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临济禅师道:“耕田的由他耕田,收成的由他收成,关我们何事?”
临济禅师这么说了以后,黄檗禅师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回到僧院。
不久,沩山禅师就这件事问仰山禅师:“锄头在黄檗禅师手中,为什么却被临济夺去?”
仰山禅师答道:“强取豪夺虽然是小人,可是他的智能却在君子之上。”
沩山禅师再问仰山道:“耕种和收成,临济为什么要说不关己事呢?”
仰山禅师不回答了,反问:“难道就不能超脱对待关系之外吗?”
沩山禅师一句话不说,转身回到僧院。
哈哈,可能有很多朋友被这些对话给搞懵了,也许你会疑问,禅师们在说什么谜语呢?其实,这就是转身的世界啊。转身之后,禅心依然在,风月依旧在,人生却因你转身而变得更加精彩。那锄头是什么?不过是人心的标杆,这标杆在哪里?自然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心中的尺度规定了万物,也规定了你是凡俗之人,还是悟道之人。
skbshge
第十六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从前,在一个小村里有座佛堂。这佛堂很小,只有一个看门人。但是据说这里供的佛却十分灵验,求啥都能如愿。因此烧香求愿的人很多,看门人看着佛每天应接不暇,很是同情,就自告奋勇地对佛说:“你下来休息一会,我来代替你站着。”佛就同意了。不过他提了一个条件:“当你站在上面时,不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能说话。”看门人心想,这个简单,于是就答应了。
每天来烧香的人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愿望,看门人十分惊奇,但他都忍着没有说话。直到这一天,先进来个富翁,他是来求富贵的,走时将一袋钱币落在佛堂里。紧接着,又进来个穷人,他来求佛接济,刚刚磕完头,就发现了佛堂里的钱袋,于是欣喜万分地说:“佛啊,您可真灵!”
当这个穷人拎起钱袋离开后,又进来一个年轻人,年轻人要出海远航,来祈求平安。正祈祷着,那个丢了钱的富翁匆匆跑回来,一口咬定是他吞下了自己的钱。年轻人就与他发生了争执,看门人憋不住开口说出实情,富翁就跑着去追那个穷困的人。
当他们都走后,佛气愤地说:“谁让你说话的?你给我下来!”
看门人也很气愤:“难道我说的不是真相吗?”
佛说:“不错,你说的是真相,但是,你知道吗,那个富翁的钱是准备去嫖娼的,理应丢失;那个穷人一家都快饿死了,那袋钱本可救这一家子;而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再纠缠一会儿,他就能错过那艘本该触礁沉没的船了……”看门人听后顿时无语,呆若木鸡。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麻烦事儿,被人误会,还要陷入争执,可这未必不是好事。通过误会,你能认清楚朋友;通过争执,你能发现自己的错处。目前状态如何,这都不重要,因为一切都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唯有保持一种淡然、乐观的心态,你才能化解并扭转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所以,亲,笑一笑吧,你会更智慧哦!
skbshge
第十七章 淡定才能走出绝境()
有这么两个人,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几经打拼,终于赚了不少钱,过上了好日子。后来他们年纪大了,就决定回村子里安享晚年。在他们回乡的路上,一位白衣老者,手拿一面铜锣,在那里等他们。
这两个人见白衣老者鹤发童颜,仪表不凡,就好奇地问:“您在这儿做什么?”
