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略-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然是熟人自然不需说明来意,只是简单一阵寒暄,剩下的事众人心知肚明。
一路劳顿,又快到了饭点,不用说:先吃饭呗。
……
“仲少东家,诸位兄弟,路途辛苦,黄某略备薄酒,为各位接风”,酒楼中,菜还未上,一名黄姓男子立刻起身举茶致辞。
此人正是本地负责药铺接洽事宜的,不过与佟柱不同,这位黄东家还有个身份:盐商。
或许正是因为此,佟柱才对自己的遭遇极为不平:为何人家除了药材生意外,还可以做其他的?而自己就不行?
只是他那里知道:这黄东家与罗龙文沾亲带故,做这些事情,都有他的授意。
别的不说,这“接风”二字说的颇有意思:才呆半天,明日早上那顿就是送行了。
“红烧狮子头、拆烩鲢鱼头、扒猪头,大煮干丝、炒鸡舌、一山炒豆腐、雁门炸鸡、梨丝炒肉”,黄东家如同店小二般道:“黄芪参汤,花雕一壶”。
“粗茶淡饭,招呼不周,诸位请了”,药铺东家看看黄东家,特意客套几句。
粗茶淡饭?这也叫粗茶淡饭?
一路劳顿,罗英与小地瓜原本就饥渴不已,看到如此丰盛一桌,表面上不为所动,可这不争气的喉结却不时的耸动着。
“咕咕…”,是谁的肚子饿了,竟发出声响了。
哈哈哈哈,都是场面之人,一阵笑声掩盖,就当是没有听见。
“多谢诸位盛情款待,仲某借花献佛,代我这几位兄弟向诸位碰一杯”,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仲逸也只是微微表示一下而已。
这一桌饭菜,对于肠胃来说,真是有福了。
罗英与小地瓜刚欲大开一番,谁知被仲逸瞪了一眼,这才默默底下头,手中的筷子顿时放慢了速度。
再看看一旁的穆一虹,脸上依旧那副淡淡的神色,纤纤十指间一双竹筷也只是轻轻一夹,食不漏齿、咀咽无声。
……
“诸位,方才有荤有素,不如换个口味”,黄东家双掌轻轻一拍:“每人一小碗米饭”。
米饭?还一小碗?罗英与小地瓜悄然嘀咕起来:“方才还那般大方,换个口味就整个米饭,正是的”。
黄东家似乎看出众人的心思,他吩咐小二将小碗一一放到各人面前。
“诸位可不要小看这一小碗米饭,是由各种蛋汁肉汁泡蒸,外呈金黄、内里雪白。有鲫鱼舌、鲤鱼白、斑鱼肝、黄鱼膘、鳝鱼血、乌鱼片等”,黄东家一副极为家常便饭的样子。
“这个饭嘛,吃的时候…”,药铺东家接过黄东家的话刚欲介绍,却听众人哄笑起来。
不用介绍了,小地瓜已经吃的一粒米都不剩了。
仲逸自信还曾见过些世面,单说这吃喝之物,就拿方才那一桌,他与袁若筠,还有樊文予等一起用过,无非是酒席而已。
只是眼下这一碗小小的米粒,如此费周折,确实令人大开眼界。
“看我这兄弟,让大家见笑了,二位东家如此抬爱,若你们来京,仲某都不知该如何招待诸位了”,仲逸见穆一虹只是轻轻拿起小勺微微尝了一口,他的心里总算是欣慰许多。
“区区几千两银子,放心,不用仲少东家掏,来京城你只需带我们到处转转即可”,黄东家笑道。
仲逸立刻打趣起来:“那感情好,我这么随便一转,几千两银子省出来了,这可要比开当铺强”。
几千两,重复一遍。
哈哈哈……
茶余饭后,终于说到了正事。
“这是我们送到京城的:金菩萨一尊,价值一万两,玉白菜两棵,价值五千两,字画两幅,估价八千两……”,黄东家又如酒楼介绍饭菜一般,只是如此贵重之物,到了他嘴里就像真的白菜萝卜一样。
“黄东家,这个,这些东西总值近五万两,而且有真金白银,太过招摇,恐怕…”,不同于之前的小玉器字画砚台之类,这次确实有些异常。
