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警中剑-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查案有线索不怕费时费力,就怕受阻办成夹生案,那是侦办案件的大忌。
姜山带队办案,从来都是这样子,用信得过的人,打突然袭击,速战速决。几天几夜连续作战的效果就是能办公出想象不到的意外效果,这种歼灭战已经屡试不爽,姜山也逐渐形成这种风格了。
他与伙计们默契度越来越高,在他带出的几个新侦察员中各有高招,只要办起案件来了,那就是个个小诸葛,忘记了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就如网络游戏高手在网络游戏中找到成功的快感一样。
侦办案件有瘾,一进入角色,什么都忘记了顾不上了,只有一个心思,就是把案子办漂亮了。那其中的满足感与自我实现价值的愉悦,是其他人难以体会的。
所以,姜山每次办完一件大案后,总想方设法,打个土豪,让伙计吃一顿大餐,休整一下。这样放松,姜山感到能够调整紧绷的神经,让心理得到自我满足。
人活着都有自己的心理承受度,自我的满足很重要。姜山在学习中,认真研究过犯罪心理学,以及犯罪心理痕迹学,他感到有时与犯罪嫌疑人的换位思考就会得到不可思义的收获。
姜山在做这些,只有徐小贵知道后赞许过。他当教师的爱人看他研究些这个,还嘲讽他魔道了,用这心思研究些什么不好,还研究这个。
破案多少年都是这样过来了。破多少案,都是谁干着时谁自找麻烦。人一茬一茬的,都成了过眼烟云。但是生活过得却不一样,当的官是一样的官,但过后生活质量却大不相同。
他爱人说的确实有道理,她指的是今年姜山邻县里早就当了刑警大队长的同学到他这里玩时,从吃穿用度上都大不相同。姜山也看出了这一点,他只替同学担心,却没想到爱人竟然有这样的想法。
物质利益在当今社会当道,让多少利令智昏啊。
第10章 观想出神()
姜山脑海中每临大事都会出现一种奇异的现象,那个场景似曾相识。姜山这种知觉不只一次出现时,他还被吓了一跳,别是妄想症。
后来,他跟徐小贵说起这事来,原来徐小贵也有这种现象。有些事情,在强烈刺激下让大脑应急过程中显现出这种认知。
姜山有时独自一个人静坐时,他会运用这种方法把之前的一些关联事物及之后他想知道的一些发展方向串联起来,静静地默想一会。
那种感觉非常奇妙,有时好象换了个角度和角色一样,游曳在一种梦境的边缘,人没有了庸常的那种分量,自由自在,无所谓存在,无所谓取舍,洞若观火地观察那些或真或假的人际之间恩恩怨怨的事情。
有时就在看一幕话剧那样,明明知道下步是怎么样的,可你无法制止也不可能制止自己扮演的那个角色发现下去,甚至于得到不好的结局。洞若观火也不过如此。
姜山想把这种观想用到对一些案件线索的梳理上,可每次都会失败。这种观想似有似无,好象必须与自己有关才行的。
每当这时,姜山就进入虚无的境界,所有的物换星移都在意念的引领下,按照能够预料的确结局发展下去。远在天边的事情,有时又好象近在眼前,明明眼前的事情却在天边一样,让人捉摸不定,却又惟妙惟肖地上演。
案件发展过程都是非人所思的更多,毕竟犯罪嫌疑人的思维与姜山是差距的,难以交集成一个共同的方向。姜山做完这些,身体有些舒服,但是精神恍若隔世,一段时间调换不过来。
姜山在与精神病院的专家交流这种问题时,专家提醒他可能古人说的走火入魔就是这些东西。长时间的自我入静去观想肯定会出问题,尽管精神的高度集中,在思考一些问题时能够物特别地锐利,但是一旦神游四方,管不住思维的发散,那可就麻烦了,精神病可能就这样走火入魔的。
姜山时常警醒自己不要进入误区,但愿自己能利用这种观想法把纷乱的头绪理清,有更加条理清晰的思路和轮廓。
实际上,姜山在求学阶段就经常用这种方法。每当学习过半或者就要学期结束了,姜山就会拿出一天或两天的时间,躲在家中,一个体人蜷伏在于炕上,把所有的课本作业全放在眼前,利用一张最大的纸去列所有的知识点。
最终于列表把所有的知识点列好了,所有的课本和作业也就过了一遍彻底条理的复习重温,上了考场就战无不胜,错误也不过是粗心大意造成的。
这种方法在初中以前课程少的情况特别管用,到了高中住校学习,难以躲藏,集中精力难,姜山就请病假呆在家里去做,却力不从心,因为课程集聚太多。平日没有及时去这样处理,集中处理难度就大。
