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甲午战争史-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提督丁汝昌、右翼总兵刘步蟾及总教习德人汉纳根,都登上了旗舰定远号前方的飞桥,一面密切注视着日舰的动向,一面商讨对策。丁汝昌先向停泊在大东沟口外的十艘战舰传令,以定远、镇远为第一小队,致远、靖远为第二小队,来远、经远为第三小队;济远、广甲为第四小队;超勇、扬威为第五小队;排成犄角鱼贯小队阵注2,用每小时五海里的航速驶向敌舰,准备迎战。“各舰皆见旗舰定远揭扬‘立即起锚’之信号,无不竞相起锚,行动较之平昔更为敏捷。即老朽之超勇、扬威两舰起锚费时,因之落后,然亦疾驰,竟就配备。”注3在比往常更为暂短的时间内,犄角鱼贯小队阵即已排成。这种阵式是按小队编队,每队两舰,位于前者为队长,僚舰在其右后方的四十五度线上,相距四百码。每队的间距为五百三十三码。这时,“船应机声而搏跃,旗帜飘舞,黑烟蜿蜒”注4,直冲敌阵而去。

双方舰队越来越接近。日本军舰上用望远镜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军舰上“头上盘着发辫、两臂裸露而呈浅黑色的壮土,一伙一伙地伫立在大炮旁,正准备着这场你死我活的决战”。注5先是,当日舰发现北洋舰队之初,伊东祐亨即桂出第一个信号:“吃饭”。中午十二点零五分,伊东又传令备战,“在樯头升起舰队旗,命各舰就战斗位置”。注6并部署全舰队为单纵阵。于是,日舰第一游击队居前,本队六舰继后,西京丸、赤城二舰在本队左侧先后相随,直对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二舰驶来。伊东祐亨因见北洋舰队阵势严整,怕士兵临战畏惧,特别下令准许“随意吸烟,以安定心神”。注7

此时,北洋舰队已经能够辨清驶来的日舰共十二艘。丁汝昌见其来势凶猛,不可掉以轻心。为了发挥各舰舰首重炮的威力,他毅然下令改犄角鱼贯小队阵为犄角雁行小队阵。犄角雁行小队阵与夹缝雁行小队阵的排列顺序相同,其基本要求是:每一小队中,前舰为队长,其僚舰位于其右后四十五度线上,相距四百码;各小队之间距为一千二百码。同时,丁汝昌还向各舰管带发出以下训令:

“(一)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二)始终以舰首向敌,借保持其位置而为基本战术;(三)诸舰务于可能的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之。”注8其中,第一条之“舰型同一诸舰”指姊妹舰而言。在北洋舰队的五个小队中,除第四小队的济远和广甲外,皆为舰型相同的姊妹舰。故此条实际上是要求每队两舰都要互相保持一定的距离,配合作战。第二条是犄角雁行小队阵或夹缝雁行小队阵的基本要求,其特点是“弥缝互承”注9,故或称之为“鳞次横阵”。注10这样,前后“皆可轰击敌船,不至为本军船只所蔽也”。注11但北洋舰队的重炮皆设于舰首,故提出“始终以舰首向敌”为基本战术,以发挥重炮的威力。第三条是强调全队集中,进行整体作战。

