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清歌荀令-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眼角抽了抽,没忍住直接加快了脚步,戏志才皱着眉头看着荀彧笔下的东西,神色也逐渐凝重了起来。
文若这是要干什么,虽说寒门中人才众多,但是就这么直接从中选人,一个两个还好,若是多了,岂不是要惹众怒?
放下笔揉了揉手腕,荀彧歪了歪头眉眼弯弯看向戏志才,“志才来了,正好,看看可有什么遗漏之处。”
戏志才抿了抿唇,接过竹简便直接在荀彧对面坐下,全然忘了自己之前是来干什么的。
第118章 第118章()
将方才写出来的竹简仔细分好放在旁边;荀彧坐在一旁,垂眸想着还有没有什么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戏志才将手中的那份看完之后;身上正要去够旁边那一摞竹简;却被滑下来的外衣将心神给拉了回来。
略显无奈的将衣服拉了上去;戏志才揉了揉额头叹了一口气,真是被文若给带进去了。
他过来是要喊人去休息,可不是陪着这人一起看公文的;就算这些东西对如今的他们来说非常有用也不行。
提拔有用之人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办的事情,就连主公也没办法说找到的每一个人都能为他分忧解难;就算这人熬上一晚上;对如今的情况依旧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
现在最要紧的是赶紧回房休息;若是将身体熬坏;他去哪儿在找一个身体康健的荀文若?
起身将所有的竹简都收起来,戏志才看着神色有些诧异的荀彧;放好竹简之后直接拉着人就要出去,“天色已晚,这些事情明日再说;先去休息。”
后知后觉发现外面已经伸手不见五指,荀彧愣了一下;笑了笑也没有坚持;左右重要的东西都已经记了下来;明日接着整理也无妨。
最重要的是,他留在这里的话,志才定然不会回去休息;为了这人的身体着想,他还是乖乖听话为好。
虽然现在戏志才的身体很好,但是荀彧潜意识里依旧还是将他当成史上那个身娇体弱的戏志才,自幼时便是如此,他这意识怕是改不过来了。
这些事情他也只是记个大概,到时候具体怎么实施还是要靠陈长文,毕竟他自己不能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这上面。
好在,许昌与昌邑离得不远,将许昌的事情交接完毕之后,陈群很快便赶回了昌邑。
有荀彧和戏志才这两天抽空整理出来的东西,陈群从头至尾看完之后再次惊叹于荀文若的大才。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孟子之言果然大有道理,荀家文若之才放在这里,岂不正是那能左右天下的辅佐者?
有文若如此,志才奉孝等亦是不世之才,主公睿智,必将成就大事也。
激动的和荀彧探讨了一夜,完全感觉不到疲惫的陈长文二话不说,抱着竹简便回到自己的府中开始闭门不见客。
他有预感,此事一成,功劳定不亚于开疆扩土。
将事情交到陈群手上,不管是荀彧还是曹操都非常放心,而沮授和钟繇之后也启程去了冀州。
幽州的情况比之冀州更加难以捉摸,毕竟在之前,那儿不只有来自中原的威胁,还有北边外族的虎视眈眈。
没了公孙瓒的兵马,如果不尽快安排好守卫,只怕不到过冬那些骑在马上的强盗们便要过来了。
吕布和麹义之中要留下一人守在冀州,另外一人则要赶去幽州镇压动乱。
毕竟在刘虞和公孙瓒对着干的时候各种大小叛乱便已经出来了,现在没了刘虞,更没了公孙瓒,幽州早就乱成了一锅粥。
吕布和麹义对外族的打法都非常熟悉,毕竟都是自小跟外族打过来的,谁也不惧那些瞅见机会就想抢点东西回去的凶悍外族。
商议过之后前往幽州的是麹义,跟着的还有一个这些年一直跟着吕布南征北战的赵子龙。
田豫还在幽州守着,一直以来肩负着留守后方警惕外族的重任,不管公孙瓒和刘虞在闹成什么样子,袁绍和公孙瓒又打成什么样子,对他田国让都没有什么影响。
他要做的只是保住边界的这些城池,不让百姓们在外族的马蹄之下没了活路。
夏天还好,一到冬天,缺少粮食的外族便不管城里是不是有守军,那是逮到哪儿打哪儿,不打回去就只能挨打。
