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甲午战争史-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油ü俣壬趼6铀罟思纾哟渤蔞形,且烂泥甚深,无法涉渡。于是,松崎直臣命令前卫部队中水性好的士兵泅渡过河。直到晨三时许,日军前卫始全部通过安城渡。日军第一梯队过河后,前行不远,顺驿道向东行,即来到沼泽地。由于清军事前堵塞水道,沼泽水涨,淹没驿道,水深处可没过人肩,日军第一梯队好不容易才通过沼泽地。接着又穿过水田,到达佳龙里。此时,埋伏在附近的周宪章、于光炘等带领二十余名士兵,正在监视日军的行军,等待发起攻击。
当日军第一梯队先锋在山田四郎少尉带领下到达佳龙里后,因迷路进入村内,无法继续前进。松崎直臣率领的前卫全队随后赶到,也固迷路而麇集于此。日军拟派译员寻人问路,忽见黑暗中有一人影闪过,正欲抓住盘问,不料此人高喊一声,便倏忽不见。突然,枪声四起,清军发起攻击,子弹雨点般地从各家窗边门缝向日兵群里猛射。此时,敌我双方相距仅数丈,清军从暗击明,比较得力。而日军卒然被击,事出不意,况且夜色黝暗;村路狭窄;进退皆失所据。日军前卫“皆为一列”;更加“不利战斗”。注15于是,松崎下达紧急命令,要求前卫全队退入水田之中,并伏于田梗下躲避枪弹。松崎发现地势仍然不利,又下令退至沼泽地散开伏卧。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对射。
适在此时,日军右翼第二梯队在武田秀山率领下通过安城渡后,其先头部队已到达沼泽地,也在塘下散开,支援前卫。时山龚造中尉带领一个分队在后,正要通过沼泽地之际,忽然听到枪声不断,知前方发生激战。因清军藏于隐蔽之处,又占据有利地形,频颊狙击日兵,使日兵寸步难进。时山中尉急欲前去救援前卫部队,率先挥刀前进,其部下随之,误陷沼泽之中,“水深没肩,水底泥深,两脚深陷不能拔,竟与部下兵卒二十九人共溺死”。于光炘、周宪章等伏击得力,“发射益烈”。注16此时,两军相距仅五十公尺,但在清军的猛烈射击下,日兵只能伏在塘下躲避枪弹,还击又看不见目标。松崎直臣试图摆脱困境,命令前卫全队冲锋。而帮带冯义和率领的骑兵队忽然出现在佳龙里村边,举枪猛射。山田四郎少尉带领先锋在前,中弹伤足,瘫地不起。松畸挥刀从田梗上跃起,腿部先中一弹,倒地再起,“又一流弹击穿头部”注17,终于毙命。于是,日军土气大挫,纷纷后退,先退者拥向安城渡桥。“时夜色茫茫,敌猝遇伏,遽引退,桥小人众,挤拥坠水溺死甚众。”注18
在日军前卫趋于瓦解的情况下,武田秀山率支队主力赶到,发起第二次冲锋。帮带冯义和的骑兵队前临水田和沼泽地。无法驰骋杀敌,又以目标大而陷入被动,被迫后撤。周宪章、于光炘等坚持抵抗,战斗异常激烈。但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又无后队支援,武备学生周宪章及士兵二十余人,在激烈的战斗中大都壮烈牺牲。注19凌晨四时,日军才进占了佳龙里村。
安城渡之战,是清军打得比较好的一次伏击战。在这次伏击战中,清军利用地形地物相当成功,周宪章等武备学生和士兵也勇敢善战,充分发扬誓死抗敌的爱国精神,歼灭了较多的敌人。如果清军部署得当,并有坚强的统一指挥,这次伏击战是可能取得成功的。但是,由于清军人数过少,成欢西南山顶上的炮兵也未能及时支援,冯义和部因不知利用地形或迂回战术,而失利先退,又事先未布置后继部队,致使这次伏击战终于功败垂成。
注释:
注1 聂士成:《东征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9页。
注2、3 聂士成:《东征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9页。
注4 《叶志超成欢之战报告》,《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7卷,第20页。
注5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文涉史料》(1187),第15卷,第6页。
