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德云社]大德云-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冯爷一愣,干咳了两声,垂下眸来不说话了。
  秦霄贤倒是没什么反应,就像没事人一般,不如他们两人般神色一僵。
  “宝宝喜欢玉姐姐吗?”他唇角笑意加深,整个人温柔得不像话。
  “喜欢~”宝宝握着球球的小爪子晃了晃,笑得十分开心。
  “叔叔也喜欢她。”
  “嗯?”宝宝抬起头,愣了一下又笑开了,垫脚摸了摸秦霄贤的脸颊,道:“叔叔快好起来,我们和玉姐姐玩儿。”
  娘亲说,生病了就不许去玩儿。
  药好苦好苦的。
  秦霄贤放下了叔叔,俯身垂眸,对上宝宝的目光,笑了又笑。
  他低下头来与宝宝额心相抵。
  “玉姐姐,不在了。”
  ――――――――――――――――
  “叔叔,抱抱~”
  玉姐姐抱抱我,我抱抱叔叔;
  玉姐姐抱抱叔叔。 ~ 。


第一百三十章 十年一觉扬州梦
  屋外的雨停了,灰朦湿润。
  小厮踏着慌乱的步子上楼来,衣裳湿透的样子像是一路冒雨跑来的。
  “爷,王妃晕倒了!夫人让您赶紧回府去呢!”小厮跪下,气喘吁吁。
  这话音刚落,二爷起身就疾步下楼向外走了!
  冯爷这头儿一愣,急急对秦霄贤喊了声:照顾好自个儿!便抱着小宝下楼去,紧跟着二爷后头。
  “小辫儿你慢点儿!”
  冯爷正是着急,但抱着小宝也无可奈何,总不能把孩子撇下去追吧!倒也不是拦着不让他回家,只是小辫儿那腿脚压根儿也不能跑啊,千万别一着急就乱了套,可不能头儿都出事儿了!
  两人前后上了马车,赶回郭府。
  书院到家也不算远。乘着马车也不过两刻钟的事儿,一眨眼就到了。只是心里头担心着,一步都觉得漫长。
  冯爷把宝宝抱在膝上,向二爷安慰道:“你也别太担心,杨九身子骨一直挺好的,应该是下了几场雨着凉了。”
  “怎么好端端的…”二爷有些心不在焉,低声呢喃了几句,皱眉道:“早晨出门时,明明还好好的。”
  最近杨九心绪不宁,三两日就得生闷气,要不就裹在被窝里闷声儿哭起来,弄得人不知所措。
  眼瞧着今儿好些了。 。二爷这才放下心来书院看看,这才几个时辰怎么就…
  说话间就到家了。
  急急忙忙下了车驾,一撩袍就疾步往后院儿去了,一路看着小厮仆婢几人都从他院儿里出来的。二爷这心里头又是一揪,真要没事儿哪里会聚了这么多人在院子里。
  冯爷抱着宝宝紧随其后进了院子。
  外屋站满了人,仆人个个儿喜笑颜开地向二爷行礼请安。
  他哪里会注意这些,径直进了里屋,绕过屏风走到床榻前。
  姐姐坐在床边儿,握着杨九的手正含笑嘱咐着什么。
  听着脚步声儿,夫人转过头来见了云磊,欢喜道:“你可算回来了!”
  算是小厮脚程不慢吧。
  “姐…”二爷有些怔愣。。随即跪坐在床边,揉揉杨九的头发:“九馕怎么了。”
  杨九看着他,嘴角抿出一抹笑来又不说话,低头绕手指玩儿。
  “你呀!”夫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抬手戳了戳二爷的脑门儿,骂道:“一天天都忙活什么呢?媳妇儿怀孕了都不知道!”
  “我也不是有意…”二爷无奈着,正要辩解,听清了姐姐的话后猛得一怔,道:“什…什么?怀孕啦!”
  “两个多月了!”夫人笑着,看这一副傻不拉几的样儿,真不知道盛京姑娘看上这小子什么了。
  “怀…怀孕了!”二爷又重复可两遍,看着杨九闪了闪眼睫,整个人一下就活了起来,抱着杨九喊着:九馕!九馕!
  “你怀孕了!”
  “你怀孕了!”
  我们有孩子了,有小宝宝了。
  “臭小子!”夫人两指这么一拢,手腕儿这么一拧就把二爷的小耳朵给拧红了。
  “撒开你的爪子!”
  “诶诶诶!”二爷吃痛地捂住了耳朵,头都偏向了那一边,委屈着:“姐姐!”
