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带着空间快穿-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沈凌凭自己的直觉认为小太监说的婕妤娘娘应该就是刚才站在太后身边的那个妃嫔,也就是自己救治过那个少女。
果不其然,当她被小太监领到一所宫室时,陶芙亲自从正殿出来迎接她。
“王大夫,我们又见面了。”
陶芙说这话的时候,心里存着无限的感慨。当初她被表姨夫一家送进宫里选秀时,以为这辈子都找不到机会报答沈凌的恩情了。哪知事情峰回路转,沈凌得了皇帝的亲睐,进宫来给太后和皇帝制药。她也借此机会得以跟沈凌重聚。
沈凌依着宫廷规矩,向她行了一礼,“拜见婕妤娘娘。”
陶芙温婉的笑道:“王大夫不必多礼,请坐。来人,看茶。”陶芙说这话的时候,给身边的大宫女使了个眼色。因此这话刚刚落下,大宫女就带着殿里的宫人退了个干净。
沈凌端坐不动,“婕妤娘娘叫草民来,不知所为何事?”
陶芙等大宫女给沈凌上了一杯清茶,轻手轻脚的退出去以后,方收起脸上的笑意,眉间带出一丝郁结,慢慢将右手伸了出来,“我叫王大夫来没有别的事情,只是想让王大夫您再替我诊治一回。”
沈凌听了这话,觉得她的话似乎带着某些含义,方才看了对面的陶芙一眼,在太后的慈宁宫时,她为着避嫌不敢多看对方,如今细细看来,对方的脸色有些微微苍白,几乎没有什么血色,不像是正常人该有的样子,倒像是大病初愈的样子。
她不便多说,当下拿出脉枕,开始给对方诊脉。几乎是刚碰到陶芙的脉搏,沈凌的眉毛就皱了起来。对方的右手冰凉的很,很明显是受了寒气。按理,她之前给陶芙调理过宫寒的毛病,再加上她的那个方子,对方的宫寒之症应该有好转的迹象,可是眼前的脉相却是宫寒之症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比先前还要严重的多。
“婕妤娘娘最近可是落过水?”沈凌诊完脉问了这么一句,虽是疑问的语气,但是脸上的表情却非常肯定。
陶芙慢慢叹了口气:“王大夫所料不错,两个月前,我曾不小心掉落湖中。”那次落水事件,是有人看不得她得皇帝宠爱,便买通了一个宫女,在她经过湖边时将她推下了水。好在那时是初夏时分,湖水并不冰凉,但是她终究还是着了寒气,自那以后,每次小日子来时,她的小腹便坠痛不已。
沈凌道:“我之前说过,娘娘的病最好不要碰凉水,这样方可保五年之内不再犯。如今宫寒的毛病比先前还要厉害,就不是一两针就能治好的了。”
陶芙不由有些着急,“那依王大夫的意思,我这病还能否治得好了?我之前也曾叫太医看过,他们都告诉我要好生调养,可是喝了他们的方子丝毫没有缓解。要不然,我也不会特特把您叫来为我诊治。说到底,比起宫里那些不知道背后都有谁撑腰的太医,我更相信您的医术。”陶芙情急之下,不由将真话都说了出来。
不怪陶芙着急,宫寒发作起来的疼痛虽是小事,可是因此诞育不了皇嗣才是大事。她现在总算在皇上面前有几分宠爱,更要抓紧这机会诞下一男半女,否则一旦年老色衰,宫里那几个无儿无女受尽下人欺凌的失宠妃子就是她的下场。
沈凌也知道陶芙着急的原因,她沉吟道:“这样吧,我开个方子,先给娘娘祛除体内的寒气。只是,您的身子以后再不能碰凉水了,尤其是这一两年之内。”
陶芙道:“我知道。之前的事情是我不小心,以后不会了。”那次落水以后,皇帝查清真相以后,狠狠的惩治了那个设计害她落水的妃子。太后得知此事后,许是想起自己的过往,对她生了几分怜爱之心,便常常叫她去慈宁宫作伴。现在有太后做靠山,她的日子比从前好过许多,以后有人再想对她出手就要好生掂量一番了。
沈凌也知道妃嫔的日子不好过,不过陶芙既然已经吃过一次亏,想必以后肯定能警醒一些。于是她开了一张驱寒的方子,末了又用原来的方法给陶芙扎了两针。若是搁在从前,陶芙的宫寒之症只要扎上几回便好,可是她自从那次落水以后,宫寒的毛病越发严重,单纯扎针已不能去根,还需要加上驱寒的药材,方才有治愈的可能。