因此,姜山在此后的集中观想就注意,少量事情就开始。他还学着打坐的办法,先入静再去集中精力想问题,可就是没法参考资料了。好在案件的情形早就装进脑子里,观想一词也是徐小贵介绍的一修学佛的居士给出的一个词。
道教也应该也这样说吧,姜山的直觉,道教讲究实用,佛教讲究空无,观想是道教的词汇更准确些。姜山知道社会上当今盛行“儒释道”所谓的国学,尤其是心南怀谨为代表的玄学,所有的高的高人都会有一整套的理论支撑,各自宣扬经天纬地之功。
姜山见多不怪了,三教九流无所不能的时代,也说明社会思想舆论是何等的活跃。
姜山研究心理学的问题,也研究这类社会现象。有些时候他自我感觉他去做个学者也许是好样的。因为他一进入这种漫无边际地研究思考就会痴迷好一阵子,让人感到真知灼见的理论无穷无尽的。
姜山读一阶段直到有大要案件忙得腿脚停不下来了,那可能就会忍痛割爱一阵子。不过也有些怪怪的,姜山过后好象悟出什么似的,兴趣就会消失一大半。
姜山面对了来说情者,常常用冷脸相对,让他们知难而退。他不怕得罪人,他认为得罪的不是朋友,是真朋友为这点事得罪不了,过后会理解的。
可现在姜山面对的这个人,他需要笑容满面,热情招待。因为这人是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属于那类“点头不算、摇头算”的主,他常说的一句话“提拔你,我说了不算,但不让你提拔还管用”,让他能管到的部门及其中层干部都怵他三分。
所以,姜山还是好好接待,并汇报了大队长。大队长马上过来,并且安排了饭局,又汇报了副局长万修义。
姜山把案件汇报完了。按照程序,政法委副书记刘玉先应当说些什么了。但是他什么也没有说,说明他对案件的重要性还是有认识的,不敢乱来指划。
大队长意思很明确的,万局长来了,他就要请假陪着喝酒,到时刘玉先还会到局里考察他与姜山呢,话可以点到为止,不要把关系处理僵了。有些人就是需要个面子,不能呛着来,顺着来,办不成也不要紧,他出面要的就是知情和面子。
有这样的想法托底,姜山和大队长把案子全部汇报给刘书记了。完了,大队长跟上检讨了,说汇报晚了,因为是常委政法委书记亲自挂帅,局长亲自指挥的,所以案子的知情面就很窄。
大队长还说,他对这案子也知道的不全面,参加汇报时,他被局长安排去做别的事情去了。
正说着,万局长到了,在刑警大队不大的会议室里,热度马上就高了,万局长与刘书记是同学,他们两个见面就会骂骂咧咧的,因为他们还同在一个乡镇上共事过。
万局长是所长、刘书记是分管政法的副书记,整天一外锅里摸勺子,没事也找一堆磨时间。那感情不用说多厚了。
姜山见他们这样,就知道事情他俩早就有些想法,只是不便直接说,利用这样酒场的形式来说出来,但不是明说。这样他们就可进可退,他姜山就要掂量着办了,最终难为的还是姜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座都明白这种不明说的厉害所在,心照不宣是同流合污者掩耳盗铃的行径。姜山不想同流合污都不行,这种方式的压制是无声的,最终吃了哑巴亏的人痛苦却无泪啊。
姜山在运用观想这种方法时,发现自己竟然能够熟练地找到每次事情的缺陷,问题所在及原因。这就让姜山更加痴迷,他每次侦办完一起案件就会观想一次,找问题及原因,不断完善和修整自己的侦查思路和谋略。现在遇到难题了,姜山突发奇想,何不去观想一次试试。
每次观想,姜山都会隐约发现有一个影子在引导自己走进去,走出来。姜山猜测那可能是所谓第六感官了,它是敏感的也是准确的,有时还有预见性和前瞻性。
姜山借上厕所的时机,观想起来。没想到的是这次竟然进入情境这么快。匪夷所思!只知道人在蹲空时,精力也容易集中,没想到用于观想竟然也有奇效。
姜山预测到这次酒局上,刘玉先首先会敬大队长的酒,让他从中照顾某个人,然后再会搂着姜山的肩膀,亲热地与姜山喝酒店,让姜山帮忙。
敬大队长是因为大队长年龄大、资历深,礼数上也应为。与姜山喝酒是体恤下级表示友好,与万局长喝酒是心照不宣的举杯为碰。
万局长与大队长都会当着刘书记的面把人情做足,借着酒劲,指令式地让姜山把事情处理妥了。
姜山想到这里,不禁笑出声来,“妥处”!多好的词义!多少领导批示成这样!不能写“同意”的就会“妥处”,一语中万的。理解去吧!
