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王者-第4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你们每一位有功之臣的封赏,朕已经经过多次的斟酌,早已拟定了旨意,此举乃大公无私之举,今日朕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就此昭告天下!“

    此话一出,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的眼睛里都涌出了喜色,能被通知到了奉天殿,这份功劳,自然是跑不了。

    一阵沉默后,朱元璋对着身旁一个太监点了点头,道:“李公公,宣旨吧?“

    李公公应了声,急忙上前,展开圣旨,略一停顿后,对着满朝文武百官念出了第一批名单。

    第一批封赏中,征虏大将军、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兼太子少傅信国公徐达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进封魏国公,参军国事,食禄五千石;

    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开平忠武王常遇春,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郑国公,食禄三千石;

    荣禄大夫、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李文忠,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食禄三千石;

    银青荣禄大夫、都督府右都督兼太子右詹事冯胜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宋国公,同参军国事,食禄三千石;

    荣禄大夫、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邓愈,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国事,食禄三千石。

    李公公尖着嗓音念了一气,徐达、常遇春、邓愈、冯胜、李文忠因为征战,他的后人,听此封赏,人人惊喜不已,忙叩头谢恩不止。

    李公公略微停顿了一下后,借着又念:“封侯者三十人:汤和封中山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唐胜宗封延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陆仲亨封吉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周德兴封江夏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华云龙封淮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顾时封济宁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耿炳文封长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陈德封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郭子兴封巩昌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王志封六安侯,食禄九百石;

    郑遇春封荥阳侯,食禄九百石;

    费聚封平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吴良封江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吴祯封靖海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赵庸封南雄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廖永忠封德庆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薛显封永城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俞通源封南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华高封广德侯,食禄六百石;

    杨璟封营阳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康茂才蕲春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朱亮祖封永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傅友德封颍川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胡美封豫章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韩政封东平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黄彬封宜春侯,食禄九百石;

    汪兴祖封东胜侯,食禄九百石;

    曹良臣封宣宁侯,食禄九百石;

    梅思祖封汝南侯,食禄九百石;

    陆聚封河南侯,食禄九百石。

    侯爵之位俱令子孙世袭,只有华高的嫡子,因为先前有不法之事,许令承袭食禄米五分之四;康铎嫡终,如无后嗣,庶长及之。

    除了封爵之外,诸功臣并赐诰命、铁券,又赐文绮及帛不等。其他有功将士也一应获得奖赏,甚至守御未出征的将士也得到了部分奖励,诸军士除了当初逃走之外,当真是人人皆有封赏,北伐的将士,人人赏银十两、钱六千。良田十亩!

    ^^^^^^^^^^^^^^^^^^^^^^^^^^^^^^^^^^^^^^^^^^^^^^^^^^^^^^^^^^^^^^^^^^^^^^^^^^^^^^^^^^^^^^^^^^^^^

    第三更了,今晚就这么多了,另外说明一下,这上面的封赏应该是在洪武三年,为了后面的剧情,小景稍微提前了一些,还有就是封赏时,常遇春已死,朱元璋感念他的功劳,封赏常遇春之子,常茂!

    skbshge

第1535章不公的封赏() 
封赏一出,群臣立即窃窃私语了起来,淮西将士纷纷对徐达、常遇春、邓愈等后人道贺,唯独刘伯温一言不发,李善长面色难看,身为一国相国,封赏侯爵之后,却听到自己的名字,这让他情何以堪啊,望着不断投来的目光,李善长有些沉不住气的望了一眼朱元璋,心道:“陛下,这些年我李善长为你鞍前马后,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任劳任怨,难道就真的比不上那些上战场杀敌的将士么?”

    一旁的刘伯温也望了一眼朱元璋,唯独留下自己与李善长不封赏,这一出,他的确猜不出朱元璋到底有何意?“

    奉天殿上,刚刚议论纷纷的声音,随着龙椅上的朱元璋一言不发,谁也没敢说话。人人躬身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出一下,一时大殿里气氛显得有些压抑。

    沉默了一会儿,朱元璋伸手从龙案上拿起了一道圣旨,随手递给了李公公,冷声道:“再念!”