“仲少东家多虑了,你初次来我们这里,”,黄东家笑道:“按照惯例,我们会派人相护,与你们分开走,东西还是你们拿着”。
“放心吧,我们派出三十名兄弟,都是精挑细选的,各处关卡已经有人打过招呼,保证万无一失”,黄东家那肥硕的身子似乎连动都懒得动一下。
原来如此,江淮竟有这般待遇,怪不得这小子如此泰然。
礼单与财物分开走,运送之人为商,得此物的却是另有其人。
罗龙文果真老辣,不管有多少人互护,一旦出事都是他这个当铺东家的事。
“好了,一切皆已安排妥当,”,黄东家懒懒的摸摸后脑勺:“你们明日就要启程,今晚定要好好玩玩儿?”。
啊?又是这个……
第201章 木雕小挂件
“阮若怀、章苏,见过少东家”,回到京城,仲逸向罗龙文交接完“差事”,次日一大早便来到当铺。(全本小说网,https://。)没过多久,小地瓜带着他的二位邻居就出现在众人面前。
“好,从今日起,你们二人就在这里做事,先从学徒做起,多向各位前辈讨教。工钱是一般伙计的一半”,仲逸唤来众人叮嘱道:“你们不准欺负他二人年幼,我们若一当铺皆是一家”。
“请问少东家,我们二人住的地方……,要不我们不要工钱,管吃管住就行”,阮怀若微微问道。
“你们就住在当铺二楼,空房有的是,回头你们收拾一番”,仲逸笑道:“饭自是要吃的,工钱也不会少你们的,我不缺那点银子”。
“多谢少东家”,二人立刻道谢,之后随小地瓜上了二楼。
从此,他们再也不用住贫民区了。
“少东家,按说你做的决定,我是无法可说的,只是这学徒一事……”,一向墨守常规的老姜头又开始较起真来:“学徒学手艺,当是从头做起,首先打杂……”。
老姜头的话还未讲完,却被仲逸的笑声打断:“姜伯你多虑了,他二人爹娘去的早,怪可怜的,他们年纪还小,你无须教估价之术,平日里正常管束干活就行,其他的,慢慢来吧”。
“少东家真是宅心仁厚、菩萨心肠,老头我惭愧,惭愧啊”,老姜头立刻脸红起来:“原本我不打算再收徒,也罢,既然少东家如此用心,只要两孩子有这个心愿,我绝不吝授毕生所学”。
真是个可爱的老头,古板起来没有谁比他更固执,一旦热心起来,却又是像个孩子一般。
感谢袁若筠为他请了这么一个好掌柜。
回到若一当铺,毕竟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即便有罗龙文分走一半的红利,但相信无人在意两个可怜的小孩:花不了多少钱,还能做些杂活,晚上顺便还可以守着当铺。
事情办妥,还是到一楼的房间喝杯热茶,好久没有这么惬意了。
……
“许公子来了?少东家正在里边喝茶呢”,老姜头看到袁若筠走了进来,他一如既往的打声招呼。
这几乎是惯例:但凡仲逸出远门归来之后,他的这位“表弟”必定回会找上门来。
“筠儿,你来的正好,今日我要你开开眼界”,见袁若筠走了进来,仲逸立刻关上屋门。
“大开眼界?我袁若筠长这么大,还真没遇到过几件让我大开眼界的事”,袁若筠不以为然道:“哦,当然,师父你倒是算一个”。
“先不提我,你既是见过大世面,那我问问你,你吃过一碗数十两银子的米饭吗?”,仲逸如数家珍道:“米粒由蛋汁肉汁泡蒸,外呈金黄、内里雪白。有鲫鱼舌、鲤鱼白、斑鱼肝、黄鱼膘、鳝鱼血、乌鱼片等”。
呵呵,呵呵……
“这有什么?还可加进去鲢鱼脑、鲨鱼翅、鳖鱼裙、鳊鱼划水,你说的那些鱼还是差了些”,袁若筠笑道:“你大约没有吃过108道全鱼宴,或者78道全羊宴吧?”。
哎,好歹也是个师父,在徒儿面前糗大了。
“可怜的师父,上次去了趟西北,回来时说的是吃食,这次去了江浙两淮,怎么回来又是说吃的?”,袁若筠差点就要起身摸摸他的额头:“一会带你去家像样的酒楼,免得你看着人家,连碗米饭都吃不起”。
