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女的日常-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童嬷嬷依言去找了个不起眼的盘子,把果盘里曼春爱吃的几样留了些,其余的给了小屏,让她端下去分了。
童嬷嬷过来拿起扇子替她扇了扇风。
“这几根簪子和步摇缠在了一起,不好分呢。”
童嬷嬷怕她一双手不知轻重,再把好东西弄坏了,就接过曼春手里的簪子,只让她在旁边看着。
曼春攥着袖袋里的硬邦邦的铜牌,忍不住摸了出来在手心摩挲着。
昨夜的那场大火幸而发现得早,虽然纵火之人用了硫磺、桐油助燃,但很快就被扑灭了,船上的人没有什么伤亡,各人的行李也都顺利转移出来了,因为临时决定要来孙家,曼春身边就只留了两个箱子,其余的都交给王勤放在了货船上,跟在她身边的这两只箱子,一个装了她的衣裳被褥,另一个则是一些药材和她姨娘留下的那座镜架。
昨天夜里只顾着赶紧把行李弄下船,也顾不得会不会摔坏里头的东西,曼春想起镜架里放的那面西洋镜和最底下那层的几把象牙梳篦和象牙套盒,担心磕坏了,就趁着午饭后的小憩,和童嬷嬷一起把镜架搬了出来,那面西洋镜和象牙梳篦因为用了绸子包裹,倒没摔碎,只是中间放置的一些金饰因为颠簸而乱糟糟的,需得耐心整理整理,令她意外的是,在她把大小抽屉抽出来后,竟在里头发现了一处夹层。
夹层里藏着一只满绣的荷包,做得颇为精致,正反两面彩绣团花,荷包里只装了一样东西,就是那枚雷记钱庄的铜牌。
父亲临行前给了她一张可兑二百两黄金的京城大通钱庄金票,大通、雷记,这都是老字号的钱庄,这样的铜牌显然比金票、银票更易保存,若是没见过这种东西的,多半不会在意,也认不出,毕竟上面除了钱庄名称,就只有背面的“丁丑壬戌”四字,曼春前世在袁家时就曾见过类似的东西。
这是钱庄里用来存取大额金银的信物。
藏在这么隐秘的地方,肯定是不想让人知道……应该是姨娘的东西。
曼春想起了去年太太逼问的那件事。
她想问问嬷嬷知不知道这个,但想想又罢了,倒不是不信任童嬷嬷。
既然姨娘藏起了它,那么现在的她也不应该把它拿出来。
如果你想保守一个秘密,最好的办法就是藏在心里不告诉任何人。
想来想去,她把铜牌塞回了袖子,决定等没人的时候把它放回荷包,缝进那只围肚里。
外头又传来了几声“姿姐儿,回来罢”的吆喝声,曼春听了一会儿,叹道,“也不知姿姐儿怎么样了。”
童嬷嬷道,“小孩子魂不定,再大些就好了。”
曼春好奇道,“我小时候也有过吗?”
“有过,怎么没有?不过府里规矩严,可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后来老爷给姑娘寻了块好玉戴上,就好了。”
曼春从脖子里掏出个红绳系的玉牌,这玉牌细腻温润,并未刻什么字,“是这个?”
“是,听说这还是当初老姨娘留下来的好东西,老爷说既然要戴玉,就戴好的,特意让人找出来的。”
曼春想起父亲这一年多来待自己的好,思念突然汹涌而至。
她突然想把一路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写在信里告诉父亲。
第一次坐那样大的海船,她晕船晕了三四天,好不容易才习惯了,原本以为会这样一直到天津卫,没想到却拐到杭州换了船。
海真大呀,远远的望不到边,只有靠岸的方向能够看到陆地,海的另一边真的有神仙吗?
听说孙家表哥以前下过洋,究竟有多远呢?比她们走的还远吗?
苏杭之地果然富庶,不过她原本的生意经恐怕没有那么顺利,只求不亏本就算好的了。
还想告诉父亲,姑母其实有些不喜欢她,但这并不是她的错,实在是二表哥太没分寸。
虽然二表哥傻乎乎的不会看眼色,不过小表妹还是挺有趣的,就是这两天受了惊,也不爱说话了,只盼着她能早些好起来。
离京城越来越近了,可是离父亲也越来越远了,不知道父女什么时候才能再度团聚,她心里很难过。
父亲可一定要保重身体啊,姨娘们要是不懂事,父亲也不必生气,还有,公事虽要尽心尽意,可到底要顾着自己的身子,不要让她们远在千里之外为他忧心。
她要是在京城受了欺负,哥哥姐姐也不能护住她的时候,她能不能回泉州?
