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王者-第4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人所言极是,这刘伯温计谋百出,算无遗策,的确是个头疼的人,今日虽被封为诚意伯,可仍旧是御史中丞,掌管天下御史,言官,想要将他赶出金陵城,还要名正言顺只怕不易,何况此人一直清正廉洁,皇帝对他宠信并不下于大人,如果贸然对他发动了攻击,而又没有拿出一个伤的台面的理由,依着皇帝对他的信任,只怕难上加难啊,万一激怒了他,发动言官,御史攻击你我,小人倒也罢了,唯独对大人不利啊?”
李善长一叹,这也正是他头疼的所在,洪武元年,朱元璋与应天登基为帝,除了一切仿照元朝官职,建立了中书省文武百官,还别出心裁的建立了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名为巡按御史。这些官吏是代天子巡狩,凡吏政、刑名、钱谷、治安、档案、学校、农桑、水利、风俗、民隐都是其职责考察范围。金陵城百官称:“御史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弘治以后,巡按御史的权力更大了,侵夺了许多监察之外的权力,如行政方面“凡有大兴革及诸政务、会都、按议、经画定而请于抚、按若总督”;在军事方面“地方战守事宜,巡按得参与谋政”;在治安方面“地方若出现贼盗,巡按要下令征剿,这些人官职不大,权利极大,四处巡视,谁也不知道他们何时就抓住了你的把柄,洪武年初,官员钱宰奉朱元璋之命进行修订《孟子》一书的工作。一日,钱宰下朝回家,因感工作进展顺利,心情颇为舒畅。于是,他便乘兴吟诗一首:“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当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钱宰上朝,朱元璋一见他便说,你昨日做得一首好诗。只是我并没有嫌你迟到啊,我看还是把“嫌”字改为“忧”字如何?钱宰闻听吓出了一身冷汗,赶忙磕头谢罪。朱元璋说:“朕今放汝去,好好熟睡矣”,于是便将钱宰遣送回了老家。这个故事,让满朝文武百官对监察御使,闻风丧胆,饶是李善长身居高位,也怕被他们抓着把柄?”
若说,就一个监察御史倒也算了,毕竟这个特权也不是天天有,而且这些巡视地方,与他李善长并无多大的影响,最为厉害的还是让人文风丧胆的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六科给事中的设立是为了监察中央吏、户、礼、兵、工、刑六部的一切举动,所设的官位同样对样朝廷六部,朱元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均从七品,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六部事务。按规定,凡以皇上名义发出的刺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若有不妥之处,可以封还奏报。全国各地上报给皇上的奏章,六科要根据分工按类抄报各部,并提出驳正意见。六科之官虽然为七品,但权力极大。他们侍从皇上,每日都有一人值班,站在殿中“珥笔记旨”。皇上交派各衙门口办理的事件,由他们每五天检查督办一次,倘若有拖延不办,或是动作迟缓者,由他们向皇上报告;若各衙门口完成了皇上旨意,便由六科核销。每逢京官考察自陈政绩时,这些给事中还要会同六部进行审核。在考核中,有的官员政绩突出而被皇上召见时,一般要由吏部尚书及相关科的都给事共同相陪面见皇上。朱元璋奉行宋代司马光言:“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在选择言官的选拔,可谓是慎之又慎,首先,“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之士”;其次,必须正派刚直,介直敢言,而不患得患失,爱身固禄;再次,具有突出的学识才干,既通晓朝廷各方政务,洞悉利弊动态,又能博涉古今,引鉴前史。除此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仕途经历,历练稳重;对于年龄、出身以及文章、词辩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体的要求。总之,言官必须具备秉公据实,善辨是非,敢论曲直,既勤且廉等优秀品质,品行、才识不可缺失。这样的人,任凭谁见都怕。
^^^^^^^^^^^^^^^^^^^^^^^^^^^^^^^^^^^^^^^^^^^^^^^^^^^^^^^^^^^^^^^^^^^^^^^^^^^^^^^^^^^^^^^^^^^^^
第三更了,请诸位多多支持啊!
