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山村当老板-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集市上面买东西,摊位是非常重要的。
刘青山起床之后,母亲林士菊便催着他快点吃饭。
吃过饭之后,林士菊提着提篮,锁好门之后,便带着自己儿子刘青山去找自己的丈夫,帮着卖对联。
刘青山的家是清泉岭村,翻过一个山头之后就是庙子村了,直线距离只有不到二里地,不过山路崎岖,娘俩到集市上的时候,已经是八点多了。
这个时候,集市上的人已经多了起来。
90年代的农村大集,是非常热闹的,就是不是年集,平时也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到了年集的时候,集市上更是人挤人人挨人。
刚进集头,林士菊刚好遇到了本家的一个婶子,便忙问今年的对联摊子在什么地方。
对联摊子因为平时不开张,到了过年才有人出摊,所以每年年集的时候,对联摊子是不固定的。
林士菊的婶子跟她说今年的对联摊子在最里边,她看到林士菊的丈夫了,他们家的摊子在对联摊子的最后一家便是。
林士菊一听,脸上便有些着急,拉着刘青山的手说:“你爹还是来晚了,没抢到好摊子。”
集市上人太多,往里挤的话,估计到了九点也到不了他们家的对联摊子,于是林士菊决定带着刘青山绕道从村里的小胡同到集尾他们家的摊子那边去。
“娘,我爹是几点来的?”
“五点从家里走的。”
“那他们呢,别的卖对联的几点来占摊子?”
“反正比咱们早。”
林士菊的脚步有些快,刘青山跟得有些踉跄。
在刘青山的记忆中,自己的父母从来都是很勤劳得去赚钱,不过,父母这辈子并没有赚到多少的财富,一年到头来勉强能有些积蓄,供自己上学都有些吃力的。
刘青山是80后,1984年出生的,算是比较悲催的一代,上完初中之后,就开始九年义务教育了,还没上大学,大学就已经开始收费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国家又不包分配工作了,而大学毕业那会儿,又是房价疯涨的时候。
所有的事情都让他们这代给赶上了,80后悲催,80后的父母更是可怜。
在自己娘家村里,几步路就遇到熟人,林士菊没功夫跟熟人寒暄,匆匆得说上几句,便去找自己的丈夫了。
娘俩花了半个小时找到刘振远的对联摊位,看到刘青山的小姨林士花正在帮客人拿对联。
庙子集位于庙子村南的同村路上,每到赶集的日子,这条路就不通了。
十几个卖对联的小贩,依次摆开,而刘家的摊子,在最末尾的位置。
刘青山看到,靠里边的对联摊位上,卖货显然要比他们家的快。
“山子他娘,快帮着照顾客人。”
刘振远接过了自己老婆递过来的碗筷,刚扒拉了两口,看到摊位上来了人驻足,便忙说道。
不过,可能是出于头一次干这个营生的原因,林士菊笑着脸看着对方,却不知道开口说什么话。
这时候,刘青山忙凑过来说道:“叔叔,您真识货,一眼就看出我们的对联和别人家的不一样来了吧?”
站在摊子对面的,是个二十七八岁的男子,方脸阔口,手脚粗糙,一看便是个在家里面干力气活的农村汉子。
那男子楞了一下,抬头看了刘青山一眼,然后又低头看着地上的对联,笑着说道:“你们家的怎么还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呢?”
“这个啊,叔叔你听我给你讲讲,我们家的对联字体叫吉祥宋体,这个集上大多数都是标准宋体,也有楷体,篆体什么的。但是叔叔我问你,你过年买对联图的是什么,不就是吉祥吗,你过年买了吉祥宋体的对联,回家之后我婶子肯定夸你。”
刘青山干了十几年销售,别的本事没有,吹牛的本事倒是练出来了,另外见人识人的本事也绝对远超过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他打眼一看,便知道对面站着的这个人,八成是小学都没上完的大文盲,所以随便自己怎么说,对方也不会反驳。如果说遇到个戴眼镜的,刘青山是绝对不会这样说的。
“那俺得问问你,这集上,还有哪家是吉祥宋体的?”
