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贾敏齐家记-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他在去“劝说”母亲之前,先跟一直默然不语的媳妇李纨道,“怎么也没拦着太太?”
    他也没等媳妇回答,而是继续道,“若无姑父姑妈照拂,我也不能有今日。”言毕便起身直奔母亲的院子。
    他不在家,也不怪媳妇整日里都想着“独善其身”……但是姑父姑妈眼里不揉沙子。
    李纨望着丈夫的背影,面红耳赤……这可不是害羞。
    贾珠和元春兄妹的院子都离王夫人很近。贾珠刚踏进母亲的院子,便有丫头告诉他:大姑娘刚进门。
    贾珠点了点头:兄妹俩又想到一起去了。二人早有默契:不求舅家帮衬,只求别连带着母亲一起拖他们的后腿。
    兄妹俩和姑父姑妈见解完全一致:都不看好太子,他们哪还能跟大舅舅王子腾随意亲近?
    元春眼见亲哥哥做了救兵兼后盾,更安心了几分,便坐至母亲身边轻声道,“母亲可知道孙老太爷去了?”
    这哪能不知道?给他家随礼的银票还是她亲自看着丫头包起来的。
    元春见母亲点头,便继续道,“母亲可知道前些日子钦差南下查案,查的便是孙家。”
    王夫人道:“毕竟是太子舅家,又怎么动得了真格的?”
    贾珠直截了当道:“圣上派了两位皇子南下。”
    王夫人立时不言语了。
    元春好歹还会用言语引导一二,贾珠如今便是快刀斩乱麻,“姑父的座师是阁老。大舅舅曾经攀附过孙家,如今见孙家不妥,想借着咱们家再攀上姑父的座师……”
    孙老太爷没了,圣上不好再追究太深,免得让功臣心冷,但孙家的亲友同盟未必能有这般幸运。
    都是亲戚,帮衬一下又如何……这种话面对凝重而严肃的一双儿女,王夫人可就说不出口了。被儿女驳了面子,她胸闷得不行,却终究无处发泄。
    贾珠又道:“没有姑父姑妈器重,儿子不会有今天。但姑父不到四十,已然坐稳了封疆大吏,孙二何等嚣张跋扈,又在姑父这儿讨得好处了?”
    元春见状,也来了句大实话,“母亲,姑父姑妈能帮大哥,未必不能……”害了他。
    王夫人抚胸吸气,沉默半晌才道,“听说你黛玉表妹跟宝玉年纪相仿?那就是跟你大舅舅的长子也差不多了?”
    元春无可奈何地望着亲哥。
    贾珠倒也不气,“那母亲跟姑妈提一提吧。儿子可没这般厚脸皮,等过些日子就去向姑父姑妈请罪。”
    王夫人顿时语塞。
    其实她就是不甘心。真正跟小姑子当面放对,她没有这番勇气。
    王夫人内宅的手段足够,但只要出了荣国府,她压根不用人说就会主动收敛起来——说起来,一个快五十岁的五品官之妻在京城怎么有扬眉吐气的机会?还不是得指望儿女。
    而她最怕的也是儿女不肯孝敬她。
    经此一事,王夫人的不安越发分明:元春听她哥哥的,而珠哥儿绝对说到做到!
    却说这番母子对话,贾珠在给姑父姑妈的短笺上一笔带过:不过照他所想,大约大舅舅真地想过跟姑父结亲。
    却说贾敏先收到侄子送来的消息,看完不过一笑:王子腾的长子前世早夭。同时她很是欣慰:珠哥儿也没白疼。
    其实王夫人打发人来请贾敏回娘家,贾政也是默许的,但他始终都没出面。得知王夫人屋里的动静的贾母却在第二天直接让鸳鸯上门分说。
    贾母一直有意让宝玉黛玉成婚,此番鸳鸯玩笑着复述王夫人“年纪相仿”之言,也是替贾母“旧事重提”。
    这也就是鸳鸯这个老太太跟前深得信任,极有脸面的大丫头,换个人都不敢当着贾敏的面儿说起这话。
    完全不替二儿媳妇遮掩,母亲的态度不言而喻。
    贾敏闻言也是痛快,直接道,“若是宝玉能跟珠哥儿一样,我二话不说。”
    没戏!鸳鸯一听,立即陪笑道,“姑太太最是爽利。”
    贾敏道:“当着自家人我还说不得真话,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这话鸳鸯就不敢乱接了,她也怕姑太太意有所指。
    贾敏还真没生气,敲打过后她还是贴心提醒了一回,“京里不好说,等耐心瞧瞧。老爷回京只面了君,连两位座师处尚且没去拜见。”
    鸳鸯回去就把贾敏的话一字不差地说给贾母。
    贾母点了点头,吩咐道,“都留心些,这些日子不要乱跑。”
    午后,贾珠与贾琏兄弟俩正在书房说话,贾珠身边的小厮忽然轻轻敲了敲门板,低声道,“大爷,二爷。”说着便把一封薄薄的信恭敬地递到了贾珠面前。
    贾珠当着堂弟也不隐瞒,边拆信边道,“姑妈送来的……”一目十行地扫完信笺,神情有些复杂,“父亲被参了。工部有些账目不大对。”
    作者有话要说:  贾政会快速去官,给贾珠腾地方。
    原著里元春都做了贵妃,贾政也还是五品官……足见能力了。

  ☆、第45章

贾政从宫中出来,回到府里的时候双腿还是软的。乃至于缓缓步入书房,坐到自己的位子上,端茶的手还一直在颤抖。
    他的心更是砰砰跳个不停。作为一个鲜少得见天颜的工部五品官,上一次面君还是圣上亲自给尹泽和元春做媒那会儿。
    与此同时,贾珠的书房里,听说二老爷被参又让圣上召见,如今回家一头扎进书房没了动静,贾琏有点忧心,迎着堂兄贾珠的目光问,“咱们去劝劝?”
