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周郎周郎-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中用弓多为一石,这块空地虽大,被分了一半练枪,那用作箭靶的草垛子也就不会太远,目测与她从前跑五十米短跑的距离差不多,就当是五十米来算,反正只要射中草垛就可以了,对精准度的要求并不高。
李睦按照四十五度和三十度的仰射角分别倒推来算,很快就得出了个大致的范围:“来,依我所言,再试一次……”
“军中操练,岂儿戏耶!”一句话没说完,背后就响起太史慈的喝斥之声,不等她回头,手上的树枝已被一把夺过,喀嚓一声一折为二,“两军交锋,将士用命,弓马武艺,乃疆场拼杀之根本,差之毫厘,便是生死之差,岂可行诡道?多操练一日便有一日之功,若是依你所言,他现在一箭中的,就不用再练,可以上阵送命了?”
在李睦仅有不多的记忆里,太史慈和她说话从来都是和声细语,好像声音大了要吓着她这个久病不起的妹子,还从来没见过他这一副绷着脸的严肃神情。
李睦被训得悻悻然摸摸鼻子,她只想着可以通过调整角度来提高射程和准确度,却没想到没有电子化精密仪器的冷兵器时代毕竟还是以力量取胜。她面前的这个小兵就算现在可以逃过拉弓五百下的惩罚而百发百中,上了战场却极有可能活不过片刻。
没人替他再算射程,万箭齐发之下,李睦也不可能算得清,这时候引着个孩子投机取巧,无疑是引他送死。
看太史慈沉了脸,知道他是真动了气,李睦赶紧唇角一扯,抬头露出个讨好的笑来:“阿兄……”
坏了!
下意识的称呼几乎是脱口而出,李睦心里立刻一咯噔,抬头去看高顺。
“就算是伯符在此,也必同我所言!”
太史慈的话接得极快,仿佛李睦那一句“阿兄”真的是指孙策一般,就把这话给圆了过去。
李睦松了一口气,抬头向太史慈感激地笑笑,忽然听到“啪啪”两声脆响,却是被太史慈夺过去折断了树枝在他手里又断了一次。
这位曾独身救北海的青州名将脸色铁青,神情恼怒,一身战场冲杀的万钧之力,此刻却都发作在了这一截小小的树枝上。
自家妹子要口口声声唤旁人兄长,还要他从旁点头承认,简直是荒谬之极!
他离开东莱后,北上辽东,却见公孙康自封辽东之主,乘鸾路,佩九旒,行天子之仪,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便又南下,欲投新任扬州牧刘繇。刘繇乃是汉室刘姓宗亲,齐悼惠王之后,又是天子亲封的扬州牧,虽被袁术逼退于一隅,江淮之地,还是颇有名望。
不想他家中老母忽然染疾病故,余下这妹子举目无依,竟仗着胆大,幼时又与他学过些许弓马武艺,干脆独身离乡南下来寻他。一路千里,好不容易寻到扬州地界,赶上了他,却因染风寒而病倒。
太史慈不知道,李睦恰恰在这个时候穿了过来。
为寻医养病,太史慈便就近暂时于寿春安身。他是青州名将,又不曾隐姓埋名,袁术获悉他身在寿春,自然派了人来招揽。虽然不喜袁术为人,但这时候李睦的病势仍重,成日里昏昏沉沉,口中还不断冒出些令人听不明白的惊人之语,即使请得了医,也未必寻得到药,更少不了人日夜看护照料。
无奈之下,太史慈唯有依言住进了寿春内城。
为报袁术收容之义,他也为其出战过几次,只是北海求援时和刘备有旧,若袁术是与刘备战,他便称病不出。
久而久之袁术也知道他别有他志,也就渐渐将他撇到了一边。甚至这次备军与刘备一战,为防他走露了风声,还借口近期粮道不太平,将他远远支开,接应送粮队。
谁知路上正遇到刘繇被孙策打了个惨败,这才耽搁了时间,令李睦生出盗玉玺,借周瑜的手脱离袁术,寻找兄长的盘算来。
他投了孙策之后不敢声张,唯恐引起袁术的注意,牵累了李睦。私下里派人去寿春探寻,甚至自己冒险也回去找过,然而李睦就好像突然消失了一样,任他翻遍寿春上下,也全无踪迹。万想不到,兜兜转转一圈,好不容易找到了,妹子竟是只能叫旁人为兄了!
教他如何不恼!