skbshge
第1549章封赏不公()
他们的权利大,几乎无所不管,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百官、按察地方等,大凡从中书省到地方的各级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百姓的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和言事范围之内。因为身份独特,职权特殊,满朝文武见了他们都心存畏惧,能不惹这些人,最好不碰,一旦得罪了他们,这些道学先生,就算你是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洪武初年,御史周观政奉旨巡视应天,在他巡查时,遇见一群太监正领着一伙女乐往奉天门内走去。根据大明的内宫制度,女乐是不准入内的。周观政当即上前制止,领头的太监理见他官位不高,冷哼了声,说了一句:“我有圣旨在身!便不把周观政放在眼里,与其强辩。周观政坚持说就是有圣旨也不得违背大明的内宫制度,坚决不准女乐入内。太监无奈,只好回宫面奏朱元璋。
不多一会儿,传出皇上口谕,不再让女乐入宫。周御史可以回去安息。不料,周观政不依不饶,坚持“必面奉诏”。没有办法,朱元璋只好亲自出宫进行安抚,对周观政说,你做得对,我已经反悔,不用女乐了。“这件事才就此作罢,皇帝都如此,更何况是他一个快要隐退的相位呢?”
刘伯温身居御史中丞,长官六科和御史,胡惟庸想要坐上这个相国之位,就必须将刘伯温赶出应天,否则有他在,依靠六科,就算是胡惟庸坐上了相国之位,也难以长久,李善长的算盘就彻底失算。
“如今的局面,胡大人想要顺利坐上相国之位,必须将刘伯温赶出应天府,否则,此事仍旧玄得厉害?”一番计较后,李善长抚着长须,望着胡惟庸道。
“赶出刘伯温?这,这只怕有些难办,此人声名在外,为人精明,且皇帝对他的宠信并不下于与大人,如果没有好的理由,不但得罪了此人,还惹得皇帝不高兴,到那时,卑职怕——?”胡惟庸担心的道。
李善长抚着长须,忽然一笑,道:“这事倒也不难难?”
“莫非大人有了主意?”胡惟庸凑过身子,心头一喜,问道。
李善长目光闪烁,并没有立即接话,沉吟了一会儿,忽然盯着胡惟庸道:“依你看,当今圣上为人如何?”
胡惟庸一愣,一声不明白李善长葫芦里卖弄什么药,但他对李善长极为了解,知道他绝不会无端的发问,想了想道:“当今皇上,知人善用,爱护百姓,杀伐决断,便是比之唐宗宋祖也毫不逊色,算得上一代雄主?”
李善长点了点头,道:“不错,当今圣上能在此乱世之中,消灭陈友谅,诛张士诚,伐方国珍,陈友定,明玉珍,的确算得上一代雄主,只可惜,雄主也有不足的地方?“
胡惟庸眼光一闪,盯着李善长“哦“了声,道:”大人请明说?“
李善长道:“圣上雄才大略不假,可为人多有猜疑之心,皇帝能疑心我李善长,如何就不能疑心刘伯温呢?“
胡惟庸道:“大人是想——在此做文章?”
李善长暗叫了声聪明,点头笑道:“不错,皇帝生性多疑,你我就利用这一点,除掉刘伯温。”
胡惟庸道:“刘伯温为人狡诈,皇帝对其宠信有加,若没有足够的理由让皇帝起疑心,想要除掉刘伯温卑职怕?“
李善长笑了笑,道:“本相追随陛下数十年,陛下性子如何,本相最为清楚不过了,当今圣上重新刘伯温不假,可未必没有疑心?“
“哦,大人此话怎讲?“胡惟庸道。
李善长背着双手来回走了几步,目光闪烁了几下,这才诡异的一笑,道:“本相问你,圣上南征北战多年,能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到如今将鞑子赶出中原,除了靠徐达、常遇春等一干武将之外,还靠得是什么?”
胡惟庸脱口而出:“靠的是大人安定后方,稳固军心,刘伯温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李善长点头道:“不错,所以陛下将徐达比作当世韩信,将本相比作当世萧何,刘伯温比作再世张良,可如今本相位韩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封公者共六人,而本相一文人位居第一。授封制词中将他比之萧何,褒称可谓恒古唯有,便是大将军徐达也是封为魏国公,官拜大将军,俸禄无数,三人之中,唯独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俸禄不过二百四十石,是所有伯爵最低,你可知为何?”
