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娱]最佳导演-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艺至死!风格长存!”
第78章
李安拿着新一期的报纸走入了放映室。
委员们都已经在室内等候。
将早上印好的纸条都发了下去。
这是讨论的第十天; 先前关于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评委会大奖等几个奖项已经讨论完毕; 大家投票时心里都已经有数。
只差最佳导演以及威尼斯电影节的重头戏——金狮奖了。
李安坐到了首位的座位上; 双手合十; 看着桌子两侧的六位委员。
决定先将金狮奖的得主讨论出来。
“你们对这次金狮奖有什么看法吗?”
没有人回答; 大家都沉默的低头看着自己的文件。
连续十天的讨论告诉他们的经验就是——第一个提出来的,总会是先被毙掉的那个。
“说出你们的想法。”李安催促道。
评委之一的乔·丹特看了一眼周遭的其他委员; 轻咳了一声。
“我认为《黎巴嫩》拍的不错; 那个叫马斯·舒姆里克的新人拍战争片很有一套。”
瞧见李安没有反驳; 另一位评委应和道。
“的确。这位新人导演对于战争的点抓的很准,至少在某些层面上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 我觉得我们是应该给新人一下鼓励。”
“如果只是抓着资历颁奖也太不上档次了一点。”法国著名演员桑德里娜·伯奈尔皱了皱眉“我知道你们想要给威尼斯带来些改变,可电影节的本质还是要提拔优秀的电影; 促进整个电影行业的向前发展,就这点而言; 我并不认为《黎巴嫩》能担起‘金狮奖’的名头; 毕竟这届雅克·里维特以及朱塞佩·托纳托雷都有作品参加。”
“我并不认为马斯·舒母里克要比雅克·里维特、朱塞佩·托纳托雷要差。”乔·丹特反驳道“雅克·里维特就不用说了; 他的电影从四十年前就没发生过变化,颓长、反常规、自诩是真正的实验电影; 连特吕弗都知道这条路走不通走回了他先前歧视的“法国优质电影”的道路,他还不知道在坚持什么; 是,我是知道真正的艺术可能会被大家忽视; 但是都四十年了; 他还是老一套的东西; 不得不叫人失望。
至于朱塞佩·托纳托雷,他今年的这部《巴阿里亚》明显就是一部试水之作,从先锋性文艺性来说完全比不上他之前的几部作品,就连《黎巴嫩》在某些层面上也比《巴阿里亚》来得强,我并不觉得就因为朱塞佩·托纳托雷名气大就给他奖是个好主意。”
“到您口中,雅克·里维特和朱塞佩·托纳托雷似乎都变得一无是处了?真不知道您是为了电影这么说,还是为了您和《黎巴嫩》导演的那些小交情。”桑德里娜讽刺的说。
乔·丹特红了脖子,刚想说什么便被李安打断。
“够了。一人少说一句。”
乔·丹特狠狠瞪了一眼桑德里娜。
桑德里娜不屑的哼了一声。
气氛陷入了僵局。
“你在看什么?”李安问向在一旁翻着杂志的莉莉安娜·卡瓦尼。
莉莉安娜是意大利著名女导演,纪录片出身的她向来寡言。
合上杂志,莉莉安娜推了推眼镜,答。
“一篇影评。”
“关于谁的?”李安问。
“一位年轻后辈的。”
听闻此答案的乔·丹特洋洋自喜的了一眼桑德里娜。
桑德里娜不屑的哼了一声,道。
“你以为本届威尼斯就马斯·舒母里克一个年轻人吗?”
“就算不是马斯,那也不会是你提议的雅克·里维特与朱塞佩·托纳托雷。”乔反讽道。
桑德里娜气的牙痒痒,刚想继续说些什么,便听见莉莉安娜又慢吞吞的道。
“的确不是你们提议的三人。”
“听!”桑德里娜讽刺的看向乔。
乔·丹尼恼怒的瞪了一眼桑德里娜,压着怒气看向莉莉安娜。
“不是马斯?那是谁?”
莉莉安娜喝了口水,慢吞吞的回答。
“一位年轻女导演。”
年轻女导演。。。。。。
普莱瑞思·克兰德?
得此答案的桑德里娜激动的眨了眨眼睛,天知道她喜欢极了这位导演的作品!
