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莺妃传-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永和十八年,永和帝尙且可说国本不固,可眼下,大顺兵强马壮,国富民强,再没有示弱的理由。

    太子李辰逸自永和十九年起便不得永和帝的喜爱,在朝堂之上自然是永和帝说什么他便附议什么。

    睿王在这四年之中,一改以前闲散王爷的作派,广交朝中重臣不说,还先后娶了几位官家闺秀为庶妃。

    其用意,一目了然。

    双方争执不休,永和帝一气之下甩手而去!

    永延宫怡欢殿。

    七公主柳絮身着月色绣花对襟小妖,腰下系耦合色收腰绣花锦裙,头挽云髻,斜簪着一朵嫩绿色珠花,左髻簪了一枝珍珠步摇,正坐在内殿之中的暖炕之上,手捧一朵水晶莲花泪眼婆娑。

    待德贵嫔回到内殿,见到的便是这样一番美人落泪的情景。

    七公主见德贵嫔进来,一句母妃未曾叫出口来,如珍珠般的泪珠便凝在睫毛上,再噗噗的滴下。

    德贵嫔刚想问她怎么了就看到了她手上捧着的那朵水晶莲花。德贵嫔心中一紧,如花的容颜变成苍白,声音干涩的问,“絮儿,这水晶莲花是从哪里得来的?”

    七公主捧着莲花的手微微颤抖,哽咽道,“皇祖母吩咐人送来的,说是赏与我玩。母妃……”

    七公主的话还未说完,德贵嫔已捂着胸口左右摇晃,眼前发黑。跟在德贵嫔身边的大宫女会枝连忙扶着德贵嫔坐在了七公主的对面,德贵嫔捂着胸口良久,才把头抬起来,满头的珠翠乱颤。

    待到宫女们上了热茶后,德贵嫔把随侍的宫女全打发了出去,眼露焦急的问七公主,“母妃不是让你常去太后娘娘宫中走动讨她开心吗?你可是说了什么不应该说的?”

    七公主把水晶莲花放回到锦盒中,拾起放在一边的雪白帖子捂在了脸上,放声哭泣道,“皇祖母定是不喜欢我。我都那样努力的讨她欢心了,还左不过她身前一个训鸟的贱婢!”

    “混帐话!”德贵嫔也颇于无奈自己女儿国的鲁莽,“你是堂堂的公主,平白和一个贱婢比作贱自己做什么?传出去岂不让宫人笑话?母妃问你,你上次去给太后娘娘请安,可有说过什么话?”

    七公主把帕子拿下来,红着眼睛对德贵嫔道,“就是讨皇祖母欢心,还亲自给皇袓母奉茶,后来又说了会子话,聊到了思若……”

    思若,便是思然公主未册封前的闺名。

    德贵嫔听到七公主的嘴里吐出这两个字,脸色便又白上了两分。用手指戳了两下七公主的额头,恨铁不成钢的道,“思然公主现如今是整个大顺朝的耻辱,再加上她那不争气的母妃和兄长,你在太后娘娘面前提她,太后娘娘能高兴吗?!”

    七公主一听哭得更大声了,“母妃,那怎么办?我不去和亲,女儿不想去和亲。什么劳什子莲花,我才不想踏莲出嫁,我才不要和亲番外!”

    说着拿着装着莲花的锦盒掷在地上,水晶莲花啪的一声碎成几半。

    德贵嫔想伸手去拦,却已经晚了。看着地上的莲花碎片,德贵嫔气得手都哆嗦了,忍着怒气对七公主道,“这是你皇祖母赏给你的,你这样砸了,来日如何交待?”

    “我都要远嫁和亲了,还交待什么?大不了就是一死,我也不想活了……”七公主伏在炕枕上大哭,对德贵嫔的话全然听不下去。

    德贵嫔心中再气,七公主到底是她的女儿,她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女儿被推到火坑中去。

    七公主要去和亲,无非是因为宫中再无如她一样大的公主,如果再有一位,其母位份还不如自己高,那事情不就解决了吗?

    愉嫔的八公主年纪最适宜,可到底是早早赐了婚,永和帝定不会做出出尔返尔之事。纯嫔的九公主年纪尚幼,永和帝也不会考虑。

    吃了一盏凉透了的苦茶后,德贵嫔心中有了计量。虽然那样做很冒险,可眼下她却不能不孤注一掷。

    良久后,德贵嫔对还在大哭的七公主道,“絮儿,你知道依竹殿吗?”

