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不原谅-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你没有猥琐地重复,而是在体验自己或是任何人都没尝试过的东西。创造的快乐可比背书的快乐强烈多了,假如背书有快乐的话。
你看,一个中国孩子到美国上小学,转眼间摇身一变成了大诗人,他娘都吓了一跳:
这太出乎意料了!我们的孩子,眼前这些小学生,竟然写了诗,还印成了书!
老师们把书一本一本发给了家长。我也拿到一本,打开目录,很快看到了儿子的两篇“作品”。
一首诗题为《朋友》,写的是他出国前与国内的小学同学分别的感情经历。儿子离开中国的时候,心里的痛苦,对童年小伙伴的怀念,都是我未曾想到的。
还有一首诗写的是《时间》,我从中听到了儿子对时间的感受。他说,时间本身没有速度,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时间才变得不同。
那天晚上儿子也非常兴奋,12点了,还在写他的日记。就是那本小小的诗集,激发了儿子对写作的最初兴趣,培养起他对写作的自信心。那本诗集让他相信自己有写作的才能,特别是有用英文写作的才能,于是,他才兴致盎然地尝试各种文体的英文写作。66
小毛孩子写诗简直是无理取闹,不好好背乘法口诀就跟这唧唧歪歪,你能诗过徐志摩是怎么的?
诗不过也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在体验中探索自己的潜能。小学让孩子写诗,等到上中学他们就开始真刀真枪研究问题了。要是你喜欢文科老师会鼓励你写文章甚至写书(我这也就相当于人家中学水平),要是对理科感兴趣,学校则会让你制作机器人。美国高中出产的论文数量甚至要比咱国家大学的都多67,他们学到的东西可远不止怎么解二次函数那么简单。
想想人家写文章做机器人那会儿你干嘛呢?
哦,你正好好学习呢。
我在故我思
我这儿也唧唧歪歪了半天,还是没说到底啥叫学习,啥叫教育。
那就让爱因斯坦说吧—

教育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 
—爱因斯坦

这句话并非某爱原创,而是他引用一个叫乔治?萨维尔的剧作家的,看来他也喜欢引用啊。
有人觉得学习就是学知识学技能,而要这么说的话,中国学生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大可鹤立鸡群笑傲江湖。咱不就经常讥笑外国学生数学差乘除法都算不对嘛。但笑完了就开始纳闷儿,为啥咱这么努力将来却只能给那帮在我们已经做过几百道云里雾里的函数题时连算三位数加法都要用计算器的外国低能儿打工。难道咱白学了?
啊,可不白学了。
你做的那堆题电脑也能做,而且做得更好;你背的那《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无非相当于在Word上按下保存键。按个键花好几年,让你打工就不错了。
你应当学的绝对不是这些,道理很简单,这都是机器干的事儿,犯不着学。而你又有啥资格笑话外国学生?是想说明你能和机器媲美么?这就好比你把一奥迪给改装成了掏粪车,边掏还边笑话旁边的敞篷法拉利:你这敞篷车掏不了粪哟!
法拉利是拉美女兜风的,奥迪是接领导上班的,人长个脑袋是为了思考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变成机器,而是要去点燃人脑的独特价值,引导出学生想象、批判、创造的能力。这些才是“剩下的东西”。当然,中国学生基本上没剩下什么东西。
前面说的怪里怪气的教学方法煞是稀奇,咱中国老师去外国调研之后也为之惊叹,接着脑子就开始发热,说要痛心疾首改换教学方法。您又不得要领了,重要的并不是方法,而是—
而问及美国的校长和老师时,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教育方法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于教学方法的价值观问题。68
而是您觉得什么叫学习。如果对这事儿的认识都拧巴着呢,那您改变教育方法难度就相当于让一个截了左肢的人用左手写字。
因为价值观相反,所以咱和外国的教学方法自然相差十万八千里:咱上课老师讲学生记,他们上课学生说老师在旁边儿干瞪眼;咱写作业最后要得出老师想要的答案,他们写作业要绞尽脑汁琢磨老师想不到的结论……
咱教育的两样必需品—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正好是外国人最看不惯的。
一位高中教师对我说:“只有老师创造性工作,才会开启学生的智慧,才会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他痛恨只抄笔记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不会使人更聪明。他给学生的测试题每次总会有一个不知结果的问题。69
在此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不仅数学,就连英语你都比美国学生强!