“子义将军所言正是,”高顺不知内情,只当他是因李睦阻挠军队操练而生气所致。之前李睦叫那小兵的时候他就想拦着,却被她一句四百步射程引得生出几分顾虑,唯恐说得太过直白,伤了李睦在军中的威信。
而眼下见太史慈如此直言,不禁心生敬佩,心中所想的也就跟着一同说了出来,“权公子,兵士操练,并非只为一箭之准。其临敌之胆魄,临阵之应变,军令之熟识,拼杀之力,心志之坚,同袍之义,俱是操练之中所得。权公子之技,其胜在势而不在力。以一箭之威摄敌心魄,挫敌锐气,但若一箭之后无强兵,又何以绞杀千万敌军?”
一连被两个人训,李睦不禁有点郁闷。不过,太史慈考虑的是兵士上阵之后有否自保之力,而高顺则重全军的战力。不管从哪个方面出发,总是她突发奇想,随意任性,又考虑不周,影响兵士操练。
向两人长长一揖,李睦老老实实认错,态度良好:“高将军……两位将军都说得有理,是权行事冒失,未及慎思。”
反正丢的不是她的面子,礼贤下士,她做得毫无压力。只是顶着太史慈的目光,一声“子义将军”她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叫的,模模糊糊略过去也就算了。
高顺连道不敢,转头又把那小兵训了一通,连带着听李睦一招就私自离开操练之地,不遵军令,又加了三百下拉弓。那小兵应了一声,看都不敢看再看李睦一眼,掉头跑回去苦哈哈地继续拉弓。
高顺随即也向李睦请辞,回身又去看另一半正操练枪法的兵士。
看着高顺枪一样笔挺的背影,李睦微微皱眉:“高将军在这里练兵,而非与阿兄同到郡府里去,是不是与孙氏旧将相处不睦?”
太史慈训她是因为两人本是兄妹,无需有什么顾虑。而于高顺她却是孙权,照理说遇到这种情况,随便打个圆场或者打个岔也就过去了,哪有这样不依不挠的,还跟着一起教训的?可见其性格耿直,毫不讨巧。不过也亏得这样的性格不讨吕布喜欢,才没跟着一同被刘备骗进沛县,死于非命。
没想到太史慈脸一板,瞪了她一眼,又训了一句:“君子不言他人之非。”
这会儿没了外人,李睦自然也不会再维持那套作揖行礼,口称受教的做派,却毕竟是自家兄长训话,不能像与周瑜斗口时那样硬刺回去,只能低声嘀咕一句:“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君子,我是女子。”
“你还记得你是女子!”太史慈听她一副颇不服气的口吻就觉得好笑,却被她一句话引得又想起一事来,马上又板住脸,“我问你,你与周公瑾是如何论交?他既知你是女子,为何在城门口数千兵士之前,就能与你扯袖牵衣,毫不知避忌!”
啊?
李睦低头向自己身上看了看。利落的灰色短褐,腰悬佩刀,双手手心里还有方才折树枝时沾到的土——哪里有半点女子的模样?
“阿兄……”
李睦哭笑不得,刚要解释,太史慈又问:“出身世族者,多定世族之姻约,你可曾知晓他家中是否已有妻室?”
妻室?
李睦一下子听明白了他的言外之意,不禁跳脚:“阿兄!你……怎可胡言!”再没有女子的模样,她脸上还是浮起了一抹嫣红,只是到底是急出来的还是怎么出来的就不太清楚了,“阿兄,我现在是孙权,周瑜是孙策的挚友,于情于理,我以兄待之,也是没错啊……”
还以兄待之?太史慈气得一把胡子都吹起来了。
这都什么跟什么!
李睦其实还是挺能理解太史慈不待见周瑜的。这位兄长虽然话不多,可一举一动却是将她这个妹子护得极好。眼睁睁看着自家妹子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拉来扯去,能待见周瑜就怪了。
“阿兄,我与那周公瑾……”李睦正要解释她和周瑜之间的来龙去脉,却发觉不知道从何说起才好。这些日子以来,几番生死一线,几次战场冲杀,此时回想起来,竟突然有种恍然若梦的感觉。
她和周瑜如何逃出寿春,又如何到了下邳,她又为何成了孙权,前日一入城,周瑜便屏退所有人,只当着他和孙策,将其中缘由全部说得清清楚楚。然而太史慈更清楚,李睦与周瑜共历生死,同进共处整整两个月!
