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后途-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师睿智,学生不及老师万分之一。”

    李善长顾不得听胡惟庸的阿谀奉承,急匆匆来到王府。

    朱元璋正在考校朱标的学问,马秀英嘴角含笑听着父子俩一问一答。

    听闻李善长求见,马秀英眸子暗了暗,虽然还没有十足把握证明张士诚之死是李善长所为,但通过侍卫的调查,此事十之八|九和李善长脱离不了关系。可惜这个人了,以前确实为了朱元璋尽心竭力,而今却胆敢为了自己的私愤擅自杀害张士诚。这些事朱元璋心里也有数,不过她并没有在朱元璋面前说李善长的不是,而是微微一笑,说道:“李相国劳苦功高,这个时间都还顾不上休息,着实辛苦。王爷快去处理政事吧,我会敦促标儿学习。“

    待朱元璋离开,逊影瞧了瞧埋头苦读的朱标,小声问道:“不知王爷会如此处置李相国,您为何还要帮他说好话?”

    马秀英合上书本,“毕竟李善长跟随王爷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和张士诚一比,李善长才是王爷身边亲近的人。王爷没有大张旗鼓地提这件事,显然就是不打算杀了李善长为张士诚偿命。我若提出来,王爷脸面挂不住,而且我也不愿见到王爷和臣子交恶,也算是给李善长一个机会。以后此事不要再提了,”

    李善长尚不知自己的行为早已暴露,见到朱元璋就跪下痛哭流涕地请罪,“王爷恕罪,张士诚之死都是臣的错,臣不该在人前非议,说张士诚不死必留后患,致使狱监听见后私自动手杀害张士诚。臣愧对王爷,臣愿自请辞官,只求王爷念在臣跟随多年的情分,饶臣一命。”

    听到李善长提起过往,朱元璋脸上刚毅的线条变得柔和,扶起李善长,神情复杂地叹道:“李相国不必自责,这些年你跟随孤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你是一心一意为孤,孤都明白。都怪那狱监自以为是,如今此人已经伏法,这事就到此为止吧。不过李相国以后切莫在人前议论政事,免得祸从口出。”

    “谢王爷恩典,臣铭记在心,日后再不敢重蹈覆辙。”李善长颤巍巍地站起来,弓着身子退出门外。刚松了口气准备出府,见到马秀英走过来,急忙候在一旁施礼,“参见王妃。”

    马秀英默不作声,上下打量着李善长,直到李善长面皮抽搐,才冷冷地说了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举头三尺有神明,李相国以后好自为之。“

    “多谢王妃教导,微臣感激不尽。“李善长诺诺地应道,出了王府坐上马车后恭敬地面孔立刻阴沉下来。这妇人,定是知道了什么,还好老夫先来请罪,叫王爷不再追究下去。可是有这妇人在,终究是心头大患啊。

第三百九十四章 掌帷幄决胜千里

    随着张士诚的下殓,属于张士诚的过往都湮灭在浩瀚的历史中。朱元璋将平江改为苏州府,统管苏州、常熟、昆山、张家港、吴江、太仓等县城。接着论功行赏,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徐达为信国公,常遇春为鄂国公,其余将士也一概做了封赏。

    为了彰显自己的仁义和大度,朱元璋宣布归顺西吴的降将统统免罪。只有熊天瑞被斩首示众,因为他曾经从徐达大军中叛变,还把情报带给张士诚。朱元璋早就下令,反有叛变者,一律处死。况且此人先从陈汉,后投西吴,再叛变到东吴,反反复复,实在是不可留之辈。

