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是大导演(不二)-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小乐定神一看那小伙子高高瘦瘦,戴着眼镜的长脸上冒着呆呆的五官极富书卷气,立刻就认出来了,这不是《让子弹飞》里那个“马匪老七”吗?

认出这小伙子来,李小乐当时心里就乐了,这卫笑以前就是在姜闻剧组专门负责领着他们替身演员走位,那时候大家都叫他“微笑哥”,人非常不错,不过有些狐假虎威的小毛病,经常跟着姜闻屁股后头摆出一副剧组老二的架势,原来他这时候起就是姜闻的学生小跟班啊。

“卫笑,你好。”李小乐笑呵呵地跟这位未来的《让子弹飞》的编剧兼副导演打了个招呼。

“你是……”愣头青卫笑这时候有意地瞄了下李小乐胸前的号牌,立刻就微微张大了嘴巴惊叹:

“你就是新来咱们厂的小李主任,你好你好~幸会幸会~”热情地跟李小乐握手,眼神里却止不住讶异,心想这小李主任比传说的还要年轻得多啊,几个老导演都笑呵呵跟李小乐打了个招呼。

“恩,你好,李小乐是,我是老姜。”姜闻只是拿着眼睛瞟了一下李小乐,就把注意力回到手中的剧本册上了,一翻之下就眉头大皱:“怎么这剧本册前面制作名单这页没了?这怎么知道谁是对的。”

“年代太久远翻烂了,那页看来是掉了,小姜~你就别跟我争了,我说记得就是记得《桂河大桥》主演就是大卫尼文。”头发掉了一半的黄健忠心笑呵呵地看着望着姜闻道:“你肯定是记错了。”

“你们在谈什么呢?”李小乐看两人似乎在争论什么,好奇地道卫笑道。

“没什么,刚才这几位大导演看部老电影《桂河大桥》,那碟子花了,黄导他们说主演是大卫尼文的,要我去找大卫尼文的资料册,里面搞不好姜老师想要的片段……”

卫笑还没说完,姜闻就打断他,望着他接口道:“我说了,《桂河大桥》里没有大卫尼文,这部电影的导演叫做大卫里恩,得过奥斯卡奖,我都说了这电影我看了七遍了。”

“诶,小姜你发什么脾气啊~我让卫笑去查资料,凡事要用事实说话嘛,你这人可不能这么扭,我和胡安,齐星可都记得的是大卫尼文,难道我们都记错了?”黄建星笑呵呵地拍了拍姜闻的肩膀,两人是忘年之交,关系极好,很爱互相开开玩笑。

听卫笑说完,李小乐这才发现旁边那几个老导演都是期待地看着这边,似乎都很希望这位天下无敌的小辈姜闻,能当着他们面说一声“我错了。”

李小乐心里不由一阵哑然失笑,这帮北影厂的老导演们还真有点意思,在这种事情上能斗气,唉~怪就怪这年头也没有百度百科,查个资料确实也很费劲,想了想还是不由笑着说了声公道话:

“其实姜老师说的是对的。”

听着几个老导演都是一愣。

“唉~小李主任,你怎么知道的?《桂河大桥》可是二战结束之后不久的片子,请问,那时候你爹生了没有~”旁边一位大胡子的导演胡安反应过来,嚷了一句,引得众人一阵哄笑。

在众位导演的讪笑中,李小乐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笑了笑道:

“《桂河大桥》拍摄的日期准确的说不是二战结束不久,而是1957年的英国电影,导演确实是大卫里恩,而演员是亚利克·基尼斯,他得到那一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而大卫·尼文那年正在拍《分离的桌子》,他是1958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两人名字确实很容易混淆……各位如果还不信,可以去查奥斯卡奖的历史资料……”

李小乐说完,所有人都露出狐疑的表情,包括姜闻在内,他们可当中没一个人能把50年代的那些欧美老电影记得这么清楚,这么个小孩怎么可能记得。

“卫笑,去找奥斯卡的资料,快去。”姜闻用厚重具有穿透力的嗓音吩咐道。

卫笑听完马上又跑了一趟,不一会就拿着奥斯卡奖的资料册,满脸兴奋地嚷道:“小李主任说对了~小李主任是对了~”

众人全部都愣住了,黄建星几个人都招手道:“卫笑,拿过来给我看看。”几个老导演接过那本厚重资料册一看,一个个都露出失望地表情,摇着头叹了口气,都对于今天看不到姜闻认栽极为失望。