“看你,都瘦了”,袁若筠难以掩饰好笑的样子。
“你?在师父面前如此无礼,成何体统?”,仲逸只得在这个不争气又确实有几分本事的徒儿面前,卖弄起师父的架子。
“呵呵,这你可说不着,今日我来找你是有大事相告”,袁若筠走上前来,难得如此一本正经:“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保准你高心三天三夜”。
“说吧,什么事?还三天三夜?你叔父我如今心若止水,也算是荣辱不惊了”,仲逸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听我爹爹说,开春以来有不少州县遭旱灾,朝廷要修工事,北虏南寇,一旦战事开启,需要银子,所以……”,话到嘴边,袁若筠却卖起关子来。
“你是说捐纳?朝廷要开捐纳?”,这个消息果真令仲逸心中一惊,不过再细细想来:以袁若筠的家世,这些话几乎可以不容置疑。
“对,我爹爹亲口说的,只是旨意还没有下来,到时他会找你的”,袁若筠将头一扬:“怎样?这个消息还令师父你老人家满意否?”。
“筠儿长大了,多日不见,倒是令师父刮目相看,不错,不错”,仲逸这位“老人家”只得继续端起架子。
“去,说正事,这次江浙之行,给我带什么礼物了?”,才夸两句,袁若筠却立刻恢复了之前的刁蛮劲:“别再说什么吃的东西,想起来我就胃疼”。
正事?对于她来说,这才是正事。
“早就准备好了,缺谁也不敢缺了你袁大小姐不是?”,说着仲逸从立柜中取出一个小木盒。
“玉白菜?这么小?”,打开盒子,袁若筠的表情颇为奇怪:既非惊喜,也非失望。
这时,仲逸的心里却暗暗叫苦:从“菜根”到“菜叶”,由白渐渐变绿,做工精巧,玉质也是上乘。
这颗“白菜”花了自己一千两银子,光是那个底座就三十两。
之所以如此破费,皆因这个若一当铺:起初是袁若筠掏钱开的,后来她所谓的成本收回去之后就几乎不要分红,鉴于罗龙文中间横插一刀,仲逸也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
仲逸心中有愧,但给银子她肯定不会要,所以才想这个办法,谁知上千两的东西还是入不了袁若筠的法眼。
“这是什么?是鸳鸯吗?挺好玩儿的”,袁过筠看到木盒旁边还有一个小盒,顺手就打开了。
“这是一对小木雕,不值钱的,还没有那颗玉白菜的底座值钱”,仲逸苦笑起来:“这是买玉石的时候,店家给送的”。
“看你那俗气的样儿,把玩之物?岂是用银子衡量的?”
“这个归我了,玉白菜你收好”,袁若筠细细看着手里的小木雕配件,这神情显然比方才兴奋许多。
“这?这是……”,话到嘴边,仲逸只得咽回去:以袁若筠的脾气,她看上的东西,谁能拒绝?
“师父有心了,这个礼物还算有点意思”,言语间,袁若筠默默盯着手中的那对“鸳鸯”。
鸳鸯所指何意?想必无人不知,原本是为宋洛儿所买,只因店家将两样东西装在一起,不成想偏偏被袁若筠看上。
之后的事,仲逸不愿再想下去……
“这是五千两,给你”,良久之后,一直沉默不语的袁若筠竟拿出一张银票。
“你?这是干什么?当铺这边的账还没向你结清,又如何能要你的银子?”,仲逸急忙推辞,此举太意外了。
“给你捐纳入仕用,没银子,人家认你是谁?”,袁若筠用她难有的语气感叹道:“此事,你必须要成功”。
如今不是初来京城之时,仲逸自己手头已有不少存银,当然这其实也是袁若筠的。
相比捐纳之事,他却为另外一件事犯愁:“若自己入仕为官,当铺肯定是开不下去了,那与袁若筠之间的账目也该清了”。
袁若筠视金钱为玩物,可没了当铺,二人的关系该如何继续相处呢?
