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娱]最佳导演-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仿佛已经想象到这部电影上映时会掀起怎样的哗然大波。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属于时代的电影。
沉默许久。
李安站了起来,撕掉了DVD侧身象征着“未选入”的蓝色标签。
拨通委员会其他人的电话。
“嘿,我这儿有部电影,我想你们都该看看。”
第76章
没过多久; 威尼斯电影节的入围名单便公布了。
除了先前便预料到的马斯·舒姆里克的《黎巴嫩》和谢琳·奈沙特《没有男人的女人》; 一部制作成本仅有50w、名为《走近伊拉克》的电影也走进了公众的视线。
原因无他; 只因它的导演是普莱瑞思·克兰德——那个曾创造欧洲文艺片票房神话的神奇女性。
欧洲电影圈; 也开始对普莱瑞思这次威尼斯之旅进行了评价。
“普莱瑞思这次能创再造神话吗?”
“100w制作成本、整场单机位拍摄的电影、能否逆袭威尼斯?”
“期待、太期待了、这会是超越《萨冈》的存在吗?”
一大部分人都对《走近伊拉克》抱之观望与期待的态度; 但也有一部分,他们对《走近伊拉克》则是另一个态度。
“50w投资成本; 是自视过高还是敷衍观众?”
“《走近伊拉克》——假借敏感话题的谄媚之作。”
“如果你拍的不够好; 那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走近伊拉克》; 消费名言的无耻之作。”
一时间,《走近伊拉克》的话题程度被炒到最高; 就连不常去电影院的人也知道,最近有一部电影叫《走近伊拉克》; 它将会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上映。
当所有人都以为普莱瑞思会趁机宣传这部电影时,出人意料的; 她很平静。
只是在最初得知《走近伊拉克》入围时象征性的发了一条推特; 便再无音讯。
她是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极了; 认为不需要宣传,还是认为自己的作品差极了; 现在的宣传只会让上映后下不来台面?
众说纷纭,可偏偏话题中心的主人公没有任何波动。
因为此时; 她正在威尼斯的华伦天奴分部痛苦的试礼服。
自从上次凯撒奖的红毯造型大获好评后,普莱瑞思便与华伦天奴签了四年的红毯协议; 在这四年里; 普莱瑞思将可以免费获得华伦天奴赞助的高定礼服; 但同样的,她必须严格遵守华伦天奴的规定,将身材管理在size6。5之内,配合高定礼服做整体造型设计。
作为凯撒奖之后的第一个红毯秀,华伦天奴对这次红毯十分重视,总设计师之一的Maria亲自来到了现场,为普莱瑞思做最后的裁定。
这次的礼裙是乳白色的,裙边有淡绿色的碎纹,整体延续了华伦天奴仙气的风格。
普莱瑞思换上了裙子站在临时的高台上。
镁光灯打在她的肩头,乳白色的仙气长裙愈显得她皮肤白皙。
造型师考虑到大裙摆的特点,特意将她的头发盘了起来,耳侧插着一串巴洛克式的碎花,愈显柔和。
Maria打量着普莱瑞思,最终满意的微笑。
“亲爱的,你今天一定会惊艳全场的。”
言罢,才将普莱瑞思放下高台。
埃尼奥拿来冰袋替她敷被高跟鞋磨得红肿的脚跟。
皱着眉,面色不愉。
“疼吗?”