可现场真正最失落的却是姜闻本人,他深沉地望着黄建星半天,才压低嗓音缓缓地道:

“黄老,我可不是为了赌你那顿饭,我就是想告诉你,心里没数的事,别跟人打赌,尤其是别给我在电影上抬杠。”

“对对~你小子又赢了,我请客还不行吗,我请客还不行吗?”今年已经六十岁的老导演黄建星被姜闻呛了句,却极为豁达,不以为意地哈哈笑了起来。

可教训完自己的导演前辈,姜闻自个却一点都没有满足,原因是刚才李小乐说资料的时候,他也不太相信,而且李小乐能说出这番话,显得比他更高明,他这人别的不在乎,在一谈到电影,如果输给别人了,就觉得面上无光,何况是输给一个毛头小子。

“好了小姜,别摆脸色了,我输了,我等下请你吃饭。”黄建星看姜闻有些闷闷不乐,于是主动笑着打圆场提议道:

“小李主任,您看你加入咱集团,我们也该有个表示,不如你也赏脸一起来吃个饭。”黄建星说完这才想起李小乐来,顺道也把他带上。

“恩,不打扰的话。”李小乐听着正中下怀笑道,眼睛却望向姜闻。

姜闻马上用”张麻子”的眼神地奇怪望着他:“你怎么认为会打扰呢?太不打扰了~”转头对卫笑道:

“愣着做什么,现在已经是吃饭的点了,去订菜~最好的,回宫里去吃,老黄你也别装了,还是我来请客,一起走。”

“好,好~”黄建星哈哈大笑,姜闻的脾气他早就摸透了,只要这小姜赌赢,肯定会请客,哪里需要自己掏腰包,所以他就爱和姜闻故意找别扭赌气,赢了可以看他的窘样,输了还可以混顿饭,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李小乐被两位大前辈带到了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一个院子里,这就是姜闻所以说的“宫里”,也是他真正的“太庙工作室”所在地,李小乐一直没在北影碰到他,就是因为他平时一直在“宫里”工作。

姜闻亲自把办公室的折叠桌办到了院子外面的树下,让卫笑去外面买了几个菜打包带回来,三个人就围着小桌子,喝啤酒聊天。

姜闻喝了二两白酒之后,把袖子拉开,虎虎生风地从房间里拿出一套音响,打开播放键放着“东方红”,边拍着音箱道:“喝酒听这个才带劲。”

一把拽住李小乐就开始谈他的剧本:“小李啊~我跟你说,我这次要拍的故事是本叫《天鹅绒》的小说,这故事特有意思…讲的是一个从国外回来女大夫……”

李小乐这是第一次“听”剧本,闭上眼睛他似乎就想回忆起姜闻的那部《太阳照常升起》的剧情,他很明显的感觉到姜闻讲故事的时候体温超过了38度,而他听着听着,情绪也跟着发起高烧来了,似乎光是听姜闻讲,就比他看得那部电影更加有意思。

当姜闻讲到一半精彩处,兴致高涨,举着酒杯怅声吟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很多人都说姜闻是个有气象的人,李小乐却从他的微醺的眼神中感到他的忧,那不仅仅小情小悲,而是对艺术的忧,对人生的愁……那忧里透着股庄严,心里暗叹对于电影的态度,自己与他比还差得太远。

“小姜,您能不能别谈剧本了,每次来个人都谈这剧本,我都听到快三十遍了……”黄建星很不乐意地抗议道。

姜闻听着转头奇怪地看着他:“你听腻了?那你肯定是已经读懂了我的剧本了~?”

“不敢,不敢~”黄建星一看姜闻这较真表情,就知道坏事了,连连摆手。

“剧本里有个对子,我一直没写出下半边来,黄导你来帮帮忙给我对一对。”姜闻借着酒劲,指着院子里的树豪迈道:“就是用树作题的。”

“啊……”黄建星听着要对对子,也傻眼了,他当然知道姜闻是故意刁难他,可他也不记得剧本是不是正有这个对子,刚才还吹牛自己听了二,三十遍,也不能反口了,黄建星没注意到旁边李小乐却眼睛发亮,似乎很有兴致……

第178章第178场我比你更强

姜闻凝视着那风中摆动的树叶,大概闭眼酝酿了2分钟情绪,这时候多云的天空忽然飘下来毛毛细雨,他才睁开眼睛,用低沉地嗓音念出道:“凭栏静听潇潇雨。”