注6 《周帧致盛宣怀函》,《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133页。
注7 “我军马步不满二千”,应不包括江自康和许兆贵二营。
注8 聂士成《东征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9页。
注9、12 姚锡光:《东方兵事记略》,见《中日战争》1;第18页。
注10、11 聂士成:《东征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9、10页。
注13 桥本诲关:《清日战争实记》第3卷,第136页。
注14 《日清战争实记》第2编,第22页。
注15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26页。
注16 桥本诲关:《清日战争实记》第3卷,第137页。
注17 《日清战争实记》第2编,第25页。按: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谓松琦直臣“弹中其胸而死”(该书第3卷,第137项),所记与此不同。
注18 聂士成:《东征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10页。
注19 一般有关论著皆谓周宪章等四名武备学生皆于此役牺牲。此系根据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援朝篇》:“光炘等四学生皆死焉,倭人遂进。”按:姚氏所记并不确实。兹查《援护朝鲜伤亡员弁名单》在平壤打仗一栏中,有于光炘、李国华、辛得林三人的名字,可见,在四名武备学生中,唯有周宪章一人在成欢战斗中牺牲。(《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160),附件一,第27卷,第9页。)
三 激战成欢驿
当日军右翼队强行通过安城渡和进攻佳龙里之际,大岛义昌率领的日军左翼队进至月峰山东麓,在松林边上布下炮兵和步兵阵地。大岛听到西边传来枪炮声,知道双方正在安城渡激战,便命令总队官兵注意隐蔽,等待进攻的号令。凌晨四时,西边的枪炮声又归于沉寂,大岛判断武田秀山支队已经得手,于是传令总队上下做好攻击的准备,并留出时间让右翼整顿好队伍。直到一个小时后,大岛才下令对清军阵地发动了总攻击。
五时,日军左翼炮兵发出第一炮,向月峰山最东侧的清军第一壁垒开始炮击。这是敌人发起总攻的信号。清军许兆贵部因未曾配备大炮,只有“开放步枪,竭力应战,流星万道,横飞半空,其声飙然”。注1日军配备野炮八门,早巳测准距离,瞄准清军第一壁垒,每每命中。清军壁垒乃筑土为墙,只及胸高,一炮落下,只见墙土四散纷飞,黑烟腾起,士兵根本无法隐蔽,战斗异常艰苦。此时,成欢西南山顶上的清军炮兵发炮支援,但因敌炮兵阵地隐蔽较好,故命中率甚低,作用极微。清军虽处境艰难,仍然坚持抵抗。六时三十分,日军炮火摧毁了清军右翼第一壁垒。随后,日军总队又向清军
右翼第二壁垒发起了攻击。这是清军的大营,围墙高达数丈,构造比其他壁垒较为坚固。壁垒内守兵为清军之“精锐,誓死拚战”。但因第一壁垒已经陷入敌手,日军占据有利地势,炮火又极为猛烈,守军无法进行持久的抵抗,被迫撤出阵地。到六时五十分,清军月峰山东侧第一、第二两座壁垒,皆先后被日军攻占。
日军右翼听到东边炮声,也立即从佳龙里村出发,向清军牛歇里山阵地,即左翼第一壁垒进逼。武田秀山支队在日军左翼炮火的支援下,发起了猛攻。江自康部奋勇抵抗,成欢西南山顶阵地、即左翼第二壁垒也发炮轰敌。此时,“硝烟弛漫,喊杀声与枪炮声相和,震天撼地,疑山岳为之崩裂”。注2但敌我众寡悬殊,日军炮火又猛,清军左翼两座壁垒亦被敌先后攻占。