幼儿园的孩子涂鸦时,美国老师很少强调不要将颜色涂到线外等限制规定。就连单词拼写老师也不会强调“正确拼法”,比如小学生考试时把“water”写成“wate”也算对;“love”这个词,学生可能会拼成“lov” 、“luv”、“luve”,也都可以。一位老师告诉作者她上三年级到学校后情绪很不好,因为她觉得老师太差劲了,竟然说“love”只有一种拼写方式。70
各位肯定已经张牙舞爪欣喜若狂心急火燎奔走相告了。你随便找个学生问问,谁三年级了还不会拼“love”啊(都等着用呢)。倘若你某次考试拼错了,老师则会勃然大怒:“都教多少次了!这么简单一词儿你都拼不对!因为这个丢分多可惜!赶紧给我抄50遍!!!”这样学出来的人成绩能差么?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公司”(ETS)就曾经嫌中国学生托福分数太高了,怀疑他们造假71(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十分了解我国国情)。
要怪就怪他们无知,不知道咱都怎么背的。他们无法理解世上有人如此热衷于背书,背书不仅浪费时间还有损智商,背它干嘛呢?
下面这个例子更为惊悚。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幼儿园的老师教会了她认识“O”,这位母亲一边表扬女儿,一边把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认识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72
三个月后,法院判伊迪丝胜诉。我猜她女儿以后看到O想的就是10,000,000。据说这件事让很多幼儿园不敢教字母了。
我倒想起小学时,老师常常谆谆教导我们:啊!你看那中国地图,像什么?像个大公鸡,大公鸡!母鸡都不行,必须是公鸡。
上面两个例子都源自美国。中国教育是不是是世界上最糟的教育尚有待考证,但美国教育是最好的应该没跑,而从“大公鸡”和“大公鸡”“字母O”两件事儿倒是能窥得两国教育各自的内涵。一个看重知识技能,另一个则注重想象创造;一个让人变成机器,另一个则要去发挥人脑的独特价值。因此一个强调死记硬背和“标准答案式思维”,另一个则强调的是—
扯半天终于要扯到这词儿了—
批判性思维。

  想象力只能模仿。批判的精神才能创造。
—王尔德
说想象力只能模仿这不是拆我台么。
美国高中教育的四个目标第一条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帮助所有学生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73
批判性思维原名critical thinking,其含义并不像看起来那么二,不是说让学生都跟穆里尼奥似的看谁都不顺眼,也不是变成李敖见人就骂。它只是说要让学生变成自己,去主动地思考,它只是让你碰到啥事儿都自己一句,What do you think?
这critical thinking乃美国教育之核心,是它最初的受精卵。之后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一切的一切都是从这儿分裂出来的。老师为什么不让学生背书,不给作业设置标答,甚是故意避免“正确答案”?就是为了不让学生丢掉批判的精神。学校开设那么多莫名其妙的课让学生读那么多闲书,有什么用啊?的确没用,但这些没用的东西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了,所以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重视人文学科,所以最顶尖的大学生学的都是文史哲。
而哈佛大学的标志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精髓之体现: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下盖着。
它是想告诉学生,书中尽管有知识和思想,但也会有谬误。若要想追求“真理”,那就应当质疑,质疑一切。
若你不会质疑,只会服从,还谈什么创造呢?
