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山村当老板-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简介:山村里的山美,山村里的水清,山村里的空气闻起来都带着甜味;这里山花烂漫,这里野味多多,这里有无穷无尽的乐趣,既然重生回来了,那索性就窝在这里,好好经营,将家乡打造成童话般美好的田园山庄,而我,就是这山村最大的老板。
://139638
第1章 城里没有我的家()
已经是深夜12点了,清泉路上,行人车辆零落而又匆匆,路两边的夜间停车位早就满了。
一辆银白色的别克凯越绕着清泉路和文化路缓慢地转了好几圈,没有漏网的停车位。
回小区?
都已经这个点了,小区里面别说停车位了,估计大门也已经锁住了。
凯越的司机是个三十来岁的男子,西装衬衫的职场打扮,副驾驶上放着一个公文包,包口开着,两页文件露了出来。
“小刘啊,好好干吧。”
男子名叫刘青山,他的上司打来电话,没头没尾的说了这么一句,却又叹了口气。
“啊,马经理,有,有什么事?”
都已经这个点了,上司还会给自己打电话,刘青山皱起了眉头,心里有些不祥的预感。
“哦,没什么事。”说完,马经理停顿了几秒钟,忽然又问道:“对了,小刘你这个月的销售怎么样?”
刘青山是一家专做进口医疗器械销售的公司的销售代表,负责整个齐鲁省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
“还行吧。”
刘青山这个月的业绩非常不错,在公司里面名列前三甲。其实他的业绩一直很好,从来没有跌出前五名。在二十几个销售代表里面,能有这样的成绩,是很难的。
做销售的都知道,销售业绩起伏往往是很大的,这个月签个大单业绩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下个月一个单也没有,也是很正常的。
“是啊,你的业绩,一直都是很不错的。”
听着对方的口气,好像有什么事情想要告诉自己,却又开不了口的样子,刘青山的脑子快速的转动着,他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情。
“马经理,是不是区域经理的事情定下来了?”
刘青山已经知道,这次公司华北区域经理的人选,肯定不是自己了,要不然马经理也不会用这样的口气跟自己说话了。
“啊?哦,这件事呀,明天开完会你们就知道结果了。”
刘青山所在的公司规模不大,二十七个销售代表占了公司百分之七十的员工,分布在全国二十七个省份,公司又把这二十七个省份划分为华北、华南、华中和西南四个销售区域,每个区域设一个区域经理,四个区域经理直接对销售部经理马洪强负责。刘青山的齐鲁省属于华北销售区域,他的顶头上司就是华北的区域经理。不过,人家现在跳槽到对手公司去了。
所以现在华北区域缺一个区域经理,按照往常的惯例,新任区域经理会从华北区域七个销售代表里面选。
要是单论业绩的话,那这个位置肯定是刘青山的了。
但是,这个世界上,对刘青山来说,又有什么是肯定的呢?
现在已经是刘青山绕着清泉路和文化路转的第四圈了,他已经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在这里转,甚至于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为了在这里转的了
“不是,马经理,平时我和你,咱们这个关系,我也算对你交心了,这事你就明和我说吧。”
平时过年过节的时候,刘青山也会挖空心思的弄些马洪强喜欢的礼品送过去,看起来领导跟自己的关系也说得过去。
刘青山在等,而对方,却好像并不想说,对话显得有些尴尬。
“是,苏灿路。”马洪强终于还是说了。
“什么?!”刘青山有些失态得大喊了一声。
任凭他多大的想象力,也没有想到,这个位子会让一个才进公司不到半年,文凭不高,业绩倒数,整天吊儿郎当的二流子啊!
“行了,不早了,你早点休息吧。”马经理好像对刘青山刚才的失态有些不满。
听到电话里面传来挂断电话的嘟嘟声,刘青山啪的一声将手机丢在了副驾驶上。
“呵呵,呵呵,以后让个二十不到的毛头小子管着了?”
