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打造宋帝国-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国的舆论权,那么即使现在抛弃了“君权神授”这一套体系,魏氏在魏国的统治也能够稳固。以此时周天子的地位日益衰落,以及整个天下礼乐崩坏越来越严重的状况来看,迟早有一天,国家的合法性都会受到怀疑。

    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样的事确实都发生了。历史上秦国扫灭东方六国以后,秦国也很快在农民起义中灭亡了。在秦国灭亡时,被秦灭掉的六国都先后复国,然而为何这些国家却存在了仅仅几年就被新生的汉朝一一灭亡呢?其中的原因可以说很多,有经济原因,军事原因等,不过在戴言看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家法理权的丧失。因为整个周朝的礼乐彻底崩坏了,周朝留给整个天下的秩序都被秦汉扫灭了,那些曾经的贵族们自然就丧失了“天命”,他们又如何再有资格统治所在地区的子民呢?

    事实上后来的汉朝重建国家的法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汉朝前期一直奉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其中固然是有整个天下在秦末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在于天下人对皇帝统治天下存在疑问。在当时的齐鲁之地,怀念项羽的行为大行其道。而到了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一朝而起,立即变成了席卷整个天下的滔天大势。若不是关中军士得力,整个天下说不定就此分崩离析了。而到了汉武帝时,儒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政治理论,其实际上就是要构建皇帝统治天下的法理权。而儒家有了如此大的功绩,自然能够轻而易举的说服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战争中,处于高处的军事力量相对于低处的军事力量有着巨大的优势,因而占据了制高点的高边疆国家能够对低边疆国家形成威慑,历史上最出名的就是春秋时期晋国对于齐国的压制。然而在人类的各项斗争中,占领制高点,以高边疆来碾压低边疆的思维无处不在。像后世19世纪英国汇丰银行控制了中国的货币发行权,因而英国能够压制住中国接近一个世纪,这就是掌握了金融的高边疆。后来美帝继承了英国的这种思维,并且将这一思维扩大化,进而以美联储掌握了整个世界的货币发行权,也就是掌握了整个世界的金融高边疆,美国也因此能够变相的影响甚至控制整个世界。

    不过在戴言看来,军事上的高边疆和金融上的高边疆还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思想上的高边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无时不刻受到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因而如果谁能够控制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或者说掌握了文化的发言权,那么这个人绝对比最伟大的帝皇更厉害。想想看,如果一个人能够决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各人的影响力该有多大?因此思想领域的高边疆涉及到巨大的利益,而占领了这个制高点的人在各个文明中都成为了圣人。在中国,这个人是孔子;在西方世界,这个人是耶稣;在中东,这个人是穆罕默德。而后世进化到现代文明以后,这些文化巨人的影响力在减退。虽然整个世界的文化和舆论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是在戴言穿越之前,还是西方世界掌握了思想的高边疆。

    比如说起后世最有意思的两个国家——俄罗斯和新加坡,就能够看到掌握这一思想至高点有多么厉害。俄罗斯总统是真正的靠选举上台的,只不过他在台上的时间久了一点而已,西方国家就认定了你这个国家是**,是毒菜。而新加坡这个国家则很有意思,其国家的首任总理李国父当总理当了二十多年,整个李氏家族控制的产业能占到整个国家的七成,随后国父卸任,新立了一个傀儡,自己则做为内阁资政在幕后控制,后来总理的职位又传到他儿子手里了,整个国家就差成为君主国了。然而新加坡在西方国家的印象中是什么?是发达国家,是民主国家的典范。而对这两个国家的定义和印象由此就传递给了全世界人民,于是整个世界都谴责俄罗斯而热爱新加坡,这其中只要稍微有些辨识能力的人都能发现其中的荒谬,然而却都无法反驳。这是为何呢?无非是整个世界的思想高边疆不在你手里而已。

    对于战国时代来说,百家争鸣及其热闹,各家学派为了把其他学派给打倒在地,无所不用极其。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在争夺思想的高边疆罢了,决定整个天下所有人的思想,定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是多大的利益?恐怕一个最富裕的国家都远远比不上。戴言穿越到了这个时代,对于思想的制高点当然也是非常有兴趣的。而在思想的制高点里,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国家的法理权,如今徐州相王相当于变相的毁灭了国家的法理基础,这对戴言来说就是一个最好的契机,如果他能够定义国家的法理基础,未来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定义哪个国家是合法的,哪个国家非法的。这么重要的机遇,戴言怎么可能不去抓住呢?