    ………………………………………………………

    永和二十三年夏,边境战况加剧,虽然战报次次报捷,可永和帝的脸色依旧难看到极点。

    平王李辰云在前线频频请求永和帝派兵,并保证只要再有五万大军,他有十成十的把握把敌寇撵出大顺版图。便叫嚣道,若给他十万雄狮,定当踏过赤雪山,让为大顺版图再加三座城池!

    睿王主战,跪在朝堂之上请旨,“父皇,发兵吧。儿臣愿带十万雄狮与五皇兄汇合,定当给雪国沉重一击!”

    太子当即辩驳道,“黄口小儿!不知带兵之险!且不谈供给问题,十万大军从江南富庶之地调到北方,其时间便成问题。战线一旦拉长,士兵的身体吃不肖,士气也会受到影响。再加上北方天气严寒……”

    未等太子说罢,睿王风便怒道,“难道我堂堂大顺,只有江南有兵可调了吗?”

    京都明明坐拥十五万精兵良将,那一个点出来不是以一敌二的勇士?

    太子冷笑,“十三弟是在打京都近卫军的主意吗?这十五万精兵是守护皇城的良将,时刻守护着大顺的根基。你把他们调走,是何居心?!”

    睿王气结!京都座落在大顺朝版图的腹中,可谓是最安全的地方。眼下边关战事危机,难道就不能选从京都调出五万精兵借调边关,先解燃眉之急?

    可这话睿王不能说,因为永和帝的脸色已经十分不好。

    早朝,在太子党和睿王党的争论不休下,不欢而散。

    永和二十三年五月初一,平王在关边发来战报请兵,雪国内乱休战,正是攻城掠地的最好时机!

    永和二十三年五月十五,雪国求和,和亲之举迫在眉睫。后宫之中的气氛又紧张了起来,七公主往清乐宫梅贵嫔处走动越加频繁。

    永和二十三年五月二十,永和帝封依竹殿中年仅十一岁的无名公主为倾城公主。

    倾城,即是封号,又是闺名。

    倾城公主册封那一日,灵犀跪在崔太后的脚下低声啜泣。

    在宫中五年,她什么都舍了,唯一让她小心呵护的便是和幽梦之间的那份情宜。灵犀心中清楚崔太后默认她和无名公主之间的来往,若不然也不会准她去梅贵嫔那里去习字。

    不管崔太后出于什么目的,现在她都是唯一能救倾城公主的那个人。

    “太后娘娘,”灵犀任泪水滑下,伸手拽住崔太后绣着凤尾的裙角,“她不是公主不是公主不是公主……她就是在角落里,活得连宫女都不如的孩子……她不是公主,太后娘娘……”

    崔太后转过身,脸上没有丝毫怒气,只平淡的对灵犀道,“她是公主,皇帝最疼爱的倾城公主,先皇后所生,身份高贵的倾城公主。”

    灵犀摇头,“不是不是,她生母是莲美人……”

    崔太后伏身,用手捏住灵犀洁白如玉的下巴,看着灵犀泪水连连的双眼道,“这样的话,不要让哀家听到第二次。这后宫之中没有什么莲美人,倾城公主是先皇后生下的幼女,一直养在哀家的宫中。你若再糊涂,只会让哀家对你愈加的失望。”

    灵犀浑身都在颤抖着,脑子中闪过的,全是幽梦倾城的笑颜。

    崔太后蹒跚着在矮炕上坐在,对抽噎不已的灵犀道,“哀家知道这些年苦了她了,所以你和梅贵嫔做些什么,哀家也全当看不见,只要不过了就成。可眼下,哀家也护不住她了。哀家本还想着怎么能给她指户好姻缘,这和亲雪国,倒也不辱没她身上留着皇家的血液……”

    “太后娘娘!”灵犀一声悲鸣。

    灵犀被崔太后罚抄心经,就在永寿宫中的佛堂之内。没有遍数限制,亦没有时间限制。崔太后只道,“心静了,再出来。”

    就如当年让她回落梅轩中训鸟时一样,训好了,再回来。

    五月二十一,倾城公主移居永寿宫梧桐殿。

    十一岁的倾城公主,脸上已经退去少年时期的婴儿肥,如上等白玉雕琢出来的脸庞轮廓完美的展现了出来。一双大眼水盈盈的,轻轻一动,像会说话一样。小巧的鼻尖,直挺挺的,下面是红嫩嫩的樱唇,就算没笑,嘴角也如含着一朵笑一般。

