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民国俏厨娘-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哟,这不是静观师太那个小徒弟么?”
“不错不错,这个酱油很不错。我们来打二两尝尝。”
袁平干活非常利落,二两酱油打出去,还捎带上一小碟儿酱菜,“您看看,这酱菜是新制的,您替我们提提意见,这口味还合适不?”
自打开展,“五福酱园”这个展位就一直火得很,甚至连赵立人的酒坊也带火了。
“这个酒,虽然不如我们惠泉酒,但是尝尝也很有味道,很好!”
乡民们一向傲娇,给赵立人这样的评价,已经能算是极给面子了。赵立人虽然有点儿哭笑不得,赶紧拱手感谢乡亲的照应。
第一拨来人以当地好奇的乡民为主,第二拨,则是本省和邻省的客商。这些人比乡民可要挑剔多了。
阿俏在一旁看着,低声嘱咐袁平,要有些眼力劲儿,若是见到外地客商模样的过来,就尽量将酱菜罐头和瓶装的酱油给旁人看,以示他们酱园已经将运输和储存问题都解决了。
这一招果然奏效,袁平一连招呼了几位,都对他们的罐头非常感兴趣,看了又看,连问这东西能保存多久,运输起来费用几何,临了还向阿俏他们讨要了酱园的联系方式。
不过,阿俏总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对:客商们好像更喜欢罐头,而不是罐头里的东西。
“这样,”阿俏想了想,告诉袁平,“咱们把所有的罐头,一样取两瓶出来,一瓶封着不动,取一瓶打开,挟一点儿酱菜出来,切成小片,上面扎着牙签,请人品尝。”
这样一来,流程就对了。路过她们展位的客商,大多先被展示出来的酱菜小样儿所吸引,取一根牙签,稍许尝一点儿。酱菜切成小丁,尝起来便不会显得太咸,众客商品得有滋有味,然后再瞅瞅后面,酱菜都是盛在一罐一罐的玻璃罐头里,便于售卖,也方便运输。
这样一来,当即有人拍板,向袁平讨要了酱园的产品名录,还有人想要现场下订单的。
阿俏总算舒了一口气,心想费了这么大的功夫,总算是见成果了。
她一扭头,见到赵立人那边也已经订出去好几箱子玻璃瓶装的酒了。大家相互看看,心里都很是舒坦,觉得此前的努力,没有白费。
可是待到下午,阿俏就又觉出问题。
她家酱园的出产,酱油其实是大头。她家出产的酱油醇厚鲜甜,极其提味儿。这次参展,酱园也准备了不少酱油带来。但是很明显,酱油的销量不如酱菜。前来的乡亲和客商们很明显都将注意力放在酱菜上。
阿俏仔细观察,觉得这是他们将酱菜切成小丁,任君品尝的缘故。旁边赵立人酒坊的小酒也很受欢迎,因为赵立人的展位上也一样摆出了样品,欢迎人们品尝。
可谁没事儿上来“咕咚”一声,喝一口酱油哩?
到了傍晚,大家将展位收起的时候,阮清瑶点算了一下今天的成果,告诉阿俏,想要预订酱菜的客商总共有十七家之多;然而对酱油表示了兴趣的,却只有两家。
这个比例太悬殊了。
阿俏皱着鼻子看着桌上隔着的酱油瓶:很明显,这并不是她家酱油质量不好的缘故,说到底还是推介的方式有问题。
阿俏想了想,说:“我有办法了。”
第二天,阿俏起了个大早,阮清瑶还在禅房里睡大觉的时候,阿俏已经起了床,去摘了一篓桑叶,而且去渔家码头看过了。
“阿俏,”阮清瑶迷迷糊糊地起来,见阿俏的正在将清洗过的桑叶一片一片地晾干,便迷迷糊糊地问,“你这是在做什么?”
阿俏皱皱鼻子,冲二姐说:“我想了个折儿,今天应该能多订一点酱油出去。”
阮清瑶定定神,“就凭这些叶子?”
这时候的桑叶早已长成大片,叶脉坚硬,蚕儿也吃不动了,所以乡间到处都是,无人问津。
“当然不止这些,姐,您就瞧好了!”
