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七年-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昨日,周白香又是挨打了。这会儿说话虽然是笑嘻嘻的,但怎么听怎么有点儿强颜欢笑的意思。
而且她心里还有些疑虑,周白香上一次领粮食的时候,跟自己那般说话——她是不是知道一点儿自己的秘密了?她又是什么盘算?
“你们吃,我得给我当家的送饭去了,去的晚了,他又得说道。”周白香的声音传来,然后便是一阵远去的脚步声。
“都赖你,方才折腾的那般厉害。”郑氏羞怒道。
钱一川满脸的无奈:“那可是你自己叫唤的……”
“你再说。”郑氏恼怒的要上来拽他耳朵,钱一川赶紧讨饶,她这才气哼哼的去了。
钱一川把牛牵进牛圈里头拴好,进了堂屋。
屋里香气四溢,灶台一角的碗里,一条肥大的清蒸鱼横陈其中。
还是清蒸的,倒不是郑氏不会其他的做法,主要是现如今没什么佐料,而且她也舍不得放油。
旁边两个粗瓷大碗,里面是白花花的大米饭,米粒颗颗饱满,看着就诱人的紧。
虽说没什么佐料,但这个年代的鱼,本身没什么激素,都是自然长成的,肉质鲜嫩肥美,而这种做法又是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其原有的味道,是以味道也是极佳。两人坐在杌子头上——其实就是几块石头叠起来的——大口的吃着饭菜,相视一笑,满满的都是甜蜜满足。
“对了,我方才瞧见孙阿大的婆娘了。”钱一川把口中饭菜咽下去,随口问道:“她脸色很是难看,而且今次出去也没瞧见孙阿大,难不成他又有事儿公干去了?”
这话里就带着一丝嘲讽的味道了,原来那孙阿大不过是当了个甲长,却是抖足了威风,摆足了官架子,动不动就自称去公干,去见上官之类的……大伙儿都瞧着不过眼,只不过都不会当面说罢了。
郑氏脸色微微一变,不过她低着头,因此钱一川并未发现。她很快便是脸色如常,回头往屋外面看了一眼,做出一副神秘的样子来,压低了声音道:“你刚回来,还不知道……那孙阿大,给抓紧大牢里去了。现在还不知道是死是活呢!”
“啥?给抓进去了?”钱一川也是一惊,赶紧问道:“他犯了啥事儿了。”
“这个谁知道?”
郑氏自然是心知肚明怎么回事儿,只是却摇头道:“给抓进去有一阵子了,据说还是李贵李老爷亲自过来通知的。从那以后,杨氏就不大跟人说话了,见了人就躲着。”
钱一川摇摇头,不过也没法这事儿放在心上,说过就算。
郑氏见他如此,方才略略放心。
“还有个事儿要跟你商量。”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吃到半响,钱一川道:“你之前不就惦记着搬进城里,买砖自个儿建房子的事儿么?”
郑氏点头道:“是啊,咋了?”
“我这次想了想,我现下每个月八斗精米的粮饷,算上这些,等到麦收的时候,差不多就能攒下三石多了。以后每个月也有八斗,足够你在家里吃了,还能余下许多。等咱们地里的粮食打下来,交了税,总还能剩下不少。我寻思着,咱们把那些粮食卖了吧,买砖买瓦,把城里的房子盖起来。你说咋样?”
钱一川思量着把自己的算盘给说了,他本来以为郑氏会欣然同意,却没想到她摇了摇头:“当家的,我觉得不成。”
“你看咱们现在住在外头,房子虽小,也不算破陋,好歹住着也挺舒坦,冻不死人,热不死人。何必把那余钱去买了砖,建啥新房?宅基地就在那儿,又飞不了,早去晚去不都是一样?真要是盖了新房搬了进去,咱们家里可就空了,啥都没了。而且搬了进去,每日光出门种地做活,就得走老远的路,多麻烦呐?照我说,不如咱们先攒攒,攒够了买家具,延请泥瓦匠的钱,咱再搬进去咋样?”
