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青妤记-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秋江》

    华岳的《玉簪记》,最好看的还是《秋江》。《秋江》在京剧里也有,川剧里也有,而两者里面艄公的打趣都占了不适当的篇幅。自然昆曲有时候也喧宾夺主,如《游殿》里的法聪,但是《秋江》决不能如此,因为这是生旦戏。

    《秋江》一折,身段和唱都美到极致,尤其是潘必正与陈妙常在江心见了对方的船,却为风浪阻隔,在江心不停打转,手抓住了,又分开。终于潘必正抓住妙常的拂尘将她拽过来,两人执手相看泪眼,同唱《小桃红》:

    “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也。这别离中生出一种苦难言。”

    没有船,没有水,可是只觉得一江的风,一江的悲哀,情景交融。都是这样演,如果说华岳的版本有什么特别,只在于这别离之情特别深,特别浓,无他,而这已经足够了,不需要什么绝活的展示,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噱头,观众已经感动了。

    两人诉说之后,最终还是别离和等待。有艄公艄婆在一旁打趣,这样的别离,于是也有情趣了,你觉得,人生,总会花谢重开月再圆。

    分别久了,总会再见,无论舞台上,还是生活中,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我们的期盼。

    【对其高度的评价】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华岳的《玉簪记》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赠花卿》,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但是就像摇头晃脑诵读《诗三百》的冬烘先生,会背并不意味着会解,会解不一定感同身受。对一首诗的理解,要看悟性,也看缘分。等到看到了华岳的《玉簪记》,这理解才算圆满。

    了解昆曲便是从华文漪、岳美缇开始的,一旦一生,天生绝配。上网搜索,文字里一段段传奇,一声声赞叹,一阵阵惋惜,让人眼花缭乱。虽然相隔与我不过十余年,已经是“白头宫女在,闲话说宣宗”的情调了,字里行间的气韵,有点自得,我于是不禁羡慕这些前朝遗老遗少好福气,有幸在舞台亲眼目睹这对佳偶的风华绝代。

    文章之外还有图片,如花美眷,在瞬间定格,哪怕经历似水流年,依然美得恍惚,美得撩人。然而这非但不能望梅止渴,反而像大烟瘾上来时抓到几根雪茄,再多也只是观之不足,还是又饿又渴,馋得厉害。

    有时候就无端愁闷,思想摄影技术如果提前发达几十年,不仅京剧鼎盛时代的笙歌,“传字辈”的倩影,华岳的绝代风华,都能够一一刻录,金屋藏娇了。

    没想到居然能看到华岳的《玉簪记》的录象,八十年代的摄影技术,面目模糊,重点不突出,然而还是让人稍稍满足,仿佛柳梦梅拾画一样,画饼充饥,当作观音嫦娥供奉起来。

    先说《玉簪记》,传奇剧本,明高濂作,写南宋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的爱情故事——好像明清传奇没有几部是不写爱情的,这一点和今天的电视剧颇相似,所谓“戏不够,情来凑”,没有爱情不成戏,成百上千部作品重复同样的题材,和京剧老戏思想倾向的单一一样可怕。而《玉簪记》能够在舞台上流传,一面在于写得好,富于喜剧气氛,人物心理刻画细致,曲词优美,一面也在于演得好,历代昆剧艺人打磨加工,精益求精,使得《琴挑》、《问病》、《偷诗》、《秋江》等折子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但是同样的戏,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理解,演出来自然有不同的风格。而华岳的《玉簪记》之所以特别的好,先是两位老师技艺一流,但更重要是在于配合的好。昆曲大多是生旦戏,舞台上分量相当,就如同打网球,有来有往。倘若两位演员水平不同,一个人抛球另一个接不住,看戏就成了受罪。而蔡瑶铣老师也说,华岳搭戏,是才情相若共同提升。——这真是知人论世。

    不过上昆的戏,常有个毛病,喜欢改动经典,动机当然是好的,也有时代的限制,但是反而不如人意,真难为那些一流的演员。而《玉簪记》实在是个大大的例外,改编的好,表演的好,服装好,布景好,难怪华岳凭着它拿了梅花奖,因为它完美无缺啊。

    《玉簪记》明清两代的版本与流传:

    《玉簪记》自问世以来,明清两代刻本不少。这些版本多分藏各处,或流落海外,得见非易。文献记载中有以下版本:

    明万历间继志斋刻本,二卷,国图藏。插图见周芜《中国版画史图录》《金陵古版画》。《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之影印,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黄裳校注本即以此本为底本,用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本为校本,插图亦采自此本。黄裳在后记中提到“这里用的底本即是继志斋本。因为它是较早的、近于原本的一个本子。其他的一些明本,都是极难得见、几乎是孤本的秘笈的本子,无从一一借校,现在就用汲古阁本进行校勘。因为汲古阁本在明代诸本刊行最晚,是经过一些细密的校订后后的比较完整的本子。”可见《玉簪记》明代诸刻本流传稀少之一斑。