“七个字啊……?”黄建星这位中影老导演立马蔫了,他哪里敢能姜闻这种才情傲视的艺术家比呢,五个字他还可以想想,七个字太长了,抬着眼睛冥思苦想半天。

“快点~黄老,您老可是咱们中影的顶梁柱,可得给我指教指教~”姜闻笑呵呵地看着这位中影老顽童道。

“您等等~别催啊……我琢磨琢磨~”黄建星吹胡子瞪眼抗议道,看着满桌子菜,几分钟后才盯着那盘麻辣土豆丝,结结巴巴憋出了一句:“依桌……抱尝层层丝?”说完自己也乐呵呵地吃了口土豆丝,很得意的样子。

看着姜闻连连摇头叹了口气,李小乐都不自觉快笑趴了,这个黄建星果然是个老顽童这对得也太恶搞了,心里同时也很佩服姜闻的文才。

在普通人看来,都以为拍电影电视的这些都是跟街边小商小贩一样,靠职业技能混饭吃而已,其实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北美,这个影视行业佼佼者们,在文化上的造诣绝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称得上是全才。

张一谋,陈凯哥这种音乐,书法,绘画各个领域公认的天才型人物就不说了,就算是外界普遍认为有点“大老粗”的姜闻,都是彻头彻尾的大才子。

以前电影局曾经去东京与日本电影局做过一个文化交流活动,当时来参加的日本电影人士中,很多都具有很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其中有名叫木下文的导演,更是唐诗专家。

几个日本电影人在交流会上兴致所至,临场作诗,邀请中国同行既席唱和,由于当时圈内公认两位大才子导演张一谋,陈凯哥都不在,电影局的访问团的人都傻眼了,这帮行政干部别说会作诗的不多,就算会作两句打油诗,也必须要搜索枯肠,琢磨几天才能成句。

眼看中国电影局这里的就要丢脸了,那时候还只是小演员的姜闻,从角落里站出来气定神闲得和了一首,回应日本同行,这才解了中国电影人的围。

那时候大家才惊觉这个中戏的小演员是深藏不露,西影厂的王厂长也是在那天被姜文的才华惊艳,这才力排众议,在《秦颂》中让年仅32岁的姜闻扮演50岁的秦始皇。

在行业内,大家都清楚,导演这行当是一门综合艺术,如果自己专注拍摄之上,永远都只是二流,想往上走需要是一种更层次的文化底蕴。

李小乐明白这个道理,也是做了不少其他方面的努力,开拓自己的见识,但也没什么进步,不过姜闻出的这对子他却看过,出于好心,用手指沾着酒,偷偷在黄建星面前桌上写了几个字,黄建星马上明白了,马上大叫道:

“小姜~小姜~~我又想到了~”

“说。”姜闻头都没有回喝了口闷酒,一点都不期待这位老导演能有什么好句子蹦出来。

“隔窗~~动听眇眇风。”黄建星故作深沉道。

“你再念一遍?”姜闻听着惊讶地回头道。

“就是……隔窗动听眇眇风。”黄建星有些心虚。

姜闻走过来望着他的眼睛,黄建星马上就举手投降了,哈哈大笑:“好了~小姜我错了,这都是小李主任教我的。”指着李小乐。

“小李?”姜闻这次回头奇怪地望着李小乐,用他那种霸气十足的眼神凝视着李小乐的眼睛:“这词,是你临时想出来的?”

“恩,随意瞎说的,以前看书瞎看好像有类似的。”李小乐倒不是谦虚,他哪有这水平,不过是他看过姜闻所有书,这个对子他在一本姜闻的书《长天过大云》里看过。

以前他跟过姜闻这个《太阳照常升起》的剧组,知道姜闻这个人喜欢诗词,而且也欣赏那些会写古诗词的人,在《太阳照常升起》剧组草创的时候,圈里很多副导演到哭着喊着想进姜闻的剧组,但是竞争实在激烈,其中有个哥们就编排了一首屈原体的诗,发给姜闻,立马就入选剧组了。

熟悉姜闻的知道他是个狂放不羁的人,狂得藐视大部分的同行,有次他喝醉之后,给他自己一个自我评价:“我是一流诗人,二流导演,三流演员~”

他可是内地公认演技数一数二佼佼者,他还自称三流,可想而知,在他心目中,自己导演,写诗的才情程度几何了,在一天之内,李小乐能在他最引以为傲的两个领域与他掰手腕,这给予姜闻的震撼是巨大的。