    齐王田因齐算是真正的发觉了戴言所说话语中的深意,随后他问向戴言:“既然你说道宋国承认我齐国,并且也承认寡人为王,这也算是正国家之名实了,寡人对此表示认可。寡人也也在此发言,正式承认宋国。不过寡人很好奇,宋君子喜本为宋侯之臣,如今却窃据宋国君位,这个你要寡人如何承认呢?”

    在场众人都是哈哈大笑,笑话年轻的戴言不懂事,本来没事偏要惹出承认国家这么一摊子事来,如果齐王不承认子喜的国君地位,这年轻的公子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戴言对四周的嘲讽声音毫不在意,既然齐王开始接受自己的这套规则了,那么他自己又怎么可能会被自己设置的规则所限制呢?他对齐王说道:“刚才小子问过魏王统治魏国的依据是什么?魏国本为晋国的一部分,魏王则说起魏国乃其祖父所建,到如今已有三世了,而魏国之民也接受了魏氏的统治,这就是魏国的历史,小子当然承认依据历史拥有统治国家的法理权。齐国本为周封姜氏所建,而齐王乃田氏,统治如今之齐国已历四世,这就是如今齐国之历史,小子承认齐国当然也是依据此理。而我宋国戴氏,专宋国之政已历三世,而我兄统治整个国家也有十几年了。这其中之差别与魏国、齐国又有何不同呢?如果齐王不承认我国君主,敢问齐王您真有统治齐国的法理基础吗?”

    在场众人顿时一片哗然,都对这年轻的宋国公子敢于这么和齐王说话而惊奇。万一要是惹怒了齐王,这宋国还要不要好好过了?

    然而戴言却对此丝毫不在意。因为他心中很清楚,齐王是绝对不敢把他怎么样的,另一边的魏王也同样不敢把他怎么样。像承认国家这一项,肯定会有许多的争议,然而戴言却对此毫不担心。因为目前在场的几个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国——魏国、齐国、韩国,这些国家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周这一旧秩序下的“乱臣贼子”。魏国和韩国是三家分晋的产物,齐国则是田氏取代了姜氏,这些国家统统可以称得上是“得国不正”,这些国家的国君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担心它们未来的臣子也会做出他们祖先曾经干过的事。只要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他们都无时不刻不在想着解决这个问题。魏文侯请来孔子的学生子夏来到西河,创建了西河学派;现在的齐王田因齐则是请来了列国的人才,创建了举世闻名的稷下学宮。他们花费大量的国家财富难道是在做无用的事吗?

    当然不是,他们其实都是想着“洗白”自己祖先得国的历史罢了。然而现在,另一个“乱臣贼子”之国,宋国的公子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国家的合法性建立在大家互相承认上面。如此一来,自己的祖先那种非法的举动也没有什么了,反正他们这些有影响力的国家就能代表天下的舆论,而这些国家互相承认,那么自己祖先的那些黑历史也就不叫黑历史了。

    有了这样的基础,那么自己国家的统治基础就能变得稳固了。这些大国国君对戴言那是欢迎都来不及,又怎么可能会为了这区区的言辞而惩罚宋国呢?
………………………………

第三十四章 徐州条约

    果然,齐王听了戴言的话以后,毫不动怒,只是哈哈一笑。

    而一旁的魏王则向戴言发问道:“子偃,你说的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就算你不承认我魏国,我魏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它依旧是存在的。那么我在这里做的事又有何意义?”

    戴言回道:“魏王,小子想纠正您的一个观点,某些看起来普通的常识其实并不那么普通,如果您对这个有疑义,您可以问惠相关于天地的知识。小子曾与惠相辩论,否定了天圆地方这一普通常识。而合理合法的事物,我等当然需要说出来,需要互相承认。”

    随后魏王果然亲自向惠施问起了两人间的辩论,惠施也不敢隐瞒,将其如实报告给了魏王。

    而匡章在一旁听了半天,也能明白戴言所说的意思,然而他总觉得这有些不对劲,但是他自己却又说不出来是什么地方不对劲。

    随后齐王又对戴言说道:“子偃,既然你说各国之间互相承认,那么我等是否需要将此内容进行盟誓?”