“这五千两,我断断不会要,捐纳入仕之事,能成则罢,不成也无须强求”,仲逸心中有些惆怅起来。
“不,你必须要成功”,袁若筠一本正经道:“出身,出身很重要,你有了官位,才可以名正言顺的进我袁府”。
第202章 再进袁府
“此次捐纳,文武之职皆有,有意者颇多”,文府书房,仲逸特意约了外叔公:曾经的五品刑部郎中,如今的四品都察院佥都御史…………………文泰。/全本小说网/https://。/
自袁若筠说朝廷要复开捐纳之后,仲逸便匆匆来到文府,文泰在朝为官多年,他的意见极为重要。
“孩儿对官场之事不甚了解,一切听外叔公安排”,仲逸毕恭毕敬道。
“先进国子监,取得身份后再图长远”,文泰细细道来:“此职虽无实权,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以后机会也多一些”。
“孩儿并无异议,只是此职虽好,恐怕盯的人也多,就怕…”,仲逸知道,除了银子之外,剩下周旋之事还要靠袁炜与外叔公,万不能让他们太过为难。
当然,还有樊文予,只是他这个八品的照磨,他自己还想找外叔公与袁炜的关系呢。
仲逸所说,文泰自然明白,他笑道:“无需多虑,要进国子监没有点真才学恐怕是不行,胸无点墨之人当有自知之明”。
原来如此。
“这是两千两银子,你先拿着,如果不够,我再想办法”,如同袁若筠一般,文泰也知道重点所在。
“不不不,孩儿的银子已备足,不劳外叔公”,事已至此,仲逸也只得将当铺之事全盘托出。
一阵沉默……
“好,如此甚好,想不到你通过一个小小的当铺做出如此一番事来,看来你是块做官的料”,文泰不得不对自己的这个外孙刮目相看。
告别外叔公后,仲逸再次回到当铺。
“少东家,上次你说的为我们找先生的事……”,见仲逸进了房间,阮怀若与章苏立刻走了进来。
“哦,我差点把这事给忘了,这样,此刻随我去见你们的先生”,只顾着忙自己捐纳之事,仲逸这才缓过神来。
当初,这两个孩子工钱都可不要,唯独不能少了教他们的先生。
此事,耽误不得。
……
“什么?你说她?是我们的先生?”,小院中,看到眼前的这位“先生”,阮怀若与章苏不由的张大了嘴巴。
仲姝,原来仲逸为他们找的先生竟是自己的师姐。
“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你尽管问”,仲逸随意坐在一张木椅之上,一副看热闹的神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作何解?”阮怀若见状便直接开口道。
“人事万物,当有迹可循,但非常人所解。名利可求,却非常人所追之虚名”,仲姝笑道:“道德经所说,意为告诫世人当追万物内在要理,勿徒有虚表”。
“儒家仁、义、礼、智、信,法家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又作…”,阮怀若还欲继续提问。
“这个问题太过深奥,以后你们的先生自会教的”,仲逸严肃道:“今日我先给你们教一堂:先学会谦逊与礼节,你二人可知我的意思?”。
“是,少东家所言甚是,我们谨记于心”,阮怀若与章苏急忙向仲姝施礼。
从未见过女先生,一时心急,差点坏了礼仪。
“少东家,我想学武……”,如同师兄一样,章苏对武学的痴迷丝毫不减。
“还是她”,仲逸起身道:“不过,你们得叫仲姝姐”。
“对,对,你们少东家说的对”,仲姝意味深长道:“我可没有资格给你们当先生”。
“见过仲姝姐”,阮怀若与章苏异口同声道。
“从即日起,忙完当铺的杂务之后,你们每日午后来这里学习一个时辰,一个月之后我与你们仲姝姐考核”,仲逸一本正经的样子:“若是合格便留下,若不合格,你们无需再来此处”。
“是,少东家、仲姝姐”,二人这次可不敢再有迟疑:机会只有一次,否则他们又要回贫民区了。
四人正在交谈之际,却见小地瓜来了小院:有人来请。
至于是何人,小地瓜却不得而知,不过仲逸心中猜出大概,他并不多问,直接随小地瓜赶往若一当铺。
“想必这位就是仲少东家?”,若一当铺中,一名中年男子见到仲逸后立刻迎了上来:“请少东家借一步说话”。