    攻下平江,江东大定,朱元璋再无后患,决定北伐元廷。

    此时随着元廷的衰败,内部矛盾愈发激烈。

    先是元相脱脱被贬死在云南,河北一带多半沦陷。

    接着察罕铁木儿在关陕起兵,转战大河南北,平定晋冀,收复汴梁,剿抚山东,盗匪几乎被荡平。

    后来察罕铁木儿被降将田丰所杀,察罕铁木儿的养子扩廓铁木儿率兵复仇,擒杀了田丰。

    河南平章孛罗铁木儿不日又举兵造反,驱逐太子,幽禁皇后。多亏扩廓铁木儿派人刺死孛罗铁木儿,朝廷才暂时安定下来

    扩廓铁木儿送太子回朝之后,被封为河南王,总管各路军马,代太子出师江南。

    不料关中四将竟然抗命。四个将军一个叫李思齐,一个叫张良弼,一个叫孔兴,一个叫脱列伯。他们互相勾结,推选李思齐为盟主,拒绝听令于扩廓铁木儿。

    扩廓铁木儿怒不可遏,与李思齐等人力争。双方相持了好几年,扩廓铁木儿才慢慢夺回军权。

    不料功高震主的扩廓铁木儿后来又遭顺帝和太子忌恨,为了防备扩廓铁木儿,父子二人决定削去他的官职,夺掉他的兵权并让太子统领各军。

    扩廓铁木儿年轻气盛,哪里肯受这种屈辱?当下占据了太原,抗旨不遵。

    朱元璋收到元廷内战的消息,便与诸将筹划北伐,

    常遇春建议道:“元廷内部动荡不安,臣认为此时王爷应当直捣元朝都城。”

    朱元璋点头同意,众人随即拟定作战计划。

    这一战事关西吴和元廷的生死,朱元璋决定亲征,回府与马秀英等人告别,并且老生重谈反复警告马秀英不准私自出府,若被发现其悄悄随军,必然严惩不贷。

    马秀英懊恼至极,却又无可奈何,便说道:“不让我去可以,你去哪里打仗总得告诉我吧,让我看看有没有什么危险,如此我才放心得下。”

    朱元璋虽不喜马秀英操劳,但心里明白马秀英是个聪明人,为了让她宽心,就把作战计划讲了一遍。

    马秀英听完大摇其头,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说道:“此计不妥,王爷不应与元廷硬碰硬。元人建都近百年,其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到时局势对我军非常不利。我认为应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然后攻入河南,断其羽翼;进军潼关,据其户枢,等天下形势尽入你手中掌握,再去攻打元都。这样,敌人势孤援绝,自然容易攻破。接着,再西取云中、太原,进逼关、陇,统一中原。况且顺帝父子和扩廓铁木儿不合,何不让他们先斗一阵子,我们再趁虚而入。”

    朱元璋一拍手掌,“对啊,我攻打张士诚的时候便是先各个击破,等除其羽翼,平江自然成为囊中之物,多亏你提醒。我马上赶回军营重新召集诸将制定新的出征计划。”

    马秀英又说道:“如此一来,军中事务颇多,各地征战,你应顾不暇就不要亲征了,留在应天府坐镇吧。”她知道自己的身体确实不再适合长途跋涉,如果朱元璋不亲自领兵作战,她就不用担心甚至想偷偷随军。

    朱元璋心情好,开着玩笑,“你就如此舍不得为夫远离啊?”

    马秀英也不脸红,认真说道:“我的确舍不得。君子不立危墙,你不上战场,我和孩子们心里才踏实。况且你现在是一方统领,岂可再像以前身先士卒,冒险行事?你是我和天下百姓的根本,只有你安全,我们才无事。”

    朱元璋听得豪气万千,“好,且看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回到军营朱元璋重新召集诸将,将马秀英的建议提出来。

    诸将全都点头称善。

    朱元璋随即给齐、鲁、河、洛、燕、蓟、秦、晋发了檄文,命徐达、常遇春,率师二十五万,向山东进发;命汤和为征南将军,吴桢为副将,率常州、长兴、宜兴、江淮的兵马,胡廷美也被封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率兵攻打福建;平章杨、左丞周德兴、张彬,率领武昌、荆州、潭州、岳州的兵马,从湖广进攻广西。

    不久,好消息陆续传来,先是方国珍的部下徐善反叛,接着陈友定的部下袁仁递来降书,随即刘守仁出城投降。

    朱元璋每天收到捷报都喜得合不拢嘴。

    愉悦的情绪感染了整个王府,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喜悦和自豪,都知道朱元璋统一中原是早晚的事了。

    马秀英赞道:“王爷现在盛名在外,天下人心归附,不日中原必将大定,重归汉人!”