普莱瑞思揉了揉他的脑袋。
“美丽d代价,有什么可疼的。”
简单用冰袋冰敷之后,普莱瑞思便坐上了前往红毯的礼车。
上车之前,她冲埃尼奥眨了眨眼睛,笑着说。
“在观众席等着,我很快就回来。”
红毯外的等待区,由于威尼斯电影节的规矩是进入竞赛单元的剧组先走红毯的关系,普莱瑞思同埃迪保罗会和后便直接走上了红毯。
一众的嘈杂剧组里,普莱瑞思这组三个人的主创团队十分显眼。
埃迪与保罗绅士的将普莱瑞思携在中间。
镁光灯打在红毯上的三人间,一如一道优雅的画卷。
走到转角处,三人停下,与观众和记者们挥手打招呼。
也许是面前少女的气质太过独特,不由自主的,大家都把镜头对准了她,即使她只是淡淡勾着一个不到15度的微笑。
“她太适合华伦天奴了,她简直是天生的华伦天奴女孩。”一位资深的时尚记者感慨的说。
由于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式是电视直播的关系,很快的,网上便传疯了普莱瑞思的红毯照片。
昆蒂娜就是在刷推特时看见这组照片的。
无肩的乳白色长裙,高腰的大裙摆设计,尾边还带着些许绿色的碎纹,走起来就像是看到了涌动着的青春。
馥郁、优雅、矜持。
集齐了女孩们对于少女感的所有幻想。
——这是一条足以让所有女孩都趋之若鹤的裙子,华伦天奴果真还是那个永远不会出错的华伦天奴。
正当昆蒂娜打算放大图片仔细观察时,视线却瞥见了那个穿着“梦之裙”的女孩。
愣住了。
这是一个漂亮的金发姑娘。但是让昆蒂娜愣住的却并不是她的容颜,而是她的气质。
烟灰色的眼睛朦朦胧胧的,似乎带着无尽的忧郁。
红唇一点,微微勾起,便仿佛甘露降至。
就像是从文艺复兴油画里走出的美貌女神,带着与生俱来的智慧与忧愁。
只需微微一笑,烟雨便至。
昆蒂娜呆呆的看着画面中的金发姑娘。
在她整个气质的带动下,这身“少女式”的仙女裙竟被穿出了几分禁欲的虔诚。
文艺,太文艺了。
她是谁?
演过哪部电影?
为什么她从未见过她?
昆蒂娜反复问着自己。
当然,这并不是个例。
很快在这些初识普莱瑞思的观众带动下,一些时尚周刊陆续在媒体上发了普莱瑞思先前在凯撒奖中的红毯照。
同样是华伦天奴,却是不一样的风格,但是却出人意料的有共同点——那就是仙,以及同样的忧郁。
她是谁?
究竟是谁?
当然,这个问题很快便被揭晓了。
因为今日稍晚些的头条新闻便是——“普莱瑞思·克兰德——行走的华伦天奴女郎!”
普莱瑞思火了,连带着这日凌晨的《走近伊拉克》首映售票也顺利窜升。
未等12点,《走近伊拉克》的售票处前便排起了一道长龙。其中有普莱瑞思的影迷,也有埃迪的影迷,但更多的是看到新闻临时起意来凑个热闹的群众。
普莱瑞思换了身衣服戴着口罩与埃迪和保罗混在售票处的人流里。
保罗有些紧张,忐忑的问。
“他们会喜欢吗?”
“当然。”普莱瑞思答。
方才说完,便瞧见售票处又来了一群人。
即使他们都全幅武装,但是但凡同好莱坞有些联系的,都能看出。
他们分别是大卫·芬奇、吕克·贝松、昆丁·卡伦蒂诺、马丁·斯科塞斯、以及奥利弗·斯通。
保罗直接哽咽住了。
“。。。。。。。他们。。。。。。。会喜欢吗?”
而这次,普莱瑞思并没有回答。
目送着他们取了电影票走入了影院。
直至售票大厅只剩下了他们三个。
埃迪已经面带疲倦,他明日还有在柏林的通告。
看了看表,已至凌晨1点。
索性让他们都回了宾馆,自己在影院大厅等候。
同埃尼奥发了条信息,表示自己回晚些回来。
坐在影院大厅的普莱瑞思等待着第一手的影评资料。
未等一刻钟,便陆续又一些人走了出来。
随即是更多的。
而他们大多都面带不耐。
那是对电影不满的眼神。
普莱瑞思的手心冒出了一层的汗。
索性,在开场20分钟后,这如潮水涌出的趋势渐渐止息。
离场处又恢复了平静。
这才如释重负的吸了口气。
此时影院的上座已经不足一半了,她甚至听得到售票小姐在那儿窃窃私语。
“这部电影是怎么回事?开场20分钟就走了一半,要烂成什么样子才会把排了几个小时的观众烂走?”
