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奶牛养殖技术问答-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skbshge
94。 怎样给奶牛干奶?()
干奶就是人为地使泌乳母牛停止泌乳的过程,是提高母牛生产性能的重要措施。主要有3种方法。
(1)传统方法(也叫逐渐停奶法或保守方法)
主要采取釜底抽薪结合硬性改变工作日程方法。开始干奶时,先从日粮中减少或停喂精料、多汁料、糟渣类料和青饲料,日粮以粗饲料为主,并控制饮水,打乱母牛生活规律,如打乱挤奶次序、减少挤奶次数、隔日挤奶等,待日产奶量降至2。5千克以下时停奶。整个过程需10~15天。
这种干奶方法是把供给的营养基础降低,再加上打乱生活规律实现的,高产牛此时可降解体组织维持产奶,故对母牛损害较大,且日粮结构改变会使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影响胎儿的发育,*炎的发病率并不一定低。
(2)改良方法(快速停奶法)
快速停奶法是在传统方法基础上的改进型,在不减精料或少减精料的情况下,停喂多汁料、糟渣、青草等,用品质差的干草代替优质干草,不控制饮水,主要靠打乱生活规律达到抑制乳腺分泌活动,最后达到干奶目的,整个过程持续5~7 天。所采取的措施同传统方法,但强度较低,目前正在广泛应用。
(3)骤然停奶法
母牛到停奶之日,首先将*彻底按摩几次,机器挤完后再按摩*几遍,手工将*中的奶挤干净,特别注意不能让*管的牛奶回流到*里,最后将每个*洗净,消毒后,用干奶药物通过*孔将之注入*,再用碘酊消毒*,转群进入干奶牛舍内。要经常观察*变化、厩舍和运动场的卫生状况,以减少感染*炎的机会;且发现*红肿、发热、发亮等异常现象,应立即治疗。
skbshge
95。 干奶牛怎样保胎?()
干奶牛同时也处于妊娠的最后2 个月,防止母牛流产是干奶母牛饲养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第一,禁止饲喂腐败发霉变质的饲料,发霉的饲料、尤其是玉米发霉产生玉米赤霉烯醇,此物质有类似于雌激素的功能,能引起流产。
第二,禁止饲喂冰冻的饲草饲料(冬季泡料或者饲喂青贮饲料等引起)。
第三,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止机械性流产,如狂奔、跳跃、急转弯和角斗。
第四,冬季饮水水温应在10℃以上,不饮冰冻的水,最好自由饮不结冰的水。
第五,母牛妊娠期皮肤代谢旺盛,易生皮垢,因而要加强刷拭,避免蹭栏杆等引起流产。
skbshge
96。 怎样减少围产期疾病?()
母牛的围产期是指产前15天至产后15天这段时间。按照奶牛泌乳周期的划分,产前15天属于干奶后期,产后15天属于泌乳早期或产后(恢复)期,但由于关系到母牛分娩状况、产后健康、生产性能和发情等,特别提出围产期这个概念。
母牛围产期疾病占整个泌乳期疾病数量的80%多,且围产期疾病多由干奶期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因此,从干奶期饲养管理着手解决围产期疾病才是根本途径。
围产期疾病按照分类可分为代谢病、产科及生殖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其中代谢病居多,主要有产后瘫痪(乳热症)、酮病、青草抽搐搦(低血镁症)、肥胖综合征、*水肿等,产科及生殖疾病包括难产、胎衣滞留、*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有真胃移位,还有*炎等,其诊疗方法详见第九章。
(1)使用干奶牛精料补充料是减少围产期疾病的物质条件
我们知道,产后瘫痪是低血钙症,与钙的缺乏、钙磷比例失调或者维生素D缺乏有关,酮病与日粮能量不足、产前肥胖有关,青草抽搐搦与缺乏镁有关,*水肿与高能量和高钙、高钾有关,胎衣滞留与缺乏硒和维生素E有关等。干奶牛精料补充料是专门针对这些情况而设计的精料,可以从源头上避免营养缺乏症,提高奶牛免疫力。因此,使用干奶牛精料补充料是减少围产期疾病的物质条件。
(2)掌握适当的日粮精粗比
日粮精粗比是指精料补充料和粗饲料以干物质为基础分别占日粮的百分比,一般在产前2 周控制在20~25 ∶ 75~80,即精料补充料应控制在25%以下,这对防止真胃移位是重要的。