    “是!”李公公躬身应了声,缓缓展开圣旨,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宣国公,相国李善长调护诸将,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为人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为朕之大明立下战功不少,特此封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兼太子少师宣国公李善长,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封韩国公,参军国事,食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

    “谢主隆恩!“李公公话音未落,李善长急忙跪倒在地,叩头谢恩。

    这一来,淮西将士纷纷吆喝,浙东将士则是一脸的惊讶,谁也想不到,封赏的六公者,居首位的不是徐达,常遇春,也不是刘伯温,而是没杀敌一人,没留一计的李善长,这样的结果怎能不让人惊讶。

    众人之中,杨宪最为不高兴,他苦心积虑的制造了这一幕,本想引起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厌恶,好减少封赏,这样一来,凭着自己的今时今日的地位,想要斗一斗他也不是不可能,可朱元璋不断没有减少封赏,给出的这份封赏,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他既羡慕,又嫉妒不已。

    李善长显得极为高兴,眼角的余光瞟了一眼刘伯温,如今整个大殿封赏已经落幕了,唯独剩下他一人,而这一人却上不得公爵,侯爵也封赏完毕,唯有一个伯爵,伯爵与公爵,当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个结果,不得不说让他感到无比的高兴。

    众人一样的心情,人人望着刘伯温,同时也偷偷的打量着龙椅上的朱元璋,不知这位坐上龙椅的帝王,对这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阴阳,在鄱阳湖一战,平江一战里立下一等一战功的军师会有怎样的封赏?“

    刘伯温躬着身子,站在朱元璋面前,通过刚才的一番分析,他早已料到会是这种结果,此时此刻,反而相对平静了不少,并没有半分的急躁。

    朱元璋再一次从怀中摸出了一道旨意,盯着刘伯温看了许久,仿佛有些犹豫不决,可目光落在了李善长的身影上,狠狠地咬了咬牙,递出了圣旨。

    李公公接过圣旨,再一次缓缓展开,微微停顿了片刻,尖着的嗓音再一次响彻奉天大殿。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御史中丞兼弘文馆学士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特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两百四十一石!”

    “这——?“一直暗自等待的杨宪几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依着刘伯温的功劳,竟只是封了一个伯爵,而且俸禄却只有两百四十一石!这实在太意外了,太过意外了?”

    刘伯温不动神色的上前,跪拜道:“谢主隆恩!”

    众人一愣,就是李善长也楞了一下,对于刘伯温的功劳,他不傻,自然是看得出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担得其“吾之子房”四字评语,本以为凭着这份功劳,朱元璋怎么也要跟一个公爵,可给的竟是一个伯爵,俸禄还是最低的那种,这让他有些奇怪的看了一眼朱元璋,但更让他惊奇的,刘伯温竟没有丝毫的不满?这让他猜不透刘伯温心里到底卖地什么药?“

    这个结果,刘伯温多少有些意见,且不说这些年,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便是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谋略就堪比蜀之诸葛孔明的隆中对,这份功劳,封侯拜相不在话下,可朱元璋只给了他一个诚意伯,俸禄不过是二百四十一石,为伯爵之最低,比起李善长位列六公之首,相差太大!能让他如此坦然的接受这个封爵,还是得感谢一个人,留侯张良。

    ^^^^^^^^^^^^^^^^^^^^^^^^^^^^^^^^^^^^^^^^^^^^^^^^^^^^^^^^^^^^^^^^^^^^^^^^^^^^^^^^^^^^^^^^^^^^^

    注解:关于最近没有写主角的事情,这里说一下,并不是小景跑题,只是为了后面做些铺垫而已,再者,为了后面的主角后来的发展,做一个交代,这里请诸位见谅了!今天是大年初一了,祝诸位新年快乐,马年行大运了!

    skbshge

第1536章功劳第一() 
当年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正是这个让他明白了,眼前的朱元璋学的是刘邦,不是刘秀,早晚逃不过狡兔死,走狗烹,良弓藏的命运,唯有效仿留侯归隐山林。