第11章 酒中乾坤()
姜山在工作、生活中无奈地拆解着自己的灵魂。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他都在无时无刻不忍受着这种分解的痛苦。
他不想同流合污,却又不能说出来。他不想去做,却又无可奈何。人在做,天在看。他相信一些事情的因果延续,报应是佛教的说辞,但他真实地见到一些同事在随波逐流中,堕落到谷底而不自知。有的凭着侥幸过日子,有的完全麻木了。
姜山还是会回到现实当中来。他陪着诸位领导,还找上几个在小城有些名气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然他们是局外人,有钱愿意与这些人交往。
一桌子人喝的兴高彩烈的,姜山不敢怠慢,先向刘书记敬了酒,再依次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敬酒。
万局长在一旁向各位介绍并表扬着姜山,还表示这酒敬了,在座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刑警大队有什么意见建议也顺便提出来,按上级要求的开门评警、征求意见就不上门了,请出来出也很好嘛。
最后了,大队长敬酒时就酒意浓浓了,他一杯干掉后,举着空杯,向刘书记和几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态,在今后的工作如何贯彻落实好上级及各位代表、委员的要求,保好驾护好航什么的。
最后还是来了一句实话:我们也需要各位领导的支持与帮助,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都要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刘书记马上带着那几位代表、委员站了起来,嚷嚷着:你再倒上半杯,我们一起干了,有人场的帮人场,有钱粮的帮钱粮。
那几位被大队长称为领导的代表、委员也应和着,好,好。一气去都干了一杯酒,把酒局推上了高潮。每个人自由配对喝起了感情酒。
一时间,姜山没处下手,他出来透了透气。他知道,临结束前,他还要逐一敬一圈,叫做‘打通关”。
姜山还是到了洗衣手间,他估算了一下喝下去的酒,试了试头脑的清醒度和胃肠里的感受。他还是小心地用手指伸了喉咙处挠了挠,马上肠胃就有感觉,他借机吐出一些喝下去的酒和吃下去的菜。
这些年,姜山从担任副大队长与社会上的方方面面人物打交道多了,练就的一项应急招数。
在小城里无非是酒桌上加深着谁也说不清的感情,地方小了,东扯西拉的,一般七大姑八大姨的,就会扯上些关系。在小城里,能够管点事、上得了台面的也不过就那么几百个人。
早年据说一家人管理一个单位的、亲家共同管理一个单位的事都有呢。那时没考试一说,用人不避亲成了大部分人的选择。
任人唯亲是中国人骨子里固有的根脉。酒风盛行之时,一大帮子人喝了东家喝西家,特别是春节期放假后上班,那可单位自己举行团拜会,单位互相请客,同事轮着请,挨家挨户地喝酒,整座城就沉泡在酒香里一段时间。人们脸上整日都是酒足饭饱后的红光满面。
姜山深知中国人的酒场学问深着呢,他不想研究也不愿研究,他对自己的酒量还是蛮自信的,加上用这么一招,一般情况下就应付的游刃有余。这次也不会例外。
可不巧的是,姜山对刘书记还不了解。他喝多了酒,在乡镇党委里养成的坏习惯,往往盯住一个,早晚把他喝趴下,这样才过瘾。
姜山重新上了桌,刘书记行使起他的权威来了,以命令的口吻让姜山逐个敬酒。姜山当然也表示了诚意,站起身来,口里说着“领导随意,我干了。”然后,把杯子朝领导倒着,让领导验证似的。
这样的酒局过程很快,因为存在上下级关系。在中国只要有上下级关系就好办,命令式也好,家长制也好,都会行之有效地把所有事情顺利地进行下去。
