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24-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炅儿,此去大荒东洲路途遥远,不如让我随你一起去,万一有什么事情,我还能帮得上你。”任贵妃泪流满面地说。

    “大荒东洲不但路途遥远,而且是蛮荒之地,母妃都已过不惑之年,如果有任何闪失,孩儿万死难辞其咎。”朱慈炅劝说道。

    “你一个人去大荒东洲,我真的不放心,而且你和太子争了这么多年,今日太子得势,我怕……”任贵妃轻声道。

    “母妃不用担心,我明白父皇让我去大荒东洲的意思,去了大荒东洲,远离帝国本土,太子才会对我彻底放心,还有现在父皇还在,太子也不会对我怎么样。”

    “可是我还是不放心。”

    “母妃,我保证一定会平安回来的。”

    “去见见你父皇吧,你父皇还有话对你说。”

    “诺。”

    ……

    朱由校现在正在乾清宫里等着朱慈炅。见朱慈炅来了,朱由校也没有废话,而是指着身后的地图说:“这里便是大荒东洲,这里是帝国目前控制的范围,这是是满洲国的地方,这里是英国人的地方,这里……”

    朱由校将整个大荒东洲的势力介绍一遍,便没有继续说话。

    “臣记住了。”朱慈炅点头道。

    朱由校并没有说什么,而是挥挥手示意朱慈炅退下。

    待朱慈炅离开之后,任贵妃才到乾清宫觐见朱由校。

    “皇上,慈炅……”

    “最是无情帝王家,他既然选择了要争太子之位这条路,那么失败的后果也就只能自己来承担。从古到今皆是如此。只要还是皇权至上,就无法改变这种局面。朕也帮不他,剩下的一切都要靠他自己。”

    “皇上的话,妾明白,妾只求您能保住慈炅的性命。”任贵妃跪倒在地哀求道。

    “此事朕已经跟慈焾说过,慈焾也发誓也一定不会伤害慈炅的性命。”朱由校宽慰道。

    “可是……”任贵妃依然不放心。

    “你先下去吧,朕保证慈炅一定不会有性命之忧的。”

    ……

    六月,瑞典对波兰宣战,同时在波兰领土上和波罗的海海域采取军事行动,以阻止俄国进入波罗的海。而俄国人与波兰的战争也进入了关键时期。

    而明军也将注意力放在大荒东洲。月底,朱慈炅随同五万军屯的士兵一起出发,前往大荒东洲。而明军控制的范围依然维持在洛基山脉以西,明军与满洲军隔着洛基山脉形成了对峙,明军现在兵力薄弱,防守有余,进攻不足。满洲军却因武器装备差距太大也无力发动攻击,现在满洲军正试图从西洋人手里购买火器。

    当朱慈炅踏上大荒东洲的土地时,时间已经到了九月份中旬。明军自从从控制区域开始征税以来,到今年粮食已经完全能自给自足了。但突然增加五万人,让粮食陡然又变得紧张起来,解决过冬的粮食问题,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王爷,我军的粮食只能维持到十二月份,现在解决粮食问题至关重要,否则的话,我军将无法渡过整个冬天。”

    “大荒东洲本王第一次来,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第一是和西洋人交易,但西洋人肯定无法提供这么多粮食给我们,他们最多只能提供一万人的口粮;第二,便是抢,在我军控制的范围之内居住着上十万本地土著百姓,但缴税的人群不过一半,而且在我军控制范围之外,居住着更多的土著百姓,如果抢的话,我军不但可以渡过冬天,而且在明年还有能力东进。”

    “抢?!”朱慈炅自幼便受儒家文化教育,在成年之后,又很少离开京师,所以对于抢这样的事情有很大的顾虑。

    “不抢的话,大军无法渡过冬天,从帝国过来的补给船最快也要到春末才能抵达大荒东洲。”

    “本王考虑一下。”

    “王爷,如果不尽快动手的话,一旦冬季来临,想出兵都无法出兵了。”

    “十天之内,本王一定会做出决定。”

    ……

    (本章完)

