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技术宅在古代-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到李文柏到任之后的所作所为;施五也不禁有些感慨,“是啊,确实是一个好官。可惜啊,好官,是注定容不下我们这些乡绅的。”

    三子这回没有说话,只是低着头,若有所思。

    “罢了,前庭那边的回信,应该明后天就送到了。一切,就看我那个老丈人的安排吧!”

    ****

    伴随着马匹的嘶鸣声与马蹄声,一驾马车在一处残破的城墙边上停下。

    “少主,咱们到了。”李成松开缰绳,取出一个小木凳,放在马车旁。

    李文柏走下马车,望了一眼残破的城墙。

    只见城墙上架满了竹梯和木台,上百个工人站在高高的竹梯和木台上,将烧铸好的青砖,堆砌在残破的城墙上。而地面上,更是有数百个工人,或是推着装有石砖或废石的板车,或是拿着锤子凿子,在边上敲敲打打,好不热闹。

    不远处,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汉,和妇孺,则是做着诸如烧茶递水,做饭煮粥,或者扫雪堆柴之类的后勤工作。

    一切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李文柏看在眼里,暗自点了点头。这就是他要的效果。

    “县尊您回来了!”

    不远处,眼尖看到李文柏的蒋勇小跑过来。作为工人营地管理的负责人,他可以说是李文柏那一套施工计划的施行者。他也是亲眼见到了工人们在这套施工计划之下,争先恐后的积极性。

    他本来还对李文柏这个小小年纪的知县有些不屑,现在见识到了李文柏的本事,渐渐收起了傲慢,再也不敢轻视。

    “嗯,”李文柏点点头,“我离开的这两日,几处工地都还好吗?”

    其实这些问题,他已经问过李成了。但毕竟李成和蒋勇管的地方不同,出于谨慎考虑,他还是要问清楚才放心。

    蒋勇答道:“回县尊的话,几处工地都还好,工人们干活儿也很卖力。说起来还多亏了大人的施工计划。”

    “哦,是吗?”李文柏淡然一笑。

    这点是在他意料之中的。那个施工计划,可是他根据前世的上六休一的上班制度,结合关中军治军的军纪,改版而来的,用在这些普通民工上,是再适合不过了。

    他给了这些工人充分的休息时间,还提供食宿,这些工人必然对他感恩戴德。而连坐的制度,则会激发工人的集体荣誉感,以进度考核的结果实行赏罚,更是激发了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这项施工计划,是把工人当人看的计划。他把工人当人看,工人就把他当神敬仰!

    这就是古代农民的思想,朴素,且直接。

    “那依照蒋县尉看,这东南两处的城墙和道路的修筑,能在三个月内完成吗?”

    东南两处的城墙,面向大齐,遭受的破坏较少,更多的是年久失修的问题,工程量相对较少。这也是李文柏将东南两处的城墙和道路交给蒋勇的原因。

    而负责西北两处城墙与道理的李成,已经明确告知,三个月的时间,足够完成修缮和造路工作。

    “县尊放心,三个月,足矣。”蒋勇笑道。

    对于蒋勇而言,修城墙和造路,对他对施五都有好处,他没理由轻视怠慢。正所谓“流水的知县,铁打的老爷”,像李文柏这样的知县,最多几年便会调任别处。而他蒋勇和施五等人,是世世代代住在这交合县的。交合县的城墙越坚固,道路越平躺,对谁更有好处,傻子都知道。

    李文柏何尝不清楚蒋勇的心思,不过既然蒋勇肯卖力做好本分的事,那他也乐得如此。

    在告别了蒋勇之后,李文柏转身向马车走去。

    接连数日的车马劳顿,他已经有些筋疲力尽了。

    这时,贴身保护李文柏的李二突然站了出来,拦在了他的身后,“大人小心!”

    李文柏疑惑转头,只见眼前数不尽的男女老幼,慢慢向他走来,黑压压的一片人,他们大多瘦骨如柴,皮肤发黄,脸上满是岁月留下的风刀霜剑的痕迹。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文柏的身上。

    “退下。”

    李文柏轻轻拍了拍李二的肩膀,示意他站到一边。

    李二本来也是担心李文柏安慰,一时情急才站了出来,现在仔细观察了一番,才顿觉自己多疑了。

    百姓又怎么会对大人动手?