    有道是独木难支,贾珠自认为没有祖父的才智魄力,能一个人撑起整个家族,那么交好拉扯同样上进的兄弟就是必然,兄弟俩一文一武正好互为臂助。
    而交好的第一步,往往就是待之以诚。
    说句老实话,父亲贾政因受孙家牵连而挨参,贾珠不觉得父亲能挺过这一劫。于是他跟贾琏照实说了自己的看法,还不忘记再透露点小消息,“刚才给我送消息的便是姑父家的长随。其实……当初御史上本的时候,就给姑父透过口风。”
    那姑父为何不拉一把二叔……这种傻话贾琏早就不会问出口了:姑父不说是收拾孙家的急先锋,至少也是个中坚。二叔早先跟孙家暗通款曲,这事儿尽人皆知到了连他舅舅都写信提醒过他。
    看好太子的臣子不少,毕竟是多年储君,处理政务也是把好手;但看不顺眼孙家之人……更是不在少数。
    孙老太爷没了,孙家大老爷丁忧,转眼间孙家的影响力消散大半,那些昔日抱着孙家的腿爬上去的人,尤其是站得不大稳的,肯定会最先被清扫下来。
    识相辞官,绝对是明智之举。曾跟孙家有牵扯的二叔辞官,对他和大哥的仕途都有好处,想到这里,贾琏就更张不开嘴了,同时还稍有尴尬。
    贾珠绝对比贾琏看得更深更远:父亲辞官,姑父乐见其成。自家也会随着父亲在家闭门享乐,而跟太子割裂开。
    贾琏看着这般“憨实”的堂弟,他提点道,“你也是姑父姑妈的侄子。”
    说白了,做官没有靠山很难爬得高走得远。只凭堂弟那位舅舅,仕途上的保证远远不够。
    贾琏一怔:他以为堂兄刻意在姑父姑妈跟前把兄弟俩分了个亲疏先后……他也没辙,毕竟姑父姑妈的确更偏爱才学过人的堂兄。
    冷不丁听到贾珠这番话,他忽然有种枉做小人的内疚之感。
    话说,回到家无心更换朝服的贾政,浑然不觉儿子和侄子的心思,只是心慌得厉害,同时又带点侥幸:亲家万一不想亲事难看,乐意拉他一把?去跟妹夫说几句好话,他也不至于坐视不理吧?
    他虽然在面君时脑子很乱,但回到家里坐了一会儿便想出了法子。自从为贾雨村一事而跟妹夫妹妹略有不快,他在写信过去,妹夫和妹妹只肯跟他聊家事,但凡涉及一点~政~事~朝局,都得不到回复。
    贾政不至于一点自知之明都无,直接找上妹夫怕是要吃闭门羹,诳妹妹回来又没能成……他忽然有点惆怅:怎么跟妹妹妹夫闹到这一步的……
    惆怅归惆怅,贾政还是不肯毫无挣扎地交出头上乌纱,虽然他知道辞官能一举免去所有以前惹下的麻烦。
    但他舍不得。
    看似云淡风轻不慕权势的政老爷为了升职和寻找靠山,总共花费了十余万银子。
    就冲这一大笔银子,贾政没用尽所有手段之前,焉能甘心?他甚至都没打发人往王夫人处传话,打定主意便直奔母亲的院子。
    有道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再说晨昏定省也不是这个时辰。
    贾母一听鸳鸯禀报,便知道二儿子必是遇到难处,前来讨个主意。
    贾政先见过母亲,起身后也不隐瞒,“工部近年修缮钱塘江边堤坝的账目一直对不上。那些银子大半都让孙家贪墨,儿子……还有一众同僚都知道。今天圣上召见……就是问起此事。”
    儿子奉承过孙家,如今孙家要倒了,儿子就受了牵连。
    这意思贾母怎么听不懂?她半晌没有言语,直到贾政忍不住抬眼望了过来,她才道,“你是个什么打算?”
