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楼丫鬟奋斗史-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乃是当初锦乡侯府送来的一种新料子,面料软厚细腻,花样又精致,做了衣裳鞋袜极体面。
紫菀如今的女红已经极好了,一应料子又都是齐备的,因此不过五六日功夫便都得了。
第70章()
十七日晚间,紫菀方梳洗完,林母忽打发菡萏送了个包袱过来,紫菀打开一看,却是一整套的衣裳,一件梅红色盘金彩绣银鼠短袄,一条杏黄色镶云纹细边的百褶裙,并配套的鞋袜、荷包、帕子等物,另有四个荷包和两方绣帕单独包着,不论是面料还是做工,都十分精巧别致,可见费了极大的功夫,紫菀看了便知是菡萏的手艺,不禁向她看去,道:“这怕是费了不少功夫,姐姐忙了多久?”
菡萏笑道:“前些日子老太太便吩咐我开始做了,说明儿是你的好日子,得打扮的鲜亮些才好,料子也都是老太太给的。只另外那几个荷包和那两方帕子是我单独给你的,按着你素日的喜好做的,活计粗糙,你别弃嫌,能着用罢。”
紫菀闻言,心中一暖,忙抱住她的手臂,笑道:“姐姐说的哪里话,你一番心意,我谢都来不及,哪里会弃嫌。”
自从定了认干亲的事,府里许多人对她的态度都变了,不是酸言酸语便是巴结奉承,连碧兰和绿萼几人都对她有些淡淡的,唯有菡萏清荷等人待她仍是照旧,才让她心中有了些安慰,对她们也越发亲近了。
十月十八这日,紫菀一大早便起来梳洗了,穿了林母送来的衣裳,又戴了李氏给的那套金累丝攒珠头面,不过这头面是十九件套的,全部戴上只怕脖子都要压弯了,况且也太招摇了些,便只戴了钗、簪、挑心、耳坠四样,手腕上仍旧带着李氏当初送的那对翡翠镯子。
紫菀梳洗完毕,便去了林母房里给林母请安,林母刚起来,正在穿衣裳,见了她不禁笑道:“今儿是你的好日子,应该去前头预备着才是,怎的这会子到我这里来了?”
紫菀过去接过小丫头手里的衣裳,笑道:“前头的事太太都料理好了,没我插手的地儿。日日服侍老太太梳头,今日怪不习惯的,况且日后只怕也没什么机会了,横竖时辰还早,我便再服侍老太太一回罢。”说罢扶着林母到妆台前坐下,拿起檀木梳,替林母梳好头,戴了首饰,又勒上绣着五福捧寿的绛色抹额。
林母对着靶镜打量了半晌,十分满意,拍了拍她的手笑道:“还是你的手巧。”
服侍林母梳洗完,紫菀亦重新梳洗了一遍,这才往前头来。
今日宴席摆在林母的正房,林淮与李氏等人也都到了。香烛祭品业已齐备,吉时一到,便上了香,祭了神明。之后林淮与李氏坐在上首,紫菀便跪下给他们夫妻认认真真磕了头。
李氏忙扶了起来,紫菀站起身,林淮这才看清了紫菀的模样,不禁微微一怔,心道好生奇怪,怎的这般面善,倒像是在哪里见过似的。
正寻思间,忽听见李氏同他说话,一时又想不起来,便把这事丢开了。
紫菀随即奉上了做好的鞋袜、抹额等针线。
这些都是紫菀用心做的,针脚细密,花样精巧,配色、花样也都是按着林淮与李氏两人素日的喜好,李氏与林淮见这针线十分精致,心中自是十分满意,亦按规矩回了银碗银筷、衣裳鞋袜、长命锁等物,俱都十分精致。
紫菀接着又拜见了大嫂周氏,送上了两个精巧的荷包,周氏亦回了一对精致的碧玉镯,林茂林芝两兄弟也拜见了这个小姑姑,紫菀亦送了荷包并金玉项圈。
至此仪式已成,紫菀便成了林家的女儿了,李氏当即便拉了紫菀的手,笑道:“人都说女儿是娘亲的贴心小棉袄,以前我总羡慕别人家,如今我总算如愿了,得了这么个聪明伶俐的好女儿。”