大岛义昌指挥的日军总队既攻下了清军右翼第一、第二两处壁垒,其武田秀山支队又攻下了清军左翼第一、第二两处壁垒,清军便只剩下右翼第三、第四两处壁垒了。于是,日军便左右夹攻,对清军阵地采取钳形攻势。清军尽管誓死拚战,“莫不以一当十”,坚持不屈,但伤亡很重,“死伤积野,血流成渠。而敌愈聚愈众,布满山谷。我军四面受敌,犹复决命争首,抢占山头,轰击不辍”。聂士成“时驰骤枪林雨弹中,往来策应,见军火垂尽,不得已率众溃围而出”。注3七点半钟,日军终于攻进了清军的最后两处壁垒。聂士成率军突围后,向南退至天安,与叶志超会合。他请叶志超先率部驰往公州,自为断后,并一路招集残卒。当晚,聂军宿于广亭里。七月三十日,聂士成行近公州城北的锦江时,见叶志超又由公州渡江北退。叶对聂说:“公州不可守,不如绕道至平壤,会合大军,再图进取”。遂率所部先行。聂驻队半日,收集余众,随叶之后面行。清军绕道朝鲜东海岸,渡汉江和大同江,行程两千余里。
叶志超于八月二十一日,聂士成于八月二十八日,先后抵达平壤,与左宝贵、马玉崑、丰升阿、卫汝贵诸军会合。在行军途中,对于行动不便的受伤士兵,“均给资留医治,派员照料,并照会韩官一体保护”。此次长途行军,正值酷暑季节,跋涉道途,人困马乏,沿途多亏朝鲜群众“献蔬菜、柴草,代汲饮”,“让庐舍,供栖止”注4,才得以顺利到达平壤,从而基本上保存了这支军队的实力。
日军既攻陷成欢之后,当即分兵两路:大岛义昌率领第十一联队,顺南北驿道向天安前进;武田秀山率第二十一联队,沿东西驿道直趋牙山。大岛估计牙山为清军长期驻扎之地,成欢败后必全部集中于此,进行殊死战斗。二十九日午后四时,武田支队到达牙山后,发现已无清军踪影,便当即在此露营。武田判断,牙山既为清军入朝后的长期据点,尚留有大量军械、弹药、粮食等物资,清军有可能隐蔽在附近,准备在夜间偷袭,便下令警戒。果然,清军趁夜袭击日营,因日军已有准备,夜袭未能奏效,受挫而退。清军遗弃的大炮八门注5、大米五百包、军旗及大量弹药,全部为日军所得,于三十日作为战利品从白石浦运往仁川。大岛义昌也于同日率总队抵牙山,与武田支队会合。三十一日,大岛混成旅团北归。八月五日,返回汉城。是日,大鸟圭介在汉城南郊扎凯旋门,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他本人亲自礼服乘舆迎接,并“迫韩兵鼓乐郊迎三十里”。注6大岛混成旅团整队经过凯旋门时,队前打出一面白旗,上写“成欢之战利品”和“清兵大败之证”两行大字,其后是装载缴获物资的大车,特别把一面三角黄龙旗置于显眼的地方,以夸耀日军的战功,并表示对中国的蔑视。
此战日军死三十七人,伤五十人,合计八十七人。注7其中包括军官六人,松崎直臣大尉等二人被击毙,桥本昌世少佐等四人受枪伤。清军伤亡一百余人注8,兵力损失较日军为大。如果再加上清军在牙山的伤亡,以及北撤途中饥疫而死者,损失当为二百余人。注9
成欢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第一次陆战。这虽是一次规模很小的战役,但其影响却是很大的。日本政府认为日军的战胜,正是大鸟圭介高压外交手段所收到的实效。陆奥宗光说:“牙山战捷的结果,汉城附近已无中国军队的踪影,朝鲜政府完全在我帝国掌握之中等喜讯,立时传遍全国;即欧美列强在今日中日之间已经实行交战,也无轻易置喙干涉的余地,唯有暂时立于旁观地位。故从前那些应否以强硬手段迫使朝鲜改革;以及高谈我军先攻中国军队的得失等议论;已被全国城乡到处飘扬的太阳旗和庆祝帝国胜利的沸腾的欢呼声所淹没;那些人也都抛开了愁绪;不再忧心忡忡了。”注10从此,日本完全切断了中国到达朝鲜西海岸的航道,日军便可以专力北顾,为后来发动平壤战役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此为“开战后第一冲突之胜败,关系尔后两军志气者极大”。注11因此,可以说成欢之战的结果,预示了清军平壤战役的失败。
注释:
注1《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26页。
注2 《日清战争实记》第2编,第26、27页。
注3 聂士成:《东征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10页。
注4 聂士成:《东征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9、10、11页。
注5 据日方记载:“清兵临撤时,拆去大炮重要部件,或用铁钉钉死,欲使其不再能够使用。”见《日清战争实记》第2编,第32页。
