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票证年代的日常生活-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两人飘飞到广场上空时,第一缕月光如银色的丝线般轻柔的穿过灰雾,落在一块白条石上。随后,丝丝缕缕的银色月光从天而降,浓雾如朝日露珠般见光消解。这时,在已升至半空中的两人眼中,迷雾镇上的灰霾渐去。

    夜幕四垂,天地寂寥。

    只见浓雾弥漫的辽阔森林里,有一处灰雾散去,露出了深绿浅葱的原色,那里座落着一座小镇。小镇白石为纬,黑岩为经,其上各式的彩色建筑绵延成一个略为竖长的十字;十字的顶端镶嵌着一片碧绿的湖泊,那湖岸椭圆,湖水无波,晶莹剔透如一块至绿的宝石。

    银色月光中,那纯粹的澄澈的碧色让陶小霜不禁屏住了呼吸。

    “小霜”,孙齐圣突然叫她。

    陶小霜楞楞地转头,孙齐圣的脸贴了上来。

    两人的嘴唇先轻触了一下,然后孙齐圣紧紧地压了过来。

    柔软的触感后,是一阵辗转厮磨。

    不满足于此,他用牙齿轻咬她的下唇。受痛之下,唇缝微开,濡湿的舌尖趁机探了进去。

    躲不开的纠缠,浓烈的呼吸,孙齐圣的执意求索让陶小霜手脚发软。

    “嗯……”

    “……”

    一轮银月拨雾而出,陶小霜喘着气,她清晰的看到孙齐圣把两人分开的唇间的一缕银丝舔去。

    孙齐圣的眼睛亮如星子,双瞳中倒映着陶小霜红透的脸。他笑的样子,他低头的动作,明明都很熟悉,这时看来却把陶小霜羞得手足无措。

    突然,她眼前的一切开始模糊起来,梦就要醒了!

    ———————————————

    一段似长实短的深眠后,好似一只沉入水底的鸟拼命向水面挣扎般,睁眼的一瞬间,陶小霜就感到全身异样的沉重和乏力,没有一点正常睡醒后的舒适和安逸。

    这种‘夜班’后的疲倦感毕竟已经历过几次,已经有些习惯的陶小霜靠着床头坐了起来。

    “嗯呀”,伸了个懒腰,陶小霜猛地双手捂住脸颊,她想起来了!

    梦醒前自己和孙齐圣……

    “啊!”陶小霜把整个脸都压在枕头里。

    “……不就是亲嘴吗?”陶小霜喃喃自语道。她努力回想前世在外滩看见的公然接吻的洋派男女们,还有住在宋家楼上的舞女和情人在楼梯间里乱来的情景……

    越想越觉得心慌,那濡湿的柔软的感觉似乎更清晰了,陶小霜用力咬着嘴唇,“没什么的,那是个梦!陶小霜,那是个梦!”

    自言自语地掩耳盗铃一番,脸总算不热了,陶小霜想到了孙齐圣——那小流氓正睡在一墙之隔的3号里。

    夏日里,室内的窗户总是敞开的。天才刚蒙蒙亮,小卧室里只有窗沿边有一点光,大概是清晨5点左右的晨光。陶小霜竖着耳朵听了会,隔壁静悄悄的,孙齐圣果然还没醒。

    巡夜会给身体造成类似于熬夜的负担,陶小霜第一次巡夜时睡了整整半天,后面的三天里陶小霜每天都要睡上10个小时;所以第一次巡夜的孙齐圣睡上半天才正常。

    陶小霜不禁松了口气,用挤在床脚的镜子遮好墙洞。爬下床,也不开灯,她轻手轻脚的穿好衣服,端上脸盆出了门。

    灶坡间里正亮着5盏灯。没开的那盏属于住二楼后厢的王姿和她的新婚丈夫李建全,小夫妻俩刚结婚半年,没孩子,正是躲懒三餐都爱跑食堂的时候;其余5家人则每天都要升煤炉做早饭。

    徐阿婆正拿着木勺在装满热稀饭的铝锅里作顺时针搅拌,看见外孙女起来了,就笑着说:“今早起得巧呀。小霜,快去洗脸,你二舅买油条去了,梗米粥配脆油条蘸酱油,都是你爱吃的,好伐?

    “我知道了”,陶小霜跑到水斗前去洗脸。

    这时,住一楼后客堂间的吴纪走进灶坡间,他拿着一簸箕掰好的小青菜等在陶小霜的身旁。吴纪一边打量陶小霜一边大声道:“小霜呀,这几天厂里正在战高温,保卫科要值班,所以昨晚你出院我们也没碰着面。现在看到你,吴叔也放心了!”