刘青山歪头一看旁边的摊位,发现旁边摊位上的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不怀好意得笑着看着自己,便忙说道:“他们家也是吉祥宋体的。”
那小伙子一听,眼珠子一转,高声笑道:“对,我们家的也是吉祥宋体。”
吹自家的商品顺带着连邻居摊子的也吹了,邻居摊子的人当然也不反感了。
刘青山很满意,满脸堆笑看着自己摊子对面的人:“叔,怎么样?我没说错吧,要几幅?”
对面的人明显被刘青山忽悠了,很高兴点着头说:“那,那给我三幅屋门上的,一副大门上的。”
“好嘞,叔您稍等,我给您挑最好的,三幅屋门的,一副大门上的,总共是两块钱,这个迎门见喜和抬头见喜的就不要钱了,白送。”
刘青山账目活路,好话说得对方心里舒坦,这个买卖也就水到渠成得谈好了。
对方痛快的付了钱,刘青山快速收好钱,放进了放钱的皮包里面,接着又去招呼另一个客人去了。
刘振远夫妇看得有些傻眼,自己这儿子,还是个做买卖的好帮手呢。
第5章 初战告捷()
头个集,刘振远没有抢到好的摊位,不过靠着自己儿子出色的口才,一家人忙活到下午三点半散集的时候,竟然卖了两百多块钱。
刘振远一高兴,花十块钱买了六斤半牛肉,让林士花带着自己儿子先到自己岳父家里,说是晚上要吃牛肉水饺。
刘振远他们一家三口加上林士花他们几个的午饭,是刘青山的姥姥送过来的。不过,到了老丈人家门口了,不让自己老婆回趟娘家是说不过去的。
再说了,刘青山的姥姥中午过来送饭的时候,也是一个劲得叮嘱,一定要吃了晚饭再走。
让林士花带着自己儿子先到老丈人家里面暖和暖和,刘振远又让自己老婆先忙着收拾摊子,自己则赶着还没有完全散集,跑到集市里头杂七杂八得买了一大堆,有芹菜、莲藕、蒜苗等等的青菜,甚至还买了两套猪下货。
看到自己丈夫买回来两套猪下货,林士菊觉得有些浪费。刘振远解释说,给山子姥姥家留一套,他们自家回去吃一套。
林士菊一听,便说买了牛肉了,又买猪下货,没有必要。
刘振远不理会,笑呵呵得推着木推车,便沿着大路往庙子村村里的方向走去。
木推车在90年代的农村里面,还是非常重要的运输工具。
刘振远推的这种木推车在鲁中地区非常常见,当年解放战争的时候,这些运输工具可是群众支前的明星,立下了赫赫功劳。
林士菊的娘家位于庙子村的最北头,所以从庙子集到她娘家,几乎是走遍整个庙子村了,路上熟人很多,见到林士菊,知道林士菊的丈夫今年卖对联,纷纷夸赞刘振远能干。
这个年代,能干点小买卖,在农村人眼里,也是有本事的。
林士菊姐妹三个,她是老二,她还有个比她大7岁的姐姐,当年推荐上了卫校,毕业之后在泰南市城管医院妇产科工作。林士菊还有个妹妹,也就是刘青山的小姨,比林士菊小13岁。
林士花只比刘青山大12岁,因为从小自己小姨哄自己比较多的缘故,所以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
1991年的时候,林士花刚好20岁,仍然待字闺中,没有找婆家。
刘青山的姥爷是个老木匠,名叫林修堂,在大寨乡范围内也算是小有名气。林木匠在1991年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很硬朗,特爱喝酒。
林木匠两个女婿,大女婿是泰南市民政局里的一个科长,二女婿是邻村的农民。按说自己大女婿的本事要远比自己的二女婿大,可是,林木匠却不喜欢大女婿,喜欢二女婿。
刘振远也爱喝酒,跟自己的老丈人很投脾气。
虽然说刘青山的大姨夫酒量要比自己父亲大,但是喝酒的时候却没自己父亲实在,这让林木匠老大不喜欢。
用林木匠的话说,酒品就是人品,酒品差的人人品也差。
刘振远夫妇二人来到林木匠家,林木匠满脸堆笑得忙招呼刘振远到屋里面暖和,然后吩咐自己老婆沏茶。
到家之后,林士菊他们娘仨便开始忙活着做饭,晚饭是牛肉水饺,另外林木匠专门吩咐自己老婆子再弄几个菜,他要和自己女婿好好喝一杯。
一家人开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半了,吃了饭之后刘振远一家还要翻山路回家,另外明天还得早起赶集。
听到说自己二女婿今天卖对联买卖不错,林木匠也很高兴。
晚饭的时候,爷俩一人半斤酒,谁也不用劝谁,一家人在饭桌上笑声不断。
刘青山很享受这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一家人在一起,不用太在意吃什么,开开心心得,比什么都好。当然了,能有点好吃的,那就更好了。