    倾城公主上身着水清色的绣花小妖,下系同色罗裙,头挽凌云髻,只簪了两只白色羽绒做成的珠花。浑身上下,无一丝金玉,却衬得她如误落凡间的仙子一般。

    若她不带着依雪希若拆掉永寿宫佛堂外上着锁得木门的话,她会一直仙子着……

第四十一章逼宫() 
倾城公主化身,不仙,化仙为魔,手持重斧劈碎佛堂木门,救出她心爱的灵儿姑娘,不,灵儿仙子的消息不到半日便传遍了整个大顺后宫。

    宫人们无不津津乐道,有道倾城公主容颜倾城的,亦有说倾城公主不知礼教,枉为公主的。

    可无论宫人怎么传,崔太后都莫许了倾城公主的胡闹。就连灵犀的差事也免了,任两人肆意妄为。

    崔太后越是这样,灵犀的心中越是忐忑。

    梧桐殿中,依雪希若守住殿门,灵犀和倾城公主靠在一起轻声细语。

    灵犀拉着倾城公主的手道,“幽梦,你可知和亲的后果?”

    倾城公主含水双眸直直的看着灵犀,嘴角抿起一丝纯净无杂质的笑,“那个世界我回不去了,我不想一辈子困在这皇宫之中过钩心斗角的生活。和亲,是机会……”

    倾城公主的小手柔柔的,软软的,握在手中温度适宜,灵犀心中一下子便清明了!

    倾城公主身世尴尬,若不是被七公主算计去和亲,恐怕这一辈子都会被人遗忘在依竹殿中。

    “在这后宫之中,我都不是我,何况出了宫后……”倾城公主仰头看窗外如被水洗过一样的蓝天,喃喃道,“十三哥,定会护我周全。”

    灵犀的心彻底的放下了,有睿王在外接应,倾城公主定然安全无余。至于什么国家大义,两国关系,去特么的,她只是一个苟延残喘的小宫女,那些东西和她半毛钱的关系也没有,她只想着自己在意的人活得好好的,自由自在的。

    永和二十三年七月初,睿王李辰风被封为定远大将军,率三万精兵良将远赴赤雪山,支援平王李辰云。

    太子府中,太子李辰逸把书房之内能砸之物劲数砸之!

    雪国已经求和,现在边关有何可平,有何可定?这种时候永和帝封睿王李辰风为定远大将军,一为渡金,二则是把京中三万大军兵权交到了睿王手中。

    他李辰逸身为一国太子,在朝堂之上说话没份量,不受永和帝重视。在军营之中没带过兵,不受将领爱戴。现如今,连功劳也要少睿王三分,让他心中怎能不生恨意?

    这几年来,睿王所做的条条例例,在他眼前挥之不去,分明就是冲着皇位去的。而永和帝更是多次在堂朝之上夸睿王睿智,有勇有谋,有指点江山之风范!

    指点江山,只有一国君主才能指点江山!睿王只不过是个连封地都没有的闲散王爷,他有何德何能去指点江山?!

    永和二十三年十月,睿王与平王率领八万大军大败已无心应战的雪国敌军。十月末,雪国上书求和,愿化干戈为玉帛,与大顺修百年之好。

    大顺做为战胜国,自然没有送公主去和亲的道理。十一月初,雪国公主车驾驶出雪国国境,由定远大将军护送,前来大顺和亲。

    整个前朝后宫一片祥和,都在享受着战胜国的喜悦。唯一不喜的,便是倾城公主,不和亲,她走不出皇宫。

    永和二十三年腊月二十九,合宫家宴之上,本称病缺席的太子李辰逸身穿铠甲,手持利刃,出现在了永和帝面前。

    太子李辰逸剑指永和帝,高声道,“父皇年迈,儿臣身为太子,愿为父皇解忧!”

    保和殿外,随太子李辰逸而来的三万精兵良将山呼太子万岁。

    崔太后手中琉璃盏摔落在地,她自认对内宫外朝无所不知,太子是什么时候把兵权拿到手中的?又是如何走到这后宫之中来的?

    永和帝坐在皇位之上,看着拿剑指着自己的儿子,苍老之态毕现,“太子如此心急,就不怕日后万民耻笑?”

    太子李辰逸冷笑,“儿子做了二十年的太子,若最后对别人跪拜称臣,那才真正的让万民耻笑!”

    “你是当朝太子,这个天下都是你的,怎会对别人称臣?”

    “是我的,还是睿王的!”太子高声责问道,“自永和十九年起,父皇做了什么不要以为儿子不知道!”

    永和帝此时已经没了一国之君的威严,只是一个苍老的父亲,他看着太子道,“收手吧,若你收手,朕当今日之事没有发生过……”

    “要么成功,要么成仁!”太子俊逸的脸上露出一丝残忍,“我已经没了退路,你也没有!”

