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诗经的历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科全书,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受到历代史家的重视,从中可以看到周代农人的日常生活、劳作的具体状况。

    正月:农人开始修理农具耜(即犁头),把冰块运到冰室里藏好。

    二月:赤脚下地耕种,妻子和女儿送饭到地里,开始春耕生产。田官看见这个情景,心中十分高兴。二月,农人还要很早起来到冰室里取出冰块,献上韭菜和羔羊,为祭祀做好准备。

    玉蚕 西周

    西周初期,民间已经有栽桑养蚕活动。诗经中曾多处出现描述农耕蚕织的诗句,这件玉蚕是西周礼蚕时的祭祀器物。

    二十四节气图

    早在西周,人们就学会了用圭表测日影的办法来确定春、夏、秋、冬四个节气。战国末期,人们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沿袭古人,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时令。

    四璜玉珮组

    玉珮是西周最能显示等级身份的玉器,一般由马蹄形黄玉或白玉,与珠状枣红色玛瑙以及料珠相间,连缀成串,不同等级身份的人佩戴不同的玉珮组,图为四璜玉珮组,是等级较低的诸侯夫人佩戴的器件。

    三月:姑娘拿着竹筐上山去采桑和白蒿(一种食用蔬菜)。一路上提心吊胆,怕被贵公子看上了,被纳为妾婢。

    四月:王瓜成熟了,开始采摘。

    五月:蝉开始鸣叫了,斯螽推动双腹,想要飞翔。

    六月:织布娘(一种虫)开始活动了。农人一家上山采摘李子和野葡萄食物。

    七月:伯劳鸟鸣叫了,农人在田里收割葵菜和大豆,回家煮着吃。这个季节还有瓜吃。

    八月:女人在家纺织麻布料,把它染上色黑和色黄,为公子做衣裳。男人下田收割早稻,打枣子,割蒲苇,摘葫芦,一年的秋收和纺织开始了。

    九月:官家给农人发放寒衣,开始收麻子,采苦菜,打柴火,修筑打谷场。

    双龙相绞玉 战国

    战国时期,以玉随葬已成为很普遍的习俗,玉的雕琢水平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大多数做成圆形或弧形,转折处也琢磨成弧角,饰以圆弧为主体的纹样,显得十分和谐统一。

    瞎子说唱图金廷标绢本设色

    周代统治者为了制作礼乐和考察民情的需要,通过采诗和献诗的方式,收集并整理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春秋公羊传中记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十月:开始收割谷子,把庄稼运进来,把打谷场整理好,脱粒进仓库;酿酒。这时,老鼠活动猖獗,要把房子四周的漏洞堵好,用泥土涂北窗和门户,还要熏老鼠。做完这些事后,上山去割茅草,为贵族修葺房子。

    十一月:上山打狐狸,回家后将狐狸皮剥下来,为贵族公子做皮袄。

    十二月:去野外田猎,修习武功,打到小猪可以自己留下,三年以上的大猎要献给老爷。此外,还要去凿冰,在明年正月藏入冰室,以备贵族们祭祀用。

    年终,全体宗族组织的成员要到“公堂”,即现在所称的学校去聚集庆贺,准备羊羔和韭菜享献先祖和先妣。大家在一起喝酒,祝贵族老爷万寿无疆。

    从七月可以看出周代农事活动的几个特点:

    (1)周代的农人,一年四季生产非常繁忙。男人耕种、打柴、盖房子、打猎、凿冰,女人采集、养蚕、纺织,全家都要参加劳动。

    (2)农人生活状态非常艰苦。根据考古材料,殷商至西周,只有贵族住在土地上面,其他人都住地下。平民的房子是先挖一个深洞,四周围上很低的土墙,上面铺上茅草,像老鼠洞。平常吃的是李子、野葡萄、苦菜、葫芦、葵菜、大豆等。只有到年终才能吃肉喝酒。