吃过晚饭,林木匠不等刘振远开口,便吩咐林士花说让她直接跟着自己姐姐去他们家住下,明天赶早去赶集卖对联。
今天头一天能卖200块钱已经算不错了,不过可惜刘振远没有抢到好摊位,要不然这个销售额翻一倍也不是不可能。
时候不早,天色黑了,林木匠便催着自己的女儿女婿赶路去了。
庙子村和清泉岭村就隔了一座山,这座山,清泉岭村民叫它西山,庙子村民叫它东山,实际上是一座海拔只有一百五十米左右的小山。不过,这座山的山体很大,属于莲花山山脉的分支。
鲁中地区的山的年岁都很久远,可以想象,当年造山运动的时候,这些山都是些高耸的大山。
回到家里之后,林士菊便忙着收拾床铺,里屋里的小床收拾出来之后自己和妹妹住,外屋的大床话就是刘青山和刘振远的了。
林士花帮着姐姐收拾床铺,而刘振远父子两个,则忙活着生炉子。
在刘青山的记忆里,自己小时候的冬天特别寒冷,零下十几度的天气是常有的事情。这样寒冷的天气,晚上要是不生炉子的话,是很难睡着的。
收拾床铺的时候,林士菊跟自己妹妹谈起找什么样的婆家的事情,刘青山在一边听着。
其实一切刘青山都很清楚,现在自己的小姨已经有相中的人家了,就是大寨村马老三的二儿子马军。
后来自己小姨跟马军结了婚,生了一儿一女,日子平平淡淡,倒也算得上幸福。
生起炉子,刘振远将炉火弄得很旺,渐渐得屋里暖和起来。
刘振远两口子和林士菊一边看着电视一边聊天拉呱,刘青山对着两样都不感兴趣,便爬到炕上去打算睡觉了。
眼睛闭上,不过刘青山却没有睡意,他仍然在想下一步的打算。
刘青山知道,靠着年前贩卖对联这个小买卖,家里能攒下大约三千来块钱,转过年之后这三千来块钱算是启动资金了,然后自己寻思着给父亲找个什么门路,让他把财富的雪球给滚起来呢。
虽然说自己脑子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好主意,但是问题是毕竟自己才只有八岁,说出来的话父亲怎么会相信?怎么会按照自己的计划去行事呢?
必须得找个合适的方法,把自己的父亲给引上路。
第6章 赶年集()
1991年还是万元户光荣的年代,一般农村家庭一年到头能落个一千块钱的存钱就已经算是很骄傲的了。
刘振远兄弟两个,他还有个弟弟,叫刘振东,他俩都不是安于现状的人。90年代,农村大多数家庭的情况都差不多,有钱人是少数,但是大家都知道,开放市场了,自己周围的人,将来会有很富有很富有的,当然也会有很贫穷很贫穷的。
所有人都希望将来自家能成为那个幸运儿,能当地主,谁愿意当长工呢?
在90年代的时候,能看到大家的脸上那种看到希望的笑容。因为在那时候彼此的差距都还不算大,谁发财谁享福,也都是说不准的事情。
刘家靠着卖对联,一天时间就赚了一百六十多块钱,四倍的利润率,直接看傻刘青山。
90年代干啥最赚钱,就是小商小贩了。
后来我们周围许多有钱人,在90年代的时候都有个小商小贩的经历。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学校里的老师辞职下海经商去了,单位公务员下班要到夜市练摊,在90年代,大家就像是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发令枪响了,许多人没了命得往前跑。当然了,也有许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已经打响发令枪了。
刘青山他们这边的农村,是八四的时候才把土地承包到户的。
不过,土地承包到户了,市场还没有真正意义得放开,当时还处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过度的阶段。
实际上,粮票布票什么的等等,是到1992年的时候才全面取消的。
不过,市场已经开始慢慢地放开了,而且开放的市场,会出现越来越多原先没有出现过的商品。这些商品能不能流通,需不需要办理什么证件,凭着当时的行政管理水平和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刘振远他们家贩卖的对联也没啥危险性,监管宽松一点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有些商品,倘若监管不力,实际上是很危险的。
比如说,烟花爆竹!