在此以前,丁汝昌曾“屡次传令,谆谆告诫,为倭人船炮皆快,我军必须整队攻击,万不可离,免被敌人所算”。注12此条要求各舰不能单独行动,必须随旗舰所向而进击敌舰。

变换阵形一开始,旗舰定远先以每小时七海里的航速前进,其余各舰也都以同一航速继之。但是,由于后续诸舰不是作直线运动,而是作斜线甚至弧形运动,故要达到所规定的位置,则在同一时间内需要完成更大的航程。本来,变阵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当时情况紧急,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须率先接敌,而又不能减速以待后继诸舰,这样,完成变阵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对此,参加这次海战的《冤海述闻》作者写道:“我军阵势初本犄角鱼贯,至列队 时复令作犄角雁行。丁提督乘定远铁舰为督船,并镇远铁舰居中,致远、靖远为第二队,经远、来远为第三队,济远、广甲为第四队,超勇、扬威为第五队,分怍左右翼,护督船而行。原议整队后,每一点钟行八里。是时,队未整,督船即行八里,以致在后四队之济远、广甲,五队之超勇、扬威,均赶不及。缘四船鱼贯在后,变作雁行傍队,以最后之船斜行至偏榜最远,故赶不及。”注13于是,整个舰队便形成窄长的“人”字形。据一些参战的老水手回忆,皆指出当时是以“人”字阵势迎战敌舰的。有的参战洋员也证实:北洋舰队“列阵作人宇阵”。注14英国远东舰队司今斐利曼恃曾目击当时的海战实况,所观察到阵形是:“既遇敌舰,即似成‘人’字形。”注15从前方看来,“人”字阵形恰象一个大英文字母v,故外国人士有称之为“V字形阵”注16或“楔状阵”。注17所有这些记述,都表明了北洋舰队阵形初变时的特点。

丁汝昌下达变换阵形的命令,其时间约在中午十二时二十分。

一刻钟后,“人”字形阵式即初步形成。日方记载说;“零时三十五分,已经能明显看见敌舰,细一审视,定远作为旗舰在中央,镇远、来远、经远、超勇、扬威在右,靖远、致远、广甲、济远在左,形成三角形的‘突梯阵’。”注18变阵后的北洋舰队,起初正是一个窄长的“人”字阵式,恰象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舰群。一场规模空前的激烈海战就这样开始了。

注释:

注1 《马吉芬黄海海战述评》,《海事》第10卷,第3期,第38页。

注2 《冤海述闻。大东沟战事纪实》:“我军阵势初本犄鱼贯(小队)。”按:犄角鱼贯小队阵,与夹缝鱼贯小队阵排列方法相同。参看拙作《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第110、125126页。

注3 《马吉芬黄海海战述评》,《海事》第10卷,第3期,第29页。

注4 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

注5 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7编(上),第4章,第120页。

注6 《伊东祐亨给大本营的报告》,《日清战争实记》第7编,第53页。

注7 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7编(上),第4章,第116页。

注8 《汉纳根给北洋大臣的报告》,《海事》第8卷,第5期,第63页。

注9、10 天津机器局印:《船阵图说》。

注11 《马吉芬黄海海战述评》,《海事》第10卷,第3期,第39页。

注12 《军情要电清单》,《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11),附件一,第21卷,第11页。

注13 《中日战争》(6),第87—88页。

注14 《大东沟海战》,《中东战纪本末》,朝警记四,第4卷,第10页。

注15 《英斐利曼特水师提督语录》,《中日战争》(7),第549页。

注16 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7编(上),第3章,第180页。

注17 《马吉芬黄海海战述评》,《海事》第10卷,第3期,第39页。

注18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争》,《中日战争》(1),第240页。按:“突梯阵”,或译作“凸形梯阵”。又,原文将“靖远”和“经远”的位置相互颠倒,引用时已予以改正。 
 
 
 
 

 

 

 

 
  
 
 

 

 



 三 勇冲敌阵  

 
 
——海战的第一阶段

海战的第一阶段,从十二点五十分到下午两点半,历时九十分钟。

中日双方舰队互相对驶,越来越接近,都想力争主动,先占一着。十二时十八分,日舰第一游击队即已按到本队旗舰的旗令:“截击敌军右翼。”起初,第一游击队仅以每小时六海里的航速行驶,以缩短本队与自己拉远了的距离。此时,第一游击队已和本队保持到适当距离,遂恢复八海里的时速航进。十二时三十分,又遵照本队旗舰的命令,把航速增加到每小时十海里。当时乘坐在吉野上的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少将,即向属下四舰传令:“注意距离”;“注意速度”。根据舰速快、舷侧速射炮多的特点,日本海军早就重视单纵阵的训练,要求在作战时严格地保持单纵阵。坪井在海战报告中说:“我自出征伊始,就期望着无论敌舰对我摆出什么样的阵形,我只能以严整的单纵阵予以猛烈攻击。为此,即使在侦察巡航时,也努力练习单纵阵,并和第一游击队各舰长一再谈论速度和距离的问题。”此时,坪井观察到北洋舰队的阵形,“是把最坚固的二铁甲定远、镇远置于中央突出点的凸形阵,几乎是成锐角的横阵”。于是,日舰第一游击队以东北偏东的航向直指北洋舰队的中坚,佯作攻击北洋舰队中坚之势。其计划是:“迨逐渐接近后,将指针稍稍转向右方,准备完成迎击的命令,击破敌军右翼,以挫伤其全军士气。”注1