若是换做以前的话,这事儿直接郑氏就拍板决定了,这个家可是她当的。但这次回来,明显感觉自家男人不一样了,是以她也把姿态放得低了些。
“妇人之见。”
钱一川瞧了她一眼,板着脸说了一句,然后便是看到郑氏脸色一变,他立刻就发现自己装不下去了。笑了笑,点了点郑氏:“你呀,想的太简单了。”
“咱们宅基地旁边儿,挨着的是不是别人宅基地?咱们去的晚了,人家去的早了,占了咱家的几尺地,到时候咱们咋办?你难不成让人拆了院墙,人家能乐意?咱们自己也觉得说不通啊。你若是请街坊邻居评理,可人家是早早去的,咱们去的晚,街坊们能向着咱们?所以这哑巴亏,就算是吃定了。”
“我算着,卖了粮食的钱,买砖买瓦之外,应该还够请两个泥瓦匠的。咱们房子可以先少盖,盖一间都成,但院子得围起来,先把咱们的地面给占上。”
“这还不算啥,若光是上头这些,我也不勉强你同意搬进去了。问题是这儿不是咱们榆林,这是大同镇,鞑子三五不时的就来转一圈儿。我们队里有个本地的,就是因为去年糟了鞑子才成了流民,按他说的,去年鞑子就从咱们磐石堡这儿河边走过!不过去年这里还是一片废墟荒凉,所以鞑子没在意罢了。我问你,若是鞑子今年来了,咱们这些还住在城外的,咋办?”
郑氏终归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妇人,给他骇的脸色发白,讷讷道:“真的?”“我骗你做啥?”钱一川道:“所以呐,咱们得尽早往里头搬,能多早,就多早。鞑子一般都是秋后来,咱们麦收之后就搬,来得及。”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三零 北京城
“成,都听当家的…”郑氏笑了笑,神色格外的温柔。
自己丈夫确实变了,有气度了,沉稳了,有思量有担当了。
虽然因为他的这些改变,使得自己的意见被否定了,但郑氏没有丝毫的不悦,反而满心的觉得,这改变真好。
大部分女人都喜欢有主见的男人,尤其是郑氏这种女人,含辛茹苦的为这个家操劳了大半辈子,这会儿却发现自己的丈夫变得有主见了,沉稳了,顿时是有一种身上压着的沉重担子都被卸下来的轻松。
乖乖的听他的话,万事自己不用操心。
这种感觉,真好!
…………
大明帝国的政治中心。
北京城。
天色已晚,现如今正是冬末春初,日头还不算长,约莫申时一过,便是日落西沉,天色昏暗。
夕阳的最后一缕余光洒落在北京城那鳞次栉比的的屋檐瓦片上,洒在大街小巷两侧店面墙壁上,勾勒出一抹抹淡淡的,昏惨的黄。
无论是红墙白瓦,还是青砖绿瓦,那红色的珠子,青砖的墙壁,鲜艳的门户窗棂,都是给染上了一层浅浅的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更何况这小冰河时代冬日的夕阳,惨惨淡淡,昏昏沉沉,混无半点儿的生机与活力,有的只是暮气,沉重。
就像是一个垂死的老者,睁着浑浊的眸子,看着天空。
又何尝不是这大明王朝的写照?
立国二百余载,行至今日,已经是步履蹒跚,垂垂老朽。或许哪天一个不注意,一脚踩空,便会就此陨灭。
甲申天变,距此不过寥寥数年耳!
街道上人来人往,大多行色匆匆,有的往家里赶,有的往店里奔,手里或是提着大包小包,或是推着小车。有的那进城的小贩儿,正急急忙忙的推着小车朝着城门的方向跑去,敢在关城门之前出去,若不然这一夜要挨冻不说,运气不好的,说不定还会给巡城的兵丁抓到,到时候不掏出些银子来能放你走?