胡惟庸心中本就对今日早朝封赏,多有疑惑,听李善长如此说来,忙道:“还请大人细说。”
李善长抚着长须,呵呵一笑,道:“刘伯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陛下顺利剿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一统江南,立下战功不小,便是我大明的历法,礼仪都离不开他,可只落得一个伯爵,每年二百四十石的俸禄的确让人感到惋惜,可你们若是仔细想想,自能从其中发现此事的玄机?”
胡惟庸、李存义同时“哦”了声,望向李善长。
李善长道:“我们的陛下乃雄才大略之主不假,可为人猜疑心也不小,本相乃淮西人士,早在陛下尚未成就霸业便一路追随,这些年为陛下安定后方,稳固军心,调运粮草,为陛下保证一场又一场的大战而不弱于敌军,因此,陛下对我极为放心,而刘伯温是浙东人氏,为人神机妙算,各种阴谋诡计,应接不暇,一个陈友谅因为他的到来身死鄱阳湖,霸主张士诚因他刘伯温而兵败平江,方国珍、陈友定,小明王一起又一起大战,一个又一个的枭雄因他的计谋国破身死,这样的人,依着陛下的为人,难不成想,他日也给自己使了一条毒计,敢问这样的人,如何放心放在身旁,说句不好听的话,皇帝能不杀他就算不错,还想封赏公爵,那简直痴心妄想!”
^^^^^^^^^^^^^^^^^^^^^^^^^^^^^^^^^^^^^^^^^^^^^^^^^^^^^^^^^^^^^^^^^^^^^^^^^^^^^^^^^^^^^^^^^^^^^^
第二更了,今晚加更,请诸位送上月票哦,莫要忘记了!
skbshge
第1550章除敌之计()
“刘伯温聪明一世,什么都能预料,什么都能算计,唯独忘了这一点,当年越王勾践杀了功臣文种的理由便是文种只用了三条毒计,便灭了吴国,让越王心生惧意,欲处之而后快!你我要除掉刘伯温,便从此处着手?”
这一番话当真让胡惟庸大开眼界,思索了片刻,方才由衷的抱拳躬身道:“大人目光长远,便是自负才学的刘伯温也比不了大人,这样除刘伯温之计,的确是好计,只是,卑职担心,刘伯温如今是御史中丞,六科之首,想要用此计对付他,只怕——?”
“六科么,呵呵——的确是让人头疼,不过必要的时候,也是为你我所用?”
胡惟庸心头一跳,连忙道:“还请大人明示!”
李善长道:“本官如今还是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管京城六部,六科虽不是本相的管辖的范围之内,但本相倒也还有两个人能说上话,当时只是为了应付日后言官的纠缠,如今看来倒是别有一番用处?”
“大人高瞻远瞩,卑职佩服五体投地?”这种免费的马屁,胡惟庸从来不放过,急忙躬身赞扬。
李善长淡然一笑,既没有表现的太过欢喜,也没有半分的不悦之色,沉吟了片刻,继续说道:“本相隔日会授意他们,在应天之内,四处散播耀眼,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让皇帝好生听一听这首谚语,依着皇帝的性子,本相相信用不了几日,便对刘伯温心生不满,到时候你我再联合淮西将士给陛下上书,揭发刘伯温的种种不是,如此一来,六科必然不会甘心,定会齐齐进言,到时候惹怒了皇帝,一道圣旨就足以让刘伯温永世不得翻身,他也就腾不出手来对付我们了?“
胡惟庸一听,喜道:“好啊,好啊,想不到鼎鼎大名的刘伯温竟被大人如此轻易的除掉,大人的能耐,我胡惟庸是难及其万分之一啊?“
李善长摆了摆手道:“这条毒计,刘伯温十有八九不被陛下待见,这样一来,有能力坐上这相国之位置的,唯独剩下刘伯温的走狗杨宪,以及中书省左丞汪广洋而已!“
胡惟庸一言不发,一对紧紧被眼皮包裹的三角眼不时的闪烁,不知在想些什么?