握紧了拳。
但她无法辩驳。
因为观众离场是事实,观众面带不满也是事实。
只是。。。。。。。。
有些不甘心。
她坐在影院的大厅。
空荡荡的,吹着许久未曾吹过的冷风。
第77章
两个小时前; 大卫·芬奇在私人的推特账号上发了一条自己想去看《走近伊拉克》的推特。
一个小时后; 大卫·芬奇便与好莱坞一众大佬、外加一个吕克·贝松一拍即合来到了威尼斯电影节《走近伊拉克》首映场。
而两个小时后。。。。。。。。大卫·芬奇后悔了。
李安邀请入围的电影。。。。。。。。骗人的吧。
不能说烂。。。。。。。。但至少称不上惊艳。
全无《萨冈》带给他的触动。
大卫·芬奇看过普莱瑞思的《萨冈》; 甚至可以说他对于普莱瑞思的执导风格的印象就起源于《萨冈》。
在他的印象里; 普莱瑞思的电影应该是精致而优雅的; 带着欧洲哲理与美学的共融。
可在现在这部电影里,他全然感觉不到那些让他在《萨冈》中折服的美学元素。
毫无波动。
平凡、太平凡了。
平凡到近乎颓长和无聊。
十多分钟了; 就讲了一件事; 那就是有一个战地记者来到了伊拉克; 这儿发生了战争,至于其他的信息; 他就再也捕捉不到了。
除了颓长的剧情发展,电视般糟糕画质也让他有些无奈。
在《萨冈》中对于细节锱铢必较的性格到哪儿去了?
大卫·芬奇简直无法形容自己现在的心情。
失望、太失望了。
再看到影片第14分钟时; 已经陆续有人退场,不会儿的功夫; 影院便空了大半。
大卫·芬奇也有了几分打退堂鼓的心思。
看了看身侧的奥利弗; 发现他也在瞟着自己的方向。
眼神相交; 不言而明。
大卫·芬奇抬了抬下颚,示意奥利弗·斯通询问他身侧的昆丁·卡伦蒂诺; 而自己则凑到了吕克·贝松和马丁·斯科塞斯身侧。
“走吗?”大卫·芬奇小声问道。
“再等会儿。”马丁·斯科塞斯答。
“都拍成这样了,还有什么好看的。”大卫·芬奇挑了挑眉。
马丁·斯科塞斯并没有理会大卫·芬奇; 仍然认真的看着荧幕。
大卫·芬奇又看了看马丁·斯科塞斯身侧的吕克·贝松,发现他也一脸认真严肃的看着大银幕。
“。。。。。。。”
大卫·芬奇突然觉得; 自己似乎跟不上时代了。。。。。。。他真的没看出来这部电影有哪里值得留步的。
与此同时; 奥利弗·斯通耸了耸肩; 表示昆丁也不打算提前离场。
“。。。。。。。你走吗?”吕克·贝松看向身侧的奥利弗。
奥利弗看了一眼不动如山的昆丁以及沉默观影的马丁·斯科塞斯、吕克·贝松三人。
踟蹰了会儿,答。
“。。。。。。走吧。”
大卫·芬奇与奥利弗·斯通离开了影院。
看着他们背影的昆丁·卡伦蒂诺哼了一声。
“他们会后悔的。”
下一秒。
普莱瑞思似乎就与昆丁心有灵犀的放上了大招。
亡人、离者、被炸成碎块的孩子。
即使画面依然粗糙,可这并无碍于画面由内而外的深刻情愫。
贫民窟——战场——巴格达。
这是一趟绝望的旅途。
明知众生皆苦,却只能无能为力。
炮弹划过耳侧。
炸裂。尘埃四起。
碎裂的摄像屏幕就像是这个苦难国家的微弱缩影。
岌岌可危。无能为力。
当最后一个镜头出现的时候,满场寂静。
导演讽刺的将空袭的声音用作了片尾的音乐。
昆丁沉默的看着屏幕,沉默的聆听着炮弹轰炸而过。
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直至十多分钟的花絮放完,整个影院也是安安静静的。
没有人起身,没有人言语。
寂静而沉默,一如伊拉克沉默的天空。
许久,马丁·斯科塞斯站起了身,鼓起了掌。
随即是吕克·贝松、昆丁·卡伦蒂诺。。。。。。。然后是全场。
两个多小时的沉默后,这个已经走了一半、近乎空了的放映厅爆发出了轰鸣般的掌声!
掌声传到了放映厅外。
售票小姐不明所以看了看放映厅。
“。。。。。。。。。不是说这部电影糟糕极了吗?现在这闹到这儿的掌声是怎么回事?”
“。。。。。。。。我也不知道。”
一会儿全都退场。。。。。。。一会儿掌声轰鸣。。。。。。。
这部电影怕是疯了吧。
胡思乱想着,售票小姐随意瞥了一眼,然后她愣住了,因为满脸被征服表情,从影院慢吞吞走出来的,可不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昆丁·卡伦蒂诺???!!!