赵云和田豫关系很好,之前这二人到兖州的时候私下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说过,所以,现在没了公孙瓒,田豫要死守幽州,只自己是万万不可行的。
至少现在来说,幽州的存粮已经捉襟见肘了。
赵云跟着,其实也是为了传达曹操的意思,对于真正能带兵打仗的将领,他曹孟德向来是能招揽就招揽。
日子就这么在忙碌中过去了,转眼间便到了来年开春耕种的时候。
各地的情况大都稳定了下来,孙坚的水军训的像模像样,更是时不时写信过来嘚瑟一下,不出一年,他便能凭着这支军队打下整个江东了。
将超前的科举制度提前弄了出来,昌邑城中面向寒门开放的书院更是办得如火如荼。
和荀彧郭嘉他们当初在的颍川书院有很大的不同,昌邑城中的书院是真正的只要有才华就能得到培养。
书院请的先生都是当代名士,连闲赋在家的蔡邕都被荀彧磨了出来,由此可见曹操对其的重视程度。
而筛选人才的方法更是和以往不同,书院开放的第一年,所有的题目都是由荀彧陈群亲自拟定,他们是真的要在这氏族林立的中原一带掀起变革。
不是没有人对书院这般大范围的招人有意见,颍川书院那是什么地方,那可是颍川几个世家大族好几代人的弄出来的地方,不说其他,只其中的学生便大都是世家子弟。
寒门可以提拔人,一个两个还好,现在这么个做法,这让他们这些世家如何自处?
亏得荀文若陈长文还是颍川出来的,颍川那些世家知道他们在外面这么捣腾吗?
然而,不管这些人怎么说,曹操就只有一个反应,有想法保留,这事儿他知道,他同意。
曹孟德态度强硬,原本可能会有大乱子出现的情况并没有发生,书院就这么平平静静在郊外建了起来。
不得不说,这几个月以来戏志才过的可是胆战心惊。
他知道荀彧想做什么,当然,这些要做的事情现在有些难度,但是对百姓却都是有益的。
只是。。。。。。不太适合文若去做罢了!
戏志才不只一次想去将荀彧手中的活计抢来自己做,即便不是自己经手,交给其他人也行,世家子在某些事上到底比不过他这个身后没有牵扯之人。
但是再一想书院有成效之后将是怎么样一副光景,他有不忍心让荀彧一番心血就此打上旁人的标志,以这人的性子,就算将事情交出去,他也绝对不肯完全放心,私下里肯定会继续关注。
纠结了许久,最终,戏志才也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在自己的事情做完之后一旁协助而已。
还好,他想到的最坏的场景并没有发生,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第119章 第119章()
荆州全盛之时;据地数千里,带甲百余万;万里肃清;百姓安康。
前些年刘表在荆州也是尽心尽力;恩威并施开经立学爱民养士,其他不说,不争霸天下只自保是完全绰绰有余。
只可惜;这并不是能让他独守一方的时候,他刘景升也不是能立足天下之人;根本就没有那个想法;只想着能在这乱世之中守着荆州好好过日子;在四周危机四伏的时候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除此之外;刘景升一代豪杰,年轻的时候还没什么;后来年纪大了,看人也逐渐开始有失偏颇,妻族得势过重;他对荆州也逐渐失去掌控。
刘表病逝消息传出来之后,收兵近半年的曹营诸将便开始跃跃欲试;刘景升一死;荆州局势更乱;只要他们带兵前往,没人能拦得住他们的大军。
当然,曹操也没想放过这个机会;蔡瑁等人废长立幼立了刘表次子刘琮为主,岂不是正是他们发兵的好时机。
荆州的兵马的确不少,可惜不是一条心,刘表还在的时候,长沙和襄阳等地的兵他就调不动,现在刘表去世,拥兵自重的只能更多。
只蔡瑁和刘琮等人想守住荆州?难!更不用说刘琮还是一个什么主意都拿不准的存在。
连夜将所有人集中在议事厅,拿定了主意之后,第二天,张辽便率先领兵五千前往荆州边界同夏侯惇汇合。
昌邑这边荀彧和戏志才都走不开,曹操这次要去荆州只准备带郭嘉一个,其他人依旧留在兖州处理培养人手之事。
短短半月之内,留足了守卫兖州的兵马,曹操便带着兵马离开了昌邑。
忙了大半年,这次荆州忽然出现消息荀彧才想起来一直以来忘了些什么,周公瑾在江东和孙坚一同带水军,诸葛孔明怎么能一直没有动静呢?