  干嘛呢!干嘛呢!
  人家抱媳妇儿呢…
  “说话就说话,上什么手!”夫人白了他一眼,说不出的嫌弃,转头给杨九掖了掖被褥,道:“就是动了胎气才昏过去的,瞎折腾什么呢你!”
  “对对对。”二爷这才想起是因为杨九晕倒了,他这才回来的。这么一说啊,又傻里傻气地担心起来:“怎么样?疼不疼?”
  杨九被这傻样给逗乐了,不搭理他。
  二爷怎么了,平西王怎么了;都只是她辫儿哥而已,一遇上她的事就慌得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
  “干娘。”冯爷从屏风处进来,在一旁带着宝宝行礼。
  这是内室,他又是男子。生怕打扰冲撞了就规规矩矩地在屏风后站着,听着里头说笑起来,干娘也在自然就没什么好避讳的了。
  德云书院这些孩子们个个儿都是夫人看着大的,不是师娘就是干娘,总归儿子多的是,个个儿都孝顺得很。
  别的不说,冯照洋一向是稳重的,早早成了亲生了娃,比起其他的臭小子可让夫人省心多了。
  “奶奶~”宝宝甜腻腻地喊着,晃晃悠悠地扑进了夫人怀里。
  宝宝省得俊俏,任谁看了都喜欢得不得了,夫人一向是宝贝的不行。
  “快来快来~奶奶的宝宝呦。”夫人俯身抱起了小宝,搁在膝上玩儿着。
  “咱们小宝啊,最乖最听话了!”
  听着这孩子气的话,冯爷一下就乐了,笑道:“小辫儿还年轻,平日又忙哪里懂这些啊。 。您就别怪他了。”
  “这样事儿还要人教啊!”夫人不满道:“夫妻两人日日在一块儿,好歹每月里的小日子总该知道吧!这都两个多月了,要不是晕在我院儿里,等什么时候啊?”
  “啊?生下来才知道啊?”
  “给你们心大的!”
  听着话头儿,姐姐这范儿啊就是要开始唠唠叨叨起来了,二爷无奈扶额,拱手认错。
  “好好好,我错了还不行嘛!”二爷道。
  “看,你辫儿叔多傻啊!”夫人不理他,逗着小宝,道:“宝宝以后可不能学他啊!”
  杨九在一旁跟着一块逗弄着,小孩儿嘛,看着就让人高兴。
  何况还是这么好看的宝宝。
  “呵呵呵呵~”宝宝笑起来露出两颗新换的牙,可爱极了,听着夫人的话还正儿八经地点了点头。
  以后要比辫儿叔聪明!
  “真乖!”夫人笑着。。和宝宝玩儿得正高兴,指着杨九的肚子,哄孩子的语气道:“你婶娘这里头啊,有个小宝宝!过几个月陪小宝玩儿好不好啊?”
  “好~”宝宝拍着手,乐得不行。
  “宝宝说,是弟弟还是妹妹呢?”夫人抱着小宝,看杨九正拉着宝宝的手绕圈儿玩得开心。
  听着话,杨九笑道:“生个妹妹好不好,以后嫁给宝宝。”
  “哈哈哈…”夫人被杨九这一本正经的样子给逗乐,和小宝笑到了一块儿。
  还没出生呢,亲家就给定了。
  宝宝像是听懂了,又像是没听懂,就羞涩地笑着也不答话,乖乖地窝在奶奶怀里。
  二爷看着他们,只觉得这心里头有种说不出的暖意。
  与任何时候都不同。
  ――――――――――――――――
  烧饼媳妇儿生子时,烧饼说觉着自个儿那份漂泊不定的心终于踏实了。
  不是和父母在一块儿的那种温馨,而是属于自己承担的那一份责任与温暖。
  话听着有些矛盾,但是如今,二爷懂了。
  他们这几个少年,终成了大人模样。 ~。


第一百三十一章 此生不换
  少爷和陶阳到并州没两日就赶上了并州的诗文大赛,虽然不如去年榕城的那一场,但也是全城瞩目的大赛。
  榕城是老城了,见证了几百年的历史,出了无数的才子大儒自然受众人追捧。去年是百年来的第一场文赛,万众瞩目,连陛下都上了心询问了两回。
  并州一向是矿场物丰,比起其他州府可是富裕多了,虽不说这诗词歌赋有多深入人心,但年年都有各样儿的赛事来消磨时间,算是玩乐一番。