而批判性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标准答案式思维的对立,二者干的整好是相反的事儿。
(对咯,关于哈佛大学的图书馆我国网上有两个荒诞的传说……不过先不说它)。
这倒不是说美国考试没答案你可以随便写,一加一可以等于三。SAT也考数学—不过人家只考巨基础的东西(要不咋那么多满分的呢),你只要会最基本方法就得了。而考试和批判并不矛盾,SAT里就专门有一块儿叫做“批判性阅读”。至于写作,则是全面考验学生的想象创造的功力。瞧这作文题目,多飘逸:
Should modern society be criticized for being materialistic?
当代社会的物欲横流应当被批判吗?
Can knowledge be a burden rather than a benefit?
知识的弊会不会大于利?
Are there benefits to be gained from avoiding the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even when using it would make life easier?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把生活变得更简单,但如果不使用会不会有好处?74
这些题后第一条要求都是“请在文章中论述你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大学录取学生不光看SAT成绩,好多学校还有“自主招生”考试,这些考试的作文题更浪:
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西北大学)
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芝加哥大学)75
一看这题目,你就知道学生写作根本就没固定套路可寻,不像中国考试,“请以‘诚实’为题”,大家都会说“啊,诚实,让生活更美好”如此云云,你坐那一边写一边想到周围所有人跟都在跟你写一样的话,煞是无趣。
再看法国“高考”作文题,更是开放:
L'art peutil se passer de règles ?
艺术创作能不能没有规则?(这竟然是个理科题)
La recherche de la vérité peutelle être désintéressée ?
真理的追寻是否让人觉得无味? 76
(我觉得是,因为王尔德说了,多于一人相信时,真理便不再是真理。)

这些题目考的,不都是你的主动思维能力么?
它考的是你在多大程度上是个完整的人,考是你的脑袋在多大程度上是个有价值的人脑。

一个人接受教育,因为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修鞋的或者钉钉子的。
—威廉?钱宁

你接受教育,因为你的大脑会独立思考,而不是因为它会背书。所谓学习,不过是去发挥人脑的独特价值,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已。
在中国上了十几年学了,我压根儿就没听说过“批判性思考”这词儿。
这就叫“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3。?什么学生的权利,人的权利而已
接下来,咱要瞧瞧外国的老师家长是怎么对待学生的。
接下来,希望您先记住一句话,一句俗得跟UGG似的话。

众人生来平等。
—马丁?路德?金

咱中国这些苦命学生们,整日都要在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下苟且偷生,而这压力有一半要拜敬爱的老师们所赐。中国的老师,常年摆出一副债主范儿,没完没了地催命似的叨咕考试分数让人努力学习,就跟我们上辈子欠他钱似的。
于是有老师就把此风俗带到外国,没想却遭当头棒喝:
笔者在耶鲁当助教已有几年,有一次判学生的期中考试,近一半的学生都拿了90分以上。可有一位实在不像话,我怎么高抬贵手,也只能给他62分。在他卷子后面的批语中,我这样写道:“你似乎并不理解你所讨论的问题,你需要稍微用功一些。”不想教授看后立即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我的评语无法让人接受……“这种批语是在侮辱学生。你可以说他哪里错了,你的打分也无可非议。但你不能说人家不懂、不用功。”77
搁中国这是一句再温柔不过的话了,能用如此“礼貌用语”批评学生的老师打着灯笼都找不着几个。
