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诗经的历史-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简介:诗经的历史钱发平
 ://126949

序() 
诗,最初是原始先民对自己生存情状的日常吟唱。文字产生之后,人们又把这些吟唱中最广泛的声音记录下来,这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600年的原始诗歌,是中华精神的先知和奠基者的声音,被称为汉民族的“第一书”。战国后期,学者尊诗为“经”,将其列入六经之中,这一行为对汉代经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诗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从此,它和易经礼经等经典著作一道,参与了汉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性格、行为规范的塑造。

    诗经时代的先民对宇宙和自然充满敬畏。上天孕育万物,土地供给人们衣食,在浩浩氤氲之气中,天与人已合为一体;由此发出的吟唱,必然是“天地元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之意是指:一个人只要熟读诗经,就能得其性情之正,从而达到不偏不倚、洞察万物的“中和”之境。由于“无邪”,一部诗经,无论怨诉、美刺,都显示出“中和”之美。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就是对这一美质的经典概括。

    在中国产生诗经的同时,古希腊出现了伊里亚特奥德赛;巴比伦出现了吉加美什;印度出现了摩诃波罗多、那摩延。这些投射人类早期文明的伟大诗篇都是叙事史诗,惟独诗经是抒情诗。作为世界文明出现在东方的一道异彩,诗经以其卓尔不群的姿态傲立在世界诗歌的巅峰,与古希腊、巴比伦、印度的史诗群峰并峙,光耀古今。

    诗经是三千多年以前的诗篇,先民们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和现代社会有很大差别。今天的读者,只有首先领受诗经的时代,才能真切理解诗经所呈现的天真淳一的情感状态和生命境界。基于此,本书在叙述诗经时代的历史和品析作品的同时,对当时的农事、雅乐、飨燕、礼制习俗、宗教祭祀、书社邻里作了详细描述,力图呈现初民社会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如果本书能帮助读者诸君走进诗经,感悟先民开创中华文明的伟大胸襟,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钱发平

    乙酉年仲冬于十米斋

    歌舞祭祀 壁画 魏晋

    诗经是汉民族最早的歌唱。

    诗经时代的汉人内心天真淳一。上天孕育万物,土地供给人们衣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地、人浑然一体,由此发出的吟唱,必然是“天地元声”。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的“中和”美质,成为后世诗歌难以企及的唯一遗产。

春三月,天子亲耕() 
铜尊 春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周王室的衰落,青铜器上威严可怖的形象渐渐被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景所取代。图为春秋时代的铜尊,以桑叶为饰,叶上布满形态各异的蚕。反映了我国蚕培育已经到了人工放养的阶段。

    皇帝亲耕仪式

    周始祖神农氏发明了农业,周朝历代帝王注重农业生产,每年定期举行“皇帝亲耕仪式”。如图,皇帝亲耕仪式声势浩大,仪式上演唱天子亲耕歌。以此鼓励和督促农民劳动。

    祭祀天地,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答谢神的保佑)。原始先民在耕作和狩猎中和自然融合在一起,享受着大地对人类的供养。

    大约在公元前2000多年,黄河中游已经实现了从原始的渔猎向农耕的过渡;这时,长江流域也进入了农耕时代。从西周到战国,铁器开始逐渐采用。

    商周时期,朝廷专门设立了田官。史载,周代有“天子亲耕”制度。每年春季,周天子带领百官到王室的公田,天子亲自手扶犁耙在田里耕种,目的是鼓励大家勤奋劳动,多打粮食。“天子亲耕”仪式的详细情况现在已不得而知,但在仪式上演唱的乐歌却保留了下来,周颂臣工记录了“天子亲耕”仪式的全过程。毛诗序说:“臣工,诸侯助祭。”可见,天子亲耕时,各国诸侯也要来“助祭”。礼记月令也谈到这首诗的背景:“孟春,天子亲载耒耜(lěi shi,农具)。”此诗颇具现场感,描写了周天子带领百官到农田劝督农夫耕作的情景。而周颂噫嘻更是描写了当时耕耘公田的宏大场面: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伟大的成王/召集田官作训示/带领这些农夫们/播种百谷莫要忘/快拿起你的农具/耕种方圆三十里/大家来耕地呀/万人出动/并肩而耕。)毛诗序说:“噫嘻,春夏祈谷于上帝也。”由此可知,此诗是在“天子亲耕”仪式上唱的祈祷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之歌。

    听雨

    陆治 绢本设色 明代

    诗经运用排比、比兴、比喻等手法,将人的仪表、品质和情感等比拟或寄托于自然中的生物。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后世的文人画尤其将“寓情于景”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