第四百八十七章 对满洲国的夏季攻势

    朱慈炅终于同意了众将的提议。为了寻找到足够的粮食,五万军屯的士兵分成了五十个千人队。

    而越过育空地区往南,当地土著人口数量剧增,这说明在这片土地上是有足够的粮食的,只要耐心寻找,就一定会有收获。果然在十月底,明军便收集到了足够多的粮食。

    而朱由校也决定在中俄的停战协定结束之前,让帝国在大荒东洲的战事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到时候如果双线作战,帝国肯定无法支撑。

    “朕决定在大荒东洲再增兵两万,确保在明年发动对满洲国的攻势中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彻底控制整个印第安地区。”

    “陛下,帝国今年才派去五万军屯的士兵,而军屯需要到明年年底才会有初步的结果,如果继续增兵,军粮供应是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孙传庭道。

    “越过洛基山,便能获得足够的粮食,据说洛基山以东有数十万人口。”

    “陛下,可是大都督府计划在明年派遣两万女兵前往大荒东洲。”洪承畴道。

    “明年先派遣一万女兵,后年再派遣一万女兵到大荒东洲,控制整个印第安地区对帝国在大荒东洲的战略极为重要,如果能控制整个印第安地区的话,以后帝国便能彻底解决粮食的问题。”

    “根据线报,满洲国已经从英国人手里购买了一批火器。”陈四道。

    “英国人?告诉英国人,如果再卖火器给满洲国,帝国将视同英国对帝国宣战。帝国虽不想卷入西洋人的战争,但并不代表帝国从来不害怕战争。”朱由校冷声道。

    “诺。”

    “另外大都督府这边要准备组建一支新的海军,这支海军的责任将是捍卫帝国在大荒东洲的利益。”朱由校说。

    “组建一支新的海军需要投入数千万两银元,现在国库恐怕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洪承畴道。

    “这支海军,朕不需要一步到位,朕可以给内阁和大都督府十年的时间来筹建这支海军。如果帝国能在大荒东洲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海军,那么帝国在大荒东洲将更有话语权。”

    “诺。”

    ……

    天启三十六年春末,帝国再次派遣两万大军前往大荒东洲。

    李定国和朱慈炅此刻也在商议对满洲国用兵之事。朱慈炅和李定国在责权上有明确的划分,朱慈炅作为都督,他负责的是屯田的事务以及大荒东洲的政事,而李定国负责的是军事。

    李定国现在的兵力不足以发动对满洲国的攻势,而他并不知道帝国又派出了两万士兵增援大荒东洲,寒冷的冬季完全切断了大荒东洲与帝国本土的联系,所以他希望朱慈炅能从军屯士兵中抽调出一万人出来协助他。毕竟参加军屯的士兵都是老兵,也是即将要退役的士兵,论战力丝毫不逊于李定国统领了士兵。

    “调动军屯士兵参战,必须要有皇上以及大都督府的军令,如果无军令调动的话,帝国将会视为谋反。李提督,你也知道本王现在的处境,如果真的被人拿住这样的把柄,后果可想而知。”朱慈炅轻声道。朱慈炅现在是谨小慎微,不敢犯一丝原则性的错误。

    李定国也明白现在朱慈炅的处境非常尴尬,但他始终却弄不明白为什么朱由校一定要将朱慈炅派到大荒东洲来,“王爷,您负责军屯之事,而军屯区域包括整个印第安地区,末将不需要王爷直接派兵援助,只需要军屯士兵帮末将守住后路,不要让满洲军断了我军的后路。”

    “你准备在何时对满洲国继续用兵?”朱慈炅问道。朱慈炅也想弄明白朱由校为什么一定要让他来大荒东洲?不违反原则地试探一下,朱慈炅还是愿意的。

    “末将准备等到夏初,现在天气依然寒冷,要越过洛基山还非常困难。”李定国回答道。

    “本王在这个月之内便会安排五千士兵去洛基山下屯田。”朱慈炅点头道。

    “谢王爷隆恩!”