注6 许寅辉;《客韩笔记》第11页。
注7 《日清战争实记》第2编,第3O一3l页。
注8 聂士成:《东征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10页。
注9 关于成欢战役清军损失数字,历来无精确的统计。日方材料说清军死伤“共五
百人”(《日清战争实记》第2编,第31页),显然过分夸大。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即改称“清兵死者凡百人”(该书第3卷,第138页),但未提受伤数字。叶志超在北撤途中,先于8月15日致函左宝贵等称“我兵共伤(亡)二百余”,又于17日致电李鸿章称。伤亡勇丁数百名”。可见,伤亡数字一时尚难落实。等到达平壤后,他在24日致电李鸿章仍称“伤亡仅二百余名”。(见《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418、1427、1471),第17卷,第18、20页;第18卷,第9页)这个数字是大致可信的。
注10 陆奥宗光:《蹇录》中译本,第70页。
注11 誉田甚八:《日清战史讲授录》附录,第14页。
第三节 中日正式宣战
日本海军在丰岛袭击中国军舰后,清政府并未立即作出反应,其原因有三:其一,认为日本海军击沉英国海船,上挂英旗,又未宣战,系违犯国际公法,英国必不答应;其二,日本陆军在汉城围宫拘王,狂悖已极,各国当动公愤;其三,英国正在联络俄、法、德、意各国合力令日本退兵,日本不敢下从。一句话,主要还是想看列强的态度如何。
七月二十五,即丰岛海战发生的当天,英国公使欧格讷到总理衙门说:“前劝日本退兵和商一节,日本非但不听,且说话更紧,我政府甚为不悦,已电日本。”又称:“现在英、饿之外,又约德、法、义三国同办此事,合力逼着日本讲理,谅亦不敢不从。此时说话,总在日本一边用力。我今日即发电我政府,加力摧著日本。并往西山请德国钦差回京。令各电各政府同向日本政府说去。此是好机会,难得五国同心帮助贵国。”注1
二十六日下午,总理衙门接李鸿章电,谓:“二十一日,日本兵围韩宫,拘韩王。”奕劻等即派章京舒文、俞铨颖二人至英国公使馆,告以:“日本如此举动,无理已极,本衙门即以开衅失和论布告各国。缘欧大人久有调处之意,故各堂特令我们专来相告。”欧格讷答称:“尚未闻有拘韩王之说,似与北洋大臣所报情形较轻。中国若即照会各国,未免可惜。我意可稍缓数日,即此数日内,中国亦可妥速布置。我今日尚与各国大臣商量,拟请华兵退至平壤,日本兵退至釜山。日本如不听话,各国均不能答应。”注2
二十七日,本来是要宣战和布告各国的。军机处已经拟好了请旨宣战的奏片,但在是日的枢廷会议上,奕劻因听信了欧格讷的话,认为情况并不象所传那样严重。同时,又见李鸿章发来的电报,谓龚照瑷从英国外交部得到消息:“倭横劲稍松,前(五日)‘五日内运兵以杀倭论’一语已自收回。”注3判断情况稍有缓和,五国联合勒令日本撤兵有望。当天,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欧使问答云:‘将合五国勒令撤兵,倭撤至'仁'至'釜',中撤至平壤,此数日勿宣布,失此机会可惜。’其言确凿可凭。”注4于是,暂时按下宣战一事,仅由总理衙门发绐李鸿章一封征询布告各国意见的电报:“汪使应否即撒,抑俟布告各国之后?希电复。至布告各国照会,必应及时办理,本署现已拟稿。此事在我理直气壮,可以详细声叙。其应如何措词,以臻周密?希望尊见详电本署,公酌缮发。”注5
二十八日,李鸿章复电总理衙门,第一次明确表示与日本决裂的姿态:
“倭先开战,自应布告各国,俾众皆知衅非自我开。似宜将此案先后详细情节据实声叙,钧署拟稿必臻周妥。内属国一节,朝鲜与各国立约时均声明在先,各国虽未明认,实已默许,可否于文内轻笔带叙。斯我先派兵非无名,后来各国调停议结亦暗伏其根。汪使应撤回,倭驻京使及各口领事应讽令自去。”注6