    “当然需要。”戴言说,“这种内容是确定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我等当然需要盟誓。然而此次盟誓不同于以往,以往之盟誓大多为国家间结盟所用。然而此次盟誓,各国之间却并不一定需要结盟,只是确定一下大家的关系。而确认国家间的关系用盟约这个词有些不太恰当,小子以为改用条约为好,齐王以为如何?”

    条约?这倒是不错。齐王暗暗想道。说起来,如果这年轻的宋国公子想要提议宋国与齐国结盟,他还真的不会同意。

    周朝分封齐国的时候给了姜氏什么东西呢?不过就是一个东方方伯的名号。姜氏齐国依靠这个名号征服了东夷,成为了整个天下闻名的海东盛国。到了齐桓公时代,管仲建议桓公举起“尊王攘夷”的大旗,称霸天下。然而齐国依靠攘夷却征服了东方靠海边的诸多小国,最后使这些夷人小国都变成了齐国的一部分。

    而到了如今这个大争之世的战国时代,东夷几乎已经快被消灭干净了。唯一留存到现在的,也就是如今在场这些来参加相王之会的小国之君了。而齐国之所以不吞并这些小国,却并非是处于仁慈,而是在效仿楚国扩张的策略。先控制这个国家的内政,到时机成熟时再慢慢同化,最后将其变为齐国的县邑。然而齐国到如今也面临着极大的问题,如何扩张呢?齐国的东面是茫茫大海,这是没有土地的。而齐国的西面分别是赵国与魏国,这都是从晋国这个老牌强国里面分出来的,实力强悍,齐国对付起它们来那是很吃力的。北边的燕国则是民风彪悍,而且北面的土地大多贫瘠,没有多少开发的价值。而齐国唯一能扩张的方向,而且有价值的扩土方向,也只能是向南。从这一点来说,拦在齐国往南扩张的宋国就是齐国最大的拦路虎。

    宋国虽然在此时的天下也不能算是弱国,但是比起燕、赵、魏这些国家来说,当然算是比较好捏的了。而且宋国的地方五百里(实际领土约为10万平方公里),全部都是膏腴之地,齐国对其宋国的土地已经眼红许久了。如果宋国真的和齐国结盟,齐国未来找什么理由去找宋国的麻烦呢?

    随后齐王就同意了戴言的请求,接着齐王又游说了魏王同意订立这么一种确定各国关系的条约。由于此地地处滕国,位于古九州的徐州,因此大家都称呼此条约为徐州条约。

    戴言提议这个条约既然是确定各国的法理和各国之间的关系,那当然是要各国都认可的原则才能写进去,稍微有些争议的戴言都没有收纳。因而最后形成的此条约,内容异常简单:一、齐国、魏国、韩国、宋国、中山国等互相承认其为独立主权国家,韩国,宋国,中山国承认齐国、魏国为王国,称呼其国君为王。二、国家间的关系有两种,和平状态与战争状态,一国对另一国交战,须提前宣战。三,各国使节出使他国,应视其为该国国君之代表,需以礼相待;一国使节应当有外交豁免权,两国相交,不斩来使。

    戴言本来想写各国之间应当互相平等的,然而他考虑了以下也就放弃了此条。徐州相王是因何而起的?不就是魏国和齐国要平分天下霸权嘛。戴言让各国订立这个条约可不是想要去抢占相王的风头,而只是想确定一种各国间交往的原则而已。而此次的徐州条约,除了其中第一条是戴言所提出的以外,剩下两条则是从春秋时代就通行的惯例了,戴言只是将其以书本的形式写出来,并公之于众罢了。

    而这一次所订立的条约,同样采用了对天盟誓的形式来确定。相比起之前魏齐两国相王所定下的誓约,在场的诸侯贵族们还是觉得这次的条约更有效,因为这条约虽然简单,却不会有人去违反。而魏齐相王之盟约,所划定的势力范围,到时候有没有争议,那还真得两说。