姜山考虑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孔孟之道,正如姜山听一位教授讲课时提炼的世界四大古文明发源一样“孔子坐在黄河边上,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释迦牟尼坐在恒河边上,思考人与佛之间的关系;牛顿站在莱因河畔,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耶稣躺在约旦河里发现人与神的关系”。
“中国的关系”错综复杂,处理不好,一个关系就可能让事情全盘皆输。
更有甚者,一位领导曾经用讲政治的高度来验证喝酒者忠诚度和执行力,他只管斟酒,倒也体恤下属,量人看酒量。
一般情况下,他能让每个到场的干部喝酒到九成醉,足见他见人识人的水平。从酒品看人品,从酒量看工作水平,从酒局看人识人由来已久。
有的人还总结出一整套理论:每次喝酒都不醉的人不是酒仙就是狡猾之徒,不可交;每次喝酒都喝醉的人不是酒鬼就是无癞之徒,也不可交。可交之人是喝酒有度,有时醉有时醒。
细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姜山感到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所用无处不在。他越来越信奉中庸之道,想问题办事情,为人处事,竟然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奇效,总之出不了大格。
特别在虚与应付的事情上,姜山屡试不爽。但在侦办案件中,姜山从来不这样去应付,他也发现有些老侦察员也会用这一套应付差事,明明没去做,也会有三四点,大差不离谱的,还真不好给他点破。
姜山所在队里原来有个技术员,那个时候技术员就他一个人,有些案件现场在山里不好走的地,他有时就会偷工减料,一般赶到现场就会到吃饭的点了,到了附近一观察他就形成了一份一张纸的现场勘察报告。然后催着喝酒吃饭。
他姓李,年轻时长过天花,脸上有麻子,就成麻子李。时间长,麻子李就有了歇后语:“经过现场认真反复地勘验,认定是老流作案,正在全力组织侦破。”回过身去对村干部就说:“简单的,杀个小鸡,包个水饺,喝上二两快吃饭,还要破案呢。”
这是麻子李的口头语,到哪里也是这一套。这么个人临退休时还混上了科级待遇。
人这辈子真的没法预计。姜山在看《我这一辈子》的电视剧时,对张国立的演技佩服的同时,他也深深被剧情所折服,他是流着泪看完全集的。
姜山内心深处尽管不服命运的一些安全排,但是命运有时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是不公平地表现着,同样机遇的人面对不同的机缘、个人性格,会有不同的命运。就是出生同一个家庭里的,出生在同一个时辰的,再怎么想同的机会,也会造就不同的人生境遇。
姜山想到刚才酒局上的一幕一幕,他就会忍不住暗笑起来。这时候姜山躲在自己的宿舍里躺着醒酒。
酒乱性,酒也催生许多美好的想象,比如李白的斗酒诗百篇。姜山酒后思维特别活跃,也是很多人的共性。
姜山在办公室里工作那阵,遇上写材料时,他会在动手时找个好友喝上七八成熟的酒,然后到办公室,一杯茶水,一盒香烟,云雾缭绕之中,他就一鼓作气把材料写完,保证材料的连贯性能够一气呵成。第二天再修改几次就成了。因此,写材料根本就没累着姜山,眼没近视,背没驼,颈椎也没有问题。这是姜山最庆幸的。
回忆让人增加更加深刻的印象,让在场的每个人个性更加鲜明,能够找到每个人的喜好特点。
