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权臣宠妻日常-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大晋的京城,天子脚下,殴打大晋皇帝赐封的,名正言顺的大晋官员,还将符合大晋律法的宗教批为邪说,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
  最简单的就牵扯到了一个主权问题。
  洋人们在大晋的国土上犯了事,大晋律到底能不能管?
  这次若是不管,日后洋人多了,都按此例来,那可就要出大乱子。
  陈景书斟酌再三,给了赵载桓回了一封信。
  对于直接动手打架,并造成他人损伤的,一律抓起来按照大晋律判刑,但也留下一点可活动的空间,由使团方面出人从中斡旋,赵载桓则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稍微松一松手,如此大家的面子上都过得去。
  这处理方式王子腾之前也给赵载桓说过的,但陈景书的书信里还更多了一样。
  “太子殿下可趁机与使团提出商定协议,明确在大晋国土内有触犯律法的事宜该如何处理,签订之后,日后来大晋的外国人员一律照此办理,另外,与各国之间往来发给官方的凭证,日后签订了协议的国家,拿着官方凭证来的,可给予一定的帮助和便利,未有凭证的,便严加处理。”
  至于说没签订协议的国家……那你就干脆别来啊。
  因为有卢克思挨打这事在,陈景书觉得外国使团不会拒绝。
  而这样能够提供便利的协议,只要有一个国家参加了,日后其他国家若不想吃亏落后,便也只好参加。
  赵载桓收到书信果然惊喜:“孤就说总归都是他看的长远。”
  陈景书看的永远不仅仅是当下的几步路,他看的是更长远的事情。
  果然,赵载桓在谈判中将日后通商的优惠政策透露了几句之后,原本态度之中还有几分硬气的外国使团立马转变,最后商定但凡在大晋国土之内的外国人,必须遵守大晋律法,若有触犯,则按大晋律办理,不过若有情节严重涉及生命,或涉及身份特殊人员的,则需要向其国家通报,双方协商后处理,若有大晋人去国外,也同此协议。
  解决了这事之后,陈景书再次埋头回到灾区的事务当中去,只觉得自己大概天生就是劳碌命。
  明明有享清福的条件,却偏没有享清福的性子。
  如此直到入夏的时候,陈景书才算是稍微松快了一些,此时第一批灾民的安置住房已经建设完毕,采取抽签的方式分批入住。
  这算是让陈景书看到了些希望。
  心情放松了一些,便也有空去想其他的了。
  柳湘莲与他闲聊时便说到了陈景书家里的女儿。
  陈景书取了个乳名叫宝琳,虽说名字不错,但吴氏却不大满意,她觉得这个孩子生的好,因此小时候还需要有个能压得住的名字才好养活,可陈景书已经取了这名字,便也不好再说,吴氏只好吩咐家里上下丫鬟婆子都叫宝姐儿,不以姑娘小姐的称呼,也是压一压的意思。
  黛玉最开始倒是无奈了一下,她想想女儿长大了若是被叫宝姑娘,那可就有点尴尬。
  可想着大概不管是陈景书还是吴氏恐怕都没有关注过那位‘宝姑娘’,此时她若是再提出来,一副要避讳的样子未免太过刻意,反而不好,便也不说了,总归只是个乳名罢了,日后还有大名呢。
  陈景书便和柳湘莲说,这名字他一早就在想,只是实在难以决断。
  这到底是叫爱民好呢,还是叫建国好呢,或者叫爱华也不错啊。


第111章 
  陈景书原本以为救灾这事, 他在这里至多待个一年左右便差不多了,哪知道他待的根本不止一年, 甚至远远超出自己本身的预计。
  一年之后,灾民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因为陈景书特意划分了垃圾定点投放和城市中的主要排水系统的缘故, 城中的生活环境甚至比以前更好,更干净。
  这年头让各家都有自己的厕所是不可能的, 陈景书便在居民区大力修建公共厕所,由官府统一管理。
  并且在灾民统一居住期间, 他就有意识的培训灾民们不可以再像以前一样乱丢垃圾乱倒污水, 更不允许随地大小便。
  原本这些是为了保证卫生, 防止爆发不可控的瘟疫传染,等到了新房子修好之后, 安排灾民住进去,因为一切都有安排,灾民们还来不及因为生活‘不方便’把以前的坏习惯重新捡起来, 便已经在陈景书的督促下,逐渐改掉了这些习惯,如果这会儿有人在居民区乱丢垃圾, 乱倒污水,或者随地大小便,那是要被街坊邻居嘲笑的。
  这些重新安置下来的灾民们很惊讶的发现, 明明只是这一点小习惯的改变, 却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好似提升了数倍。
  谁不想生活在干净整洁的地方呢?