    神农

    周始祖后稷发明了农业,被后世称为神农。如图,神农坐在石头上,以粗布束腰,绿叶蔽体。手捏稻穗,身边葫芦里,插着金黄色的稻种。

    虎形玉佩 战国

    在东周时期,虽然王室的地位衰微,但名义上仍然是天下供奉的君主,他们死后的葬礼仍沿用最高的礼节,随葬品特别华丽,造型特殊,非其他墓葬所能比。图即东周王室墓地金村古墓出土的玉饰,金村古墓的玉器代表了战国时期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踏春图

    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漫长的冬季难免有饥饿的威胁,春天的来临对于先民来说尤其值得庆贺。在周朝,许多国家都有游春的习俗,在这一天,男女老少相聚于江河之畔,男女更可自由交往甚至野合。游春之风一直沿袭至今。

    “天子亲耕”制度在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时,也反映了周人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答谢神的保佑)的习俗。

    农业文明的发达使中国人养成了安土重迁的乡土性格,土地供给人们衣食,农民对土地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儒家提出的每个农夫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理想深植在人们心中,也浸透在中华文化的血液之中。易经系辞说:“乐土知命,故不能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先民们长期依附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土地的依恋,产生了“厚德载物”的观念。

上古农事() 
裸体玉人商代

    商妇好墓中出土的玉人形象很多,其中以这两个裸体玉人最为奇特。中国史前时期就有男女裸体形象以及陶祖(即男性生殖器的形象),是先民生殖崇拜思想的体现。这两个玉人一为男性,一为女性,性具都明显刻画出来,反映了求合之象。

    后羿射日

    神话真实地记载了原始初民对世界的最初认识,亦糅合了人类的发明创造,是商周巫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羿射日蕴涵了弓箭的发明这一史实,同时也反映了先民面对未知的大自然时勇敢的探索和斗争精神。

    周代社会是以农业为根基建立起来的。距今10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有了农业种植活动,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多次出现黍、禾、麦、稻等农业作物名称。夏朝时,相传禹臣仪狄开始造酒,而糯米酒是少康开始制造的。用粮食来酿酒,说明这时粮食已有节余。我国大部分地区以植物食品为主的食物构成,就是从这时形成的。

    商代自盘庚迁殷后,农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与农业有关的有四五千片之多。诗经中记载的粮食作物名称有21个,除去同物异名或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只有6种,这就是粟(又称稷、禾、粱)、黍、菽(大豆,又称荏菽)、麦、稻、麻(*)。在这些作物中,粟和黍最为重要。从原始时代到商周,它们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粟,种植尤广。粟的别名稷,用以称呼农官和农神,而“社(土地神)稷”最后发展成为国家的代称。

    青铜画像壶 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盛行镶嵌或刻纹图象,以“全景式”的构图展现了林林总总的人物活动。这标志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已经走向了历史前台。此壶为其中精品,系统地展示了采桑、渔猎、战争、宴乐等场景。

    春耕

    商周时期,牛是作为祭祀的圣物出现的。牛是兽面纹的主要原形,其雕刻形象也常被用做镇墓兽,具有驱邪镇妖的功用。春秋时期,牛耕开始普及,牛走下圣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

    我国古代农业实行撂荒耕作制,一般是耕种几年之后,便要抛荒,重新寻找新的土地来源。有人认为,商代多次迁都的原因之一,便是因为撂荒土地。到了西周时代,开始进入到休闲耕作制。休闲耕作制度以3年为一周期,这是古代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我们的祖先摆脱了原始先民依赖采集和狩猎的生产方式,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也培育了周人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性格特征。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对和平静谧的田家生活的眷念,源于后稷、公刘、古公亶父、文王以来我们这个农业民族培育起来的特殊的土地文化情感。

    纺织图

    中国古代对野蚕的驯养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商周时期,中国的丝织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诗经中就有很多纺织与服饰的描写。可见早在周代,各种花纹美丽、色彩鲜艳的丝绸精品就已成批地生产了。

    连体双人玉佩新石器时代

    占卜的吉凶是商周统治者决定大小事情的行为准则。“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在所有的条件中,“龟从”“筮从”是最重要的,超过了其他任何方面,包括“王”自己的意志。图中玉佩出土于卑南文化遗址,反映的就是祭祀的场面。

    人名取“牛耕”商周时期,牛主要用于祭祀和食用,因而养牛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时,牛开始用于耕地,以代替人力。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牛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主要动力。

    由于牛耕的出现,当时很多人取名与“牛”或“耕”字相联系。如孔子的77个弟子中,就有“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等。牛耕在当时是一件刚出现的新生事物,成为人们追逐的时尚。

    在牛耕出现的同时,犁的制作材料也发生了变化。根据考古发掘,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石犁,直到春秋时期仍在使用石犁;同时,在长江下游一些地方已出现铜犁。这种情况说明春秋时期石犁和铜犁尚处于混用状态。生产工具的革新,对当时农田开垦起了很大的作用。

