。
  那里是跟他们一样的个人家,将来他们回家之后,基本上都会象歪脖林这样干,只是棚子的大小不同而已。
  歪脖林能干,他们就也能干。
  对于歪脖林来说,他也非常愿意别人到他家里去,借此机会,他可以趁机跟别人说说自己的辉煌成就。
  每当听到别人赞美的声音时,他就感到特别高兴。
  “老四,回来了怎么也不到我家里去呢”?
  一个大嗓门儿想起,马二来了。
  “哟,二哥来啦,你怎么走到这里了”?
  “这不是听说你回来,我就赶紧撵来了么”。
  “二哥有事儿”?
  “当然有事儿,事儿大了。我家今天杀猪,这不来找你去吃肉么。”
  “二哥,吃肉就免了,我还有不少事儿呢”。
  “那怎么行。其实也不仅仅是吃肉,还有别的事儿。五六个村长在我家等着呢,都想见见你。我已经答应了,一定把你请去,你可别叫二哥坐蜡啊”。
  “二哥,到底什么事儿”?
  “好事儿,关于大棚的事儿。走吧,猪也收拾完了,一会儿就好了,到我那里,咱们边喝边聊”。
  “好吧,我回家里打个招呼”。
  “还打什么招呼,老五不是在这里嘛。老五,回家的时候告诉你爸你妈,你二哥到我家吃肉去了”。
  “好,我知道了,二哥,你去了少喝点儿”。
  “老五,别忘了告诉爸妈”。
  “不用告诉,爸刚才还在这里,这会儿有事儿回去了,一会儿就回来啦”。
  冬天也不种烟,林甲寅几乎天天都到这里来。
  除了偶尔帮着林嘉胜干点活儿,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里等着外来那些参观的人。
  每当有参观的人来了,他就异常热情,争着抢着给人介绍这里面的情况。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每当别人夸奖这里的大棚、花窖和果树好的的时候,林甲寅就会挺起胸部,把手背在身后,假装不经意地说,这是我儿子的基地。
  我儿子才十五岁,今年当外语老师,他教的学生,有27个上外语学院的。
  技术学校,就是我儿子的主意。我儿子有钱,你们看看我这一身儿,都是我儿子给我买的云云。
  吹完了这些还不要紧,还动不动给人家讲解果树和蔬菜栽培管理技术。
  要是讲的对还行,关键是有时候讲的是错误的。
  在一旁的林嘉胜,就经常为此捉急。
  “三叔,我知道你生了个好儿子。你把驹子捧到天上去也没事儿,只要你不怕他掉下来摔死,我就不管。但是技术上的事儿,你就别给讲了好不好,讲错了你耽误人家事儿啊”。
  “小兔崽子,我种了一辈子地,难道还不知道怎么种菜种果树”?
  林嘉胜没招儿,就只好到赵杰英和二大娘那里告状。
  被两人说了两回,林甲寅才不再给人家讲解技术上的事儿。
  但西大甸子这里还是照来不误,不断地跟人讲述他儿子的故事。


第212章 不保证百分之百成功

  不用马二细说,林驹就知道那几个村长的用意。
  自从西大甸子基地春天开张以来,这里就是十里八村关注的焦点。
  来参观的人很多,总是问着问那的。但是自己真正动手干的,只有歪脖林一个人。剩下的都在观望。
  其实,对于风城乃至于绿江人来说,大棚蔬菜虽然以前没见过,但对于靠塑料薄膜加温的形式,应该并不陌生。
  因为这里很多人都种烟,在春天培育烟苗的时候,就是靠着塑料大棚加温的。这种方式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烟苗长到一定程度,才从大棚里面移栽到露地去。
  以前比较大的生产队种烟比较多,烟苗畦也时常有四五十米长。从技术难度上来讲,培育烟苗比种植蔬菜还难。
  只是烟苗的大棚比较低,一般只有半米高左右,人不用进到棚子里面。蔬菜大棚需要人进去操作,比较高而已。
  棚子大小虽然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
  林甲寅种烟、烤烟是一把好手,这也是他有勇气给人家讲解蔬菜栽培技术的原因之一。
  刚进院子,林驹就见一个人嗖地跑了没影了。
  “二哥,刚才那个是马达吧”?