    徐州相王之会多了这么一出插曲,这也令得在场的诸侯贵族们对于子偃这个年轻的宋国公子刮目相看。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年轻公子,竟然就可以确定各国交往的规则。这些诸侯贵族们都恨不得回去将自己的儿子孙子们教训一顿,好好向这位宋国公子学习一下。

    自此徐州相王之会就此散去了,然而其对整个天下的影响才则刚刚开始。

    徐州相王之会,周王派遣了使者西周公参与,并赐胙肉与齐魏二王。然而即使天子拿出了这样高的诚意,魏齐两王也对周使没有什么好脸色,几乎将其当成了小国使臣一样。而最令周王痛心的还是宋国公子偃所提及的国家互相承认的徐州条约,这一条约简直就是一巴掌扇在了周王的脸上。周王到如今已经如此衰落了,唯一还剩下的几项权力就是分封给予国家合法性了。如今徐州条约以签订,周王竟然连这项权力都没有了。如此新周王姬扁的心情可想而知了,然而他却不能做出什么,也只有每日醉生梦死罢了。

    而这次相王之会的主角齐王田因齐则是非常高兴,因为这次相王之会确定了他“王”的地位,从此邹、鲁、滕等小国必须以对待天子的礼节来对待他。而他也可以借着这一权力,将齐国的势力更深的扎到这些小国中间去,这才是真正对齐国有利的地方。而完成了他的霸业,将齐国带到这一地步的功臣,齐王当然是不会吝啬的。

    六月,齐王接连进行了一系列的封赏。先是扩大了齐相邹忌的封地,随后又加封邹忌为成候。对于首倡称王的田婴,齐王则封其为靖郭君,封地为齐国新并的薛国。由此,田婴开始被人称呼为“薛公”。齐国另外各大小功臣都有封赏。而对于齐国宗室中势力最大的田戴(陈戴),齐王也不吝赏赐,封其到盖邑,食邑万户。

    而对于齐国这整个一副欢喜喧天的场景,有一个人开始进行了无言的抗争,此人就是陈戴的弟弟陈仲子。在陈仲子看来,齐国如今不讲礼仪,悍然称王,而举国皆庆,齐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义之国。而他的哥哥陈戴,对于齐国无尺寸之功,竟然可以拥有万户的食禄,陈仲子对此深以为耻。于是这位秉性高洁的齐国贵族效仿伯夷叔齐,毅然离开了齐国,迁居邹国於陵。在於陵,陈仲子三天没有吃东西,其耳朵没有了听觉,眼睛没有了视觉。他看到树上有个李子,虫子都将其吃的差不多了,他爬过去,拿过来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复了听觉,眼睛才恢复了视觉。然而即使生活到了如此艰辛的地步,陈仲子丝毫不为自己的决定后悔,他对天立誓:终其一生,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

    由徐州相王所引发的齐国贵族陈仲子的反抗行为,对于欢天喜地的齐国贵族们没有任何影响。然而徐州相王的消息,对于另一个大国楚国的君王贵族们的影响,就不是这么简单了。楚王(楚威王)听到了徐州相王的消息,而后又知道了齐王加封邹忌封地,并且封田婴为靖郭君的消息,睡觉都睡不好,吃饭也没心情吃了。在楚王看来,齐国相王,外加大封宗室功臣于淮泗的行为压根就没有把楚国放在眼里。在楚王看来,淮河流域一向就是楚国的势力范围,如今齐国竟然将手伸到了楚国的口袋里了,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楚王也不再管楚国与齐国之间隔得有多远,齐楚之间的距离是“风马牛不相及”了,立即开始召集楚国群臣,议论发动对齐国的战争。

    楚国是一个地方封君势力及其强大的国家。而到了此时,掌握楚国实权的就是人称楚国三户的屈氏,昭氏和景氏。这三个家族都是曾经的公族后代,互相联姻,逐渐掌控了整个楚国的军政大权,即使是楚王的一举一动,也需要受到这三户的影响。可以说,楚国三户们的想法,就是楚国贵族们的想法。
………………………………