    ……

    只是没等到李定国出兵,他便收到了帝国增派两万大军到大荒东洲的消息,有了这两万大军,他便不需要从朱慈炅那里借兵了。

    但就在帝国准备对满洲国用兵之时,俄国的十万大军在北线,分北、中、南三路向白俄罗斯和斯摩棱斯克地区的波军发动进攻。俄波战争的第一阶段进入了尾声。

    七月,李定国率领三万明军越过洛基山对满洲国发起了夏季攻势。满洲国为了抵挡明军的攻势,动员了六万三千人投入这场战争之中。

    满洲军的统帅是豪格的长子齐正额。此时豪格早已经病死,满洲国的大权已经落在齐正额的手里。

    两军决战的地点选在洛基山脚,而此刻满洲军也已经有了一支五千人的装备天启枪的队伍,这也是齐正额最大的依仗。

    明军的阵型背靠着洛基山,而满洲军的阵型是面对着洛基山的。

    九点十分左右,满洲军率先对明军发起了攻势。双方的火器差距骤然被拉近,让明军非常不适应,以前都是明军吊打敌人,现在敌人突然有能力反击了,这让明军有些措手不及。但好在明军在火炮上的优势明显,否则的话,明军的中军极有可能会在第一天上午就会被满洲军击溃。

    第一天的战斗明军的中军打得非常不顺,但明军的左右两翼却依仗着火器的优势不但成功地压制住了满洲军的进攻,而且还稳稳地占据了上风。

    第一天的战斗让李定国非常憋屈,这也给明军提了个醒,习惯了顺风仗的明军,在势均力敌的时候,准备得不够充分。而满洲军却看到击溃明军希望了,齐正额决定两翼以防守为主,集中力量先击溃明军的中军。

    第二天,李定国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利用洛基山的掩护,将右翼放置到中军的位置,而将中军绕到满洲军的后方去。

    李定国的策略非常成功,满洲军并没有意识到明军的中军已经变成昨天的右翼,而右翼实际上已经只有空架子了。当明军在下午时分突然出现在满洲军身后的时候,齐正额甚至还以为是明军的援军来了。

    被明军前后夹击的满洲军很快就丢失了自己的阵型,失去了阵型的保护,满洲军迅速溃败。明军与满洲军最关键的一场战争,最后以明军的胜利而结束。

    (本章完)

第四百八十八章 仁慈和杀戮

    此战过后,满洲军已经无力抵挡明军东进。六万余名满洲军,逃回王庭的不到一半,其余要不被俘,要不战死,要不就是下落不明。

    满洲军战败之后,为了逃避明军的追杀,满洲国的王庭一路东迁至了五湖地区。而明军则是一路追击,一直追至萨斯喀彻温地区,在明军的追击下,满洲国损失严重,几乎丢掉近四成的人口,就连齐正额的侧福晋都落入了明军的手里。

    追到萨斯喀彻温地区之后,李定国见战线拉得太长,不得不停止追击。明军军屯范围也覆盖到了整个印第安地区。至于萨斯喀彻温这个地区,在后世虽被誉为加拿大的“产粮之篮”,但受制于人力的匮乏,明军只是在这里构建了一条针对满洲国的新防线。

    占领整个印第安地区之后,朱由校在这里建立帝国的第二个省,印第安承宣布政使司。而帝国也终于算是在大荒东洲站稳了脚跟。

    “父皇,帝国在勃泥的军屯非常成功,在勃泥,军屯很好完成了屯垦戍边的职责。臣认为应该在冷洲和勃泥继续推进军屯。”

    “军屯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军屯的士兵应该由正规军往民兵转变,朝廷要协助军屯区域建立相应的学校、医院等保障制度,确保参加军屯的士兵能待得下去,不能像卫所一样,最后成为了烂摊子。”朱由校建议道。

    “臣想先在勃泥的军屯区试点,如果成功的话,再向其他地区推广。”

    “可以,军屯一事以后会完全交给你来负责,你要在冷洲、勃泥继续推进军屯,朕全力支持你。”

    “谢父皇。”

    “以后的朝会,朕不会再参与了,你既是太子,帝国未来的皇帝,现在就应该担负起更多责任。”

    “父皇……”

    “此事朕意已决,你先退下吧。”朱由校挥挥手道。

    ……

    帝国通过军屯制度逐步实现了朱由校的裁军计划。帝国的军队迅速地从一百五十多万降到一百三十多万。

    而冷洲、勃泥、大荒东洲三地都是帝**屯的目标区域,其中勃泥的军屯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万,冷洲和大荒东洲的人数分别都是五万。