少时大家一起往会场那里赶过去,阿俏则背着从范盛光那里借来的一只银杏木的大砧板,还有一把她用惯了不离身的厨刀。
到了会场,已经有渔民老乡将阿俏要的新鲜青鱼送来了,盛在一口浅缸里。阿俏拎了一条,就走到会场外面,找了活水,将鲜鱼剖了,清洗干净,再拎回来。
她自小在水乡长大,处理鲜鱼简直和吃饭睡觉一样简单。
只见她将鱼去骨,随即将青色半透明的鱼肉剖成薄如蝉翼的细片,将这些鱼脍整整齐齐地平铺开,摆放在洗净抹干的桑叶叶片上,再将这些叶片盛在浅瓷盘中。
阿俏小心翼翼地将鱼肉剖完,已经摆满了两只瓷盘。瓷盘中,墨绿色的桑叶叶片上,摆放着几近透明的鱼肉。阿俏则用一只小碟,斟了一碟酱油,摆在瓷盘正中,再在鱼脍四周,搁上一圈牙签。
“阿俏,你这是要卖鱼?”阮清瑶扁着嘴问。
“不啊!我这不还是为了咱们家的酱油么?”阿俏笑着说,“姐,要不,你先假想你是位客商,来我们这儿就是随便看看的。”
阮清瑶当即背着手,大摇大摆地走出去,随即又绕了回来,盯着桑叶上的鱼脍说:“这是什么,我可以试试么?”
阿俏点头,递给她一根牙签,“当然,鱼脍蘸上酱油吃,好着吃呢!”
阮清瑶于是用牙签挑了一块阿俏现剖出来的鱼脍,蘸上少许酱油,送入口中,微闭上眼。
因这鱼脍使用刚出水的鱼现剖的,新鲜至极,腥味少,但是本味淡。加上酱油以后,却立即不一样了,鱼肉本身的鲜甜全部被激发出来,同时添了一层不算太咸的底味,夹杂着一丝清淡的酱香,极为适口。
“唔”
阮清瑶是全明白了,当即大手一挥,笑着说:“很好,贵酱园的酱油,我这就全包了!”
周围的人一下子都笑了起来。阿俏则大方地托起瓷盘,请左右几个展位的人全将这鱼脍品尝过。
赵立人自己也算是个经年的老饕,尝之赞不绝口,连连叹息,说:“要不是因为我本来就是个股东,我恐怕就要立即将你们酱园的酱油全订了去。”
“是,赵东家,等回了省城我们就送一坛最好的酱油去您的‘小蓬莱’。”阿俏抿着嘴乐。
“只怕回头我的‘小蓬莱’的招牌上还得写上,佐料由‘五福酱园’特供,这样没准儿名气还更响些。”赵立人一本正经的样子,将大家都逗乐了。
正在这时,阿俏她们忽听有人叽里咕噜地说着洋文,朝这边过来。
说实话,说是“万国博览会”,可是这都开展第二天了,阿俏她们才头一次见到有金发碧眼的洋人来这展会现场。
“听说昨天他们洋人都聚在那边的轻工业区。听说他们对咱们的丝绸、瓷器特别感兴趣,可能咱们这样的吃食,洋人也不大习惯!”
阿俏上辈子见过洋人,甚至她的“阮家菜”还真个儿接待过洋人食客。所以阿俏对那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并不觉得特别惊异。只不过上辈子她接触过的是“中国通”,这会儿见到了真正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的洋人,倒有些紧张,真不知见了该如何沟通。
好在那洋人是带了通译的。
少顷,这洋人由通译陪伴着缓缓过来,摆着一副随处看看的样子,经过阿俏她们的展位,大约是被那一大盘的鱼脍吸引,于是就叽里咕噜地问那通译。阿俏猜大约是问她们的展位是推介什么的。
只听那通译不断地回答:“缫丝,缫丝”
这下阿俏摸不着头脑了。
缫丝厂?惠山这一代,缫丝厂是挺多的,原来总是跟她对着干的李善人,家里就开有缫丝厂。
可是缫丝厂产出的丝绸面料,不在这个区,在隔壁一个展区啊。
通译还在解释,洋人大约对这些不大感兴趣,踱着步就走了。阿俏她们不免都有点儿失望。
突然,阮清瑶悟过来什么,大声说:“我明白了。”
阿俏问她,她只说那通译说的不是“缫丝”,而是在解释,她们所做的是一种酱汁。
阿俏目瞪口呆,小声说:“原来‘缫丝’,就是‘酱汁’的意思啊!”
她一竖大拇指,赞道:“二姐,你原来是会洋文的,这个真真了不得。”
她这么一说,旁人就都对阮清瑶上心了,“哎呀呀,真看不出来,这么漂亮的一位大小姐,人长得端庄,竟还会说洋文。真是教我们见识到了!”