    留侯的前车之鉴,让他不得不接受了这个既定的事实。

    见刘伯温毫无异议的接受,朱元璋微微楞了一下,眼神里涌出了一丝愧疚之色,龙湾那一战的前夕,这个书生的一声怒吼,让他难以忘记,正是他的一声吼,让他坚定了迎击陈友谅的决心,若非是他,何来堪比唐宗宋祖的功勋,何来大明帝国的诞生,这一切都是刘伯温的功劳。

    “李公公——?“朱元璋一双虎目,望着刘伯温轻轻叹了声,再一次从龙案上拿出了一道旨意。

    “念下去!“

    “是!”李公公应了声,再一次接过圣旨,朗声道:“诚意伯忠心为国,多年来,为朕之大明立下赫赫战功,朕甚念之,为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朕特此免加先生家乡青田县的租税。封其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谢主隆恩!“刘伯温再一次叩头谢恩。

    群臣低低细语了起来,不少人也露出了羡慕的神色。

    朱元璋收拾了心神,一对虎目一扫,盯着群臣道:“今日封赏,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一阵沉默。

    朱元璋正要挥手,就此散朝,忽听得一人道:“陛下,微臣有异议?“

    “哦——?“朱元璋虎目光芒一闪,飞快的扫了一眼说话的杨宪,道:”不知杨大人有何异议?“

    杨宪被朱元璋目光一扫,心头一颤,吓得低下头,正要退缩,可看到李善长满脸得意神色,刚刚放弃的念头,让他鼓起了勇气,咬了咬牙,道:“微臣不服相国大人位居我大明第一功臣?“

    此话一出,李善长咬了咬牙,恨不得上前将杨宪千刀万剐。

    杨宪见话已出口,胆子登时大了许多,盯着李善长道:“相国大人并无战功,陛下如此封赏,只怕天下将士——?“

    朱元璋如此封赏李善长,不但诸多浙江将士,其他省份将士多有不满,就是淮西将士不少也有不满之意,听了杨宪的话儿,不少人频频点头,也无人反驳,人人面对着朱元璋。

    朱元璋阴沉着脸,一双虎目不时的扫动,帝王的威严,让人不敢直视,那种九五之尊的气势,瞬时将满朝文武压了下去,他沉默了片刻,仿佛运量了一会儿,才开口说道:“当年汉高祖与楚霸王争夺天下,四面楚歌后,汉高祖消灭项羽、平定楚地后,诸侯联名上《劝进表》给刘邦,推举他为皇帝。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刘邦显得特别高兴,曰:“你们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群臣众说不一。

    刘邦后曰:“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比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他们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去重用,因此败在我大汉朝的手中。

    其后,刘邦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诸侯分封完毕,接着是排位次。群臣曰:“平阳侯曹参跟随陛下南征北战,身受70余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

    刘邦已经压过大家一次,重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君曰道:“在楚汉战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转漕关中,才保证了供应。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鄂君的这番议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顺水推舟,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10多人,并加封萧何二千户。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这一番话,朱元璋不紧不慢的说来,众人谁也啃声,便是杨宪也没想到,李善长会在朱元璋心目中的位置如此之高,乃一代名相萧何。

    。。。。。。。

    拜年之时,听朋友各自闲聊,听了一个好笑却无比辛酸的段子,这里分享一下,呵呵,^^^^^^^^^^^^朋友吐槽:刚毕业的娃伤不起啊!这才第二家!明后天咋过啊,还有十多天。。。过年时亲戚们的关心总结为一幅对联。上联:在哪上班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横批:可不小了。统一回答: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哈。横批:舅妈吃菜!^^^^^^^^^^^^^^

    skbshge

第1537章风光无限() 
见众人没说话,朱元璋继续道:“朕今日能驱逐鞑虏,建立大明,除了诸位将士的努力之外,还要多谢三人,堪比韩信的徐达徐将军,计比张良的刘基刘军师,以及安定后方足比萧何的李善长李相国,便是他们让朕在一次一次危险之中,安然度过,灭陈友谅,诛张士诚,一统南方,如今更是驱逐鞑虏,光伏我汉人江山,这份恩情,朕岂能忘记,相国大人自跟随朕一来,虽不曾上过战场杀敌,但这些年,西克江州(今江西九江)、两平洪都(今江西南昌)、援安丰(今安徽寿县南、安丰塘北)、讨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下武昌,都由相国留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前方战事频起,命将四征,百万供给,皆由相国转调。又请征两淮盐税,立茶法,皆根据元制而去其弊政。不久复请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这份功劳,我大明将士,除相国之外,还有何人?”

