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母仪天下-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也开始盘算着跑路了!总之,根据那些地方官府的报告,有几个小国已经有些撑不住,想要内附了!真要是内附,到时候还是得许出几个诸侯王和彻侯封君的位置的。
  总之,通过推恩令,可以有效实现权贵阶层的更新换层,能者上,庸者下,不至于让上层的权力都被那些功臣之后垄断。见识了妻子的政治智慧,刘邦自然就担心自个儿子玩不过她!
  诚然,妻子年纪也不小了,可是她看起来依旧年轻,而女人呢,正常总是比男人能活,想想秦代的时候,那几位有名的太后吧,哪怕她们的确是向着自己的夫家的,但是呢,终归让刘邦有些想法。偏偏刘盈对舒云这个生母颇有些依赖之心,这也让刘邦觉得有些顾虑。要是刘盈跟生母有些理念上头的差异,有些隔阂,那么,他也没什么好担心,偏偏刘盈对生母的看法很重视,而且在情感上头也极为依赖,这就让刘邦担心妻子对皇帝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操控了!
  只是,他却没想到,他虽说让舒云去了偏殿,但是舒云耳聪目明,五感敏锐,只要她愿意,百米内的动静压根瞒不过她,因此,刘邦跟刘盈说的这些话,都落到了舒云耳中。
  舒云只是挑了挑眉,压根懒得理会刘邦这样的小人之心,实际上,若非民智没有大开,舒云甚至会直接准备搞君主立宪,皇帝吗,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势,保证兵权也就可以了,政事什么的,还是要下放到下面的官僚阶层手里。当然,前提那是一个精英的官僚阶层,要是那种人浮于事,如同明朝内阁那种,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那还是算了吧!
  舒云对于刘邦的遗言兴趣不大,刘邦呢,哪怕当了皇帝,也是个对于家庭毫无责任感的浪荡子,他真正爱的只有自己,至于其他的,根本不被他放在心上。
  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刘邦的死亡宛若一个时代的结束,刘邦后半辈子充满了传奇的味道,从起事开始,不足七年的时间,就平定了天下,老实说,当初许多追随刘邦的人,其实都未必真的相信刘邦能够席卷天下,大家当时最多想的就是刘邦可以在他们的帮助下,跟项羽平分天下而已。
  结果,最终就是那个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一败涂地,连同他的亲族都背叛了他,投入了刘邦的麾下。事实上,即便是刘邦当了皇帝,许多人对他依旧不信服,而如今呢,那些生了反骨的都已经被一一平定,天下太平,刘氏的统治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是深入人心,像是在关中,几乎没人再去怀念曾经的老秦了!
  比起当年始皇帝统一六国的时候,天下的百姓生活更加幸福,更加富裕,生活质量不会说谎,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谁会去怀念什么秦国甚至是之前的所谓六国呢?
  刘邦呢,又是个非常亲民的性子,他能在沛县那边跟一帮父老乡亲勾肩搭背,在关中,也是以一个非常亲民的形象出现的,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们亲眼看到皇帝微服进了某家赌场,跟一帮人在一块大呼小叫赌斗。
  而且呢,关中的百姓,也时常能够看到皇帝到乡野之间,查看庄稼的生长情况,还有一些乡老表示,他们曾经亲眼见过圣颜。当然,老刘家有点好事,就会想着减免赋税,给下面的百姓赠爵,刘邦去了一趟丰沛,路过的地方,都洒了大把的钱,又是给酒肉,又是给布帛的,也亏得如今少府能挣钱,要不然的话,以刘邦那样大手大脚的性子,早就将家当败得差不多了。
  而且呢,刘邦继位之后,就开始有意强化自己作为天子神圣的一面。这也是难免的事情,他得强调自己作为皇帝的正义性。汉室至今还没有说清楚,汉室这个国家是从谁的手里头传承的,毕竟,真正灭了秦国苗裔的是项羽,偏偏第一个入了关中的是刘邦,得了子婴投降的也是刘邦,但是一直以来,官方又没个明确的说法,说是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天下。
  民间又有一句话,说什么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意思就是,以后汉家失了这天下,是不是也要天下共逐之啊!