  如今德云书院一枝独秀,名扬天下。大伙儿捧着,书院的少爷们走出去都让人高看一眼,殊不知这荣誉背后没有丝毫的轻松快意。
  俗话说得好,同行出仇家。
  书院多的是。能让陛下看重的只有那一家,能让首荐入朝为官的只有那一家,能守众人追捧的只有那一家。
  这诗文的事儿啊,但凡和德云书院扯上干系,甭管是谁,盯死咯。
  有一句话儿说错了,转头传十个人去,就造出一百篇故事来了。
  想想当时有人冒充军营的人闹事,转头脏水就泼上二爷了。
  可想而知,书院二十年来,先生的步步惊心与举步维艰。
  今年赶上德云书院来设教的日子,帖子早三日就送到了。
  兄弟几人商量着这番上台应战的事了。
  师父不在可就靠他们自个儿了。 。来得人也不多,不像去榕城时都是挑好的。好些个都是新的学子领出来认认场儿的,年轻气盛务必仔细。
  三日转瞬过。
  少爷们个个儿都摩拳擦掌,兴高采烈的!等等这“摩拳擦掌”…用的不大合理,但也无所谓,这些个儿爷们看起来就是一副不认输的倔样儿。
  台下并州的百姓已经早早侯着了,临城学子们也都慕名而来,人山人海。毕竟这书院常有,诗文赛常见,这和德云书院的诗文赛可稀罕着呢。
  想想啊,这德云书院一支独秀,里头出来的少爷是一个接一个儿的红火。。又是封王拜相又是诗文魁首的,这十年寒窗能出几个儿这样的?
  说别的都远了,说点儿男儿本色,当自强不假,成家立业也是首要。多少人讨个媳妇儿都不容易呢,要不就是寒门低贫;再看看德云少爷们出个门儿,盛京那些个名门望族的大小姐都在身后娇滴滴羞怯怯地跟着呢。
  有时候命这种事儿,真挺让人气的。
  茶楼临窗的小间儿早早让小姐们包下来了,打这头里一侧头就能看见茶楼外的场子,正是春日,台上围布铺满了时兴鲜花儿,团团簇簇。
  少爷们一到场底下就欢呼雀跃起来,几人往茶座歇着,别的也不用干,往那一坐就光芒万丈了。
  就像先生说的:没什么可向我们学的,我们家的孩子都这样儿!小辫儿就不用干别的,坐那儿吃碗面,人也看得高兴。
  咱书院的少爷啊,实力都是一流的,主要长得太好看。
  闹心。
  张九龄和王九龙算着时辰领着人来了,约摸过了一炷香,少爷安排好了些事儿这才和陶阳并肩而至。
  陶阳一到就上一边去查看了三弦儿。
  少爷在九龄身边儿坐下,两手一撩袍子,翘起了二郎腿,悠哉悠哉地端起杯喝起茶来,半点儿将上台的紧张劲儿都没。
  “诶!”九龄一偏身儿,往少爷这头儿一靠,眼神直视,唇齿不动,远了看仍旧一副含笑闲坐的样儿。
  压低了声音,道:“我可听说了啊。人家都找了好些个前辈来。在并州近五城都是喊得出名儿的,今儿诗文乐理,咱可是一样儿都躲不过去了。”
  “那怎么了。”少爷一乐,放下茶杯,手肘往椅把儿一支,笑道:“人家有大腕儿,咱们有陶阳啊。”
  他的阿陶,全天下最好。
  九龄被他这副正儿八经炫耀的样子给逗得。 。抬手在唇角儿边像摸胡子似得蹭了蹭,低下头免得笑破了相。
  大楠正和人说了话,转过头来看两人聊得欢,张九龄这小黑子低头笑得肩头一颤一颤的!
  大楠走近,在九龄肩上敲了一下,嫌弃道:“嘛呢!消停点儿!”
  出门在外的,多丢人啊。
  九龄压住了颤音儿,抬起头揉了揉内心,假装思考。
  大楠一偏头,就看少爷歪着身子看陶阳目不转睛的,眉眼里都是笑意!
  大楠道:“你差不多得了啊你!”
  谁不知道你稀罕人家呢。。至于嘛,给你得意的,都没边儿了!
  “我就爱看着他傻乐。”少爷没回头,仍旧看着陶阳,语气却说不出的正经:“这样儿就特好,特幸福。”
  “我去你的!”九龄好不容易忍住的笑,这下又鸡皮疙瘩起了一身儿来。白了他一眼,说笑般地气道:“这么多人看着呢!”
