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兵锋-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将轰然领命,鱼贯辞出。
武关,哨骑飞报马超,言称关内曹军已动,沿淅水而下,又有曹军填壕,然进度甚缓!
马超闻报,问道:“曹操何在?曹军尚有几何?”
哨骑拱手答道:“曹操旗号未动,应尚在大营之内!营内曹军不下五万!”
马超点头,略作沉吟后,挥退哨骑,暗忖道:“难道真被徐庶说对了,曹操假作填壕攻关,其实是要打孙策?怎么就这么有信心?”百思不得其解之下,遂聚众商议。
徐庶首先开言道:“主公,庶料曹操必往樊城,且亲自统军,关外旗号定为虚设!”
众人闻言,皆暗自点头。
忽雷定出列,进言道:“末将请令袭营,一探究竟,望唐公允准!”
马超闻之,反问道:“关外尚有周瑜所掘之壕十重,两边又皆为密林群山,如何往袭之?!”
雷定道:“正因如此,曹军必然无备,加之末将所部骑步皆精,定全身而退!”
马超略作思忖,摇头道:“即便如此,又与魏军何损?”
雷定闻说,转头与马靖对视一眼,默然入列。
马超见之,情知马靖立功心切,故令雷定请令,不由火冒三丈,心道:“这小子还真把自己当将军了,也不想想,老子缺将军吗?老子缺的是像周瑜那样的帅才!随便挖几条沟,就把老子和曹操一起坑了!还好吴兵战力不行,不然周瑜绝不会放弃武关!也不知道这小子跟李开学的什么东西,怎么这么好战?待会得找个机会好好教育一下。。。”思及此,遂转头谓徐庶道:“若果如元直所料,我军该当如何?”
徐庶稍作思忖,答道:“子龙得杨松之助,想必汉中轻易可下,届时依计攻打上庸便是。主公何不先调大军前往陇西,以便顺势取川?”
马超见说,沉思不语,暗忖道:“我也想啊!可是让谁领军呢?把张郃调回来?不行!河东绝对不能出问题!杨兆又坐镇西域,赵云要攻打上庸,李敢去我又不放心。。。虽然历史上刘璋暗弱无能,可是孙策到现在还没死,天知道刘璋会不会变成明主?唉。。。这么多年过去,部下居然尽是勇将,难道还真是什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兵?”念及此,顿觉心烦意乱,遂喝令散帐,独留马靖一人。
少时,众人尽皆辞出,马超令马靖上前,问之道:“靖儿为何起意袭营?”
马靖支吾半晌,嗫嚅道:“孩儿只想为父亲解忧,并未做他想。”
马超闻言,没来由一阵火大,正欲出言斥责,又见其神色诚恳,顿觉心软,遂和声道:“披坚执锐、临难而上,乃曲长之责也!为将者,当纵观大局,不争一时之高下!今我军胜券在握,何须理会关外曹军?又何必行险袭营?一旦有失,折却三军锐气尚在其次,若累及同袍丧命,靖儿何颜以对?”
马靖闻之,愧然道:“孩儿思虑不周,还请父亲责罚!”
马超微微摇头,沉声道:“靖儿自幼聪敏孝悌,如今为何如此好战?”
马靖闻说,略作踌躇,即下拜,叩首道:“父亲,并非孩儿好战!实为眼下宛洛一线已聚集精锐十数万,足可填壕而进,一举攻入南阳?若能拿住曹操,中原定矣!”
马超见说,起身将之扶起,哑然失笑道:“靖儿差矣!待赵云抵定汉中,再取道上庸,进兵南阳,岂非更妙?若强行出关,取胜乃固然之事,但必折损士卒无数,又何苦来哉?”
马靖不解道:“若强出武关,伤亡固然在所难免,但其一,可速败曹操,再者,可令子龙将军趁势挥兵入川!有此数得,父亲岂能视而不见?”
马超闻言一愕,暗忖道:“咦!这小子不傻嘛!分析的头头是道,要是站在这个时代人的立场上,肯定就这么干了!可是我来自后世,都是华夏儿女,同种同族,相煎何太急啊!不如使劲发展经济、军事,时间长了,自然就把曹操灭了。但怎么劝说马靖呢?总不能就这么说吧。。。”一时间,马超绞尽脑汁,忽心头一动,遂语重心长道:“靖儿所言,为父岂能不知?然我儿可知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马靖闻说,反复咂摸半晌,仍不甚明了,问道:“孩儿总觉父亲之言或有矛盾之处,还请父亲赐教!”