既然想起了诸葛亮,荀彧也没有闲着,直接就让手下人去查查现在诸葛亮是不是还在荆州。
郭嘉随军离开,府中没了大人,荀彧便再次将郭奕接到自己身边照看着,小孩子已经到了启蒙的年纪,如何教导更是显得格外重要。
好在荀彧之前在长歌门带过不少师弟师妹,虽然他还没到能收徒的时候,但是简单教习一些入门的东西还是可以的。
孩童启蒙本就不必有太过高深的东西,以他的水平也不算是误人子弟了。
闲暇时间都留在府中陪着郭奕,荀彧在面对这孩子的时候耐心十足,郭嘉常年不着家,孩子总不能一直让侍女看着,他如今还能多在这孩子身上上点心,等奕儿长大了,到时候连亲近的机会都没有了。
戏志才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三四岁的小娃娃趴在琴上,而荀彧在一边笑着看着,丝毫没有心疼琴的意思。
文若平日里对琴宝贝的很,就连他想要碰一下都要考虑会不会惹这人生气,怎么放在奕儿身上就这么容易?
无奈摇了摇头,戏志才缓步走了过去,“今日书院有雅集,可要去看看?”
看了看外面的天色,荀彧摇了摇头,“已经这个时候了,雅集也已经进行大半了,倒不如在家让陪着奕儿。”
果不其然,依旧是意料之中的回答,戏志才将郭奕从琴上抱下来,然后回头看着荀彧说道,“文若可是想要孩子?”
他们俩在一起注定不会有子嗣,若是文若想。。。。。。
掩饰住眼底的深意,戏志才一边逗着郭奕,一边装作漫不经心问道,便是文若如今想要娶妻生子也来不及了。
他不是个大度的人,让他眼睁睁看着这人和其他人在一起,不管是男是女,他都难以接受。
微微瞪大眼睛看着戏志才,荀彧哭笑不得的回了一句,“志才怎会有如此想法?”
就算他这些天对奕儿的关注多了些,你戏志才一个大人,还要和奕儿一个孩子置气吗?
不过,身为体谅伴侣心情的好情缘,荀彧一句话说完之后马上正了脸色解释道,“奕儿正在学认字,总要多上点心,还是说志才想让奕儿学不好,将来到书院还要落人一筹?”
荀彧这边说着,被戏志才抱在怀里的郭奕也跟着附和,他没有粘人,他很认真的在学习认字,刚才只是在学习怎么弹琴。
被郭奕挥舞着手臂的样子逗笑了,戏志才刚蓄起来一点的不安也散的一干二净。
捏了捏小家伙儿的鼻子,心情好转的戏志才扭头看向荀彧,“若是文若想,等以后有时间去宗族里认一个孩子也无妨。”
“志才会带孩子?”白了这人一眼,荀彧是真的没有想过孩子这一回事儿,当初已经说过的事情,现在再提起来着实没意思,指不定还会吓着奕儿。
他可以带孩子启蒙,但是让他养一个孩子,他现在还真没做好准备,除非戏志才做好当爹又当娘的准备。
挑了挑眉看过去,荀彧眸中的意思显而易见。
摇头笑了几声,戏志才招来守在远处的婢女,将郭奕交到婢女手中然后摊了摊手,“现在奕儿不需要文若,去城外走一趟,如何?”
不知道书院又来了哪位奇才让戏志才这么执着,索性今日的事情已经处理完了,荀彧将放在石桌上的琴抱在怀中,然后示意可以出发了。
他可不信这人让他去书院只是为了一个雅集,能将消息传到他耳中,这次雅集定然有可以培养的人出现。
平日里事物比他更多,这人才没有那么多闲功夫天天出去。
什么也没有解释,戏志才保持神秘不说书院中到底怎么了,只是让人准备好马然后就和荀彧一同出城到郊外的书院而去。
“新来学子的答卷彧尚未来得及翻看,志才这般可是有谁入了眼?”