今年大寨乡年集的爆竹市和对联市又挨在了一起,这让刘振远他们一家实在是苦不堪言。
卖对联是暴利,卖爆竹更是暴利。
一挂爆竹的成本不到五分钱,到了集市上之后卖五毛钱,百分之九百的利润率,让前世干过销售的刘青山觉得不真实。
90年代小商小贩赚钱,因为不管卖什么东西,利润率都是那么高。只要你勤劳,90年代的小商小贩总能赚到第一桶金的。
有了第一桶金,接下来那么多机会,随便抓住一个,就能发大财了。
刘青山有个远方表叔,从1990年开始做木材小生意,一百块钱一方买过来的落叶松,卖给鲁中县当地的木匠、建筑队等都是四百块钱一方,而且还都没有讨价还价的。这样,刘青山的表叔一年能赚大约四万块钱,到2002年的时候,手里已经攒下了大约五十万的资金了。
后来刘青山的表叔看到城里大搞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然后用手里的五十万开始干起了钢材生意,然后到2006年的时候,已经是千万富翁了。
看着自己大声吆喝着卖对联的父亲,刘青山托着下巴,心里面寻思:能不能把父亲培养成表叔那样的人呢?
其实刘青山心里清楚,从父亲跟母亲经常提起说谁谁谁家肯定是个万元户,谁谁谁家明年就成万元户了这些话来判断,在自己父亲的心目中,肯定是有个小目标的,那就是万元户。
并不是说刘振远有种小富即安的思想,而是说,在1991年的时候能成为万元户,也确实不容易。
不过现在好了,卖对联让刘振远看到了希望。
“山子,吃不吃糖葫芦?”
刘振远回头看到自己的儿子坐在木推车上面发呆,便大声冲着他喊道。
对于小孩子来说,赶年集最大的奖赏,可能就是糖葫芦啊、糖瓜啊、棉花糖啊等等之类的东西了。
“啥?”
隔壁鞭炮声又响起来了,卖鞭炮的也有很多家,鞭炮卖家纷纷拿出自家最响的爆竹,点上一挂放着,用来招揽顾客。
贩卖鞭炮的成本要比贩卖对联大多了,首先你得有辆拖拉机。在1991年的时候,一辆拖拉机的价格可是万把块钱了。
刘振远从放钱的皮包里面抽出一块钱来,然后跑过来塞给刘青山,喊道:“买俩糖葫芦,给你妹妹也送过去一个。”
刘青山是独生子,他二叔家现在有个妹妹,叫刘婷。刘青山知道,到1993年的时候,自己的婶子还会给他们刘家生个儿子,名字叫刘清泉。
这会儿刘振东他们一家的对联摊子跟他们家的摊子隔了一家,距离不远。
接过钱之后,刘青山也觉得真有点想尝尝久违了的糖葫芦的味道,便钻进人群,去找卖糖葫芦的了。
卖糖葫芦的,并没有固定的摊子,而是抱着一个插满糖葫芦的杆子,满集市里面逛游。
而且,像大寨乡这种大集,卖糖葫芦得最少也得有七八个。
大寨乡集市在整个鲁中县来说也是数得着的大集,首先这里立集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立集了。当时大寨村有种说法,叫做街店子,说的是大寨村大街上面一排全是开店的。
在清朝中期的时候,整个鲁中地区也没有一个县城,大寨村三千来人口已经算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了。
在1991年的时候,大寨村大集,尤其是年集,还是非常非常热闹的。
农村大集的衰落是伴随着超市、网络购物等等的兴起而开始的,到2018年的时候,倘若不是年集,平时的农村集市上面,实际上是很冷清的了。
刘青山这个小鬼头在人群里面钻来钻去,终于在走出去了二三十米之后找到了个买糖葫芦的,花四毛钱买了两根糖葫芦。
虽然只有二三十米的距离,但是要想再回到自家的对联摊子,也得花个十分二十分钟的。
刘青山先到自己二叔家的对联摊子前,给妹妹刘婷送糖葫芦。
然而这时,他却发现,自家的对联摊位前,不知道为什么父亲怎么跟别人吵吵起来了呢?