马超微笑道:“为父聚数十万精锐在手,却引而不发,盖因此也!”
马靖闻说,恍然大悟,叩首拜服!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24章 法孝直巧入汉中
(全本小说网,。)
散关,唐军大营,李堪急不可耐,只因马休临行有言,唐公或兵发汉中,然眼见入冬,却仍无动静!情急之下,几欲上书询问,却皆被众将劝止。
忽亲军来报,言称狄道许将军遣人求见!
李堪令唤入,就问何事。
来人拱手道:“小人奉许将军之令,特来询问李将军,可有唐公军令?”
李堪闻言,心知许良欲争先锋之位,遂作色道:“若攻汉中,本将所部山地精锐定为先锋!干许良何事?”
来人并不着恼,赔笑道:“如此说来,唐公并无军令?”
李堪大怒!指来人道:“无论唐公是否下令,皆不干许良之事!只固守狄道即可!休想争夺先锋之职!”言毕,即喝令亲军将之逐出!
来人忙道:“还请李将军稍待!许将军言道:若唐公军令未下,便让小人带话李将军。”
李堪虽心知许良定无好话,然难免好奇,遂喝来人道:“许良有何言语?”
来人后退数步,躬身道:“许将军言道:李堪听了,若不将先锋之位相让,便。。。便打断。。。”
话未说完,李堪已暴起!
来人早有准备,急回身窜出大帐,翻身上马,疾驰而去!
李堪恼恨不已,喝令亲军急往追之,务必擒住殴打泄愤,然后转身怒谓众将道:“许良匹夫!枉自气杀本将!”
一将强忍笑意,出列止之,拱手道:“将军息怒,许将军心知先锋之位非将军莫属,故遣人激怒将军,若擒住此人殴打。。。恐有违军法,若被那陈黑脸知晓,上报唐公,将军虽不受重责,但必失先锋之位!”
李堪闻言猛省,乃喝止亲军,继而破口大骂许良,半晌后,忽又仰天大笑道:“想那许良一勇之夫,为争先锋之位,竟能出此妙计!待那泼才回报,不知许良作何感想?”言毕,复又大笑不止!
众将早已忍俊不禁,见此,尽皆大笑,一时间,帐内欢声雷动。
忽探马飞奔入帐,扬声禀报道:“将军,赵将军统铁骑五千前来,离营已不足五十里,少时便至!”
李堪闻报,大喜过望,问之道:“可知哪位赵将军前来?”
探马拱手答道:“旗号分明,乃镇西赵将军!”
李堪闻之,仍不知何人领军,大怒!遂喝退探马,领众将出迎。
少时,赵云、法正等入营,即令升帐!出示马超手令及兵部行文。
众将览毕,齐出列,下拜道:“末将等见过镇西将军,军师!”
赵云令免礼,出言道:“还请李将军遣人知会狄道许将军,限时三日,务必赶至散关大营!待其兵至,即进军下辨!”
李堪领命,就令亲军前往狄道传令!
待散帐后,法正进言道:“我军不日拔营,未知将军欲遣何人往见杨松?”
赵云愕然道:“自是遣细作前往,孝直何有此问?”
法正摇头道:“此次攻打汉中,全赖杨松之力!若遣细作前往,如何取信其人?故正请令亲往,还请将军允准!”
赵云闻言,连连挥手道:“不可!孝直乃三军智囊,岂能亲入险地?稍有差池,本将何颜面见唐公?!”
法正微笑道:“将军无需多虑,即便张鲁察觉,正只需明言身份即可,依仗主公之威,何人敢于加害?!”
赵云知其决心已下,遂不再相劝,即选亲军两人,令随行,嘱之道:“军师安危,本将便交予你二人,务必谨慎!”
二人拱手应命,沉声道:“将军放心!我等定保军师周全!”
法正连声道谢,郑重施礼,作别道:“事不宜迟,正这便起行,将军可屯兵下辨相候。”
赵云忙起身应之,还礼后,亲送法正出营。
却说许良求战心切,两日便赶至散关,也不歇马,径自求见赵云,参见毕,即出言请令道:“将军,末将所部骑兵两千,步军三千,皆已整装待发,请将军下令!”
