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甲午战争史-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秋风而飘扬,幕营和炮垒点缀其间,皆历历可数。

山县抵义州后,已听取了先锋旅团的汇报:“敌军以九连城为总根据地,伸其左翼于虎山及长甸城,张其右翼至安东县,在鸭绿江沿岸有炮寨垒营数十,几百面军旗随风飞翻,看来总数不下两万人。”注7山县通过实地观察,证实了侦察报告的可靠性。他认为,虎山是江北的天险,欲进攻九连城,必先拔取其左翼之虎山,以为立足之地。但拔取虎山似非易事,因而制定了先攻安平河口的计划。当天夜间,山县即命步兵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大佐担任此项任务:先迂回至水口镇,“徒涉鸭绿江,出梨(栗)子园,冲清军左背”。注8佐藤接到命令后,当即率七个步兵中队、一个骑兵分队,并携大炮两门,绕道义州城南的所串馆,然后转向水口镇进发。注9从水口镇附近至安平河口一段江面,是极好的涉渡处所。日军之所以选择这里为涉渡地点,正是反复侦察的结果:安平河口与水口镇“略相对峙,江水至此颇散漫,水渐浅,流渐缓,处处便于徒步。从此地至上游,两岸多悬崖峭壁,碧流如箭,湍声如雷,不能通舟筏,自义州至海,其间两岸地土淤泥,萱葭郁茂,难以行军。”注10对于安平河口这样重要的地点,清军本应派重兵把守。实则不然,驻守部队为倭恒额的齐字练军春字营二百五十人和骑兵一哨五十骑;另筑炮垒两座,各设有大炮一门,兵力相当单薄。

清军之所以部署不当,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太了解敌情。在此期间,清军曾多次派人侦探敌军的行动,一些朝鲜群众也往往自动过江偷送情报。但是,由于日军故意制造假象,尽管报告纷至沓来,而情况歧出,使人扑朔迷离,莫知底蕴。先是在十月上旬,铭军统领刘盛休已探知日军有从安平河口和长甸河口渡江的可能,报告李鸿章说:“贼已到义州。上游忙牛哨(水口镇附近)离义州三十里,人马均能过江;长甸口离九连城九十里,亦有渡船,均无兵防守。”当时,宋庆和依克唐阿皆未到防,清廷因命驻九连城“各军会商,酌派马队为游击之师,于江岸上下游严密梭巡,遇有贼踪,半渡击之”。清廷又担心日军从别处渡江,故又于次日补发一道电谕:“鸭绿江地段绵长,必须择应行设防之处,或筑土炮台,或建地营,或设水雷,一切防具妥慎筹办。”注11这表明了:清廷鉴于鸭绿江防线太长,防不胜防,也不知在何处重点设防为好。盛京将军裕禄则主张重点防守长甸河口一带,先派倭恒额前往防守,“加意梭巡,遇有敌船来渡,即行迎击。”注12而倭恒额派队巡至蒲石河口,又发现日军“在附近义州江边,或十余人,或七八人,往来察看。并有朝鲜土人为之指划,踪迹诡密。”注13宋庆到防后,听取探报:“时有倭人窥至九连城上游之蒲石河、长甸河口,与朝鲜至江堡只隔一江,水又甚浅,倭人十数成群,往来窥伺。”认为“蒲石河、长甸河等皆通兴京之腹,又有路通沈阳”,最需严防,而只有倭恒额马步四起,奉军三哨防守,兵力太单。因此,他电请定安、裕禄奏饬依克唐阿移防该处。可见,宋庆初到前敌,也未发现重点防守安平河口的必要性。周馥也得到情报:“近探倭贼大队循江北行,约在长甸河、小蒲石河等处,似系扎筏西渡之意。”注14适在此时,安东知县荣禧致书宋庆说:“倭人多诡计,先围长甸以牵制我,然后自羊心堡出奇偷涉娘娘城(安东县下游)。”注15可见,清军始终没有探准日军选择何处为进攻鸭绿江防线的突破口。

十月二十四日上午十一时半,佐藤支队到达水口镇东面的杜武谷,开始向安平河口涉渡。佐藤正令炮兵小队列炮于徒涉点南面的高地,步兵一小队占领通往徒涉点道路两侧的高地,以为掩护。然后,又命一个中队擎枪探水徐渡,大队随后继进。当日军将达江心洲姜甸时,防守河口的齐字练军春字营举枪遥击。此时,南岸高地的日军炮兵小队开始炮击。安平河口的清军炮垒发炮回击,东面鼓楼子的清军炮垒也发炮支援。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炮战。