售票小姐刚想大喊出声,便又哽住了喉咙。
因为随着昆丁·卡伦蒂诺走出的那两个男人,分别是好莱坞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以及那个拍了《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吕克贝松!
集结了好莱坞与欧洲两地的著名导演!这部叫《走近伊拉克》的电影究竟是何德何能!
然而很快,她便知道了答案。
昆丁走到了她面前,痞气的挑挑眉,问。
“《走近伊拉克》的观影表在这儿拿?”
“对。。。。。。。”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售票小姐的大脑已经失去思考的能力,糊里糊涂的拿出了一沓观影表塞到了昆丁手里。
“三张就够了。”昆丁抽了三张出来,分别递给了身侧的马丁·斯科塞斯以及吕克·贝松。余下的放回了桌上。
抽出口袋里笔,快速填写,随后将填完的观影表递还给了售票小姐。
售票小姐恍恍惚惚的分别接过来自昆丁·卡伦蒂诺、马丁·斯科塞斯、吕克·贝松的亲笔观影表。
愣着神,坐在原地。
直至同事问。
“怎么了?”
方才恍恍惚惚的回答。
“昆丁·卡伦蒂诺、马丁·斯科塞斯、吕克·贝松。。。。。。。。。。我疯了。”
“???”不明所以的同事古怪的看了一眼售票小姐。
然而沉迷于喜悦的售票小姐并不在意同事的古怪眼光,继续抱着这三张纸发呆。
许久,才想起来看看这上面究竟写了些什么。
售票小姐打开了这三张观影表。
马丁·斯科塞斯给《走近伊拉克》打了10分,理由是“实验巅峰,艺术之歌。”
对实验片的印象停留在《战舰波将金号》的售票小姐选择性掠过了马丁·斯科塞斯的评论,转而看向了下一条,吕克·贝松的。
“沉默的史诗,无声的哀鸣。”
。。。。。。。
不愧是吕克·贝松,评论都这么有深意。
售票小姐拿起了最后一张,这张是来自她的偶像昆丁·卡伦蒂诺的。
他会写什么呢?
期待着偶像高深见解的售票小姐虔诚的看了下去,看见昆丁·卡伦蒂诺刷票似得在可以选的选项上全部划了10分,并且如是写道。
“我是脑残粉,没有为什么。”
**
普莱瑞思在影院外的等待区坐了一整部电影的时间,直至轰鸣般的掌声透过狭长的走到传来,方才放了心,离开了影院,回到宾馆。
此时,埃尼奥已经睡着了。
普莱瑞思洗漱后,打开手机,同埃迪与保罗说了今天的情况后,又刷了会儿IMDb。
此时的评论还都是离场的第一批人发的。
言辞犀利,打分极低。
他们称这部电影为“只有空架子的消遣之作”。
普莱瑞思一一将这几条评论看完,然后按下了刷新键。
一瞬间的,原先的那几条评论被迅速湮没。
几乎是清一色的赞缪。
“崭新的电影形式,实验电影的领军之作。”
“曲高和寡的艺术作品。新时代的《公民凯恩》。”
“文艺至死,风格长存。”
其中最后一条“文艺至死,风格长存。”的发布者是卡洛斯·皮科尔,电影节成名已久的影评人。
次日。
首映反馈出来。
出人意料的,《走近伊拉克》的分数只有仅仅五分,两极化的打分趋势让它从一众高评分的入围电影中脱颖而出。
几乎是一瞬间的,铺天盖地的批驳砸向了普莱瑞思,砸向了《走近伊拉克》。
昆丁看到这些评论时是在午后晚些时候。
大卫·芬奇携着电影杂志同他聊起了昨日的电影。
“那可真是部差极了的作品。我从中完全看不到导演的用心。失望极了。”大卫·芬奇说。
“差极了?我倒是觉得很好。”昆丁挑了挑眉。
“。。。。。。。。你是认真的吗?”大卫·芬奇不可思议的问。
“当然。”昆丁回答。
“这部电影首日的IMDb评分不过4。6。。。。。。。”
“那是因为打分的里面像你一样没看完就跑的傻蛋多了。”
“要我说,IMDb真应该立马把这部片子塞入前250。”昆丁面不改色的回答。
“。。。。。。。。”傻蛋·大卫·芬奇表示越来越不懂自己的小伙伴了。
大卫·芬奇手里的电影杂志吸引了昆丁·卡伦蒂诺的注意。