刘青山摇着头,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多么失望和生气,反倒是有些觉得这件事好笑。
这时,他忽然发现自己走过了路口,然而自己却并没有掉头的打算。
他在泉城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家,只在一个很老旧的小区里面租了一套四十平的单身宿舍。他租的小区原先是毛纺厂的职工宿舍,后来毛纺厂破产了好几次,小区的产权也一直纠纷着,胆子大的原毛纺厂职工索性就把宿舍拿出来出租,价格便宜,位置呢也还不错,购物就医上学都很方便。不过,最大的难题就是停车难。
一般比较老的小区在规划的时候,都不会把私家车停放的问题考虑进去的。
“刘青山啊刘青山,你都已经三十四了,没老婆没孩子也就算了,现在连个破小公司的区域经理都当不上,你说你这辈子混得啥意思啊?”
刘青山不努力?
不,刘青山可以说非常努力的,上学阶段认真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以优异成绩被省里的一所985211重点高校录取。进入职场以后,虽然换过几次工作,但是无论哪个工作的时候也都是兢兢业业,成绩也都是被老板肯定的。
后来进入自己现在所在的公司,上下同事的关系也都还不错,随着年龄的长大,厌倦了漂泊不定,刘青山也有心要在这个公司一直干下去。
而现在,他觉得自己在这个公司里的前途,甚至于说整个人生的前途,一下子都黯淡了下来。
“我为什么要到这tm的连个站脚的地方都没有的大城市来?白天堵车难,晚上停车难,呼吸汽车尾气,吃着地沟油,这大城市的生活对我来说有什么吸引力?我这辈子要是没上这狗屁大学,没在这狗屁城市里面生活该多好啊!清泉岭的山多美啊,清泉河的水多甜啊!”
想到这里,刘青山又想到了远方农村老家的父母。
自己都三十四了,还没有结婚,甚至于现在连女朋友都没有,自己父母的心头可是装着一块石头啊。
倘若自己没有上大学,一直在农村当小农民的话,怕是自己的儿子都已经上初中了。
哎!
想到自己父母心头的压力,刘青山感觉特别对不起他们,眼神也有些迷离起来。
车子慢慢向前开着,漫无目的,好像只是为了开着。
忽然!
一道极强的光线射向刘青山的眼睛!
“什么素质,这么好的路灯会车的时候你开远光!”
然而,那光线越来越强烈,刘青山的眼睛疼的已经睁不开了,他赶忙踩紧了刹车,马路上传来刺耳的刹车声。
第2章 贫寒之家()
车祸?
刘青山的记忆在刺耳的刹车声和猛烈撞击之后戛然而止。
当他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却猛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盖着厚厚的被子,床边自己的母亲焦急得守候着。
“娘。”
那是自己的母亲没错,不过,自己的母亲怎么一下子年轻了这么多呢?
“山儿醒了,山儿你现在怎么样了,头还难受吗?”
见到自己儿子醒了,刘青山的母亲噙泪笑着,慈爱地用手抚摸着刘青山额头,边抚摸边说道:“天爷爷保佑,我儿子终于退烧了。”
四周是贴着报纸的墙壁,12吋黑白电视机,黑漆漆的房梁下挂着一个洁白的吊扇。
这,这里是哪里呢?
这不是自家还没有翻修的老宅子吗?
难道,自己车祸不死,重生回到过去?
一串的疑问,一下子涌到了刘青山的脑海里,疼的自己的脑壳直冒汗。
自家的老宅子是刘青山2006年大学毕业半年之后翻修的,当时自己半年工作攒了两万块钱给家里,父母凑了三万,总共花了五万块钱,将五间草房子翻修成了五间红砖瓦房。
从2018年一下子重生回到2006年以前,老天竟然如此眷顾刘青山。
不过,刘青山究竟重生回到了哪一年,他还没有弄清楚。
“儿子呀,你可把娘给急坏了,你迷迷糊糊得高烧了三天,你爹又不在家,你要是有个好歹,你爹回来我可咋交代啊。”
听着母亲的话,刘青山的脑子快速转动起来。
高烧三天,这件事自己前世的时候可没少听母亲提起来过。
这件事,那可是发生在1991年年底放寒假的时候啊!