    妻妾们齐声预祝朱元璋功在千秋,必受万民敬仰。

    朱元璋哈哈大笑,命人抬上一箱珠宝让马秀英和其他妃子挑选。

    女人们看得眼睛发亮,蠢蠢欲动,可是马秀英没动,她们也不敢抢先挑选。

    “众位妹妹喜欢什么就去拿吧。”马秀英随意地挥挥手。她从来就不看重这些身外之物,否则当初也不会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为朱元璋招兵纳粮、疏通关系了。

    得了马秀英的同意,女人们顿时喜悦地扑上去,各种挑选心爱之物。

    “你啊,就知道你不喜欢这些,不过我给另外给你准备了一件好东西。”朱元璋吩咐仆人们又抬上一个大箱子,宠溺地看着马秀英,他就喜欢马秀英这样淡然的态度,只有这个女人不图回报一心一意跟随他。马秀英越是不在乎赏赐,他就越想把好东西都送给她。

    女人们皆停下挑选珠宝的动作,羡慕地望着这边。

第三百九十五章 各路大捷元朝灭

    箱子里面的东西被仆人小心翼翼地抬出来,是一株人高的红珊瑚树。这株珊瑚树光彩夺目,在烛火的映照下散发着亮丽的光泽。造型也十分独特,大致一看像一株蓬勃的小树,细瞧之下又会发现有的地方像参差的鹿角,有的地方像绽放的花朵,有的地方像伸展的蘑菇……

    “哇,好漂亮!”众女的目光顿时被吸引过来。

    郭宁莲更是上前抚摸道:“这是什么宝贝?好奇怪,像是树又像是石头。”

    “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这便是唐人韦应物诗中的珊瑚,据说能够祈福驱邪。”朱元璋得意洋洋地说道。这珊瑚他也是第一次见到,惊奇之下便向送礼使者追问了其特点和出处。

    马秀英前世见过珊瑚,但这么大的珊瑚树从未见过,不由好奇地问道:“珊瑚市则无,骥人得有。这确实是株罕见的珊瑚树,据说是生长在海底,王爷如何得到的?”

    朱元璋诧异地看了马秀英一眼,想不到她连珊瑚都知道,“是方国珍献上的,他托人求情,想重新归顺于我。这人鼠首两端,反复无常,不过这珊瑚倒不错。”

    原来方国珍先前曾经派使臣给朱元璋进贡物品,一直和应天府通好,然而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争夺地盘的时候,方国珍乘机抢占濒海的几个郡县。

    朱元璋派人去问,方国珍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

    朱元璋恼他反复无常,决定进兵温州。

    方国珍派人去谢罪,并谎称攻克杭州之后,马上纳粮。可等到杭州平定,朱元璋向他征粮二十万石时,他竟然置之不理。

    这一次朱元璋决定不再姑息方国珍,命令汤和、吴桢南征时一定要捉住方国珍。

    汤和、吴桢领命围攻庆元。

    方国珍还想严防死守。

    谁知部下徐善被之前潜伏在阵营的影卫策反,竟带着父老乡亲开城投降,害得方国珍孤掌难鸣,只好带了些亲信到海上避难。

    汤和分兵攻下定海、慈溪等县,又与廖永忠会师,夹攻方国珍。

    方国珍走投无路,惶惶不可终日。

    幸亏刘基等人劝朱元璋网开一面,朱元璋就派人去招降他。

    方国珍自知除了投降别无他法,赶紧献上二十六方掌权大印,一万两白银,两千缗钱,珠宝若干,并让儿子方明完奉表称臣。

    众女哪有心思听朱元璋讲战争的事情,都望着珊瑚树羡慕不已。

    郭惠酸溜溜地说道:“难怪姐姐看不上那些俗物,这一株珊瑚抵得上一整箱珠宝了。”

    “王爷,你可不能光偏心姐姐,我们也想要……”众女顿时心有不甘,围着朱元璋撒娇央求。

    若是平时,马秀英会把东西让给其他人,可是这珊瑚树只有一株,砸散了就毫无价值,给一人又无法满足其他人,她只得默不作声,看着众人微笑。

    郭惠按捺住心中的嫉妒,拉着朱元璋的手摇晃,“王爷,既然珊瑚能祈福驱邪,能不能给宁国一件,你知道宁国身体一直不好,如果有珊瑚镇宅,没准她就能彻底好起来。”

    朱元璋被缠得没办法,“好好,都有,都有。本来我见那方国珍阴险狡诈,想赐他死罪,可他一死就没人献珊瑚了,算了,饶他一命,让他给我再收集些珊瑚来。”