阮清瑶登时一阵得意。
她确实在学校里修过英文,只不过从来没真刀真枪地上手用过,离开学校之后便渐渐都忘了。没想到在这儿竟然听懂了一句通译和洋人的对话,令她一时兴奋不已。
正在这时,远远地,又见到有个洋人,高高大大的个子,顶着一头金色发红的短发,鹤立鸡群似地走过来。
阿俏赶紧捅捅阮清瑶,说:“二姐,又有洋人过来了,看上去没带通译。姐,你去招呼招呼他呗!”
阮清瑶一个激灵,心想,她不过就是蒙对了一个词儿而已,哪里就真的能和洋人交流了?
可是阿俏却比她快一步,还真的探出身子去,向那边的洋人招了招手。
那洋人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周身收拾得干干净净,看上去斯文体面。听见阮清瑶招呼,这人又惊又喜,当即停下脚步,留意起阿俏她们这个展位上的物事。
阮清瑶听见来人在用英文问:“这是什么?”她一时便愣了,这么复杂,要她怎么回答?
阿俏在一旁偷偷一捅阮清瑶,小声说:“缫丝啊”
岂料这话教洋人听了去,竟然便听懂了,点点头,弯下腰,凝视那种深赤色、反射着神秘光泽的东方酱汁。
“姐,你跟他说,这些是可以试吃的!这是鱼脍,是新鲜的鱼肉,虽然是生的,但是绝对可以吃,蘸一点这个酱油,味道就会很好”
洋人看得有趣,见阿俏与阮清瑶眼里都是怂恿,当下也有样学样,取了一片鱼脍,蘸了酱油送入口中嚼了,一面嚼一面点头,最后也伸伸拇指,随即向阮清瑶她们道一声谢,转身离开。
周围展位上的人就都全聚上来,要听阮清瑶解说,那个洋人最后叽里咕噜都说了些什么。
阮清瑶只得自己胡编一通,说什么“鱼肉很新鲜”,“中国的这种酱汁很神奇”,总之都是好话,自吹自擂一通,反正她吹嘘的也是自家的产品。
众人听了也觉得美滋滋的,觉得这洋人来到他们的地界儿上,到底还是对他们辛勤酿造的物产表示了欣赏与尊敬。大家纷纷散去,打定主意,以后要再遇到没带通译的洋人,就到这里来找阮小姐,找年纪略大的那个。
阮清瑶得意洋洋了一阵,见到阿俏正在她那只银杏木砧板上继续剖鱼,一面剖鱼一面偷偷地在笑。
阮清瑶一见,立时羞红上脸。她虽然知道阿俏从来没在学校里修过洋文,可是恐怕也早已看出自己先前是在胡说八道了,忍不住走上去,伸手在阿俏的胳膊上虚拧一把,“坏丫头,尽惦记着你姐出丑呢?”
“我哪有?”阿俏憋得不行,索性笑出了声,说:“二姐刚才的‘表现’,真是精彩绝伦,我佩服都来不及呢!”
阮清瑶越发认定了阿俏的“坏”心思,伸手作势去咯吱,阿俏生怕把鱼脍切坏了,赶紧丢下刀,同时躲过阮清瑶的“魔爪”。姐妹两人笑闹了一阵,阿俏才将头发仔细整理,小声说:“二姐,你的本事其实真挺大的,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能得到回报的。”
阮清瑶闻言一怔,也伸手去将脑后的大波浪捋了捋,默然不语。
她确实觉得,与阿俏和解之后,她的人生变得充实多了。阿俏说得对,努力了,就有回报,她如今的确不用恣意玩乐到深夜,才能在酒精的帮助下进入梦乡;她也不像刚从薛家回来的时候那样,为一两个小钱斤斤计较了她知道以后自己有时间,有能力,能把失去的钱一点一点地都挣回来。因为这些努力,她再也不觉得人生空虚,或是对未来惶恐了。
可是,生命中总好像还是缺了点儿什么。
正在这时,阮家姐妹两人同时听见一阵清脆的木屐响,随即在她们的展位跟前停了下来。
“请问,这个是酱油吗?”
蹩脚的汉语从一名涂脂抹粉的女子口中说出来。阿俏与阮清瑶一起打量她,只见她画着浓妆,看不出年纪,身上的衣服也十分艳丽,宽袍大袖,却靠着腰间半尺宽的腰带将腰身束得紧紧的。
“这位青山夫人从东洋来,我是她的通译。两位有什么要说的,可以对我说。”
其实不用通译说,阿俏与阮清瑶也猜得到眼前这位夫人是东洋人。
于是阿俏点点头,答了一句:“是,是酱油!”