沉着脸看了她一会儿,高大魁梧的汉子一捋方才吹乱了的胡须,慢慢叹了一口气:“罢了,今日晚些时候,你来这里也拉弓一百下。”
“啊?”李睦猛地抬起头来望着太史慈,瞪起的一双黑亮眸子好像受了惊的猫,“我?”怎么也没明白这话题怎么就一下子从周瑜转到了拉弓上。
“能想出这般儿戏的射箭之法,看来你最近也是懈怠了。”
看太史慈的神情不像玩笑,李睦不禁目瞪口呆。然而转念之间,突然想起那几次千钧一发时她仿佛条件反射似的拔刀砍人,动作利落得不像话,那一瞬间身体自主地反应好像练习了无数遍,根本不用她思考。
“那个……”慢慢吐出一口气,她试探地问了一句,“阿兄曾教过我武艺?”
少女黑亮的眼眸轻轻眨一眨,长长的眉微微蹙起,有点疑惑,又有点不安。
太史慈想起她重病之后心神受损,突然就心软了,轻轻一叹,伸手摸了摸李睦头上几缕细碎的额发:“还没想起来么?”
李睦扁了扁嘴,两手一摊:“连自己叫什么都不知道,找不到阿兄,连让阿兄来找我都做不到。也亏得阿兄教得好,之前几次遇险时,总算还记得如何挥刀。”
一百次拉弓,简直是要人命啊!光听着就很累。李睦懒得很,自问没有冬练三伏夏练三暑的恒心和毅力,就连前世高考,她也没熬夜复习过几回,不打个悲情牌,趁着这机会混过去,一百下拉弓,岂不是再要她半条命?
不想,太史慈却半点都没听出来她讨饶又讨巧,在她肩上轻轻一拍:“无妨,阿兄再教你一回。”
“啊?”
“虽是女子,也要有自保之力。旁的不说,他日嫁人为妇,也不至毫无还手之力。”
这……嫁人为妇……是去打架的么!
看着魁梧英伟的兄长,李睦胸口一闷,方才那小兵一张苦哈哈的脸在眼前不断回闪——要不然,她还是装晕算了……
就在这时,曲廊外面忽然有人朗声带笑:“子义兄在权公子处否?瑜请一见。”
话音未落,周瑜的身形就出现在了曲廊的另一头,依旧一身青衣,依旧挺拔如竹,俊朗优雅,好看得就像是从画里走出来一样。
隐约听到李睦似乎哀叫一声,周瑜不禁诧异抬眼,却见她一手按住额头,手掌挡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一截尖巧的下巴,看不清神情。
“公瑾何来?”太史慈扫了李睦一眼,又在她肩上轻轻拍了拍,转身向周瑜拱手,宽厚的肩膀将李睦挡了个严实,“素闻公瑾阵前英姿,慈久慕矣。他日定要向公瑾请教一番。”
“子义兄谬赞,瑜愧甚。”周瑜的目光被挡住,只能收了回来,客客气气与太史慈寒暄,一面心思飞转。孙策入城,他一连忙了三天,总算是趁着今日庆功宴前的这一段空闲来看看李睦,本想和她商议一下如何将“孙权”这个名字从下邳渐渐抹去,再说一说前天下邳南门外的袁术又是怎么回事,亦或是问一问她兄长太史慈可好……
现在只能几不可见地皱了皱眉,再一拱手,“伯符设宴,为全军将士庆功,特令瑜来迎权公子一同前往。待他日得空,定向子义兄讨教。”
“公瑾身上有伤,还是我来护送得好。”
周瑜一愣,看到李睦忽地从太史慈肩膀下面探出头来,朝他连连挥手,正疑惑间,就听见太史慈重重一哼,少女眯了眯眼,一扭头,又缩了回去。
周瑜只能再收回目光。他原是打算提一句后腰的伤处,似乎上次有一小截丝线未全抽除出来,绷了肌肉,每每用力,总会些许牵扯。然而太史慈一问,他却又突然不想提了:“区区外伤,劳权公子费心救护,早已不碍了。”
太史慈又哼了一声:“大丈夫生于世间……”
李睦听到这里,忽然侧头扯了扯太史慈的衣袖,脱口而出就接了下去:“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
大丈夫生于世间,带七尺之剑,升天子之阶。
太史慈只觉得这句话铿锵有力,一股豪情,仿佛说尽了他胸中志向。
李睦的性子素来散漫。这话,无论如何,也不是她一个女子能说得出来的。
