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打造宋帝国-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务必要让景翠答应出兵一事。”
“诺。”昭睢答应了,随后立即起身出发了。
第二日,楚国朝堂上,楚王问起楚国众臣对于魏齐相王一事的看法时,大家都认为魏齐相王这是严重的挑战了楚国在淮河流域的霸权,整个楚国都是一片对齐国的喊打之声。然而为何没有人建议去打魏国呢?这当然是和魏相惠施对楚国施展的外交策略有关了。惠施私下里联络了楚国,并且说明,一旦楚国与齐国交战,魏国绝不干涉!这对于向来以天下霸国自居的魏国来说,可是少有的服软态度。
唯独莫敖子华对楚王擅自动兵大为不满,他反对道:“大王,臣曾闻:国虽大,好战必亡。我楚国到如今已有地方五千里,应当稳固内政,让利于我楚国之民,又如何能够擅自启衅大国呢?齐国与我楚国,相隔甚远,风马牛不相及也。臣下曾听说马有很大力气,那是对的;如果说马的力量能驮千钧,那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千钧不是马所能承担得了的。而今我楚国虽强,但是要跨越千里去进攻东方大国齐国,楚国又哪里能承受得了呢?”
令尹昭阳站出来说道:“莫敖此言差矣。国之兴亡,自有天数,又岂与好战有关?我楚国立国之初,方圆不过五十里,且皆为贫瘠之地;若不是我楚人好战,我楚国安能坐享如今之五千里江山?如今齐国依仗其威势而灭淮泗薛国,悍然称王;随后又封重臣于下邳,已然是有领土南扩之意,若我楚国放任齐国如此作为,吾恐怕用不了多久我楚国淮地皆属齐国矣。齐国虽然是东方的强国,然而我楚国立国以来所遇到的哪一个国家不是强国呢?若是我等如此怕事,畏惧,只是一味的固守祖宗留下来的基业。别人欺上门来我楚国都不做反应,未来天下诸国又将如何看待我楚国?”
其最后一句话语气极重,隐含着强烈的责备之意。
楚王拍掌而起,对着楚国群臣说道:“令尹之言大善!我楚国能崛起成为天下大国,凭借的就是好战与开拓精神。如今齐国田氏,不过陈国之余孽,乱臣贼子而已,就敢不把我楚国放在眼里,这真是我楚国的奇耻大辱!本王决议,我楚国一定要发兵,好好的教训齐国一下!”
“大王英明!”楚国群臣都大声呼应着。
莫敖子华眼见如此场景,在朝堂上脱下了他的官服,将其递交给侍卫。随后他向楚王拜道:“大王,如今举国皆欲于齐国战,唯独臣下反对,臣下已经年老力衰了,也不愿做违逆之事,就此辞去楚国莫敖之位,请大王允准。”
见到这位楚国仅次于令尹的重臣如此作态,楚王心中也有些不忍。
他想起了他刚即位时他咨询这位楚国贤才的往事。他问起莫敖子华如何才能够得到不追求爵位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忠臣贤才呢?他向楚王讲述了楚国那些忧虑国家安危忠臣贤才的历史:令尹子文,奉公守法,而生活简朴,在他的治理下楚国迅速强大,并且很快北上,这就是安于贫困而忧虑国家安危的人;叶公子高,平定了楚国的白公之乱,使楚国得以安定,而叶公子高也得到了方城六百里的封地,这就是为了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人;莫敖大心,在楚国面临吴军破郢的危难时刻,亲自拉着士兵的手,指挥军队深入攻击吴军,这就是不顾个人利益,而忧虑国家安危的人;申包胥,在楚国被吴国破国时,理智的认为自子一个人与吴国作战毫无意义,于是他亲自跑到秦国,请求秦国发兵救楚,他在秦国朝堂外接连哭了七天七夜,眼睛都哭出血来,最后终于打动了秦君,秦国击退了吴军,使楚国得以复立,这就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也要忧虑国家的人;蒙谷,在吴国攻破楚国郢都,百姓都在到处逃亡时,他没有逃,而是背起了楚国的律法离次大典,跑到南方躲起来,当楚国重新复立,国家没有法律而重新陷入混乱时时,他搬出了律法大典,稳固了楚国秩序,成功的挽救了楚国,他献上法典就隐居到磨山之中,而这就是不追求爵位俸禄却忧心国家的人。
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历史,子华告诉楚王,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其实很简单。楚灵王好细腰,楚宮中的女子都不吃饭,以使自己的腰变细。由此而知,一个君王,只要能够做到真正的喜好忠诚贤士,有上述那五种忠臣、贤臣辅国,国家必定能够强大,也能避免衰亡。
贤臣,忠臣,楚王在心中思量着。他自认为他即位这几年来,绝对没有懈怠,而是接纳了许多年轻的英杰。像令尹昭阳,大司马景翠,这些人都是楚国的贵族,而且年纪正当年轻,负有锐气。而自己想要攻打齐国,这些人也都是不顾私利的支持自己,难道他们不是贤臣与忠臣吗?