(3)加强干奶期母牛的运动
萎缩的*和充足的营养是干奶期母牛运动量加大的有利条件,其作用详见“干奶期的母牛管理重点”一问。
(4)防止母牛流产
母牛流产一般伴随胎衣滞留,影响母牛产后发情及配种等,详见“干奶母牛怎样保胎”一问。
(5)注意牛体卫生和环境卫生
这是防治*炎的前提,详见“*炎的病因、表现症状及预防措施”一问。
(6)控制体况
使母牛达到合适的体况。
skbshge
97。 干奶期奶牛的管理重点是什么?()
干奶期奶牛的管理重点除防止流产外,还有以下内容:
第一,加强户外运动,一方面能促进肌肉收缩,防止难产和胎衣滞留,减少肢蹄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多晒太阳可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以防止产后瘫痪的发生。
第二,处于干奶期的母牛最好单独组群,饲养在干奶牛舍。干奶牛舍应靠近产房。
第三,加强干奶牛舍及运动场的环境卫生,有利于防止*炎的发生。
第四,产前2周转入产房,习惯环境。保持产房内清洁,进入产房前刷拭牛体,产房门前须有消毒池,产房内铺有柔软垫草,经常更换并消毒。
skbshge
98。 泌乳奶牛分娩前后护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临近产期的奶牛行动不便,这期间奶牛消化器官受到日益庞大的胎胞挤压,有效容量减少,胃肠正常蠕动受到影响,消化力下降,应给予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易于消化的饲料。产前15天,最好将母牛移入产房,由专人饲养和看护,并准备接产工作。母牛分娩前*发育迅速,体积增加,腺体充实,*膨胀;*在分娩前1周开始逐渐松弛、肿大、充血,*表面皱纹逐渐展开;在分娩前1~2天阴门有透明黏液流出;分娩前1~2周骨盆韧带开始软化,产前12~36小时荐坐韧带后缘变得非常松软,尾根两侧凹陷;临产前母牛表现不安,常回顾腹部,后蹄抬起碰腹部,排粪、尿次数增多,每次排出量少,食欲减退或停止。上述征兆是母牛分娩前的一般表现。
正常分娩母牛可将胎儿顺利产出,不需人工辅助,但对初产母牛、胎位异常及分娩过程较长的母牛要及时助产,以保母牛及胎儿安全。
母牛产犊后应喂给温水,水中加入一小撮盐(10~20克)和一把麸皮,以提高水的滋味,诱牛多饮,防止母牛分娩时体内损失大量水分腹内压突然下降和血液集中到内脏产生“临时性贫血”。
母牛产后易发生胎衣不下、食滞、*炎和乳热症等症,应经常观察,发现病牛,及时请兽医治疗。
skbshge
99。 泌乳母牛的泌乳期怎样划分?()
在305天的泌乳期中,奶牛的产奶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将泌乳期进行科学划分,以便能根据这些变化规律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目前国外通常划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即泌乳早期,从产犊开始至第十周末;泌乳中期,从产后第十一周至第二十周末;泌乳后期,从产后第二十一周至干奶。
另外一种划分方法是分为4 个阶段,母牛产后2 周内为产后(恢复)期,也就是离开产房之前的一段时间,之后泌乳量逐渐增加,一直到泌乳高峰为止,这是升乳期,随着高峰期过后,产奶量下降,下降幅度在7%以下时,是平稳期,最后剩余的是降乳期。
skbshge
100。 怎样分析奶牛的泌乳曲线?()
奶牛的泌乳曲线是从母牛产犊后开始的一个生产周期中,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产奶量为纵坐标,反映泌乳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在整个生产周期中泌乳量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是分析奶牛的泌乳曲线的基础。从泌乳曲线可以分析的内容有:奶牛群体育种工作的基础、奶牛日粮配制情况、饲养管理情况等。