北洋舰队仍保持每小时八海里的航速,一面将阵式向扁“人”字形展开,一面向敌舰冲击。据日舰观测:此时中国凸阵尖端之铁甲舰上“沈寂无声,有一士官于前樯楼上以六分仪测其距离,每动小信号旗报知距离远近,炮手低照尺,各炮长手牵索保护测准方位,且为防火力之计。距离渐近,俄而迅雷轰空,白烟蔽海,忽有炮弹飞落日舰吉野侧,即旗舰定远右舷露炮塔所放也,是为黄海海战第一炮声,盖此炮声唤起三军士气也。”注2其时恰在中午十二点五十分,双方舰队相距为五千三百公尺。定远之所以选取五千公尺左右之距离,是因为“相距十里左右,炮弹力量既足,且命中无虚发者”。注3但是,定远这第一炮并没有打中。日舰高千穗某尉官在其《战时笔记》中写道:“定远舰之炮座吐出一团白云,轰然一声巨响,其三十公分半巨弹冲开烟雾,从游击队头上高高飞过,于左舷附近落入海中,海水顿时腾高数丈。”注4由干定远瞄准取角偏高,弹着点稍远,致落在吉野舷左一百公尺处。定远的第一炮,实际上也是全队发动进攻的信号。这场海上鏖战的帷幕正式拉开了。

继定远之后,镇远驶至距敌舰五千二百公尺时,又发出第二发炮弹。时间仅仅相隔十秒钟。随后,北洋舰队各主要炮座一齐发炮轰击。十二点五十三分,日本旗舰松岛进至距北洋舰队三千五百公尺时,也开始发炮。于是,双方舰队大小各炮,连环轰发;不少间断,“但闻大声发于水上;噌咗如钟声不绝,而火弹怒发,则海波为沸矣”。注5

两军开战之初,中国参战的军舰为十艘,日本参战的军舰为十二艘,数量的对比是十比十二。中国军舰的总吨位为三万一千三百六十六吨,日本军舰的总吨位为四万零八百四十九吨,中国相差九千四百八十三吨。中国军舰的平均航速为每小时十五点五海里,日本军舰平均航速为每小时十六点四海里,其中本队为每小时十五点六海里,第一游击队为每小时十九点四海里,中国军舰与日舰本队的平均航速虽然差不多,却比其第一游击队每小时差三点九海里,特别在发射速度方面,日本更占有极大的优势。日本参战军舰共装有各种口径速射炮九十三门,而中国参战军舰却一门速射炮也没有。所以,从双方的力量对比看,北洋舰队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试看下表:(表略)