有的那出外郊游踏青的马车,这会儿方才回来,一辆遮奢华丽的马车,周围都是衣着华丽的豪奴,趾高气扬的簇拥着进了城门。那马车前头还挂着写了主人家官衔的灯笼,想来是这家人地位不低,守城的那兵丁根本都不敢阻拦,反而是帮着驱逐在他们之前排队进程的百姓,好让这一户人家先过去。
有三五个穿着长衫,一身风流倜傥,一瞧便是士子读书辈的年轻人,互相勾肩搭背,嘻嘻哈哈的招摇而过,放荡形骸,一脑门子的桀骜不羁。他们寻了一处门面阔大足有七八间,装潢遮奢华丽的青楼过去。这几位想来是常客了,门口站着的龟公赶紧陪着笑脸相迎,一连串恭维的话不要钱的喷出来,迎着几位进去。想来这几个,这一夜就要在此风流了。
青楼对面是一个车马店,这会儿大门敞开着,十来辆大车正自排成队列依次行进去。他们是刚刚进城的,车上的车夫一个个都带着皮帽子,穿着厚棉袄,脸膛冻得发红,上头细细小小的全都是皴裂,嘴唇上也都裂开了不少血纹小口子,一身风尘仆仆,看这样子,是刚跑了一门够远的声音,这方才回来。
青楼旁边是一家卖胭脂水粉的店面,已经开始上门板要关门打烊了,忽然青楼最东边儿一个窗户打开了,里头一个糯糯软软的声音说了几句,那店家便是赶紧应了几句,然后着一个年岁不大,约摸十三四岁的小厮提着一大盒胭脂水粉,里头放了不少小盒儿进了青楼给送去。
胭脂水粉店旁边隔着两三家则是一个包子铺,店门前木头牌上写了‘张记’两个大大的字,店家是百年老店,从正德年那会儿就在这儿开了。大包子可是实惠,手小点儿的得俩手才能捧起一个来,这包子,皮儿包馅儿大,外面雪白,闻着喷香,晃一晃能听到里头油汤晃荡的声音,一口咬下去,一嘴的油,一嘴的香。这会儿还有多半笼没卖完,急的那店家直跳脚,瞧见对面车马店那些刚回来的汉子便是眼睛一亮,端着蒸笼便自过去吆喝着:“大包子,大肉包子嘞,皮儿包馅儿大十八个摺,咬一口舌头都得吞了!”
招呼了没两声儿,那店里便是出来一人直接把剩下的包子都给买走了,拿了钱给他,喜得这店家那一脸的笑。
……
这里是德胜门内大街,这儿说的德胜门内大街,当然不是后世所说的德胜门外大街,内大街之类的说法。顾名思义,便是德胜门里面的这条大街,只不过因为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因此叫什么的都有,住在这一片儿的百姓,都称呼为德胜门内大街。
德胜门,乃是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北京城北城墙上,朝北的城门有两座,靠西的是德胜门,靠东的是安定门。
这两个名字,可是有来头有讲究的,一个德胜,一个安定,总归都是跟打仗有关。打仗得打胜,打胜了,这国家就安定了。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
大明永乐皇帝北征,便是从德胜门出师。终明一朝,德胜门正面迎击来自北方的数次入侵,乃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城防阵地。
而且是冲着北边儿——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占据中原的王朝,便几乎是一刻未停的和北边的强大敌人作战。秦汉之匈奴,两晋五胡十六国之柔然鲜卑,隋唐之突厥,宋之契丹,契丹之女真,女真之蒙古,大明之鞑靼瓦剌……
反正北方的游牧民族无论被打败了多少次,总归是顽强的重新出现,一个强大的部族,一个强大的政权衰亡了,便会有一个新的出现。生生不息,正如同那草原的野草一般,生命力顽强无比。
北方的游牧民族觊觎中原是繁华富庶,从来未曾停止过南下之心,而中原历代王朝,自然也是不甘示弱,弱者据坚城以固守,强者提百万兵征北塞外。
北方游牧民族势大之时,曾有白登之围,逼得高祖刘邦不得不贿赂单于的大阏氏方才逃得一条性命;曾有柔然三十万铁骑南下,肆虐中原;曾有辽太宗天显皇帝耶律德光,倾契丹举国之师南征,攻陷汴京,俘虏晋帝,马踏黄河;便是本朝,也有瓦剌太师也先大败大明朝五十万京营大军于土木堡,兵锋直指北京城,当时就是在这德胜门下,更曾经发生了一场惨烈的大战。
更有甚者,有些骁勇善战,于短短十数年,数十年间勃然发展起来的游牧民族,更是上天眷顾,正逢其时,恰是族群中有一位最杰出不过的领导者,带着他们,占据中原花花江山!