还有,等到了京城,她想叫王勤回青州一趟,替她给老太太请安问好,可不可以?
嗯……她们现在正在夏镇呢,和姑母、表哥们一起住在孙家表哥家里,这里挺好的,招待很尽心,西瓜也挺好吃的。
其实,她们原本没打算来的,只是昨晚起了一场火,把船给烧坏了,但是不用担心,火势不大,很快就扑灭了,没伤着人,都太太平平的,孙家表哥去抓贼了,不知抓到了没有。
天太热了,真希望秋天赶快来吧。
曼春洋洋洒洒的写了数千言,厚厚的一沓信纸,把信装进了信封里,她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该怎么寄信呢?找谁送信?
童嬷嬷道,“姑娘先别想这个,倒是该问问大姑娘,没得只姑娘一个写信的,旁人都没话说?”
童嬷嬷顾虑的妥当,曼春抿嘴笑了笑,“是,我这就去问问。”
唐曼宁自然是愿意的,她问道,“你写的信呢?”
见了曼春那厚厚的一沓,她翻了翻,见里头多是家长里短的“废话”,笑得不行,“信也能这样写?等父亲收到了信,看到眼花都看不完。”
曼春夺过自己的信,嗔道,“我就要这样写,爱看不看,你们愿意照着格式写是你们的事,写得我手都快断了才写了这么些,难道还要让我重写?”
她帮姐姐研着墨,犯起愁来,“等信写好了,找谁去送啊?几千里路呢。”
唐曼宁乜了她一眼,“说你聪明吧,有时候笨起来可真要命,何必派什么人?驿站是做什么用的?有往泉州去的公文,让他们帮忙夹在里头送过去就是了,要是不放心,就请孙家帮忙看着些,都是亲戚,谁还能跟你计较这个?”
曼春其实是下意识的没有去想请孙家帮忙的事,她只要一想到那厮,就想起那夜被他压制着动也不能动……太难堪了。
这厮既然要去抓捕纵火之人,想来这几天是不会回来的,最好是能够趁着他不在家,赶紧换一条船离开这里。
唐曼宁见一提起孙家,妹妹就一脸又羞又窘的样子,觉得她是又想起当初在车上被制住的样子。
都已经过了那么长时间了……
她转了转眼珠,往外看了两眼,压低了声音打趣道,“看你这样子,是打算记恨到天荒地老了?要不我在信里跟父亲说说,把你嫁给他得了,省得一提起他来就把你气得不行。”
曼春捂着心口,恼道,“姐姐说什么呢!要是再这样胡说,我、我就不理你了!信呢?信给我,等我撕了,看你还胡说不胡说!”
唐曼宁越发笑得厉害了,把自己还未写完的信抱在怀里,绕着桌子躲避曼春,“羞得脸都红了,哎哟哟,这可真难得。”
“你们姐妹闹什么呢?”
听见唐妍的声音,两人不敢再闹,忙整了整衣衫,上前问了好,唐曼宁抿着嘴笑道,“我这不是瞧着妹妹心绪不佳想哄哄她么,可她脸皮薄,不禁逗。”
唐妍嗔道,“你也知道她脸皮薄,亏你还是姐姐呢,快罢了吧。”
她见唐曼宁怀里抱着什么,就问,“写的什么?是信?”
“是信,出来也有些日子了,还没跟父亲报过平安呢。”
唐妍拿过来扫了两眼,“好孝顺女儿,你爹爹没白疼你们一场,我也该给他去个信儿,等写好了,交给孙家,请他们送去驿站,嗯……也写几句好话,免得误会了,你们父亲再怪罪于他。”
第120章 劝告()
唐曼宁看了一眼妹妹,见她也是一脸的茫然,有些摸不准唐妍的意思,这是打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曼春则想着,也不知孙家给了姑母多少好处,叫她把先前的火气都散了。
好在姑母没打算看她的信,曼春悄悄松了口气。
沈母和沈凤尽心招待唐妍等人,但据说孙承嗣仍没有什么消息,唐曼宁担心码头上的船,把宋十三叫了来,曼春就叫宋大家的也跟去看了看,回来后,宋大家的回道,“码头上比先前冷清多了,不过日夜都有卫所的官兵巡查,倒也不怕有人闹事,就是外头什么传言都有,有说是流寇,有说是水匪,还有说是官兵造反的,城里贴了安民告示,叫人不可轻信流言。”
曼春听了,放心了许多,“小屏和小五回来了没?”