文艺、忧郁又带着些辛辣的自省!
整理了一下思绪,桑德里娜小心翼翼的问:“您说的是普莱瑞思·克兰德执导的《走近伊拉克》吗?”
“普莱瑞思·克兰德?”莉莉安娜念了一遍,随即点了点头“没错,就是她。”
“《走近伊拉克》的确不错。打破了传统故事片与纪录片的界限,很真实。”李安沉吟了会儿,评价道。
随着李安的发声,其他几位评委也都点了点头。
“这部电影很具有实验意义。”
“它让我想起《战舰波将金号》。”
“苏联实验电影与欧洲哲理电影的集大成者。”
“她值得一个金狮奖。”
随着最后一句话的发声,乔·丹尼直接黑了脸。
思忖片刻,道,
“这对马斯不公平。《走近伊拉克》是普莱瑞思执导的第三部作品,她拍第一部的时候可没有提名金熊奖。”
桑德里娜嘲讽的看着乔·丹尼。
“需要我提醒你一下吗?这是她的第四部作品了,除了《神秘博士》之外,她的个人电影的第一部《硫磺岛来信》就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第二部《萨冈》就直接置顶凯撒奖,而与你有些交情的马斯做到了吗?更何况,什么叫对马斯不公平?你的意思是要无视《走近伊拉克》的成就,将金熊奖颁给一个完全不如他的电影来维护你所谓的照顾新人的‘公平’吗?你是当观众没眼睛吗?”
室内一下子陷入了沉默。
乔·丹尼的脸涨得通红。
“行了。”李安最后说道。“大家自己心里都有数了,最后各自投票吧。”
言罢,便起了身。
携着一沓资料到了门口,似乎又想起了什么,转过头“莉莉安娜女士,不知我是否有幸能邀请您一同看场电影?”
“什么电影?”
“《走近伊拉克》。”
“当然。”莉莉安娜笑着起身。
二人走出了嘈杂的会议室。
**
四日后,威尼斯电影节颁奖当日。
普莱瑞思同埃尼奥一同走上了红毯。
当然,这个消息并没有提前通知保罗与埃迪。
普莱瑞思携着埃尼奥出现在红毯的那刻,埃迪直接愣住了。
保罗倒是很快的反应过来。
“这是你的男友?”
普莱瑞思点了点头。
埃尼奥同保罗、埃迪分别握了握手。
“我叫埃尼奥·萨冈,你们好。”
萨冈?
他与弗朗索瓦丝·萨冈有什么关系?
保罗心生疑问,但很快他便知道了答案。
小报记者簇拥了过来,高喊了一句“萨冈!萨冈的儿子在这儿!”
下一秒,一群拿着相机的记者便冲了过来,紧接着的是猝不及防的安保与警察。
在保罗很小的时候便做过一个明星梦,在梦里他变成了一位世界级的巨星,出门都要带口罩、十个保镖360度保护的那种。
可保罗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被十个保镖围住保护的梦真实现了。。。。。。。虽然起因可能并不是因为他。
在万众瞩目中,普莱瑞思与埃尼奥挽着手走上了红毯。
低眉浅笑,恰如璧人。
埃迪看了一眼,低下了眉头。
红毯上的埃尼奥有些紧张。
挽着的手臂肌肉僵硬。
到红毯中央驻足拍了几张图,埃尼奥的额头冒出了薄汗。
他向来不是一个外向的人。
见此,普莱瑞思只得加快了脚步,掠过了红毯。
先前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式时的新闻效果威力犹在,这也导致了现场的一大半观众几乎全都是普莱瑞思的颜粉。
一脸懵逼的颜粉。
“。。。。。。我是看错了吗。。。。。。我女神走过了红毯???”
“假的。。。。。。一定是假的。。。。。。走那么快是着急上厕所吗?”