    “陛下——?“李善长跪倒在地,早已泣不成声,喊了一句”陛下——?“再也说不出话来。

    “吾皇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站在李善长身后的胡惟庸趁势跪倒在地,高呼了万岁。

    众人见状,虽多有不情愿,还是纷纷跪在地上,高呼万岁。

    这一场封赏风波就此落下了帷幕,跪着的李善长以文臣居六功之首,风光无限,淮西将士,以及满朝文武恭贺之声络绎不绝,着实让李善长风光了一把,出了奉天殿,还有不少人在身后羡慕,恭贺。

    这一切,对于李善长来说,的确是值得高兴,值得庆幸的事情,一干人出了奉天殿赶回家中,早已得知了消息的李家人早已迎出家门迎接,弟弟李存义更是大吹大闹,李府上下一片欢腾。

    若是以往,在不知道朱元璋心意的李善长多少有些收敛,毕竟随着徐达、常遇春、萧云的大军节节胜利,这大明的江山算是稳固了,这样一来,自己的这个相国大位,少不了被人惦记,树大招风,这般大吹大闹,不免引起人的注意,如此一来,只怕对自己不利,不过今日这一切都不存在了,封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兼太子少师宣国公李善长,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封韩国公,参军国事,食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这样的地位,这样的恩宠,有谁还敢还不明白自己今时今日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呢?这个时候来找李家的麻烦,那是找死,所以对于存义的大吹大闹,便由他去了?“

    陪着家人欢悦了一番后,每日有诵读诗书的李善长独自走进了自己的书房,这座书房位于李家府邸后院,经过弟弟的布置,倒也典雅。

    一张茶几,几张竹椅、茶壶、茶杯、配上右侧的一座古色古香的书架,书架上了摆着纸墨笔砚和一摞历朝历代律法。

    《秦律》、《汉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

    李善长伸手抽了一本《汉律》,在居中的一张太师椅上盘膝而坐,背后是一块巨大的匾额,匾额上书写着一行龙飞凤舞的大字:

    “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钥,因民之疾奉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髃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司马迁。

    李善长翻开了书页,继续着昨日的卷宗,认真的看了下去。

    这本《汉律》也叫《九章律》,是战国时期魏人李悝制订了《法经》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秦商鞅改法为律。汉初有约法三章,萧何取秦法六律,又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合为九篇,成《九章律》。

    《九章律》仍以约法省禁,蠲削烦苛为原则,对一些定罪、刑罚有所减缓,删除了秦律中某些不合时宜的条文,至于秦律的法律原则、以及实施法则,其科罪定刑的标准,萧何并未加以更改。被汉时视为秦之苛法的挟书、参夷、妖言诽谤、收孥相坐等律令,是在汉朝建立以后的高祖到文景时期逐渐废除或修改的。

    尽管如此,《九章律》的颁布仍有着重要意义,汉以后的历代法律大多以《汉律》为蓝本,它被誉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

    两汉以《九章律》为主要法律,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性法律,也以“律”命名。这类“律”包括叔孙通《傍章》十八篇,张汤《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朝律》六篇,共六十篇。

    这些时日,朱元璋对《大明律》不太满意,大有重新修订律法的意图,李善长没有刘伯温、宋濂的才华,生怕朱元璋问起,这些时日每日少说要看些律法,今日恰好看到了《九章律》,默默看完了《九章律》李善长微微一笑,自己今日位列六公之首,如当年萧何一般,功劳第一,又被朱元璋比作再世萧何,冥冥之中,这一切似乎都让他向着萧何的影子在走,只是,萧何善始善终,不知他李善长能不能有这个福气。

    正眯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