赵云闻之,莞尔道:“许将军一路劳顿,先行歇息一晚,进兵之事,明日再议不迟。”
许良见说,先扭头回视左右一眼,然后上前几步,轻声道:“将军,自唐公起兵伊始,末将便追随左右,至今已十余年矣!然一直坐守狄道,寸功不得立!青泥隘赵将军、潼关梁将军乃末将昔日同袍,如今皆为少将军衔!将军试想,异日若得相聚,末将宁不羞乎?!”
赵云闻言一愕,继而起身道:“许将军宽心,唐公既已下令攻打汉中,收川之日不远矣!届时大功岂非唾手可得?!”
许良闻之大喜,即拱手辞出。
赵云暗叹一声,忖道:“众将逢战争先,何愁天下不定?唐公真人杰也!”
忽亲军入见,言称李堪求见。
赵云讶然,心道:“后日即将进兵,诸事皆已妥当,莫非又来请战?”思及此,遂令唤入。
叙礼毕,李堪果然出言,请为先锋,并问及许良。
赵云笑道:“好教李将军知晓,此次进兵汉中,本将欲亲统大军依次而进,不分主次。”
李堪闻言大急,连声道:“将军不可,此去汉中山路险阻,若无先锋探路,极易中伏!”
赵云见说,挥手道:“李将军不必多虑,唐公早有妙计,届时攻入南郑,将军自然知晓!”
李堪闻之,不由唉声叹气,苦笑道:“既然唐公已有妙策,想必汉中唾手可得,似此末将何日可立大功?”
赵云啼笑皆非,遂将对许良言语再讲一遍。
李堪闻说,一如许良,大喜告退。。。
法正等自离散关大营,一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历经十余日,方才抵达阳平关。
亲军进言道:“军师,此关有军丁守把,盘查严密,不易过也!恐需翻山越岭而行!”
法正不答,注视关卡,半晌后,微笑道:“某有一计,或可轻易过关!”
亲军大喜,忙问何计?
法正指二人背囊道:“杨松贪敛财货,尤喜珠宝玉器,故唐公早已备下。阳平关守将乃杨松内侄,我等何不冒杨松家臣之名,面见其人,只需稍贿之,定可轻易过关!”
二人闻计大喜!即随法正直奔关城!
兵丁拦住,喝问道:“你等何人?可有路引?!”
法正佯作大怒,戟指道:“我等乃杨别驾之家臣也!你等安敢无礼?!还不通报你家将军?!”
一什长闻言,忙上前,拱手道:“几位稍待,小人这便往报宋将军!”言毕,便欲转身进关。
法正唤住,示意亲军奉上银钱,点头道:“你等尽忠职守,少时面见宋将军,定为你等美言!”
那什长大喜,令左右请入耳室暂歇,却飞奔关内去了。
阳平关守将乃杨松内侄宋光也,闻报不敢怠慢,急领亲军出关。
法正略施一礼,言道:“可是宋将军当面?”
宋光忙还一礼,心下却犹疑道:“此人面生,许是川中细作,若擒之,岂非大功一件?然此人神色镇定,不似作伪。。。”一时拿捏不定,遂佯作大笑道:“自南郑一别,已有经年,先生别来无恙?”
法正闻说,暗自哂笑,却面露愕然之色,皱眉道:“某新投别驾,并未见过将军,何来南郑一别?”
宋光闻之,略显尴尬,忖道:“莫非此人真乃姑父之幕僚?”思及此,即抬手抚额道:“许是本将记错,先生勿怪!不知先生何时出关?为何本将并不知晓?”
法正见此,心下稍定,环视左右一眼后,沉声道:“还请将军屏退左右,某自当奉告。”
宋光略作沉吟,便引法正入关,请入内室后,言道:“此地只先生与本将二人,但讲无妨。”
法正左右打量一眼,低声道:“陇西每年皆与汉中以马易粮,然师君与唐公皆定有数目,故而别驾遣某取道箕谷,密入陇西,与太守尹奉议定十倍数目换之,所得两家五五平分。赖别驾护佑,某幸不辱命,现赍珠宝返回南郑。为策万全,故取道将军镇守之关隘,还请将军遣人护送!”
宋光闻言,瞠目结舌,竟一时呆立。
法正见宋光不语,明知其已被巨利震慑,却佯作焦急道:“将军乃别驾内侄,莫非不欲相助乎?!”