    李二退到一边后,黑压压的人群又向前挪动了几步,一直到距离李文柏两丈远的地方,才停下来。

    然后,轰隆隆的声音响起。

    所有人跪了下来。

    “小的们,谢青天大老爷!”

    “小的们,谢青天大老爷!”

    “小的们,谢青天大老爷!”

    所有人,近乎异口同声。这些人面黄肌瘦,平日里说话都不敢大声,但这三句感谢,却响彻天地之间。

    李文柏站在近千人面前,静静看着一双双饱含苦难、却异常明亮的眼睛,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感动。或许来到交合县,所做的一切,都来源于他的本心。他不求什么造福大众,只为了不愧对自己的良心。

    眼前的这一幕,他从来没想过,更不敢奢望。

    但这一刻,他突然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最大的回报,就是穷苦黎明百姓的真挚感谢。

    他想到了自己初到大齐的那段时光。

    “为大齐子民,是本官之幸,亦是尔等之幸。”

    “来到交合,非本官之苦,亦非尔等之苦。”

    “给本官一些时间,交合县,不会再有人饿死!”

    说完这三句话,李文柏不再逗留,转身走进了马车。

    伴随着一阵轻缓的马蹄声,李文柏绝尘而去。

    近千个百姓,在大雪中,一直保持着跪着的姿势,望着远去的马车。直到马车消失在街角,这才缓缓起身,重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

    一路上,李二和李成谁都没有说话,但彼此的心中,都有一股热血,在沸腾,眼眶里,都有一道热泪,在翻涌。他们一个是军人,一个是下人出身,但不管他们是谁,只要是肉长的人心,在面对这样的情形,都无法不动容。

    他们都曾在社会的底层爬模打滚,只求苟活于世。他们和那些快要饿死的交合百姓一样,都深知,活着,在这个时代,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回到衙门后,李文柏又想到了什么,向李成问道:“交合下辖几个村的饿殍,处理得如何了?”

    “正按照少主的计划,逐步清理,尸体全部就地焚烧。鉴于有些尸体被雪覆盖,要想把几个村全部清理完,大约还需要十天。”李成回答道。

    “很好。”李文柏说道:“切记,一定要盯紧了,决不能放过一具尸体,不许土葬,全部火化!”

    “是,少主。”

    虽然很清楚,这个时代的人,对入土为安的说法有着异常的执着。但李文柏知道,尸体一旦开始腐烂,如果处理不好,开春之后,天气转暖,很容易引发瘟疫!火化焚毁,是最有效也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在交代了部分事宜后,李文柏便遣散了两人。接连几天的跋涉和公务,他需要好好休息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洗漱完毕的李文柏穿上官服,戴上官帽,走出后院,来到前堂。

    经过一整晚的睡眠,李文柏终于将这几日跋涉奔波的疲惫一扫而光。目前交合的问题还有很多。到目前为止,他只能保证百姓能安稳度过这个寒冬,以及交合县城墙和通向其余县城的道路的修缮工作。

    但他很清楚,这些只是一个县城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威胁。

    一个威胁是施五。

    施五的势力,不能任其坐大。人家是地头蛇,他是过江龙,他们两人之间,必定无法长久和平共处下去。这一点,他清楚,施五本人也很清楚。

    他李文柏只是一个流水的县令,说难听点,以他的资历,来交合县就是镀个金的,最多两年就会被调走。所以留给她的时间并不多,如果他不能在离任前,把施五这个交合县的祸害给除了,将其势力连根拔起的话,就算他将交合经营得再好,只要他一走,施五就还是交合的土皇帝!并且他在交合县的经营,就等于给施五这个土地主做嫁衣了。

    而交合的百姓,依然穷困潦倒。

    另一个威胁,就是前庭的刺史曹严。

    尽管李文柏去前庭述职时,在曹严面前自污示弱,让其轻视。但一旦他在交合有所作为,亦或是威胁到了施五,那么作为施五的老丈人,曹严必定不会放过他。

    天高皇帝远的,一个县令死在山贼盗匪的刀下,似乎并不是什么奇闻。

    李文柏忽然觉得,自己并不安全。

    “李二,我让你派去前庭的两个弟兄,出发了吗?”