鲜卑之北魏,契丹之大辽,女真之金国,蒙古之元朝。这些朝代之中,臻至极致巅峰的,莫过于前朝蒙元,虽然立国仅有九十七年,但却是东至大海,西极流沙,南至安南,北至今日之北冰洋。若是算上另外三个汗国,则东西近三万六七千里,南北两万余里,几乎横绝了大半个亚洲,兵锋之浩荡,之霸道,几乎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
几千年间,互有胜负,但总归,汉人还是始终牢牢的占据着这片东亚版图上最为富饶繁华的土地。
到了大明朝,洪武大帝雄才大略,驱逐蒙元,恢复汉家河山。之后永乐大帝五征漠北,迁都北京,更是定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国策,之后数百年,从未更变过。
便是那个吊死煤山的末代皇帝,在最危急之时,也是未曾听从臣下的劝告南迁。
在明朝之前,德胜门就有了,不过当时不叫这个名字,叫健德门。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范元军反攻之用。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四丈二尺高的城台之上,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楼连台通高十丈多。
德胜门箭楼,乃是整个北京城所有城楼里头除了正阳门之外最高的,正阳门城台高四丈,城楼高八丈,通高十二丈。德胜门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总计八十二孔。
洪武四年废元大都北垣,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德胜门”。正统元年至四年,修建包括德胜门在内的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角楼、桥闸。此后,德胜门历经修缮,直到后世。
后世德胜门城楼拆了,但是箭楼还留着,不过两侧的城墙都不见了,只剩下了那高大的城台。依然巍峨耸立,乃是地标一样的建筑。德胜门内大街,从进了德胜门一直到往南,直到岔河上面的德胜桥。这段距离约莫有一里多长,乃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地段,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各色都有,人来人往,可称是摩肩接踵。其实这条街并非是笔直南北的,若是从地图上看的话,就能发现乃是大体呈献出东北西南走向,不过和南北直线中间的夹角很小而已。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三一 广化寺街
这条德胜门内大街,其实是夹在两块水面之间的,大约是一片南北六七百米长,东西二三百米宽的这么一块,西边是积水潭,这儿后世叫做西海…而东边就是什刹海,现如今什刹海还没有前海后海之分,就是一大块水面,统称为什刹海。
此时的积水潭周围还很是荒凉,而东边的什刹海周围,则是恰恰相反,在明朝末年,这里已经是非常繁荣发达的一个商业区了。
街边店铺不知凡几,其间高门大户也是随处可见。而一般百姓住的院子掺杂其间,倒也是便有一番风味。
进了德胜门,沿着大街往南走上大约半里地不到,便能看到一条斜向里往东南方向的岔路,这条街,名为广化寺街。
广化寺街,自然是得名于街上的广化寺。
什刹海周围寺庙不少,素有九庵一庙之说,这也是其得名“什刹海”之由的来。广化寺地界儿,选的格外的好,就坐落于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便就是将什刹海后海和前海分开的银锭桥,于红尘俗世繁华中,竟是静守佛国之宁静清凉。
颇得大隐隐于市之神。
广化寺始建于元,《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具体年代不详,另据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灵济号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四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后成此大刹。