后来我才琢磨明白,中国的师生关系实质上就是老板员工关系—一个催命一个拼命。老师自觉比学生高一头,于是可以随意发号施令,看谁学习不努力便叫过来,俩眼一瞪脸一拉,抄出卷子就喊道:“你自己看看这卷子,答的什么东西?看××的卷子,写得多好,人家90分你才60,这就是差距!我看你啊,现在的状态就一个字,浮!”此时那同学一股阴气从直肠往上浮,今晚必做恶梦。
而外国的景象和中国相比,差别甚大。
在日本的小学里,充分尊重孩子的隐私权,考试成绩不被公开,也没有排序,因而也就没有了学生之间的高下优劣之分。78
在美国学校里,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成绩、考试情况都属于隐私。老师按分数排名次,张贴考试成绩,甚至按学生成绩将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依次排座位等是不可思议的,也是犯法的。
(外国老师)不鼓励竞争,老师很少将学生横向作比较,而是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次考试比上次好,老师就应表扬学生,而不会将这个学生与另外一个或其他学生相比,“看,某某学习多棒,你要向他学习!”因为每个孩子都很特殊、特别,没有可比性。79
和国内不同的是考试成绩是学生的隐私,不公开,不排队。老师在发放试卷时把必须有成绩的一面反放到学生桌上。80
首先,他们从来不会用“看看×××,再看看你”或者“有些同学……有些同学……”这样的句式,更不会明目张胆地把分数排名跟大字报似的贴出来。但凡有老师敢这样你可以立马给拎派出所去(中国有这条法律多好,想想都觉得爽)。
美国不像中国,是没有老师会主动来督促、告诫你的,没有老师来督促你努力学习,一定得拿A,他们的观念是读不读大学、读什么大学是学生自己的选择,更不会鼓励竞争,一定要选难度大的课程等。除非家长或学生主动咨询,告诉老师自己的“宏伟志向”,老师在帮助选课时才会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建议。81
其次,更不会有人跟长舌妇似的整天催你学习,不会有人动不动拿分数吓唬你,不会有人跟变色龙似的给你的脸色随考试分数波动变化……
啊,敬爱的中国老师们!咱先不说别的,您要能像外国老师这样有点人道主义精神,别把学生逼得白天痛不欲生晚上做恶梦,我们就烧高香了……
老师又该说了,你懂个屁,不逼你我吃什么啊!
这倒是,外国老师不拿分数评判,学校也不拿它评判老师。
初中校长说,他们评价老师的办法就是校长听课。“那学生的分数不作为考核老师的依据?”我问,他说:因为一个班里学生智力不一样,并且有的学生愿学,有的学生不愿学,学生的成绩只有学生自己负责,不能让老师去负责。
当我问(美国一位中学老师)学生成绩作不作为考核老师的依据?他很吃惊地耸耸肩膀说:“那太不公平了!学生的智力水平不一样,成长的环境不一样,基础不一样,用学生的分数去考核老师这太不公平!”她又补充一句:“学生的分数只有学生自己负责。” 82
对其他方面,外国老师也基本都是“你爱咋着咋着”。比如最让咱憋屈的早恋和校服。
美国学校没有早恋这个概念,许多美国学生在初中就开始约会了,到了高中谈恋爱在许多美国学生家长和老师看来是高中正常社交生活的一部分,课间在学校走廊里男女学生亲密牵手、搂抱和接吻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83
凯瑞?克拉克教授说,异性相吸是生理特性,如果刻意回避反而会造成麻烦,不如让一切顺其自然,这样大家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彼此的帮助。84
原来我们班有一对同学在楼道里亲热不慎被摄像头拍下,老师发现后激动不已,竟到班会上抖搂这事儿。其实我明白,他那是嫉妒。
在美国的公立高中,你可以看到最流行的服饰和发型,有的穿着超短裙,有的戴着大耳环,很多女学生的穿着就像模特走场。85
不知他们是不是都遵从了王尔德同学的这句话:“注意穿着打扮是十分必要的。而拥有生活的目标却并非如此。”
(和外国学生交流时)他们问的最多的是“中国的学生穿不穿校服”。当我说大部分学校、大多时间学生穿校服时,他们给出了惊讶的表情。我明知故问他们穿不穿,其实他们五颜六色的衣服早就给出了答案。“不穿!”他们高兴地说,“穿校服不舒服,没个性、不自由。如果穿校服的话,大家会坐立不安早盼望放学。再说法律不允许强迫未成年人做不愿意做的事。”
 嘿,要是中国有这条法律,那整个中国教育马上死翘翘,我也犯不着费劲巴拉写这书了。
我接着问“那学生之间会不会互相攀比?”他们说,穿衣服是自己的事;愿意穿什么穿什么。86
然后老师又该发火了。傻孩子,我们管你那都是为你好哇!为了你将来能上北大清华,能出人头地,你咋这么不懂事儿!