  除了城中的百姓, 城外各村镇的,陈景书也没有放松,虽不能比照城中条件一样好,但也决不许再像以前一样了。
  但凡是修建的房屋达到陈景书的要求标准的,在百姓们看来那都是宽敞干净的好房子,和他们以前住的不一样,住着这样的好房子,他们本来也不愿意再过的和以前一样的生活了。
  北静王还感慨陈景书真是什么事情都要管,不说其他,就说不能乱丢垃圾这一条,下头的官吏们就不知道把陈景书骂了多少遍。
  你陈大爷动动嘴皮子,咱们跟着到处跑受累?
  毕竟百姓们的素质水平有限,想要让他们每次都把家里的垃圾扔到规定地点去,也是一场长期战争,就有人明知做的不对,但为了图方便,或是顺手,就随便扔了。
  下头的官吏还得按照陈大爷的吩咐,组织人手定期打扫道路,清理垃圾点的垃圾,还要对抓到的乱丢垃圾的人进行处罚和教育。
  看似事情都不大,但就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反而最磨人。
  陈景书倒也不管,他每日一大早从府衙后门出去,随便带上几个人就在城中乱逛,见了哪处有垃圾的,他就自己捡起来。
  捡起来也不骂人。
  反倒是有时候路上遇见了分管那处的官吏,陈景书一边捡还一边笑着跟人家打招呼。
  陈大爷笑起来好看,但也吓人。
  这位都亲自捡垃圾了,下头的人顿时不敢糊弄,如此一来,这事情坚持着,倒也就办成了。
  陈景书对北静王的解释也简单:“这不仅仅是为了百姓们过的好,也是为了大晋嘛,以后这沿海地区可都是对外通商的重要地区,就连大晋其他地区也要从这里周转,若是这里干净整洁,大家当然心情好,无论是停留还是游玩,又或者交易,都是轻松愉快的心态,可要是这里又脏又乱,谁还愿意待着呢?”
  大晋的城市形象好,先天就给了前来此地的洋人们一个威慑。
  毕竟一个贫弱的国家是没精力也没能力去管城市卫生问题的。
  北静王觉得陈景书的理论怪怪的,但好像又没办法反驳,最后也懒得管了。
  在解决百姓的基本居住生活问题之后,陈景书又得开始操心日后发展和通商的问题,这时候皇帝那里干脆又下了旨意,让陈景书不必急着回去,并给了他一个南海巡督御史的临时设立的官职,让他继续管这档子事情。
  另外又下旨让北静王总理沿海事务,着重强调了开放通商的事情。
  北静王大为惊喜,他知道,能有这份差事,那就说明前面的救灾工作他做的让皇帝很满意,否则绝不可能再继续用他的。
  之后赵载桓又建议皇帝搞了个南方沿海发展工作组,组长就交给了北静王,另外陈景书与南方沿海各省的总督,为副组长,统筹相关事务。
  皇帝当然瞧出了赵载桓的小心思。
  这是把陈景书与封疆大吏放在一个水平线上,若是其他时候,这样自然不行,各省总督就不会答应。
  但偏偏陈景书刚在这方面做出了成效来,很多事情又是他一手策划,仅仅是在这一件事情上说陈景书有资格,陈景书当然就是有资格,谁都不能说他没资格。
  可若是这事成了,那么陈景书日后回京,皇帝必定是要给他一个大官的。
  否则看起来多可笑啊。
  不过皇帝虽然看穿赵载桓这点小心思,却也不戳破,反而是满足了他。
  如此,陈景书在南海第二年的时候,南海已经颇有起色,几乎看不到之前那副遭逢大灾,一片废墟的样子了,给朝廷的税收虽说不算多,但作为一个重灾区恢复第二年的成绩来说,足可以称得上是优秀。
  陈景书则在这一年给李岩写了信。
  陈景书两年前见李岩,与他相谈,要李岩好好读书,不过李岩读的却不是科举的圣贤书,而是陈景书大力推广的新学。
  两年之后,陈景书请他到南海,此时陈景书正在松江府暂留,陈景书见了李岩,便问他愿不愿意出海。
  李岩根本没有犹豫就点头了。
  这反而让陈景书迟疑起来:“李兄,我也不说虚话,这条航线是我家里船队走惯了的,虽说很少出意外,但海上风云变幻,不到回来的那一天,会遇上什么事情都不好说,因此你若要去,也是有风险的。”
  他多年以前就跟黛玉说想自己组船队出海,那会儿黛玉还支持他来着。