对此,英国斐利曼特海军中将曾评论说:“为比较两军实力计,但以参与黄海战斗之军舰而事对照,已可得其正确结论矣。是役也,无论吨位、员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舰,实以日本舰队为优。该国军舰除赤城外,性能约略一致,舰体大小由二千二百吨至四千二百吨,俱为甫竣工之新锐舰。中国方面,虽有定远、镇远两二等战舰,吨位各七千四百吨,其次经远、来远两舰,吨位亦各二千九百吨,但不过虚具装甲巡洋舰之名而已。其余各舰,或吨位小、实力弱,或舰型不称,装备不当。集合若是复杂军舰编为一队,不惟非专门之丁提督不能统率,即专门老练之将帅恐亦无能为力比。”注6所以,对于北洋舰队的广大官兵来说,这次海战确实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定远打响第一炮后,北洋舰队即以“人”字阵猛冲直前。定远恰在楔状阵形的尖端,镇远则在定远之右而略偏后。整个梯队象锐利的尖刀插向敌舰群。开战之后,两翼诸舰逐渐赶了上来,于是舰队又成为类似半月形的扁“人”字阵。本来,日舰第一游击队就是佯攻北洋舰队的中坚,令见北洋舰队来势甚猛,特别是“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注7,故远在五千公尺以外便突然向左大转弯,在海面上划出一道近似直角的航迹,并加速到每小时十四海里,一面发炮,一面以斜线从定远、镇远二舰之前夺路而进,直扑北洋舰队的右翼超勇、扬威二舰。十二时五十五分,坪井航三少将传令发出信号:“适时开炮!”当吉野进至距超勇,扬威二舰三千公尺时,开始炮击。高千穗、秋津洲、浪速亦随之开炮。超勇、扬威奋勇抵抗。一点零八分,一颗炮弹“恰恰击中吉野,穿透铁板在甲板上爆炸”注8;“打死海军少尉浅尾重行及水兵一名,伤九名,并引起火灾。”注9与此同时、高千穗也中数炮,“在火药库附近的军官室被击穿,八吋多厚的钢板穿透三个大洞,床上器具已经粉碎,弹丸四处飞扬。一名管理火药库通风的人员腹部被击中,肠子流出,倒于血泊之中。破碎的木板、衣物等都已着火。火药库就在跟前,而且敞着门,眼看士兵将有全部炸死的危险”。注10高千穗舰上既要处理死者、包扎伤号,又要救火,一时忙乱不堪。秋津洲第五号炮座中炮,海军大尉永田廉平以下五名被击毙,伤九名。日舰第一游击队仍然咬住超勇,扬威不放,集中火力猛攻不已。超勇、扬威乃是中国十舰中最弱之舰,舰龄已在十三年以上,速力迟缓,火力与防御能力皆差,虽竭力抗击,终究敌不过号称“帝国精锐”的日本第一游击队四舰,下午一点二十分,超勇、扬威已中弹甚多。一颗敌弹击穿超勇舱内,引起大火。刹那间,黑烟将全舰遮蔽。扬威也同时起火。到二时二十三分,超勇渐难支持,右舷倾斜,海水掩没甲板。管带黄建勋坠水后,左一鱼雷艇驶近相救,抛长绳以援之,不就而沉于海。扬威受伤后,管带林履中亲率千总三副曾宗巩等奋勇抵抗,发炮击敌。但是,扬威在日舰第一游击队的轮番轰击下,伤势过重,“首尾各炮,已不能动”,而“敌炮纷至”注11,扬威只得驶离战场施救,又复搁浅。注12林履中登台一望,奋然蹈海,随波而没。

当日舰第一游击队开始炮击超勇、扬威之前,日本旗舰松岛已到达定远的正前方。十二时五十三分,松岛驶至距定远三千五百公尺时,开始发炮。于是,双方展开了猛烈的炮击。“战阵甫合,炸弹遽来,正中定远之桅。桅顶铁瞭楼中,有七人焉,弹力猛炸,与桅同堕海底。又有一实心弹至,击中汽管,幸而未断。”丁汝昌正在飞桥上督战,因舰身“猛簸”,“抛堕舱面”注13,身受重伤。刘步蟾“代为督战,指挥进退,时刻变换,敌炮不能取准”注14,表现出色。松岛也成为北洋舰队炮火集中打击的目标。十二时五十五分,一颗炮弹击中松岛三十二公分口径火炮之炮塔上段,毁其大炮旋转装置,伤两名炮手,并使水压管破损。以松岛为首的日舰本队,因畏惧定远、镇远的强大炮火,不敢继续对峙交锋,便急转舵向左,驶往定远的右前方。北洋舰队也全队向右旋转约四度,各舰皆以舰首指向日舰本队。日舰本队后继之比睿等数舰,因速力迟缓,远远落后于前方诸舰,遂被北洋舰队“人”字阵之尖所切断。这样一来,日舰本队便被拦腰截为两段,形势大为不利。