也不知谁不懂事儿。
毫无疑问,美国人都追求幸福完美的人生,但他们并不认为上大学和幸福人生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作为老师,有职责发觉他们的潜力材质,鼓励他们树立人生的目标,但没有让学生都上大学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我把中国老师的好心用到美国课堂上,成天苦口婆心地劝告我的学生努力学习、争取上大学,轻则学生家长会认为我这老师神经兮兮,重则指控你企图影响其子女的价值观,干涉他们的自由选择。老师无权将自己的意志加给学生,上不上大学,上什么大学,都是学生自己的选择。87
什么叫“好”您明白么?貌似没有哪个字典里把“好”定义为“上北大清华;能出人头地”。外国老师从来不会要求学生非得往名牌大学奔:每个人想法不一样,我要天天管这管那的不是害了你么?
而无论你上啥学校,都是“好学生” 。
美国人也没有“高考状元”之类的概念,学校和社会都不会宣传炒作,所有上大学的学生都是学校的骄傲。我们学校在大学录取季节在路边竖起大牌子告诉人们“我们的学生去了这些大学!”小牌牌插在马路边上,有好几百个,从附近的社区大学、州立大学到一流名校都混在一起。88
我想起我刚上××附中的时候就听说这所伟大的学校有着一个高尚的口号:“今天,我为××附中而骄傲;明天,××附中为我而自豪!”额滴娘哟,这口号忒感人了,听得小生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结果到毕业时候,最后一次走进校园眼瞅着那宣传栏光荣榜一块儿霸气的红布上赫然写着的是考进北大清华的“高材生”,校门口还摆着新出炉状元的巨型大头贴时,才明白过来,××附中只会为这些人而自豪。
其实这差别主要还是因为中国老师太自负,以为自己是上帝,全知全能,有责任拯救你们这些迷途的羔羊。凡是他们认为对的,只要你有不一样的想法就须不择手段地给你纠正过来。
咱可以从外国老师平日对待学生的方式看看谁是上帝。
在学校里经常看到老师或站或坐的不同姿态,一位老师竟然跪在那里辅导学生。这些在中国肯定不会发生,因为我们讲究师道尊严。
下课时,教师会站在门内让学生先走,楼道里,学生会侧身给学生让路。89
澳洲的南克奥雷中学还安排了学生和我们一起参观。在参观途中,校长主动和见到的每一个孩子打招呼,还亲切地抚摸他们的头。孩子们也十分友好直呼胡校长的大名。校长说,这是他们的规矩—教师必须主动和孩子们打招呼。90
我只记得从小学开始,校规里就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行什么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课上,一位女生不知何故与老师争吵起来,还把书摔到地上了,老师只是弯腰捡起书,耸耸肩说:“I’m sorry。”91
我从来没有听中国任何一个老师说过“对不起”这仨字儿,从来没有。想让中国老师跟学生说声对不起,哪怕有一天世界上所有人都会用中文说“对不起”了,中国老师也不会。
这样例子真太多了,只能拣几个写。反正我看了之后觉得相当惊悚:这老师跟我脑中“老师”的形象整好相反啊。他们才配得上“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呢。
中国老师见到此景也感到惊悚,于是就问外国老师:
看到一位澳大利亚老师对学生特别慈爱,特别亲切,于是我就问他为什么对学生这么好。他说“因为有他们才有我的工作,我想要继续我的工作,所以,没理由对他们不好。”说完朝我眨眨眼,一副不太理解的样子。92
老师跟学生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售货员跟顾客的关系。再夸张点儿,顾客是上帝,老师应当感谢学生才是。一旦搞懂这个,就不难理解外国老师为什么对学生这么好了,也能明白老师为什么不管学生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