临走时,沈凌又嘱咐了一些饮食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答应明天继续来给她针灸。
养生丸虽然已经制好,但是给太后新开的方子也得制成药丸,这一来二去又得需要几天时间。有这几天时间,沈凌觉得针灸几次,再配合她开的方子,应该能将陶芙的宫寒治好。
宫寒治好以后,沈凌觉得再开几副方子,陶芙若是运气好的话,便可在半年在受孕成功。
说来,她现在虽在太后和皇上面前有了些脸面,但是比起这两人,沈凌更愿意把宝压在陶芙身上。起码自己在对方最危难的时候救过她,只要对方不是那种忘恩负义之徒,自己便可借着对方的权势达成自己的心愿。
因此沈凌给陶芙治病的时候,非常尽心尽力,不仅每天过来针灸,还给对方多配了一个泡脚的方子。
等沈凌制好药丸要出宫时,陶芙还有些不舍。
第 195 章()
沈凌此番在宫里住了这么些天;等她重新将查封的药铺再开起来时;情形便变得大不同了。
她为太后制药的事情已经被有心人传播开来;因此铺子一重新开张;前来求药的人就络绎不绝。这其中不乏高门大户;甚至还有几个皇亲国戚。
沈凌早有准备;她在来京之前;就制好过一批养生丸,将其存放在空间内,以备来日所需。
不过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显不出其珍惜之处;另外养生丸又是曾经奉给太后和皇帝的药丸,若是卖的既便宜又多,显不出皇家人的尊贵;若是有人趁此机会在那两位面前嚼一下舌根;事情就不美了。
沈凌便秉着奇货可居的原则,只说养生丸所需药材比较多;大概一个月才能制成;要他们一个月后再来。
一个月的时间;众人还是等得的;于是来药铺这边要养生丸的人就少了许多。多起来的是则是找沈凌看病的人;这些人大半都是权贵世家,见沈凌的名气已经传到了宫里;正好家里有太医们都看不好的病人,便找到了这里。
沈凌让伙计做了个册子;凡是请她出诊的;现在册子上登记一下,按照登记的时间先后,她依次上门问诊。
不过在给这些权贵世家看病之前,沈凌先去了一趟于御史家里。这个于御史就是第一个上折子参徐太医的于文龙御史。
说来沈凌从前并未听过这位于御史的名号,也不记得自己是否给他看过病。毕竟每天找她看病的人不少,她不能将每个病人都记住。
但是于御史却是记得她的,沈凌一登门,于御史马上就让人将她请到了会客的厅室。
那厅室前面有一个小天井,种着一棵老梅树,周围摆着几盆花卉,布置的倒是有几分清雅,就是房子太窄小了一些。看来这位于御史应该是个清官。
沈凌见到于御史本人的时候,更加断定了自己的猜测。于御史穿着一袭直裰,那直裰原本是蓝色的,因为洗的次数太多,便成了浅蓝色,袖口处还有些破损。
“于大人。”沈凌恭恭敬敬的给对方请了个安,她此次被徐太医陷害,虽有自救的办法,但是若无于御史的帮忙,事情后来也不会发展的那样顺利。因此她对于御史非常感激。
“王大夫快快请起。”于御史看见她非常高兴,“听说你名下的药铺已经重新开张,可惜我一时不得闲暇,不能亲去捧场。”
“于大人言重了,若是没有您的那一次弹劾,此番我只怕还闲在家中。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王大夫太客气了,你治好了家母的顽疾,我才真是感激不尽。”
两人在门口寒暄了好一会儿,于御史才将沈凌让进那间小小的厅室。厅室里摆着书架书桌,看来平日若无客人,这里就是于御史的书房。
沈凌等小丫鬟上过茶,方才将谢礼拿出来,是一只不大的瓷瓶。
“这里面是二十粒新制的养生丸,于大人先让老夫人吃着,过几天我再着人给府上送来几瓶。”
于御史虽然清贫但并不孤陋寡闻,养生丸的大名他也是听过的。知道这时正是千金难求的时候,沈凌肯在这个时候送给他一瓶养生丸,可见感激之情。
他忙摆摆手,“这怎么敢当?”