    (3)贵族和农人生活贫富差别很大。农人把田里的农活做完了,要去给贵族老爷修葺房子,织好布,染上色,送给老爷做衣裳;打到狐狸,皮子给老爷做裘衣,打到大猪也要献给老爷,等等。

    豳风七月以特有的农家泥土气息与中国历代文人的牧歌情调式的田园诗划清了界线。文人的田园诗,不过是旧时代士大夫过腻了都市生活,借田园风光抒写自己的隐逸情趣。七月和这类田园诗绝然不同,它属于另一世界。

    彩织毛布

    中国的纺织业发展得较早,早先秦时期,丝织工艺就已相当完善。这块彩格毛布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彩织布。可见先民对于从有色素植物或者矿物中提取颜料和布料的染色技艺都已相当完善,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其上的颜色依旧光鲜。

    玉璜 战国晚期

    东周时期,玉璜的造型和纹饰空前繁芜,精彩纷呈,最常见的是两端雕成龙头或虎头及整体装饰透雕图案的玉璜。最精美的则是上下缘外侧附带透明纹饰的璜,图案纹样有龙、螭虎、凤鸟和卷云形,制作非常精细。从东周开始,玉璜的佩带也与西周有了区别,西周时期为脊部朝下,两首朝上,从东周起则为脊部向上,两首向下。

八大节气和腊祭() 
玉重圈璧 西汉

    重圈璧始见于战国时期,是随着巫史文化崩溃,玉器日渐摆脱其宗教意义,而转以装饰为主的产物。图中玉璧为青玉所制,有白斑。透雕二圈,刻龙纹,内圈的三个龙头衔接二环,造型别致,构思巧妙。

    土牛鞭春

    中国的节日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商周时代不少节日变成为国家的祭典。当时的节日仪式较简单,宗教色彩浓厚,节日时间不固定。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性。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前必须进行演练,称为演春,然后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原始先民在农业耕作中,开始逐渐掌握了天象知识,形成了农业节气的概念。春秋时期,人们把农时分为八大节气,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人们按照这些节气来安排一年的耕种。春分时,百草繁茂,“牧于原野”,将马群放出,秋分时水寒草枯,将马群归厩。先民建房也按节气安排,冬至以后不再施工。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在公历三月二十一日前后。

    秋分:“秋分秋分,日夜平分”。在公历九月二十三日前后。

    元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宗教活动日渐频繁,需要在一些固定的日子里进行劳动休整,开展娱乐活动或举行祭祀活动,于是逐渐出现了某种节日。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不是一天,而是若干时日,一般都要过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人们在这段时间祭祀祖先、天地、鬼神,相互拜谒。

    周公测景台

    这是我国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天文古迹,为西周时所建。相传西周初年政治家周公姬旦,不仅制作礼乐,建立典章制度,还精通历法,曾在阳城(今河南告城)设台观测日影,并通过日影的变化测得立春、夏至、立秋、冬至四个节气。

    冬至:严冬来临,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在公历六月二十一日前后。

    立春:春季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万物有了生机。在公历二月四日前后。

    立夏:夏季开始,气候变得温暖起来,万物生长迅速。在公历五月六日前后。

    立秋:秋季开始,气温由热转凉,凉爽的秋天来临了。在公历八月八日前后。

    立冬:冬季开始,天气变冷,田间作物收割贮藏,农事完成。在公历十一月七日前后。

    从八大节气到二十四节气,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人们对天象的认识逐步加深。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创制太初历,并附二十四节气表,由此,“二十四节气”正式形成。

    牛郎织女星座

    牛郎织女的故事产生于人们对星相的观察和想象。对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观测和绘制早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但直到东汉,牛郎织女的传说才定型,这也就产生了中国的“情人节”:七夕。