分析泌乳曲线的目的是发现问题,避免这些问题的持续存在,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牛场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泌乳曲线必须在大量数据积累的基础上才可以分析,实行DHI的牛场可根据每月1次测定的产量数据为基础,中小型牛场根据每天实际的挤奶量数据为基础。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不同胎次分别建立泌乳曲线,如所有头胎牛、二胎牛和所有二胎以上牛的泌乳曲线。在分析泌乳曲线时,从曲线的波动程度、不同胎次产奶量、不同胎次高峰产奶量数值大小、到达高峰产奶量的时间做比较分析。
(1)奶牛群体育种工作的基础的分析
从不同年度的所有头胎牛产奶量或和其他牛场头胎牛产奶量做比较可以判断分析。国内第一胎产原奶量达到6000千克以上一般可以表明育种工作扎实。
(2)不同胎次到达高峰产奶量的时间分析
不同胎次牛到达泌乳高峰的时间以第一胎最晚,一般在产后90~120 天,第二胎以及二胎以上一般在70~86 天。如果泌乳高峰提前到来,一般预示母牛出现产后能量负平衡,无法维持泌乳量的持续上升,使泌乳高峰提前到来。可以从提高日粮能量浓度入手解决。如用人工种植牧草代替秸秆、精料补充料使用过瘤胃脂肪等。
(3)不同胎次的泌乳高峰值的分析
一般以第一胎次的泌乳高峰值为基数,来分析第二胎、第三胎、第四胎等的泌乳高峰值。第二胎到第五胎的高峰值应分别为第一胎的1。37、1。511、1。575和1。589倍。如果泌乳高峰提前到来,则泌乳高峰值也必然达不到预期产量,否则应为正常。
(4)因牛而异综合评判
由于上述的泌乳曲线是以群体为基础所做的分析,很难分析出饲养管理、疾病、季节等对泌乳量的影响。如果以某一个体牛某一胎次的泌乳曲线做分析,须根据曲线的平滑程度做出判断,以典型曲线为模板,如曲线出现波动时,则为异常。根据出现的自然月份(如盛夏热应激或者大风降温引起)、泌乳月(产后70 天泌乳前期的问题)、波动程度(疾病、换料或换饲养员等)综合评判。以某一个体牛连续几个胎次的泌乳曲线做分析,除对不同胎次到达高峰产奶量的时间和不同胎次的泌乳高峰值分析外,还可以对不同年度饲养管理情况、疾病防控、饲草料供应情况做分析。
通过对泌乳曲线的分析,可以直观地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问题着手,找到解决的途径以期改进,这就是管理出效益的真谛。
skbshge
101。 如何减缓产后母牛的营养负平衡?()
奶牛的产奶性能越高,产后的营养负平衡越严重,这就意味着内分泌必须调整,使体内更多的体脂肪被动用,当体脂肪动用过量,血液中酮体超过一定量时,就会发生酮病,轻度的酮病使奶牛泌乳量减少,中度时出现自动干奶,重度时危及奶牛生命,人们应对严重的营养负平衡的一般措施通常是增加精料补充料喂量,这样会有继发性代谢病的产生(如酸中毒、蹄叶炎等),这是因为代谢疾病的产生使高产奶牛被淘汰的原因。营养负平衡导致高产奶牛更多的体脂被消耗,高产的潜力消耗殆尽,产奶高峰得不到维持,这是因为生产性能降低被淘汰的原因。当体脂肪的体重下降到一定程度(一般认为体脂肪低于8。6%,体重下降20%左右)时,发情周期自动终止,卵巢静止,这样产后发情率和妊娠率(有时可以勉强妊娠)下降,这是因为繁殖性能降低被淘汰的原因。
所有能够减缓产后母牛营养负平衡的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高产奶牛的利用年限,其根本措施如下。
(1)使用保护性脂肪
由于瘤胃微生物的存在,只有过瘤胃脂肪可以在不改变精粗比的情况下,能满足高产奶牛高产性能及维持正常体况的能量需求,不但能缓解负平衡带来的酮病和继发性代谢病的产生,而且保护性脂肪中的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是合成前列腺素和孕酮的前体物质,对奶牛的繁殖具有重要的影响。
(2)使用瘤胃缓冲剂
可平衡瘤胃的pH,避免酸中毒引起的蹄病和肝脏疾病。
(3)使用抗应激添加剂
当泌乳高峰期正值寒冬和酷暑时,冷、热应激会使营养负平衡雪上加霜,高产奶牛被淘汰概率加大。
(4)科学加工饲料