  “嘿嘿,是她,这不今儿个杀猪,她妈特意到学校去,给她请了半天假,回来吃肉。老四,今儿个特殊,你就别说她了。姑娘现在学习也挺累的”。
  靠,我有那么黑吗?这都多长时间,我都不管他们了。
  “没事儿,你叫她不用躲了,我不说她。不过,他们现在比我管他们的时候,累多了”。
  “是啊,学校的老师,一个个都像疯了似的。现在的学校,管的真严。不过也好,这才像个样子。不这么管,今年哪里能有这么多上大学的”。
  “你们家长就没意见”?
  “没有,越严格越好,只是有点儿心疼孩子。不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咱们还是明白的”。
  听到动静,六个村长都出来了。马二一一作了介绍,就进屋上炕。
  火盆里酸菜已经炖上,林驹一来,二嫂就开始往锅里下肉和血肠。
  肉都是熟肉,下锅炖一会儿,就开吃。
  马二来了几句开场白,就喝了一盅。
  “林老师,咱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你的大名咱们早就知道了,还不到十六岁,就能干下这么大的事儿,了不起啊。你就是咱们三道河的骄傲啊”。
  说话的是白家村的白村长。
  白家村紧挨着马家堡子,也属于三道河乡。
  “老白,林老师的本事儿,大伙儿都知道,就不用你拍马屁啦。今天我把我兄弟找来,就是给你们出主意的。我告诉你们,我兄弟很忙,一般人请不动,也就他二哥才多少有这个面子”。
  马二不忘趁机把自己捧了一把。
  “对对对,那咱们就来实的。林老师,你说这个蔬菜大棚,到底行不行”?
  林驹恨不得把杯里的酒泼到老白脸上。
  你们观察了大半年,那边儿菜都种出来了,歪脖林都成功了,现在竟然问出这样的问题来,到底有没有脑子啊?
  “白村长,这个项目行不行,要你们自己决定。这个事儿就在那里摆着,我不能给你们打这个保票”。
  “到底行不行,要看这话怎么说。今天要是歪脖林在,他就能说行。因为他已经把菜种出来了,也都卖出去了,也赚到钱了”。
  “要说不行,也不行。比如说,大棚在河边儿,发大水给淹了,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把本钱都搭进去”。
  “如果哪天雪太大,还可能把大棚压塌了,一宿之间,就把菜冻死了”。
  “如果连续几天不烧火,也可能把菜冻死。如果三道河人家家户户都种大棚菜,光在三道河卖,兴许就像夏天一样,卖不出去,菜就烂在家里。这就是不行”。
  “不过呢,如果家家户户都到城里去卖菜,就这一条铁路线上的绿江、溪水、奉天,再加上几个县城,这些菜恐怕还不够卖,这就是行”。
  “对,还是林老师说的对。老白,你的脑筋得换换了。不是我吹牛,我马二今年一年赚了多少钱,你知道么”?
  “赚了多少”?
  “哼,不告诉你。反正是赚着钱了。你看看我穿的,我老婆穿的,我闺女穿的。再看看你们,个个就像要饭似的”。
  “为什么?就因为我敢干,林老师挥手我前进,林老师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林老师吃肉,我喝汤也赚钱。你们也都知道歪脖林,你们得跟人家学学”。
  “蔬菜大棚就在那摆着,你们也都去看了,还有什么可怀疑的?一天怕那怕这的,喝凉水还兴许塞牙呢,就什么也不干啦”?
  “光种地,打那点儿粮食,能卖几个钱?不干点儿副业,上哪里弄钱花?咱们命好,有林老师在前面给咱们开路,换别的地方,你上哪里找这样的门路去”?
  “我不管你们,反正我马家堡子明年是要大干了,现在至少有二十多家要干。你们愿意干就干,也别再问行不行。这话说的没水平”。
  马二说着,也不管别人,自己喝了一盅。显然是对白村长的话很不满意。
  “二哥,你看看,我就说了这么一句。我姓白的错了还不行吗?要是不想干,我们几个今天能来么”?