沈凌道:“大人不用客气。这养生丸所需的药材并不珍贵,就是炮制手法有些繁琐而已。再说大人帮了我那么大忙,我送些东西也是应该的。若是大人不收,以后我怎么好意思常来?”
这最后一句话说到了于御史心里,他对沈凌的医术人品都非常欣赏,很想交她这个朋友,所以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收下了药丸。
沈凌就道:“这药丸别的不敢说,调理脾胃却有一套。不只老夫人可以吃,小孩子若是有些积食或是胃口不开,也可以吃上几粒,有利无害。”
沈凌将养生丸送到,又说了用法以后,便跟于御史告辞。
于御史却不肯放人,他今日休沐在家,妻儿和老母都去城郊上香去了。正觉得独自一人吃饭有些孤寂,便竭力挽留沈凌吃了午饭再走。
沈凌推辞不过,便留在于御史家吃饭。
于家的饭菜极其简单,只有三道菜,凉拌王瓜,红烧茄子,肉丝炒豆角。全都是用应季的蔬菜做的,味道还好,看来于家的厨子厨艺还不错。
饭后,沈凌又与于御史闲聊了一会儿,方回到药铺。
药铺的登记薄上早已密密麻麻写满了一页纸。沈凌粗粗扫了一眼,找她看病的权贵世家有好几个,有大长公主府,也有皇后的娘家永顺侯府。沈凌按着顺序,先去了大长公主府。
大长公主是先帝最小的一个妹妹,不过其母出身并不高,加上大长公主未出嫁时在宫里也并不得宠,所以驸马爷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勋贵子弟。
论起来,大长公主府还比不得皇后的娘家永顺侯府在京城的地位。
不过沈凌眼光放得长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事她见的太多,保不齐有一天大长公主府能一飞冲天呢!
沈凌到得大长公主府的时候,大长公主刚刚在儿子儿媳劝说下用了点饭,就又去了清梧院。清梧院里住的是大长公主的嫡长孙清哥,清哥几天前睡觉的时候贪凉开了窗户,第二天起来时便发起了烧。
初时,府里请来了王太医为清哥问诊,两剂药下去,烧便退下去了。哪知过不到一天,清哥就又烧了起来,如此反反复复好几天,病情始终不见好转。
大长公主担忧孙子,听说沈凌医术不错,便动了让沈凌给孙子看病的念头。
如今听说那位王大夫来了,大长公主马上就派人将沈凌接到了清梧院这里。
清梧院既带了一个梧字,院子里自然种了不少梧桐。当时正好是炎炎夏日,院中几棵大梧桐树枝繁叶茂,将日头遮去了一大半,因此这院中清凉的很。
沈凌在花厅时,就已从管家那里得知患病的是大长公主膝下只有九岁的嫡长孙清哥,如今再见到这院中的几棵梧桐,她便微微皱起了眉头,不着痕迹的打量了一下院子的风水。
小丫鬟打起上房的帘子时,沈凌已经隐去了脸上的表情,平静的跟着小丫鬟去了最东首的卧室。
大长公主连带她的儿子儿媳听得动静,忙转过头来,就见一个穿着深青色衣裳的人朝他们施了一礼。
大长公主抬了抬手,“王大夫不用多礼,还是先来看看我这孙儿吧!”
沈凌上得前来,就见雕漆床上的男童乖巧的躺在那里,她试着伸手摸了摸男童的额头,滚烫的很。再一把脉,明显是受了风寒,而且寒气已经进入到了体内。
沈凌收起脉枕,听管家说这个名叫清哥的男童已经烧了好几天,当务之急还是先退烧吧!
沈凌从床前转过来,“府上可有废弃不用的水井?”
大长公主微微一愣,她不知道沈凌好端端的提废井做什么,但还是按捺下焦虑的心情,吩咐丫鬟去问。
须臾,丫鬟回来了。
“张瑞家的说府里的东花园里曾有一口废井,好多年不曾清理过了。”
沈凌很快道:“那就命人去废井的井底,挖一些井泥回来,我有妙用。”
大长公主秉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吩咐丫鬟交代下去,赶紧派人去挖井泥。
有大长公主发话,井泥很快就弄来了。
沈凌着人弄来木盆,将井泥倒进去加清水和成泥状,然后将清哥脱去衣服,全身抹上这种成稀泥状的井泥。
半个时辰以后,沈凌命人准备好温水,洗去清哥身上的井泥。
清哥沐浴毕,沈凌再给他把脉的时候,烧就退了下去。
大长公主不由松了口气,看来将沈凌请来是对的。清哥的父母在旁也松了口气,接着看沈凌如何治病。
沈凌把了脉以后,写了个方子。
“小少爷的烧已经退了下去,接下来只要给他驱驱寒就好了。不过王某多嘴说一句,小少爷日后想要少生病,最好还是不要住在现在这个院子里。”
大长公主脸色一变:“大夫此话怎讲?”