童嬷嬷道,“刚回来,正在外头候着。”
曼春叫了她们进来,“蔺先生那里怎么样了?”
蔺先生如今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了,比不得年轻人,昨夜那一场变故之后,他本想留在码头上,是她们姐妹请了姑母相劝,才和她们一起进了城。
小屏道,“姑娘叫我们送去的安神丸先生收下了,叫我们给姑娘带话,说一切都好,姑娘不必忧心。”
小五笑道,“先生看上去精神不错,我们去的时候他老人家正和表少爷下棋呢,听书童说先生已经赢了两局了。”
曼春点了点头。
小五扑哧一笑,“二表少爷见我们去了,就问姑娘和大姑娘好不好,我们说再没有不好的了,二表少爷……”
“没什么事了,”曼春打断了她的话,“你下去吧。”
小五偷偷打量了曼春两眼,不明白怎么姑娘突然就不高兴了,等她被她娘揪了出去,才隐隐约约觉得:姑娘是不是……不高兴她提起二表少爷?
宋大家的拽着小五去了隔壁的一处小花园子,沿着回廊走到一处假山旁停下了,她左右看看,压低了声音,“男女七岁不同席,姑娘和二表少爷又不是亲兄妹,自然要避讳着些,你是不是听谁议论了什么?这种事还跟着起哄架秧子,你傻呀?”
小五愣了愣,似懂非懂的,“议论什么?没啊,二表少爷说要给姑娘弄只好鹩哥儿玩……”
“不要说了,这些事你少掺和。”
小五瘪了瘪嘴,“我没说什么呀,二表少爷见了我们回回都是有说有笑的……”
啪!——宋大家的见她还顶嘴,心里又气又急,忍不住便伸手打了她一巴掌。
小五捂着脸,眼泪含在眼睛里,终于还是没忍住滑落下面颊,“娘——”
宋大家的狠着心,严厉道,“是我把你惯坏了!你知道不知道?女子最重名声!咱们姑娘明明和二表少爷没什么事,可二表少爷是个不灵醒的,那起子小人也见不得咱们姑娘好,造谣生事把过错都推到咱们姑娘身上,闹得现在姑太太对咱们姑娘也不冷不热的,你呢?还在那里跟着起哄架秧子,这是什么?这是不忠!咱们娘俩跟着姑娘,凡事就得替姑娘想着!姑娘的名声要是坏了,咱们都得完蛋!”
小五被她娘的这一番疾言厉色给吓住了,低下头,小声喃喃道,“我知道了。”
宋大家的领了眼睛红红的小五去找童嬷嬷,小声问,“姑娘歇了没?”
童嬷嬷看了她一眼,又看看小五,“姑娘在屋里,进来吧。”
宋大家的进了屋,见曼春正坐在桌前,拽了一把女儿,上前就跪下了,“奴婢教养不利,纵得这孩子不分好歹,请姑娘降罪。”
小五也跪在地上,“小五错了,请姑娘降罪。”
曼春心里好受了许多,“宋大家的,你先起来吧——小五,你可知道你错在了哪里?”
小五犹豫了一下,“我不该不把姑娘的事放在心上,不分是非,只顾自己觉得好玩,就随便说话,这是不忠,我娘说了,既然我们跟了姑娘,就该凡事替姑娘想在前头,姑娘的名声才是顶顶重要的。”
曼春没有立即叫她起来,“我知道你是个机灵的,也很聪明,可是,只有既聪明又懂规矩的人才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你知道你和别的丫鬟差别在哪里么?”
“奴婢……是家生子。”
“不错,你是家生子,可这府里也并不只有你一个家生子,我这屋里情形特殊,丫鬟里头才只有你一个是家生子,可姐姐那边呢,几位嬷嬷,还有云珠、玉珠也一样是家生子,老爷太太身边服侍的也都是家生子,你又特别在哪里呢?”