明朝初年寺废,天顺至成化年间予以重修。由于得到内府太监苏诚之资助,重修后的广化寺规模很是宏大。万历二十七年之弥陀会记碑载:广化寺成净土宗道场,住持圆环率众举行极为盛大之陀弥法会,盛况空前。
广化寺街的环境相当之雅静,街面不算是很宽,却也足以容纳三辆马车并行,在北京城中的非主干道中,这算是很不错的了。街面都是用青石铺成的,一块块青石铺的很是平整,看着就给人一种干净清洁的感觉。而且看着很是崭新,可见铺上的时间不长。
街道两边乃是露着的下水道,而在下水道旁边,则是每隔着一丈远,便重了一株大榆树,这些榆树想来生长的年份已经很是不短,一个个高大粗壮,枝干林立。可以想见,若是到了春夏时分,定然是绿树成荫,阴凉爽利。
有些大树都已经是有两人合抱粗细了,只是现如今乃是冬季,树上也没叶子,还看不出这树是死是活,是一直长在这儿的还是从别的地界儿迁来的。若是一直长在此地的话,怕是这树都得是前朝时候留下来的了。
住宅尤其要看风水,国人最是重视这个不过,不过说法各异,甚至自相矛盾之处也有不少。
东种桃柳,西种桅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又“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门庭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
而流传较广的则是: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桑与丧字谐音;“柳”指父母死后,送殡多用柳枝作“哀杖”、“招魂幡”;“鬼拍手”是指杨树,其叶迎风作响,似人拍手。还有“屋后不栽槐”的说法,据说古时有尊槐之风习,槐于古代是吉祥、长寿和官职的象征,因而民间禁忌植槐于屋后。还有一说,槐字拆开就是“木”、“鬼”,因此槐为木之鬼,都成了鬼了,哪里能种?而且槐树比较容易遭虫害,树干、树枝上,虫子钻洞后流出来的那玩意儿难看得紧。
不过无论那个说法,种榆树总归是不错的。榆树长得快,枝叶繁茂,有利于防风、御寒。而这个时代人不知道是,榆树具有极强的吸附毒气、烟尘的性能,种于宅后能够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故在这个年代有“百鬼不近”之说法。
在这一排大榆树后面,便是一座座高门大宅。
能住在这广化寺街上的,几乎就没有小户人家,放眼望去,全都是高门大院。
高大的门楼,往两边延伸出老远的院墙,有的门前还有照壁,石头台阶。一座座大门中间隔得距离相当远,一眼望去,足足有二百七十多丈长的广化寺街上,怕是也没有五十户人家。
能住在这儿的,非富即贵。这广化寺街,若是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豪宅区。
为何如此?
一句话:地段好。
这里离着德胜门不远,出城游玩或者是去自家的庄子里巡视,都是方便。这里是很繁华的商业区,要采买个什么东西,都是快的紧,要出去吃饭或是宴请朋友,一起去个青楼之类的,也就是走两步道的事儿。而偏偏这里又是闹市之中一个极为安静幽雅的所在,干净整洁。
当然,最最重要的乃是——这广化寺街,靠着什刹海。
什刹海碧波荡漾,岸边垂柳毵毵,远山秀色如黛,风光绮丽,自元朝时期便是燕京胜景之一。
什刹海后海,什刹海前海,积水潭,这三处水面中,又以广化寺街所在的后海,风景为最。
沿堤尽种垂柳,一到夏天,则浓荫蔽日,清风徐来。湖塘中遍种莲藕、菱芡,盛夏时,近水一片嫩绿。荷花盛开,荷香四溢,便是在家中都能闻到。可说是清韵袭人,尘氛绝迹。近堤浅水之处,则芦荻丛生,蒹葭覆岸。一到秋天,满是萧萧瑟瑟清肃之感。
而在什刹海周围,更建有许多茶棚,都设在柳岸荷丛之间。用芦席架起一座座高于堤岸的棚榭,下面是坚木支架,插在河泥中,上铺木板,顶盖芦席,好像一座座傍水高台。高台边缘,伸向水面,荷塘游鱼,均在眼底。
这茶棚本来是有人经营的,后来这边儿住的达官贵人越来越多,敢来的人就越来越少,不少茶棚就都荒废了。于是便有的大户高门占了一处,写上自己家的牌子,修葺一新。闲暇时刻,三五好友,把酒赏月,邻水赏荷,正是绝妙。
这广化寺街,实际上就是后世的鸦儿胡同。明代称广化寺街,清初时因胡同位于后海北沿,因而被称为“沿儿胡同”,随后被讹传为鸭儿胡同,之后“改鸭为鸦”,称为鸦儿胡同。整条由此就可见广化寺街的地理位置,广化寺街沿着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