宋光回过神来,忙摇头道:“本将并非此意,这便调集亲信候命!”
法正暗喜,忙拱手道:“多谢将军!”
宋光亦喜笑还礼,实则心下抑怏不已。
法正望见,略作思忖,遂复转忧色,言道:“此次资财甚巨,不知将军能否亲自护送?”
宋光微露迟疑之色,摇头道:“本将奉令镇守阳平关,恐有些许不便,还请先生见谅。”
法正闻之,心下冷笑,上前附耳言道:“阳平关险峻异常,纵使川军十万,亦不足为虑!若将军亲往护送,某愿奉上金珠十盒!”
宋光大喜!忽又皱眉道:“先生所携资财皆为别驾之物,若闻知本将截留,恐动雷霆之怒!”
法正微笑道:“将军差矣!别驾所获之利皆有明确账目,某岂敢妄动分毫?献于将军之金珠,乃陇西主簿所赠,且只此十盒,某愿尽数奉送将军。”
宋光闻言,面露恍然之色,轻笑道:“若尽数赠予本将,先生岂非空忙一场?”
法正假作尴尬状,拱手道:“将军智勇双全,一语道破!实不相瞒,陇西主簿相赠金珠二十盒,某愿与将军平分。”
宋光放声大笑,言道:“先生何苦欺瞒本将?即便其赠予先生百盒,本将只取十盒足矣!”
法正见说,连连摆手,急声道:“将军智在某家之上,岂敢相欺?陇西主簿实赠三十盒,然某亦需上下打点,所剩无多!还请将军不嫌礼薄,亲自护送!来日某定当厚报!”言毕,躬身一礼。
宋光伸手扶起,正色道:“先生何出此言?别驾乃本将姑父,岂有袖手旁观之理?”言毕,即扬声传令,集结骑兵千人,亲自统之,护送法正前往南郑!
一路畅行无阻,五日便至南郑城外。
宋光拱手作别,言道:“本将军令在身,不便入城,还请先生勿怪!”
法正闻言暗急,心道:“若无宋光陪同,如何得到杨松府上?”心思电转间,忽生一计,遂拱手道:“多谢将军一路护送!”
宋光挥手道:“本将与先生一见如故,何须客套?”
法正假意踌躇片刻,言道:“既然将军高义,某岂能无以为报?敢问将军是否经年未见别驾之面?”
宋光见问,叹声道:“自本将坐镇阳平关,军务繁冗,已有数年未见姑父,心下甚是想念。”
法正见说,即沉声道:“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即便某备述将军护送之功,仍不及将军亲往见之!将军以为如何?”
宋光闻言颔首,继而摇头道:“若本将入城,定被有心人窥见,恐不利姑父!”
法正上前几步,附耳言道:“若某携宝货入城,只恐更不利别驾。。。”
宋光然之,忽指法正随行亲军,言道:“先生何不令左右先行入城?”
法正摇头道:“某之亲随入陇西时,便不慎跌入山崖,此二人乃陇西主簿之心腹也,并不识路途,如何得入别驾府?”
宋光微微点头,摊手道:“似此如之奈何?”
法正暗笑其蠢如犬豕,谓之道:“将军何不遣亲将前往,只需言称陇西来人,别驾自然知晓。如此一来,将军之功亦不言自明!”
宋光恍然,大喜从之!
比及杨松闻报,先是愕然,继而大喜!急令心腹出城迎之!
少时,法正入,叙礼毕,将出珠宝,拱手道:“法正见过别驾!些许仪礼,还请笑纳!”
杨松见之,喜不自胜!忙还一礼,笑道:“唐公礼贤敬士,真乃明主也!但有所令,法中书直言便是,何须如此重赐?”
法正肃容道:“非也,别驾不日将立下擎天之功,些许财货,何足挂齿?待功成之日,唐公另有厚赐!”
杨松大喜!与法正寒暄片刻后,即出言问道:“敢问法中书,唐公是否欲取汉中?”
法正点头道:“然也!眼下我军已屯兵下辨,只待别驾巧施良谋!”
杨松颔首,扬声道:“此小可之事耳,挥手可定!”言毕,即手书一封,递于法正,言道:“法中书只需将此书交予宋光即可!”
法正大喜,双手接过,贴身收好后,拱手谢过。复又躬身郑重一礼,道:“法正见过南郑侯!”