    明万历间文林阁刻本,二卷。与鄙藏本同版。民国时藏北平图书馆,于四九年与中央图书馆书齐携至台湾,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后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即当今海内外公藏著录唯一的一部。见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特藏书目。

    明万历间长春堂刻本,二卷,傅惜华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又见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插图见傅惜华《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

    明万历间刻白绵纸印本,二卷,首标作:《三会贞文庵玉簪记》,藏者未详。

    明万历间世德堂刻本,二卷,日本长泽规矩也(注一)藏。长泽规矩也上世纪二十年代来中国访书,以五十圆的价格购于琉璃厂路南“保古斋”。购前书曾为徐森玉、赵万里看过,二人均有意购藏,尚在偕价中,售者私下为多卖钱,被长泽氏捷足先登,致事后误传抢了赵氏的书,起了龌龊,长泽请了桥本向徐森玉解释也无济于事。见长泽规矩也文《中华民国书林一瞥》。

    明万历间黄德时还雅斋刻本,二卷,白绵纸印本,郑振铎旧藏,现藏国图。郑氏得此书颇费曲折,前后历时达三十年,得后曾为之作长跋。附录于后,可见郑振铎先生爱书之真性情。见《西谛书话》。

    明万历间萧腾鸿刻本,二卷,傅惜华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插图见傅惜华《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观化轩刻本,二卷,上海图书馆藏。见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

    明末新都青藜馆刻李卓吾评本,前南洋中学藏。

    明崇祯间苏州宁致堂刻本,二卷,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此本收入《传奇四十种》内。

    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二卷。封面题作:“玉簪记定本”。

    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所收本。题:《重校玉簪记》,系重刊万历间文林阁刻本,首叶题:“绣刻玉簪记定本”,无图。

    明刻清印本《新刻重会女贞观玉簪记大全》,二卷,上海图书馆藏。

    清康熙间内府抄本,二卷,国图藏,残存下卷。

    清乾隆十年(1745)抄本,怀宁曹氏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清乾隆间修文堂辑印《**同春》所收本,二卷,据萧腾鸿本重印,国图、北京大学图书馆均藏。

    附:国图藏黄德时还雅斋本郑振铎书跋。

    新镌女贞观重会玉簪记二卷明高濂撰明刊本二册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部书的时候离开现在将近三十年了。那时,赵斐云将赴宁波访书,马隅卿恰好闲居在家乡,斐云约我同行,我少年好事,一诺无辞。海上飓风适大作,不能作海行,乃经杭州、绍兴,乘大汽车达宁波。我们住在隅卿老宅的东厢,昼夜豪谈。谋登天一阁不得,则访书于冯孟颛、朱酂卿、孙祥熊三家。孟颛、酂卿皆尽出所有,以资探讨。孙君独吝,迟迟乃出明蓝格抄本《录鬼簿》后附有续编者,及明白绵纸刻本《女贞观重会玉簪记》二书。二书出,他书皆黯然失色。我们相顾动容,细细翻阅数过,于《玉簪记》的插图,尤为欣赏不已,然终不得不捧书还之。独于《录鬼簿》则不忍一释手,以其中的戏剧资料均为第一手的,少纵即逝。乃向主人力请一假,约以次日归赵。孙氏慨允我们之请。我们心满意足,抱书而回。就在当夜,拆书为三,由我们三人分写之,这是值得通夜无眠地来抄写的。这部抄本后来由北京大学付之影印,人人均可得见之了。过了十多年,在一九四六年的冬天,杭贾赴鄞,购得《录鬼簿》及《玉簪记》,欲以归予。我久不购书,且方在穷乡,亦无力以得之。然如见老友,实在舍不得放开他们。不得已乃举债以得《录鬼簿》,却无能并获《玉簪记》了。后闻《玉簪记》已为徐伯郊所有,则不复更作收藏想。不意年初上海古籍书店函告云:有白绵纸本《女贞观重会玉簪记》欲得之否?颇疑即是前书,姑函索阅,书至,果即是孙氏物也。三十年梦魂相思,终得有之,能不谓为书缘有合乎?十多年前,鱼与熊掌势不可得兼,不意于十多年后,二书竟能璧合。此书索价至四百金,可谓昂甚,然不能不取之。聚书满家,独此二物萦系心头,似灿灿作光。不仅书是白眉,即遇合亦甚奇也。一九五八年四月十日郑振铎记。时小园中红梅正含苞欲放,丁香海棠均茁嫩叶,而郊外柳色已黄,春guang徘徊,中人欲醉。