    众女马上眉开眼笑,盈盈谢恩。

    方国珍不知自己靠一株珊瑚树保住了性命,他带着部下赶到应天府,见了朱元璋痛哭流涕,捶胸顿足,祈求朱元璋再给自己一次悔过自新、洗心革面的机会。

    朱元璋看他凄凉婉转,不禁可怜起来,指责道:“你反复无常,阳奉阴违,害孤劳师动众。不过孤念你并非大奸大恶之徒,愿意饶你一命。既然你已经投降,孤也就不再追究了!你再给孤寻几株嗯……十几株珊瑚来。”

    “罪臣这就让人把珊瑚运来。”方国珍叩头谢罪,急忙命人收集各种各样的珊瑚,拉到应天府足足有十来车。

    朱元璋见他这次是真心归降,便将他也封为征南将军。

    方国珍对福建十分熟悉,加上他在这一带驻军多年,有一定的人脉,他一边派人收集珊瑚一边派人去说服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

    岂料陈友定将信使杀死,誓死不降。

    外有方国珍劝降,内有朱门的人策反,陈友定不愿意降,但他的部下袁仁悄悄递出降书,表示愿意开城投降。第二天一早,袁仁果真打开了南门。西吴军乘机拥入,曲出、赖正孙、谢英辅等人先后逃走,邓益战死,参军尹克仁投水自尽,佥院伯铁木儿拔剑自刎。此后,兴化以及莆田等十三个郡县一律被平定。

    陈友定听闻兴化丢失,便命将士守城,准备和朱元璋打持久战。

    诸将唯唯听命。

    陈友定下令守城的士兵不得轮番休息,不得交头接耳,违令者斩。

    将士们对此都有怨言,部将萧院判、刘守仁抱怨了几句,陈友定当即杀死萧院判,削去刘守仁的兵权。

    陈友定的做法逼得刘守仁决定出城投降。后来城里的军器库被影卫悄悄放火,城里霎时炮声震天。

    汤和和影卫定下暗号,一旦城里内变,立刻蜂拥而至。此时刘守仁悄悄打开城门,城池随即被攻破。陈友定和他的儿子一同被擒,在闹市被斩首。

    杨、周德兴、张彬等人从湖广出师,南下永州,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永州守将邓祖胜派兵死守。

    杨在西江造了一座浮桥,渡兵攻城。

    几十天之后,城里的粮食全部吃完。邓祖胜服毒自尽,永州随即被攻下。

    紧接着周德兴、张彬攻下全州,廖永忠攻下广州、梧州、藤州、桂林。战事节节攀升,一往无阻。

    不过杨、周德兴、张彬等人进攻靖江,几十天都没有攻下。朱亮祖领兵前来会师,驻扎在象鼻山下。四面围攻,仍然不能攻克。杨气愤难耐,命人将护城河里的水一律放干,又从壕沟里筑起土堤,直通北门。随后派兵猛扑,当即登城。后又移兵郴州,招降两江土官黄英衍、岑巴延等人。

    廖永忠也指挥耿天璧攻破了宾州、象州。

    两广平定,杨等人凯旋而归。

    打败了福建、广东的元军,朱元璋又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兴师北伐中原,迅速攻下山东诸郡。正是按照这一战略部署,由徐达率领的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山东、河南等地,最后进军元大都。

    至正二十八年大军占领开封,八月攻克元大都,元顺帝仓皇逃往上都,元朝的统治被推翻。

    这一年元朝灭亡,这一年也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一年,史称洪武元年。

    随后朱元璋又用几年年时间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和其他不听命的农民起义军,彻底统一了中国,此乃后话,略过不提。

第三百九十六章 暂缓称帝选都址

    西吴军平定中原,结束了元人的统治,刘基、徐达等人纷纷上疏劝朱元璋登基。

    朱元璋早有此意,但他不是出于正统,所以表面上还要做做样子,假意推辞,“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孤何德何能与宋太祖相提并论。”

    当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时候就对手下说过,“你们自己贪图富贵,把我推向这水深火热的皇位。我本来不想当皇帝的,是你们想当开国元勋,逼着我当皇帝的!”