    种植场圃 西周、春秋时期,菜园和果园已经很普遍。诗经中记载了专门用于蔬菜种植的“场圃”。春夏种菜蔬,蔬菜吃完后,修筑坚实作晒场。那时,食用蔬菜的种类有20多种,但大多数是野外采集,栽培的蔬菜作物主要有葵、韭、瓜、葫和芸等。果园里种植有经济林:桑树、杞树、檀树、竹子、桐树、梓树。果树有:栗、枣、梅、李、桃等。木瓜一诗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ju,古人佩带的一种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把自己种植的水果作为相互交换的礼品了。

    周王的簋及铭文

    簋是西周用来盛放黍稷稻谷等主食的器具,配合鼎组成礼器的主件。图为周厉王的簋,该簋座在直棱纹方铜座上,簋的两侧有高耸的大龙耳,整个簋体形魁伟,高59cm,是西周最大的簋。簋内有周厉王作为祭祀祝词的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重要的文献资料。

    八月剥枣 吴求 清代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豳风七月是诗经中最杰出的农事诗,是周人定居豳地时产生的。这首诗以农人的口吻叙述了他们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不仅是一首杰出的农事诗,也是社会学、历史学、农业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桑者闲闲 养蚕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种植中的一个重要门类。长江流域很早就开始养蚕,养蚕业已十分发达。诗经中反映采桑和桑园的诗有近20首。桑园的规模也相当大;而且,蚕已在室内饲养。室内养蚕需要采桑,大规模的养蚕,必有大规模的种桑。所以诗经魏风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桑园不但是人们的劳动场所,它还是青年男女游玩和约会的地方。

    原始采集 采集业产生于原始时代。西周、春秋时代虽然五谷种植已蔚为可观,但采集业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补充,在当时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上古时代,采集工作主要由妇女担任。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妇女采集的情景。采集的对象主要是各种野生蔬菜,如:荇菜、卷耳、疲q(fu yi)、蕨菜、苦菜、豌豆苗、艾蒿等。妇女们大量采集蔬菜,说明菜园的人工栽种蔬菜有限,还不能完全代替野外采集。这些野生蔬菜不但可食,而且可以入药。

    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

    彩陶花纹是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是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半坡文化遗址就属于一个以鱼为图腾的部落。捕鱼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先民也正是由对鱼的物质依赖,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图腾崇拜。

    采药图绢本设色 宋代

    传说中的许多人物,如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尝百草的神农、造字的仓颉等,都是先民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一种神化和形象化。此图描绘神农在山中采药满载而归的情景。

    早期的纺织 纺织大约出现在4000多年以前。那时,妇女们用双手把纤维搓合在一起,后来发明了纺坠,有“吊锭法”和“转锭法”两种,可以加捻麻、丝、毛等多种原料,也可以纺织出各种粗细不一的纱。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纺轮。纺轮在诗经时代已经普遍使用,至今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仍在使用。

    先民早期的织布仅是手工编织,织机的出现,人类进入了利用纺织品的时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开始到来。

    秉畀炎火——以火治虫诗经小雅大田一诗对害虫做了分类。这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农作物害虫分类。从“秉畀(bi)炎火”一句来看,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以火治虫,这说明以火光诱杀害虫的技术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已经出现了。

    出猎 清代

    野外狩猎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历史中,狩猎是人类获得肉食的唯一途径。西周,虽然已经开始圈养家畜,但贵族阶层显然对“野味”更感兴趣。对“狩猎”这种在原始社会奠定了男性社会地位的活动,也一直情有独钟。

    铲形钱币 东周

    钱的原形是一种农具,形状类似铲,用于铲草除地。钱的铸造时间并不确定,管子记载其兴起是在燧人氏时期,黄帝时期使用方法已经齐备;纪原中则记载铸钱始于尧。图为东周时期所铸钱币,铲形,正面铸有东周二字。

    鱼图腾 和采集一样,捕鱼和打猎是原始社会人们生存的主要手段。这个行业在西周、春秋时代仍占有重要地位。国风160篇,描写捕鱼、狩猎的诗歌有近20篇。从国风对捕鱼情景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西周、春秋时代鱼的品种已有10多种,如鳢(li)鱼、鲔(wěi)鱼、鳟(zun)鱼、鲂(fáng)鱼等。捕鱼的工具有大网,名叫“众”,也有小网,叫“哉”,有鱼竿。鱼线是用丝织成的,叫“缗”(ming,钓鱼用的线)。人们还发明了“笱”(gou),是一种出口有倒刺,能诱鱼进去而不能出来的筒形鱼篓。

