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王者-第4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存义早已得到了李善长的传授,不慌不忙的道:“大人可知道大唐开国宰相魏征?”

    ^^^^^^^^^^^^^^^^^^^^^^^^^^^^^^^^^^^^^^^^^^^^^^^^^^^^^

    最近拜年忙啊,没时间忙码子啊,还请诸位多多见谅啊,等过了两日,上班了,时间充足了,更新就上来了,呵呵,好了,废话不多说了,码字了,更新已经送上,月票也请诸位莫要忘记了!

    skbshge

第1545章平易近人陶凯() 
最近不少书友问陶凯。

    这里小景说明一下:陶凯教授乡里,他知识渊博,尤工于诗,时于同辈张仲举、朱昌龄等人,以诗文相往来,以诗画相交友。明李贽说他“姿性过人,才高学博,识见卓远,为文千言立就”。这个评价是很高的,的确陶凯也成为当时文坛之首,名声越来越大。他的一生,只求学名,不求官名,亦非常难得的。当时,凯撰写的《政绩录》、《四库全书存目》,尝主杭州施氏家塾,明太祖闻名造访,求筹进取策,曰“群雄所据地,未可与争,元虽有地,政衰民怨,是空地耳,取之易也”,太祖奇之,谓凯曰:“会有重遇日。”时后,洪武元年,明太祖遣官奉书,送陶凯之故里,劝他进京当官,他不愿入仕,即离家远走,游学湖海,期限已到,仍不回来。激起明太祖大怒,再发谕旨,“陶凯不应诏,可取族人首级回”,得知谕旨下达的消息,陶氏族人,人人大惧,派人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陶凯,陶凯经三思熟虑。他说,不遵谕旨,陶氏百姓必遭殃祸害,造成生灵涂炭,闯下天大的罪。为使全族免于满门抄斩。他不得不下决心,应诏进京。

    陶凯进京后,即令他修《元史》,成书后,授以翰林应奉,纂编《大明集礼》,后做了大本堂老师,教授王子楚王。洪武三年,凯当了礼部尚书后,先在乾清宫左边建奉先殿,制定军礼及品官坟莹之制,《明史》修编,又制乡饮酒礼,采用周官《仪礼》及唐、宋之制,参定其仪。凯独任,定科举式,明年会试,凯允主考官,取吴伯宗等百二十人,程文进御,凯序其首简,遂为定例。太祖尝谕凯曰:“事死如生。朕养已不逮,宜尽追远之道。”洪武六年为湖广参政,八年,起为国子祭酒,后改晋王府左相,先后与张筹编集《昭鉴录》,与詹同更撰九奏乐章,又修《洪武正韵》等。“凡稽古礼文事,多公论定,又兼领翰林学士,诏令封册,歌颂碑碣,时时命公,文章逐盛传于世。”从上看出,陶凯对于制定明代乐章礼仪,典章制度,用尽精力,付出心血,作出努力,做出贡献。命詹同更撰的是凯首唱,诸臣俱和。明太祖称“一时诏令、封册、歌颂、碑碣、多出其手”,又称“措辞陈义,各当其体,沛然为一代之用。”

    陶凯非常关心族人和家乡的生产、生活,他在已修元史时,于洪武三年以礼部尚书十八世孙的名义,为族谱作序,记述长潭村从唐末以来的历史和村庄的变化。并对长潭村附近,进行考察,作出了《长潭八景记》,即象鼻赤壁、鹗翥翠屏、岩门过月、石室栖云、山亭陈迹、龙湫奇踪、长湖坐钓、后岭观耕。景景有诗,如《长湖坐钓》,陶凯作有:“不用扁舟过远方,祗将蓑笠钓湖旁。斜风动处心仍静,细雨飘时趣亦长。渭水披纶称吕尚,富春隐迹有严光。晚来折取垂丝柳,穿个鲜鳞入醉乡”诗歌,为《长湖坐钓》增添诗意和景色。