    注一:长泽规矩也(1902—1980),日本神奈川人。字士伦。号静庵。1926年东京帝国大学中国文学科毕业,任静嘉堂文库嘱托。1929年东京帝大大学院毕业。1930年任法政大学讲师,后任教授,从事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化史研究,讲授“日汉书志学”。1961年以《和汉书的印刷及其历史》获文学博士学位。1970年为法政大学名誉教授。1975年起主编《和刻本汉诗集成》。著有《支那文艺史概论》《支那文学概论》《汉文学概论》《日本汉文学史》《汉字、汉语常识》《书志学序说》《版本的鉴定》《版本的考察》《明代插图本目录—内阁文库藏短篇小说》《和汉古书分类法》《名公书判清明集》《静庵汉籍解题长篇》《袖珍新汉和辞典》《尔雅—南北朝刊本》《周易注疏》《毛诗注疏》《和刻本明清资料集》《和刻本文选》《和刻本汉籍随笔集》《明清俗语辞书集成》《汉籍整理法》《和刻本诸子大成》等。

一树梨花 牡丹亭一折《游园惊梦》

    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被改编成各种戏曲传唱了数百年之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词句更是脍炙人口。在江南苏杭一带,昆曲是当年颇为流行的一种戏曲,而《牡丹亭》则一直是昆曲的保留剧目。《牡丹亭》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园内有了一番**之情,在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多情郎。由此,也就有了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惊梦”和“寻梦”等几段戏。

    精彩唱词

    【绕地游】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钿。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画廊金粉半零星。

    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

    惜花疼煞小金铃。

    不到园林,怎知*如许?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尾声】

    观之不足由他缱,

    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瓶插映山紫

    炉添沉水香。

    蓦地游春转

    小试宜春面。

    春呵春!得和你两流连。

    春去如何遣?

    恁般天气,好困人也?

    【山坡羊】

    没乱里春qing难遣

    蓦地里怀人幽怨

    则为俺生小婵娟

    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

    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

    俺的睡情谁见?

    则索要因循腼腆

    想幽梦谁边

    和春guang暗流转。

    迁延,这衷怀哪处言?

    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山桃红】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转过这芍药栏前

    紧靠着湖山石边

    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

    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

    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是那处曾相见?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画眉序】

    好景艳阳天

    万紫千红尽开遍。

    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

    督春工珍护芳菲

    免被那晓风吹颤,

    使佳人才子少系念

    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

    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

    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

    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

    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五般宜】

    一边儿燕喃喃软又甜

    一边儿莺呖呖脆又圆。

    一边蝶飞舞,往来在花丛间。

    一边蜂儿逐趁,眼花缭乱。

    一边红桃呈艳,一边绿柳垂线

    似这等万紫千红齐装点

    大地上景物多灿烂!

    【山桃红】

    这一霎天留人便

    草藉花眠,

    则把云鬟点,红松翠偏。

    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

    恨不得肉儿般和你团成片也。

    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

    我欲去还留恋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行来*三分雨。

    睡去巫山一片云。

    夫婿坐黄堂

    娇娃立绣窗

    怪她裙钗上

    花鸟绣双双

    宛转随儿女。

    辛勤做老娘。

    【绵搭絮】

    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

    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

    泼新鲜,俺的冷汗粘煎。

    闪的俺心悠步躭,意软鬟偏。

    不争多费尽神情

    坐起谁欠,则待去眠

    【尾声】

    困春心,游赏倦

    也不索香熏绣被眠。

    春吓!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一树梨花 《紫钗记》

    唐代,陇西才子李益,流寓长安新明里,趁良宵观灯,持桃柬寻访霍小玉,途中恰遇卢太尉父女,五小姐卢燕贞见李益俊美,暗生爱慕之情,便暗示父亲招李为东床快婿。

    李等游至胜业坊,途中拾获紫钗一支,知为霍小玉失物,还钗之后,李霍结为百年之好。卢太尉得悉其事,乃借故将秋闱榜首状元李益贬为参军赴塞外,并唆摆是非,小玉深受其害,思夫成病,几经弄到山穷水尽。卢太尉乘机使出奸计,不惜高价收买小玉珍藏之紫钗,召回李益,以玉钗证明小玉变节改嫁,并加利诱威迫,使李与女儿燕贞成婚。小玉闻讯悲痛欲绝,在佛寺尽诉冤情,黄衫客得知其隐忧,深表同情授意相助。小玉闯太尉府索夫,被太尉阻挠,诬李益有反唐诗句,要诛九族作威胁,并欲施棒打之刑时,黄衫客赶到,怒斥太尉作恶作端,革去其职。最后,有****终成眷属。