    只是随着勃泥地区大明人数量的剧增,大明人与当地人的矛盾开始出现,在加上信仰的不同,双方时常会出现一些冲突。

    1657年,天启三十七年元月初五,勃泥当地土著人与大明人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突。

    这场冲突是有预谋的,原本四分五裂的土著人趁着大明的新年针对大明人发起了突然袭击。军屯区还好,武器装备齐全,又是训练有素的老兵,虽然招到了突袭,但很快就反应过来了,面对着一盘散沙的土著人,很快就击退了敌人。

    但在勃泥有上万的平民,这都是帝国在颁布移民政策之后,从帝国各地移民过来的,他们受到袭击之后,并不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而且在城市里并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只有少量的巡捕。

    等到当地的驻军和军屯士兵赶去援助的时候,土著人却是早已逃离,整个城市剩下的只有死亡和伤痛。

    “传令,全军协助官府救助百姓。”说话的是勃泥军屯区的最高长官费都督。

    “诺。”

    “费都督,末将将率领全军追击流寇,希望能救回被流寇劫走的妇孺。”这个说话的是勃泥驻军的最高长官任提督。

    “嗯,这里交给我,一定要将被劫走的妇孺救回来。”费都督叮嘱道。

    “朱巡抚现在在何处?”费都督又问道。

    “此刻正在北城组织百姓抢修城墙。”

    “去北城。”

    ……

    勃泥承宣布政使司此刻所有的官员都在城内忙碌,所有官员都知道,出了这么大的事情,肯定会有许多人的官位将会不保,他们只希望能将这件事情的影响压到最小。

    “朱巡抚,损失情况如何?”费都督问道。

    “暂时还无法统计,但被流寇杀害的百姓估计多达数百人,被奸淫的估计也不下百人,这还只是这一地的情况,其他地方的情况暂时不明。”朱巡抚悲怆地说。

    “唉!如果陛下听到这个消息……”费都督话说到一半,便停了下来。

    “如此大的事件,瞒是瞒不住的……”朱巡抚摇摇头道,“我现在只希望陛下能对勃泥一地的官员从轻发落。”

    “尽人事,听天命吧。”费都督轻声道。

    ……

    二月二日老抬头,朱由校在京师收到了来自勃泥暴乱的消息。许久没参加朝会的朱由校突然出现在了朝会。在场所有的人都意识到朱由校是为了勃泥之事而来的。

    “勃泥之事,众位爱卿认为处置?”朱由校问道。

    “陛下,臣认为应追勃泥巡抚朱积失察之罪。”

    “就这样?”朱由校冷声问道。

    “军屯都督费景烷,勃泥提督任大两人都难辞其咎。”

    “勃泥一地五品以上官员就地免职,令吏部以及大都督府立刻选派合适人选前往勃泥接任。”朱由校冷声道。

    “诺。”在场的人都感到了朱由校的煞气,无人敢反驳朱由校的决定。

    “勃泥暴乱,因暴乱而死者达两千七百五十二人,被奸淫者五百六十七名,伤残者四千一百六十一人。”朱由校继续说,“血债只有用血才还得清,那接下来应该是血债血偿的时候了。”

    “传旨,勃泥省的首府从今改名为血城,朕要帝国所有的百姓和官员都记得这一天。”

    “诺。”

    “陈四,直接传朕的中旨给吕宋都督府都督来兵(来秀才,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来兵),朕要一百万人头来祭奠勃泥暴乱中死伤的百姓,如果勃泥不够,那就去隔壁的苏拉威西岛取,朕要用这一百万人头在血城建造最大的京观。另外他们的财富全部分给在勃泥暴乱中受到伤害的帝国百姓。”朱由校冷声道。

    “陛下,不可……”听到朱由校要屠戮一百万人,众位大臣都试图劝阻朱由校。

    朱由校毫不犹豫打断了大臣们的话,“朕绝不会再给暴民一丝机会,既然仁慈不能解决勃泥的问题,那朕就不会再要一丝仁慈了,朕相信现在只有依靠杀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勃泥的问题。此事朕意已决,无须再议。另,传令将广州都督府、成都都督府以及南京都督府的火油全部调往吕宋,那怕勃泥不留寸草,朕要集齐这一百万颗人头。”