  如今这条航线经过多年往返,已经走得熟练了,但陈景书对这个时代的航海条件依旧是不大放心的。
  李岩却笑道:“两年前你要我读书,我就知道你日后必有事情托付于我,思来想去,也只能是与洋人有关的事情,我若是不愿意,也不会苦读这两年的书了。”
  陈景书注意到,他上回见李岩,觉得对方似乎是看开了一些事情,这回李岩的气质却与他在旸兴与对方初见时完全不同了,想来李岩说愿意出海的话也不是虚的。
  既如此,陈景书便道:“我请李兄走一趟,不为其他,而是确实有一些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想请你帮忙。”
  李岩道:“你想请我去看看那些国家到底如何,去有针对性的收集一些自然,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书,是不是?”
  这倒是让陈景书惊讶了:“李兄如何得知?”
  李岩道:“这两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我问自己,陈家缺少能为你出海的人吗?答案是必定不缺的,那么我又有什么优势呢?”
  李岩对陈景书露出个笑容:“我读过书,考过功名,这就和那些人不一样,是不是?”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想,倒是很容易猜出陈景书想要他做什么了。
  陈景书此时不得不感慨,他当年就觉得李岩聪慧又具有才华,是旸兴那一年的童生之最,后来的事情只能说时代如此,世事弄人,如今李岩放开之后,又静心读书两年,果然是大不相同了。
  李岩作为一个读过四书五经,而且读的相当好,又考过功名的人,他的眼光和那些行商的自然不同,再加上他本就聪慧,如今看来也不算死板,那么自然就成了好人选。
  其实除了李岩,陈景书觉得大部分从小苦读,走科举路子又有了些成效的人,都不会愿意去海外的。
  如他所说,海上风云变化无端,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出意外,还不如留下做官老爷自在。
  但李岩显然不喜欢做官老爷。
  他当年想做官是因为不甘心想报复,也想给自己和母亲求一个公正,如今却觉得,若这世上无大变革,就算他做了官老爷又能带来多少改变呢?不过就是给自己出一口气,然后继续蒙着眼睛自欺欺人罢了。
  将出海的事情托付给李岩之后,陈景书便继续忙碌。
  之后几年陈景书觉得自己的经历异常丰富。
  他在南海诸省干了三年,之后又迁其他地方,皇帝也不知是不是故意,总是哪里穷就让他去哪里,但又不像是故意折腾他。
  因为五年后,陈景书受封建安省总督。
  不到三十岁的总督!
  这圣旨一下,可以说整个官场都要翻过来了。
  陈景书自己也是一脸懵逼。
  他最初是四品,后来干了两年提了从三品,但官场向来是越到高层越难走的,多少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耗在四品三品的位子上不得升迁?
  陈景书本以为自己也得熬个资历,怎么说也得在三品的位置上待个十来年吧?
  他如今不过二十几岁,待个十来年也没什么。
  哪知道不过前后不过五年,皇帝就给了他这么大一个惊喜。
  不,说是惊吓还更加贴切一点。
  吓得陈景书连忙给京城写信,请各亲戚好友打听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结果大家比陈景书更懵逼,压根没什么有价值的回答。
  直到这时候,赵载桓的一封信让陈景书觉得自己似乎摸着点头脑了。
  赵载桓言近些年皇帝的身体大不如以前,衰败的很快,朝中不少事务都交给他处理,尽心培养他,去年又给他定下了太子妃的人选,竟也是家中颇有权势的,之后又陆陆续续重用了不少赵载桓的人,想必是皇帝有所打算。
  有所打算?