她接着看向通译,朗声说:“这是我们事先准备下的新鲜鱼脍,是为了让各位尝试我们自酿的酱油。若是有兴趣,请尽管品尝。”
那通译当下便叽叽咕咕,向青山夫人翻译了。
哪知青山夫人头一点,伸手一指,指向阿俏那只大瓷碟中盛着的桑叶与鱼脍说:“这是,我们东洋,的吃法!”
第180章()
阿俏听见来自东洋的青山夫人提起,说这鱼脍的吃法是东洋才有的,登时不乐意了。
她登时冲那位通译说:“麻烦您替我翻译一下,这鱼脍的吃法,在中华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古来有之。据我所知,唐代就有很多诗文中记载了‘鱼脍’。只不过近年来我国烹制河鲜的手法层出不穷,再不只拘于‘鱼脍’一种吃法。贵国却认为这种吃法为贵国独有,那实在是坐井观天了。”
阿俏声音清脆,说得又快,那位通译登时听得一愣一愣的。
可是当阿俏听起“唐代”二字,青山夫人似乎能听懂,脸上当即堆起笑容,微笑而专注地听她说完,立即转向通译,等着他翻译。
通译无奈,只得将阿俏说的那一大通尽数翻译了,说给青山夫人听,至于阿俏说的那什么“坐井观天”之类,通译有没有成功地传递阿俏的意思,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这位青山夫人很认真地听完通译的话,非常严肃地冲通译叽里呱啦说了一通,接着冲阿俏低头,深深地鞠躬,竟尔拜了一拜。
旁人都吓了一跳,阿俏也是如此,不晓得发生了什么。
通译缓缓将青山夫人所说的翻译出来,只说是青山夫人对她的话表示道歉。原来这位青山夫人非常清楚,鱼脍这种食用生鱼的方式,的的确确是唐时从中华传去东洋的。她只是误以为如今中华本土已经没有人再如此食用而已。
此外,青山夫人还盛赞了阿俏,赞阿俏知古通今,竟然连唐时诗文里提到“鱼脍”都记得。末了向阿俏请求,问她是否有这个荣幸,能品尝一下中华之人所精心准备的鱼脍。
阿俏想了想,说:“青山夫人也不必客气。我们中华之人原本就是大方好客的,否则也不会在千年前就让制鱼脍的法子传到你们那里去了。请尽管用!”
她说着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青山夫人立即就看懂了,不等通译传达,立即向阿俏点了点头相谢,随即小心翼翼地挑起一片薄如蝉翼的鱼脍,提在空中看了看,这才又将鱼脍浸入酱油,提起,送入口中。
“好,非常甜!”
青山夫人似乎将那片鱼脍含在口中,抿了又抿,似乎不舍得下咽似的,眼里发亮。
阿俏不免也觉得高兴。她家的酱油就是这个特点,品尝在口中会有一股子隐隐约约的甜味,酱油之“鲜”,可见一斑。如今这青山夫人这样赞好,还真是赞到了点子上。令阿俏也觉十分自豪。
青山夫人又说:“我,可以吗?”
她伸手指向盛着酱油的那只小碟,见阿俏点了头,便将碟子提起,送至鼻端,仔细闻过酱油的香气,又细细地去看那酱油的色泽,左看右看,最后好不容易放下了瓷碟,直接开口问:“你,酱油,卖不卖?”
阿俏有点儿迟疑,不过还是点了头,取了一瓶用玻璃瓶盛着的酱油出来,递给青山夫人。
青山夫人没接,转头又向那通译叽里咕噜了一阵。通译便道:“青山夫人想要请你们的酱园给她们长期供货。”
阿俏便问:“青山夫人舍下是在哪里?”
通译回答:“目前夫人住在上海,有一件自己的居酒屋,可是一直找不到质量上乘的酱油,见到贵酱园的出产,非常心动,觉得贵酱园的酱油极其适合她们店里的菜肴,所以想和贵酱园签订长期供货的合同。”
阿俏不动声色,只说:“我们一向不与主顾签订长期供货的合同。我们只管接订单,如果觉得我们的质量和价格可以接受,只管下订单,只要交了定金,我们便保质保量送到就是。”
她对与洋人签订白纸黑字的合同有些忌惮,生怕对方弄鬼,挖个坑给自己跳,回头就悔也来不及了。
她这么一说,通译一传译,青山夫人就笑了,当即说:“好,我,喜欢!”