    祭祀农坛

    一直到清代,由皇帝主持的祭天仪式都还是一年的盛事。图为雍正帝祭祀先农的仪式。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似乎所有的祭祀活动都是围绕农业进行的。而且,连中国的节日,也无一不顺应了农时。

    汉人春节的形成始于对农时节气的认识。上古时期,一年的农事结束后和开春之时,为了庆祝丰收和祈祷来年获得好收成,人们要在年底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称为“腊祭”。“腊祭”是汉人春节的最初表现形式。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腊先祖五祀。”诗经豳风七月这样描写当时的祭祀场面:

    跻(ji)彼公堂/称彼兕觥(si gong)/万寿无疆。

    (译诗:大家一起到公堂/举起牛角酒杯/恭祝老爷万寿无疆。)

    人们还为来年新春祈祷做准备。诗经豳风七月: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京师求雨

    芒种后的十五天为夏至,这一天日照时间最长,北半球白昼从此渐短。夏至节在汉代已有,宋代时官员还要放假三天。图绘初夏少雨,民间划船击鼓以求雨的情景。

    玉镯 新石器时代

    古人对玉的笼统概念是“石之美者”,并赋予这些“美石”以信仰和崇拜的功用。自这时开始,玉便开始了其在历史中不同寻常的历程。图为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镯,上雕刻有一精美兽头,是专为巫师而制作的“神器”。

    (译诗:做这些春酒/为了求人生长寿。)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

    (译诗:可叹我的孩子和老婆/如今快要过年了。)

    这些,就是汉人春节的雏形。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采集狩猎时期。秦汉时期,腊祭与年终除旧迎新活动发生联系;到宋代,春节和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实际上,从腊月廿四祭灶神、喝腊八粥开始,春节的序幕就拉开了。农夫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开始为新年准备食物。人们用田猎所得禽兽祭祀天地、鬼神、祖先。

    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辞别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身着黄衣黄冠聚集在一起。走在前面的吹鼓手击鼓吹乐,主祭者头戴皮弁,身着白色丧服,手持榛杖,腰束葛带,代表众人给天地、鬼神、祖先献上丰盛的祭品,请求它们享用,并保佑人们平安长寿,五谷丰登。

    祭祀结束后开始宴饮。礼记月令将这种宴饮称为“大饮烝”。地方官员和乡社里的贵族要在公堂(相当于现在的学校)大设宴席,农夫在宴会上接受统治者的慰问,并祝福贵族老爷万寿无疆。

书社邻里() 
羽人骑马玉雕 西汉

    商朝,巫师施展神通以求得到“上帝”的指示;周朝,统治者更多地将国之大小事问诸祖先;至于秦汉,方士们的努力则是要与神仙同乐,显示了对人的地位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如图中玉雕,仙人坐在马上,欲遨游天宫。

    分封与宗法制关系图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宗法制以姬姓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诸侯君位由长子继承。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宗法制起到维护西周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图为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图。

    中国古代社会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这是因为,其一,上古社会中,奴隶主要是作为“家奴”的形式存在,占人口的比例很少;其二,根据孟子记载,夏代每户农民授地50亩,商代70亩,周代100亩。国家在授给农民的田地中征收1/10的租税。由此可见,上古三代都是农民而不是奴隶。

    西周实行井田制度。所谓井田,就是将土地划作井字形而得名。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即属于周天子。诗经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赐给各级贵族,由他们世代享用。贵族把从周天子那儿受封来的土田,又分配给农民。因为土地属国家所有,所以,各级贵族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土地不准自由买卖和交换。每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作九区,每区100亩(周制100亩等于今天31。2亩);中一区为公田,其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指一个家庭)耕种。公田由八家助耕。八家要将公田耕种完后才能耕种自己的私田。公田所收粮食全部上交国家。私田的收入要上交国家1%,作为贡税,以充军赋。

    采桑图

    周朝时,农业生产虽然以耕种为主,但因生产力低下,采集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一般由女子来承担,在诗经中,她们或采桑、采荇,或采卷耳,留下了许多勤劳美丽的身影。