沈凌斟酌着开口道:“梧桐寓意虽好,但是栽种的人不懂风水,无意结成了一个困阵。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小少爷自从搬进这个院子以后,是不是三天两头生病?连带着房里的一些丫鬟是不是也经常生病?”
这话一出,清哥的母亲大少奶奶就道:“大夫说的一点没错,清哥自从搬到这里后,的确经常生病。就是房里的丫鬟也时常挪出去养病。”
沈凌道:“这就对了。这院子在我看来委实不适合人居住。大人还好一些,小孩子的话只怕要三天两头生病。”
大长公主低头想了想,好像的确如大夫和儿媳所说,清哥自从满了五岁以后搬进这院子以来,常常小病不断,而他五岁以前却很少生病。难不成真是这院子的问题?
“那依大夫所见,清哥应该搬到哪里去呢?”大长公主这么一问,其实就是相信了沈凌的说辞。
沈凌道:“不拘什么院子,首先采光要好。小孩子正是生长的年纪,得多见阳光,才能少生病长得好。然后院子里的树木最好要少一些,离池塘也要远一些。”
沈凌不过是想提点几句,看大长公主听得认真,便多说了几句。她风水学的虽不是太好,但是基本的吉凶之位还是懂一些的。
沈凌在长公主府为清哥看病之时,皇后的亲哥哥永顺侯正在最近新纳的第七房小妾房中。七姨娘早起不知道是不是吃坏了东西,有些上吐下泻,永顺侯怕请太医给自己的小妾看病,将来皇后娘娘知道了说他几句,便命管家去请沈凌。
哪知等到午饭后也没看到大夫的身影,永顺侯打发人再去请,回来的人说沈凌去了大长公主府,得好一会儿才能到这边。
永顺侯仗着当朝国舅的身份,根本不将大长公主府放在眼里,不过轻视归轻视,但大长公主怎么也是皇帝的亲姑姑,他就是再混账,也知道对方的辈分放在那里,容不得他说三道四,便将一腔怒火转到了沈凌身上。
有七姨娘在旁煽风点火,永顺侯不仅背地里将沈凌骂了一顿,另换了一个大夫上门看病,而且打算找机会向皇后娘娘告上一状。
第 196 章()
大宫女紫蝉将今年新贡的阳羡春茶沏了一杯放在永顺侯夫人杨氏面前的雕花小桌上;另外有宫女捧了四色茶点奉上来。
杨氏便问紫蝉:“皇后娘娘呢?”
紫蝉轻声道:“皇后娘娘昨晚没睡好;现下正在补眠。”提到皇后娘娘没睡好的事;紫蝉忍不住有些忧心;近来皇后娘娘常常觉得身子倦怠;胃口不佳;而且月事有好几个月没来。她们本以为皇后娘娘是有了;可是叫来太医诊脉却又不是。
偏巧一直给皇后娘娘看病的徐太医被赶出了宫,新近给皇后娘娘诊病的刘太医说起话来却又吞吞吐吐,不及徐太医说的清楚;皇后娘娘的脾气这几日便大了许多。
不过这些事,紫蝉却不好对杨氏说,看后者端起了茶杯;方才往皇后娘娘的寝室走去。
守在床前的另一个大宫女紫珠悄悄给她比划了个手势;紫蝉便住了脚。
杨氏等了两顿饭的功夫,睡在楠木大床上的皇后才醒过来;她正在回忆刚才做的怪梦时;就听宫女说永顺侯夫人来了。
皇后不用猜就知道杨氏进宫准没好事;但是对方总归是自己的大嫂;她面上总要敷衍一番;便起身更衣。
杨氏正等的有些不耐烦,看见皇后从寝室里出来;忙收敛了神色,笑着上前行礼问好。
皇后懒懒的坐在宝座上;淡淡道:“府里都还好吧?”