心中下了决断,他对莫敖子华道:“莫敖既然年老力衰,那就回封地去颐养天年吧。你放心,楚国在寡人手上必然不会败落,你对寡人所说的接纳贤臣与忠臣的意见,寡人定然会时刻放在心上。”
………………………………
第三十六章 宣战
莫敖子华退出朝堂后,整个楚国朝堂仿佛都是松了一口气。
诚然,大家都很尊重这位年长的贤者,然而,大家更看重的,其实还是自身的利益。
国家为何会向外扩张呢?这和人类追逐财富的**是分不开的。在农业时代,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会突然出现技术飞跃的。这也就是说一块地所能拥有的产出大多都是固定的,所以任何一个地主增加财富的方式只能是尽可能多的拥有土地。如果是在和平年代,地主们也只能去搞土地兼并了。而在这个列国纷争的时代,各个国家的地主们对于土地的**就体现在了各国领土的扩张上。
楚国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扩张阶段。第一阶段是楚国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时代,那是楚国的初生创业期。随后楚国大启群蛮,大肆攻伐江汉,很快就占领了整个云梦大泽,势力沿着水路扩张到了洞庭湖沿岸。到了这时,南方的多山艰险的环境阻拦了楚国,楚国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了南方越人的贡品维持统治,而后楚国转而向北扩张,消灭汉阳诸姬,随后一路向北扩张。后来在遇到北方强国齐国和晋国的阻拦后,发觉北方还是太强,于是转而沿着淮河和长江向东扩张,淮河方向楚国消灭了淮河流域最重要的两个大国――陈国和蔡国,于是得到了淮河流域的领土。然而沿着长江的扩张却受到了阻碍,在江南楚国遇到了吴国这个同样强劲的敌人。楚国甚至一度被吴国灭国,然而吴国最终却还是被楚国扶持的越国所灭。不过因为有了曾经的同盟关系,再加上越国也还比较强大,楚国的扩张方向就由此转向了淮河流域。在楚国的贵族们看来,沿着淮河一直到海边,这所有的土地都是他们未来传给子孙的产业,现在齐国都不跟我打声招呼就把手伸进来了,简直是过分!
然而在整个楚国一片喊打声中,屈氏家族的伯庸站出来了,他对楚王和楚国群臣说道:“大王既然要攻打齐国,那么我们要准备许多事情。臣曾闻,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今我楚国伐齐,大可以魏国与齐国不敬天子,擅自称王,预凌驾于诸侯之上这一理由讨伐之。我楚国伐齐,也务必要使我楚国国内无忧。魏国虽然私下和我国说会在我国与齐国大战中保持中立,但是此言不可轻信。我等必须要让魏国自身也陷入乱战中不得脱身,如此我国才好一心一意伐齐。以臣下看来,我等可以分别联络赵国和秦国,让其攻魏。赵国一直垂涎魏国的邺地,而秦国也一直想要拿回河西之地,我国大可与赵国、秦国结盟,以劝其伐魏。我楚国要攻打齐国,淮泗大国宋国的态度非常关键,如果宋国能站到我们这一边,助我国攻齐,如此我国败齐之把握就大大增加了。”
昭阳也对楚王说道:“单独面对魏国或是齐国,我楚国从来不惧,然而若是一次面对两国,则我国就有些吃力了。臣也赞同屈大夫的意见,联络赵国与秦国,让这两国伐魏,我楚国则伐齐。”
大司马景翠站出来说道:“我楚国要去往秦国,可以直接通过武关进出。不过我楚国若是去往赵国,则必然要从魏国的土地上经过,魏国安能让我国使节通过?”