停在了不远处的驿馆门口,荀彧看着书院来来往往的人,转头看向戏志才问道。
拉着荀彧先进驿馆换了身衣服,戏志才微微眯起眼睛,只道稍后再说。
二人稍作掩饰找了个角落过去,细细观察之下,没有费太大功夫,荀彧便发现戏志才便对着一个方向关注颇多。
青涩的少年人站在角落里,既不参与旁人的争论也不与身边人交谈,只一个人在那里站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扯了扯戏志才的袖子,荀彧眼角含笑的问道,“可是这少年让志才牵肠挂肚非要出城?”
神色如常看着荀彧,戏志才双手负在身后,然后一本正经道,“若是有文若在,便是天涯海角忠也会赶过去。”
“伶牙俐齿,志才果然是被奉孝给带坏了。”被一句话给堵了回来,荀彧摇了摇头,真是越来越逗不动了。
“要说这句话的可不该说文若。”意味深长的看了荀彧一眼,戏志才有些心累,当然更多的还是欢喜。
也就只有在他面前文若才会露出这般神情,平日里对谁都是一副温和的模样,这样不好、不好。
想了一会儿,戏志才将思绪收回来,然后低声在荀彧旁边将那少年的身份说了出来。
马钧,扶风人士,家贫,所以年少便出来四处游历。
因为书院刚办起来没多久,里面的学子宁缺毋滥,一个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所以说,这人的才学毋庸置疑。
但是让戏志才主意的不是他的才学,而是其他地方。
这少年不善言谈,才学也并非同期之中最出众的,但是能动手改造工具的却只有他一人。
尤其这改造的不是旁的,而是耕种的工具。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粮草有多重要毋庸置疑,这少年小小年纪就能作出这般成果,若是让他接着钻研下去,岂不是让天下百姓都受益无穷?
并非只有考取功名行军打仗才算有本事,能在农事上有贡献,其功劳比之保家卫国也丝毫不差。
可何况,看过这人入学答卷的戏志才表示,在行军谋略之上,这人的天赋实在比不上他在那些工具上的造诣。
与其浪费精力非要考取功名,倒不如好好引导一旦,好让这少年做些更擅长的事情。
有戏志才在一旁说着,荀彧终于想起了马钧这个名字熟悉在哪里了。
马钧马德衡,这便是被称为“天下之名巧”的大师啊!
曾经在万花天工坊中见到过这些自古时传下来的小物件儿,荀彧对这个名字还是有些印象的。
让他记住这人的不是因为他能做出来多少威力大的武器,而是这人研究出来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和农事生产以及百姓的生活相关。
在这个动乱的年代,马德衡闷头造出来的那些东西,实在是夹杂在诸葛弩木牛流马之中的一股清流。
不善言谈却精于巧思,若不是被戏志才偶然发现,这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在众人眼前。
现在也好,以马钧的性子,真的让他成为众人的焦点只怕更是不妥,倒不如依旧这样安安静静的自己想自己的。
感叹了几句之后,荀彧和戏志才也没打算过去,依旧站在他们的角落里观察着对时事争的面红耳赤的学子们。
马钧性子腼腆,口齿上又占不了便宜,所以这些事情他向来是不会参与的,就算旁边友人尽力想让他开口,大庭广众之下他也说不出话来。
尝试的次数多了,友人也就不做无用功,只让他一人在角落里看着旁人唇枪舌战就已经满足了。
对视线比较敏感,荀彧与戏志才又没有过于遮掩,因此,在他们转移了注意力之后马钧便抬头看向这两位方才看了他许久的先生。
这么称呼的原因一来是那二位明显比他大上许多,二来则是他们给人的感觉实在不像还在书院中学习的学子。
即便书院中有比他们年龄还大的学子,从身上的气质上也能瞧出一些端倪。
大概是城里整日忙于政事的那些先生了。
就是不知道这二位是谁,如今曹公正准备攻打荆州,哪位先生能有时间过来书院,还是特意乔装打扮过的?