白衣老者说:“我是专门帮人敲最后一声铜锣的人。你们两个都只剩下七天的生命,到第七天黄昏的时候,我会拿着铜锣到你们家的门外敲,你们一听到锣声,生命就终结了。”讲完,老者便消失不见了。
这两人听完直接就愣住了,想想自己真是悲哀,在城市里辛苦了那么多年,终于赚了这么多钱,要回到家乡享福了,没想到却只剩下七天的时间了。这一路上,两人都沉默不语,心中十分难过。
他们各自回家后,第一个人从此不吃不喝,每天心想:“这可怎么办哟?我只剩七天可活了!”他就这样垂头丧气,面如死灰,什么事也不做,那个老人还没到来,他就已经如同死人一般了。他一直等,等到第七天的黄昏,整个人已如泄了气的皮球。终于,那个老人来了,拿着铜锣站在他家门外,“锵”地敲了一声。一听到锣声,第一个人就立刻倒了下去,家人围过来一看,他已经死了。
而第二个人在回家之后却想:“太可惜了,我赚了那么多钱,却只剩下七天可活。我自小就离家,从没为家乡父老做过什么,我应该把这些钱拿出来,分给家乡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于是,他把所有的钱都分给了穷苦人,他带着大家又铺路又修桥,光是处理这些就让他忙得不得了,哪还记得七天以后的铜锣声。到了第七天,他要忙的事情还没做完,但是村民们都很感激他,于是大家就请人安排铜鼓戏,到他家门口来庆祝,场面非常热闹,舞龙舞狮,放了鞭炮,又放烟火,围观的人很多。
到了黄昏,白衣老者如约出现,在他家门外敲铜锣。他敲了好几声铜锣,可是大伙都在热热闹闹地说话,谁也没有听到这不一样的铜锣声。而老者知道,他再怎么敲也没用,只好走了。这个人直到过了一个多月才想起来当初的约定,他哈哈大笑道:“原来那白衣老人是变着花样地让我做善事,我真感谢他!”
在人生中,我们总会有处于绝望的时候,如果这时你的心态积极,敢于承担眼前的一切,那么不论你命定的结果如何,都不会太差。我的小徒弟很不满地过来纠正我的说法,他说:“世界上没有命定这一说,一切都是可以靠自己改变的。”我也哈哈一笑,回复他:“既然你知道,那么为何不赶快去看书学习,扭转自己考试总倒数的命运呢?”
skbshge
第十八章 真正的超然()
据说当年菏泽神会禅师初次参访六祖惠能时,惠能问:“你从远处来,路途遥远,太辛苦了。自性禅心带来了吗?可看见本体的法性是什么呢?”
神会禅师道:“报告老师,‘我’有来去,‘自性’没有来去,本体法性,普遍法界,怎可言见,抑或不见?”
惠能大师道:“好敏利的词句。”接着他的拄杖就打了下来。
神会并不退缩,反问:“老师坐禅时,是见或不见?”
惠能并没有马上回答神会的问题,而是先用拄杖打了他三下,说:“我打你,是痛或不痛?”
神会回答说:“感觉痛,但又不痛。”
惠能于是就顺着他的口气说:“我坐禅是见,也不见。”
神会便又追问道:“为什么是见,又不见呢?恳请禅师开示我!”
惠能遂开示道:“我见,是因为常见自己的过错;我不见,是因为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所以是见,又是不见。至于你,如果是不痛的话,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没有知觉;如果是痛的话,那么你便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心。我要告诉你,见与不见都是两边的执着,痛和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你连自性都摸不清楚,居然还说无来无去?”神会听后,大为惭愧,立刻向惠能大师行礼。
后来,惠能大师要圆寂时,每一个弟子都放声大哭,唯独神会默默不语,也不哭泣。惠能说:“为什么你们要哭呢?我很清楚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如果我对自己一无所知,如何能教化、开示你们?只有神会一人超越了善恶的观念,达到了毁誉不动、哀乐不生的境界。你们大家要切记,法性是不会生灭去来的。”
真正的超然境地,便是超越了现象,超越了觉知,而达到宠辱皆忘的境界。那么如何超越呢?我不是教大家都去念佛经,而是告诉大家,放下你心中的成见和固执,才能发挥出内心的正能量。超然物外者不仅活得开心自由,而且更容易取得成功,唯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力量。
skbshge
第十九章 运用你的禅心()
从前有位奕尚禅师,某天他从禅定中起来时,听到寺院里传来悠扬的钟声。奕尚禅师专注地聆听后,便问身边的弟子:“今早负责敲钟的人是谁呢?”
弟子说:“是位刚来参学不久的小和尚。”
奕尚禅师把这小和尚叫过来,问:“今天早晨你敲钟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敲的呢?”