    李二端来一碗粥,小心翼翼地放到李文柏的案台前,回道:“大人放心,为了不被施五的耳目看到,小人让他们昨天夜里就出发了。想来,今天晚间就能到前庭和刘大人接头了。”

    “嗯,你做的不错。”李文柏点点头,“交合目前就是一个烂摊子,前庭那边本官已经无力插手了。能否揭开往来居的秘密,就看刘安的本事了。”

    “至于施五,本官既然答应了交合百姓,要给他们温饱,那么施五这个乡绅恶霸,便不得不除。否则,那三句青天大老爷,本官受之有愧!”李文柏攥紧了拳头,下定了除去施五的决心。

    早膳过后,李文柏便坐上了马车,和李二、李成以及众护卫的保护下,向着西北部奔驰而去。

    交合的西北部,是大片尚未开发的草原,加上从部分小地主手里收来的草场,现在可以使用的草地,足足有数千公顷!

    而这片草场的不远处,便横亘着一条深不见底的无名界河,正好将交合与前庭分割开来。界河上本有一座桥,但因战乱被毁。现如今,这条界河,就是一道防御匈奴的天然壁垒。

    当然,李文柏为的不是这些。

    他要的,是开发这片草原和界河!他是个商人,他很清楚,要想真正使交合的百姓钱包鼓起来,不挨饿,不受冻,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发展交合的经济,让百姓有工作,能与外界互通有无!

    如今通往各县城的道路正在修建,开春前就能打通。现在交合缺的,就是产业开发,和资源输出!

    草场距离县城不是很远,马车跑了一个多时辰,李文柏一行便来到了这片广袤肥硕的草场。

    李文柏刚一下马车,便看见有三个衣衫华丽的中年人拜倒在前方。

    “草民宋河/唐安/柳思旺,拜见县尊大人!”

    李文柏看了李成一眼,李成赶紧上前,轻声解释道:“少主,此三人便是这片草场原本地主的其中三个。”

    李文柏挑了挑眉,心中了然。敢情这三个就是被他抢了地盘的小地主啊!

    毕竟自己是一县之主,百姓的父母官,拿了人家的地盘,还是有点过意不去的。于是他干咳了两声,解释道:“草场不是本官私人占的,这些都是公家之物,望尔等莫要介怀。”

    他可不想这几人觉得他是那种以大欺小,强抢民财的贪官。

    “呃”三个小地主依旧跪着,互相对视了一眼,表情有些不太自然,却还是唯唯诺诺地回道:“小民不敢,不敢”

    很显然,在他们三人看来,这年轻县令就是抢了他们的草地,据为己有的。现在地契都给你夺了去,还在我们面前猫哭耗子,有意思吗?

    不过他们也就是在心里腹诽两句,可万万不敢说出来。他们只是个小地主,可不是施五这种交合一霸,敢和县令硬碰硬,不是找死吗?

    这年头一个玩得溜的县令,要想玩死几个偏远地区的小地主,还真不是太难。

    “不敢?只是不敢,看来还是心有不平啊”李文柏心中苦笑,摇摇头,也没有多说什么。这种小地主,家里不缺钱,也不差这么几块草地。再说了,这些事情,都是施五去办的,这些小地主不可能白白交出草地,施五必然会有所补偿。

    想到这,李文柏便不再客气什么,示意三人起身后,问道:“尔等三人,都给本官讲讲,这片草场的情况。”

    “是。”

    经过三个土地主的介绍,李文柏对这片草场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眼下这片草场因为大雪的关系,草地全部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畜牧活动要等到来年开春,积雪消融,雪水灌溉大地的时候,才能开始。

    并且如李文柏所想,不远处的无名界河,为这片草场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水源资源。

    “这里可是天然的牧场啊!”其中一个小地主由衷地感慨道,满脸的不舍。

    李文柏无视了这个地主语气中的酸楚,道:“也就是说,来年开春,这里的草地便都可以用了?”