    贾政低声道:“儿子想问问妹夫还有没有法子。”
    贾母追问,“你大舅子那边没说什么?”
    贾政饶是做官多年,闻言也面皮发烫,“他……自顾不暇,许是无能为力。”
    儿子亲近大舅子,疏远妹夫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贾母看不顺眼此事也有了年头:儿子连孙子都有了,不好轻易教导他罢了。
    贾母刻意问道:“当真?”
    贾政脸色极不自然,勉强道,“是。”
    大舅子王子腾早已攀上容家,定能保住官位,若说拉他一把,八成没戏。这消息也是他花银子才得知的。
    贾母摇了摇头:看出了儿子的口是心非。王子腾何等品行,这些日子还瞧不出来吗?他都“自顾不暇”了,你还指望他拔刀相助?
    前世,出息的女儿女婿以及长孙悉数早逝,两个儿子哪个都指望不上,除了重用娘家得力的王夫人与王熙凤姑侄俩,老太太就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生有异象的宝玉身上了。
    这辈子,贾母不说女儿和长孙言听计从,好歹多了许多消息渠道。贾母果断道:“过几天再叫你妹妹妹夫一家子来做客。”
    “这……”贾政忙道,“怕是来不及。”
    “糊涂!”贾母厉声道,“如今局势不明,你妹夫稳妥与否尚且不知。他若是不妥当了,咱们又当如何?”
    贾政无语,只得灰溜溜地从母亲的院子出来。
    听到鸳鸯打发小厮送来的消息,贾珠和贾琏兄弟俩相视一笑,连笑容中的苦涩都一模一样。
    就像元春说的,求人总得有个求人的态度。有求于姑父,还舍不得放下身价……姑父不帮你也理所当然。
    贾琏满腹心事回房,喝过茶润了喉咙,凤姐儿便上前亲自服侍他更衣。
    这一世王夫人和王熙凤姑侄俩都因为过分贴补娘家而出了丑,府中中馈之权早就落到了李纨手中,凤姐儿再有才干也只能辅助嫂子,且不能经手银钱。同时这妯娌两个上面还有贾母这个老祖宗坐镇,还有即将嫁给宗室的小姑子元春盯着。
    整个荣府上下多少都有些欺软怕硬,凤姐儿算是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但不得不承认,欺软怕硬之人往往也比较“能屈能伸”。
    父亲去官,伯父没伸手,以及这些年府里的动静,凤姐儿确信了两件事儿:伯父王子腾大约也开罪不起姑父林海;姑父姑妈眼里不揉沙子,且极不好惹,但是……他们乐意提携后辈。
    于是凤姐儿前世那些出格的事儿愣是一件都没机会,同时也没胆量做。
    话说回来,头顶数座大山,凤姐儿行事不敢恣意,整个人反倒没前世那般狠辣,戾气也不重,只是那份灵巧光彩也不如前世……这就是有得必有失了。
    在贾琏看来,媳妇自从岳父丢官又诚恳地当着全家人认了错,之后一直乖巧贴心。贾琏是真心喜爱凤姐儿,因此很乐意跟凤姐儿多说些体己话。
    于是他开口第一句就是,“二叔那官儿……要悬。”
    凤姐儿也不隐瞒,直接来了一句,“果然。”
    贾琏惊讶道:“你怎么知道的?”
    “下午我去元春妹妹那儿坐坐,正巧她刚看完尹二爷给她的信,顺口就跟我提了一句。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二老爷在朝中恐怕不大自在。”
    元春跟凤姐儿可比大嫂子李纨熟稔得多。
    贾琏听了就笑了,“我这个妹子确实厉害。”不厉害能从宫里全须全尾的出来?“我听大哥的意思,姑父这回若是不做京官,大哥还是要跟着走的。”
    说起这个,凤姐儿多少有点嫉妒,不过她终究不会轻易挑拨兄弟俩的关系……将来指望大哥的时候恐怕不会少。
    “元春妹妹婚后,咱们也得去西南赴任了?”这就是明知故问,兵部文书上贾琏的赴任之日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就在元春大婚之后的十天。
    贾琏听出凤姐儿话里有话,“怎么说?”