  陈景书看到这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皇帝这是打算给太子铺路了。
  而作为如今赵载桓最看重的人之一,陈景书自然也是皇帝着重培养的人。
  这些年可劲儿的折腾他,其实也是一种磨练。
  如今皇帝皇帝给了他一个总督,只要皇帝能撑住几年,那么几年后陈景书再回京,那就足可以在朝堂上成为太子的依靠。
  就算撑不住,有一省总督的分量,也是赵载桓极大的助力了。
  陈景书叹了口气,若是这样的话,这总督的职位,他便不能推辞了,不仅不能推辞,还一定要做,并且做好。
  不过,三十岁都不到的总督,怎么想都有点吓人。
  然后陈景书见识了一把皇帝的不要脸程度。
  对于众人反对,说陈景书年纪太小的时候,皇帝看朝臣们的眼神充满了鄙视:“陈景书是多少岁中的状元,你们又是多少岁才入的进士?这能比?”
  当时满朝大臣都沉默了。
  哦对,按照一般惯例来说,陈景书如今这年纪,多数还在忙着考举人呢。
  皇帝道:“朕也不是不知道,多数人都是三十岁,四十岁才中了进士,之后做官十几年,混到五六十岁,也差不多可以做个总督了,但陈景书不一样嘛。”
  陈景书十八岁就中了状元啊!
  而且是个含金量超高的六元及第,和普通的状元都不同,更别提是进士了。
  而且,能够十八岁就中得六元及第,本就证明陈景书比一般人优秀,那么他晋升比旁人快也就很正常了。
  这么一算,陈景书从中状元到如今也快有十来年了,如果真的照着皇帝之前的方法算,在旁人身上,这就相当于五十岁上下嘛。
  这好像……也没毛病?
  没毛病才怪呢!
  但众人看着皇帝如今的身子骨,再考虑一下太子殿下与陈景书的关系,聪明点的,都琢磨出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若是旁人,他们除了年龄,还能以资历和功劳说话,但对于陈景书,好像这一点压根不管用。
  赵载桓一早就冷笑着说过:“无能之辈才熬资历,有才干者自当凭功勋,我大晋就是熬资历的官员太多了!”
  要说陈景书没功劳……看看沿海地区这两年的税收,谁都说不出这话来。
  从一个百废待兴的重灾区到如今大晋的税收支柱之一,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这种成绩,谁都说不出个不是来,否则只要一句话就够了“你BB,你倒是拿出个更好的办法来啊”。
  没人能在这事上说陈景书不行。
  北静王对陈景书更是推崇了。
  应该说沿海政绩如此之好,北静王可是最大的受益人,他自然是旗帜鲜明的支持陈景书。
  嗯,表面上是支持陈景书,实际上是向太子和皇帝卖好。
  站错队这种事,北静王觉得人这一辈子有一次也就够了。
  于是陈景书的职位就这么定下了。
  当然,和陈景书一起懵逼的还有黛玉。
  毕竟,总督夫人……肯定是要封诰命的吧?
  接到圣旨的时候,黛玉看看自己那已经能打酱油,但却还没见过亲爹一面的女儿,再想想陈景书这简直比话本里还要夸张的晋升速度,已经啥都不想说了。
  就……还是涨个零花钱吧。
  于是因为多年不归家被断了零花钱的陈景书,终于在时隔几年之后,再次收到了充满了黛玉风格的厚厚一叠‘零花钱’。
  陈景书:“……”


第112章 
  陈景书看到京城城门的时候,心情复杂极了。
  从最开始为了救灾而离家, 如今已经过去五年的时间, 说起来, 最开始的时候,包括陈景书自己,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一去会那么久。
  这几年他忙于公务,日常多数是在穷山恶水的地方打转, 虽说颇有政绩, 但若论对家庭,倒是满心歉疚了。
  但他刚回京的第一件事情却不是回家,而是要先入皇宫,拜过皇帝和太子之后才能回去。
  皇帝那里倒是好说话, 看得出来他对陈景书的政绩十分满意,陈景书去了他便把陈景书好一通夸奖。