  陈胜吴广在历史上是起到了一种极为重要的意义的,毕竟,在这之前,大家都是觉得王侯将相,那是真的有种的,哪怕是刘邦,也要将自己的血脉推到尧帝,也就是有唐氏上去,而春秋战国时候,有名有姓的那些公侯贵族们,哪个身上没有上古三皇五帝,再不济也是三皇五帝那一系臣子的血脉?
  刘邦呢,因此后来就自称是赤帝子,斩杀了白帝子,意思就是自己本就是天人降世,自承天命,皇家也像模像样地搞出了一把赤霄剑出来,说这就是刘邦斩杀白蛇的宝剑。实际上那玩意舒云见过,就是一把寻常的宝剑而已,舒云随便就能伪造出一批来,人手一把。
  之后,刘邦又干出了一件叫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在汉室之前,只有四帝,但是呢,等到刘邦上位之后,他崇尚的数字是五,因此,硬生生造出了一个黑帝出来,像模像样的立下了黑帝庙,命人祭司。
  总之,刘邦在各种程度上,将自己进行神格化,这一套其实还是比较有市场的,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是这样,夏朝的王自认是太阳神,商朝呢,干脆来个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到了周朝,所谓天子的说法,就是从他们而来的,天子就是上天之子,除了老天爷,什么神仙都不认。
  当刘邦将自己拔高到了这个地步之后,他的死讯,足以让天下都为之轰动了!倒不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天子就应该不老不死什么的,事实上,在这个时代的普世价值里头,天子嘛,也是有生老病死的,但是天子的死呢,无非就是他完成了自己的天命,被老天爷叫回去了而已。
  当然,刘邦能糊弄得了下面的百姓,顶层的精英却是糊弄不了的,大家谁不知道谁啊,像是卢绾,跟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明明立下的功劳不够大,但是却在大封功臣的时候排在了前头,后来还差点将他封了王,要不是卢绾手底下有几个搞不清楚状况的二五仔,在那里鼓动卢绾,说什么你跟天子一起长大,就算真有什么天命,总不见他有,你就没有吧!所以,你上你也行啊!
  卢绾也觉得,刘季的性子,他再明白不过了,没道理刘季可以,自己不可以,结果呢,就在卢绾琢磨着想要搞一搞事的时候,被人告发了。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似乎大家搞起阴谋诡计来,都显得有些拙劣,毕竟是没经过后来的绣衣卫,锦衣卫,还有什么粘杆处考验的,大家就算是对上面有什么不满,也是喜欢直接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看看太史公的《史记》,有几个门客,就敢直接对外宣布自己要造反的逗比也是比比皆是,最后结果自然也很简单,很容易就被镇压了!而且还不是被大军镇压的,许多根本就是被地方上头的小吏镇压的。
  卢绾呢,若说什么才能,还真是不多,因此,他身边跟随的人呢,也没什么精英,因此,他这边才起了个念头,结果当天晚上就被刘邦请到了长乐宫,然后就被刘邦吓出了一身冷汗,最后老老实实地斩杀了自个手底下那几个不靠谱的门客,然后被削了一部分食邑,老老实实在家待着了。
  卢绾这样的,都不觉得刘邦有什么天命色彩,何况是其他人呢!
  不过呢,对于那些精英来说,他们其实也不在意什么虚无缥缈的天命,他们更看重结果。如今的结果就是,刘邦坐了天下,而他们呢,也唯有在刘邦的手底下,才能够发挥出相应的才干来。
  因此,对于刘邦的种种荒唐之处,也只好当做是非常人的非常之事罢了。
  不管怎么说,刘邦拉开了太平盛世的序幕,无论是群臣还是百姓都是认可的,因此,刘邦死后,天下缟素,都自发为天子守孝。
  等到刘邦被葬入了长陵,也就意味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以后就是刘盈的时代了。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如今不仅仅是刘盈的时代,还是舒云这个太后的时代,这就让许多大臣有些不满意了。
  如果刘盈如今还年少,那么没什么好说的,太后摄政这种事情在先秦时候,本来也就是常事,当然,更多的还是类似于周公召公这种辅政的。
  可现在的问题是,刘盈已经加冠,已经大婚了,估计等过了孝期不用多久,孩子都能生出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让太后来摄政呢!