阿俏当下就递了一张写着酱园名址的小卡片给了青山夫人,告诉那通译,只说可以随时可以联络下订单。
青山夫人像是捏着个宝贝似的,捏着那张小卡片,却不走,眼光不断往阿俏拿出来的那一玻璃瓶的酱油那里瞟过去。
阿俏登时笑了,将那瓶酱油递到青山夫人面前,大方地说:“我们中华有位先贤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既然夫人远道而来,这瓶酱油赠给夫人也没事。只不过,也盼着夫人能多尝试一些中华的烹饪之术,而不必拘泥过去的那些传统法子。”
青山夫人大约能听得懂论语里的话,听见阿俏掉书袋,马上就笑了,接了玻璃瓶,又是九十度地鞠了一躬,通过通译传达谢意,这才珍而重之地捧着那瓶酱油去了。人们耳边就又传来木屐走路那细细碎碎的声音。
“好厉害,阿俏,你这算是和洋人也做起生意来了?”赵立人在一旁夸奖。
“他们该是确实需要!”
阿俏上辈子对东洋舶来的饮食有一点点了解,印象中他们总是吃些生的,再不然就是炸的,也有用米饭捏了,配盐渍的梅子吃,总之都是些奇怪的吃法。不过她倒是知道,东洋人生吃鱼类,确实很像她们鱼脍的吃法,因此酱油的好坏,也对入口的饮食影响很大。所以这位青山夫人见了她的酱油,才会觉得如获至宝!
阿俏心想,那位东洋女子,多少表现出了对中华饮食的尊敬,并且承认了东洋的鱼脍乃是唐时传过去的,若是青山夫人刚才矢口否认,甚至说鱼脍是他们东洋人自己的“发明”,她可就一定会下决心,理也不理,决计不与不要脸的人做生意,她家出产的酱油,给多少钱都不卖。
就这样,阿俏不断剖制新鲜的鱼脍,供前来观展的人蘸了酱油品尝。她刀功精湛,每次剖鱼,都能引来一片围观。阮清瑶在一旁懒懒地叹道:“咱们要不干脆直接开个小食铺子得了,别搁这卖酱油酱菜了啊。”
“成啊,姐你来吆喝我就不反对!”阿俏眼皮都不带抬的。
阮清瑶当即抬起头,想象了一下,阿俏切鱼脍,她反正也插不上手,只能在一旁吆喝画面太美她不敢看,连忙摇摇头,说:“那还是算了!”
阮家的伙计袁平听这主家姐妹俩一路斗嘴斗到这儿,口头上极少想让,但这两人私下里关系却其实不坏。袁平心想,听说主家两位小姐半年前还相互不怎么说话呢,现在这么一看,恐怕以前是被人误传了。
就是这么笑闹着,时光匆匆而逝,又是一天过去。而“五福酱园”的成果丰硕,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把酱油也终于给成功推介出去了。
第三天,赵立人自己得去采办些重要的材料和货品,于是将他自己的展位也托付给了阮家姐妹俩。
这“万国博览会”正式展出的日子一共是五天,五天之后,参展的商家可以自由留在本地继续洽谈业务,会务组不做硬性要求。按照张老板他们的估计,在惠山一带的客商人数,在展会的后三天会达到峰值,然后人会慢慢散去,待到将近一个月之后才会渐渐散尽,惠山一带才会恢复原有的生活节奏。
这一天,赵立人不在,阮家姐妹这边,果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人太多了。
人群在这间高大的明厅里来来往往,只消踮起脚放眼四顾,就能见到四面八方都是人。
阮清瑶嘀咕一句:“我刚才去隔壁没见着这么多人啊,难道是所有人都聚到这间大厅里了?”
她生性喜欢漂亮,刚才去隔壁转了一圈,回来的时候带了四五件香粉的小样,两盒上等香粉、一瓶花露水,外加两条丝巾。
见到阿俏的眼神,阮清瑶只得说:“这不也有一半是给你带的么?”
阿俏一咧嘴:“谢啦,二姐!”
阮清瑶一句话,攒来的好东西立刻去了一半儿,皱皱鼻子,心头很是不爽,伸手在鼻子跟前扇了扇,抱怨道:“怎么这么多人?”
她话音刚落,只听“吱”的一声,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