  “老白,你这还象一句人话。满街贴告示,还有不识字儿的。再好的事儿,谁也不敢保证就百分之百赚钱,只要自己觉得值就干,觉得不值就不干”。
  “林老师,咱们都是马家堡子人,你二哥什么人,你也知道。咱们堡子这些家的事儿,可就托付给你了。我也跟他们说好了,赚了,林老师也不指望你们领情,赔了也别怪林老师。都是自个儿自愿的,林老师也没逼着咱们干”。
  马二到底是有点儿素质,这一年长了不少见识。
  “二哥这话我爱听。我不能保证你们人人都成功,都大赚特赚。但是可以保证,把我的技术都教给你们。你们也都看见了,外地人来,我都是收学费的”。
  “不过,我是三道河人,乡里乡亲的,我也不好意思收这个钱。就免费教给你们技术”。
  “正月里技术学校不开班,在这段时间里,我可以叫老师教你们。谁愿意去学,你们组织一下,到黄天大那里报个名,到时候提前安排一下”。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学校是不收钱了,但大正月的,人家老师不在家过年,给你们上课,你们也别装傻,多少给老师表示一点儿心意,也叫人心里暖和一些”。
  “对对对,过年串门还得拎个四彩礼呢,也不能叫老师白忙乎一场。林老师放心,这点儿人情世故,咱们还明白”。


第213章 一村一品

  今天这几个村长,就是白村长组织到马二这里来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们确实是想干这个项目才来的。
  不过开始的时候,白村长是藏着自己的小心眼儿的。
  按照他原来的打算,是想叫林驹给他们建大棚,出技术,然后他们只出人工,这样一来,如果赚了,自己就捡了个大便宜。如果赔了,自己也只是陪点儿工夫。
  他自以为小算盘打得精明,没想到林驹根本就不往这上面说,一副你爱干不干的,赔了也跟我无关的样子。
  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想的太简单。一直以为在村里是个人物,但在林驹这里,完全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
  这个时候,他才摆正了心态。
  能当村长的人物,多少都能喝点儿酒。几杯酒下肚,话说开了,气氛就热闹起来。
  “都说干大棚投资大,其实我算计了一下,也花不了多少钱。建大棚的时候,人工多一些,不过都不用花钱,大伙儿互相帮忙,供点儿饭就行。架子的事儿,咱们山上有木头,要不就买竹皮子,不用西大甸子那样是铁架子,其实也花不了太多钱。塑料布也不贵,草帘子同港那边有,冬天取暖,山上大柴有的是”。
  “如果种好,到城里卖个高价,当年就能赚钱。以前只能夏天种菜,在大棚里至少能种上两季”。
  几个人就纷纷算起帐来。
  这样的帐,很多人都算过很多次了。有的地方甚至比林驹算的还精细。
  既然村长们态度端正了,林驹也就给他们提供点儿干货。
  “你们都打算种点儿什么”?
  于是就那个种黄瓜,这个种豆角的议论起来。
  “我建议你们,最好集中种植。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村里面,最好都种一样菜。比如马家堡子种芹菜,就全堡子都种芹菜。白家村种西红柿,就都种西红柿”。
  “为什么这样做呢,就是为了形成规模,产生集中优势。有人要买芹菜,哦,马家堡子是芹菜村,到马家堡子去买”。
  “这个名声传出去了,谁想买芹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马家堡子”。
  “谁想买西红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白家村。等过上几年,不仅是绿江本地,就是外省的人,都知道马家堡子出芹菜,白家出西红柿。你们想想。是不是这道理”?
  “对啊,林老师说的有理啊。这就是打出名号去”。
  “对,这就跟一说柞蚕,人们就想到绿江,一说烤烟,人们就想到咱们风城一样啊”。
  其实村长们也不傻,甚至各个都是精明人物。就看他们把精明用在什么地方。
  “我这个路子,就叫做一村一品。也就是说,一个村一个产品为主。这样一来,有个十来个村,将来这里就是一个蔬菜产销基地”。
  “林老师,要是将来干的多了,卖不出去怎么办”?