小五不敢吭声了。
“她们进府的时候都学过一段日子的规矩,你尽管去打听打听,哪个没有因为做错事而受过罚?有的还挨过打。我以为去年你挨了一顿打,能把你跳脱不听劝的脾气收敛收敛,看来你是忘了挨打的疼了。”
所有人都以为小五这回的板子是免不了的了。
宋大家的虽然又焦急又心疼,她看着女儿,却没有开口阻拦。
“我今儿不打你。”曼春开口道。
她看看宋大家的,“让你把她带在身边,其实是我一开始就想错了,或者只让她待在厨房也行,这也没什么关系——让你这个做亲娘去给她立规矩,未免不忍心,你看这样行不行?让她拜童嬷嬷做干娘,让童嬷嬷好好教教她,你看呢?”
童嬷嬷是二姑娘的奶娘,让小五跟着童嬷嬷,宋大家的哪里不愿意?连忙点头,“都依姑娘的安排。”
曼春道,“都知道童嬷嬷是好性儿的,嬷嬷——”她看看童嬷嬷,“我知道勉强不了嬷嬷去做恶人,可是今天小五的说的话……若是再这样下去,任谁都能在我跟前说三道四的话,我也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了,人言可畏哪!”
曼春想起前世的种种,忍不住掉下泪来。
一屋子的人都慌了,一个个都跪在了地上。
曼春双手掺起童嬷嬷和宋大家的,“以后,我这屋里的事就有赖各位了。”
看着小五给童嬷嬷磕头上茶拜了干娘,曼春道,“小五你们几个虽是三等的丫鬟,可我一向给你们发的都是二等的例银,从下个月起,小五的例银降为三等,什么时候把规矩学好了,再给你升上去。”
唐曼宁就住在曼春的隔壁,曼春处置小五虽是避着人的,可还是没能瞒过唐曼宁,她听说了小五的事,皱眉道,“要是实在不堪造就,再买个老实的就是了,咱家什么时候缺过使唤的人?”
“李……二表哥也太——”唐曼宁想骂李博几句,可想到姑母就住在旁边,她压低了声音,“要不……咱们和姑母说说?”又摇摇头,“不行不行……”
左思右想仍是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好办法,她叹了口气,“要是能尽早回到京城,离他远远的,让他见也见不着,看他还能怎么蹦跶!”
其实她心里还有个想法,要是妹妹已经定了亲事,这件事就好办的多。
郭县令的太太头一天来拜访唐妍,第二天,当地其他的官员太太也都来了,一整个上午唐妍就没闲下来过,直到快中午了才将客人们一位位送走。
牛氏本来打算今天就乘船离开,可看到唐妍的客人多,她向来八面玲珑,便自请留下,帮着唐妍和沈母招待来客。
李幼兰听说又要晚半天再走,很不高兴。
牛氏嘱咐她去和李家唐家的姑娘们告别,李姿还病着,李幼兰跟李姿的奶娘说了两句就离开了,等客人走得差不多了,她才去了唐曼宁屋里。
唐曼宁知道牛氏和李幼兰要走了,她还知道李幼兰的未婚夫袁谦也同时启程,虽然觉得这袁谦的行为有些不合规矩,不过心里还是有些隐隐地生出几分不一样的感觉,不咸不淡的和李幼兰说了会儿话,忍耐着没再拿话挤兑她,等到把人送出了房门,唐曼宁看着李幼兰纤细的背影,转过来对唐曼春道,“看那袁谦也是谦谦君子,怎么就瞧上了她?”
“一个有财,一个有势。”
唐曼宁听成了“一个有才,一个有势”,问道,“这姓袁的是什么功名?”
“听说中过秀才。”
唐曼宁愕然,半晌,她嗤笑一声,“这也叫有才?天下的秀才何其多?”