精料补充料通过膨化、制粒,粗料的复合氨化,使用全混合日粮等,不仅能提高采食量,还可以提高日粮的消化率,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负平衡,降低高产奶牛被淘汰的比例。
skbshge
102。 怎样减少高产奶牛蹄病的发生?()
奶牛蹄病较多的原因是奶牛体重相对比较大,故蹄部所受的压强较大;集约化饲养管理程度高,有效运动量不足,运动量不足使蹄底磨损不充分;各种应激(营养应激、热应激、运输应激等)降低了对各种感染和损伤的抵抗力;奶牛的生产效率最高,容易出现代谢性疾病。
奶牛蹄病发生的特点是:后蹄的发病率相对高于前蹄,淘汰率高,高温、雨季发病率高。
蹄病的发生率根据不同国家、地区、奶牛品种、胎次、营养状况、饲养管理措施、饲养方式等的不同而异。
蹄病带来的损失主要来自3 个方面:其一是产奶量下降,一般为10%以上。其二是过早淘汰,缩短了奶牛的利用年限,使饲养成本增加。其三是增加了额外的医疗费用。
奶牛蹄病重在预防,防治结合,预防不仅节约开支,也最可靠,带来的综合效益最高。虽然各地气候、地理环境、卫生条件和日粮组成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蹄病种类和发病率也各不相同,但只要从下述方面着手,能显著降低发病率。
(1)科学设计奶牛场与奶牛舍
奶牛场场址应选择在地势高、干燥、排水良好的地方,这是保证奶牛大环境干燥、减少蹄病发生的基础;奶牛的运动场面积应达到规定的最低值,才能使蹄甲得到正常的磨损,土质运动场能极大减少对蹄底的反弹力,对保护和维持蹄部的缓冲功能至关重要,而水泥或混凝土的运动场除不能有效减缓反弹力外,其透水、排气和吸热性能都不及泥土,会加重蹄病发生,中间高四周低的运动场能及时有效排出污水,保持运动场的干燥,合理的运动场能使奶牛的躺卧、休息和反刍时间得到保证;一些自由牛床设计不科学,如起卧空间、起卧的缓冲空间和垫料不足,自由牛床过高,分隔栏管过多等。
(2)提供全价配合饲料是减少蹄病的物质条件
营养物质是使蹄子保持正常生长速率和使蹄壳保持正常硬度的物质条件,从而奠定蹄部健康的基础。蹄部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和胱氨酸、一些脂肪酸、生物素、钙、铜和锌等。因此,对于高产奶牛,要注意补充必需氨基酸,对于一般奶牛更要注意保持日粮合适的氮硫比,以使瘤胃微生物能合成正常数量的含硫氨基酸;生物素在生产实践中往往被忽视,凡是蹄病发生率较多的牛场、地区等,还应注意添加生物素,添加剂预混料一般都包含生物素、铜和锌等物质,许多微量元素使用硫酸盐,可同时补充硫。因此,通过使用添加剂预混料,基本可达到完善日粮营养物质的目的。
(3)强化管理措施
蹄是重要的运动器官,与其他器官一样,有其共同的和独特的生长发育规律,有些蹄病是不可避免的,建立并实行行之有效的蹄的保健程序能极大地减少蹄子疾病的发生率,同样可降低对生产性能的影响,这些措施包括注意牛体和环境卫生、修蹄、蹄浴和护蹄。
①搞好环境卫生 保持运动场和奶牛舍的清洁、干燥,对预防蹄病非常重要。奶牛运动场上的污水和泥泞可软化蹄角质,长期处于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形成粉蹄。圈舍、运动场的卫生条件较差时,尤其是排泄物中氨的浓度高时,可破坏蹄壳的角蛋白质,加剧蹄病发生。圈舍,尤其是运动场中有些尖锐异物,如炉渣、石块、尖锐金属物,会造成蹄底的损伤,尤其是当上述3种因子同时出现时,蹄病会迅速增加。
②修蹄 修蹄是指利用刀、剪、锯、锉或修蹄器等器械,以外科手术方法使蹄的形状、大小和角度等得到恢复,并最终使其生理功能得到恢复的一种技术。修蹄可以使蹄底保持平整,均匀负重,保持蹄甲生长和磨损的平衡,维持肢蹄正常姿势,避免引起异常姿势而导致蹄病。修蹄为现代奶牛生产中奶牛场保护肢蹄健康的一种极其主要的技术措施,修蹄一般每年实行2次,做到及时和长度合理。
③蹄浴 蹄浴也是蹄底保健的重要措施,是指用一定浓度的消毒药液处理牛蹄,借以达到预防、改善或治疗蹄病的一种经常性的卫生措施。蹄浴不仅可预防和治疗感染性蹄病,而且可增加蹄质硬度。蹄浴一般用4%硫酸铜溶液,此溶液刺激性小,价格低廉,无异味,对奶牛护蹄效果良好。蹄浴一般不在干燥和寒冷季节进行,每周1 次,连续6~8 周,必要时,可长期使用。
④护蹄 在实行正常修蹄程序的同时,还要实施经常性护蹄措施,以保证肢蹄健康,防止蹄变形和蹄病的发生。