    除捕鱼外,人们还将吃不完的鱼用水池养起,水池养鱼最迟在商代已经出现。孟子万章上说,有人送鱼给子产(郑国大夫),子产叫人用池子把鱼养起来。

    鱼在诗经中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人们称之为“鱼图腾”或“鱼意象”。古人认为,鱼属阴,以此比女子。闻一多说,笱象征没有节操的女性,那些自由进出的各色鱼类,象征她所接触的男子。“鱼则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以烹鱼或吃鱼喻合欢或结配。”以鱼象征人类两性的交媾、繁衍,这源于原始社会的鱼图腾崇拜。这种崇拜意识在西周、春秋时代的人们中还有遗存,原因是捕鱼在诗经时代还是一个大的产业,是人们食物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牛形墨砚

    商周时期,牛仅被用来祭祀,并且是等级最高的祭祀品。春秋时期,牛耕开始普及,牛走下了祭坛,成为生产活动中的主要畜力。后世学者多将其人性化,赞其勤劳等美德,而民间则多将之神化,牛神成为主管丰收的农业之神。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

    这是一件葬仪中用以引导死者升天的铭旌,墓主人侧身而立,身着长裙,广袖宽袍,双手合十伸向前端,在她的前面不远处,绘有一龙一凤,暗示墓主人将在龙凤的接引下升入天界。整幅画以线条为基础,动静结合,十分和谐。

    鱼图腾崇拜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无论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人死后用鱼作殉葬物十分普遍。以三峡地区的古代巴人为例。那时的巴人是以渔猎为主的民族,族人沿河岸居住。已经发现的战国至西汉初年巴人墓葬,不仅棺椁(guo)的形状像船,或者就以船为棺椁,在棺椁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鱼骨残迹。考古学者认为,“巴”就是“鱼”的古字读音。黄河流域的鲁国(今山东)也是以鱼作为图腾崇拜的。“鲁”由“鱼”和“口”组成,在甲骨文中,方字作“口”,“鲁”就是“鱼方”的意思。

    西周、春秋时代,野外狩猎是男人的一种经常性活动,狩猎方法多种多样。从国风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人们不但用驱马射猎的方式来猎取较大的禽兽,而且还使用了猎犬帮助狩猎。捕捉小动物一般用网。网有大小之分,而且还发明了网车。由于捕鱼和狩猎是当时人们的一项重要食品来源,因此,对捕鱼、狩猎有一套严格的制度规定。如:规定春、夏时不准捣鸟巢,取鸟蛋;不准捕捉幼小的鸟兽,不可用鱼网在陂池中捕鱼;不准举行大规模田猎等。礼记月令记载,西周时,由“虞人”(周代管理山林的官员)对川泽进行统一管理,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据左传记载,齐景公在沛地狩猎,用弓召唤管理山林的虞人,没有回音,于是派人逮捕了他,问虞人为何不来应召。虞人说,按照祖制,狩猎时要用皮冠呼唤虞人,我没有见到皮冠,所以不敢来应召。齐侯听了虞人解释,只好将他放了。国语鲁语记载:鲁宣公夏天在泅水之渊滥捕鱼,水虞官里革当即将他的鱼网拆断,并且对他讲了一番保护生物的道理。里革说:自古以来,只有大寒降临,才开禁捕鱼。春、夏时,正是鱼的孕育期。这个时候必须禁止用大小鱼网捕鱼,特别要禁止捕捞有卵的鱼及小鱼,使鱼鳖能生长。现在鱼正在孕期,不让鱼生长,用网滥捕,是贪婪的行为。里革的一番话,说得鲁宣公灰头灰脸,只好悻悻作罢。

    野合图

    尽管周礼对婚姻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但野合的古风仍然存在,甚至周礼中也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即在仲春之月,男女可以自由交往,甚至发生性关系也属正常。图为汉代画像石拓片。

    宰丰骨 商代

    在原始社会,狩猎是是获得肉食的最主要渠道。进入奴隶社会之后,虽然农耕得到普及,但因生产力低下,狩猎仍然是人们获得的食物及动物毛皮的重要方式。这段肋骨记载了商王帝乙将猎获来的犀牛赏给宰丰的事,它背面刻有兽面纹,并且镶有绿松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玉鸠鸟佩 宋代

    鸟是中国的另一重要图腾符号。在古代文化遗址和文献中,鸟的形象和文字描述都很多。“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五彩之鸟,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彩鸟是司。”汉代以后,鸟的神性色彩渐渐淡化,形象逐渐走向写实。

    驱虫仪式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则!”这是先民在腊祭(祭祀农业神的重要祭礼)中所吟的“咒语”。古代人们认为虫害是某种邪魔在作怪,因此驱虫仪式多以巫术形式进行,如图所示,几个农民在田间插竹竿,竹竿上写上禾神等名字,以期吓退各种害虫。

    最能真实反映周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状况的是豳风七月。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记叙了周代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日常生活。男子的主要工作是田间耕作、狩猎,女子的工作是采桑、织布。这首四时农家诗,被称为周代农业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受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