第三十五章 楚国

    楚国郢都,令尹昭阳的府邸里,有三个人在私下密谈。

    这三人中除了一个是三十多岁的男子外,另外两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然而如果在楚国,谁要是敢以他们年轻就轻视他们,那是绝对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因为这三人分别是楚国令尹昭阳,左尹昭睢,右司马昭滑,三人都是出自楚国昭氏,是堂兄弟的关系。他们三人在楚国都是威名赫赫的人物。

    “滑弟,你对大王想要攻伐齐国怎么看?”左尹昭睢问向最年轻的昭滑。

    “善!”昭滑先是赞了一句,随后说道:“魏齐相王,而且擅自划分势力范围,这是完全不把我楚国放在眼里了,我们当然要去讨伐齐国。”

    昭阳说道:“昭睢不是问你徐州相王之事对我齐国的影响,而是如果我楚国与齐国开战,我楚国能否战胜齐国?”

    昭滑随后回答道:“两位兄长,你们知道我只擅长于兵事,对于内政并不擅长。我曾在江南与齐将田忌交往,谈论兵法之道,这说起齐国的军事,我也略知一二。齐国之军制与我楚国不同,咱们楚国的军队是由大王所掌的王室军队和地方封君所掌的私人兵力组成,两位兄长应当知晓。而齐国与我楚国不同,齐国之军由国三军和地方五都之军组成,而国三军中最出名的就是齐国的技击之士。世人皆知齐人好斗,而技击之士则由齐国国中武艺高超者组成。魏齐大战中,齐国大败魏武卒的军士,就是这些悍不畏死的技击之士,我楚国想要战胜齐国,就必须要做好面对这支军队的准备。不过以某来看,如果大王能将王师交于我统帅,我一定有把握战胜齐国!”

    “你的话可不要说的太满。”昭睢说道。“滑弟作为军人,应当知道我楚**制的规矩。”

    楚国从立国初方圆不足五十里的小国扩张到方圆五千里的大国,数百年间领土扩张上万倍,凭的是什么呢?楚人的开拓精神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另外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楚**法的严格。楚之法,覆将必杀!就是说楚国将军,领兵出战,只许获胜,不许失败。如果战败了,将军要么就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要么就自己自杀以死谢罪吧。就像春秋时期城濮之战时的楚将子玉,一生胜敌无数,官至楚国令尹,执掌了整个楚国的国政。然而就是在城濮败了一次,所有的荣耀就全部没有了,最后也只能自杀以谢罪。而有如此严格的军法,楚国的将军们打仗时怎么敢不下死命去打?楚国又怎能不成为天下强国?

    昭阳对于他这个族中善战的堂弟还是很了解的,他向来不喜欢说大话,既然他说有把握战胜齐国,那么他就肯定能办到。于是他出言劝阻了昭睢责难昭滑的行为,随后又向昭睢问道:“睢弟以为大王出兵伐齐对我昭氏有利否?”

    “我昭氏之势力大部分在我楚国北方,淮南淮北之地,而少部分则是在江南。如今齐国向淮泗方向扩张,且不说淮南淮北之地会直接受到齐国的威胁,未来我楚国扩土的地方也没有了。我们必须要打消齐国图谋淮泗的企图,因此这一战我等必须要打,而且要尽全力去打。这不仅关乎国之利益,也关乎我昭氏自身的利益。”昭睢回答道。

    昭阳听到了两人的话,心中也就有底了。随后他又向两人说道:“既然两位都赞同攻打齐国,我当然能会尽全力促成此事。如今国君对于齐国相王之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机会。而屈氏向来就是国君之忠良,为国君之命是从,对这件事唯一可能有反对的无非就是莫敖子华和司马景翠了。景翠这个人好贪,如果我等许诺给景氏增加封地,他应当不会反对。而莫敖子华如今已是年老体衰,其仗着老臣的面训斥大王,大王虽然是一副虚心纳谏的姿态,然而以我看来,大王心中早已对子华不满。他一个人当然是无法阻止我楚国与齐国的战争的。昭睢,你现在就去私下拜访景翠,务必要让景翠答应出兵一事。”

    “诺。”昭睢答应了,随后立即起身出发了。

    第二日,楚国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