太史慈一愣之下,看周瑜的目光不禁多了几分欣赏:“能发如是之言,有如此之志,总算……还不错。”
☆、第三十七章
这个年代的酒都是粮食酿产,连年征战又逢蝗灾,寻常人家填饱肚子都困难,酒便成了豪门世族才消耗得起的物品。再加上军中禁酒,唯有大胜庆功,或者冬夏两节之时才会开禁。也正因如此,军中主将若是赏酒,哪怕只一杯,于普通士兵而言,就是天大的荣耀。
故而孙策在郡府中摆下庆功宴之外,另外下令下邳一战之中所有的兵士每人有酒,凭杀敌之数而论,若当值巡防就先记下,轮了休再领,城中上下一片欢腾,就连穿了厚重胄甲杀气腾腾的巡哨军迈出来的步子都轻快了几分。
李睦从陈氏别苑里出来,慢慢腾腾地往郡府的方向走。早间孙策遣了人来说军中有要事相商,将太史慈和周瑜统统叫走,两人俱是整整一天之后都没有再没回来,只太史慈令人送了一把佩剑来给她。
剑长三尺,剑柄握手处细致地铸刻着雀纹,尾端还有个小巧的圆环,剑身纤长笔直,不似刀背厚重,双面开刃,比普通的刀要轻了许多。
腰侧系刀,分量沉重不说,她身量未足,行走之间还极为碍事不便。可这个时代刀为战,剑为礼,故军中佩刀,而士族携剑。她顶了孙权的名义,身上空空的刀枪不带就不像话了。所以跟着周瑜刚入城那会儿,她用了周瑜拿来的刀鞘,鞘身之中装的却是一截在战场上已经断了一大截的残刀,刀柄以下,只余寸许刀刃。为避免直接佩在腰间时头重脚轻,又往刀鞘里扔了一截同样只有寸许的断刃。
于是看似三尺多长的佩刀其实在刀鞘内只有一头一尾两截刀刃。当中空了一大段,分量也就轻了一大半,悬于腰间,从外面丝毫看不出任何问题来。
然而这刀上次给了张辽用作信物指挥守军,虽然张辽事后还了刀,也不知他有没有用过……
李睦佩着剑,一路走来与人拱手致揖。直到这时候她才突然之间发觉这些日子以来,她竟然在军中也算是混了个脸熟。
再加上这次她先是一箭射出四百步,直中刘备中军帐,又在下邳城险些被袁术攻破时,绑着八十多个人堵城门,实在令人印象深刻,连原本并不相熟的兵卒也能远远一眼认出她来。
路上寒暄的时间耽搁得多了,等她最终和一众护送的兵士走到郡府时,其实已经迟了。
孙策坐在最当中,周瑜在左,太史慈在右,余下的人各分左右顺次而坐。李睦刚往门口一站,扫了一眼,就听见周瑜笑吟吟的声音:“权公子到了。”
紧接着,整个屋子里原本正在左右寒暄的,攀比战中斩敌数量的,商讨军中编制的,劝酒的,满满当当的人纷纷都向她望了过来。
李睦没想到一下子成为众之焦点,心里发怵,下意识地率先就点起了人头数。
一排十个,两排人面对隔出一条道而坐,那就是二十个,再加上孙策,一共就是二十一个人。
高顺和张辽都在右面,左面那一排她是一个都不认识,只乍一看,一个个都是皮肤黝黑,留着乱蓬蓬的络腮长胡子,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来。
“城门一战,公瑾推你首功。军中自有军规,有功当赏,有过当罚,身为城中主将而迟来,该罚饮几杯……”
“咳……”
孙策话才说一半,就听到太史慈在一侧用力地清了清嗓子,忽地反应过来,不禁微微一滞。总算他反应也算快,目光闪了闪,笑意不减,话锋一转,便将这剩下的半句话送到太史慈身上,“子义说,该如何罚?”
“几杯怎够,主公当年初入军中,可是陪我等喝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日头初起又上阵杀敌,何其痛快!”太史慈还不及接话,已经有人立刻呼喝着撤了酒盏换大爵,站起来就要给李睦把盏倒酒。
有起哄的,马上就有拆台的,那人话音方落,才往外迈了一步,立刻又有一人笑嚷:“主公入军时你还没营外的鹿角子高。还痛快杀敌?岂不是在梦里耶?”