“原来如此。”姜闻看李小乐眼神丝毫不慌乱,就知道他没说谎,不由哈哈大笑,用力搂着他的肩膀道:

“小李啊~我看你见识不错,听说你在韩国拍了一部还算不错的电影,这样~我这新电影人手也不太够,不如你来帮我做个副导演,我这里正好缺个有经验的人。”

姜闻竟然要让自己当副导演?李小乐一听心里顿时一阵狂喜,这可是他上辈子梦寐已久的事情,但是转念马上又想到了实际的问题。

要说他将要拍的这部《太阳照常升起》虽然拍摄极为精彩,艺术水准之高在内地电影中属于超一流的水准,可又几乎完全不符合普通观众的审美,票房可说是惨败,如果自己掺和进去,只要要吃不了兜着走。

“姜老师,这恐怕不行……”李小乐想清楚自己的立场,只能叹了口气拒绝,内心也觉得很惋惜。

“什么意思?你是嫌弃我的电影。”姜闻听到这个答案,声音立刻就变得深沉起来,他老姜要拍电影,别说北影厂,就是整个中影集团都不知道多少人击破头都想进他的剧组来呢,你这小子还不稀罕?真的好大的派头。

“我其实内心里非常想跟着您学习,但是您刚才给我说的故事,我觉得普通观众肯定是无法接受的,从市场规律来看,恐怕票房不会达到预期。”李小乐实话实说。

“达不到预期?”姜闻听着这话酒立刻醒了一半,他眯着眼睛望着李小乐,那股睥睨狂傲的气势马上出现,爱闹腾的老顽童黄建星也不说话了,有些紧张地看着两人呢,敢当着姜闻的面说这话,这两人不是要打起来。

李小乐也不由紧张的手心冒汗,但他明白,现在正是他最好打动姜闻的时机。

张一谋曾经这么评价过姜闻:

“他非常会演戏,头脑非常聪明,考虑问题也非常周到,非常有能力。而且我觉得他绝对要做个好导演,他有这样的心。他就是个要当司令官的人,不会当底下的兵。他的心很高,也有这个能力,他希望超过任何人。我的看法是,他嘴上不说,心里可能觉得张一谋、陈凯哥、贾樟科、路川,都不算什么。他真的是一个心比天高的人。我觉得骨子里他一定想超越当代的中国导演,他比这些人都要强。他真的这样想,但他嘴上不承认。

李小乐知道,现阶段的姜闻根本不是他这样的年轻导演能掌控的,简单点来说,姜闻目前真属于自我膨胀期,他心里连张一谋这种大师都看不上,何况是他李小乐这种小人物。

比商业,姜闻95年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中国获得了1000万的观影人次,比他的《色既是空》高一倍还多。

比艺术,姜闻的处女作电影横扫台湾金马奖,还把17岁夏宇捧成为了历上最年轻的威尼斯影帝,而第二部作品,至今都没有公映的《鬼子来了》也是得到嘎纳评审团大奖。

姜闻当然应该看不起自己,李小乐心里清楚,现在就是他的机会,要让姜闻认识到,他李小乐作为导演,在某方面比他姜闻更强大的机会。

“是的,我觉得这部电影肯定收不回投资。”李小乐突然收起笑容,平静地拿起酒杯喝了一口道。

“你看过我的电影吗?”姜闻突然笑了,好像听到了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

“看过,最近的那部《鬼子来了》,很精彩,但是并不完美。”李小乐知道要震动一个人,就要打击他最看重的部分,姜闻的第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票房大卖,可他曾经在采访中自己都承认,他觉得很这部处女作有很多可以进步的地方。

而投资了2000万《鬼子来了》因为被电影局禁播,姜闻确认为自己拍的最牛最完美的电影,因为不能上映的电影,反而不会受到批评,电影界内部一片叫好,甚至那些不喜欢姜闻的也为了他叫屈。

没有批评声,加上未能上映成为一种缺陷美,进而被评价成为“完美”,这让姜闻自己也相信那部被誉为一代黑白电影经典的《鬼子来了》,是他最为巅峰的作品。

当他心中引以为傲骄傲的东西,被人指出破绽来,他会有什么反应呢?