    陶凯之死,是明代典章制度而造成的,陶凯是一位博学多才,很有远见,交友甚广,见闻甚多的人。朱元璋看中他的贤慧高智,渊博学识,问求于他天下太平之策,凯本于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向朱元璋奉计献策,朱元璋阅了陶凯的不少书籍,为求天下太平,得益匪浅。后来,朱元璋心里矛盾重重,觉得陶凯的存在,对自地位不利,没有陶凯,于国不利。但他对陶凯嫉忌在心,常常做梦,梦见陶凯家乡住宅有飞龙出现,处处红光闪闪,加上陶凯自称“耐久道人”,他越想,越觉得陶凯的存在,对皇帝宝座不利。朱元璋从梦想变成真,又嫉忌变怨恨,埋下杀心,以各种手段要处死陶凯。传说有一天,朱元璋和文武百官看“吞舟之术”表演,没有看出诀窍,唯独陶凯一人看出真相所在。朱元璋暗想,皇帝是“真龙眼”看不出妖术,陶凯能看出,难道“真龙天子”不是我朱元璋,而是陶凯吗?他的眼力这样好,势必家乡有“名堂”。朱元璋约请陶凯,以商量国事为名,探问他,家乡有何神秘的东西。陶凯已知,朱元璋心怀恶意,便顺口答道:“臣家东有狮子(指当今的小海门狮子山),南有大象(指下洋顾村的象鼻岩),大象鼻子下水潭有块浮岩,此岩变化多端,忽而浮出水面,忽而深沉水底,常伴溪水涨落,上下升降。浮岩上还刻有宋代进士张俞仲“曾入苍舒万斗舟,至今象准蘸清流;君王玉辂催行驾,安得身闲伴白鸥”的一首诗。陶凯说的浮岩刻诗一事,心里也很紧张,因陶凯知朱元璋生性多疑,要派人前去验看,如发现浮岩无字,就要犯欺君大罪,就必斩之。陶凯,连夜差人,赶至家乡,即请刻石师傅,尽快地刻上诗篇,说来也奇,这块浮岩,昨天沉在水下,今天露出水面,待字刻好后,浮岩又沉下去了。

    尽管陶凯想方设法,避去朱元璋的惩罚。但朱元璋始终认为,陶凯存在,心中不安,皇帝宝座不稳,非杀不可,便借陶凯当礼部尚书时,部属“误用符验”将其处死。朱元璋既杀陶凯,又推御责任。朱元璋之子——楚王朱桢亦痛其师之冤,自投于金水桥下。其实,陶凯在官位,朱元璋赠以“丹书铁卷”即免死牌,然而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免死牌”也成了一纸空文。

    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召陶凯到南京,与宋濂同修《元史》。书成,授翰林应奉。又编纂《大明集礼》,并为楚王傅。三年,任礼部尚书,制军礼,定科举式,致力于规章制度和礼仪制订,草拟对外关系往来的文书。四年,任会试主考官。五年,奏请仿汉、唐、宋辑《会要》,被朱元璋采纳。又采集历代宗藩事迹,汇编成书,由朱元璋定名《昭鉴》,颁发给藩王。六年后,历任湖广参政、国子监祭酒、晋王府左相。

    工诗文,常随侍朱元璋,凡朝廷诏令、封册、歌颂等多出其手笔,并参与编修《洪武正韵》。著有《陶尚书集》。因自号“耐久道人”,朱元璋视为影射自己杀戮功臣,被罗织罪名处死。楚王因之悲痛万分,自投金水桥死。

    陶凯是一位平易近人,顾全大局,热心教育,坚持正义,敢于承担责任,在明代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其为国为民影响于各地。

    skbshge

第1546章千古美谈() 
胡惟庸道:“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尽股肱之力,辅助太宗理政,已成为太宗的左手右臂。魏徵建言行事,匡正朝政失误,助成贞观之治。太宗曾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并亲手解下佩刀,赐予魏徵。贞观十六年七月,魏徵染病,卧床不起。太宗手诏慰劳,并说:“不见数日,朕过多矣。今欲自往,恐益为劳。若有闻见,可封状进来。”魏徵不顾疾病在身,又上言数事,对太宗在魏徵生病期间临朝时“常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辟”的言行不一的做法提出了批评。魏徵平素为官清正,生活简朴,以至家无正堂。太宗下令停止营造小殿,用其木材为魏徵建造正堂。建成后,又根据魏徵的好尚,赐给他素屏风、素被褥、几、杖等物,如此隆恩,岂能是我等能比?“

    存义道:”胡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胡惟庸”哦“了声,道:”大人此话何意?“

    李存义道:“唐太宗当年开疆拓土,为我汉人打造了一个强大无比的汉人江上,期间宰相魏征立下不少功劳,二人君臣和睦,被后人君臣树立的一对君臣典范,然则两人的关系可不是史书所载的那般和睦。”

    “是么?”胡惟庸奇道。

    李存义点了点头,道:“是的,李世民一代雄主,麾下才人自然不少,玄龄、杜如晦、李靖等人,魏征固然有才,可李世民麾下并不缺人才,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夺取皇位后,身为太子李建成的头号人物,胡大人可知道唐太宗为何留下魏征?”