对于李鸿章来说,此乃其态度之一大转变。其所以如此,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认为外交上中国居于有利地位。因为从七月二十五日以来,他接到的都是列强对日本态度趋于强硬的消息。二十五日,接总理衙门密电:“顷欧使来说:‘已接喀电,愿与英商,令倭退兵再议。’欧并言:‘约德、法、义三国同办,均乐从。英外部责倭,未复,所索更甚,与前议不符。现合五国加力责之,俾从公论。”注7二十六日,喀西尼遣参赞巴福禄来告李鸿章:“已与欧商明:欧在京请署议;喀在津与鸿议。欧、喀皆奉国家训条,令商驻倭使告倭廷,限令退兵再议。德、法、义皆由国家公请,此亦如昔年土耳其攻某国,英、俄、法诸大国勒令退兵,不能不遵。”注8同一天,又接到龚照瑷的电报,谓英国外交副大臣秘告“倭横劲稍松”一事。龚又称:“驻英倭使莪启,俄廷最信任。金前面告各言,似属得力。”注9所谓“金前面告各言”,乃指龚照瑷二十二日电报所称:英廷向日本声言,日本“如必执己见,以后有开战事,倭国一肩担当。”注10所有这些,都使李鸿章感到国际形势对中国是极为有利的。恰在二十七日,又收到方伯谦关于日舰在丰岛袭击我舰及击沉英船高升号的报告。于是,他更加相信“英人必不答应”了。这是李鸿章对日态度转变的最主要的原因。
其二,对北路赴援朝鲜的陆军寄于期望,并抱有很大信心。二十五日,盛军六营步队开抵义州。二十六日,马玉崑的毅军和卫汝贵的盛军已大半到达义州,并准备“稍养土气,即日前进”。注11左宝贵的奉军早在二十一日即从沈阳开拔,丰升阿营队亦于二十六日分起开拔,估计很快皆可驰抵义州。李鸿章认为,有此四大军赴平壤,当可济事。从五天后李鸿章绐总理衙门的另一封电报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思想:
“派赴平壤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各军,皆系鸿旧部,练习西洋新式枪炮多年。屡饬该统将等和衷商办。凡其力所能及者,当可无误机宜。若分调素不相习之大员前往统率,有损无益,转不足以维系军心。现平壤以北电线可通,鸿随时往复指示,尚能周详,似暂无须另派统帅。前檄饬姜桂题、程允和添募六营,向在毅军,可助马玉崑;卫汝成添募五营,向在盛军,可助卫汝贵。俟添兵到前敌时,仍可一气贯注。如各军均逼汉城,届时须与各国交涉,再随时请派大员前往督率联络,期有实济。”注12
在李鸿章看来,卫,马、左诸军都是他的旧部,“练习西洋新式枪炮多年”,皆有较强的战斗力,必可进逼汉城。这样,中国便可转居主动地位,再与列强交涉,促成和议。在此前一天,龚照瑷寄来一电转述法国外交部长阿诺托的建议:“今为中计,船难必胜,弗贪战,留守要害,多进陆兵,用洋将监督,必能逐倭下海。先将中允退、倭不退先开战之说告各国。现倭焰盛,望中获一胜仗,日后公议,中益多。”注13其实,此说跟李鸿章的想法正是一致的。可见,李鸿章之主张与日本决裂,同主战派应有差别,他是在中日商谈与列强调停不成之后,才决定采用以战促和的策略。
李鸿章在复总理衙门的同时,者手进行备战。在短短的几天内,他主要抓了以下四件事:
第一,严催朝鲜北路进兵,“先进平壤以遏敌谋。连饬马玉崑和卫汝贵“先后进兵”,“以资进剿”。注14此时,盛军第一批六营已抵义州,第二批四营也到了东沟,第三批三营尚在大沽待发。当时,“因大沽至东沟一路已有倭轮游弋,商船无炮,深恐为其所乘”,李鸿章便令改驶营口,起旱赴义州。同时,命盛宜怀电告卫汝贵:“尾批三营已装海定、广济、镇东,今日出海”,“中堂深虑我后到(平壤),只能速行,已解相忧”。并转令马玉崑:“倭兵马步约一千人将到平壤,大同口若为彼得,不易得手。公能星夜南行,扼守大同江北,可期得手。”注15在李鸿章的严催下,清军终于先进平壤。这从战略上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
第二,禁止拍发密电,以防泄露军情。七月二十七门,李鸿章命盛宣怀先电总理衙门:“倭人狡谲,各口有人改装侦探,用洋人密码通电,大碍军情。若专禁倭电,仍可托名他国人传递。自应照公例禁止一切密报。”又将禁上密电的具体办法电示各电报局:
“奉傅相谕;倭兵已在牙山开仗,各局自六月二十五起,除中国一等三、四等有印官报及驻洋各钦差一等报,督办,总办有印公报,密码照发留底备查外,凡商报无论华洋文密推均不准收。明码各电应听电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