1991年年底,再过一个月自己才只有八周岁呢。
“娘你别哭了,我现在一点都不难受了,就是”刘青山皱了下眉头,其实他的头还有些疼。
“就是什么?就是什么儿子你快说。”刘青山的母亲林士菊紧张起来。
刘青山努力笑着说道:“娘,我就是有点饿。”
三天滴水未进了,刘青山确实也感到有些饿了。
“你看,我这当娘的真不称职,这儿子饿了都不知道呢,山儿你等着,娘这就给你做你最爱吃的荷包蛋去。”
说着,林士菊便刷锅刷碗地忙活起来了。
多么熟悉亲切的环境啊,刷了石灰的墙壁,时间一久,便整片整片得剥落,很不好看,于是去年的时候刘青山的父亲刘振远便托人弄了一些报纸,将墙壁都贴了起来。
刘青山七岁以前,他们家的地面还是土地面,门口的地方每到夏天就会有一窝蚂蚁钻出来,老鼠更是将地洞打的四通八达,1990年夏天的时候他们家的地面才铺成了红砖的。
屋里的摆设同样简陋,进门口一张八仙桌是当年刘青山母亲的陪嫁。八仙桌两边摆着两张太师椅,再往东边则是一张低矮笨重的橱子,橱子只有八十公分高,上面摆着一台12吋的黑白电视,橱子里面则放着刘家的盘盘盏盏什么的。
小厨子东边是个三开门的衣橱,衣橱中间开门上端是个试衣镜,试衣镜正对着一张双人床。
现在,刘青山正躺在双人床上。他的身体还有些虚弱,挣扎着坐起来费了不少力气。
坐在床上,看着试衣镜里面稚嫩的面庞,刘青山高兴的点了点头,小声嘀咕道:“刘青山啊刘青山,这下你可要大有可为了。”
“山儿,你自己嘀咕什么呢?你刚好点怎么就坐起来了?你三爷爷说你得躺在床上休息,你是受了寒了,这天儿可真冷啊。”林士菊一边将三个鸡蛋磕进倒了水的锅里,一边摇着头对刘青山说道。
刘家没有专门的厨房,到了冬天,大屋里面生起烧煤的铁炉子,那大屋便成了厨房。而天暖和之后,他们的厨房就是外面天井东边的小棚子。
刘家的铁炉子摆在大屋的南边靠门口的位置,炉子旁边是个放煤块的木头箱子,木头箱子里面有半箱子煤灰,旁边整齐得放着一个小铁钩子和小铁铲子。
“娘,我都躺三天了,浑身不自己。”
“那也得穿好衣服啊。”
林士菊将鸡蛋磕进了锅子里,然后忙快速走到床边,帮着刘青山穿上了棉袄。这棉袄,是林士菊用从庙子村集市上买的青布和自己种的棉花缝制的,穿上老粗布棉袄,看起来有些笨笨的,但是特别暖和。
闻着沸腾的铁锅里面飘来的荷包蛋的香味,刘青山感到更饿了。
“娘,我爹呢?”