李善长道:“要除掉这两人,倒也不难,据本相查探,杨宪对汪广洋多有微词,曾多次在皇帝面前诋毁汪广洋,此事早已被汪广洋得知,自此二人明争暗斗不断,你大可利用这个,让两人来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从中收集二人罪证,必要之时,呈现给皇帝,引起皇帝对二人不悦之心,从而找机会除掉二人!这样一来,满堂文武,唯有你胡惟庸能坐上这相国的大位!只是,这事情不可急躁,要细细思量,寻个合适的机会,一击命中!”
顿了顿,李善长又道:“这一石二鸟之计,并非高明,未必能瞒得过刘伯温、徐达、萧云等人,你好生留意,以免他们从中破坏,坏了整盘计划?”
“大人放心,卑职定会小心行事!”胡惟庸小心的应着,若说在来之前,他对这相国之位没有报多大的希望,但如今经过李善长的一番安排,他仿佛看到了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宝座正朝他招手,这样的机会可是老天送给他的,任谁也不能把他夺走,就算是刘伯温、徐达、萧云也不行。
李善长微微一笑,道:“小心行事固然是好,不过此事还需你多番斟酌,切莫鲁莽,你且说说看,该如何对付刘伯温、杨宪等人?”
胡惟庸三角眼光芒一闪,紧皱的眉头舒展了下来,嘴里发出嘿嘿的一声冷笑,道:“要对付刘伯温倒也不难,此人为人正直,平日里得罪官员不少,这六科之中多有怨言的不少,只需惟庸略施小计,让他们齐齐上书,数落皇帝对刘伯温封赏的不公,试问大人,久而久之,皇帝会如何?”
李善长一怔,捋须沉吟片刻,徐徐说道:“必然厌恶?“
胡惟庸点头一笑,道:“正是,这样一来,卑职才趁机散播刘伯温的丰功伟绩,这些话儿,通过有心人的传播,必然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嘿嘿,皇帝岂能不疑心,岂能信任刘伯温?“
“好计,好计谋啊?果然是自古英雄出少年,长江后浪推前浪啊,看来本相是老了,老了!”李善长抚掌笑道。
“卑职这样做,旁人自然以为是刘伯温当真不满了,绝不会想到是有人为之,这样反而自然,也不会让皇帝疑心到大人与我,相信此举,定能一举将刘伯温赶出应天!“
除了刘伯温,区区一个杨宪,有何惧哉,况且此人为人清高,早已与汪广洋多有间隙,只需找到了二人的把柄,要除掉两人又有何难,那时我坐上相国之位,与李家共进退如何?“
一席话,让李善长面露笑意,道:“李家就拜托胡大人了?“
胡惟庸得意的一笑,抱拳道:“大人客气了,胡惟庸能有今日,全靠大人提携,这份恩情惟庸没齿难忘,有生之年绝不负李家之恩?“
“好,好!有胡大人这句话,本相就放心了?“李善长应了声,一脸的满意。
二人又就如何除掉刘伯温、杨宪、汪广洋的细节仔细推敲了一番,直至确定再无纰漏,李善长道:“本相隐退在急,过几日本相就向皇帝告假,正式隐退,所以,除掉刘伯温迫在眉睫,你好生准备,此事,我还需与淮西将士打个招呼,顺道将你介绍给众人?好让你不至于在朝中孤军奋战?”
^^^^^^^^^^^^^^^^^^^^^^^^^^^^^^^^^^^^^^^^^^^^^^^^^^^^^^^^^^^^^^^^^^^^^^^^^^^^^^^^^^^^^^^^^^^
第三更了,今晚还有哦,莫要忘记了月票哦,目前被人追上只有一票之差哦,一切拜托了诸位了!
skbshge
第1551章大计已成()
胡惟庸躬身道:“多谢大人?”
李善长从怀中摸出了一张纸条,递给了胡惟庸道:“我这里是淮西将士的名单以及爵位,俸禄,战功,为人秉性,你拿回去好生参详一番,务必将他们牢记在心?”说着,他将手中的纸条递给了胡惟庸。
胡惟庸伸手接过,在捏住纸条的那一刹那,手腕竟不真气的颤抖了几下,这都是真的么,我胡惟庸真的拥有了这么庞大的力量么,整个淮西将士将对他唯命是从,这一切——是真的么?