    胡惟庸道:“为何?”

    李存义难得有机会卖弄一番,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继续说道:“魏征乃太子李建成的谋臣,太宗登基为帝后,在外人看来,不过是鱼儿离不开水,唐太宗得魏征如鱼入水,其实是太宗的无奈?“

    “无奈——?“这个说话,着实让胡惟庸楞了一下,的确是一个闻所未闻,听所未听的说法。

    李存义道:“那时大唐刚刚结束战乱,加上太宗皇帝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迫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大唐上下极为不安分,尤其是太子的兵马涌动,加上梁师都等藩王还伺机而动,太子、李元吉的兵马更是呈观望之势,便是大唐外的突厥,听说了这个消息,也闻风而动,大有趁机攻入大唐之势,便是这个时候,太宗苦苦思索后,便知道刚刚建立的大唐,最需要的便是稳定,团结,只有这样,刚刚建立的大唐才能站稳,才能变得强大,让四海臣服,为此,身为大唐皇帝的太宗,必须争取到太子,李元吉的反叛力量!“

    胡惟庸目光闪了闪,似乎有所悟。

    李存义好不容易碰上了这么一个表现的机会,当然不能放过,见胡惟庸没吭声,便自顾自的说了下去:“太宗一番调查后,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整个大唐内,实力最大的人,竟是魏征?”

    “魏征,这怎么可能?”胡惟庸惊奇的问。

    “没错,就是魏征,当时大唐国内最大的实力,在山东,而山东最大的实力,却是山东的豪门,魏征是河北巨鹿人士,而魏家正是自北齐一来在山东最大的一个士族,这样大的一个士族在山东,急着安定国内的太宗自然不会放过?”

    通过一番探查,太宗惊奇的发现,这么一个大的士族,竟大多是山东豪杰,在隋末大乱后,不少人是各路义军的首领,他们彼此各有联系,算得上在大唐刚刚建国后,最不稳定的一股力量。

    而能掌握这一切力量的,竟是太子的洗马魏征?这魏征出生山东士族,少年有才,在山东一带声名极大,加上他为人早年惨叫过李密领导的瓦岗寨起义,颇受山东豪杰重视,大有为他命是从,这样的一股实力,竟被一个文弱的书生掌握,试问,太宗怎么能放过呢?

    唐太宗经过一番思索发现,想要控制这股力量,最理想的就是控制魏征,魏征出身于山东士族,本就是豪门大户,加上参加了瓦岗寨义军,也算半个豪杰,如今他是太子党的余孽,若是就此利用了魏征,那么不断国内的太子党,李元吉就此作罢,就算是山东的豪杰也就此安定,这可谓一举两得的买卖,唐太宗乃千古一帝,这样稳赚不赔的买卖,岂能放过。

    就这样,唐太宗启用了魏征,也给后世留下了一段君臣和的千古美谈。

    不过,唐太宗没想到的是,他的这点算盘,魏征早已看了出来,在投靠了太宗后,丝毫不惧太宗。

    比如,大唐经过唐太宗的努力后,四海归一,国力强盛,唐太宗便想趁机夺回因为隋末战乱而被高丽占领的辽东一带,这个计划刚一出来,就被魏征反对,堂堂一国皇帝,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攻打高丽,这里面如期说是魏征的功劳,不如说是有山东士族这棵大树给魏征撑腰,使得太宗李世民也不得不放弃这份计划。

    又比如唐太宗想效仿秦皇汉武登泰山而小天下,来一个登泰山封禅,想法一出,就遭到了魏征的极力反对,说此举乃老命伤才之举,昏君之举,对此,唐太宗蔚然一叹,不得不就此作罢,在魏征有生之年,唐太宗从未有过一次泰山封禅,这一切都是因为魏征背靠着山东这棵大树,才使得他在庙堂上毫无顾忌,可以做到犯颜直谏”。说完这一番话,李存义望了一眼胡惟庸道:“今日我李家虽比不上唐之魏征的山东豪族,可在我洪武一朝也算是豪门大户,整个淮西将士,莫不是以我李家马首是瞻,眼下天下未定,皇帝刚刚登基,仰仗的还是淮西的实力,只要胡大人被我大哥送上了相国这个大位,加上我大哥从中辅佐,试问,满朝文武谁敢低看大人一眼,便是皇帝也要有所估计,今日我李存义说一句大话,有我李家在,大人这相国之位,便是稳如泰山!”