日军在硝烟弥漫中向北岸猛进。当进至距岸约六百公尺时,齐字练军已弃炮而逃,倭恒额退至扛石磊子。此时,宋庆得探马来报,知日军已攻占安平河口。他断定日军“冀由上游分股牵制,并图扰后”注16,便派吕本元之马队二百余骑往援。清军骑队向日军先渡之部队猛攻,试图将其击退。但是,佐藤支队后渡各部又陆续到达,力量大为增加,马队终不能支。午后一时半,日军终于占领了安平河口的清军两座炮垒。

日军从安平河口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佐藤正派骑兵将战报送至统军亭。山县有朋立即打电报向大本营报告:“佐藤大佐率领之步兵队,于二十四日午前自水口镇渡鸭绿江,攻击中国步兵约百名(后电改为三百人),骑兵五百余名(后电改为六十人)及拥有两门火炮的炮垒,于午后一时半占领。现正向瑷河左岸之梨(栗)子园一带前进。敌人是春字军,伤亡二十名。我军缴获野炮两门、步枪十余文。”注17是日午后三时许,佐藤支队行至安平河口西南的一处高地,不敢孤军深入,遂在此处露营,以等待西线日军的进攻。

注释:

注1 《日清战争实记》,第9编,第1页。

注2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09页。

注3 《日清战争实记》第11编,第49页。

注4 《日清战争实记》第9编,第6页。

注5 《丰臣太阁御事书》,《新订大日本历史集成》第3卷,第1184—1185页。

注6 《东亚先觉志士记传》中卷,第170页。

注7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争》,《中日战争》(1),第246页。

注8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16页。

注9 《日清战争实记》第10编,第13页。

注10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11页。

注11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29)

注12 《盛京将军等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48),第21卷,第28页。

注13 《盛京将军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58),第21卷,第31页。

注14 《军机处电寄宋庆依克唐阿谕旨》,《清光绪朝中日史涉史料》(1770),第21卷,第36页。

注15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16页。

注16 《宋提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821),第22卷,第21页。

注17 《日清战争实记》第9编,第6页。 
  

 

 

 

 
  
 
 

 

 



 三 虎山激战  

 
 
架设浮桥的任务,由马场正雄少佐的工兵第五大队承担,他们先抢夺了十一艘民船,但船板破烂,不能成为桥粱材料。于是,马场命工兵造扁底船十八艘,并蓖集木材,以造桥柱和桥桁。他们还利用深夜探测虎山前第三江水深浅,以便部队进攻时涉渡。二十四日夜十时,日本工兵先开始架义州城下第一江的浮桥。随后,又在富田春壁的步兵大队的掩护下,开始架设第二江的浮桥。要完成第二江架桥任务,须先携绳游过一百五十公尺的江面。一等兵三原国太郎水性甚佳,“自告奋勇担当此项任务。”注2“时方十月下旬,朔风凛冽,寒暑表下三十五度(摄氏一度半),水面见薄冰。”注3三原下水后,未达彼岸即冻僵而死。一等军曹三宅兵吉带另一工兵随即下水,将系绳任务完成。天明前,第二江的浮桥终于架好。

十月二十五日凌晨三时半,日军不等浮桥架成,即开始进行渡江的准备。四时,山县有明偕参谋官登上统军亭,观察形势。按山县原来的命令:“架桥队须于二十五日晨四时以前在义州府西北之适当地点架设长达一百五十米的军桥;第三师团应于四时三十分渡江,向虎山前进。”注4但是,由于架桥工作不太顺利,推迟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始将浮桥架好。桂太郎乃率第三师团首先渡江,自率师团主力列阵于虎山清军阵地正面,另命大迫尚敏率第五旅团占领虎山东面的高地。立见尚文率第十旅团先占领了中江台之税关局,然后也渡江至虎山西面。这样,虎山便处于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了。

虎山位于瑷河与鸭绿江交会处,西隔瑷河与九连城相望,南隔鸭绿江与统军亭相对。山拔地百余公尺;“虽不甚高,然险绝峻绝,殆不可攀登,远望之如孤立者”。注5山形似乳虎蹲伏,故名虎山或虎儿山,音拗而成“虎耳山”。注6守此山者为以勇敢著称的总兵马金叙。