“不吹,我刚刚看到了旋风侠。”
诸如此类的评论刷爆了推特。
其中“不吹,我刚刚看到了旋风侠。”被迅速顶起,甚至还被艾特了漫威。
“如果漫威有意造一个新英雄,那就考虑考虑普莱瑞思·克兰德吧,她不仅能本色出演还能顺便导了这部片子。微笑脸。”
当然,这一切普莱瑞思并不知晓。
此刻,她正忐忑的坐在椅子上,等待着评选结果的揭晓。
最佳导演已经在方才颁布,意料之中的,获奖者在《黎巴嫩》与《没有男人的女人》中产生,最终《黎巴嫩》的导演力压《没有男人的女人》的导演谢林·奈沙特拿下了本届威尼斯最佳导演,而谢林·奈沙特执导的《没有男人的女人》只被补偿性的颁发了一个最佳编剧奖。
但舞台上马斯·舒母里克笑的勉强,丝毫没有拿下最佳导演应有的喜悦。
普莱瑞思知道这是为什么。
因为根据威尼斯电影节奖项平分的规矩,这一个最佳导演奖已经说明他离威尼斯电影节大奖“金狮奖”远了。
李安拿着信封走上了舞台。
镜头在普莱瑞思与马斯·舒母里克、谢林·奈沙特、费林·阿金中切换。
最终,随着李安发出的声音定格在了一个人的脸上——
而那个人就是——
“恭喜!普莱瑞思·克兰德!《走近伊拉克》!”
那一刻,群星闪耀,她接过了仅属于她的金狮。
亲吻,拥抱。
不断呢喃着“感谢。”
这是她此生入行的第五年。
在这短短的五年里,她拿下了BATFA、拿下了奥提、甚至拿下了象征着欧洲文艺最高峰的凯撒奖——
而今天,她终于又拿下了一座,一座象征着欧洲导演里程碑式的金狮!
金发姑娘在灯光下亲吻了奖杯。
高高举起。
这是2009年9月13日!
今夜!
威尼斯封神!
第79章
经过威尼斯一役《走近伊拉克》的名头彻底打响了文艺圈。
各大发行商陆续联系了普莱瑞思; 可此时普莱瑞思已经没有了当时将《走近伊拉克》推向各大院线的想法了。
这是一部以大银幕为生的电影; 但同样的; 这也是一部“反战宣传片”; 与所有的纪录片一样; 他需要的不是少数的愿意掏钱看的观众,而是大众、任何一个存在的大众。
这部电影的制作经费一共只有120w美元; 而威尼斯的点映场已经净赚了490w; 除去先前同埃迪说好的150w片酬; 还余下了220w的纯盈利,与保罗商议后; 普莱瑞思决定将这笔钱捐给联合国贫困儿童基金。
“现在有两个方案,第一个是纯粹按照纪录片的宣发方式; 将《走近伊拉克》发到网上,第二个是二者各取一半; 院线有之; 网络传播有之。”普莱瑞思顿了顿看向保罗“要是你; 你选哪个?”
“如果是第二个方案,你怎么能让观众放弃免费的网络播放走向影院?要知道在家可比去外头轻松的多。”保罗皱着眉。
“这就是我接下来想征求你同意的。”普莱瑞思拿出一份资料。
保罗挑了挑眉。
还是接过。
这是一封捐款单; 受益方是联合国战区基金会。
保罗看向普莱瑞思。
阳光下,她说道。
“如果你同意的话; 我希望将全部院线收益所得捐给他们。”
保罗同意了。
在好莱坞当了这么多年的编剧,其实钱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多大的吸引力了; 相比较票房最后分给他的那几百万美金; 在某种层面上对他而言可能并没有捐给有需要的人来的快乐。
得到保罗同意的普莱瑞思将这个决定通知了经纪人杰瑞。
很快在杰瑞的操作下; 普莱瑞思便取得了几位热衷公益的慈善人士的电话。
看到其中一位的名字时,普莱瑞思愣了一下。
因为她也认识这位女士,甚至在某这程度上算得上有交情。
“梅丽尔·斯特里普?您确定吗?”普莱瑞思不可思议的问。
“当然。”杰瑞挑了挑眉“并且我认为她是这些人中最有可能借钱给你发行的。”
普莱瑞思迟疑的皱了皱眉。
杰瑞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
“梅丽尔·斯特里普去年一共捐献了2400w美元,其他一大部分都是捐给了好莱坞演职人员工会,专门资助那些穷困潦倒的导演或者是幕后工作人员,从这点而言,可以看出她对于电影制作方面的回馈,更何况——”
杰瑞顿了顿。
“更何况什么?”普莱瑞思问。
“更何况据小道消息,她喜欢极了你的《硫磺岛来信》,甚至对你的《走近伊拉克》也很有兴趣。”
“对我的《走近伊拉克》也很有兴趣?可她甚至都没看过它。”普莱瑞思有些不解。
“只要够纯正就够了。”
“够纯正?”