    西周玉石项饰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周礼认为,人们必须严格地按照等级来穿着打扮,才能不失身份,符合礼仪。而玉器,不仅是等级和地位的象征,更是美好品德的象征。诗经中常常把君子比为玉,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

    井田制的基层组织在春秋时期称为“社”或“书社”。25家为一社,25000家称为“千社”。“书社”的意思是:将“社”这一基层百姓的户口记在政府人口管理档案中,并写在土地版图上。周代井田实行“三年一换土易居”的分配制度。即20岁授田,60岁将田归还。周代的宗族公组织就是建立在这种土地制度之上的。

    井田制度是一种公社社员的生产方式。根据文献记载,当时在农业生产中实行集体劳动,农人在“田峻”(周代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邻长”的督促下早出生产,晚归夜宿都是集体行动,一直到春秋时期,仍是集体群居,共同劳作。诗经:“十千维耦”,“千耦其耘”(耦同“偶”,两人在一起耕地),意思是成千上万的人同时在井田上耕作。

    玉环 春秋

    春秋战国时,玉器除了作为祭祀的礼器,更重要的是作为装饰,同时玉环、玉璧等还被用作玉币。玉璧与玉环的形状相似,都是圆形扁平状,中央有圆孔。古代对其解释为:内孔径小于玉质部分的称为璧,内孔径等于玉质部分的称为环。图为春秋时的玉环。

    山西离石商钲

    图为山西离石商钲,是镈钟的一种,一般体形较大,截面呈梯形。舞上有钮,钮下有一方孔与内腔相通,钟口齐平,钟外壁饰有云雷纹,中间饰有浅浮雕牛首纹。该商钲是商朝晚期用于祭祀时的打击乐器。

    和商代相比,西周农业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当时的主要农具是木制的耒耜(shi,一种农具),还有骨铲、石铲、石犁、石刀等;刀、镰用来收割庄稼;另外,还有少量的铜铲、铜镐、铜锄在生产中使用。

    西周时,农业收成颇丰。周颂良耜描写庄稼丰收的状况是:装粮食的仓库如墙般高,鳞次栉比,装满了“百家”、“千仓”、“万箱”。

    西周的宗族系统的情况在诗经、逸周书、汉书中都有记载,组成方式是:“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这种由血缘关系构成的宗族组织反映在生产组织上就是一种集体生产、生活的形式。从耕种、收获到吃饭、酿酒、宗庙祭祀都是共同行为。在侯主(即家长)主持下进行。年终,全体宗族组织的成员要到“公堂”,即现在所称的学校去聚集庆贺,准备羊羔和韭菜享献先祖和先妣(bi,指死去的母亲)。大家在一起喝酒,祝贵族老爷万寿无疆。

关雎() 
附:周南8首

    “周南”不是国家而是一个地区。“周”是陕西岐山之南的一个地名。周灭商,封“周”为姬旦的采邑,因此,“周”以南统称“周南”,其地域在今河南南阳至湖北江陵一带。

    诗经周南收诗11首,本书选摘了8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1'

    。窈窕淑女'2'

    ,君子好逑'3'

    。

    参差荇菜'4'

    ,左右流'5'

    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6'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7'

    。悠哉'8'

    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9'

    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关关:鸟的和鸣声。雎(ju)鸠:一种水鸟。洲:水中可居之地。

    '2'窈窕(yǎo tiǎo):漂亮。淑:品德美好。

    '3'逑(qiu):配偶。

    '4'参差( ci):长短不齐,荇(xing):水草,可食用。

    '5'流:顺水之流而取。

    '6'寤寐:“寤”,睡醒,“寐”,睡着。其意是:“醒来或梦中,都在想念她。”