刘青山的父亲,名叫刘振远。
在1991年的时候,刘振远只有三十二岁,林士菊也只有三十二岁。夫妇两个一辈子辛苦,最大的欣慰就是培养了一个大学生儿子。可是,刘青山心里清楚,在大城市里漂着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你爹和你二叔到临水去贩卖对联去了,这都去了三天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刘振远想要在年底赚点过年的钱。贴对联是我们过年时候的风俗,原先的时候,对联都是请人手写的。山村里面毛笔字写的好的人少,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不会写毛笔字的人家就得提着礼品找村里的会写对子的人帮着自家写对子。不过求人办事总是会让有些人为难,所以最近两年,集市上面开始出现卖印刷成品对联的人。
刘振远听说头年腊月里面,光卖对联就能赚两三千块钱,然后动了心,便约着自己的兄弟打算到对联批发地去碰碰运气。
“哦。”
刘青山想起来了,这一次父亲肯定不会白跑一趟的,记得那年他们家过年,因为父亲卖对联赚了钱,自己的新衣服可是格外亮的,自己兜里的鞭炮也是格外多的。
不过,刘青山的眼光,可没有只放在赚个三两千块钱的事情上。
自己拥有超前二十七年的记忆,要是不能混得出人头地,那可真是对不起观众了。
林士菊的荷包蛋端来了,刘青山狼吞虎咽得吃起来,他实在是太饿了。
“慢着点,别噎着,喝点水。”
林士菊站在一边伺候自己的儿子,担心地提醒着。
刘青山随便嗯了两句,吃完一碗荷包蛋,刘青山便在心里满满思考起下一步的打算起来。
第3章 爸爸回来了()
吃完荷包蛋,刘青山的体力恢复了不少,至少没有刚重生过来的时候那般虚弱了。
快过年了,各家各户都在忙年,刘家自然也不例外。过年忙,忙过年,打工的忙活完一年找老板结算工钱,当老板的也要把这一年的账目清算收敛一下。家里的妇女们也不闲着,忙着准备全家过年穿的衣服,张罗过年期间要吃的食物。
过年图个热闹,全家聚在一起开扒,而且还一开开这么久,要准备的东西当然多了。
林士菊见自己儿子脸色好转,便吩咐着儿子在屋里看电视,自己则要到外面天井东边的棚子里摊煎饼去了。
林士菊千叮咛万嘱咐,让自己儿子千万别跑出去玩。
当然了,刘青山可真没有玩儿的心思。他是要干大事的人,玩,那也得玩点有品位的东西。
黑白电视里面的节目对刘青山来说枯燥无味,不过为了让自己母亲在外面安心摊煎饼,开着电视机是个不错的掩护。
刘青山搬个小板凳坐在炉子边,打开自己的书包,抽出一本卷了边儿的田字格本和半截铅笔,准备筹划一下下一步的打算。
“可惜我现在才八岁,能干的事实在有限,不管啥事暂时还得先由我爸去操作,但是我爸的魄力和能力有限,让他一年赚个六七十万,他就得飘起来了,哎算了,先把周围的资源列举一下,看看下一步怎么个利用。”
“鲁中县的支柱产业,是三辣一麻种植,有政府的扶持,想过个小康生活,靠这个就行了,不过我刘青山这一次的人生可不能说只为了个小康生活。三辣一麻嘛,这个资源不容易利用”
刘青山拿着笔,潦草得在田字格的背面第一页写上了“三辣一麻”四个字,然后摇了摇头。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可是咱们鲁中县里面也没啥高山,有的也都是些矮趴趴海拔顶多二百来米的小山头,距离大海更是千儿八百里地的,周围也没什么矿产资源,能利用的资源,到底有啥呢?”
刘青山皱着眉头,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到什么可以利用的资源。
就在他挖空心思得想着用什么法子先赚第一桶金的时候,大门口传来父亲那熟悉的声音。
“山子,快出来看爸给你带什么来了!”
听到父亲的声音,刘青山激动的扔掉手中的笔,便向门口冲了出去。
“爸!”
听到声音,刘青山脑海里面浮现出来的,是那个斑白了双鬓,双手不再有力的六十岁老头。
不,这一次绝不让父母在六十岁之后还如此孤苦。这一次,自己争取让父母在五十岁之前就抱上孙子。
儿孙绕膝,天伦之乐是祖祖辈辈就追求的幸福,是中华民族重视宗族教育的结果,同样也是汉人人口繁衍昌盛的原因之一。
故乡情结和宗族观念在华人世界里面尤其强烈,刘青山也很看重。
“山儿,你爸给你买钓鱼竿回来了。”
看得出来,林士菊也很高兴,看到自己大病初愈的儿子出了屋门,走到寒冷的天井外面,倒是也没有多么得担心。
刘振远肩膀上扛着一个大编织袋,目测分量很重,里面应该是他从临水市贩卖过来的对联。
看到钓鱼竿,刘青山真的有些兴奋起来。
要说从小到大,刘青山最大的爱好,那可就是钓鱼了。这个爱好自己一直保持着,甚至于到最后成了自己生活里面唯一有意思的事情了。对于钓鱼,刘青山是非常痴迷的,而且他还是省钓协的成员。钓协组织的活动,他是有时间就去,没有时间,请假也要去参加。
甚至于后来公司的领导知道了这个情况,有些工作要安排的时候,都得先问问刘青山钓协有没有活动,他有没有空。
自己的第一根钓鱼竿,就是这个时候父亲从临水的批发市场买过来的地摊货,四米长的玻璃钢的大杆子,塑料浮子,钓线是小卖部里面两毛钱一盒十来米的尼龙线,钓钩是买鱼线附赠的,不过铅皮得自己找人淘换,这东西清泉岭村小卖部里面没有。要买,得到大寨乡供销社里面去。
当时这些东西花了五块钱,可没少让母亲林士菊心疼的。
1991年五块钱是什么概念?