“不玩花架子,纯粹的艺术电影,政治观点正确,符合学院那群老古董的口味。”杰瑞解释道。
“可我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抨击美国政府的,毕竟伊拉克战争说到底就是美国少部分人对个人利益诉求造成的。”
“哦,甜心,好莱坞可不是英国,这点程度可算不上什么,更何况,美国的大多数人、包括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大导演都有些反政府倾向,不然《蝙蝠侠》系列就凭他对美国政府的丑化,能名垂青史?”杰瑞漫不经心的说。
“可是1970柏林电影节上的《O‘K》呢?那部记录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所犯罪行的纪录片还不是被强制退赛了。”
“那是1970年,现在已经2009了,相信我亲爱的,奥巴马政府的容忍度可比尼克松政府要高得多,更何况,现在是网络时代,号称‘自由’的美国可不会对你这部‘网络媒介’为承载体刚获得金狮奖的电影明面上做些什么。”
普莱瑞思仍有些犹豫。
杰瑞又说道“e on,瑞思,你就去问问梅丽尔,我真的觉得她对你这部电影挺感兴趣的。”
犹豫过后,普莱瑞思最终还是点了头。
拨通了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私人电话。
出人意料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对她十分热切。
她亲切的叫她瑞思,并在得知普莱瑞思的来意后表示,她愿意给普莱瑞思500w作为购买院线的发行资金。
在聊完投资后,梅丽尔又聊起了普莱瑞思的电影。
首先是演员。
“我喜欢极了你的电影,纯正的艺术气息,对演员极大程度的挖掘,朱莉亚·比诺什在你的镜头下简直是脱胎换骨了。”
再后是题材。
“《走近伊拉克》究竟是什么样的片子?纪录片?故事片?又或是两者结合?听说你们剧组只有三个人,是切切实实的到战场里拍的?”
最后是普莱瑞思接下来的电影计划。
“下一部电影你打算继续延续现在的拍摄风格吗?战争?传记?纪实?不知道你是否有意再拍一部女性视角的文艺片?”
最后一句话说出的时候,普莱瑞思便明白了梅丽尔的心思。
这已经是变向的向她发出片约了。
梅丽尔·斯特里普、法定必须提名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向她发出了电影邀约!
——简直是不可想象。
无可置否的,普莱瑞思心动了。
但她明白,银行账户里只剩下四位数的她并不能给梅丽尔想要的答案。
离投入她全部身家的《阿凡达》上映还有大半年的时间。
四位数的积蓄光是宣发电影所需的来回机票都支撑不了,更何况是要靠这些钱在高消费好莱坞活大半年的她。
下部电影,拍什么都不能再拍文艺片了。
咬了咬牙,普莱瑞思说。
“很抱歉,斯特里普女士。我短时间内,并不打算再拍文艺片了。”
“哦?”梅丽尔的语气里带着些许遗憾。
但很快便又恢复了心情。
“虽然有些冒昧,不过我是否可以知道你下部电影是什么类型。”
“商业。高票房的商业。”普莱瑞思答。
**
《走近伊拉克》的院线定档定在了圣诞节后,网络先于院线发行,网络发行的一周后,北美、欧洲、亚太同步上映。全球一共有92家院线负责宣发。
出普莱瑞思意料的,亚洲最快接纳《走近伊拉克》的竟不是亚洲电影业最为发达的日本、韩国,而是一向对引进电影有严格标准的中国,并且中国驻伊拉克领事馆表示愿意为《走近伊拉克》免费贡献12家院线用作《走近伊拉克》在中国的宣发。
向杰瑞咨询后,普莱瑞思顺理成章的接纳了中国的好意。
将网络订档时间和全球上映时间公布后,普莱瑞思便开始为电影的宣传奔走。
首先是推特。
与联合国接洽过后,他们表示愿意为普莱瑞思推广。
“《走近伊拉克》将会于2010年1月初于网络上映,一周后将会在各大城市的中心院线上映,院线上映索得将全部捐献给战区人民。您的点击与转发就等同于多让一个人看到这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常年生活在防空洞、人均活动地区不足一平方米、每日听着炮弹醒来、每日听着轰炸而息……《走近伊拉克》带你体会真正的战争。”
各国主流媒体也闻风而动。
与先前的《太阳报》、《电影周刊》不同,这次来采访的记者多出了许多新鲜面孔,他们大部分都是来自各国主流媒体。
“5美元的票价,10个濒临饿死孩子的救命一餐。”——《泰晤士报》
“利润为0的良心之作,唤醒人类良知。”——《自由主义报》
“用生命拍的作品,真正的反战电影!——带你走近战地记者的伊拉克世界。”——《今日美国》。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来自《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评论。
在这条评论被转载到网上的第一刻便被迅速置顶,原因无他,就因为撰写这条评论的是玛丽·科尔文——本世纪最负盛名的战地记者——那个从斯里兰卡到前南斯拉夫,从伊拉克到利比亚,号称哪里有战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的传奇女性。
“我们的使命是准确客观地报道战争和灾难,我经常会问自己,我写出来的东西到底值不值得冒生命的危险?”