贾敏等人见她们处的好,心中都极为欢喜,林母更是十分欣慰,便对紫菀嘱咐道:“菀丫头,日后淮哥儿夫妻便是你的亲爹娘了,你可要好好孝顺他们才是。”
紫菀应道:“老太太放心,紫菀定会好好孝敬二老。”
李氏便笑道:“这是便宜我了,得了这么个贴心的女儿。”
众人说笑了一会,李氏便对林母笑道:“如今家里也收拾好了,侄媳想着明日便搬回去,也接紫菀家去住些日子。”
林母笑道:“也好,你带了家去罢,你们娘两也好亲香亲香,况且菀丫头如今是你的女儿了,日后也不必问过我了。”
李氏闻言笑道:“紫菀虽是我的女儿,但却是婶娘一手带大的,哪里能不问过您呢?总不能一声不吭的就带走了,到时您老还不找我算账么?”说的众人都笑了。
林淮在扬州的宅子已经收拾好了,次日便已搬了回去,紫菀亦回去住了。不过两家离得不远,李氏仍时常带了紫菀去林母请安说话,或者与黛玉英莲二人读书顽笑,倒也乐业。
认了亲之后,紫菀成了林家上契的小姐,众人便都改了称呼,皆称紫菀为姑娘,李氏亦派了四个丫头并两个嬷嬷到紫菀身边服侍。
冬日天短,众人无事,不过一处做做针线,看看书罢了。
这日,紫菀正与黛玉英莲正坐在熏笼上赶围棋玩,忽见贾敏房里的丫头燕儿走了进来,对紫菀道:“姑娘,我们太太问您这会得不得空,若得空的话过去一下,说有话同姑娘说。”
黛玉闻言,便把自己的手炉递给她,道:“想来妈是有要紧事找姐姐,你先去罢,我同英莲姐姐等你回来再顽。”
紫菀不知是何事,只得捧了手炉,淡菊和绣竹又拿了大红羽缎斗篷来给她披上,方去了贾敏房里。
只见贾敏上房内堆着许多东西,寒梅正与清荷登记造册,见了紫菀不禁笑道:“可算是来了,快把你的东西领回去罢。”
紫菀更是摸不着头脑,疑惑道:“姐姐这说的是什么?什么东西?”
贾敏正看着寒梅几个清点东西,闻言笑道:“我听大嫂子说过些日子你们就要回姑苏了,这是我和老爷给你的,早就预备下了,只是一直不方便给你,只得先给你收着,如今你就要走了,这些也该给你了。”说罢递了一叠东西过来。
紫菀接过一看,却是一张清单和两份契书,只见清单上写着:妆缎十二匹,莽缎十二匹,织金缎十二匹,羽缎十二匹,潞绸十二匹,各色纱罗十二匹,大红色哆罗呢六匹,青色哆罗呢六匹,羊脂白玉龙凤镯一对,金累丝嵌宝芙蓉镯一对,鎏金点翠头面一套,金镶红宝石头面一套,玛瑙手串一对,蜜蜡手串一对,名家法帖两张,古籍两部。
而那两份契书,一份是二十顷良田的地契,一份是一个商铺的房契。
紫菀看完,不禁大吃一惊,忙道:“太太这是做什么,我可不能收。”说罢忙把东西放回桌上。
贾敏闻言笑道:“早就说了要给你的,都是你应得的,有什么不能收的。再说你如今是我们家的侄女儿了,你就权当是我们提前给你预备的嫁妆罢。”
紫菀不妨贾敏这般说,又见清荷寒梅都在一旁窃笑,不禁面上飞红,偏又不知该说什么,只得闭口不言,但说什么也不肯收。
贾敏见状,便向清荷使了个眼色,清荷便抓起清单和契书塞入了淡菊的手中,笑道:“你帮你们家姑娘收着罢。”淡菊不禁有些左右为难,看看紫菀,又看看贾敏。
紫菀正欲说话,贾敏便道:“不必再说了。东西都已经登记了,一会子便可以收拾好了,待会你们回去的时候打发人给你们一道送过去,你们且去玉儿屋里顽罢。”说罢便让清荷送了紫菀出去了。
至晚间,淡菊和绣竹正帮着紫菀卸妆梳洗,忽见李氏扶了丫头的手进来,紫菀忙起身,笑道:“都这么晚了,妈怎么过来了?还没歇息?”