杨氏道:“老太太挺好的;前一阵娘娘赏下的蜜瓜,老太太吃着挺好。就是侯爷最近有些心里不痛快。”
皇后听了这话命人将剩下的蜜瓜待会儿让杨氏一并带回去,然后扯扯嘴角:“他有什么不痛快的,在外仗着国舅爷的身份为所欲为,谁敢给他不痛快。”
杨氏忙道:“娘娘快别这么说,侯爷不是那样张狂的人。若是他仗着娘娘在外为所欲为,那个开药铺的王元吉也不会给他脸子瞧了。”
提到王元吉,皇后想起来了,徐太医之所以被赶出宫,好像就是因为这个人。
杨氏看皇后不做声,便以为得了默许,将永顺侯请沈凌看病,却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的事添油加醋说了一遍。
皇后这人最是护短,她自己可以说娘家人的不好,但却不许外人说他们不好。听沈凌拿架子不去侯府看病,当即有了怒火。
紫蝉有些不悦的看了杨氏一眼,皇后娘娘最近本来就肝火比较旺,动辄发怒,杨氏这样一说,皇后娘娘只怕肝火更旺,对病情更为不利。
杨氏却不这样想,她眼见皇后动了怒气,便觉来的目的已经达成,假惺惺问了一句:“娘娘最近身体还好吧?老太太在府里时常挂念娘娘,这次我进宫,她老人家让我将这个方子交给您。”
皇后不用看都知道杨氏递过来的是一张求子方。她自从三年前诞下二公主后,就再没传出过好消息。之后不管吃了多少方子,都没什么效用。徐太医说她是生二公主的时候伤了身子,要好生养上几年才会有好消息。
可是今上却等不得了,他眼看要年过三十,却连个皇子都没有。皇后无奈之下也只好主动提起选秀一事,主要是连着生了两个公主,她委实没什么底气。即便太后和今上从未为难过她,但她自己为着膝下没有皇子傍身,还是贤惠的给今上选了十来个妃子。
这事一向是她的伤心事,每次别人一提起,皇后都会伤心好几天。但这次有沈凌给永顺侯府下面子在先,皇后忽然心中一动,有了一个主意。
沈凌接到皇后的懿旨,要她进宫一趟时,她当即明白过来,原因多半出在永顺侯府身上。
昨日她从大长公主府出来后,便依照顺序去了永顺侯府,哪知侯府的管家却说侯爷已经另外请来了大夫。这种事也是常事,有的人家觉得病情紧急,不愿意多等,再去请别的大夫也是有的。
沈凌当时并未放在心上,如今领了皇后的懿旨,便觉这永顺侯府还真是沾不得。
她心里有了打算,面上却不显露出来,跟着宣旨的太监进了宫。
沈凌来到坤宁宫后,便被晾在了偏殿。一直等了一个时辰,才有一个宫女请她到正殿见皇后娘娘。
皇后穿着正红色绣牡丹花的锦服,面色因为化了妆容的缘故,看不出气色如何,但是脸上的冷淡之意,沈凌却看得清清楚楚。
“听闻王大夫医术颇佳,不知本宫有没有这个荣幸请你诊一下脉?”皇后带着些微讥讽的语气说道。
沈凌并不像皇后预料到的那样马上诚惶诚恐的谢罪,而是非常淡定的说道:“娘娘当然有这个荣幸。”
皇后只觉自己的拳头打到了对方的棉花堆里,顿时有种有力使不出来的感觉,她深吸口气,告诉自己正事要紧,然后将心里的火气压下来,沉着脸慢慢将右手伸了出来。
沈凌也告诉自己不要任性,对方好歹是一国之母,自己要想完成任务,该低头的时候便该低头。
这样做了一番心理建设,沈凌给皇后诊脉的时候,心情便平静许多。
这一平静下来,沈凌就发现了问题。皇后的脉相看上去并不好,像她这样的年纪虽然会有些血虚的毛病,但是却不会亏的这么厉害。沈凌将皇后的左右两个手都把完以后,便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皇后在两年前小产过一次,可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养,所以身子才有些亏得厉害。
可是按着皇后的身份,小产过后太医应当开出不少滋补的药方,不应该亏得这么厉害啊!
沈凌终究是在宫里生活过的人,只一转念就明白过来,唯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皇后小产那次,她并不知情,给她诊治的太医也并没有将此事告诉给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