    永和帝看着自己一手栽培起来的儿子,沉默不语。整个保和殿上,除了纯嫔的低泣外,再无他音。

    崔贵妃身穿朝服,坐在永和帝的右下手,一杯接一杯的喝着盏中酒。突然,她摇晃而起,头上的金步摇随之晃动,面前桌面上的碗碟被她碰落在地,发出刺耳的碎瓷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崔贵妃的身上。

    崔贵妃走到永和帝前面,脸上带着一丝轻笑,盈盈拜下,“臣妾,恭请皇上退位。”

    此时崔贵妃的眼中看不出一丝柔和之意,只余下满满的恨。就是坐在龙椅上的那个男人,就是他摔死了自己出生仅八天的女儿,就是他把自己送到宫外任人欺凌,就是他让自己的一生毁了……

    崔太后绝望的闭上了眼睛,心中明白了太子是如何一身戎装进的后宫。

    崔贵妃和董贵妃协理后宫,没有她们之中一人的令牌,太子李辰逸又怎么可能把大军直接带到保和殿前?

    在妃嫔的喧哗中,董贵妃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崔贵妃的身旁,同样盈盈的拜下,“臣妾,恭请皇上退位。”

    永和帝彻底瘫在了龙椅之上。

    平王手中握着大顺朝大半的兵权,眼下董贵妃能做出如此举动,那只能说明平王已经归顺于太子李辰逸……

    永和二十四年正月初一,永和帝退位,太子李辰逸登基,年号永安。

    永安帝封崔太后为孝和太皇太后,封已殁的王皇后为静仁皇后,迁其尸骨入后陵安葬。封董贵妃为静慧太贵妃,恩准其迁往平王府,与平王同住颐养天年。封崔贵妃为静平太贵妃,为其修建崔妃陵,葬其尸骨。

    静平太贵妃已于永和二十三年那个除夕夜,饮剑身亡。她对当时还是太子李辰逸提出的唯一要求便是,她死后不要葬入妃陵,挫骨扬灰也好,抛尸荒野也罢,死生与永和帝不复相见。

    永安元年正月未,永和帝迁往距京城八百里远的会城行宫居住,除七公主,倾城公主,九公主外,其妃嫔如数随行。

    太子妃朱婉儿荣登皇后宝座,赐居未央宫。太子府中的俩位良娣,三位良媛,九位奉仪分别按其有无子嗣分别封了位份,赐居于各个宫殿之中。

    大顺后宫,重新洗牌。

    孝和太皇太后重病不起,其身边除去强颜欢笑的灵犀和安嬷嬷外,全是永安帝重新安排来的新人。

    永安帝虽然让永和帝迁出了皇城,却对孝和太皇太后十分礼遇。自打孝和太皇太后病后,永安帝每日下朝都会前来探望。

    永安元年二月初八,睿王快马加鞭赶回京都,朝堂之上,睿王跪拜在地,山呼万岁。

    雪国公主车驾到达大顺王朝之时,已经是二月未。雪国民俗保守,雪国公主见自己所嫁之人不是自己所许之人,在入宫前一夜自刎身亡。

    永安帝大怒,斥责雪国在和亲之事上毫无诚意,遂封刚回到京都不足一月的睿王为平雪大将军,南调大军三万,命其在三月之内跃过赤雪山,把雪国归入大顺版图。

    朝堂之上轰然!

    右尚书葛仲秋以三朝元老的身份,斥责永安帝行事鲁莽!

    赤雪山其高其险其峻,注定为大顺国与雪国的天然国界。就算睿王有通天之力,也难以将赤雪山攻下。如今雪国求和,何必步步紧逼,做此劳民伤财之事。

    左尚书朱弦文身为国丈,永安帝登基他自是功不可没。在这件事上,朱弦文也站在了葛仲秋的这一边,斥责永安帝胡闹。

    永安帝一怒之下,罢了葛仲秋二品右尚书的官职,令其回家颐养天年。

    葛仲秋怒极,朝堂之上脱掉官袍,甩掉官靴。

    左尚书朱弦文虽然和葛仲秋斗了一辈子,却知葛仲秋是忠良之臣,当下代葛仲秋向永安帝请罪,并请求永安帝收回成命。

    谁知永安帝却一意孤行,对朱弦文所劝全然听不进去,挥剑刺死葛仲秋。

    ……………………………………………………………………………………………

    睿王府中,睿王狼毫挥下,一封休书一就而成。

    关巧儿接过休书时手是颤抖的。

    她知她没有护住他们的孩子,她知他恨她,却不想有朝一日,他会如此狠心的休掉她。

    李辰风伸手摸去关巧儿眼中留出来的眼泪,粗糙的手掌留恋在关巧儿细腻的皮肤之上,久久不愿离去。

    “还记得答应了本王什么吗?”李辰风问。

    关巧儿连连点头,“你说让我给你绣条帕子做生辰之礼。”