    '7'思服:思念。

    '8'悠哉:思虑深长之意。

    '9'芼(mào):选择。

    品析

    这是诗经的第一首诗,是一曲青年男女的恋歌。

    第一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男子的直接表白。窈窕,指女子的外貌身材;淑女,指女子的内在品行。“窈窕淑女”四字包含了上古男子对配偶外表美和内在美两方面的要求。第二章,写男子对女子“寤寐求之”,意思进了一层,有了细节描写。动人的是第三章,男子无论醒来或在梦中,都在想念这位姑娘,整夜翻来覆去,满脑子都是姑娘的身影。这种含而不露的“单相思”是典型的汉民族恋爱形式。第四、五章写男子和姑娘恋情的发展。经过“单相思”的煎熬,两人终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为夫妻。

    此诗以荇菜被采,暗喻女子被男子选中。“芼”是选择的意思,并不是所有的“荇菜”都在男子的心中,他要选择最美的女子作为自己的爱伴。

    诗中男子对女子的追求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寤寐求之;二是历经“辗转反侧”的相思之苦;最后,终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为夫妻。在这一过程中,诗人深具性情之正,诗中的男女角色也深得性情之正,欢乐和哀愁,节制有度,完全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因而,孔子在整理诗经时,将它放在第一篇的位置。

    卷耳

    采采卷耳'1'

    ,不盈顷筐'2'

    。嗟我怀人'3'

    ,寘彼周行'4'

    。

    陟彼崔嵬'5'

    ,我马虺'6'

    。我姑酌彼金罍'7'

    ,维以不永怀'8'

    。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9'

    。我姑酌彼兕觥'10'

    ,维以不永伤'11'

    。

    陟彼砠'12'

    矣,我马瘏'13'

    矣,我仆痡'14'

    矣,云何吁'15'

    矣。

    注释

    '1'采采:采了又采。卷耳: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用。

    '2'盈:满。顷筐:斜口筐,后高前低。意思是“装不满一只浅浅的竹筐”。

    '3'嗟:叹词。怀:思念。

    '4'彼:指竹筐。周行(háng):大道。把竹筐放到大道上。

    '5'陟(zhi):登。崔嵬(wēi):高山。登上高高的山冈。

    '6'虺(hui tui):疾病。马儿没有了力气。

    '7'姑:姑且。酌:斟酒喝。罍(léi):酒器。金罍,黄金装饰的酒器。意即“把酒壶斟满”。

    '8'维以不永怀:只有这样(指饮酒)才能使我不长久地哀伤。

    '9'玄黄:疾病。

    '10'兕觥(si gong):用兕角做的酒杯。

    '11'永伤:长久哀伤。

    '12'砠(ju):有土的石山。

    '13'瘏(tu):因劳累致病。

    '14'痡(fu):病。意即“我的仆人病了”。

    '15'吁(xu):忧愁。意即“忧愁何时才能解脱啊”。

    品析

    卷耳是“怀人诗”中最为奇特的一篇作品。明明是妻子怀念远征的丈夫,但诗人却从对方着笔,写丈夫如何思念自己。

    卷耳共四章,正面描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只有第一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这两句诗不但是写实,而且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悬念:既然诗中的女子在不断地采摘“卷耳”这种野菜,为什么却装不满一只浅浅的“斜口筐”呢?这只有一种解释:女子的心思不在采摘“卷耳”上,她一定是另有所思。果然后面给出了答案:“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原来,她心中在思念着远征的丈夫。女子叹了口气,干脆把那只永远装不满野菜的“斜口筐”放到了大道上。

    后面三章则是以丈夫的口吻来写的。女子想象远征的丈夫回家了,他站在高高的土石山上,对自己述说着服役之苦和相思之情,诗人将实境和幻觉结合在一起,在一声“云何吁矣”的哀叹中结束全篇。

    卷耳这种从对方着笔来抒发夫妇思念之情的写法对后代诗人有很大影响。杜甫名作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也是从对方着笔,诗人不直接写自己的月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