    陶小霜忙放下擦脸的毛巾,感激的说:“吴叔叔,那天太谢谢你了!大半夜里,要没有你帮忙,光二舅一个人可拉不动板车。”

    吴纪用力一拍陶小霜的肩,咧嘴笑道:“瞎客气什么,我可是看着你长大的,即使没有板车,我和你二舅轮流背,也要把你背到医院去!”

    吴纪与二舅程谷华关系很好,寡言的二舅每年总会和他一起大醉几次。吴纪在一间小印刷厂的保卫科当干事,日常的言谈举止十分大大咧咧,颇有些粗鲁的感觉;加上这人抽烟喝酒很凶,喝酒后还爱吹牛,本来应该不太招人待见,但他的性情热诚直爽,乐于助人,同寿里的邻居们有事总爱找他帮忙,所以他在邻里间的人缘很不错。

    陶小霜知道吴纪重脸面好出风头,就使劲夸他:“吴叔叔,不是客气话,你就是我的及时雨宋江呀!”她的话引来灶坡间里一阵笑声。大家都纷纷笑着起哄。

    张姆妈切着酱瓜,笑着说:“小吴,这话说到你心里去了吧!你是我们这的宋江,那我家红旗以后可不能再让你搬梯子了。”张家住在二楼的前厢,户主张红旗在区里房修队工作,邻里间谁家要是缺钉少瓦或者要修墙补洞什么的,都得找到张红旗搭把手。

    吴纪听了这话直笑:“张姐,我和老张都是宋江,都是宋江!”

    “小纪,当了回宋江,我估计你得笑三天。小心——别把嘴笑裂了!”说这话的是住在一楼后厢的吴剪刀。两人同姓,吴剪刀又比吴纪大上十来岁,于是就直接称呼他小纪。

    因为临街,4弄2号一楼的前客堂间和前厢在建造时就是铺面的格局,在公私合营后分别开了一家酱油店和一间旧衣铺,吴剪刀就在旧衣铺里上班。只是以前他是为店东工作,现在则翻身做了工人,在街道福利社领上了工资。吴剪刀在裁剪布料上有一手绝活,既快且准不说,还总能为顾客节省些布料;久而久之的,大家都不叫他的本名,人前人后都直接叫他吴剪刀。人生四大事——衣食住行,穿衣可是排在头一位,能做一身好衣裳的吴剪刀在2号里自然是说得上话的。

    “就是,小吴啊,你要小心哦!”王阿婆笑得脸上褶子都深了不少。

    “哪有,哪有……”吴纪被取笑得脸色泛红,说话都带戆腔,陶小霜见状忙让到一旁,“吴叔叔,我好了,你来洗菜吧。”

    “好,那我洗菜。”吴纪顺着台阶下了。

    后天井靠着墙的一个角落里,徐阿婆早支好了板桌,陶小霜过去时,三碗浓浓的米粥已经盛好。

    “外婆,我来倒”,陶小霜倒了半碗酱油,把碗正正的摆在桌子的中央。

    粥碗还在冒烟,油条还在路上,徐阿婆就拉着陶小霜坐着说话。她眯着老花眼细细的打量外孙女,然后说:“霜霜,这几天你好好休息,家里的事就不要做了,去玩吧——兜兜马路,或者去宁鸥家玩,好伐?”

    “外婆,我没……”陶小霜自知脸色不好是在迷雾镇上夜班的缘故。她正准备劝说外婆打消给自己放假的想法,突然,她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她想去找宋家人!

    自那个梦后,陶小霜就有了这件心事。住院的那几天里,闲来无事时陶小霜总是想起前世的家人。想着想着,她就焦虑不安起来,她特别想知道宋家是否平安度过了抗战年月,这些年的境况又如何……

    这种感觉就好像有人在她的胸腔里系上了一根线,一想起来就牵扯得心肺一阵隐隐的抽痛。陶小霜知道这种牵念只有和前世的家人见上一面,知道他们过得好后,她才能放下。

    打定主意,陶小霜点点头,“那,外婆,我就休息几天。”

    徐阿婆一边用粗糙的手摩挲外孙女白皙的手背,一边说道:“乖孙,好好玩几天,等你分了配工作可就要按着厂休来了。”

    在60年代,一个星期由六天的工作日和一天的休息日组成——即这时是单休星期天。不过,这时候的工厂几乎都奉行‘人停机不停’的铁则:在生产车间里,一线的工人们每天按着早中晚三班制无缝倒班,以保证机器能一刻不歇,即使在星期天也一样;所以工厂一般不休星期天,而是以生产小组为单位由厂里来安排工人轮流休假;在生产任务不重的时候,大概也能七天里休一天——这就是徐阿婆说的厂休。

    “嗯,我晓得……”陶小霜点头,心里忐忑不安——她能找到前世的家人吗?