    (本章完)

第四百八十九章

    三月中旬,来秀才收到了来自朱由校的中旨。从朱由校的中旨上,来秀才都能感觉到朱由校现在正处于暴怒的状态之中。自从建立大都督府之后,从中央发出的军令皆出自大都督府,当然所有军令都必须得到朱由校的认可。

    而通过中旨来发布军令,自从建立大都督府之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绝对是第一次。破例就意味着朱由校这次是真的愤怒了。

    来秀才不敢有丝毫耽搁,他接到中旨之后便立刻传令集结吕宋都督府的大军。

    三月底四月初,吕宋都督府大军从东、西、北三面进入勃泥,来秀才也亲赴血城坐阵指挥。针对勃泥“血债计划”正式开始启动,整个勃泥都遭到明军的报复。这场报复一直持续了一年的时间,原本勃泥的土著居民在这场报复中,几乎被屠戮一空。为了完成朱由校的旨意,这场报复仅仅一个月之后便蔓延到苏威拉西岛。

    相比勃泥,苏威拉西岛的情况要稍微好一点,但当地的土著居民也仅仅剩下不到一成。

    根据意大利传教士《勃泥见闻录》记载,“1656年四月,勃泥土著的暴乱遭到了大明皇帝的血腥报复,报复从1656年四月一直持续了1657年六月间……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暴乱者……被杀死的人,他们被砍下脑袋然后送到血城,在血城外有一座用无数人头建成的巨大建筑……整个勃泥都陷入哀嚎之中……到1657年之后,我再也没在当地见到过土著人,证明他们存在过的只有这座用人头堆砌的建筑……”

    明军的疯狂报复震惊了所有国家,帝国用鲜血赢得所有国家的尊重。虽然在帝国之内,有许多仁义道德之士背地里骂朱由校是屠夫,但在南洋,帝国的百姓却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大明人的身份让他们觉得是荣耀的象征。那怕远在西洋的帝国百姓都开始获得尊重。现在来帝国的使者都变得更加地老实低调了。

    “记着,尊严不是靠别人施舍来的,那怕你再仁慈,再仁义,再道德,别人也不会多给你一分尊严,尊严要靠自己来争取,尤其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是如此。唯有实力强大者,才能获得其他人的尊重。一个人是无法说服另外一个人的,一个国家靠口水是无法淹死另外一个国家,将来你会发现你能说服其他人的时候,是在你掌握了足够强大的力量的时候。”朱由校对朱慈焾道。

    “臣一定牢记于心。”

    ……

    在大荒东洲,明军与满洲军又再次陷入相持中。随着战线的拉长,依靠帝国本土的补给已经无法满足明军的需要,尤其是粮食,如果还想依靠帝国本土的补给的话,那可以说明军近一半的人准备饿死在大荒东洲。现在唯一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

    军屯成了大荒东洲所有行动的基础,解决粮食问题,是朱慈炅工作的重心。

    “杜巡抚,派往阿拉斯加以及印第安两省的税务官可全部到位?”朱慈炅问道。

    “禀王爷,已经全部到位,只是还需要安排护送人员。”暴力抗税的事情在大荒东洲时有发生,保护税务官的安全,也是在征税过程中经常要做的事情。

    “本王会从军屯士兵中抽调出两千人出来专门负责征税等事务。”朱慈炅点头道。

    “王爷,现在人手匮乏,鱼鳞图册一事也需要有人协助,下官希望能在明年年底之前能将鱼鳞图册制作完成。”现在在大荒东洲人头税与田赋并存,这与帝国的国策不符,但就目前而言却是无奈之举。

    “先从军屯士兵中抽调人手吧,今年军屯结束,明年帝国还会继续开垦军屯区,到时候帝国预计会再派五万人。”朱慈炅道。

    “诺。”

    ……

    满洲国自上次战败之后,满洲国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主张越过五大湖区继续南迁,借助西洋人的势力来对抗明军,而以齐正额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则主张留在五大湖区,因齐正额发现西洋人突然拒绝销售武器给他们,这让他觉得西洋人并不可靠,何况西洋人在这里势力根本无法与大明相比。

    而明军停止东进,更是让齐正额坚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