    这是开国皇帝惯用的招数,以此来显示前朝气数已尽,自己深得民心,深的群臣百姓拥戴,是被迫当皇帝。

    朱元璋惺惺作态无非是效仿赵匡胤而已,其实他提及赵匡胤就已彰显了自己称帝的决心。

    臣子谁不明白他的心思,配合着他演戏。朱元璋推辞,众臣就劝,朱元璋再推辞,众臣再劝……

    眼看朱元璋就要趁势接受众臣的请求,李善长却上书劝说他暂缓称帝。

    原来李善长不满刘基等人谏言抢了从龙头功,心中嫉妒就忍不住对胡惟庸提起这事。

    胡惟庸善于钻营,马上就想到措辞,“应天府虽好,但不是中原腹地,老师不妨劝王爷另外选址定都。到时老师再劝王爷登基,这样从龙之功的头筹就是老师的。”

    李善长当即上疏恳请朱元璋重新选址定都再建国朝。

    朱元璋也觉得在应天府登基不够完美,有些犹豫。

    可是刘基等人坚决要他马上登基,口称:“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

    两方人马各持己见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

    朱元璋觉得双方都说得有道理,不由举棋不定,左右摇摆,登基一事暂缓。

    李善长一心想让朱元璋另外选址定都,他不仅上书劝说,还打算从朱元璋身边的女人下手,他知道马秀英对他心有芥蒂,不可能帮他劝说朱元璋。他打听到郭惠是朱元璋的宠妃,多年盛宠不衰,就派人送了许多礼物给郭惠,让其帮忙劝说。

    郭惠断了做生意的路子,又不敢贪墨中馈,正愁没有钱财进账,见到李善长送来的金银珠宝顿时喜出望外,满口答应下来。

    是夜,她跟朱元璋合榻而眠,涂着豆蔻的纤指在朱元璋的胸口轻轻画着圈圈,风情万种地说道:“我一想到王爷马上要当皇帝了就忍不住激动,可是王爷怎么还不登基啊?我都等不及了。”

    朱元璋的大手一边搓揉她娇软的身体,一边说道:“我还没想好在哪里定都建国呢,惠儿觉得在哪里好啊?”

    郭惠挺起胸脯,嗔道:“我不懂国事,又不如王妃聪慧,况且女子不能干政,我哪敢随意给你出主意。”

    朱元璋没听出她在给马秀英上眼药,笑道:“让你说你就说,说错了我不怪你。”

    郭惠眼珠子一转,“我听闻历代皇帝都把都城定在关中腹地,这应天府虽是古城,却是一些小国和一些逃亡江南的国家才在此定都。王爷宏图大业,怎能被狭居于此。况且淮西才是王爷的家乡,若不能荣归故里,岂不锦衣夜行?”

    朱元璋听得颇为意动,不觉停下手中的动作,思考起来。

    第二日,他便在朝堂上透露自己打算另外选址定都的意思,让诸臣建议在哪里定都好。

    刘基大惊,跪在地上陈词道:“连番征战,我军疲乏不堪,朝廷粮钱紧缺,若是王爷另外选址定都,必将劳民伤财。江浙富饶,有利于朝廷休养生息,臣恳请王爷三思。”

    朱元璋不悦道:“昔日孤只是统一应天府,如今孤统一中原,你还要孤偏安一隅?孤可不是那南唐、南宋之流。”

    这话说的很重,若是刘基再坚持在应天府立国,就是在讽刺暗喻朱元璋只能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如此一来,不仅刘基黯然退下,其他想劝朱元璋就在应天府登基的臣子也不敢出声了。

    李善长得意地瞟了刘基一眼,趾高气扬地说道:“臣以为长安、洛阳等地乃中原腹地,又是千年古都,可以立国,再则王爷的家乡凤阳也是一块风水宝地,否则怎能出了王爷这般英雄豪杰。”

    外臣和自己女人的建议不谋而合,朱元璋越听越高兴,频频点头称善,下令众臣就在这三个地方选出一址帝都。

    看到朱元璋决意已定,刘基心急如焚,他知道自从韩林儿沉舟事件之后,朱元璋对他再不似从前那般信任和敬重,继续反对下去只会徒惹朱元璋恼怒。情急之下,他想到了马秀英,或许只有这个温婉聪慧的妇人能劝动朱元璋了。

    刘基登门求见马秀英,此时马秀英正带领太监、宫女们演练登基大典仪仗,知道刘基求见必有大事,连忙停止演练出门迎接。

    刘基施完礼直接说道:“臣恳请王妃劝说王爷不要另外选址定都,如今天下虽定,然外有元朝余孽虎视眈眈,内有其他小股起义军作乱,王爷急需正名分、安天下、定民心。此时实在不宜劳师动众另外选址定都啊。”

    “先生别急,慢慢说来。”马秀英凤眼微眯,明朝开国定都就在南京即现在的应天府,为何突然冒出个另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