群臣皆是一片默然,是啊,这倒是个极大的问题啊。此时,昭睢站出来说道:“此事好办,徐州相王时,后来不是还在宋国公子子偃的倡议下签订了一个徐州条约吗?其中就有规定:两国相交,不斩来使。如今我楚国大可以对外宣布,我国愿意接受徐州条约,如此一来,魏国就没有理由扣押我国的使节了,如此去赵国不就很容易了吗?”
楚王诧异道:“徐州相王之会还有这等事?为何我不知道呢?若是此事属实,那倡导这条约的宋国公子子偃倒是个人才了,可惜他不是我楚国人啊。”
昭阳说道:“大王国事繁忙,当然不会记得如此小事。不过大王若说我楚国无贤才,臣下是不敢赞同的。大王面前,伯庸之子正则就是我楚国的贤良之才。”莫敖子华的离去显然还是让楚王的心绪受到了影响,昭阳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就顺水推舟将屈伯庸的儿子推荐出来了。
说起这位正则,他虽然及其年轻,然而他的品性高洁,且擅长诗文。这位正则的诗文一经出现,几乎都可以与北方中原国家的《诗经》相比了,昭阳也是非常喜欢的,于是他就顺水推舟向楚王推荐了这位贤才。
楚王见令尹难得的推荐一回人才,也是非常好奇,于是就向伯庸问了起来,于是他知道了这位在整个楚国都开始出名的年轻士人:屈原,名正则,字灵均。
昭阳又对楚王说道:“我楚国伐齐,固然需要伐交,然而更多的还是需要我楚国自身的力量。此次我楚国与齐国交战,是要让齐国认识到我楚国的力量。而且我国从现在开始就应当准备预备战争了,我国应马上在淮北前线囤积粮草、车马和兵器。”
楚王问司马景翠:“爱卿以为,我楚国进攻齐国,需要出动多少兵马合适?”
景翠答道:“秉王上,以臣之见,齐国乃东方大国,我国与其交战,必须要谨慎应对。我国既然要攻伐齐国,应当尽全力去进攻,务必要一击降服齐国。现在大王有王师十万,,以臣之见,当留下五万大军守卫国都,派出王师五万,再动员淮南、淮北之地封君、县公之军队,另可得十万余大军。如此十五万大军攻打齐国,则齐国必可一鼓而下!”
五万王师,十万封君军队,十五万大军!在场众人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楚国从立国起就是一个军国主义式的国家,要说能出动的军队其实也远远不止这些。然而像这一次却是大不一样,楚国的王师,也就是楚王亲自执掌的军队,历来就是楚国的王牌军。而如今的楚国王师则更是一支不一般的军队了。
当年吴起在魏国进行变法,推行武卒制,成功的将春秋时代的动员兵制度改为了募兵制,由此成功的实现了兵农分离。随后吴起又将细化后的专业士兵作为军队的基础,并逐渐替代了战时的临时动员兵。武卒制的核心内容就是精兵战略,以真正意义上的精锐士兵来代替原来的雇佣兵及动员兵,由此武卒成为了国家的常备军。武卒的选拔十分严格,其中一条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就是:士兵身穿3层护甲(上身甲、股甲、阱甲)、头带铁盔、腰配剑、肩长矛、操十石弓,携箭五十支,背三天干粮,半天能行军百里(约合四十公里)。而一旦通过了标准,作为专业士兵,可以享受免除全家徭役的待遇,甚至出色者立刻就能被提拔为中下级军官。吴起就依靠在魏国河西变法所得的五万常备军,竟然击败了秦惠公率领的五十万秦国大军,由此整个天下都开始认识到武卒这种国家常备军的厉害。
后来吴起到楚国变法时,在楚国推行了很多政策,因为其触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在楚悼王和吴起死后,这些政策大多被废除。而整个楚国唯一没有被废除的,也就是这武卒制了。因为楚王看得很清楚,只有手上有足够强的军力,中央有权威,才能真正有效的威慑楚国地方封君。而以整个楚国地方五千里的广大国土,楚王也只能养得起这十万武卒。这相当于是立即就抽空了楚国一半的常备军,考虑到楚国还需要依靠剩下的常备军威慑地方势力,这五万王师几乎就是楚王所能拿出的最大力量了。大司马说楚国尽全力进攻齐国,这真的不是在说笑啊。
于是群臣皆看向楚王,楚王会同意这样大的计划吗?