    “咱们到了西南,怎么跟大哥往来?”
    “写信啊。”贾琏脱口而出,片刻后终于意识到凤姐儿意有所指,“你是说……”
    凤姐儿接着道:“咱们不能光指望从舅舅那儿知道京里的动静。横竖元春妹妹消息灵通……”
    她的意思就是兄妹三个书信照常,但是烦劳必定住在京城的元春居中整理汇总消息,定期传给两位兄长。
    她这个主意不错。贾琏听完便是眼前一亮,甚至忍不住把元春都叫出门来,一起到贾珠的书房仔细商量。
    兄妹三个谁都不觉得元春嫁入王府就得老老实实做起儿媳妇,就算头顶有个不怀好意的填房婆母,元春照样该如何便如何,撑死了就是比在娘家时行事再稍微谨慎一点:她有才智手段,还有丈夫呵护。
    能帮衬哥哥,元春十分乐意:两个哥哥一个在西北,一个在西南,有了什么消息也一样会早早告诉她,亦能让她为未来夫婿添上一份助力。
    为此元春还正经谢了凤姐儿一回。
    却说一直闭门谢客的林府终于等来了那一纸文书……韩琦抓住的杭州府丞在得知孙老太爷过世之后终于崩溃,什么都吐露了出来。
    浙江夏税亏空,虽然明眼人都知道谁才是罪魁祸首,但没结案之前,严格来说林海也是待罪之身。
    只是这个待罪之身,不仅浙江上下一众官员,两位钦差皇子,乃至圣上都不在意就是,但林海在京城却是防备哪一位忽然跳出来借题发挥——毕竟孙家老太爷刚刚去世,很多人家都绷紧了神经,而人在极度紧张之下,往往会头脑一热手段过激。
    于是林海就跟贾敏商量着这几日的行程:座师府上必去,至于荣府吗……可以等等再说,虽然贾敏挺想念母亲。
    盖因夫妻俩的心意完全一样:一点也不想挽救贾政的……仕途。不过母女两个人没见着,消息往来却十分频繁,别忘了贾敏还有三个好说客,贾珠、贾琏和元春。
    这兄妹三个自然不会直接劝说贾母让贾政辞官,但会把这些年贾政暗中做过的事项拿给贾母看。
    还没看到一半,贾母便果断决定,让儿子赶紧把位子留给她的宝贝孙儿:并不在于贾政花费十余万银子四处打点,而是儿子曾经急功近利,往一家人送过银子,而那一家人如今已经抄家夺爵,男子流放,家中只剩下若干妇孺。
    这笔旧账若是被翻出来,两罪并罚就不是辞官能脱罪的事儿了!
    数日之后,元春大婚的好日子,亲朋都在道贺之际,成了白身贾政笑容十分勉强,王夫人也笑得僵硬,分明是一副喜忧参半的心情。
    而一众宾客则神色各异,多是一副坐等好戏的模样。
    作者有话要说:  今日有多更掉落……

  ☆、第46章

不管在场宾客多么各怀心思,可真正坐等看自家笑话的贾家人却是凤毛麟角,但邢夫人肯定得算上一个。|
    她也是满脸笑容,毕竟是喜事,只是这笑容细看一下便瞧得出不怀好意。
    相较于“率真”的媳妇,大老爷贾赦却实在笑不出来——元春婚事若是出丑,难看的整个贾府。
    别说涉老爷,就跟在琏二哥身后帮忙的贾环也没什么喜色:他爹赋闲了,他能高兴?!
    话说元春这个长姐十分称职,对亲生弟弟宝玉十分疼爱不说,对庶出弟妹以及两个堂妹也颇为照顾。
    她不至于教导庶出弟妹各个出挑——那是给母亲王夫人的心口捅刀子,但起码让弟妹懂事明理,不要拖自家的后腿。
    如此一来,不说本就精明有分寸的探春,便是贾环也比前世强上许多。
    一众兄弟姐妹都存了应付宾客闲言碎语,以及到宁王府给元春撑门面的心思,唯独宝玉为最喜欢的大姐也要嫁做~人~妇而惆怅伤怀了许久……
    偏巧大姐大婚又赶上父亲去职,看着四处嘀咕,笑得微妙的宾客,宝玉反倒生起“恨铁不成钢”一般的念头:大姐若是不成亲,便没有这些烦心事儿!
    宝玉站在人来人往之地,脸色越发阴沉,一直留心他的湘云见到,赶忙趁着周遭无人理会,拉着他跑到凉亭假山之间,不等站定湘云便直接提醒道,“今儿是大姐姐的好日子,爱~哥哥难过舍不得也不能让外人瞧见。”
    宝玉想也不想,声音不小,“我怎么高兴得起来?!”