小和尚很恭敬地说:“其实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就是为敲钟而敲钟的啊。”
奕尚禅师说:“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有什么念头,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和以往的大不相同,这钟声响亮而清净,只有心地纯正、真诚向善的人才能敲出这样的钟声。”
小和尚略一思索后说:“弟子尚未到这里参学时,师父对我说,打钟时要想到钟即是佛,因此必须要用敬钟如佛的禅心和清净心来敲钟,如果不能用虔诚之心来敲钟,那也算不得是个称职的出家人了。”
奕尚禅师听后再三叮嘱道:“以后你处理其他事情时,也要用这样的禅心去做。能一生保持今天这样的禅心,你必定会成为不一般的人。”
这个小和尚从那时候起,就养成了真诚而恭敬的习惯,不论是清晨敲钟还是处理其他事务,他都谨记奕尚禅师的教导,保持着一颗禅心,这小和尚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森田悟由禅师。
有恭敬心的人能成功,有清净心的人能成功,因为他们把禅心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而我的小徒弟呢,他总是问我,为何自己天天学习却没有好成绩。我就对他说,你以后读书时也多用你的恭敬心、清净心去做吧!
skbshge
第二十章 修养佛性()
唐代有位禅师名叫道林,他居住在浙江绍兴东南郊秦望山中的古宋枝上,终日与鸟鹊为邻,因此人们称他为“鸟巢和尚”。他有一个弟子叫会通,有一天,会通向他告辞。
禅师问:“你要到哪儿去?”
会通回答:“我为寻求佛法而出家,拜您为师。但是您从不给我说法,如今我要到其他地方学佛法去。”
道林禅师说:“若是佛法,我这里也有一点儿。”
会通马上就问:“您的佛法是什么?”
这时候,禅师从衣服上拈出一根纱絮,轻轻地吹向会通,会通立即醒悟了,不再求奔他方。这就是“布毛示法”的故事。
鸟巢禅师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具备佛性,这就好比衣服上都有纱絮一样。你不需要东跑西颠地到处求学问道,但只观察自己的内心,熄灭心内的烦恼,这就是悟道了。
但是,我们看到在生活中,许多人都被繁冗的事务所累。他们到处驰走寻求,就是忘记了自己造作出的烦恼,熄灭烦恼也需要靠着自己。真可谓是骑着驴子还找驴,失落了自我之后,还要通过智者的点拨才能明白事理,而不能明白事理的,又岂止万千呢!
skbshge
第二十一章 美好的人生总需要沉淀()
有个人生失意、事业失败的年轻人对释圆禅师说:“像我这样的人,活着也是苟且偷生,这有什么意思啊?还是让我去死吧。”
释圆禅师听后,什么也没说,只是吩咐小和尚:“这位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吧。”小和尚很快送来一壶温水,禅师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中,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说:“您请用茶,暖暖身子吧!”
年轻人呷了两口茶,摇着头说:“这是什么茶啊?一点儿茶香也没有。”
禅师笑着说:“这可是我们这里的名茶啊,怎么会没有茶香呢?”接着,禅师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很快地,沸水送来了,禅师又取一个杯子,撒了把茶叶放进去,朝杯子里倒了些沸水。只见茶叶在杯中上下沉浮,一丝轻微的茶香袅袅飘来。
年轻人禁不住要去端那个杯子,禅师说:“施主稍等!”说着就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些沸水。年轻人俯首再看杯子,见那些茶叶沉沉浮浮,一缕更浓的茶香在禅房里弥漫。释圆禅师这样注了五次水,那一杯茶水竟然沁得满屋清香!
“茶叶因为沸水才释放了内含的清香。而我们的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焕发出人生的幽香。施主,可别想着死,珍惜生命吧!”释圆禅师说。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呢?这话说起来很轻巧,可真正坚持下去,却非得有大无畏之心才可以。所以,如果你感觉到生活给了你伤痛,那么恭喜你,你正在走向成功!
skbshge
第二十二章 自我是什么()
寺院里有一个小和尚,向自己的师父请教书法,说到这里真寒心,我的小徒弟就没这么刻苦学习,悲了个摧哟!