  差不多得了,就在跟前呆着呢,给你说出一道儿牛郎织女情深义重的味儿来。
  ――――――――――――――――
  戏园子里的老本儿《大西厢》里头,崔家小姐崔莺莺要嫁张生。
  “你们这些没媳妇儿的人不懂。” ~。


第一百三十二章 塞翁失马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老一辈儿说的话总是没错的,只要齐心协力没什么做不到的。
  齐心协力只能让人走得更稳,实力才决定着能走多远。
  少爷们一向勤奋也算聪颖,但总归年轻,哪一个儿挑出来都是不过二十的少年郎;再如何勤奋,遇上了资历深厚的前辈也是只能拱手道一声赐教。
  四月诗文赛,并州赵家摘得桂冠。
  德云书院,第二。
  这一行来的人不少,除了并州城还有临城的五州府都来了,青年才俊不计其数,年纪都差不多,最大的也就而立之年,有幸同台切磋本就是一大幸事。
  并州赵家虽然算不上名门,但也是三代从文的书香门第。这一回上场的也不是赵家少爷而是赵家老爷的师父,代表赵家出场,拿下鳌头。
  前头那些个少年都输了,唯有德云书院走到了最后一场,虽然与魁首失之交臂但却不失体面,赢得的声明远远胜过魁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话都是安慰人的,但毕竟都是少年,与魁首失之交臂难免心里失落。转头想想收拾下东西能回家了,这又觉得高兴起来。
  九龄和大楠设的教坛已经结束,陶阳和少爷也上了台稳住了场子,闲着没处纳凉的人也都没在出来闹事了。 。这回的诗文赛也圆满结束了。
  该回家了。
  小厮已经收拾好了行囊,明日就能动身回京,少爷们也都回了各自得寝屋歇着。
  “不要多想,咱们尽力了。”陶阳走到少爷身边儿,揉揉他的耳垂。
  “我知道。”少爷笑笑,像是不大在意,烛影里垂下脑袋来,道:“是我技不如人,也是该的。”
  要说前辈,榕城百年的历史出的人才还少吗?那一场,德云七堂名动北直隶。
  陶阳眼睫闪了闪,明白他的意思。
  他是自责。
  去年堂主领着七堂的人拿下了榕城魁首,三年前烧饼哥领着人去天津也拿下了魁首。。在往前看岳师哥当年去江南也拿下了魁首。
  他没有。
  他是郭家的少爷,未来的继承人。
  “傻子。”陶阳浅笑,没有半点嘲讽,满是对他的心疼:“全力去做了,就足够了。师哥们年纪大,经验阅历都高出许多。”
  “要不怎么说是咱们师哥呢?可不得样样都顶好儿的。”
  “再说,师哥们回回应赛都是师父安排人去的,多大本事吃多大碗饭。”
  “这一回,除了九龄和大楠,来的都是新学子。事出突然,咱们都没准备。看看人家找来的都是大腕儿,输给了师父辈儿的人,咱不丢人。”
  尽人事,听天命。
  无愧于心,不负师长。
  “放心吧。”少爷笑着,摇了摇头,转身抱住了陶阳:“我都知道,没往心里去。”
  是啊,你说的对,我还年轻。――阿陶,你比我还小一岁啊。
  他比任何人多清楚。
  父亲如果上台,是不需要排兵布阵的。
  陶阳上台,也是不需要准备的。
  他想快些长大,快些让自己的肩膀厚重起来,快些让师长们放心。
  “明儿就回家了。”陶阳拍了拍少爷的肩背,柔声道:“早点歇着。”
  “好。”
  一腔孤勇是不足够让一个人长大的,起码没办法独立地长大。你需要的并不是坚强的后盾,是坚强的自己和温暖的回报,无论何情何境不忘少年初心。
  师父当年也是一介白衣,无权无势,甚至每日温饱都有问题,京中世家人人看不上眼。一路走来实属不易,初有名气时甚至遭到世家排挤,盛京高门串通一气非要治他于死地。
  这最后最后。他仍是走了过来,办了德云书院,养育了咱们这一帮孩子,让咱们也能立于人前。
  古有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真正得勇士并非无所畏惧,而是明知前路坎坷,不见光影,仍旧不改初心,勇往直前。
  我的好少爷。
  “阿陶。”
  “嗯?”