李氏笑道:“如今天气冷得很,我看你的衣裳都太单薄了了些,正巧我那里还有几张皮子,便让人给你做了两身衣裳,你出门的时候也好穿。”说罢让丫鬟拿了个水红绸里的大包袱上来。
淡菊接过,打开一看,却是两套大毛衣裳和两件鹤氅,那两套衣裳俱是银鼠的,一套是松花配桃红,一套是葱黄配柳绿,娇艳之中不失淡雅,花样别致,做工精巧。
两件大氅一件是大红羽缎白狐皮的,一件是天马皮里银红织金妆花缎子的,俱是极好的料子,连着雪帽,华美精致,极为难得。
李氏拿起一件大红衣裳在紫菀身上比了比,笑道:“你肤色白,我就说这个颜色衬你,果然不错。”说罢交给淡菊收了起来,又问了些紫菀的衣食,待听绣竹说这两日饭吃得少了些,不禁皱了皱眉,数落了紫菀几句,又吩咐淡菊明儿去她那里拿两包燕窝来,每日炖给紫菀吃。
紫菀听着李氏在那里安排这个,操心那个,只觉心中暖意融融,便挽住了李氏的手,笑着靠在她肩上不说话。
李氏先是一怔,随即也微笑起来,轻轻抚了抚她的头发。
两人坐了一会,见天色已晚,李氏方嘱咐了几句,扶着丫头的手回去了。
转眼便是十一月初八,乃是紫菀的生日,众人皆有贺礼相赠,黛玉一早便打发绿漪送了个绣着折枝梅花的精致荷包来,紫菀初时不以为意,接过后却觉分量颇沉,打开一看,里面却装着四颗浑圆的大珠,俱是龙眼大小,晶莹圆润,非是凡品。这还是当初林如海给黛玉寻来的,统共才八颗,黛玉颇为喜爱,没想到今日却给了她四颗。
她了解黛玉的为人,至诚至性,这珠子于她这等市侩之人是价值不菲的珍宝,而黛玉却并不看重这些,只是觉着喜欢才送给她罢了,她若退回去,倒伤了她们之间的情分,想到此处,紫菀不禁叹了口气,把荷包交给绣竹,让她仔细收好了。
林母与贾敏俱都是一套衣裳鞋袜,林淮与李氏是两个金玉项圈并一套极精致的衣裳鞋袜,周氏是两个精巧的荷包并两方绣帕。
因紫菀年纪还小,又不是整生日,便没有大办,但毕竟是在林家的第一个生日,仍办的极热闹,设了宴席,亦叫了一班小戏,请了亲近的亲友,热闹了一日。
接着十一月二十三又是周氏祖父的八十大寿,林淮与李氏亦带着紫菀到周氏娘家拜寿,又热闹了几日。这时已是十一月底,马上就要到腊月了,因诸事已毕,还要回姑苏预备过年的事,林淮与李氏商议后决定月底启程,便开始收拾行囊,紫菀如今是林家的女儿,自然也是要回去的,因此都在收拾东西。
谁知临行前一日,林母忽然病重,行程便作废了。
原来林母前些时日便有些不适,她年事已高,这一两年时常生病,请了大夫来看说是着了凉,不妨事,众人便也没放在心上,原以为调养些时日便可痊愈,谁知才好了两日,忽的又病了,这次却越极为严重,整日连床都起不来,林如海等人这才心知不妙,请了好些大夫来看,都摇头叹气。
自从林母病重,林淮与李氏每日都来探望,贾敏与黛玉紫菀更是寸步不离,日夜侍汤奉药,擦身换衣,皆不假人手。大夫更是常驻林家,每日施针用药,然而林母的身子还是一日比一日衰弱下去。
见大夫出来,林如海忙道:“大夫,如何?”
那大夫摇了摇头,叹道:“老夫人已是油尽灯枯之态,只怕就在这几日了,大人还是先把东西预备下罢,也冲一冲……”
林如海闻言,犹如晴天霹雳,身子顿时站立不稳,险些摔倒在地。
贾敏黛玉等人在屏风后闻言更是脸色煞白,眼泪跟断了线的珠子似的掉下来。
大夫走后,林如海怔立良久,想着方才大夫说预备东西冲一冲的话,方踉跄着出去了。
少时,便有吴妈妈红着眼圈出来,叫了贾敏与黛玉进去。
紫菀正坐着垂泪,便见贾敏与黛玉从内室出来,眼睛肿的跟桃子似的,黛玉哽咽着对紫菀道:“姐姐,老太太叫你,你进去罢。”
紫菀闻言,忙拭干了泪,进了内室。
第71章()
紫菀进了内室,只见林母躺在床上,双目半阖,吴妈妈正在她耳边说着什么,见了紫菀,便轻轻拍了怕床沿,示意她上前。
紫菀轻身坐到床前,见林母整个人都瘦得脱了形,面色灰白,不复往日半点模样。轻轻握住她的手,只觉瘦得惊人。
紫菀见了她这幅模样,知道是真的不大好了,不禁心中一酸,那眼泪便要流下来,又不敢哭出来,只得强忍着。
林母微微一笑,道:“我原先还说要亲自给你挑女婿,看着你出门子,如今看来是不成啦!”