在1991年的时候,大多数工厂企业的工资也都只有一二百块钱,而打工的农民的工资也只有五块钱一天的样子。也就是说,在1991年的时候,五块钱可是相当于一个农民建筑工一天的工资的。
要知道,到2018年的时候,农民建筑工一天的工资普遍到了260块钱以上了。
要说刘振远这么舍得给自己儿子买钓鱼竿,也是因为自己儿子寒假考试成绩好,让自己脸上有面子,自己高兴。
刘振远没啥文化,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回家干活挣工分了。不过,他知道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有出息,能考上大学,能光宗耀祖。在他的眼里,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他这辈子也算是没白活了。
可惜的是,刘青山这辈子压根就没把上学这件事当回事。
按照刘青山初步的打算,自己上完初中就得考虑怎么样当老板发财的事情了,上大学?不存在的。
有些路你走过了,知道不是自己想要走的路,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再走一次了。
刘青山高兴地从母亲手里接过钓鱼竿,到了屋里宝贝似得仔细把玩,心说这下重生过来终于有件不无聊的事情可以干了。
“士菊,明天开始咱们就得赶集,明天是啥集?”
“明天是庙子村集。”
进门之后,刘振远小心得将重重的编织袋放到了八仙桌上。
“行,待会给山子他小姨捎个信,让她明天过来跟咱们帮帮忙。”
“嗯,那山子怎么办?”林士菊一边用毛巾抽打着刘振远后背上的尘土,一边问道。
刘振远笑着摸了摸刘青山的脑袋,然后说道:“山子啊,让他一块跟着,咱儿子长大了,帮着算账肯定能行。”
林士菊有些担心地看向儿子,而这时她又看到自己刚回来的丈夫转身又走了出去,便忙问道:“这咋才刚回来,怎么又出去呢?”
“他二叔还在火车站看着批发回来对联呢,我回来是找车去把对联都拉回来的。”
一边说着,刘振远快步走向大门口的位置。
刘青山抬起头,看着那匆匆劳累的背影,一股暖流从心头涌了上来。
第4章 刘家的对联摊子()
90年代的农村,物资是很匮乏的,因为运输工具和交通不发达,许多后世来看很普通的商品在农村却很难见到。比如说菠萝这种南方常见的水果,在1991年以前,刘青山就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在90年代,做点小买卖,利润率是相当高的。
刘振远从临水市贩卖过来了一千块钱的对联,打算在年底的时候卖出去,按照当时的行情,就从腊月20到腊月30这十天的时间,赚个两三千块钱,是没有问题的。
可以这么说,只要你有本事把商品弄过来,销路是不愁的。
从临水一副对联不到一毛钱的批发价,到了鲁中县各个集市上,一副对联卖三毛钱是很畅销的。
刘振远从临水市回来的第二天,刚好是庙子村集,于是刘振远便托人给自己的小姨子林士花捎信,让她帮忙赶集卖对联,然后刘家的对联摊子,便正式开张营业了。
林士菊的娘家就是庙子村,所以刘振远赶庙子集也算是半个东道主,各方面也都有些照顾。
一大早,刘振远推着木推车,满载着两筐篓的对联,便到集市上占摊子去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不管是庙子集还是大寨集,都要比平时热闹许多倍。对联这种摊位,平时是没有的,只有年集的时候才会出来,所以摊位比较紧张,每每要是去晚了,那就抢不到好位置了。
在集市上面买东西,摊位是非常重要的。
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