北洋舰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向敌发动猛攻。“定远猛发右炮攻倭大队,各舰又发左炮攻倭尾队三船。”注15一点零四分,定远发炮击毁松岛第七号炮位,有三名炮手受伤,一名信号员毙命。此时,日舰比睿已落后扶桑一千公尺,而且中国军舰定远和靖远正向它驶来,进逼至相距七百公尺处。比睿见处境危殆,“若继续照直前进,则势必与敌舰发生冲撞”,不得已向右急转弯,向定远和靖远的间隙闯去,企图“穿过成群的敌舰,重新与联合舰队本队会合”。注16但是,刚刚闯进中国舰群的比睿,立即左右两面都受到攻击。此时飞来一弹,命中比睿“右舷仰角计,炮弹炸裂,弹片四飞。一等兵曹团野兼藏、二等兵曹西谷源久郎、一等水兵金井仓助及九号炮手西原久松皆被击毙。”注17靖远舰停止炮击,“甲板上排列着携带步枪的突击队,欲靠近比睿”,将其俘虏。在危急当中,“比睿舰上的速射炮不间断地连射,在五分钟内发射了一千五百余发”,使靖远难以靠近。注18两舰正在对峙之际,定远从比睿的右后方发炮猛击。比睿被“定远放出之三十公分半巨弹击中,下甲板后部全部毁坏,三宅(贞造)大军医、村越(千代吉)少军医、石冢(铸太)大主计以下十九人被击得粉碎而死。”注19“俄顷之间,该舰后部舱面,已起火灾,喷出浓烟,甚高甚烈,舰内喧嚣不息。”注20一点五十五分,比睿虽侥幸脱出北洋舰队的炮火网,但已无力战斗,只得挂出“本舰火灾退出战列”的信号,向南驶逃。

赤城本是一艘炮舰,速力更为迟缓,不能随本队而行,落在最后,陷于孤立地位。当比睿驶至定远正前方时,赤城还位于其左后方。比睿穿过中国舰群后,北洋舰队左翼诸舰又向赤城驶来,发炮猛击,赤城中弹累累,死伤甚众。一点二十分,“旗舰定远后部十五公分克虏伯炮弹击中亦城舰桥右侧之四十七公厘速射炮之炮盾,打死一号炮手、一等水兵宫本丈太郎及二号炮手,三等水兵椋木繁治,弹片打穿正在观看海图之坂元舰长头部,鲜血及脑浆溅在海图台上,染红了罗盘针。”注21赤城舰长坂元八郎太死后,航海长佐藤铁太郎大尉继续指挥。赤城又接连中炮,死伤达二十八人。“舰上军官几乎非死即伤。”注22于是,赤城转舵向南驶逃。来远尾追,连连发炮,先击倒赤城的大樯,又中其舰桥,击伤赤城代理舰长佐藤铁太郎。直至下午两点三十分,赤城才逃出作战海域。

在海战的第一阶段中,定远先发制人,打响黄海海战第一炮。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北洋舰队右翼的两艘弱舰超勇、扬威,成为日舰第一游击队集中打击的目标。二舰以弱抵强,连伤敌舰,终因强弱悬殊,中弹起火,或沉或毁。而北洋舰队亦将敌阵冲断,重创敌舰比睿、赤城,使其无力再战,而逃出战列。

注释:

注1 《坪井航三关于黄海海战的报告》,《中日战争》续编,第7册。注2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7卷,第251一252页。注3

《中倭战守始末记》第1卷,第15页。 注4

《高千穗舰某尉官关于黄海海战的笔记》,《中日战争》续编,第7册。注5

《大东沟海战》,《中东战记本末》,朝警记四,第11页。 注6

《斐利曼特关于黄海海战的评论》《海事》第10卷,第1期,第41页。注7

《大东沟海战》,《中东战纪本末》,朝警记四,第4卷,第11页。注8

川崎三郎:《日清战争》第7编(上),第4章,第122页。 注9

日本海军军令部:《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第6章,第171页。注10

《高千穗舰某尉官关于黄海海战的笔记》,《中日战争》续编,第7册。注11

池仲佑:《林镇军少谷事略》,《海军实记·甲午海战海军阵亡死难群公事略》。又,《曾国晟口述》(1978年记录稿)。按:曾国晟为曾宗巩之侄。注12

9月18日,搁浅的扬威号被日舰千代田用鱼雷炸毁。注13

《大东沟海战》,《中东战纪本末》,朝警记四,第4卷,第12页。注14

《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38),第21卷,第22页。注15

《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38),第21卷,第21页。注16

《比睿舰战斗日志》,《日清战争实记》第11编,第105页。注17

平田骨仙:《黄海大海战》上卷,第326页。注18

《日清战争实记》第6编,第21-22页。注19

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7编(上),第4章,第125页。按:据《比睿舰战斗日志》,此炮击毙20人,伤30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