  “白村长,你这个问题提的好。这也确实是个问题。不过,事情还在于你怎么去想”。
  正好马二嫂进来,见一帮人说的热闹,就坐在一边儿听。
  林驹就拿马二嫂举例子。
  “比方说,马二嫂家里不种菜,她到永春去卖牛仔裤。卖完牛仔裤,她到饭店想吃个黄瓜凉菜,但是饭店里没有黄瓜”。
  “但她就馋这一口,于是就到另一家饭店去。这一家还是没有。最后她走遍全城,也找不到卖黄瓜的”。
  “她没吃着黄瓜心里窝火,回家一看马二哥像个没事儿人似的在炕上躺着,就骂二哥”。
  “老四,你别瞎掰,你二嫂是那样的人吗?你喝多了咋地”?
  二嫂可不认为自己是那样的人,尽管许多时候她就是这样的人。
  “你个老娘们儿,老四不是说了么,就是打个比方。你听老四说,别打岔”。
  马二说话了。
  “老四,你给我往好里说”。
  二嫂可不愿意林驹破坏她的形象。
  “二哥就问,谁惹着你啦,回家拿我来撒气?于是二嫂就说了黄瓜的事儿。二哥小眼睛叽里咕噜转了一会儿,一拍大腿。就……”。
  马二突然去捂林驹的嘴。
  “老四,你别说了。下面儿的我来说。我一拍大腿,明白过来了。既然永春那里缺黄瓜,咱们马家堡子的黄瓜都卖不出去,为什么不把这里的黄瓜弄到那里去卖呢?老四,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林驹把马二的手扒拉开,喘了几口粗气。
  “二哥,你要憋死我啊。对啦,就是这个意思。东西多了,自然会有人想着给卖出去。你从大伙儿手里五分钱一斤收,运到永春去,一毛二批出去,去掉运费什么的,一斤赚五分钱,一千斤就是五十块钱,两天一个来回,足够了”。
  “跑一趟,就顶一个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这买卖还能没有人干”?
  “帐倒是这么个帐,可是怎么往那边运呢”?
  白村长又有些蒙了。
  “老白,这一点,你就得跟我们经常跑外的人学啦。我告诉你,有的是办法。一个是铁路上托运,人到了,货也到了”。
  “第二个就是坐长途大客,拿几个钱儿,倒几趟车,也就到了。第三个就是在道上堵车,给司机几个钱儿,就帮你把货拉走了。总之只要动脑子,总是有办法的。就怕你整天憋在家里,想什么都没用”。
  到底还是马二有些经验,这一年来没白跑。
  这个时代交通还不发达,物流系统更是落后,要想运货,也只能采取这些比较落后的方法。
  别的人吃完,有的走了,有的在一边听着林驹这一拨人闲聊。
  一阵喧闹声,又一波人进来。
  林驹喝的有点儿晕乎了,还是看清了来人。
  原来是罗雅、罗浩、周冰,林嘉玲几个人来了。
  “你们都到西屋去吃,马达,领他们上炕,你们慢慢吃,吃完了我送你们回学校”。
  马二嫂把几个人送到西屋,又转了回来。
  “老四,他们几个跟马达处的好,是我请来的,跟老师请假了,你可别说他们啊”。
  这个二嫂,你请罗雅吃肉,我还能说什么。高兴还来不及呢。
  林驹想过去跟罗雅说说话,但这边人一个劲儿缠着他,问这问那的,也走不开。
  昨天回来,已经见过了罗雅,给她送了不少东西,今天罗雅穿的新衣服,就是林驹从南头带回来的。
  加上现在人多嘴杂,林驹也就放弃了过去的想法。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才喝完酒。
  林驹只记得罗雅临走的时候,过来嘱咐自己少喝点儿酒。
  迷迷糊糊中,也不知道谁把他送回家的,回家就栽在炕上睡觉了。


第214章 整理资料

  林甲寅今年种了六亩多烟,卖了一千四百多块钱。去掉成本,净赚一千一百多块钱。
  这个收入,虽然无法跟林驹相比,但是在一般的百姓家,也算是上等收入。