(4)加强选种和育种工作
在生产实践中,奶牛场可通过淘汰有明显肢蹄缺陷,特别是淘汰那些蹄变形严重、经常发生蹄病的奶牛及其后代,可以使牛群的肢蹄状况大大得到改善。育种工作者则尤其要注意种公牛的选择。
(5)减少疾病因素和其他因素诱发蹄病的发生
酸中毒是引起蹄叶炎的直接原因,预防酸中毒可从源头杜绝该病的发生。许多疾病可引起继发性蹄病,如胎衣滞留、*炎、*内膜炎、酮病等使奶牛体质变差,继发蹄病。
高产奶牛、奶牛在应激、产后初期等情况下,抵抗力下降,使蹄病发生概率增加。
skbshge
103。 使用全混合日粮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
全混合日粮是以散放牛舍饲养方式(母牛不固定牛舍、不固定槽位)为基础的饲养技术,是我国国内近几年规模化、集约化牛场正在推广的生产技术,它是根据牛群对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的营养需要,将粗饲料(青贮、干草、秸秆等)、精料和各种预混料进行充分混合,将其中的水分调整到45%左右而饲喂的日粮。我国过去传统的饲喂方式多为精、粗饲料分开饲喂,这种方式的最大缺点是易造成奶牛的干物质摄取量偏少(即吃不饱),并且由于奶牛个体间对精、粗饲料的嗜好性差异很大,使奶牛所采食饲料中的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比例(即精粗比)不易控制,一般都是*料过多,引起一些代谢疾病,也不太适应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发展。
使用全混合日粮时,首先把牛群分成若干组,如高产组、中产组、低产组、干奶组、围产期组、青年牛组、育成牛组、犊牛组,根据各组营养需要特点配制日粮,优点是易于控制日粮的营养水平,提高奶牛的采食量;防止过量采*料,防止饲料突变,保持瘤胃内环境稳定,有效防止消化系统功能紊乱,防止代谢病;可以把奶牛不太喜欢吃的当地大宗饲料混入其中使其逐渐适应,因而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当地尚未利用的饲料资源;可进行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可保证稳定的饲料结构,饲料混合均匀,防止挑食;有利于纤维素的降解,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有利于发挥奶牛的高生产性能,提高其繁殖率,同时保证后备母牛适时开产;能分群、分期合理饲喂,根据泌乳期各阶段、产量、体况、年龄、体重分别饲喂;有利于控制生产,便于生产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生产效益。一般认为可使产奶量增加5%~8%,乳脂率提高0。1%~0。2%,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减少奶牛代谢病的发生,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用全混合日粮的缺点是奶牛经常进行调群,即在产犊后由于产奶量变化大,须分别留在高产牛群、中产牛群,之后再到低产牛群,经常性调群不仅加大劳动量,而且牛每次换群后都会争斗、追逐等,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小型牛群无法使用;需要投入大量的机械成本;大型牛场使用时由于必须把牛群分成若干组,为此需要增加牛舍;原料库面积增加等。
skbshge
104。 奶牛的挤奶方式有哪些?()
挤奶分手工挤奶和机器挤奶两种。
(1)手工挤奶
手工挤奶就是以热水清洗*后,用手工在5~8 分钟以内挤尽4 个*的奶。手工挤奶有两种方法:即拳握法和滑榨法。
①拳握法 先用拇指与食指握紧*上端,使*乳池中的奶不能向上回流,然后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顺序依次握紧*,使*乳池中的奶由*孔排出。适用于*较长的奶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