师父看到小徒弟学习上进,自然非常喜欢(换了我,我也喜欢啊),并且还加以勉励,说:“你要学习书法那很好,你就首先学写一个字,如何?你就写‘我’这个字吧。”
老和尚把前辈名家所书的“我”字写了几个,交给小和尚,叫小和尚照着去练,每天多练习几遍。小和尚接受了师父的指教,就照着师父写的字帖,练习了整整一上午,也不知道写了多少个“我”。最后,他挑出自己最满意的几幅字交给师父,请师父批评指教。
师父看了小和尚写的“我”字后说:“写得有些潦草,回去接着练习吧。”
小和尚听从师父的话,回到自己房间,开始废寝忘食地练习。练了一个星期后,他又挑选了自己最满意的几个“我”字送给师父看。师父看完以后就说:“太飘浮,还需要接着练啊!”
小和尚听了,觉得要把这个字练好很不容易,就更加发奋地练这个“我”字。一年工夫下来,他把自己写的“我”字送到师父跟前。师父看后,就说:“你下了不小功夫,可惜还是没有找到‘我’字的要领。还得继续练!”
小和尚得到师父的鼓励,而且也进一步知道写“我”字原来还有什么要领。这一天,他开始一笔一画地琢磨,看怎么样才能把“我”字写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他再拿了自己写的一个“我”字送给师父看。师父一看,拍着小和尚的肩膀说:“这字写得很好!你找到自我了,恭喜你!”
小和尚在师父的指教之下,知道了“我”是怎么一回事,“自我”是怎么一回事,当然他也明白了,“我”是世间最难把握的了。有些人的自我,完全是在模仿别人,活不出真实的自我。而有些人的自我,则打破了一切条条框框,跨越了一切障碍,最终,他们成为了世间第一等快乐幸福的人。
skbshge
第二十三章 众生需要的船()
乾隆下江南时,某一天他看着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便问金山寺住持说:“扬子江一天里有几艘船经过?”
住持语调诙谐地说:“不多不少,只有两艘船。”
乾隆急切地问:“经过的船不是很多吗?怎么只有两艘呢?”
住持指着江心说:“陛下您有所不知,虽然经过的船很多,可是哪一艘船不是为了名和利而过往呢?”
乾隆似乎有感而发,说:“真是可惜呀!众生最需要的船,却没有人开。”
那么,众生最需要的是什么船呢?住持说:“众生最需要的就是承载着智慧和慈悲的船。众生渴望着爱,但世间最缺少的也是爱。”
小徒弟问我:“师父啊,为何现在人间是一片爱的荒漠呢?”
我戳了一下他的小脑壳(当然是很轻很轻的了),告诉他:“谁说世间是爱的荒漠?那是因为你心中无爱。为何我看到的人间就是充满爱的乐园呢?”
skbshge
第二十四章 我在哪里()
从前有个无根禅师,他在入定三天之后,被寺院里的人误以为已经圆寂了,于是大家就把他的身体火化了。过了几天,无根禅师的神识出定,但是却找不到他的身体,就悲惨地叫喊:“我呢?我在哪里呢?”众僧人为了安抚无根禅师,就找来妙空禅师,希望他能帮忙。
夜深时,找身体的无根禅师又来了,他很悲伤地说:“我呢?我到哪里去了啊?”
妙空禅师很安详地答道:“你在泥土里。”
无根禅师钻进泥土,东找西找,找了很久,却没有找到,便很悲伤地说:“土里面没有我啊!”
妙空禅师说:“那你可能是在虚空中,你到虚空中找找看吧。”
无根禅师进入虚空中寻找了很久,仍然凄切地说:“虚空里也没有我,我究竟在哪里啊?”
妙空禅师指着水桶说:“大概在水里吧,你再去找找看!”
无根禅师进入水中,不久,又哀伤地说:“我在哪里呢?水里也没有啊!”