“在下是奉礼部侍郎袁大人之命来请少东家去趟袁府”,那男子言语不多,并无半句废话:“小的不知所为何事,只是奉命请少东家过去,现在就走”。
仲逸心中立刻明白:定是为捐纳之事。
上次随师父去过袁府,但此刻仲逸心中依旧有些兴奋,除了因为此次捐纳之事,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袁若筠。
当初他的这位刁蛮任性的徒儿执意要自己入仕,其中的缘故仅是:可以名正言顺的进袁府。
此刻,仲逸才知道袁若筠用心良苦:不管是蠡县县衙的幕僚,还是若一当铺的东家,都是些难以入流的身份,而堂堂礼部侍郎的府邸,没有个像样的身份确实进不来。
“逸儿,咱们这是第二次见面”,进了袁府,仲逸被带到袁炜的书房,他一眼就认出仲逸。
做官需要具备很多常人所不及之本事,其中一项既是过目不忘。
“晚辈见过袁大人”,袁炜不同于外叔公,该有的礼节还是应该的。
“令师上次来京时说过,想必你也知晓,如今朝廷已决定开捐纳,你需要做些准备”,袁炜吩咐道:“从明日起,你先回祖籍,需要办这几件事……”。
“是,晚辈即可去办”,仲逸细细记住袁炜每项叮嘱,免得到时误了事。
“我已经吩咐过了,需要找官府办理证明的,他们会行方便的”,袁炜说道:“这有几封书信,你带上,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
“晚辈多谢袁大人”,仲逸毕恭毕敬接过书信:这东西在当官的看来,要比真金白银还有管用。
捐纳并非准备好银子就行,还需各级官府开具证明,程序极为繁琐,若有了这些书信,谁敢刁难?
袁炜作为礼部侍郎,门生故吏遍布天下,那些人巴结还来不及,若是仲逸拿出此物,恐怕有人要巴结他了。
“爹爹,府中来人了?怎么没听你说起过?”,二人正在交谈之际,却听门外传来一折熟悉的声音,话音未落之际,书房的门已被打开。
不用说,来人正是袁府的大小姐…………………袁若筠。
第203章 小小反击(上)
开春以来,山西境内多地再遭旱灾。(全本小说网,https://。)与去年的灾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抗旱赈灾之举再次拉开。
要赈灾,朝廷就要拨粮拨银,而对于山西境内的大小官吏来说,眼下却变得更加忙碌起来:一心赈灾想立功者有,假公济私中饱私囊者有,阳奉阴违敷衍了事者有……
去年开春之时,因贪墨赈灾银子,涉事京官与山西地方文武被打入大牢的不在少数,但此举如同割韭菜,一茬之后又长出新的来。
今年也不例外。
当然,还有去年逃过一劫的落网之鱼:有未被查到者,有上下疏通者,更有朝中有人被保下来者……
这一茬儿,人数不再少,其心更狠,其势更大,其疾更顽。
鉴于此,赈灾银两还未下拨之时,朝廷便开始商讨此事,力求从源头清理。
刑部、大理石、都察院,三法司会同户部、吏部派专人督查,每个衙门派出三人,共计十五人,先去山西境内核实历年赈灾情况。
这十五人,连同当地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甚至于各州府县,对今年灾情进行重新测量:包括田地、河流、人口等。
此举力求更加准确掌握灾情,确保赈灾钱粮能如实落到灾民手里。
当然,还有稽查当地父母官,查案线索,其中一项重要的来源:对当地百姓的名查暗访。
在京城派往山西境内的十五人中,就有文泰,这位从刑部到都察院任职不久的佥都御史。
他到山西后,着重留意孟县的灾情。
孟县知县周云陇,在去年赈灾之时,非但贪墨赈银,还继续向当地百姓税赋,就连农户家中陈年存粮都不放过。
天灾人祸,当地百姓怨声载道,不少人奔走相告,纷纷到衙门告状,尽管无功而返,但此事却闹得沸沸扬扬。
当初,仲逸在西北运送药材时,在回京的路上遇到的那些村民托他向京城递血书的,说的就是孟县知县周云陇。
周云陇与严氏沾亲带故,好在只是远方亲戚,无法直达严府。他曾托人通过罗龙文向严氏送以好处。
仲逸当初请师姐仲姝在京城如家客栈誊写的礼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