    可是,可是她还没有绣好。她从小长在贫家,不会针线。她一直以为她还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多到她可以学会索绣,链绣,断绣,飞绣,羽毛绣……

    李辰风把关巧儿紧紧的搂进怀中,心脏疼得无以复加,他在关巧儿的耳边轻语道,“巧儿,新皇不会放过我的,你,逃吧……”

第四十二章花开花落() 
永安元年四月十五,平雪大将军率五千亲兵远赴赤雪山,而永安帝所承诺的三万大军要从遥远的江南腹地驶出,跋涉万里前往赤雪山与平雪大将军汇合。

    皇城之上,永安帝赐平雪大将军烈酒三杯,以助平雪大将军凯旋而归。

    平雪大将军一身戎装,跨下四蹄点雪的上等良驹是永和帝在永和二十年赏他的千里马。他饮尽杯中酒,把酒盏抛向天空,拔出配剑带领着五千亲兵驶出京都。

    这就是一个笑话,可皇城之上的众臣,无人敢笑,整个大顺,无人敢笑。

    永安元年五月初,永安帝下诏,天下十三岁上,十八岁下女子停婚嫁,择其良者充盈后宫,为皇家延绵子嗣。

    大顺王朝的选妃制度是每五年选取一次,每次挑选入宫三百采女。得宠者,则位进妃嫔,不得宠者,五年过后会放出宫去,另行婚嫁。

    大顺朝上一次选妃是在永和二十年,可这次是新皇登基,故选妃要比以往声势更加浩大,也更加严厉。

    永安元年六月,雪国三皇子冷拓做为质子前来大顺。永安帝下令南调的三万大军原路返回江南,命睿王驻守赤雪山,不得皇诏不准回京。

    永安元年七月末,通过三审的三百采女住进了位于西六宫外的储秀宫,等待终审。

    终审,便是让皇太后或是皇上亲自相看,问其家室,考其礼仪,合格者将直接封妃封嫔,赐居东西六宫。不合格者,只要没大错,也不会赶除宫去,而是留在储秀宫中,等待皇帝的随时选取。如果五年之内还默默无闻,便会被放出宫去,另行婚嫁。

    永安帝生母静仁皇后早已离世,身份尊贵的静慧太妃又远离世俗之事,眼下宫中除去日理万机的永安帝本人外,唯一能主持审的便是孝和太皇太后。

    而孝和太皇太后,自永安元年正月起便重病不起,已经半年有余。

    永寿宫,长乐殿。

    灵犀把熬好的药汁哄着孝和太皇太后服下,在太皇太后刚要喊苦前往她的嘴里塞了一粒蜜枣。

    甜味掩盖了药的苦涩,孝和太皇太后本来皱着的眉头舒展了开来。

    安嬷嬷端来一碗净水,递与太皇太后,轻声道,“皇上早朝后来过,见太皇太后睡着便离开了。”

    孝和太皇太后接过水饮了一小口咽下,把青花瓷的小碗递了回去,道,“来见哀家做什么?那样有能耐,便能耐去!”

    灵犀接到安嬷嬷递的眼神,小心的劝道,“皇上到底还是心疼太皇太后的,自打太皇太后病了后,每日都来看您,还吩咐奴婢们好生照料着……”

    孝和太皇太后往凤榻上一躺,闭着眼睛道,“哀家以前看错他了。”

    在太孝和太皇太后的认知里,永安帝是如永和帝一样中庸的人,除了永和帝的中庸外,永安帝的心中更存了一丝不必要的仁慈。那种仁慈不是上位者应该有的,所以她并不看好永安帝承接大统,故而才会同意永和帝的提议,扶持睿王。

    可是最后,她和永和帝都错了。在所有人都不看好永安帝的时候,永安帝用极其让人意外的方式,登基大统!

    论心狠手辣,他们不如永安帝,不然在永和十九年就应该废掉他的太子之位另立他人;论韬光养晦;永和帝的众多皇子更是无人能极,不然睿王就不应该如此早的锋芒必露,从而让永安帝做出逼宫一事;论计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