第18章 定身() 
说到分配进厂的事,徐阿婆不免就想到半个月前的那一天。

    那时,天色刚黑下来,家里人正在吃晚饭,那高四海的老娘突然找上门来。年纪一大把的人,又是个做长辈的,还尽说些狗屁不通的话,居然硬要外孙女把留在上海的机会让给高湛,结果被自己挤兑得差点夺门而出。

    一想起那偏心眼的亲家离开时捂脸像捂腚似的狼狈样,徐阿婆就打心眼里高兴,可这高兴劲还没上脸,女儿谷霞最近难看的脸色又浮现在徐阿婆的眼前。

    “唉……”后妈本来就难当,偏偏还赶上这个乱哄哄的年头。上面一句‘今年三届同分配’,可真是要把女儿谷霞给活活撕成两半了。继子高湛是66届,大女儿小霜是67届,明明两个孩子平常见面都少,只因为户口就非得要凑在一起算分配,这不是成心让女儿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嘛。

    “外婆?”听到她叹气,陶小霜有些担心。

    “没事。”徐阿婆伸手去摸外孙女的脸颊,毕竟病了一场,原本饱满的脸颊有些凹陷。

    手掌被陶小霜撒娇地蹭了蹭后,徐阿婆的心立刻软成了一滩,她不由想:到年底分配结束前,女儿也只能受着些婆家的气了。毕竟这要长成的丫头娇贵着呢,在家都能大病一场,哪能去支边甚至插队呢。

    看着陶小霜黑白分明的杏眼,徐阿婆笑着问:“乖孙,饿了吧。”

    “有点”,陶小霜点头。

    桌上粥碗的表面结出一层薄薄的米油膜时,程谷华拎着用报纸包的7、8根油条回来了。

    三人围着板桌坐好。

    陶小霜拿起一根还有些烫手的油条,两手其上把油条掰成小块,每块的大小正好是她一口的份量。徐阿婆的梗米粥米粒煮得颗颗开花,粥水浓稠适口,就着蘸上酱油后咸香酥脆的油条,陶小霜一口气喝了两大碗。

    看外孙女吃的香,徐阿婆掰了半截油条,放到她碗里,“小霜,外婆这几天牙齿不好,你帮着吃点。”

    陶小霜知道徐阿婆是找着借口让自己多吃点油荤,只觉得心里暖暖的,忙笑着说:“那外婆,你多喝点粥吧。”

    陶小霜站起来给徐阿婆舀粥,“在医院里,我就想着要喝外婆煮的粳米粥。”

    “我买到了10斤特白粳,这两天家里都能喝上粥。”徐阿婆笑眯了眼。

    要知道在这年月里,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里能供应的大米是有比例的,最近的两年里通常是大米和面粉按七三开供应。沪人不擅长做面食,所以这买米吃饭的日子得计划着来。在夏天里,程家通常一星期吃两次冷面以消耗供应里的面粉。

    而说到梗米粥,就更麻烦了。因为上海所需的粮食大部分是由外地运来的,所以去粮店买到陈米、籼米的时候居多,在天热的时候就更是好米难求了。为了买到这上好的粳米,徐阿婆不知跑了几家粮店,还得运气好能遇上才行。

    好在以后这种窘迫的情况不会再有了,陶小霜这样想着,不觉笑得酒窝深深。

    程谷华要上六点半的早班,他匆匆吃了一根油条喝了四碗粥就准备出门了。

    “二舅,等等……”陶小霜正洗碗看见他要走忙叫道。

    陶小霜从衣兜里拿出折好的三张西瓜票,递给程谷华,“二舅,看——今晚家里可以吃西瓜了。”

    程谷华嘴角带笑的接过西瓜票,一看有三张更是惊喜道,“这是在医院开的吧。等中午下了班,我就去选个大的瓜拎回来。晚上,家里杀西瓜吃!”