  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因为舒云这个太后太不好糊弄了,之前刘邦在的时候,刘邦主管的多半还是军国之事,但是,关于财政上头的事情,几乎都是舒云这个皇后的主意,而即便是在军国大事上,皇后提出来的意见依旧非常中肯,就算是一开始没有被采纳,但是事后也会证明,皇后才是对的。
  皇后利用少府,可是撬动了天下的经济,也触犯了不少人的利益,而跟皇后,现在是太后了,跟太后比起来,还比较年轻的刘盈应该就好糊弄多了。
  因此,自然没多久就有人跳了出来,表示天子已经成年,作为太后,应该还政天子,太后留在未央宫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便是了!


第114章 吕后
  这样的折子还没让舒云看到,作为丞相的萧何看到之后,眉头就是拧了起来,冷笑一声:“愚蠢!”
  大汉呢,立国之初,就说了,以孝治天下,这辈子刘太公也没落项羽手里,刘邦也没说出什么“分我一杯羹”这样的混账话来,在这方面也没什么黑历史,所以,做了皇帝之后,立刘太公做了太上皇,又在舒云的建议下,将已经过世的刘媪封为太上皇后,而不是什么夫人。
  至于孝道这种事情,有个说法叫做三年无改父道,当初刘邦在的时候,皇后尚且能够管理少府,参与朝政,结果轮到自个儿子当了皇帝,居然还不如丈夫在的时候了,这算什么孝道呢!
  实际上,对于萧何这个层面的人来说,他们并不介意舒云主政,舒云主政的思路他们也能知道一些,无非就是刺激经济,以此强国。如今大汉刚刚建立没几年,这个时候,正是应该修生养息,恢复经济的时候,经济实力强大了,才谈得上其他,要不然,一穷二白的,光是匈奴人就不好对付好不好。
  之前平城白登山那一战,可差不多就将国库乃至少府的库房里头的钱财甚至是物资都掏空了大半,要不是皇后善于敛财,大汉财政都要濒临破产了好不好,哪里还能让刘邦到处撒钱。
  何况,太后也算是极有分寸的人,并不会什么事情都插嘴,她真正的重心还是在少府,而少府呢,本来就是直属于皇家的机构,他们母子两个究竟谁管着,是皇家的家事,这是下面的臣子该插口的吗?这根本就是离间天家骨肉亲情!
  事实上,刘盈在看到折子之后,也非常恼火。
  秦汉的时候,并不会出现有折子被下面的大臣先拦截下来,不会送到皇帝面前这种事情,因此,萧何虽说过了一遍手,最终,折子还是送到了刘盈那里。
  刘盈一看,就是雷霆大怒,他事实上一直心里有数,舒云对于他的影响一直属于潜移默化,而不会真的直截了当地对刘盈说,我说的都是对的,你要听我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刘盈暂时没感觉到自己的权力被别人瓜分了,事实上,舒云如今已经开始进入了无为而治的阶段,许多事情,已经不需要她亲自插手了。而且,少府的不少机构,已经被舒云转移到了刘盈那里,毕竟,舒云不可能管理一辈子的少府,甚至,少府如今体量实在是比较大,舒云已经提醒刘盈,以后要注意将少府拆分出一些机构出来了。
  像是现在,舒云已经从少府拆出了一个大农来,主要负责农作物还有各种农用工具的引入与改良,还有在民间的推广。当然,虽说机构从少府独立出来了,不过财政上头,暂时还是依赖于少府的,等到回头能够靠着各种农具的推广挣钱之后,这个机构就能真正独立出来了。
  事实上,在舒云的计划中,少府将会成立出几个科学院出来,与少府合作进行科学技术的改良与发展,成立属于大汉的皇家科学院出来。
  而少府呢,就是相当于央行,央企,国企了,承担一部分安置就业人口,还有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
  当然,这些不是一年两年能做成的,如今许多偏远的地方,大汉的统治还没有深入人心呢,所以,还是先打好基础吧!