    '编辑本段'详细情节

    陇西才子李益,游学长安,年过弱冠,尚未娶亲,便托鲍四娘为他寻佳配。四娘应诺,想到霍王府小娘霍小玉,年方二八,才貌俱佳,况四娘又是小玉的歌舞教师,便想将小玉介绍与李。她知小玉要在元宵节去观灯,便约请李益去约看。元宵这晚,李益与崔允明、韦夏卿二友同去街上观赏。小玉和母亲郑六娘,丫环浣纱也来观灯,忽见前面有几个秀才,忙避开,不小心头上佩带的紫玉燕钗挂在梅树梢上,被李益捡到。小玉发觉钗子丢失,忙来寻找,两人相见。小玉已从鲍四娘处听到过李益的诗才名,今一相见,更觉李益可爱,求还玉钗,李益推说让个媒人送还。第二天,鲍四娘受四娘李益之托前去说亲。四娘手持紫玉钗,说李益托她来求盟定。小玉心中暗喜,推说需母亲定夺。郑六娘听了鲍四娘的话,又女儿不反对,也就应允了。良辰吉日,李益从崔韦二友处借了骏马、仆役前去与小玉拜了花烛。婚后二人情深意浓。一天,书童秋鸿报说天子幸洛阳,开场选士。主仆二人立即准备行装,李益、小玉忍悲分别,山盟海誓,双双惜别。殿试发榜,李益高中状元,权贵卢太尉,专权当朝,欲从士子中选婿招赘。令士子们去太尉府进见。因李益不去卢府,太尉记恨,表荐李益去玉门关外随军参军,不得还朝。而李益不知,高中后便回长安与小玉相聚。这时使臣来报,令李益即刻去边关刘节镇处任参军,李益只得与小玉在灞桥折柳盟誓而别。李益一路风尘到了玉门关外。节镇刘公济是李益朋友,知参军是李益,非常高兴。玉门关外有小河西,大河西二国,最近因受吐蕃扶制,正准备归顺吐蕃。李益下书二国,责二国归顺,否则就兴兵诛讨。又分兵截断吐蕃西路,使得二国来降。小玉自别了李益,日思夜想。李益也日夜想念小玉,画了幅《征人闻笛望乡》画并托人带给小玉。卢太尉见李益因功受赏,又生一计,奏请皇上升李益为秘书郎,改任孟门参军,不准归长安,即去赴任。这时卢太尉正奉命镇孟门,李到孟门后,卢又要招李为婿。李推说已有妻子而未从。卢即派人送信给小玉,说李已招赘在卢府。不久,卢与李奉命还朝,卢把李软禁在卢府。小玉接到假信,十分伤心,怨恨李益薄情,但又不十分相信。为了寻访李益踪迹消息,家资耗尽,最后变卖了信物紫玉燕钗,恰被卢府买去。卢太尉得知此钗乃李、霍定情物,就命堂侯官之妻扮做鲍四娘姐姐鲍三娘,向李益献钗。李益见钗大惊,鲍三娘却说小玉已另嫁他人,方变卖此钗。卢太尉趁杨要李益以此钗聘娶他女儿,李益仍婉言回绝。侠士黄衫客听说了李益负情、小玉病重事,慷然相助,要崔、韦趁牡丹花盛开之际,假称无相禅师相请,到崇敬寺饮酒。黄衫客持李益到霍府,使之与小玉相见,监督李益的卢府士兵无可奈何。李益、小玉相见后,始知一切都是卢太尉指使人所为。李益又给拿出玉钗,于是两人嫌疑冰释。李益把紫玉钗给小玉戴上。黄衫客又把卢太尉专权李益和小玉受屈一事参奏主上,最后主上降旨:加封李益为集贤殿学士和鸾台侍郎,霍小玉为太原郡夫人、郑六娘为荥阳郡太夫人。

    《折柳》、《阳关》两折在舞台上经常演出,是叙述李益奉旨随征,霍小玉在灞桥饯行,着重地描写了夫妻间惜别的情愫,终于在三军催迫之下,无可奈何地登上征途,各自分别。

一树梨花 《南柯记》

    《南柯记》明·汤显祖作。写淳于棼梦入蝼蚁之槐安国为南柯郡太守事。

    《南柯记》明·汤显祖作。写淳于棼梦入蝼蚁之槐安国为南柯郡太守事。剧情是:唐代东平游侠淳于棼,武艺高强。因酒失去淮南军裨将之职。闲居扬州城外,庭前有古槐树一株,清阴数亩。他常与豪士纵饮其下。一日,听说孝感寺中元盂兰大会,有契玄禅师讲经,便前去听经。在经堂里,淳于棼见到三个美貌女子,见她们先后送给禅师金凤钗一双,通犀小盒一只。淳生看此物奇异,因与她们搭讪。其一位说:“我有妹子正在青春妙龄,这凤钗犀盒是她附寄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