    “好的呀,那我下午去冷库打一瓶冰水回来。”三伏天里的西瓜直接切来吃的话,口感是温热的,不好吃也不够解暑,如果能用冰水镇一下,那吃起来就清甜爽口了。

    同寿里所在的洪阳街上有一个转运猪肉的冷库。春秋时节,那库门总是紧闭着,只有到了夏季,在冷库的正门旁会开个小门,门前会挂上卖冰水的牌子,只要花上2分钱就能在那打上一暖瓶的冰水。

    炎炎夏日里,一杯冰水喝下肚,人立马就能感觉凉爽不少;讲究一点的话,冰水里还可以兑上些酸梅粉做成冷饮喝,一瓶5磅重的冰水足够一家人喝个透心凉了;所以,夏天里在那卖水的牌子前总能看到附近的居民拎着暖瓶在排队。

    “小霜,下午我去打水,你只管去玩。”外婆在一旁插话道,说着还用手轻推了陶小霜一下,“去吧,剩下的碗我来洗”。

    “那我上楼去收拾一下。”

    陶小霜轻快地跑上二楼,正准备开门,就听楼下徐阿婆喊道:“小霜,中午回来吃饭吗?”

    “不了,我想去市中心逛逛,中午回不来。”陶小霜回道。

    “你招蚊子咬,记得抹点花露水。”

    “我知道了,好的呀”。说完陶小霜转身进了屋。

    二舅妈彭苗昨天上的中班,晚上十一点才回的家,现在正睡得香,陶小霜听着她起伏的鼾声,走过去轻手轻脚的推开了滑门。

    “妹呀,早饭吃什么啊?”中卧室里,程迎军已经醒了,看陶小霜进来就躺在凉席上问。

    陶小霜看到表哥只穿着一条裤衩没型没状地躺在地上,那四仰八叉的样子看着就伤眼不说还挡路,不禁就想催他起来。

    “吃油条蘸酱油,配个粳米粥。你动作快一点的话,还能吃上口脆油条好伐!”一边说她一边跨过迎军横着的小腿往小卧室里走。

    “哎!”程迎军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为了吃到脆酥的油条,他毫不吝惜地拿出了自己的最快速度。

    陶小霜见这招有用,进了小卧室后,就依样画葫芦把采秀他们三个也叫了起来。

    “采秀、迎国、迎泰,快起床吃油条蘸酱油喽”

    “油条”,迎泰先出声,然后像闻到香味似的,三个小人飞快地爬起床来。

    “姐,今天的油条是每人一根吗?”迎泰一边穿木拖板一边问。

    “恩,还有上好的粳米稀饭”,说话间陶小霜已经翻出了一个军绿色的布挎包,正往里面放红宝书、水壶、草纸、手帕和纸笔等等。

    “好耶!”迎泰欢呼。迎国没出声,但他穿衣服的动作就虎起来了。只听啪的一下,他左手臂打到了衣柜,他甩甩手,“呲”了一声后,立马又以金鸡独立的姿势套上了短裤。

    见两人毛毛躁躁的,觉得动静太大,陶小霜就提醒道:“出去时记着动作轻点,别吵到你们妈妈睡觉。”

    “得令!”迎国似模似样的抬手行了个军礼,迎泰笑嘻嘻的跟着照做。

    “阿拉今天要第一个吃油条啦!”这时,已经安静利落地扎好两个小辫的采秀声音小小的宣布道,然后一溜烟地跑出了小卧室。

    两男小人儿见妹妹抢了先,赶紧追了出去。

    有徐阿婆在,抢油条大战是打不起来的,所以陶小霜也不在意。她点了一遍要带的东西,确定没漏下的,就搭上了挎包的锁扣。

    收拾好东西,陶小霜没有立刻出门。她坐在床沿,为是否要叫醒孙齐圣犹豫了一会。

    做巡夜人助手,孙齐圣需要签契约,做巡夜人自然也是需要签契约的。所以,初次巡夜时陶小霜就签了一份契约。契约的内容就两条:一是契约者每晚入梦后都必到迷雾镇履行巡夜人的职责;二是契约者必要紧守迷雾镇的秘密,除了选择的助手外,对任何人都不能有所泄露。

    迷雾镇是有魔力的,它的契约也不例外。这一点住院时陶小霜就领教过了。

    那时,陶小霜想到以后自己要从迷雾镇倒腾东西到现世来,就想先和徐阿婆通个气。不过既然签了契约,陶小霜也没想提迷雾镇的事。她躺在病床上寻思半天,想出个‘高烧昏迷后她梦中遇仙,学会五鬼搬运术云云’的谎话。陶小霜知道这谎话很蹩脚,但以后的事实自然会让徐阿婆相信的。