    “稳如泰山?”胡惟庸心头一动,自言自语的声。

    李存义点头道:“正是,稳如泰山,所以,今日的这个机会对于胡大人乃说,实乃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了这个机会,大人想要坐上相位,那可是难于登天了!“

    ^^^^^^^^^^^^^^^^^^^^^^^^^^^^^^^^^^^^^^^^^^^^^^^^^^^^^^^^^^^^^^^^^^^^^^^^^^^^^^^^^^^^^^^^^^^^

    第一更送上,请诸位送上月票!

    skbshge

第1547章李家大树() 
胡惟庸目光闪烁,不动神色。

    李存义道:“如今的局势,鞑子迟早会被赶出中原,天下一统,四海归一,陛下纵然对宰相之位多有不满,但宰相之位,自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鞑子朝廷一直存在,谁坐上了这个大位,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大员,文武百官对其顶礼膜拜,人生唯有如此才不算来人生走一遭。至于大人担心我家兄长会从中作梗,而有所忌惮,这一点胡大人大可放心,这一次,我大哥的目的是不想这宰相之位,落入刘伯温之手,从而遭到此人的报复,所以在隐退之时,想让胡大人坐上相国的大位,从而保护我李家这棵大树,至于大人坐上相位后做些什么,我家兄长一概不过问!并且必要的时候,家中的那两块丹书铁卷也可借给大人一用?不知大人思索如何?”

    胡惟庸听罢李存义的一番话,久久不发一语,提起茶杯一仰头,将杯中的茶水一饮而尽,吧唧吧唧了两下,依旧没有出声,整个人已经陷入了沉思之中。

    李存义倒也不急,刚才说了一番话,早已口干舌燥,端起茶杯慢悠悠的喝着茶水,一双眼神静静的注视着胡惟庸的一举一动,看他嘴角微微拉了开来,心头登时一喜。

    内殿里,寂静无声,唯独两人的呼吸彼此起伏,也不知过了多久,胡惟庸长长吐了口气,刚才紧缩的眉头一下子展了开来,他忽然伸手提起了茶壶,稍微一用力,壶中的茶水慢慢注入了杯中,待一杯茶水慢慢注满了,胡惟庸才淡然一笑,道:“今日大人一番话,让惟庸茅塞顿开啊,难得大人看得起我,惟庸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要大人能让我胡惟庸当上了相国。我虽不没有安邦定国的才人,但保护一家一户还是勉为其难!”

    李存义一听,知道胡惟庸算是上钩了,心中一块大石头顿时落了地,心里对大哥的安排既感到敬佩,又有几分失落,沉吟了片刻,忙笑道:“胡大人说笑了,我家大哥说了,大人身怀大才,乃是相国的最佳人选,除你之外,满朝文武再没合适人选,难得大人能答应,不仅是我大明之福,也是我李家之幸啊,我李存义愿意追随胡大人瞻前马后,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来,让满朝文武百官也看看你我二人的能耐,将来百姓也说说你我二人的故事,流芳百世!”

    “好!好!好!“胡惟庸大喜,端起茶杯对着李存义轻轻碰,听得”当“地一声清脆,两只玉杯相碰在了一起,两人各自一仰头,将杯中的茶水一饮而尽。

    “恭喜大人荣升相国大位?“李存义对着胡惟庸笑道。

    胡惟庸亦笑道:“同喜,同喜啊!“

    “哈哈,不错,同喜,同喜!“两人相视而笑。一阵愉快的笑声舒展后,李存义满是畅快之意,伸手拉过胡惟庸的衣袖,道:”大哥还在家中等候大人,请大人随我一同前往!“

    书房里,李善长难得一日没有诵读诗书,陶凯的一番话让他感到了危机,也让他开始为自己的后半生,以及整个李家的前程思索了,这一番思索,差不多是一炷香的时间。

    一炷香的时间李善长彻底的将眼下局面细细思索了一番,现今的局面,很显然皇帝陛下容不下他继续担当相国一位,而自己隐退后,相国之位必然引起满朝文武窥视,在他看来,满朝文武能居相位者,除他之外,还有四人可以担当。