    “不错,因为地势原因,这里的冰雪融化的时间,会比县城里提早半个月。故而开春之时,此地的草地便已长势可人,青葱欲滴,是畜牧的好时节。”其中一个小地主回道,显然是个畜牧老手了。

    李文柏却是摇摇头,“本官不畜牧。”

    正如后世的某位大文豪说的那样,学医救不了国人。同样的,畜牧,也救不了交合百姓。

    “什么?不畜牧?”一个小地主瞪大了双眼,脸上的皱纹扭曲,“这么大一片草地,不畜牧,这这不是暴遣天物吗?”

    小地主越说越小声,但还是被李二听到。

    只见李二双眼怒瞪,一股凶气爆发而出,冲着这个小地主吼道:“大胆!县尊座前,不得无礼!”

    小地主连忙缩了缩脖子,一副很怂的样子,连声道歉起来。

    李文柏笑了笑,没跟小地主计较,而是边走边看着周围被雪覆盖的草地。

    李成瞥了眼跟在后面的几个小地主,快步上前,走到李文柏身后,轻声问道:“少主,这么大的草场,如果不畜牧,咱们能做什么?”

    其实他和几个小地主的想法差不多,都是小农思想,田是用来耕种的,草地是用来畜牧的,除此之外,他也想不到什么别的用途。

    李文柏一脸的神秘之色,“当然是什么能挣钱,做什么?”

    “这少主,这草场上,还有能挣钱的?”李成挠了挠脑袋,有些迷糊。

    “本官问你,当今之世,什么人的钱,最好挣?”

    “这个小的不知”

    “当今之世,自然是读书人的钱,最好挣。”李文柏笑道,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替自己扬名。

    “读书人?可可少主,这交合县,穷乡僻壤的,有哪个读书人会来这啊?”李成还是不明白自家少主的意思。

    “读书人不来,我们可以把东西卖到外面去啊!”李文柏道。

    “卖出去?少主是指”

    “文房四宝之一,纸!”李文柏弯下腰,伸手穿过地上的积雪,揪出一小截枯草,“这里有丰富的草地资源,东面大恒山上还有数不尽的树木,不远处便是界河的水。有水有草有树皮,这里就是造纸的最佳所在!”

    李文柏的目光可以说是闪闪发亮,想到了雪白的纸张,轻轻笑了起来。

文化产业() 
这个想法;李文柏其实刚拿到交合县地图的时候;便萌生出了;只是因为各种事情;忙忙碌碌到现在;才有时间到这片草地实地考察一番。

    李成一听这话;眼睛一亮;心头也活络起来,但似乎有所顾虑,皱眉道:“少主;若是在这里造纸,再运到中原,来回运费加上成本;只怕在价格上;和中原本地的纸商,难有一争之力啊!”

    李成考虑得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说大齐这个朝代;哪怕到了后世的现代;运费问题;也是一个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这几乎是每个时期的商人;都要考虑的问题。

    交合地处偏僻的陇右;百姓吃饱穿暖都成问题,哪里还有什么闲钱去读书写字?故而造出的纸在当地没什么市场。而要是千里迢迢运到中原去卖,算上车马的运费;在价格上;肯定会更高,如此,销量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李成很了解自家少主,他能想到的问题,少主自然也考虑到了。所以他没有着急,而是静静等待着李文柏的解释。

    果然,在李文柏走到界河边,实地考察了一下这里的水质后,终于笑了起来,“水质清澈,很不错的水源!”

    说罢,转过头,看着满脸疑惑的李成,笑道:“普通的纸,自然不好卖。可是,谁说本官要造普通的纸了?”

    李成似乎想到了什么,心头一跳,“少主的意思是”

    “本官要造的,乃是文人的最爱——宣纸!”

    “宣纸?”

    “不错!”

    这次李文柏并不是要搞什么发明,因为宣纸已经在大齐出现。只是因为工艺的原因,市面上的宣纸质量很差,很薄,且易碎,最重要的是,价格高昂。一般读书人根本用不起。所以目前大齐的宣纸,也只有世家大族才会用。

    他要做的,是改进宣纸的制造技术!