    隔天,徐阿婆来了医院。趁着周围没人的时候,陶小霜就硬着头皮准备开口。哪知道她刚张嘴,就浑身一僵,像中了定身术似的,唇舌不听自个的使唤不说,连手指脚趾都动不了了。

    当时陶小霜的心里又惊又慌,身体一直木了几分钟,这定身术才解了。一能动,全身酸麻的陶小霜立刻满头大汗地瘫软在床上,可把一旁的徐阿婆吓了一跳。

    事后稍一寻思,陶小霜猜测自己被定的事十有*是契约的‘功劳’。为了查证自己的怀疑,她拼着被定的风险做了几个小试验。

    第一次试验,陶小霜拿笔要在纸上写下迷雾镇或者巡夜人的字样,皆被定身。

    第二次试验,陶小霜想对邻床的病友说出‘五鬼搬运’或者‘前世’的词,又被定身。

    接着又做了几次类似的尝试后,陶小霜得出两个结论:首先,只要内容和迷雾镇有关,那口述笔写都是不行的,在话语和文字里暗示也不行。其次,这定身术的解除和时间无关,只有她放弃泄密的念头,这定身的魔法才会消失。再次,没有其他人在场的话,她可以说迷雾镇的事,但不能用笔写。

    所以,有定身术在,无论是迷雾镇的事还是宋家的事,陶小霜都只能和作为助手的孙齐圣商量。

    本来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任何事多个人琢磨就能想得周全些,这找人就更是需要人多才好办的事。可陶小霜现在特别不想和孙齐圣照面……

    虽然到了晚上,在迷雾镇上她和孙齐圣总是要见面的,但是现在一想起他的样子,陶小霜就感觉自己心跳得特别快。

    “臭流氓,就不叫你!”骂了一句后,陶小霜慨然把孙齐圣这个臭皮匠抛在了脑后,挎上包出门寻亲去了。

第19章 奔波() 
宋家人是逃荒到的上海,祖籍苏北,在沪并没有亲友。无亲无故的要在上海滩立足可是大不易的事,幸好宋奶奶会烤制地道的罗宋面包,靠着这门手艺,一家人才在黄埔江旁落住了脚。

    后来,经过十几年辛苦的奋斗和积攒,宋家在界外马路旁置下了前店后屋的家产。可惜,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碎了那个时代虚幻的安逸。炮火声中,宋家老小和姑母一家身无常物地逃进了租界。战乱中,租界里还能维持的太平日子让界内房价一日能翻三个跟头。手头实在窘迫,宋家三代只能挤在梦里的亭子间里栖身,而姑母一家则在不远的临街租住三层阁。

    这亭子间和三层阁就是陶小霜寻人的首要目标。

    虽然漫长的时光中大上海早已物是人非,就连大街小巷都换过几次名字了,但有彷如昨日再现的梦境指路,就是一路走着去,陶小霜也能找到那个亭子间和三层阁。

    不过,直接冒冒失失地找去,陶小霜觉得这寻人的事只怕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为如今的上海,大到人口足有千万人的十区十县,小至一条街上就有两个的里委,全都是无产阶级人民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种宣传教育下,大大小小的群众组织可是时刻着准备和特务、苏修、美帝等阶级敌人斗争到底的。这时不止上海是这样,全国都如此,可谓是有史以来最宏大的人海战术——人民日报称其为‘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

    所以作为一个东张西望的陌生人,十有八/九,刚走到里弄口,公用电话间里的阿婆阿爷或者闲磕牙的退休干部就会喊住人,问‘你找谁?到这有什么事呀?’到时陶小霜该怎么说,难道实话实说,‘我要找宋家人,他们30年前住这里’,这话听来连陶小霜自己都觉得既奇怪又可疑。

    就算运气好没人盘问,宋家还住在原地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样的话,陶小霜就需要和老住户们打听宋家的去向。可是向人问事,被问的人自然就会反问,陶小霜又该怎么回答呢。

    而即使最好的情况发生了,陶小霜顺利地发现宋家还住在那亭子间里,她也不会敲门去和他们相认的——就凭她两世不变的长相,贸然相认只会给宋家和她自己带来麻烦。

    那么,要想了解宋家这几十年来的遭遇,陶小霜就得和附近的人搭话。这就又回到老问题——实话肯定是不能说的,那么才16岁的陶小霜该怎样解释自己和三十年前的宋家的关系呢。

    离开家下楼时,边走陶小霜就边为这事烦恼。一分心,她在扶梯的转弯处就被绊了一下脚。

    扶着墙站稳后,陶小霜低头一看,原来绊她脚的是一个破烂的空纸箱。那箱子已经撕烂了,撕开的那面还粘着不少纸碎。

    哦,王叔家又收到包裹了,这纸箱拆了后该捡好呀。想到这里,陶小霜的脑中突然有灵光闪过,她不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