荀彧将琴放在了驿馆,身上没了最大的标志物,一旁的戏志才更是如此,马钧也不敢随意去猜,歪了歪脑袋猜不出来然后就接着低头想自己的事情了。
荀彧没来得及查看最新一批学子的情况,但是戏志才已经看的差不多了,看到有生面孔时便直接将人介绍了一遍。
还好他们在的位置没有其他人在场,如若不然,这些话说出来还指不定能让那些学子们多惊讶。
在驿馆待到了傍晚,在雅集结束之前,悄悄过来的这俩人又悄悄离开了,除了心思细腻的马钧之外,期间没有打扰到任何人。
到书院来转一圈,也算是出来散散心,荀彧心情极好的和戏志才一起回到家里,然后被告知有他们家主公的信件送了回来。
才走了不到半月,还不到例行信件的时候,主公这时有消息是为何?
和身边人对视了一眼,二人不约而同赶往书房,神色也都沉了下来。
然而,坏消息没有看到,而且只从信件之中,他们便可以猜出主公那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表情。
第120章 第120章()
欲言又止的看着被加急送来的消息;荀彧摇了摇头,直接将事情扔给了戏志才。
荆州反应这么迅速;实在有些让人难以言喻。
刘琮降;其中必然也是蔡瑁的意思;蔡氏一族在荆州势力不小,这是看刘氏靠不住,所以直接将主意打到了他们主公身上啊。
打算是好打算;只可惜他们主公不是傻子,不会巴巴的过去就迎合他们的意思。
以他们主公的性子;会是这么好说话的人吗?
“荆州地广;即便刘琮送去了降书;主公一时半会儿也回不来。”将案几上的东西收拾整齐;戏志才不甚在意的敲了敲桌子,然后起身和荀彧一起离开了书房。
他们都知道主公要拿下荆州不会耗费太多兵力;但是没想到会这么容易,恍然之间总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向来只会将事情往复杂了想的谋士们觉得这件事太过容易,私下里自然会想到各种阴谋;这么一来,他们更不能掉以轻心。
从各州传来的消息总是先送到荀彧府上;一个晚上的时间;也足够他将消息通知下去了。
第二天一早;没有留在自家书房,荀彧和戏志才收拾好之后直接去了隔壁议事厅。
他们起的足够早,但是以之前的惯例来看;去的最早的却不一定是他们。
果不其然,荀彧戏志才到了议事厅之后,一眼便看到里面已经有人在那儿翻看着竹简了。
端坐在自己席位之上的崔季珪听到声响,起身见过礼之后便接着回到了自己的位子。
崔琰是个不苟言笑的性子,相处久了他们也都知道了这人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之上,崔季珪和荀公达相似极了。
都是一样的心思缜密,都是一样的喜欢面无表情。
幸好现在公达不在昌邑,不然,这俩人一起出现,周围五尺之内定然没了声响,吓人的效果堪比沉着脸时的吕大将军。
荀彧和戏志才只要都在昌邑一直都是形影不离,二人一同前来崔琰也没感到意外。
这两人在主公心中的地位旁人遥不可及,关系好也正常。
正常?
并没有察觉到哪儿不对劲,崔琰细细梳理着荆州如今的情况,只想着能不能从刘琮送降书之上看出一些端倪。
然而,等人来齐还没说几句,外面便再次有传信的士兵过来。
依旧是从荆州他们主公那儿快马加鞭赶过来的。
过去将那明显不是他们主公手笔的竹筒取过来,荀彧面色如常从中拿出一卷帛书。
这等传信习惯,除了奉孝也没谁了。
一眼将帛书上的内容扫进眼中,荀彧微微勾起唇角,很好,很符合奉孝的风格。
——不必多想,刘琮真降,荆州无碍。
合着这是知道他们会多想还刻意将消息分成两拨送来,能耐了啊!
将帛书送到下面传阅,荀彧神色有些无奈,“奉孝既然传信,主公那边定然自由安排,吾等也无需多此一举插手了。”
郭嘉既然如此笃定说荆州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