  舒云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对刘盈几乎毫无保留,刘盈也不是什么傻瓜,事实上,这个时代的精英,对于经济方面的东西,其实是非常敏锐的,作为皇帝,当日刘邦在外征战,刘盈名义上监国,那个时候可就学了许多东西,尤其,舒云曾经就告诉过他,皇帝做需要的就是有钱,有钱才养得了兵,才不用受制于朝堂。另外呢,就是人心,刘盈只要能按照舒云的意思掌握住少府,那么一方面可以收拢人心,另一方面呢,还有源源不断的财源。
  别的不说,以前的时候,上林苑就是个被战火折腾得差不多的皇家园林,到了老刘家手里呢,干脆用来安置一些失去了土地的百姓,当然,开国之初,这样的百姓其实不多,也就是到了后来,关中第一次授田结束,却又有一些当初为了逃避战乱,躲在南山之类的地方不敢出来的百姓出来了,他们不愿意离开关中,到别的有地的地方分田,干脆就留在了上林苑中给皇家耕种。
  对这些百姓呢,收的租子可比外面那些地主低多了,甚至皇家有什么喜事,还要减免租税。因此,上林苑几乎是没什么产出的,但是到了舒云手里,舒云就直接叫人挑选各种长出来的果子比较好的果树,什么桃树,梨树,柿子树,枣树,栗子树之类的都要,然后进行嫁接,长出了果子之后,先卖鲜果,柿子,红枣这种可以做成干果,甚至干果更好吃的,制成干果卖,不能做干果的,还能用糖浆腌渍了做果脯,舒云还尝试着酿造果酒。上林苑地方大,变成果园之后,每年的收入那是蹭蹭蹭往上涨。
  以前的时候,舒云还在上林苑养兔子,现在,民间也开始养兔子了,上林苑呢,就改为养鹿,这也算是刘彻的创意,将鹿借贷给百姓养着,不用自己费心,鹿茸鹿角都是钱,每年都能收割,这些可都是钱。
  总之,如今光是上林苑的收益就足够皇室内部生活得比较滋润了,刘盈自然看得到其中的好处,可以说是两全其美。他自然是觉得,自家母后对自己,那是毫无私心,因此,对舒云愈发孝顺。
  刘盈觉得自家母后简直是天下第一慈母,还又有一番灵慧的心思,下面那些大臣却想要唧唧歪歪,自然没法讨了刘盈的欢心。
  因此,朝会上头,刘盈都懒得听那几个上折子的人啰嗦,直接就将人斥责了一番,又夺了他们的官职,叫廷尉审理,然后便拂袖而去。
  许多人以为这几个人不光要面临刘盈的问罪,接下来还会面临太后的报复,毕竟,大家一贯觉得,女性都是小心眼的生物,太后也没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就被无端找了麻烦,太后不报复那才叫奇怪了呢!
  舒云的确报复了,事实上,作为上位者,或者说,作为皇帝,太后这样的身份,宽容并不是什么良好的品质,这只会让人得寸进尺。
  做皇帝的,最宽容的,大概莫过于宋仁宗赵祯了,这位简直就是被人指着鼻子骂都能唾面自干,结果他最后得到了什么呢?一个只能说是虚名的谥号而已,他的女儿所托非人,想要和离都是不能,回来告个状都要被那些臣子训导一番,他的儿子一个接一个的死去,甚至,他后宫的妃嫔公然偷情,最终,他就算是再不爽,也得过继嗣子。结果过继来的这位根本就是个白眼狼,登基之后就翻脸不认人,追封自个的亲爹做皇帝,对赵祯的遗孀还有女儿也没有半点照顾的意思。
  事实上,皇帝这种生物,很多时候,不是他们要保持一个冷酷无情,或者说是喜怒无常的形象,实在是因为如果不这么做,被那些臣子摸清楚了他们的脉门的话,那之后,只会被欺上门来。
  像是历史上的刘盈,其实他难道真的是甘心老老实实待在自个母亲的阴影下,一切政事不是出自长乐宫,就是出自丞相吗?实在是他刚刚想要做点什么事情,就被那时候刚刚担任了丞相之职的曹参喷了一顿,他退缩了这么一次,然后就几乎没可能继续拿回自己的权柄了。
  刘盈的许多悲剧都是出自他这样的性格,而如今呢,刘盈的性格跟那一条时间线上的他出现了很大的差别,起码没有被刘邦否定过,又在作为太子的时候做出了不少成绩,手里头也有相应班底的他,就算本性是比较宽厚的,但是呢,相比起来,性子可要强势得多。
  而舒云呢,也不乐意自己成为那些大臣刷声望的工具,她如今已经习惯了一次次的穿越,而相比较刚开始来说,如今的舒云呢,其实比以前要任性不少,别的不说,她已经不怎么愿意继续受什么委屈了。所以,她能直接跟刘彻不阴不阳,只保持表面上的礼貌,也能对着刘邦甩脸子,而如今呢,几个秩比都不到一千石的官员,就敢拿着她刷名声,想要混个刚直的名头谄媚刘盈这个新君,要是舒云听之任之,一点表示都没有,对方还要觉得她软弱可欺呢!