杨松见此,急上前扶起,愕然道:“法中书此言何意?”
法正答道:“唐公临行有言,若得阳平关,即封别驾南郑侯,领汉中太守!眼见即将功成,故先恭贺之!”
杨松初闻得封南郑侯,不由大喜,再闻仅授汉中太守,顿时不悦,淡声道:“松多谢唐公!”
法正见之,岂能不明其意?忙出言道:“君侯有所不知,唐公治下文武分立,刺史、太守皆只有治政之权,实则并无分别,所重者,爵位耳!”
杨松见说,干笑数声,问道:“敢问法中书何爵?唐公麾下何人爵位最高?”
法正再施一礼,答道:“某不过亭侯之爵,不足挂齿,至于爵位最高者,乃君侯也!似西域都督杨将军,征南庞将军等亦皆为乡侯耳。”
杨松讶然道:“松久闻杨、庞二位将军,战功彪炳,唐公何吝爵位?”
法正解释道:“唐公治下并无封地食邑,故定俸禄极高!似乡侯之爵,已与朝廷州牧持平,若如君侯,年俸已数倍州牧矣!加之太守俸禄,君侯年俸已近万石!实不亚于朝廷所封万户侯!以此论之,何言唐公吝啬爵位?”
杨松见说,惊喜莫名,起身施礼道:“松素知唐公待人以诚,今日见之,果不其然,方才所言,乃戏言耳,还请法中书勿怪!”
法正忙亦起身,躬身道:“君侯爵在法正之上,万不可如此多礼!”
杨松大笑!吩咐设宴相待!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25章 赵子龙轻取南郑
(全本小说网,。)
南郑别驾府,杨松获珠宝数十斤,且得显爵,大喜之下,设宴款待法正,席间自是言笑晏晏,觥筹交错。
次日,法正请辞。
杨松令亲信随行护送,一路疾奔阳平关。
却说曹操信使晓行夜宿,抵达南郑时,恰于法正一行擦肩而过。
张鲁览毕书信,闭目沉思许久,犹豫不决,遂聚众商议。
众文武观书,有言连魏击唐者,有言顺唐去魏者,甚或有言以汉中之险阻,独拒唐、魏者,纷纷杂杂,争吵不休。
张鲁暗怒!便扬声问阎圃有何见解?
众人闻言一静,阎圃道:“师君,圃以为,归顺曹操,抗击马超方为上策!”
张鲁讶然道:“本师君与马超素来交好,只恐背之不详。”
阎圃暗叹一声,道:“师君差矣,马超久欲吞并汉中,只因被河北及诸夷战事牵绊,一时无暇进军而已。今冀州已定,边患皆平,异日必出陇西!既如此,师君何不先发制人?”
张鲁见说,沉吟不语。
杨松急步出列,指阎圃道:“此言大谬!莫非曹操便无意汉中之地乎?”言毕,转身拱手道:“师君,昔日曹操屯数十万大军于冀州,亦被马超击败!如今河北尽失,曹操恐马超南进中原,故巧言来说师君,意欲据汉中往袭陇西!然曹操尚且不敌,况于禁等辈乎?届时马超攻入汉中,必牵累师君!”
阎圃抗声道:“曹公挟天子以令诸侯,虽于冀州失利,然大义在手,异日定可一统天下!”
杨松哂笑道:“既如此,马超、孙策何不拱手而降?!阎主簿真小儿之见也!以松观之,曹操不过苟延残喘而已!放眼天下,何人可敌唐公铁骑?再者,于禁已兵至上庸,然唐公大军何在?眼见不过魏人欲进犯汉中,何必托词共拒唐公?!试问阎主簿,可曾见唐军一卒过境?!遑论吞并汉中?!”
阎圃大怒,却无由辩驳。。。
张鲁闻言,沉吟道:“果如别驾所言,本师君该当如何?”
杨松正欲答话,阎圃抢先出言道:“师君,于禁虽兵至上庸,但并无进犯之意,不过借道城固,渡汉水进军斜谷,以防马超兵出散关!且曹公书信明言师君永镇汉中!若顺马超,必遭羁縻!还请师君三思!”言毕,即叩首不起!
杨松勃然大怒!厉声道:“若于禁假作借道,实则兵围南郑,如之奈何?”
阎圃亦怒视杨松,言道:“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