第179章第179场有种赌一把

“不完美?那你说说怎么个不完美法。”

姜闻突然坐下来了,脸上却在笑,黄建星看着却是心惊胆战,他知道姜闻在喝酒之后,高兴的时候会很多话,愤怒的时候却是会笑,笑得越开心就越愤怒。

李小乐把身子坐直了一些,毫不退让地望着姜闻道:“整部电影结构非常好,剧情精彩,演员表演精湛,但是里面却出现一个自作聪明的段落,过分强调戏剧化,完全忽略了观众的感受……

“继续说,是哪一段?”姜闻笑得更开心了。

李小乐缓缓道:“有一段是这样的,村里的人非常善良,不敢杀人,于是你帮他们想了一个办法,从天津请来一个专业的刽子手,杀过‘八大臣’,斩过谭嗣同,杀人只要一刀,从未失过手,因此得名‘一刀刘’,此人非常唠叨,隔着麻袋一摸就知道是日本人,杀人的过程也非常的戏剧性,令村民眼花缭乱,也让观众目不暇接,这是非常你这种极度聪明的人才能够像出来的情节,也确实给影片带来了趣味……”

“但是?”姜闻笑着问道,做了一个请继续的手势。

李小乐却满脸真诚地叹了口气:“但是~非常遗憾,这个趣味横生的情节其实大大削弱了影片的震撼力,远不如小说原著中,请来邻村杀猪的屠夫帮着杀人有力量,这是极度聪明的人一不小心犯下的一个聪明的错误,那就是误以为观众意识模式与自己的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天才型的错误,只有天才才会犯的聪明过头。”

就在黄建星已经想要冲上去抱住姜闻,阻止被酒后发飙动手打人的时候,姜闻确突然不笑了,而是露出疑惑的表情问道:“是这样吗?”这句话当然不是问李小乐,而是在问他自己,李小乐似乎点道一个关键点,让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李小乐这时候已经知道姜闻已经被自己观点给打动了,但是却还怀疑,于是又加重了语气,突然话锋一转道:

“有个类似的例子,我还认识位大导演,他曾经对葛尤最好的一部电影《活着》发表一个评论,他认为《活着》应该是个动词,内心应该是非常主动的,葛尤在听到了家乡土改,枪毙地主的情况,预见到了自己的下场,剧情不应该是葛尤被人在赌博桌上骗光了身价意外被评为‘贫农’,而是应该采取主动地放弃,利用一场赌博把土地和家底输得见光,从此沦为贫农,结果如愿以偿,躲过一劫活下来。”

“这有什么不对吗?”姜闻听完突然睁大了眼睛,因为李小乐说这个观点,正是他心里所想的,可他还从来没过告诉过任何人!怎么会有人能跟他想到一起去!?心里越来越觉得眼前这个人很奇妙。

“当然不对,这就是典型聪明人才能犯的‘天才型’错误。”李小乐缓缓地摇了摇头道:

“他认为观众与他一样聪明,其实观众根本不会想到这种法子,如果葛尤真的这么有智慧,这么主动,那观众根本不会觉得自己是葛尤,更加不会同情他,那葛尤在后来的剧情中被苦难所刺痛,观众还被会触动吗?我朋友自以为他比张一谋导演更有智慧,其实他只是在自我陶醉罢了……”

姜闻听完最后这段话,当场愣住了,望着天空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旁边的黄建星都看傻了,这位目空一切的姜大才子被人当面批评竟然没发火,也没反驳?今天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李小乐也没继续作声,他清楚这位艺术家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电影中的缺陷了,要给他一段时间自己消化。

他刚才打的比喻,以及说的《鬼子来了》的缺陷当然都不是他分析出来的,而是他看的冯晓刚导演自传中,关于姜闻的篇章内容,冯晓刚在现实中处处都觉得姜闻比他强,比他有才华,对他倍加敬佩,可心里却觉得总想挑出一点毛病,于是他与姜闻不断的交往中,不断旁敲侧击,终于从姜闻自己口中问出了这些内容。

而这些内容则都是几年后姜闻更加成熟之后的对自己的反思,所以由别人的口里出说来,会给现在他带来极大的震撼。

用冯晓刚的话来说,一般导演的问题是怎么让自己的电影达到好的标准,而姜闻的问题是,怎样能节制他的才华,对于姜闻来说,他最大的毛病就是他太聪明,聪明超过所有人。

“不对,还是不对。”姜闻低头思考了很久,才抬头奇怪地望着李小乐摆手道:“我觉得你说得还是很有问题,你那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