  因此,舒云很快就做出了相应的反应,舒云查了一下那几个人的出身,然后呢,就直接下了一道诏令,表示这等毫无忠孝之心,不能忠君体国的人才,刘氏用不起,所以,你们自个在家宣扬你们的忠心就好了,就别上朝膈应咱们老刘家的人了!因此,诏令上直接表示,这几家三族之类,五代不得出仕!
  也是因为这几个人本身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出身,他们其实是出生儒家,在儒家里头呢,算是谷梁一派的,嗯,也比较倾向于鲁儒那边,事实上,鲁儒那边也有很多派系,孔子那么多的弟子,颜子的后人算是一个派系,还有什么曾子,子贡之类的,总之其实是很多的。
  如果说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过多年的演变,事实上儒家最终是鲁儒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的话,如今的鲁儒呢,其实很悲催。
  刘邦不喜欢儒家,因此朝堂上儒家出身的官员非常少,一般呢,就是在太学做博士,还有就是当初跟着叔孙通制定礼仪的那些人,如今也是在太仆,太常之类同样需要讲究一定礼仪规制的部门里头任职。他们这一次呢,也不过就是想要投机,毕竟,以前的时候,刘邦讨厌儒家,已经讨厌到了毫不掩饰的地步,所以呢,他们这些人只能缩手缩脚,不敢出头。
  甚至,鲁儒呢,当年还干出了给项羽戴孝的事情,着实将刘邦恶心了一把,刘邦虽说没明说,但是如今呢,朝堂上就算是真的是鲁儒,也得打着儒家其他学派的旗号入仕。
  这几个投机分子呢,在儒家里头,还是有一些身份地位的,要不然也混不到如今的地位,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不过就是想着,这事哪怕是失败了,也不过就是祸及自身,不会连累到其他人。等到以后,太后跟皇帝之间冲突变得明显起来之后,皇帝就会想到他们这些人的好处了。
  哪知道,刘盈的确不是什么喜欢搞株连的人,将他们处置了也就算了,舒云呢,却并不打算纵容这种行为,要是什么事情,只需要揣摩帝王的心思,就能够身居高位,那么,还要做实事的人干什么!大家都去投机,都去搞党争好了!
  党争这种事情本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呢,党争需要变成一种良性竞争,大家比能力,比政绩,而不是比谁能够摸准皇帝的心思,谁能够站在胜利者的那一方。
  朝堂上光是这些想着各种斗争,不去干实事的人,那还有什么希望。
  所以舒云一出手,直接就将他们打入了泥潭。
  这些人呢,在齐鲁那些地方,本来也就算是官僚地主阶级了,家有恒产,日子过得不错,要不然呢,也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如今绝了他们五代之内三族的出仕之路,那么问题就大发了。
  以后他们的子孙读书习武也是无用,他们乃至他们的亲戚都不再有可能结到什么靠谱的姻亲,只能在下层选择婚姻,如此一来,家族成员的质量自然会逐年下降,五代之后,起码是百年的时间了。百年时间,放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都足够一个国家从开始走向灭亡了,何况是一个寻常的家族。
  没有了上面的庇护,他们家族的影响力就会消失,财产也会被别人侵吞,可以说,百年之后,因为他们的错误,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会彻底沦为平民,说不定再也没有翻身的余地。
  当然,如果他们能够拉的下脸,脚踏实地做事的话,那也未必不能成事,比如说去做商人,或者说干脆一点,改做别的什么行当,如果能够积蓄一定的财富和技术的话,总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可是如果他们不能够改弦更张,继续在这条路走下去的话,那么,等待他们的,自然就是毫无光明的未来。
  舒云来了这么一手,顿时,整个朝堂上的人都不敢吭声了!果然女人都是小心眼的生物,一下子就将这几个人的家族都算是完全打入了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