    宝玉这还是头一回对湘云语气不善,湘云一怔,旋即就是恼怒,转念一想大姐姐和二哥哥虽是姐弟,但情同母子,仔细算起来二表婶教导二哥哥的时候远远不如大姐姐呢。
    大姐姐出嫁,与二哥哥再见哪能还像以前那般自在?这股子恼意便少了一多半,湘云定了定神,又低声劝道,“既是舍不得大姐姐,也得忍一忍,将来又不是不能得见了。”
    湘云略带委屈,却依旧柔言软语,让宝玉顿生愧疚之心。他拱手道:“刚才……口不择言,妹妹莫要怪我。”
    湘云自然不会计较,“大姐姐还没出门,爱~哥哥是不是再去瞧一眼。”
    宝玉应了,“好。”
    背新嫁娘出门的差事,自是会落在贾珠身上……说起来也是有趣,元春大婚,就连贾环都领了迎来送往的活计,唯独没有宝玉什么事儿。
    做客的湘云更是无人会烦劳到她身上。
    于是二人并肩往元春的院子走,正让带人路过的凤姐儿瞧在眼里。想起姑妈的心气,八成看不上湘云……凤姐儿也微微一笑:顺其自然吧。这个“自然”定是要落在老太太那里。
    却说,与荣府里道贺的宾客多是空有爵位没有实权的勋贵不同,宁王府里的客人则是宗室和官员颇多,他们就没几个等着看热闹的。
    宁王府里也就是年轻娇艳的王妃正沾沾自喜,乐得便宜儿子和儿媳妇成婚之际便惹人非议,扫了颜面。
    而整日里沉迷于声色犬马的宁王都没把亲家贾政去官当成一回事:他不喜原配给他留下的两个儿子,却不代表他乐意自家当众出丑。
    如果这门婚事不妥当,宁王可绝不会认头。
    实际上,宁王对元春这个儿媳妇还算满意:他可不是看重前工部员外郎贾政嫡长女,而是看好德妃娘娘的心腹宫女,二品大员林海的内侄女,王子腾的外甥女这三者合一的身份。
    有了这么一个儿媳妇,将来无论是“哪边儿”胜了,他都能人家拉上关系。他爹就是在站队的时候太傻太实在,都不记着给自己留退路,于是最后选错了人没得一点挽回的余地,才沦落到如此地步。
    他多年韬光养晦,焉能重蹈覆辙?
    更何况宁王府不及以前,终究是顶尖人家。在场的宾客心明眼亮之人颇多,绝不会因为元春父亲丢官就真正小瞧她。
    至于尹鸿尹泽兄弟俩……此刻也在一间小屋里说着体己话。
    尹鸿先向弟弟道贺……因为这个傻弟弟此刻简直容光焕发,嘴巴压根合不拢。上一次弟弟高兴成这个样子,似乎是十好几年前了。
    他要跟弟弟嘱咐的话,似乎也不能让弟弟冷静一下,不过他还是选择趁热打铁,“你岳父赋闲在家,咱们都省了番心事。”顿了顿,又道,“除了太子,几位皇子都要来。二皇子六皇子都说要多吃几杯。”
    外祖父沈老太爷去世不足一月,太子悲伤难抑,不出席堂弟婚事也勉强说得过去。太子一直跟尹鸿尹泽兄弟不大合得来也是真的。
    尹泽再喜庆,神智还在,他大手狠狠拍了拍哥哥的肩膀,“多谢大哥!”不看在大哥的面子上,二皇子和六皇子能是这番亲近随和的态度?
    尹鸿顿感双肩火辣辣,他连忙道,“行了。你哥哥我老胳膊老腿,经不起你这几拍。”
    尹泽但笑不语,心里道:这劲头太大了,我哥都受不住,看来待元春必须得轻柔再轻柔……
    却说林海和贾敏一家刚从宫中出来,先回家换了衣服,便匆匆往荣府赶,生怕误了吉时,还好在元春出阁之前赶到了。
    林海不日即将远赴西北,调任陕西布政使,在离京前圣上总是要再召见几回,贾敏作为二品诰命也带了黛玉和珝哥儿进宫拜见贵妃。
    进宫面君自然是要按照圣上的日程来,没道理日理万机的一国之君还要考虑臣子的应酬安排。实际上,圣上最近一直在琢磨如何处置孙家,今日又要见不少臣子,还真是把侄子娶媳妇这事儿给忘了。
    他忘了没关系,贵妃记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