马金叙,字丽生,安徽蒙城人。原隶于刘铭传,为铭军将领,积功为总兵。“中日战事起,铭军主帅挟私易将,遂隶宋庆部下。”注7先是十月二十二日,宋庆接到探报:“倭寇催运粮械甚急,又运大炮二十余尊到义。踞义城之贼仍约万众,其设防各要隘又约七八千人;聚集长木板,用西法以铁丝贯联,成桥甚易。”推断敌人正在做偷越的准备。二十三日早晨,宋庆带同聂土成、宋得胜、马金叙三将亲往虎山查看。他认为:“虎耳山界于江、河之间,势极崇隆,实占形胜。昨派各军凭爱(瑷)河为守,固可迎头痛击,惟虑敌兵扑渡,一面别渡抱山,占我形势。”若先据此山,凭高临下,便可夺贼气而利守御。”因此,传集各将,谓:“能膺此险要者受上赏。”马金叙明知此任艰巨,但抱定与虎山共存亡的决心,自愿守御此山,遂“选奋勇五六百人登山为垒”。注8

是日中午,宋庆重新部署兵力,除已命马金叙驻守虎山外,又令聂士成选精锐驻扎山边;宋得胜继其后,为游兵策应;刘盛休在瑷河西岸挑挖地沟,埋设旱雷,以防敌人从江对岸架桥偷渡。为了便于往来,还设法在瑷河上搭造浮桥,以接应虎山驻军。他本人则居中调度,何路吃紧,即率同马玉昆一军应援。宋庆自称:“布置既密,军心遂壮,各有思奋之心。”注9这样,清军在鸭绿江防线的兵力便分为三路:“马金叙四营守虎耳山为前锋,聂士成四营守栗子园为接应,刘盛休所部铭军八营驻九连城,分守江岸,是为中路,依克唐阿所部分守宽甸、安平河口、长甸各隘,为东路;丰升阿、聂桂林等分守安东县、大东沟、大孤山,为西路。”注10对此,日人评论说:“清军所实施之防御法,亦以为虎山附近第一线(日军)强大而确实占领其东北方高地,且严密警戒搜索前方,则料日军攻击虎山终归失败。又虽已经过虎山战斗,然由九连城及苇子沟出击之部队热心果敢实施攻击,或亦可期胜算。又在安平河口、蒲石河口之齐字练军一千五百人,对佐藤支队在水口镇附近之渡河极力抵抗,亦能使该支队不能西进。但镇边军五千五百人(包括齐字练军)被配置于东阳河口、长甸河口间远隔地,毫不能参与此战斗。实为兵力分散结果,能夺胜算之大部。”不仅如此,除东路依克唐阿军五千五百人外,西路的丰升阿军和聂桂林军共五千五百人,也都远隔而不能参加战斗。至于刘盛休军四千二百人,则主要负责防守九连城河边一带。实际上能够投入战斗的兵力不足九千人。其中,江自康军二千五百人,系新募之兵,尚未经过训练,毫无战斗力可言。正由于此,“故此战斗之败北,非于战时定之,可谓胚胎于取此配备时矣。”注11

本来,宋庆见日军已占领安平河口,知大战在即,召集诸将于二十五日至其驻地大楼房会议战守。二十四晚,马金叙探悉“东路已溃,日人过江,知翌日必有战事,遂复命不与会”。二十五日黎明,他亲率部众守御虎山后要隘,并对属下说:“今日之战关系甚大,虎山存亡悉赖尔等,须戮力同心,以御敌人。”士卒皆大呼:“愿效死保守此山!”注12此日,正是“晓雾浮江”注13,使清军未能及时发现日军的架桥和渡江活动。及至日军先头部队通过浮桥登上沙滩后,清军始发炮防战。时为午前六时十五分。

此时,日军第三师团主力业已渡江完毕,遂用十二公分加农炮向虎山守军猛攻。马金叙虽仅率五六百人独守虎山,但“顽强抵抗,毫无退却之色”。注14尽管日军“攻甚锐”,他仍指挥部下将土英勇还击,在“接应未到之先,独自力战,快炮放至一百八十余出”。注15“日军迭次奋勇猛扑,皆为我退。”注16江南岸的日本炮队见久攻不下,便发炮助战。据日方记载称:“清将马金叙据高拼死力战。时黑田(久孝)少将部下炮队在江左岸,以榴霰弹注射清军垒,以援桂(太郎)中将兵势。清兵亦善战,隔江望之,晨雾漠漠与硝烟相混,但闻其中轰轰殷殷之响。”注17激战中,马金叙“受枪子十余处”,“其弟督队阵亡”,依然“抚创拒守,战益力”注18,先后打退了日军的三次冲锋。