  又道:“朕知道你当初走的时候家中妻子有孕在身, 唉, 这些年你们一家子不得相见, 也是辛苦你了。”
  陈景书忙道不敢,先把皇帝一通奉承之后才道:“这事若说辛苦,家中夫人倒是比我辛苦许多,我不在家里,家中大小事务都由她操劳,孝顺父母教养女儿, 反倒是我未尽到作为父亲儿子的责任。”
  皇帝道:“既如此朕也不耽误你, 快些回去吧, 你才刚刚返京,也先休息一段时日再说,建安省那里,等太子大婚之后你再去。”
  陈景书自然应是。
  临走时候皇帝又给了不少赏赐,其中近一半是给黛玉的,另外还亲笔写了道手谕嘉奖,虽不比正式下旨,也算十分荣耀了。
  从皇帝那里出来,陈景书又去了一趟东宫,五年不见,赵载桓的个头倒是长了不少,当年还是小小少年,如今却是身姿挺拔的青年样貌了。
  赵载桓见了陈景书是真的高兴,陈景书说他长大了,赵载桓倒是觉得陈景书也不一样了。
  如果说当年的陈景书是有着如诗如画的外表,与温和秀雅的气质的话,如今的陈景书比之当年更多几分俊俏,却也不是柔软书生的样子,反倒多了几分松柏山岳之坚毅沉稳。
  心中虽有许多话想要对陈景书说,但赵载桓知道他一路辛苦,便道:“今日就不留你,你且回去好好休息,等过几日,我再设宴请你来。”
  陈景书自然答应。
  走的时候赵载桓这里当然也是毫不吝啬的给了赏赐,这一点赵载桓可以说是早有准备了,只是临到当头,郭思报说太子的赏赐需得稍减几分才好:“奴婢知道殿下对陈大人的一片心意,自然不敢马虎,只是方才打听了圣上那里给的赏赐,殿下给的总不好超过圣上才是”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赵载桓想了想,便也同意。
  只是等郭思去安排的时候,赵载桓一脸不高兴的对陈景书道:“父皇也真是的,你在外辛苦多年,怎么连赏赐都舍不得多给你一点。”
  陈景书笑道:“圣上给的已经十分丰厚了。”
  只不过赵载桓给的更丰厚而已。
  倒是赵载桓,想了想对陈景书道:“你且等等。”
  说罢他往内间走,不一会儿又出来,手里就拿了一叠银票,直接塞进陈景书怀里:“这个给你,不和那些赏赐放在一块儿也就不担心了。”
  陈景书哭笑不得:“太子殿下这是做什么呢。”
  赵载桓道:“你这些年在外政绩好,却也别小看了我,我可不是当初的穷太子了。”
  自从被黛玉的银票深刻打击了一回之后,赵载桓就把赚小钱钱列为自己的目标之一,如今通商贸易频繁,太子殿下又占着最有利的资源,银子自然是大把的赚,这会儿倒也确实十分富裕了。
  陈景书还想要推辞,赵载桓却不愿意听:“我现在又不差这点钱,你拿着玩嘛。”
  陈景书无奈,只好谢过他。
  赵载桓却高兴起来。
  两人又说了会儿话,等郭思那里一切准备妥当,陈景书便告辞了。
  兜里揣着银票,身后跟着论车装的赏赐,陈景书就这样回到了自己在京城的家。
  陈景书今日回来,陈家自然一早就得了消息,黛玉带着女儿宝琳从一大早就开始准备了。
  只是虽然一家人早早的在大门口等着,可陈景书那里到底是要先去皇宫的,因此等陈景书真正回到自家,已经是下午了。
  夫妻两人分别多年,一相见自然有太多的话要说,可千言万语最终都只成了一句话:“玉儿,我回来了。”
  说着,看向跟在黛玉身边的小女孩:“这就是宝姐儿?母亲上回还说与我小时候有些像,如今瞧着,是挺像的。”
  黛玉则对宝琳道:“宝姐儿,叫爹。”
  小姑娘一双眉眼像极了陈景书,这会儿竟也不怕生,脆生生的叫了一声爹。
  倒是陈景书,不知怎地,听到这一声爹,眼泪便控制不住,一下子落了下来。
  宝琳却不懂他怎么突然哭了。
  陈景书随手抹了眼泪,把宝琳抱起来道:“瞧我,这么好的日子,你们都没哭,我哭什么呢,来,宝姐儿给爹抱抱,爹给你带了不少礼物呢……”
  一家人边说话边往内走。
  只是陈景书抱着宝琳与她说话之后,黛玉跟在后头,却也忍不住眼泪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