    第一人,诚意伯刘伯温。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阴阳,才华显著,更重要的是此人,除了精通诸子百家之外,阴谋诡计一样不少,的确有身居相位的资本,皇帝对他信任有加,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第二人,杨宪。此人才能不在自己之下,更厉害的检校出生,有洞察一切的观察力,以及心狠手段的手段,深得皇帝的欢喜,坐上相位也不是不可能,不过李善长是绝对不会让他得意太久。

    第三人汪广洋,此人通经能文,尤工诗、善书法,多有谋臣,深得皇帝信任,倒也是一个能坐上相位的人选。

    最后一人就是胡惟庸了,比起上面三人此人或许显得不出色,但比起一上三人,胡惟庸多了些狡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而这就是他选择胡惟庸而没有选择汪广洋的所在,要做大事,光做君子是不行的,唯有小人能做君子做不到的大事?“

    门外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入了书房内,李善长微微张开了双目,望了一眼门外,耐心等待着。

    咚咚咚——一阵轻微敲门声,跟着传来了李存义的呼叫声:“大哥,大哥——我把胡大人给带来了?“

    “进来吧?“李善长语气不冷不热的应了声。

    房门被推开,胡惟庸弓着身子跟在李存义的身后,走了进去,对着李善长抱拳道:“卑职胡惟庸见过相国大人?“

    李善长淡淡一笑,并没有起身,而是抬了抬手道:“都是自家人胡大人不必客气?“

    “一句自家人让胡惟庸心头一喜,忙站了起来,道:”不敢,不敢!“

    李善长也没有多说,一双黑白分明的眸子,静静的注视着胡惟庸半响,才道:“今日找你前来,想必存义都已经跟你说过了吧?“

    “嗯”胡惟庸急忙应了声,身子仍旧弓着。

    眯着双眼的李善长微微点了点头:“只有比孙子还要孙子,才能在这个尔虞我诈的官场,一步一步的往上爬!”

    “你既已知道本相心意,那么本相就直言了,本相身居高位多年,就在今日加官进爵,早已引起浙东将士不满,皇帝为了稳固军心,笼络浙东以及天下读书人,武将的心,已对本相多有怨言,皇上心意,本相心知肚明,为了不引起皇上的不满,以及让皇上满足文武百官的不满情绪,本相决议隐退,将相国之位让出!”

    “大人如此忠于皇上,实乃我大明之福,亦是皇帝之幸,更是我文武百官之效仿之楷模,典范!卑职佩服万分!“胡惟庸躬身拍着马屁道。

    ^^^^^^^^^^^^^^^^^^^^^^^^^^^^^^^^^^^^^^^^^^^^^^^^^^^^^^^^^^^^^^^^^^^^^^^^^^^^^^^^^^^^^^^^^^^^^

    第二更了,今晚就这么多了,月票的书友们莫要忘记了,请送上哦!

    skbshge

第1548章闻风丧胆() 
李善长淡然一笑,随即肃容道:“本相的相国之位一退,必然引起满朝文武争斗,人人都坐上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从而光宗耀祖,统领六部百官,而依我对皇帝的了解,皇帝一定会询问大臣,其中必定有本相,还有刘伯温,若是我所料不错的话,此热性子高傲,平生自负才学,必然当仁不让,如此一来,皇帝必定不喜,这样一来,这宰相之外的询问你,便剩下本相,到时候本相推举你进入中书省,从而掌控天下!“

    胡惟庸目光一闪,道:“惟庸多谢大人赏识,他日必定回报大人再造之恩?“

    李善长摆了摆手,道:“你今日的这番胡,本相记住了,不过想要单靠本相举荐,坐上相国的位置,也不是那么容易?”

    胡惟庸心头一惊,盯着李善长:“大人——?”

    李善长目光一闪,道:“相国乃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百官奏折、边关文书、官吏任免、皇帝旨意,都要经过相国,几乎是半个皇帝,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对相国的任免,从来是慎之又慎,故而选人之时,不断要才,还要忠、要信、要对皇家威胁最小,这样的人才能符合圣意,做到君臣一心?”

    “大人之言,当真是字字珠玑,让惟庸眼界大开啊!”

    李善长道:“刘伯温、杨宪、汪广洋三人之中,刘伯温本领最大,且是浙东首领,对你威胁最大,同样对陛下的威胁也最大,只要将他赶出金陵城,这若大金陵城,大明的相国之位,非你胡惟庸莫属!”

    “大人所言极是,这刘伯温计谋百出,算无遗策,的确是个头疼的人,今日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