明晃晃的评《走近伊拉克》的标题顿时吊起了昆丁的胃口。
看着大卫·芬奇挑了挑眉。
心领神会的大卫·芬奇递上了手中的杂志。
然而没过多久,便瞧见昆丁黑了脸。
随即,昆丁愤怒的将杂志归还给了他,拿出了手机。
“。。。。。。。。你要做什么?”大卫·芬奇问。
“谴责。”昆丁·卡伦蒂诺答。
于是下一秒,大卫·芬奇见证了昆丁登录了他从注册至今从未亲自上过的脸书大号,强烈谴责了无良报刊。。。。。。。。
《走近伊拉克》的超低评分堪称威尼斯之最。
就连远在好莱坞的詹姆斯·卡梅隆也听说了此事。
稍加思索,詹姆斯·卡梅隆便登上了自己的推特大号,发文道。
“我在《走近伊拉克》还未入围威尼斯电影节时便有幸看过初剪版本。
这是一部极赋时代意义的电影作品,打破了我们往常所认知的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分界,在电影史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实验意义无与伦比。
但同样的,故事发展缓慢、叙事镜头语言颓长,这种近乎苛刻的纪录片形式为了与故事片融合必定会舍去一部分观赏效果。
这是缺点,也是优点。
在舍弃大部分“喜欢爆米花”观众的同时,留住了那些真正喜欢“电影艺术”的人。
这是电影人对于电影的全新尝试,亦是我们当代电影人对于电影的眺望与反思。
这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它的创新与变革值得我们任何毫不吝啬的掌声。
但是受众不接受,也是必然。
曲高和寡,莫若于此。”
詹姆斯·卡梅隆的这篇推特在发送后瞬间引爆了全网。
最后一句“曲高和寡,莫若于此”简直戳中了所有文艺青年的心窝。
致力于文艺片创作的伍迪艾伦更是发文支持普莱瑞思,并表示她不需在意评分如何、票房如何、因为艺术本就是不可用当下的任何数字计量的,时光对于优秀作品的抉择总有自己的那一套,就像如今电影人入门必看、当年却口碑甚差、票房潦倒的《公民凯恩》。
有了詹姆斯·卡梅隆以及伍迪·艾伦的先例,一群好莱坞导演也纷纷开了口,为《走近伊拉克》洗白。
在两位好莱坞著名导演的加持下,《走近伊拉克》迅速攀升为年度文艺青年必看的电影之一。
更有甚者,由于威尼斯首映的关系,《走近伊拉克》暂时只能在威尼斯电影节的特定影院才能观看,于是文艺圈里都开始流传一种崭新的炫耀方式。
——“我看了《走近伊拉克》,没错,就是那部只能在威尼斯看到的《走近伊拉克》,不得不说,感觉好极了。”
在种种炒作下,首周下来,《走近伊拉克》的票房也已与《黎巴嫩》持平。
而IMDb的评分则是《走近伊拉克》暂时领先,一来是因为首日的评价两极导致不喜欢这种类型的观众都没有继续关注这部作品,余下的都是喜欢这种文艺至死风格的,二来是因为《走近伊拉克》确实在其先锋性已经实验性上略胜《黎巴嫩》一筹,更受专业影评人、电影人的青睐。
在这么多年的影片风格积累中,大家似乎都已经默认了欧洲出哲理片、好莱坞出商业片、苏联出实验片,而如今,这么一部如此“先锋”如此“实验性”的电影竟出现在了欧洲,并且与俄国电影人只专注“实验”而忽略“内涵”不同,这部片子是“哲理”与“实验”的并济,是欧洲难得一见、世界难得一见的“纯粹艺术电影”!
这样一部纯粹的、不受任何因素干扰的“艺术”电影,在当今大片崇尚视觉轰炸的商业电影中显得何其可贵!
影评人都疯了!
他们愿意为《走近伊拉克》奉上所有可以想象到的美妙词汇!只要能让这部片子传下去!看下去!
于是网络上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已金钱为计量,高诵着卡洛斯·皮科尔的深情描述——
“文艺至死!风格长存!”
第78章
李安拿着新一期的报纸走入了放映室。
委员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