    而宣纸比起普通的纸而言,优点更是数不清。比如宣纸润墨性好,有独特的透渗透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耐老化耐久强,不易变色。普通的纸放久了,便会发黄,而且储存年限很短。

    宣纸自古就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可以说是所有文人心中梦寐以求的文房至宝!

    “可少主,小的听说,宣纸珍贵得很,制造工艺都是不传之秘”李成有些担忧地说道。

    李文柏摆摆手,“这个你不必多虑,本官自有办法。”

    他在前世上学时,曾去过一个古镇里实地参观过宣纸的制造工艺流程。到现在虽说不能完全回忆起全部步骤,但基本八九不离十了。

    他也不奢望凭自己的能力,能造出和前世一样水准的高品质宣纸来,只要造出的宣纸,能达到前世三分之一的品质,就足以撼动大齐当今的宣纸市场了。

    毕竟大齐现在的宣纸,价格贵就不说了,连大量产出都做不到。

    “不过现在草场被大雪覆盖,界河也基本冰封了。等吧,等到开春,便可以着手研究宣纸的制造工艺了。”说罢,顿了顿,李文柏转身对李成吩咐道:“趁现在雪还不大,快,派几个人,不管花多少钱,都要给我挖几个会造宣纸的工匠过来!”

    终究不是专门研究宣纸的,光凭前世的记忆,李文柏并没有信心一定能造出宣纸。他觉得有必要找几个造过宣纸的工匠,一起琢磨琢磨,研究出一个有效的方法。

    “是,少主!”李成闻言点头,转身匆忙离去。

    刚刚两人的谈话,李文柏有意避开了三个小地主。

    在这一点上,他必须要小心。毕竟这三个小地主不是他的人,要是被他们听到他要造宣纸的计划,传到了施五那里,指不定要给他添什么乱!

    李成走后,李文柏又在草场上闲逛了一会儿,身后三个小地主,在李二和几个护卫的虎视眈眈之下,战战兢兢地跟着。

    “那座小山丘叫什么名字?”李文柏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山丘,问道。

    山丘高不过百丈,植被稀疏,裸露出一大片的岩石,加上白雪的覆盖,看着像个蹲坐在地上的白衣秃子。

    小地主们闻言伸长脖子,向前方瞅了瞅,回答道:“回县尊大人,这小土丘没有名字。这片草原平日也就小的们雇人放养牛羊,都是些胸无点墨的混人,哪里懂得给这些小山丘起名啊!”

    另一个小地主见李文柏似乎对小山丘感兴趣,忙谄媚道:“若是县尊大人瞧得上这山丘,不妨给起个名字。县尊赐名,这这也是我们交合之福啊!”

    “是啊是啊!”几个小地主捧人的本事不小,言语间不乏拍马屁的意思。

    李文柏何尝不晓得这些人的心思,也不揭穿,趁着高兴,淡然一笑,道:“也好,那尔等说说看,这山丘有什么奇特之处,本官也好想名字。”

    “奇特之处这个”

    几个小地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绞尽脑汁地想着冠玉这座小山丘的特点。

    过了片刻,李文柏见他们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便摇了摇头,准备随便起个祥瑞点的山名。

    正当这时,一个小地主突然眼睛一亮,忙道:“大人,小的想起来了,这小山丘没别的什么特色,就是早年间,小的曾听故去的老父说过,这小山丘里的山石和别处的不同,好像是叫叫对!叫端石!”

    “端石啊,那便叫它端山吧!”李文柏笑了笑,觉得这个名字还不错。

    正欲转头离开,突然脑中闪过什么文字,令他怔了怔,脚步也随之停了下来。

    “大人,您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李二见情况不对,一把推开三个小地主,忙上前询问。

    李文柏摇摇头,示意自己没事。他表情慢慢变得严肃,直勾勾盯着那个小地主,一字一顿地说道:“你刚刚说,此山盛产端石?”

    李文柏的眼神有些吓人,小地主被盯得有些害怕,连话都不敢大声说了,嗫嚅道:“是是端石。”

    “可是端正的端?”李文柏眼睛一眯,继续追问。

    “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