李睦闻言,这才注意到方才率先起哄的那人虽然也留着一蓬大胡子,可若细看其藏在乱须后的眉眼,眉宇之间朝气勃勃,还带了几分不服输地倔强之色。
孙策固然现在也不过二十出头,但他自幼便随父征战,说起他初入军中,确实是要追溯到许多年前了,如此算来,眼前这个将领的年纪……确实……小了点……
那起哄的小将被拆穿了也不恼,只连连挥手,梗着脖子叫:“我父杀敌,我看着痛快不成么!”又惹来一阵哄笑。
一瓮瓮美酒就这么露天堆在外面,酒香绵绵,笑语喧闹中,李睦忽然就镇定下来。
这里有真兄长真心真意的护着,又有假兄长不得不护着,她还怕什么?还能让她给人灌醉了出丑不成?
若说醉,怕是连周瑜也要拦着,若是她酒后胡言,露了一星半点不妥出来,周瑜可要头一个发急。
想到这里,李睦的心情突然变得极好。大大方方先到孙策面前行了个礼,叫一声兄长,告一声罪:“兄长军中赏罚分明,我这做兄弟的岂敢头一回就叫兄长破了规矩?有赏我当然要,有罚也就只好领了。”
一句话,说得左右正等着向孙策要军功的莽汉子们一阵叫好,而李睦又向太史慈笑一笑,压低了声音凑上去问:“阿兄教我武艺,可曾教过我饮酒?”
太史慈一愣,不及反应,面前撑满酒浆的耳杯就被李睦拿起来,一饮而尽。事先还瞪了周瑜一眼。周瑜原想要拦,脚都跨出去了,又被她一眼瞪回来,眉梢一挑,面上露出一丝不解,而李睦却已经在他这一个迟疑间,转身手一抬,向外亮了亮底,动作干净利落,引来一阵轰然叫好。
她前世小时候路还走不稳的时候就已经被外公拿筷尖点着二锅头往嘴上抹,大了之后酒桌上虽说不得千杯不倒,但要她倒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再向四周拱手致礼,才在孙策身侧坐下。
孙策军中摆宴,开了酒禁,便自然也不再禁营中共乐,只是下邳一战之后,半城烽烟,原来位于城南的军市也毁于一旦,纵三日之间,他先是约束军队,下了“民不袭军,军不扰民”之令,紧接着张贴告示,免征民粮,民心初定,城中已经没有了呼天抢地的哭闹,也听不到悲悲戚戚的哀泣。可尚来不及重开军市,这营中共乐自然也就没了来源。
孙策是一时没想到,而周瑜却是想到了也没提。李睦是女子,再怎么满口“看了脚踝想胸脯”,要是见到了这群军中莽汉饮酒之后见了女人的样子……
总是不好。
然而,这没了女人,连添酒也换成了军中的亲卫,却止不住人想女人。几巡酒过,就有人开始问下邳城的军市里有些什么样的妓子了。
“还是腰细的好,娘儿腰一把扣了,整个儿能举起来。”
“瘦而无肉岂不无味?要腰身软,身上……”
“你两位也休争,无论是腰细,还是身软,总要先知道这城里有什么样的才好。如若只有些个辣性的娘儿,所争者又是为何?还要是不要?”方才那起哄的也不知喝了多少,脸红得都透出络腮胡子了,直起腰板摇头晃脑,刚劝了架,一句话却直接又晃到了李睦这里,“权公子比我们早来几日,怎也不给我们讲讲这下邳城里的娘儿究竟是何等风姿?就算真是泼的,我等穿了衣甲能杀敌,赤了身也带着枪……”
李睦正听得有趣,突然听到身旁“啪”的一声脆响,吓了她一跳,却是太史慈生生将手上端着的耳杯捏了个米分碎,脸色铁青,若不是李睦眼疾手快,暗地里一把扯住他的衣袖,怕是下一个遭殃的,就是这面前的案几了。
就在这突然静下来的一瞬间,周瑜忽地朗声一笑:“子义兄可是醉得连酒盏都执不稳了?可愿随瑜一同以剑作舞,醒醒酒,也为各位助一助酒兴?”
舞剑醒酒?李睦挑了挑眉,看着周瑜睁眼说瞎话。这米粮纯酿的酒浆度数极浅,入口虽然有些冲,但过喉之后便化作一股淡淡的暖意,似乎还带着些许前世米酒的味道,甘而绵软,细细密密,她还没觉得什么,太史慈又怎可能醉?
况且,一句酒醉,为太史慈解了围也就算了,舞剑又算什么?
助不助酒兴李睦不知道,可莫名的,她倒是从周瑜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里听出一丝挑衅的意味来。修眉朗目,唇角微扬,闲闲起身,又施施然向太史慈一伸手,腰间佩剑尚未出鞘,却已然一副稳操胜券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