妙空禅师指着火盆说:“你在火里面。”
无根禅师进入火中,但仍然很失望地出来了。
这时妙空禅师对无根禅师说:“你能够入土、下水,也能进入熊熊火中,更能自由自在地出入虚空,你还要那个浑身肮脏、处处不自由的空壳子做什么啊?”无根禅师听了之后,豁然省悟,再也不吵闹找“我”了。
我们的这个形体自然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真正无拘无束的还是我们的心灵世界啊。不自由的人总是关注肉体和各种欲望,忘记了自己的精神本该是自由而快乐的。如果我们走不出自己的欲望世界,那必定会过着满是束缚的生活,这又有什么乐趣呢?
skbshge
第二十五章 人性从何来()
我听我师父讲,从前五台山上有个老和尚,收了个五岁男童做沙弥。五台山很高,师徒二人在山顶上修行,从不下山。十几年后,有一天,老和尚带着刚成年的沙弥下山观光。因长期离群索居,沙弥见了牛羊都不认识,老和尚指着这些告诉徒弟:“这叫牛,可以耕田;这叫马,人可以骑;这叫鸡和狗,一个可以报晓,一个可以守门。”
沙弥觉得新鲜,一会儿有个少女走过来,沙弥惊问道:“这又是什么?”老和尚怕他动了凡心,很严肃地说:“这叫老虎,人要是接近她,就会被咬死,尸骨都不存在了。”
晚上回到寺院,老和尚问沙弥:“你今天在山下所见的东西,现在还有哪些是在心头念想的?”
沙弥回答说:“别的都不想,只是想那吃人的老虎。”
人性从何处生?人性是从天理所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出家人所领悟的美好,并不是世俗中所说的女子之美。对于有境界的人来说,女子之美可爱,但智慧慈悲之美更是难得。
skbshge
第二十六章 生活本美好,何须庸人自扰()
有个僧人,在苦苦寻觅开悟之道多年后却一无所得。这天他路过酒楼,正巧鞋带开了,他在整理鞋带时,偶然听到楼上有歌女唱“你既无心我也休”,于是刹那之间恍然大悟。这个僧人也因此而自称为“歌楼和尚”。
“你既无心我也休”,本是歌女对负心人的责问,对自己的安慰。但唱者无心,听者留意,求道多年都没有成就的和尚听到后却有另一番滋味。
在这个出家人看来,所谓“你”就意味着内心无数的烦恼,看起来汹涌澎湃,实际上虚幻不实,而且变化无常,所以说,根本就是“无心”嘛。既然烦恼是虚幻,那么又何必苦苦寻求去除烦恼的方法呢?
只要我们有所经历,就难免会在心头留下一些过往的记忆,只有庸人才会因为这些过往的记忆而吃不下、睡不着。而聪明人是怎么做的呢?聪明人只把过往当过去。他们知道,不是某人某事让自己烦恼,而是自己一旦想不开,就会用某人某事来使自己烦恼,而一旦自己不在乎,那谁还能扰乱自己内心的清静呢?
skbshge
第二十七章 重视自己()
从前,某座寺院里新来了个小和尚,他开心地跑去见方丈,诚恳地说:“我初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师父支使我去做些事情吧。”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一下寺里的其他僧人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他说:“师父啊,寺里的各位僧人我都认识了,下面我干什么呢?”
方丈笑着说:“肯定还有遗漏的,你接着去了解吧。”
三天过后,小和尚再次来见老方丈,十分有把握地说:“师父,寺里的所有僧人我都认识了,我想做点儿事。”
方丈仍然一笑,说:“还有一个人,你还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呢。”
小和尚走出方丈的禅房,他搞不清楚师父话里的意思。他一遍遍地琢磨着方丈的这句话,始终想不明白老方丈要他认识的那个人是谁。
过了好几天,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打水时忽然望见了水中自己的倒影,他再一想到老方丈的话,顿时领悟到了方丈话中的道理,忙跑去见方丈,原来,老方丈让他认识的那个人正是他自己呀!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这人离你最近也最远,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