不是她自傲,她父亲好歹也是榜上有名的进士出身,袁谦这样的秀才自然是不够看的。
曼春笑道,“我也没说他是才子啊,我说的是‘资财’之‘财’,李幼兰身子弱,她爹娘要是给她找了个一心在官场上求上进的,那才真是害了她呢,如今这个,家财万贯,享不尽的富贵,偏偏又是盐商,哪里敢得罪岳家?李幼兰以后只要在婆家和和气气的,就是个一辈子享福的命。”
两人小声议论着,不想这时一个婆子急匆匆走了进来,在上房门前停下了,“太太,有消息了。”
第121章 殷勤()
夏镇原本只是运河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子,因水路通达,渐渐聚集了许多行商之人。
白千户二十年前只是个落魄的穷小子,在河里捡了个漂亮的瞎子,就领回家做了老婆,后来瞎子找着了亲爹,原来竟是本地千户家的女儿,他老丈人有没有儿子,就把世袭的千户之职传给了他,前几年他太太病死了,他就又续娶了一房,娶的是本地大户张家的小女儿,也算强强联合。
张太太从自家的小佛堂出来,手里捻着念珠,她陪房的婆子上前来耳语了几句,张太太皱起眉来,“都什么时候了,还容她胡闹?”
刚一进院子,一个粉红色的身影就扑了上来,“祖母——他们要拿走我的船!您要为我做主——”
这位张小姐是张太太嫡亲的长子所出,她外祖家离夏镇不远,也是有名的富户,家里田产连成了片,张小姐的大弟只比她小一岁,她母亲又接连生育,因此她从小就是在张太太身边养大的,自从有了她之后,她母亲连着生了好几个儿子,家里的生意也颇有起色,因此不论是张老爷还是张太太都很喜欢她,觉得她是家里的福星,把她如珠似宝的养大,但有所求无有不允。
张太太劝道,“你小姑父如今没了,死得又不怎么体面,咱们张家如今正是艰难的时候,好孩子,你要懂事,回头再给你造条新船,比这个还好、还大。”
张小姐一想到自己船要给陌生人用,坐她坐过的椅子,睡她睡过的床,就觉得浑身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她扭股糖似的靠着张太太,不依不饶的,“我不要!我就要我的船!要是给别人用了,我宁愿烧了它!”
张太太劝了两句,见孙女仍是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心情本就不好的她脸一沉,“好了,你看看你像什么样子!还有没有一点儿大家闺秀的体面?这件事就这么说定了,你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你祖父已经说过的事是不会再改的。”
张小姐瞪着眼睛盯着祖母,突然“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起身跑了出去。
婆子有些不忍,看看张太太,张太太却不为所动,这个孙女的脾性没有人比她更清楚了,“看着她,别让她跑出去惹事。”
今天张家这事的起因还在白千户身上。
白千户身死,张家的小女儿带着为数不多的嫁妆惊惶不安地回了娘家,张老爷愁得日夜难安。
自从他把小女儿嫁给了白千户,便仗着白千户的护庇将生意越做越大,还开了当铺和印子铺,隐隐成了夏镇商会里的领头人物,可如今白千户没了,从前那些在他面前点头哈腰伏低做小的对手还不得抓紧机会把他打压下去?
更让他烦恼的是如今的这位孙千户,年轻人凭着一股冲劲儿天不怕地不怕的,听说还是个上头有人的,白千户在夏镇这么多年了,谁见了不得给几分面子?偏偏就是这个二十不到的年轻人,捏着白千户的一点小错,说杀就杀了。
官面上说白千户是畏罪自缢,他才不信!白千户那样的人,哪怕走到绝路,都得跳起来咬仇人一口,怎么可能自缢?
这孙千户……不好对付啊。
他打发了铺子里的管事,心里叹了口气,连这些掌柜都知道张家要不好了,外头人会怎么说,他不用猜都知道。
见了张太太,他第一句话就是,“老大媳妇要给大丫头相看的人家定下来了没有?”
张太太和张老爷做了几十年的夫妻,比张老爷自己都了解他,一听这话就知道张老爷的打算,她摇摇头,“大丫头不合适。”
张老爷也知道自家大孙女是个娇气的,不过他还是道,“兴许……人家就稀罕这样的呢?”
张太太冷笑了一下,“还不如去买个好脾气好相貌的认作女儿送过去,免得被这丫头拖累——刚才她来我这儿闹了一场,不让人动她的船,你知道她说什么?她说那是她的船,要是给别人用了,倒宁愿烧了它!”
“混账!从小到大,她那样东西不是家里供给她的?”张老爷骂了一句,过了一会儿,又摸摸脑门儿苦笑了一声,“那怎么办?现找人也来不及了,总该体面些才好。”
“把大丫头送过去就很体面?”张太太并不认同。
“那你说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