  “阿陶。”
  “傻子。”
  “阿陶”
  陶阳下巴抵在少爷肩上。 。郑重地说了一句:“我在。”
  “幸好你在。”少爷道。
  紧绷的那根弦儿终于松了下来,他埋在陶阳颈窝,轻轻在陶阳耳后蹭了蹭,温顺得像只兔子。
  其实他想听的,只是你在。
  “不管什么时候,我都在。”陶阳道。
  从前在,如今在,以后在,一直在。――在你身边儿陪着你。
  无论青山绿水读书耕田,无论鲜衣怒马逐梦少年,这俗世繁华无尽,不及你一簇翠竹刻我姓名。
  “是啊。”少爷忽然笑了,一种通透爽朗的笑,不再失落低眸的勉强。
  “有什么比你好。”他道:“只要你在。。怎么着都行!”
  比起从前的生离死别,俗世的这些庸名烦扰都是云烟,过了就过了,不念于心。
  眨眼前还一副心有千结的模样,转个头的功夫就说起情话来了。
  陶阳被他给逗得好笑起来,白了他一眼,道:“差不多得了啊。”
  “真的!”这孩子气得少爷又回来了,拉着陶阳的手一本正经的样儿,道:“真的!”
  “好好好,真的真的。”陶阳无奈扶额,松开了怀抱转身要去更衣。
  “阿陶。”少爷不放人,从背后抱住,也不再孩子气:“一想到你在,我就觉得那些事儿都不重要了。”
  这一晚不短,少爷拥着陶阳说了好多话,从年幼同窗到并肩为王。
  这一晚不长,不过是一眨眼,天边就泛起了鱼肚白。
  他们睁开眼,也不再是德云书院临窗边的听学稚子。 ~ 。


第一百三十三章 我见犹怜
  几人一早起身吃了早点,行囊都上了马车,再向掌柜的拜别,一通忙活下来后也不过辰时。
  九龄和大楠俩人就不是个文静温和的性子,趁着春意阑珊,两人乘着马走在车驾前头。这都要走了,一直也忙着没能好好看一番并州风情,临走的时候还做马车里该多无趣啊。
  驾马乘风,酒馕掌握。
  丝竹声中醉玉人,日暮垂鞭共归去。
  少爷可没有这样的风情,陶阳先前又病又伤这底子都还没有养全,只管在马车里歇着。
  他自然是要陪着的。
  陶阳总也笑话他,久了习惯了也就不理会他,只管自个儿坐着,喝着暖茶,看着书,时不时在提笔写两字。
  眼看都出了并州城几十里地了。路过的一处小村子的集市,看着人不少但大都素衣麻布,想必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耕种人。
  商人虽重利,但好歹吃饱穿暖,照顾得妻儿。
  人各有命。
  已经过午,大伙儿吃干粮也都无趣,正好路过这还能买壶烧酒带点儿香肉。
  陶阳还没下马车,就听着外头有些吵闹。
  买点酒菜的功夫,怎么就吵起来了。
  怎么着,荒山野岭的小地方,还打算英雄救美吗?
  少爷正倚着窗吃了口点心就被陶阳给拉了下去。 。听他嫌弃着:这外头都吵嚷起来,怎么还这么心大吃点心呢。
  少爷笑着,反握住陶阳的手,率先下了马车再转过身儿来扶着他。
  但也不是他不好奇,只不过九龄和大楠都是有分寸的人,能出什么事儿?嗯,最重要的是呢,阿陶会过来牵他的手啊。
  嘿嘿。
  两人下了车驾,小厮都守在一旁护着,散开了人群走到九龄和大楠身边儿。
  陶阳站定,背手一笑。
  原来这戏文儿里的唱的也不是不可能。
  人群中的是一个小姑娘,年纪不大,看着也就十四五岁的样子,衣裳脏乱不堪,头发也乱的很。。抱着一把破旧的琵琶。
  酒馆老板正领着几个手持棍棒的伙计围在一旁,吵嚷着要打死她。
  问了原由,说她原本是酒馆里打杂的,但手脚不干净偷了银子,今儿要打死她。
  她抱着破旧琵琶,哭得伤心。
  姑娘年纪小,眉目里也是干净纯真的样子,不像是会偷银子的人,但也不喊冤,大家都是局外人也不好多说什么。
  大楠一向是个心善的,看是个小姑娘,这心下慈悲一泛就扶起了人家,问明。
  姑娘这才抹了把眼泪,解释道:本是孤儿,由师傅养大跟着学琵琶,前些日子师傅重病,她借不到银两才偷了。
  听着真是闻者伤心,见者同情。
  按这本子演下去,起码得天黑。他们哪儿来这么多时间耽误,陶阳招来小厮,索性拿了些银子给老板,算是赔他这几日的丢的钱。
  给了姑娘一锭银子,姑娘没要,跪了下来给少爷们磕头。
  “快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