  种烟烤烟,其实最大的成本是人工成本。
  林驹和林驰几乎没有时间帮着家里干活,老五、老六、老七又上学,林家种烟,几乎全靠跟人家换工。
  换工的方法,就是林甲寅帮着别人烤烟,别人家帮着林家干掰烟,押绳这一系列工序。
  林驹和林驰都曾经劝他们别干了,但是林甲寅和赵杰英都不同意,非要自己干。两人劝说无效,也就任由他们去了。
  不过,种烟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比较忙,剩下的时候,林甲寅和赵杰英伺候家里的地,倒也忙的过来。
  其实,去掉烟地和林驹树苗的地,家里也就只有三亩来地了。
  也没种植玉米,只种了一些黄豆,小豆这些杂粮。
  一家人吃粮,现在几乎全都靠买粮,到时候林驰就把粮食给送回来。送回来的自然都是细粮。
  细粮吃不了,赵杰英不免就悄悄地给大儿子林骏送去一些,顺便看看自己的孙子。
  林骏还在照相,收入虽然不如去年刚开始干的时候那么高,不过每个月也有一百多块的收入。小家小户的,这个收入其实也很不错。
  胶卷就送到老刘那里洗印,双方基本上和平相处,到也没有什么纠纷。
  老刘那边因为摄影班学员到他那里实习,也格外有了一份人收入,对于林骏倒也挺热情。
  胡巧现在基本上就在家里带孩子,两个人的地也不种了。包给了别人种,自己收点粮食,就当地租钱。
  自从结婚之后,胡巧倒也消停了,胡家那边也没有什么事儿。有的时候,胡大婶甚至还到林家走动走动。
  林驰的转正已经批回来了,现在彻底成了正式工,算是林家第一个捧铁饭碗的人。
  这一点,让林甲寅和赵杰英特别高兴,两人也因此成为村里令人羡慕的人,
  唯一的烦恼,就是家里有了电视机之后,每天晚上家里都挤了一屋子的人。
  但两人也不好意思不让人来,也就只好硬挺着。
  林驹早晨起来,给赵杰英扔下两千块钱过年钱,得知林驰已经给钱了,年货也准备的差不多了,就到了马家堡子学校。
  给陈二成扔下两瓶绿江大曲,两条牡丹香烟,闲聊了一会儿,就去找朱老师。
  已经挺长时间没见面儿,朱老师异常热情。
  “林老师,听说你去南方了,什么时候回来的”?
  “前天刚回来”。
  “头几天杀猪,我叫林骥捎信儿,想叫你来喝酒。说你到南方去了,今天来了正好,在这里喝点儿”。
  “朱老师,喝酒不着急。今天来找你,有点正经事儿要办”。
  “什么事儿,你说,只要能办到的,就没问题”。
  “一会儿咱俩到别的老师家里走一圈儿,想叫你们帮我整理一下资料”。
  “整理什么资料”?
  “就是这一类的资料”。
  林驹拿出一本《养牛技术》,又拿出他整理好的技术资料的样本,开始给朱老师讲解。
  林驹虽然从京城搜集了大量资料回来,但是这些资料还需要进行分类和整理,将来分成一项一项的单本资料,可以独立的拆分开来出售。
  这就需要进行重新整理,然后开始印刷。
  干这项工作,虽然不需要太高的文化,但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还真就干不了。
  其实做这个事情,三道河中学的老师最为合适。
  但是现在他们很忙,已经到了寒假时间,八年级、九年级和复课班还在补课。
  这件事情林驹也不想叫中学的人知道,所以就想起马家堡子学校的老师们来。
  这些老师可以承担起这个差事,他们已经放假了,冬天家里也没有什么活儿,正好适合干这件事儿。
  “资料、稿纸、钢笔、墨水什么的,都由我来提供。你们的工作,就是摘抄。每一千字我给两毛钱,一天大概可以摘抄一万字,一个月可以有五六十块钱的收入,字数就按稿纸字数算,标点符号和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