交战不久,日军右翼队在大迫尚敏指挥下,也全部通过浮桥,并抢占了虎山东面的高地,从侧面向清军俯射。此时,驻守虎山边的聂士成军背腹受敌,一面与马金叙相与联络,一面奋勇抗敌。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日军右翼队“自虎山东方高岗中腹进,冲突清军;清军据侧面高丘,亦为大迫(尚敏)兵所炮击。”注19于是,聂士成军陷于异常困难之境地。宋庆见马、聂“兵单难支,势甚岌岌”,便派宋得胜和马玉昆率毅军步骑三千余人来援,“皆踹过爱(瑷)河两道,拚命迎战,勇丁亦皆鼓舞奋发,枪弹如雨”。注20此时,铭军“炮兵在九连城凸角部者,率野炮四门亦至,急击日兵,左翼日兵色动”注21,士气为之低落。宋得胜趁势“率队力夺三座山(丘),贼尸盈野,马玉昆由南面夹击,互施枪炮。”注22日军阵地开始动摇,攻势顿挫。

桂太郎见难进一步,土气开始衰落,便派飞骑向军司令部告急,“请别出一部队兵”。山县有朋即命立见尚文率第十旅团赴援。此时,立见正在中江台,已占领税关局,“因顾北方,敌旗翩翩于空中,如渐逼日军者,乃急驰马至架桥点会桂(太郎)中将”。于是,立见“以步兵第十二联队为先锋,自率混成旅团兵赴之。友安(治延,步兵第十二联队长)中佐在虎山,富冈(三造,步兵第二十二联队长)中佐在中江台,左右相应,轰击清军各翼。少将冒炮弹雨射间进逼清军。”注23并“从虎山之左侧迂回,出敌背后,猛冲敌军侧面”。注24原来命令佐藤支队适时插到虎山背后,“无奈鸟道樵径,一山连着一山,道路艰难,未能如期完成行军任务”。注25至此,日军的进攻部队已全部渡江。特别是立见旅团以生力军出现,使日军士气大振。

宋庆急调刘盛休的铭军赴援,然“铭军仅凭垒施炮,几番令其接应,仅至爱(瑷)河岸,未过河”注26而止。马玉昆等虽无后援,仍坚持战斗。对此,宋庆曾记述道:“至浮桥倭已毕渡,以大炮数十尊排列桥左,背水殊死斗,炮弹轰驰,声震数十里。我军伤亡鳞叠,犹相持不少后。”注27

但是,敌我众寡悬殊,且被敌军分割,各自为战,难以久持。

“当是时,铭军溃西南,盛军败而北,毅军之营哨官伤者十六。”注28而“能战之哨,除伤亡所存无几”。注29宋庆见状,只好令宋得胜、马玉昆撤至瑷河以西。聂士成所部仅七百人注30,兵力单薄,又被日军反复纵兵环攻,力不能支,亦退渡瑷河西岸。此时,只有马金叙仍在坚持战斗。他誓与虎山共存亡,“督战益力”。有部属劝之曰:“公虽勇敢,其与寡不敌众何?与其同归于尽,不如留此身以图恢复。且援兵不至,非公之罪也。”注30马金叙遂率残部突围而出,渡瑷河西走。时为上午十时三十分。

在这次战斗中,清军战死者四百九十五人,其中仅毅军即有三百三十三人,约占总阵亡人数的百分之七十。记名提督谭清远(芦榆防军)和十四名清军士兵被俘。注31日军死伤一百四十九人,其中死三十四人,伤一百一十五人。注32可见战斗之激烈程度了。

注释:

注1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16一217页。

注2 《清日战争实记》第10编,第14页。

注3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17页。

注4 《日清战争实记》第10编,第16页。

注5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11页。

注6 或谓:“以山形如虎耳,故名。”(见《安东县志》第8卷,第90页)按:疑非是。据实地考察,山确如蹲虎,而绝无虎耳之状。

注7 《甲午战事秩闻》,《安东县志》第8卷,第90页。

注8、9 《宋提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19),第22卷,第20页。

注10 《甲午战争秩闻》,《安东县志》,第8卷,第90页。按:此谓马金叙带四营,误。据刘盛休报告,马实带八哨人。(见《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827)第22卷,第23页。)这与宋庆所说五六百人是大致相合的。

注11 誊田甚八:《日清战史讲授录》,第39、4041页。

注12 《甲午战争秩闻》,《安东县志,第8卷,第90页。

注13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19页。

注14 日本参谋本部:《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第13章,第331页。

注15 18、20、22《宋提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843),第22卷,第33页。

注16 《甲午战争秩闻》,《安东县志》第8卷,第90页。

注17、19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19页。

注21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春,第219220页。

注22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20页。

注23 《野津道贯致川上操六电》。见《日清战争实记》第9编,第7页。

注24 《日清战争实记》第10编,第17页。

注25、28 《北洋大臣转宋帮办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878),第23卷,第13页。

注26、27 宋庆:《大清敕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记》(原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

注29 《北洋大臣转宋帮办来电》:“聂士成挑兵700人备策应。”(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878),第23卷,第12页)按:或谓聂士成以四营驻守(见《安东县志》,第8卷,第90页),误。

注30 《甲午战争秩闻》,《安东县志》第8卷,第90页。

注31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5卷,第225226页。

注32 日本参谋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附录第30,《鸭绿江虎山战役第一军伤亡表》。 
 
 
 
 

 

 

 

 
  
 
 

 

 



 四 清军鸭绿江防全线崩溃  

 
 
日营距九连城甚近,按军中规定,夜间不许点火。然日军人马“皆涉水中,不耐浸湿,故解其禁。诸队设燎火,以焙其湿气。于是,鸭绿江畔宛然如白昼。清军见之,俄乱发巨炮。”注2这样的盲目射击,当然不会有任何效果。本来,这是清军实行夜袭的好机会,也徒然错过了。九连城在瑷河流入鸭绿江的河口之西,城建于小丘上,瑷河流过丘下,老龙头和虎山耸立于城之东西,颇具形势,故清军以为根据地。虎山虽已失守,但从虎山至九连城须通过瑷河。瑷河自栗子园分为两支水流,一宽百丈,一宽七十余丈,“河深及马腹”,“河底石滓水急,甚难渡”。注3而清军在瑷河西岸也未来得及设防。

十月二十六日黎明,日军各部皆整队自营地出发。三路日军成扇面形逼近九连城。是时,“浓雾咫尺莫辨”注4,日军不摸城内情况,便向九连城炮击,但城内毫无反应,“唯见鸟雀惊飞”。注5第九旅团长大岛义昌使命步兵第十一联队直攀城墙而入,始发现城内已无清军一兵一卒。原来,刘盛休己在夜间带领铭军弃城而遁。午前十时,山县有朋进入九连城,以旧税关局为第一军司令部。野津道贯亦率第五师团驻城内。

当日军进攻虎山之际,山县有朋曾派奥山义章少佐率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开赴安东县对面沙洲之麻田浦,以牵制清军的兵力。十月二十五日,奥山从义州出发,抵达麻田浦,当即设警戒,并布置炮兵阵地。是夜,四顾暗黑,咫尺不辨,对岸的盛军似未发觉,只听乱发步枪之声。日军夺取了毅军的粮饷船一艘。二十六日黎明,奥山下令以野炮两门轰击安东县。安东县原名沙河子,一八七六年置县,本有盛军六千余人防守,但盛军早在夜间撤走。这样,谈县竟被日军—个大队不战而占领。

日军占领安东县后,设立民政厅,以原驻华临时公使小村寿太郎为长官。山县有朋为此发布“告谕”称:“我军所敌清国军队而已,至尔农商民无辜,毫不加害,却抚恤之如慈母视子。”又谓:“今本司令官观察地方情况,悯兵力余害,民人涂炭,兹垂非常仁惠,命我所管辖地方吏,令勿纳今年租税。”注6日本在安东县设民政厅的

电讯传到国内后,又激起了一阵战争狂热。舆论界也对此大肆宣传,以煽动扩张主义情绪。如说:“在日本版图之外设民政厅,是在任那设‘日本府’以来的快事,但那时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