第7章 摊子税()
“大哥,我卖个对联,一集也赚不了十块八块的,你开口就要二十块钱的摊子税,我们实在拿不出来啊。”刘振远一脸为难得看着站在自己摊子对面一个膀大腰圆的四十来岁的男子说道。
这位膀大腰圆的壮汉,刘青山竟然认识。这个人在整个大寨乡可是出了名的恶霸,名叫阎家虎,好打架,欺男霸女的事情没少干,是大寨村的治安大队长,每逢初一十五大寨集的时候,在大寨村集市上面收摊子税。
在90年代,乡镇基层税务部门人手不够,赶集的时候便安排立集的村委安排人负责收取每个摊位的摊位税。至于说收取多少摊位税,基本上就是阎家虎他自己一个人说了算。收上来的摊位税,除了一小部分上交乡里和村里之外,大部分都落到了阎家虎自己一个人手里去了。
平日里,阎家虎一个摊子也就收5毛钱,今天张口就是二十块钱,实在有些过分了。
“四叔,都是庄邻庄乡的,二十块钱是不是有点多了”
跟刘振远他们家的对联摊子挨着的,是一家大寨村姓马的,叫马老三,五十多岁,他二儿子今年应该二十二了,叫马军。马军见阎家虎张口就跟今年新才卖对联的人家要二十块钱的摊子税,有些看不下去,便帮着刘家说好话。
“多你吗个头,我说二十就二十,这事我说了算,愿意就赶紧给我交钱,不愿意就赶紧滚蛋。你不交是吧?当心老子把你的对联给你一把火给点了。这么大一个集上,二百多个摊子,怎么就你费事?”
阎家虎把眼一瞪,吓得林士菊忙拉了拉自己丈夫的衣角。
对于阎家虎,刘青山还是有些了解的。他有个小儿子,跟自己年纪相仿,上初中的时候跟自己是同学。
俗话说一辈明理一辈憨,别看阎家虎横行霸道的,而他的小儿子阎相凯却是个老实巴交的家伙。上初中那会儿,刘青山跟阎相凯的关系不错,经常到他们家去玩,一来二去的跟阎家虎也算是熟人。
当然了,现在是刘青山熟悉阎家虎,而阎家虎却不认识刘青山。
看到刚才自己未来的小姨夫帮着自己说话,刘青山感激得看了马军一眼。不过,阎家虎根本就没有买自己同村村民的账。
马军的父亲马老三见状,赶忙给自己的儿子递了个眼色,示意他不要多嘴。
刚才刘家的生意还是很热闹的,不过现在阎家虎一来,大家都忌惮这个恶霸,哪有人还敢凑前买刘家的对联。
刘青山心说,我自有办法对付这个阎家虎,眼下得先把他打发了再说。
“爸,人家阎大爷也不容易,咱们散了摊子人家还得打扫卫生什么的,咱赶集有阎大爷照应咱们也放心,二十块钱不多,咱们得抓紧给。”
刘青山拿过了放在地上放钱的破皮包,找出二十块钱来,笑眯眯得递给了阎家虎。
拿到钱之后,阎家虎笑容满面得收下了:“别看你这个憨货,倒是生了个利索儿子。”
前世的时候,刘青山经常到阎家虎家里面去玩,摸到了阎家虎的脾气。而阎家虎呢,前世的时候看得出来倒是也挺喜欢刘青山的。
刘振远有些无奈,钱已经给了人家,总不能还有要回来的可能。不过,阎家虎一走,接着来了顾客,便忙着去照应顾客了。
阎家虎从刘家的摊子走开,便接着到了马老三家的摊子上去了。
刘青山看到,马老三不等阎家虎开口,便忙拿出两块钱,恭敬得递给阎家虎。
阎家虎用手点着马老三的脸说:“去你大爷的,留着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