这是姜山研究了多年的一项实用侦察技谋,犯罪嫌疑人在交待问题时往会避重就轻。就是因为他没有认真回忆,在凉他们一段时间,也就是让他回忆一段时间后,再审问,那他们的回忆就会有些意思了。他避开的正是重点所在,审讯所关注。这样去审讯就有了针对性和方向性。
姜山在酒局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刘玉先书记了。一个最突出的印象就是装腔作势,玩的全是权谋。他已经跟着那几位做生意的代表委员去泡泡去了。
姜山回忆着他的一举一动,就想起卓别林的那些夸张的喜剧动作。他还细数出他是刘邦的第一百几十代孙,反正名门望族的后人,家族出的几位大人物都如数家珍,讲得眉飞色舞。他在施压时流露出的那份神情让人真有些忍俊不禁,姜山马上能想象出“点头不算,摇头算”的痞子样。
姜山前段侦办的几起霸痞势力案件,有几个痞子尽管抓了,但他们做的事也比较难这罪量刑。其中,最大的两件事就是承包村里的工程,痞子们一出面,其他人没有愿意干的了,村书记也干脆让他们干了,工程一完事马上付钱,怕他们找事。
还有一件事就是附近左右的河里的砂子,他们找人出面参加招标买下来,开采时他们靠上分成,都有合同。
党政干扰办案,正如痞子干扰经济秩序。他们没有明说,党政是官大一级压死人,明摆着你不清,组织措施会让听话的人来办。
痞子们也是如此,平日里他们横行霸道,留下恶名,到时承包工程、招标什么的,没有人愿意招惹是非,也没人敢和他们叫板试试。所有这一切都没有实际的行为活动,难以成为事实。在心理上的阴影也不可能成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人们因为怕就放弃了,才会让那些强势团体得利,法又能怎么办呢?!
姜山在办理霸痞势力攻坚战接近尾声时,又接到新任务。
一起灭门血案发生在国道边上,正赶上麦收时节。这类案件从来是带着多重疑难问题发生的,一旦时过境迁,人心气散了,老百姓中就会谣传盛行,公安机关就要被架在火上烤,再怎么急也白搭。
姜山把手中的一些活计交待给王渐进他们,特别是把刘玉先书记找的那个犯罪嫌疑人情况交接明白,他年龄还在从轻范围、交待事实积极主动,有立功情节。
他要求王渐进认真移交检察机关。之前,姜山把情况早就汇报了,上面几个领导也说不出来别的。有这几个条件,到了法院环节,刘书记的作用还会有余地的。
麦收季节最怕发生血案,姜山多年跟着侦办过几起这类案件。可以说困难重重,加上天气炎炎,人那火气也异常,老百姓才顾不上你破不破案呢,他们要抢收到手的小麦,那才是他们的命根子。
找人找不上,案件一搁浅就麻烦了。上级领导催办,老百姓聚堆干活议论,民警无头苍蝇一样乱窜,会议一个接一个开,晚上不睡觉进村入户了解些情况,也是一条线索查好几天也查不完。
案件发生在国道边上一个紧靠镇驻地的村里,那个村里生意兴隆,大部分人家开着油房,富裕着呢。这样的村子里,往往青壮劳力交通工具方便,来往外地经营的居多。找人了解情况就比较困难。
那个发生案件的户里死亡了三口人,他们家在村的最西边,院子里被钝器击打致死的是户主,屋里炕上被捂被子窒息死亡的是户主老婆,还有他们的儿子尸体是在村外麦地里发现的,从现场看被追赶至此,然后被利刃捅死。
现场惨不忍睹。姜山是从录像里看的现场,也仔细查看了现场勘查报告。现场重建工作,早就进入开展工作的同事也做的差不多了。所有一切都比较沿着顺利、正确的方向发展着。
侦察方向和侦察范围确定的也是非常宽泛,这就不会偏离。在不十分确定的情况下,现场指挥员都会这么做,中庸一点没坏处。既有利于工作,也有利调整部署,当然也有利于指挥员自我调整,更重要的不出洋相。
这“三个有利于”也是他们几个头头总结出来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中国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