胡惟庸小心翼翼的接过名单一看,这一看登时倒吸了一口冷气,只见名单上用漂亮的小楷写着一个个的姓名,全都是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战功的将士,许多都是朝廷大臣,更多是战场武将。看着这一排排的姓名,胡惟庸不禁诧然的抬起头看了一眼李善长:“难怪皇帝不顾群臣反对,论功行赏,让李善长位列六公之首,便是战功赫赫的徐达、常遇春也在他之下?就这份名单,机会笼罩了半壁金銮殿,敢问有这样的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背后撑腰,还能怕谁,便是皇帝也不怕了!“
李善长看到胡惟庸眼里的惊讶,心中十分的得意,这些人都是他的心腹,也都是淮西将士,都是信得过的人,是他李善长能叱咤庙堂的资本。
李善长伸出右手,附过身,指着名单上的一个个的名字,对胡惟庸仔细说来,胡惟庸一遍又一遍的听着,同时暗暗记在心头,如此这般一个说,一个记,知道天黑了,一份完整的名单,正式被胡惟庸记在了心中。
“这名单你可记得?”李善长盯着胡惟庸问。
胡惟庸眯着双眼默默叨念了一遍,方才对着李善长用力的点了点头,道:“多谢大人指点,卑职已经牢记在心?”
李善长目光一闪,点头道:“很好!”说完,一转身,从书桌上拿起一个火折,对着吹了一口冷气,火折子迅速亮起了一股火花,对着那份名单轻轻一点,不多时一份写有姓名的名单,就此化为灰烬。
“好了,时候不早了,本相就不留你了,你早些回去,好生准备,记住,万事小心行事?切莫露出了马脚?”
胡惟庸平复了一下砰砰砰如小鹿在撞的心脏,好一会儿此用力的点了点头,对李善长抱拳道:“请大人放心,卑职一定牢记在心!”
“嗯,去吧?”李善长摆了摆手,脸上古井不波,恢复了往日的威严。
胡惟庸转身出了李家府邸,府外已是漆黑一片,四周朦胧的灯光映在他显得有些枯黄的脸上,不时的吹过一丝夜风,让他忍不住缩了缩脖颈。
“一单在手,天下我有,大明,我胡惟庸来了!”
金陵城,诚意伯的府邸。
茶几、书架、竹椅。
茶几上,一壶、一盘,盘中有杯,杯中有水,一抹茶叶似是刚刚放入,被滚烫的开水一泡,迅速的舒展了枝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刘伯温端坐在茶几旁,书童刘清知他每日要诵读诗书,吟诗作赋,早已布置好了文房四宝,刚刚磨好的浓墨散发着淡淡的香味,让刘伯温一直显得紧凑的心,慢慢的舒展了下来,昨日早朝对群臣进行大封赏,对于自己的封赏低于李善长,他原本也猜的出,李善长早年便追随朱元璋,这些年为大明的建立安定后方,保障每一场的大战取胜,的确立下不少功勋,比之再世萧何,丝毫不为过,只是这份封赏未免太大了些,让他多少有些不平之意。自己虽来得晚,功劳却丝毫不比李善长、徐达差多少,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这份计划,莫不是给朱元璋如虎添翼。这些年,基本上按照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北上攻打鞑子大都,到如今应天称帝,这一切那一个不是出自他刘伯温的手笔,可到头来封赏,他们都成公,唯独自己一个伯,这份封赏,的确让他郁闷了一日,但他终究是阔达之人,事后一番思索,想想自己受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每年俸禄有二百四十石,到也不差,便也释然了,如今唯独不见朱元璋召见的动静,这让他有些不安。
通过一番分析,他料到这一次封赏,皇帝除了表彰李善长的大功绩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动作,那就是趁机罢免李善长的宰相之外,这一点多年的斗争经验告诉他,杨宪没有说谎话,皇帝一定会召见他的。
细细揣摩了一番,刚才一直烦躁的心便安定了下来,望着摆好的宣纸、湖笔,轻吐了一口长气,跟着猛得吸了口气,右手抓起湖笔,略微一用力,对着宣纸挥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