楚王从王座上缓缓的站起来,对群臣说道:“既然司马以为我楚国只有尽全力才可与齐国相争,那么寡人同意司马的方案。而且这一次伐齐,本王将亲自带兵前往。不破齐国,誓不罢休!”
楚国群臣从楚王的语气里听到了楚王的决心,于是大家也都没有反对。很快,楚国这个传统的军事大国的战争机器立即开始全力运转,它散发出来的力量让所有人都为之胆寒。
公元前334年八月,年轻的楚国贵族屈原来到了齐都临淄,所发布的消息让整个天下都为之震动。楚国宣布接受徐州条约,而接受徐州条约之后,楚国以齐国不敬周王,肆意凌驾于诸侯之上,擅自灭亡淮泗小国等一系列理由谴责齐国。随后屈原在齐国朝堂,当着齐王以及齐国众多贵族的面宣布:从即日起,楚国与齐国将正式处于战争状态!
………………………………
第三十七章 茶
齐国朝堂被楚国的这一反应给直接搞懵了,我齐国称王楚国就这么大的反应?当大家反应过来以后,就立即有人提议杀掉这个年轻的楚国使者。
年轻的屈原面对这种死亡的威胁,毫不在意,他对齐王说道:“在下作为楚国的使者来齐国宣战,就已经做好了回不到楚国的打算,齐王若是要杀我,我就算是为国尽忠了,我屈原又有何惧?”
齐王盯着屈原看,对齐国群臣建议杀屈原的举动视而不见。
还是齐相邹忌站出来说道:“王上,我齐国既然已经签订了徐州条约,就应当遵守其中的条约;楚国既然也愿意加入徐州条约,我们当然也不能违反。”
齐王听完邹忌的话对屈原说道:“你回去告诉楚王,既然楚王约寡人会猎于徐州,寡人自然会应允。我齐国乃东方大国,与敌国相争,自然会在战场上一决胜负。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这样的气量我齐国还是有的。你走吧,就恕我齐国不送了。”
屈原当即也不多说,直接就离开齐国了。
然而齐国没有料想到的是,在屈原离开齐国以后,又接连去拜访了鲁国和邹国。鲁国是孔子的家乡,儒家的起源之地,鲁国人对于有修养的贵族都是非常尊敬的。屈原有良好的家世,自小就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加上他本身文采出众,很快就令鲁国贵族们倾倒。随后屈原对当代鲁候陈说道:“薛国乃是黄帝后裔,其国对大国历来恭顺,然而齐国却依然灭其国,绝其祀。鲁国历来受到齐国欺压,以前有晋国在,齐国尚不敢直接吞并鲁国;而三家分晋以后,鲁国又依附魏国,如今魏齐相王已成,魏国已将淮泗之地划归为齐国的势力范围,齐国想要吞并鲁国的野心,简直是路人都知道,君上难道还没有察觉到危险吗?”
鲁君叹了口气,回道:“寡人当然也知道我鲁国如今已经及其危险,但是我们鲁国国小力弱,敌不过齐国,我们鲁国能怎么办呢?”