紫菀闻言,好容易忍住的眼泪霎时间就掉了下来。
林母见状,吃力的抬起手,摸了摸紫菀的头发,微笑道:“傻孩子,这有什么好哭的,生老病死乃是常事,我活了七十多岁,在有生之年又见到了安哥儿和保哥儿两兄弟,已经知足了。”
紫菀听着这话不详,越发伤心不已。
林母勉力抬起手,对吴妈妈指了指旁边桌上的匣子,吴妈妈会意,把匣子打开递到紫菀手上。
紫菀拭了泪,低头一看,却是几张房契地契:两个铺子,一所三进的宅子,还有五十顷良田。
林母喘了好几口气,方慢慢道:“这几年来多亏了有你陪着我,在我心里是把你跟玉儿一样看待的。我这身子骨是撑不了多久了,对你实在有些放心不下,我是不能看着你出门子了,我已交代了玉儿她娘,让她日后多照看你些,这些是我给你将来预备的嫁妆。
你放心,给玉儿她们的我都让吴妈妈收拾好了,这是单独给你的,你好生收着。我另外叫吴妈妈收拾了几匣子东西出来,待会儿一并给你送过去。”
紫菀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的摇头,林母不禁叹了口气,向吴妈妈微微示意,吴妈妈见状,把匣子合上放入紫菀手中,轻声道:“姑娘,这是老太太的一片心意,你就收下罢,别让她老人家担心。”说罢轻轻拍了怕她的肩膀。
紫菀看着手中的匣子,只觉重逾千斤,眼泪扑簌簌的落下来。
林母这才放下心来,她如今身子十分虚弱,说了这半日话,此时已经极为疲惫,说着说着便又睡过去了。
吴妈妈见状,便冲紫菀摆了摆手,紫菀只得拭了泪,一步三回头的出去了。
因林母病重,外面各家每日都打发人来问候,林如海与贾敏本就担忧林母之病,对此更是不胜烦恼,偏又不能都推了出去,只得耐着性子应付。
谁知盐政上又出了些乱子,林如海每日奔波,回来又要侍奉林母,没几日便憔悴了不少,贾敏与黛玉日日忧心,阖府众人皆小心翼翼,不敢高声说笑。
次日,林母的状况倒略好了些,也能吃下些东西了,众人都欢喜莫名,唯有紫菀心中仍是沉沉的,有些不祥之感。
果然,到了第三日半夜,林母蓦地精神起来,不用人扶便坐了起来,又嚷着说腹中饥饿,吃了大半碗稀粥。众人见状便知是回光返照了,忙都暗地里预备起来。
林如海与贾敏忍着悲痛,命人把黛玉等人都叫醒,带到了林母房里。
林母见了孙子孙女越发高兴,挨个拉了手说话,又嘱咐了林如海与贾敏一通,方含笑而逝,享年七十二岁。
林如海等人哭的几欲晕死过去,幸而李氏亦闻信赶来,哭过一回,帮衬着贾敏给林母擦身装裹了,停床于正房。
外面家人各样都预备齐全了,闻得已经停床,便糊了白纸,挂了灯笼,阖府上下亦都换了孝服,都忙碌起来。
林如海次日便上折丁忧,快马加鞭送往京城,之后又遣人各处报丧。如今林如海位高权重,各家闻信,都来探丧,连姑苏老宅那边都来了好些人,择了吉日成殓,停灵正寝。
之后每日皆有各处亲友送了祭礼前来上祭,林家人丁单薄,黛玉姊弟等人年纪尚幼,幸而有林淮夫妇帮衬着,林淮同林如海在外头招待官客,李氏则随贾敏在内料理,招呼堂客。
停灵四十九日后,林如海与贾敏等人便扶灵回了姑苏。
林母方下葬完,却从京城来了信,长康帝退位,新皇已于上月登基。
林如海闻信大惊,忙派人去细细打听,才知上月京中巨变,太子逼宫不成,最后刎颈自尽,至于太子为何会突然逼宫,其中内情外人并不知晓,只隐约听说似乎与甄家有关,其余皇子大臣亦大都牵扯了进去。
长康帝因此事大受打击,提起精神处置了相关之人,追封太子为义忠亲王,之后又撸了甄应嘉的内阁学士之职,甄贵妃也被贬为了甄嫔,十皇子虽然未受到什么处罚,但地位也一落千丈。如今虽奉圣夫人尚在,甄家却已是大不如前了。
长康帝的身体却再也支撑不住,病倒在床,最后禅位于四皇子,退居上阳宫。