“我为什么要报道战争?在过去几天里,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并不是典型的战地记者,因为我注重的是战争中的人性,我想告诉人们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几个世纪过去了,战争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战场上依旧炮声隆隆,血肉横飞;战场外妻离子散;交战双方都不肯公开真相。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做一名战争证人。”
——尽管时至多年,普莱瑞思依然记得这些前世科尔文的名句,这些注定写入史册的人生笺言。
科尔文对于《走近伊拉克》的发声无疑是将《走近伊拉克》的热度又推广到了又一高度。
几乎所有人都记住了这句话。
“The real war。”
真正的战争。
第80章
斯皮尔伯格去看了好莱坞场的点映。
点映地点位于圣莫尼卡海岸旁的电影院内。
看完之后; 久久未言。
这是与他当时在电脑上看的两种感受。
大银幕的质感让他更容易的捕捉到一些细节。
晚风、沙粒、碎片……
这些在往常看上去平淡无奇的东西放到了大银幕上竟有一种别样的风韵。
斯皮尔伯格并不能准确描述这种独特的美感审阅;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描述的; 那就是真实——与往日都不同的粗犷的美丽。
看完电影; 回到家中。
斯皮尔伯格将票根夹到了笔记本里。
合上的那一刻; 他突然在票根的角落瞄到一行小字——“本片所有院线票房将全部捐给伊拉克难民。多谢观看。”
字很小,只有小小一行; 但是却令斯皮尔伯格想了许多。
从他执意要让普莱瑞思商业起来开始; 一直想到了《走近伊拉克》刚刚拍完时。
他给她规划的商业道路是否错了?
或许她就是天生的文艺导演呢?
沉默许久; 斯皮尔伯格打开了邮箱。
一封来自DC的已读邮件安静的躺在邮箱里。
鼠标移到了删除键上,却又久久未点。
《绿灯侠》。
DC即将启动的重资力作。
自从诺兰的两部《蝙蝠侠·侠影之谜》以及《蝙蝠侠·黑暗骑士》的相继问世; DC的系列电影一下子便被捧上了神坛。
就连讲故事乱七八糟、全靠打打打杀杀杀炸炸炸取胜的扎克·施耐德今年刚上映的《守望者》也票房不错。
作为DC的新英雄,《绿灯侠》只要不是拍的太差; 抓住DC一贯的暗黑成人风,那么票房一定不会太差。
这是个难能可贵的机会。
可是; 普莱瑞思真的适合吗?
在删除与转发之间迟疑许久; 斯皮尔伯格拨通了在英国学戏剧的小儿子西奥的电话。
很快便被接通。
西奥的声音略带沙哑; 显然刚从梦中醒来。
“喂?父亲?这么晚您有什么事吗?”
“想问你些事。”斯皮尔伯格说。
电话那头传来了些细碎的声响,像是站了起来。
“您问。”西奥含含糊糊的说。
“你还记得普莱瑞思吗?当初你同我说起的那个女孩儿。”
“当然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