“君上可以依附我们楚国。”屈原回答道,“如今整个天下唯一愿意与齐国对抗的,也只有我们楚国了,而且我们楚国已经对齐国宣战,与齐国已成敌国。君上也不用担心我们楚国会像魏国一样不讲道义,出卖鲁国。而鲁国只有依附我们楚国,对抗齐国,鲁国才能保住自己的社稷啊。”
屈原的游说说动了鲁君。然而更令鲁君心动的则是屈原本身给人带来的观感,在他面前,鲁君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正气,就仿佛这个年轻的楚国贵族永远不会欺骗他一样。于是他立即就答应了与楚国结盟。在鲁国的影响下,鲁国的附庸国邹国很快也倒向了楚国。
屈原说服了鲁国以后,他又把目标转下了下一个国家:宋国。
宋国,戴言在徐州相王之会结束以后也并没有闲着,他主要在一件重要的事:屯粮。
在相王之会前,他已经从陶丘的商人那里收到了接近50万石的粮食,这些粮食大部分被他转运到了丰邑,少部分则是转运到了彭城。
在他大肆屯粮的过程中,他自然也无心去管理自己的封地丰邑。好在有墨家众弟子在,整个丰邑大体上的运转倒是不成问题的。墨家给予戴言帮助,戴言也是毫不吝啬。他对墨家在丰邑的发展不做丝毫限制,并且极力劝说墨家将总部迁到丰邑来。
田鸠最后也同意了。然而就是在这一次墨家的迁徙中,他得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东西。
当徐州相王结束,戴言重新回到丰邑,发现墨家已经迁徙完毕,而墨家从山里带出了的各种东西里,有一种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些细长的“叶片”。墨家弟子们日常的生活都很艰苦,而锻炼心志也是墨家弟子们必修的科目。然而再艰苦的生活也要有点调味品啊,于是一些弟子们想到了一种方式来做为娱乐――那就是嚼叶片。一些墨家弟子无意间发现了一种野生的灌木,它的叶片嚼起来虽然苦涩,但是嚼过以后却很有味道,这与墨家的生存方式非常相似――虽然艰苦,但是却有味道。于是这种低矮灌木的叶子就作为部分墨家弟子日常的口嚼食料了,巨子田鸠对于这样并没有违反墨家纪律的行为也没有管,也压根就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然而戴言却是一眼就认出来那种细长的“叶片”是什么,它不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茶么!
后世的中国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作为必需品是摆在最后面的,后世也有许多人不喝茶,他们的生活也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似乎茶也不是那么重要。然而如果说到对一个国家来说,影响其安全的最重要的东西,排在第一和第二的自然是米和盐,而茶则能排到第三位。
米和盐就不说了,没有米和盐,百姓能直接把朝廷都掀翻了。而茶对于最初的中国人自己来说,也确实算不上特别重要的东西。茶开始兴盛大概是始于古代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盛行,又因为茶具有提神醒脑的功能,它最初能兴起也是作为禅宗弟子们辅助修行的工具。它在中国的地位始终只是士人生活的调剂品,而不是所有百姓的必需品。然而当茶传向四方时,它真正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大多为游牧民族,他们以肉食作为主食,而茶可以去除肉食中的油腻,又可以祛病,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了中国周边游牧民族的必需品。从宋朝开始,中原王朝就通过对茶的控制,进行茶马互市,由此得到了丰富的战马;而明朝则利用茶马交易的政策很好的羁縻住了周边的少数民族。到了后来满清统治中国的时候,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除了想打开中国的市场外,中国的茶对于吃肉的英国人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可以说,只要是任何一个饮食习惯以肉食为主的民族,沾上了茶就离不开这样东西。而在这个时代,还没有任何人发现也没有开启这一秘密。当墨家弟子们带着戴言来到墨家之前在砀山的总部,戴言看到了一小片山丘都是这种低矮的灌木,他内心沸腾了!这些低矮的灌木上那些细长的叶片,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黄金。而这些长着黄金的树,不是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又是什么?
那些引路的墨家弟子们也不明白这位年轻的公子为何看到这种低矮的灌木这么激动,对他们来说,像这种苦涩的东西,公子王孙当然是不会喜欢的,然而想到这位公子的种种神奇之处,他们也就不多言了。随后戴言亲自动手,开始采摘茶叶。对于这项技艺,他是毫不陌生的。因为他上小学的时候,响应过伟大的号召,校长一声令下就组织了全校学生到了附近农村的茶园采摘茶叶,每个人都必须采摘二两茶叶才算完成任务。当时他好不容易一个上午采摘了二两的茶叶,最后不过是得到了校长的一句集体表扬,都还觉得特别光荣。然而等到他长大以后,和茶园的人也有过交集以后,才知道他们当年做的不是义务劳动,茶园是向学校交钱的,那些钱到了哪里自然不言自明了。
而茶园之所以和学校合作,倒并不是因为学生们的劳力更廉价。事实上一个成年人一天能采摘的茶叶要远多于儿童,然而由于成年人的手劲比较大,在采摘茶叶时很容易将茶叶掐伤,从而影响质量,最终影响茶叶到茶叶的口感。儿童的采摘工作虽然慢,但是好歹能保证茶叶的品质。某些地方的高端茶,其采茶工作甚至必须由处女用嘴将茶叶一片一片的叼进茶袋,茶袋放于少女的胸前,采摘的茶叶由少女的的体温来进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