林如海知晓原委后,不禁长叹了口气,前两年开始,太子与几位皇子便斗得厉害,尤其是十皇子,外有甄家,内有甄贵妃,众人都认为他的胜算最大,却都没想到最后竟会是四皇子登基。新皇的性子他也大略知道些,城府极深,是个极有手段魄力的人。
如今新皇登基,太上皇却犹在,朝廷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只怕又要乱起来了。
想到此处,林如海不禁又叹了口气,罢了,横竖自己已丁忧去职,这些事暂时还轮不到他烦恼。
此后林如海便只在姑苏老宅闭门守孝,足不出户,教养黛玉姊弟。
紫菀当初一道回了姑苏,自然是同林淮夫妻一道住。她感念林母之恩,以孙女之礼为林母守孝,原还担心林淮夫妻会有不满,谁知他们对此极为赞赏,并无不悦,倒对她更加喜爱了,待她极好,便是比亲生的也不差什么。
紫菀亦不是草木之人,自然回以真心,一家人因此处的越发好了。
如今紫菀已有一百四十顷地了,那些都是上好的良田,每年的出息都是一笔极大的数目。自回了姑苏,她便吩咐了管事,只把租子中的九成折成银子,剩下的一成便送粮食东西过来。
虽只一成,却也不少,米面柴炭、各种野味、皮子都够林淮家几口人吃用一年了。林淮夫妻初时自然不肯收,还是紫菀百般说服,方才勉强同意了。
转眼又到了腊月,四家商铺的管事送了年租过来,四个铺子共是三千两,另有好些绫罗绸缎和头面首饰,虽然比不上林家的贵重,但也是极精致的。许是打听到紫菀还未出孝,送的绸缎多是莲青色、月白色、藕荷色等素色的料子,那首饰头面也是以青玉、白玉、白银并珍珠为主。
接着几个庄子的租子也都陆陆续续送了来,紫菀从中挑了些上好的,命淡菊打发人送去贾敏那边。
林如海的老宅与林淮家离得极近,往来极便宜。当初林母初逝,黛玉与紫菀都极为伤心,是两人互相开解,才慢慢放下了伤痛,孝中不能出门做客,因此两人素日都是一道读书,或做针线,情分比之先前更好了。
时光转瞬即逝,紫菀已经十四岁了,出落得越发好了,这三年来,经过李氏教导,管家理事诸般手段都已学得极好了,气度涵养亦非昔日可比。
李氏每常出门交际应酬都会带她去,这一年已有好些人家来打听了,只是李氏挑了许久,那些来求的人家不是门第太低,便是男方的性子不好,却没有一家合意的,只得暂且搁下了。
这日,紫菀无事,刚巧新得了一副字画,便携了去找黛玉赏玩。
才到黛玉房中,却见她愁眉紧锁,坐在窗前发呆。紫菀心下疑惑,便悄声问雪雁:“你们姑娘这是怎么了,前儿不是还好好的么?”
雪雁闻言,叹了口气道:“还不是担心老爷,自从老爷奉诏进京,已经三个多月了,竟还没有半点消息回来,同老爷一道进京的杨大人早就回来了,姑娘今儿听说后便担心的不行,坐在那儿都大半日了。”
紫菀这才明白其中缘故,在三个多月前,林如海服满,除了服便进京去吏部报到了,至今还未有音信。如今红楼诸事与原书已有许多不同,一时也猜不出来究竟发生了何事。
姑苏到京城来回最快只需两个月多些,林如海便是一时回不来,也会写封信来说明缘故,怎的却没有半点消息?紫菀想到此处,也有些担心起来,只是怕说了黛玉会越发担心,便都掩下了,只找些话来宽慰黛玉。
第72章()
却说紫菀与黛玉担忧林如海,一心猜测京中是否出了变故。却不知她们的担忧真的应验了,林如海遇到了一次难题。
大明宫中,乾元帝方看完新的密折,正在大发雷霆。
当年太上皇因受了打击,身子又支撑不住,这才禅位于乾元帝,当时众人都以为太上皇怕是寿数无多,朝堂上一时倒也相安无事。
哪知休养了一年后,太上皇的身体竟大愈了,他是当了数十年皇帝的人,习惯了大权在握,至高无上的日子,当初是不得已才放了权,如今身体痊愈,自然不甘心,便又开始插手朝堂之事,父子间的关系便日益紧张起来。
况太上皇年纪大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